河間郡

出自求聞百科

河間郡,或為河間國,中國古代的郡、國

建置沿革

秦漢

河間一名在戰國趙國時即見於記載[1]秦朝其地為鉅鹿郡所領。[2]

西漢初年屬張耳趙國。漢高帝趙國所轄的鉅鹿郡東北部置河間郡,仍為趙國支郡。[3]高帝十二年(前193年)分河間郡西北部數縣屬涿郡文帝二年(前178年),封趙王遂之弟劉辟疆為河間王,分趙國之河間郡置河間國。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河間王劉福薨,無嗣,河間國除為郡。同時,分河間郡南部置廣川郡、分其東部置勃海郡。此時河間郡領地不足初置時的三分之一。

景帝二年(前155年),封皇子劉德為河間王,復置河間國。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推恩置旁光、距陽、蔞、阿武、參戶、州鄉、平城、廣、蓋胥九侯國,別屬魏郡勃海郡等鄰郡。元朔四年(前125年),推恩置重侯國,別屬平原郡。後推恩置瀋陽侯國,別屬勃海郡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推恩置景成、平隄、樂鄉、高郭四侯國,別屬勃海郡鉅鹿郡等鄰郡。五鳳二年(前57年),推恩置陽興侯國,別屬涿郡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河間國除為郡。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復置河間國,國都在樂成縣(縣治在今河北獻縣東)。建始二年(前31年),推恩置竇梁侯國,別屬鄰郡。綏和元年(前8年),推恩置廣昌、都安、樂平三侯國,別屬鄰郡。漢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推恩置南昌侯國,別屬鄰郡。元壽二年(前1年),推恩置宜禾、富春二侯國,別屬鄰郡[4]。至此,河間國僅餘樂成、候井、武隧、弓高四縣[5]王莽時國絕。

東漢建武七年(31年),封西漢末河間王之子劉邵為河間王。建武十三年(37年)省河間國,併其地入信都郡和帝永元二年(90年),封劉開為河間王,分樂成國、勃海郡、涿郡復置河間國,領十二縣。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分河間國之蠡吾縣、高陽縣與中山國安平國數縣置博陵郡獻帝建安中,曹操分河間國、勃海郡置章武郡

魏晉北朝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降漢河間王劉陔為崇德侯,國除為河間郡。黃初三年(222年),進封燕公曹幹為河間王,復改為河間國。黃初五年(224年),降封曹幹為樂城縣王,復改為河間郡。[6]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宗室司馬洪為河間王,復改為河間國。領六縣:樂城、武垣、鄚、易、中水、成平[7]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河間王司馬顒被殺,國除為河間郡。

十六國時期,河間郡先後為後趙(314年-350年)、前燕(350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後燕(384年-396年)所有。後燕建興元年(386年),分冀州司州,河間郡改屬司州。[8]

北魏時,易縣改屬高陽郡,成平縣改屬章武郡,河間郡餘武垣、樂城、中水、鄚四縣,治武垣。北魏道武帝皇始二年(397年),改燕之司州為安州天興三年(400年)又改為定州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分定州、冀州瀛州,河間郡改屬瀛州[9]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併中水縣[8]

隋唐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河間郡,領縣直屬瀛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瀛州為河間郡,治河間縣(今河北省河間市),領十三縣:河間、文安、樂壽、束城、景城、高陽、鄚、博野、清苑、長蘆、平舒、魯城、饒陽。[10]

五鳳元年(618年),改河間郡為瀛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復改為河間郡,領六縣:河間、高陽、平舒、束城、博野、樂壽。聖武元年(756年),復改為瀛州。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復改為河間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瀛州。順天元年(759年),復改為河間郡。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復改為瀛州。[11]

人口

行政長官

河間相(90年-220年)

河間太守(220年-222年)

河間相(222年-224年)

河間太守(224年-265年)

河間相(265年-289年)

河間內史(289年-306年)

河間太守(306年-318年)

河間相(318年-319年)

河間內史(319年-330年)

