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前凉)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河州,中国古代的

沿革

十六国

前凉建兴三十三年(345年),分凉州河州,领八郡:兴晋郡金城郡武始郡永晋郡大夏郡武城郡汉中郡南安郡治所兴晋郡枹罕县(今甘肃省临夏市枹罕镇)。建兴三十四年(346年),武始、大夏二郡与金城郡金城、榆中二县为后赵所攻占,属凉州。建兴三十四年(347年),兴晋、永晋、武城、汉中、南安五郡为后赵所攻占,属凉州。后省南安郡。建兴三十八年(350年),收复河州诸郡县。至此,河州领七郡:兴晋郡金城郡武始郡安故郡后赵永晋郡置)、大夏郡武城郡汉中郡。建兴四十三年(355年),河州(除金城郡河北诸县)为李俨所占据,改为凉州。

前秦建元三年(367年),攻占李俨所据凉州,仍领七郡。建元七年(371年),分凉州河州,领三郡:武始郡安故郡汉中郡,治武始郡狄道县(今甘肃省临洮县)。同年底,凉州兴晋、大夏、武城三郡改属河州,河州移治兴晋郡枹罕县。大安元年(385年),武始、安故、汉中、武城四郡为西秦所攻占,属秦河二州。大安二年(386年),兴晋、大夏二郡为西羌彭奚念所据。

西秦太初元年(388年),分秦河二州河州,领四郡:武始郡安故郡武城郡武阳郡,治武始郡狄道县。太初二年(389年),彭奚念所据兴晋、大夏二郡归顺西秦,属河州。太初五年(392年),兴晋郡后凉所攻占,改属秦州。太初十年(397年),收复兴晋郡,河州移治兴晋郡枹罕县。至此,河州领六郡:武始郡安故郡武城郡武阳郡兴晋郡大夏郡

后秦弘始二年(400年),灭西秦,苑川、金城二郡改属河州。弘始九年(407年),河州为彭奚念所据。

西秦更始元年(409年),复国,河州仍领六郡。永康元年(412年),攻占南凉凉州三河郡,改属河州。后析置西安郡建弘七年(426年),在兴晋郡境内侨置南安郡,属河州。永弘三年(430年),河州为吐谷浑所攻占。[1]

北朝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改枹罕镇河州,领三郡:武始郡洪和郡临洮郡,治枹罕城。北魏孝明帝时,复置金城郡。至此,河州领四郡,治金城郡大夏县枹罕城。[2]

西魏北周时,分金城郡置枹罕郡,省洪和、临洮二郡。至此,河州领三郡:枹罕郡金城郡武始郡,治枹罕郡枹罕县。[1]

隋唐

隋朝开皇二年(582年),分河州金城、武始二郡置兰州,河州属兰州总管府[3]。开皇三年(583年),废枹罕郡,领县直属河州。至此,河州领四县:枹罕、龙支、大夏、水池。大业三年(607年),改河州为枹罕郡[4]

西秦秦兴元年(617年),改枹罕郡为河州。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攻占李轨河州。至此,河州领二县:枹罕、大夏。武德八年(625年),置兰州都督府,河州属之。贞观元年(627年),废大夏县。贞观五年(631年),复置大夏县。贞观十一年(637年),废乌州为安乡县,属河州。后河州改属鄯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改河州为安乡郡,安乡县为凤林县乾元元年(758年),复安乡郡为河州。至此,河州领三县:枹罕、大夏、凤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占领河州。[5]

宋金元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收复河州,领枹罕县,属秦凤路。熙宁九年(1076年),省枹罕县。崇宁四年(1105年),升宁河砦为宁河县。[6]

金朝初,河州为刺史州。皇统二年(1142年),升河州为防御州,改属临洮路贞元二年(1154年),复置枹罕县。贞祐四年(1216年),升河州为节镇,军名为平西军。[7]

大蒙古国时期,河州改属巩昌等处都总帅府元朝至元六年(1269年),河州改为河州路,改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清

