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郡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广陵郡,中国古代郡、国名。西汉始置,故址在今淮安市,曹魏设郡,移治淮阴,吴置广陵县于今扬州市。其地在今江苏省境内长江淮河之间。隋朝时废,后为江都郡唐朝以后废。

东阳郡与江都国

时广陵为东海郡南部一县。汉初,析东海郡南部的东阳县(治所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市西北[1],一说今江苏省盱眙县东阳乡)一带置东阳郡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后,封皇子刘非为江都王,以东阳郡、故鄣郡(一说为鄣郡)置江都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王刘建谋反,江都国除,改东阳郡为广陵郡。此为广陵郡建置之始。

沿革

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封皇子刘胥为广陵王,以广陵县周围数县置广陵国。同时割广陵郡其余地区及沛郡数县置临淮郡汉宣帝五凤四年,国除为广陵郡。汉元帝初元二年,封刘胥之子刘霸为广陵王,复置广陵国。永光建昭间,封广陵王子侯国襄平、兰陵[2]、广平入临淮郡。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广陵国治广陵县,领四县:广陵县、江都县平安县高邮县,属徐州刺史部。

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泗水国并入广陵郡。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徙山阳王广陵王,置广陵国。永平十年(67年),广陵国除为郡。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广陵郡领十一县:广陵县、江都县、平安县、高邮县、凌县海西县东阳县射阳县盐渎县舆县堂邑县。辖境包括西汉广陵国与临淮郡的一部分地区。一说广陵郡下有海陵县,《郡国志》失载[3]献帝建安年间,割下邳郡之淮阴、淮浦二县入广陵[4]

三国时广陵分属。吴据广陵县,魏广陵郡治淮阴县。西晋割淮阴以东置临淮国。东晋于广陵郡侨置青州南朝刘宋于广陵郡侨置南兖州,齐、梁因之不改。北齐改南兖州为东广州,分广陵郡置江阳郡北周改为吴州

开皇三年(583年),废广陵郡。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扬州总管府,此为今扬州市地名之由来。大业三年(607年),废扬州,置江都郡,治江都县。武德三年(620年),以隋江都郡置兖州。武德七年(624年),改兖州为邗州。武德九年(626年),改邗州为扬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领江都县高邮县海陵县六合县江阳县扬子县千秋县(改名天长县)七县,治江都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扬州。

行政长官

广陵太守(前121年-前117年)

广陵内史(前117年-前54年)

  • 徐襄,鲁人。[5]

广陵太守(前54年-前47年)

广陵内史(前47年-前17年)

广陵太守(前17年-前11年)

广陵内史(前11年-前8年)

广陵相(前8年-9年)

江平大尹(9年-23年)

广陵太守(23年-58年)

广陵相(58年-67年)

广陵太守(67年-289年)

  • 马棱,字伯威,扶风茂陵人,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至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在任。[7]
  • 陵稠,会稽吴人。[8]
  • 桥基,梁国睢阳人。[9]
  • 张纲,字文纪,犍为武阳人,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至二年(143年)在任,在郡卒。[10]
  • 王喜,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坐讨贼逗留,下狱死。[11]
  • 荀昙,颍川颍阴人。[12]
  • 张超,汉献帝中平六年(189年)见任。[13]
  • 赵昱,琅邪人,汉献帝初在任。[14]
  • 吴景,吴郡吴人,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离任。[15]
  •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人,汉献帝建安中在任。[10]
  • 孙韶,字公礼,吴郡富春人。[16]
  • 吴穰,吴会稽王五凤二年(255年)出任。[17]

广陵内史(289年-290年)

广陵太守(290年-300年)

  • 唐□,鲁国邹人。[18]广陵郡守

广陵相(300年-420年)

广陵太守(420年-443年)

广陵内史(443年-449年)

广陵太守(449年-579年)

广陵郡守(579年-583年)

广陵太守(742年-758年)

国主

  • 广陵厉王刘胥,前117年-前54年在位。
    • 广陵孝王刘霸,前47年-前35年在位。
      • 广陵共王刘意,前34年-前32年在位。
        • 广陵哀王刘护,前31年-前17年在位。
      • 广陵靖王刘守,前11年-6年在位。
        • 广陵王刘宏,7年-9年在位。
  • 广陵思王刘荆,58年-67年在位。
  • 广陵王司马遹,289年-290年在位。
  • 广陵元公陈准,300年在位。
  • 广陵郡王刘诞,443年-449年在位。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 [2015-03-19]. 
  2. 兰陵,《汉书》地理志临淮郡条下作兰阳。
  3. 《宋书》州郡志广陵太守条
  4. 《三国志》魏志徐宣传
  5. 《汉书 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6. 6.0 6.1 《汉书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7. 《后汉书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8. 《后汉书 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9. 《后汉书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10. 10.0 10.1 《后汉书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11. 《后汉书 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12. 《后汉书 卷六十二 荀韩锺陈列传第五十二》
  13. 《后汉书 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14. 《后汉书 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15. 《三国志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
  16. 《三国志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
  17. 《三国志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18. 《晋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十二》
  19. 《晋书 卷一百 列传第七十》
  20. 《晋书 卷七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
  21. 《晋书 卷七十 列传第四十》
  22. 《晋书 卷九十一 列传第六十一》
  23. 《晋书 卷六 帝纪第六》
  24. 《晋书 卷六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
  25. 25.0 25.1 25.2 《晋书 卷七 帝纪第七》
  26. 《晋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27. 《晋书 卷九 帝纪第九》
  28. 28.0 28.1 《晋书 卷八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
  29. 《晋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七》
  30. 《宋书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七》
  31. 《宋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五》
  32. 《宋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十一》
  33. 《宋书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34. 《宋书 卷九十五 列传第五十五》
  35. 《宋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
  36. 《宋书 卷八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
  37. 《宋书 卷二十八 志第十八》
  38. 《宋书 卷八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39. 《宋书 卷八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40. 40.0 40.1 《南齐书 卷三十二 列传第十三》
  41. 《宋书 卷八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42. 42.0 42.1 《宋书 卷六十五 列传第二十五》
  43. 《南齐书 卷四十四 列传第二十五》
  44. 44.0 44.1 《南齐书 卷二十七 列传第八》
  45. 《南齐书 卷三十一 列传第十二》
  46. 《南齐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十八》
  47. 《南齐书 卷二十九 列传第十》
  48. 48.0 48.1 《南齐书 卷三十八 列传第十九》
  49. 《南齐书 卷三十 列传第十一》
  50. 《梁书 卷二十 列传第十四》
  51. 《南齐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三十四》
  52. 《梁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53. 《梁书 卷四十九 列传第四十三》
  54. 《梁书 卷三十六 列传第三十》
  55. 《南史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二》
  56. 《陈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57. 《唐刺史考全编》

参考书目

  1.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2.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3. 谭其骧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4.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5.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6. 周振鹤,2006,《汉书地理志汇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