河間太守(330年-333年)

河間內史(333年-337年)

河間太守(337年-354年)

河間內史(354年-)

河間相(-384年)

河間太守(384年-497年)

河間內史(497年-526年)

  • 楊恩,恆農華陰人。[34]
  • 席盛,字石德,安定臨涇人,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卒於郡廨。[35]

河間太守(526年-577年)

  • 元亮,字辟邪,河南洛陽人,追贈。[36]
  • 崔謀,博陵安平人,東魏孝靜帝時在任。[37]
  • 封詢,字景文,渤海蓨人,北齊時在任。[38]

河間郡守(577年-583年)

河間郡太守(607年-618年)

  • 楊雄,弘農華陰人,隋煬帝大業八年(612年)追贈。[39]

河間郡太守(742年-763年)

國主

  • 河間文王劉辟疆,前178年-前166年在位。
    • 河間哀王劉福,前165年在位。
  • 河間獻王劉德,前155年-前130年在位。
    • 河間共王劉不周,前129年-前126年在位。
      • 河間剛王劉基,前125年-前114年在位。
        • 河間頃王劉緩,前113年-前98年在位。
          • 河間孝王劉慶,前97年-前55年在位。
            • 河間王劉元,前54年-前38年在位。
            • 河間惠王劉良,前32年-前6年在位。
              • 河間王劉尚,前5年-9年在位。
                • 河間王劉邵,31年-37年在位。
  • 河間孝王劉開,90年-131年在位。
    • 河間惠王劉政,132年-141年在位。
      • 河間貞王劉建,142年-151年在位。
        • 河間安王劉利,152年-179年在位
  • 河間王曹幹,222年-224年在位。
  • 河間平王司馬洪,265年-276年在位。
  • 河間王司馬顒,277年-306年在位。
  • 趙公石勒,318年-319年在位,河間郡為趙國封內十三郡之一。
  • 趙王石勒,319年-330年在位,河間郡為趙國封內二十四郡之一。[21]
  • 河間王-河間公石宣,333年-337年-337年在位。
  • 河間王慕容徽,354年-?在位。
  • 河間公苻琳,?-384年在位。
  • 河間王元琛,497年-526年在位。

註釋及徵引文獻

  1. 戰國策·趙策》:「趙有常山,北河間,左有代。」
  2. 一說秦朝亦有河間郡之名。
  3. 周振鶴認為河間郡析置時間為高帝九年(前196年)。
  4. 《漢書·卷十五·王子侯表第三》
  5. 5.0 5.1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6. 《三國志·卷二十·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7. 7.0 7.1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8. 8.0 8.1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9. 9.0 9.1 《魏書·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
  10. 10.0 10.1 《隋書·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11.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朝卷》
  12. 《後漢書·卷八十一·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13.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14.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章懷註引謝承書
  15. 《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16. 16.0 16.1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傳第四十五》
  17. 《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王基及妻劉氏墓誌
  18. 《三國志·卷二十四·魏書二十四·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19. 《三國志·卷五十七·吳書十二·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裴註引《會稽典錄》
  20. 《晉書·卷五十五·列傳第二十五》
  21. 21.0 21.1 《晉書·卷一百四·載記第四》
  22. 《資治通鑒·卷九十八·晉紀二十》
  23. 《資治通鑒·卷一〇三·晉紀二十五》
  24. 24.0 24.1 《魏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二》
  25. 《魏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
  26. 《魏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三十九》
  27. 《資治通鑒·卷一一一·晉紀三十三》
  28. 《魏書·卷二十六·列傳第十四》
  29. 《魏書·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
  30. 《魏書·卷十四·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二》
  31. 《魏書·卷四十·列傳第二十八》
  32. 《魏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
  33. 《魏書·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
  34. 《周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四》
  35. 《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席盛墓誌
  36. 《魏書·卷十六·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37. 《北齊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
  38. 《北齊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五》
  39. 《隋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八》
  40. 《唐刺史考全編》

參考書目

  1.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2.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3.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4.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5.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