明朝成化九年(1473年),复置河州,为散州,属陕西临洮府[8]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甘肃临洮府改为兰州府,河州仍属之。1913年,废府州厅,改河州为导河县

长官

前凉河州刺史(345年-355年)
前秦河州刺史(371年-386年)
  • 李俨(371年)
  • 李辩(371年-?)[11]
  • 毛兴(380年-386年)[12]
  • 卫平(386年)[13]
西秦河州刺史(388年-397年)
西秦河州牧(397年-400年)
  • 屋弘破光(397年-?)[15]
后秦河州刺史(400年-407年)
西秦河州刺史(409年-411年)
  • 屋引破光(409年-?)[18]
后秦河州牧(411年)
西羌河州牧(411年-412年)
  • 彭利发(411年-412年)[19]
西秦河州刺史(412年-415年)
  • 乞伏审虔(412年-?)[19]
西秦河州牧(415年-430年)
  • 谦屯(415年-428年后)[20]
北魏河州刺史(492年-534年)
  • 胡国珍(太武帝时)[21]
  • 穆纯(孝文帝时)[22]
  • 许元康(孝文帝时)[23]
  • 染雅(孝文帝时追赠)[24]
  • 鄯干(512年追赠)[25]
  • 寇治(宣武帝时)[26]
  • 吐谷浑玑(516年追赠)[27]
  • 梁钊(孝明帝时)
  • 元祚(孝明帝时)[28]
  • 李辩[29]
  • 高师(追赠)[30]
  • 乞伏宝(532年追赠)[31]
西魏河州刺史(534年-557年)
北周河州刺史(557年-581年)
隋朝河州刺史(581年-607年)
西秦河州刺史(617年-618年)
唐朝河州刺史(619年-742年,758年-762年)
宋朝知河州军州事(1073年-1131年)
金朝河州刺史(1131年-1142年)
金朝河州防御使(1142年-1216年)
金朝平西军节度使兼河州管内观察使(1216年-1227年)
明朝河州知州(1473年-1643年)
  • 白福(成化时)
  • 周宁(成化时)
  • 陈琳(成化时)
  • 董循(成化时)
  • 武敬(弘治时)
  • 吴璇(弘治时)
  • 稽纲(正德时)
  • 李黼(正德时)
  • 熊载(正德时)
  • 翟懋(正德时)
  • 朱纬(正德时)
  • 吴潮(嘉靖时)
  • 张宗儒(嘉靖时)
  • 任继芳(嘉靖时)
  • 韩鼎(嘉靖时)
  • 杨士元(嘉靖时)
  • 吉陈(嘉靖时)
  • 任官(嘉靖时)
  • 苏志皋(嘉靖时)
  • 李惟乔(嘉靖时)
  • 陈鲲(嘉靖时)
  • 谭诗(嘉靖时)
  • 周臣(嘉靖时)
  • 樊相(嘉靖时)
  • 刘卓(嘉靖时)
  • 吕□(嘉靖时)
  • 冯钥(嘉靖时)
  • 聂守中(隆庆时)
  • 赵欲敏(万历时)
  • 贾明远(万历时)
  • 刘琚(万历时)
  • 王希颜(万历时)
  • 耿德章(万历时)
  • 王三槐(万历时)
  • 施朝恩(万历时)
  • 王家□(万历时)
  • 陈文焯(万历时)
  • 张翼新(万历时)
  • 高麟游(天启时)
  • 甯养初(崇祯时)
  • 苏浡然(崇祯时)
  • 曹文源(崇祯时)
  • 傅永康(崇祯时)
  • 王汝楫(崇祯时)
清朝河州知州(1646年-1913年)
  • 边嘉兴(1646年出任)
  • 王用宾(1647年出任)
  • 陈维新(1651年出任)
  • 刘瑜(1652年出任)
  • 于睿明(1658年出任)
  • 李芳春(1661年出任)
  • 韩作楫(1664年出任)
  • 梁禹甸(1668年出任)
  • 邹㺭(1670年出任)
  • 田养心(1675年出任)
  • 张尔储(1677年出任)
  • 周克友(1679年出任)
  • 刘馨(1680年出任)
  • 刘檝(1684年出任)
  • 张瓒(1686年出任)
  • 牟锡元(1688年出任)
  • 丁秉刚(1691年出任)
  • 莫应麟(1691年出任)
  • 徐原本(1694年出任)
  • 王全臣(1702年出任)
  • 翟尔昌(1725年出任)
  • 刘鹤鸣(1736年出任)
  • 郭□嵘(1742年出任)
  • 张水淑(1746年出任)
  • 韩极(1756年出任)
  • 郭昌泰(1763年出任)
  • 田锡莘(1768年出任)
  • 叶中(1773年出任)
  • 周□(1781年署任)
  • 谢桓(1781年署任)
  • 于锽(1781年出任)
  • 那尔阿(1791年出任)
  • 纵司𬊈(1796年出任)
  • 明福(1797年出任)
  • □重鉴(1799年署任)
  • 兴恒(1803年出任)
  • 王湖(1808年出任)
  • 王坞(1813年出任)
  • 沈仁澍(1816年出任)
  • 刘宾(1818年出任)
  • 黄锡宝(1820年出任)
  • 王世焯(1822年出任)
  • 胡秉虔(1823年出任)
  • 罗文楷(1830年出任)[55]

