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郡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宣城郡,中国西晋设置的

建置沿革

两晋南朝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分丹杨郡置宣城郡,治所宛陵县(今安徽省宣城市),隶杨州。辖境相当今安徽省长江以东的宣城、广德宁国黄山石台等市县地。宣城郡领十一县:宛陵、宣城、陵阳、安吴、临城、石城、泾、春谷、广德、宁国、怀安。[1]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增封琅邪王司马睿宣城郡二万户,宣城郡成为琅邪国的支郡[2],太守改称内史。

晋成帝咸康四年(338年),改陵阳县为广阳县。晋孝武帝时,改春谷县为阳谷县,后省。[1][3]南齐时,析置建元县。[4]

隋唐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宣城郡,其地属宣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宣州为宣城郡。宣城郡领六县:宣城、泾、南陵、秋浦、永世、绥安。[5]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杜伏威降唐,改宣城郡为宣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宣州为宣城郡。宣城郡领七县:宣城、当涂、泾、绥安、溧阳、溧水、南陵。天宝三载(744年),析置宁国县。天宝十一载(752年)正月,析泾县置太平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宣城郡为宣州。[6]

人口

  •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宣城郡有23500户。[1]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宣城郡有10120户,47992口。[3]
  •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宣城郡有19979户。[5]
  •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宣城郡有121204户,884985口。[6]

行政长官

宣城太守(281年—311年)

宣城内史(311年—418年)

宣城太守(418年—489年)

  • 向劭,河内山阳人,宋武帝时在任。[30]
  • 刘式之,宋文帝时在任。[31]
  • 羊玄保,太山南城人,宋文帝时在任。[31]
  •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出任。[32]
  • 袁淑,字阳源,陈郡阳夏人,宋文帝时在任。[33]
  • 王琨,琅邪临沂人,宋文帝时在任。[34]
  • 王僧达,琅邪临沂人,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在任。[35]
  • 王彧,字景文,琅邪临沂人,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离任。[36]
  • 刘镜,彭城人,宋时在任。[29]
  • 刘子房,寻阳王,彭城人,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到五年(461年)在任。[37]
  • 刘子房,寻阳王,彭城人,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到七年(463年)领。[37]
  • 刘韫,字彦文,彭城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离任。[29]
  • 刘秉,字彦节,彭城人,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除,未拜。[29]
  • 戴明宝,南东海丹徒人,宋后废帝时在任。[38]
  • 李灵谦,宋顺帝昇明元年(477年)离任。[39]
  • 杨运长,宣城怀安人,宋顺帝昇明元年(477年)在任。[38]
  • 萧映,兰陵人,宋顺帝昇明二年(478年)离任。[39]
  • 萧晃,兰陵人,宋顺帝昇明二年(478年)在任。[39]
  • 萧鸾,字景栖,兰陵人,宋顺帝昇明二年(478年)到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在任。[40]
  • 刘善明,平原人,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出任,二年(480年)卒官。[41]
  • 王莹,字奉光,琅邪临沂人,齐武帝时在任。[42]
  • 萧子懋,字云昌,晋安王,兰陵人,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年)到五年(487年)领。[43]
  • 萧子真,字云仙,建安王,兰陵人,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年)到六年(488年)领。[43]

宣城内史(489年—490年)

宣城太守(490年—494年)

  • 王缋,字叔素,琅邪临沂人,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年)离任。[45]
  • 刘系宗,丹阳人,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年)出任,海陵王延兴元年(494年)改为相。[46]

宣城相(494年)

  • 刘系宗,丹阳人,齐海陵王延兴元年(494年)由太守改号,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改为太守。[46]

宣城太守(494年—532年)

  • 刘系宗,丹阳人,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由相改号,二年(495年)卒官。[46]
  •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在任。[47]
  •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到五年(498年)在任。[48]
  •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在任。[49]
  • 夏侯亶,字世龙,谯郡人,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出任。[50]
  • 王份,字季文,琅邪临沂人,梁武帝天监初在任。[44]
  • 王峻,字茂远,琅邪临沂人,梁武帝天监初在任。[44]
  • 朱僧勇,梁武帝天监九年(510年)被杀。[44]
  • 王神念,太原祁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51]
  •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52]
  • 元略,字隽兴,河南洛阳人,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离任。[53]

宣城内史(532年—549年)

宣城太守(549年—589年)

  • 陈详,字文几,吴兴长城人,陈文帝永定三年(559年)到天嘉元年(560年)在任。[55]
  • 徐世谱,字兴宗,巴东鱼复人,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出任。[56]
  • 钱法成,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离任。[57]
  • 钱肃,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降于周迪[57]
  • 到郁,彭城武原人,陈文帝天康元年(566年)离任。[58]
  • 韦翙,字子羽,京兆杜陵人,陈宣帝太建中卒官。[59]
  • 周法僧,汝南安成人,陈后主时在任。[56]

宣城郡太守(607年—620年)