参考资料

  • 隋书·志二十四·地理上》
  • 新唐书·志第三十·地理四》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1.0 1.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2. 《魏书·卷一百六下·地形志二下第七》
  3. 3.0 3.1 《隋书·卷一·帝纪第一》
  4. 《隋书·卷二十九·志第二十四》
  5. 《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
  6. 《宋史·卷八十七·志第四十·地理三》
  7. 《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
  8. 《明史·卷四十二·志第十八》
  9.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晋纪十九》
  10. 《资治通鉴·卷一百·晋纪二十二》
  11.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 晋纪二十五》
  12.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晋纪二十六》
  13.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晋纪二十八》
  14.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晋纪二十九》
  15.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晋纪三十一》
  16. 《资治通鉴·卷一一一·晋纪三十三》
  17. 《资治通鉴·卷一一四·晋纪三十六》
  18. 《资治通鉴·卷一一五·晋纪三十七》
  19. 19.0 19.1 19.2 《资治通鉴·卷一一六·晋纪三十八》
  20. 《资治通鉴·卷一一七·晋纪三十九》
  21. 《魏书·卷八十三下·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
  22. 《魏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23. 《魏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24.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染华墓志
  25.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征虏将军河州刺史临泽定侯鄯使君墓铭
  26. 《魏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27.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直寝奉车都尉汶山侯吐谷浑玑墓志
  28. 《魏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29.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李和墓志
  30. 《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31.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使持节都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卫大将军河州刺史宁国伯乞伏君墓志
  32. 《周书·卷十四·列传第六》
  33. 《周书·卷十七·列传第九》
  34. 《北齐书·卷二·帝纪第二》
  35. 《周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四》
  36. 《周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
  37.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
  38. 《周书·卷二十·列传第十二》
  39. 39.0 39.1 39.2 《周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一》
  40. 《周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七》
  41.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宋忻及妻韦胡磨墓志
  42. 《周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
  43. 《隋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十九》
  44. 《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八》
  45. 45.0 45.1 《宋史·卷十五·本纪第十五·神宗二》
  46.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宋史·卷三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九》
  47. 47.0 47.1 《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
  48. 《金史·卷八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49. 《金史·卷七十八·列传第十六》
  50. 《金史·卷九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51. 《金史·卷九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52. 《金史·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六十·忠义二》
  53. 《金史·卷一百十二·列传第五十》
  54. 《金史·卷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55. 《兰州府志》1833年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