宣城郡太守(742年—758年)

国主

晋琅邪国(277年—403年,404年—418年)

琅邪国(277年—403年,404年—418年)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琅邪王 武王 司马伷 277年—283年 晋宣帝第五子
2 琅邪王 恭王 司马觐 284年—290年 司马伷长子
3 琅邪王 司马睿 291年—317年 司马觐子
4 琅邪王 孝王 司马裒 317年 司马睿子
5 琅邪王 哀王 司马安国 318年 司马裒子
6 琅邪王 悼王 司马焕 318年 司马睿子
7 琅邪王 司马昱 322年—327年 司马睿子
8 琅邪王 司马岳 327年—342年 司马绍子
9 琅邪王 司马丕 342年—361年 司马衍子
10 琅邪王 司马奕 361年—365年 司马衍子
11 琅邪王 司马昱 365年—371年 司马睿子
12 琅邪王 司马道子 372年—392年 司马昱子
13 琅邪王 司马德文 392年—403年 司马曜子
楚受禅,降封石阳县开国公;晋匡复,复爵
13 琅邪王 司马德文 404年—418年 司马曜子
即皇帝位,国除

楚宣城国(403年—404年)

宣城国(403年—404年)[65]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宣城郡王 宣穆王 桓冲 403年追封 桓玄叔父
2 宣城郡王 桓胤 403年—404年 桓冲孙

南朝齐宣城国(489年—490年)

宣城国(489年—490年)/南康国(490年—498年)丨食邑2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宣城郡王→南康郡王 萧子琳 489年—498年 齐武帝第十九子

南朝齐宣城国(494年)

宣城国(494年)[40][66]
以废郁林王之功封,食邑3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宣城郡开国公 萧鸾 494年
进爵为王,四日后即皇帝位

南朝梁宣城国(532年—549年)

宣城国(532年—549年)|食邑2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宣城郡王 萧大器 532年—549年 梁简文帝长子

参见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2. 《晋书 卷六 帝纪第六》
  3. 3.0 3.1 《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4. 《南齐书 卷十四 志第六》
  5. 5.0 5.1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6. 6.0 6.1 《旧唐书 卷四十 志第二十》
  7. 《晋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十五》
  8. 8.0 8.1 《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9. 《晋书 卷五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10. 《晋书 卷七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11. 11.0 11.1 11.2 《晋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七》
  12. 12.0 12.1 《晋书 卷七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
  13. 《晋书 卷五十七 列传第二十七》
  14. 《晋书 卷七十 列传第四十》
  15. 《晋书 卷七 帝纪第七》
  16. 16.0 16.1 16.2 《晋书 卷七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17. 17.0 17.1 《晋书 卷七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
  18. 《晋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19. 《晋书 卷八 帝纪第八》
  20. 20.0 20.1 《晋书 卷七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
  21. 《宋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十二》
  22. 《晋书 卷八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23. 《晋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
  24. 24.0 24.1 《晋书 卷八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
  25. 《晋书 卷八十五 列传第五十五》
  26. 《晋书 卷六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27. 《宋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八》
  28. 《宋书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七》
  29. 29.0 29.1 29.2 29.3 《宋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十一》
  30. 《宋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五》
  31. 31.0 31.1 《宋书 卷五十四 列传第十四》
  32. 《宋书 卷六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
  33. 《宋书 卷七十 列传第三十》
  34. 《南齐书 卷三十二 列传第十三》
  35. 《宋书 卷七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
  36. 《宋书 卷八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37. 37.0 37.1 《宋书 卷八十 列传第四十》
  38. 38.0 38.1 《宋书 卷九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
  39. 39.0 39.1 39.2 《宋书 卷十 本纪第十》
  40. 40.0 40.1 《南齐书 卷六 本纪第六》
  41. 《南齐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九》
  42. 《梁书 卷十六 列传第十》
  43. 43.0 43.1 《南齐书 卷四十 列传第二十一》
  44. 44.0 44.1 44.2 44.3 44.4 《梁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45. 《南齐书 卷四十九 列传第三十》
  46. 46.0 46.1 46.2 《南齐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三十七》
  47. 《南齐书 卷四十七 列传第二十八》
  48. 《梁书 卷十四 列传第八》
  49. 《梁书 卷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
  50. 《梁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51. 《梁书 卷三十九 列传第三十三》
  52. 《梁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七》
  53. 《魏书 卷十九下 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下》
  54. 《梁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五十》
  55. 《陈书 卷十五 列传第九》
  56. 56.0 56.1 《陈书 卷十三 列传第七》
  57. 57.0 57.1 《陈书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九》
  58. 《陈书 卷二十 列传第十四》
  59. 《陈书 卷十八 列传第十二》
  60. 《元和郡县图志 卷二十八》
  61. 杨国忠进奉银铤铭文
  62. 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
  63. 李白《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
  64. 《唐刺史考全编》
  65. 《晋书 卷九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66. 《文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