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阴郡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济阴郡,中国古代

沿革

西汉

汉景帝六年(前144年),立梁孝王之子刘不识为济阴王,分梁国济阴国,治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辖境约当今山东省菏泽、定陶、东明、鄄城等市县地及成武、巨野等县部分地区,北至濮阳地区。元年(前143年),济阴王薨,无子,国除为济阴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济阴郡属兖州刺史部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立皇子刘嚣为定陶王,改济阴郡为定陶国黄龙元年(前49年),徙定陶王为楚王,复为济阴郡汉元帝建昭五年(前34年),山阳郡黄侯国、菑乡侯国改属济阴郡。

汉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徙山阳王刘康为定陶王,复置定陶国,黄侯国、菑乡侯国还属山阳郡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徙定陶王刘景为信都王,复改为济阴郡。至此,济阴郡领九县:定陶、冤句、吕都、葭密、成阳、鄄城、句阳、秺、乘氏。[1]

东汉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省并吕都、葭密、秺三县。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立皇子刘长为济阴王,复置济阴国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以东郡离狐县、陈留郡长垣县益济阴国。建初九年(84年),济阴王薨,无子,国除为济阴郡[2],后长垣县还属陈留郡

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分济阴郡城阳、鄄城、句阳、离狐四县、东郡廪丘县置城阳国。永元五年(93年),削梁国单父、成武、己氏三县,还属济阴郡。永元六年(94年),城阳国除,领县并入济阴郡。汉安帝延光三年(124年),废皇太子刘保为济阴王,复置济阴国。延光四年(125年),济阴王即皇帝位,国除为济阴郡。至此,济阴郡领十一县(侯国):定陶、冤句、城阳、鄄城、句阳、乘氏、离狐、廪丘、单父、成武、己氏。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鄄城、廪丘二县改属东郡;立皇子刘熙为济阴王,复置济阴国。约此前后,分离狐等县置离狐郡,旋废。至汉末,济阴国领九县(侯国):定陶、冤句、城阳、句阳、乘氏、离狐、单父、成武、己氏[3],至西晋不变[4]

魏晋十六国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降汉济阴王为列侯,国除为济阴郡。黄初三年(222年),徙封彭城王曹据为济阴王,复置济阴国。黄初五年(224年),降封济阴王为定陶王,复为济阴郡[5]晋怀帝永嘉中,徙封新都王司马衍为济阴王,复置济阴国永嘉之乱后,国除为济阴郡

十六国时期,济阴郡先后为后赵(325年-351年)、东晋(351年-359年)、前燕(359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东晋(384年-387年)、翟魏(387年-392年)、后燕(392年-398年)所有。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东晋再次收复济阴郡。[6]

南北朝

宋文帝元嘉初,济阴郡定陶、冤句、城阳、句阳、乘氏、离狐、己氏七县为北魏所取[6],仅余单父、成武二县,并入邻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以单父(改为侨县离狐)、成武二县置北济阴郡[7]

北魏夺取济阴郡后,移治定陶县左城(今山东省曹县西北),省并句阳县,城阳县改属濮阳郡[8]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分兖州济州西兖州,济阴郡改属西兖州,分己氏县置考城县。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分济阴郡置沛郡,考城、己氏二县改属沛郡。至此,济阴郡领四县:定陶、离狐、冤句、乘氏[9]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废北梁郡,其所领城安县并入考阳县,改称城安县,改属济阴郡。至此,济阴郡领五县:定陶、离狐、冤句、乘氏、城安。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改西兖州为曹州,济阴郡仍属之。[6]

隋唐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济阴郡,领县直属曹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曹州为济阴郡,治济阴县左城(今山东省曹县西北),领九县:济阴、外黄、济阳、成武、冤句、乘氏、定陶、单父、金乡。[10]

永平元年(617年),改济阴郡为曹州。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复为济阴郡。不久,济阴郡即属宇文化及之许。开明元年(619年),复改为曹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济阴郡,领六县:济阴县考城县冤句县乘氏县南华县成武县燕光烈帝圣武元年(756年),复改为曹州。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复改为济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曹州燕昭武帝顺天元年(759年),复改为济阴郡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复改为曹州,济阴郡之名不再作为行政区划名称。[11]

人口

长官

济阴太守(23年-72年)

济阴相(72年-84年)

济阴太守(84年-212年)

济阴相(212年-220年)

济阴太守(220年-222年)

济阴相(222年-224年)

济阴太守(224年-300年代)

济阴内史(300年代-310年代)

济阴太守(310年代-502年)

济阴内史(502年-)

济阴太守(-577年)

济阴郡守(577年-583年)

济阴郡太守(607年-619年)

济阴郡太守(742年-761年)

国主

  • 济阴哀王刘不识,前144年-前143年在位。
  • 定陶王刘嚣,前52年-前49年在位。
  • 定陶共王刘康,前25年-前23年在位。
    • 定陶王刘欣,前22年-前8年在位。
    • 定陶王刘景(共王继子),前8年-前5年在位。
  • 济阴悼王刘长,72年-84年在位。
  • 济阴王刘保,124年-125年在位。
  • 济阴王刘熙,212年-220年在位。
  • 济阴王曹据,222年-224年在位。
  • 济阴王司马衍,300年代-311年在位。
  • 济阴静王元诞,502年-?在位。
    • 济阴王元抚,?-528年在位。
    • 济阴王元晖业(元抚从兄),528年-550年在位。

参见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
  2. 《后汉书·卷五十·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3.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
  4. 4.0 4.1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5. 《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6. 6.0 6.1 6.2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7. 《宋书·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8. 《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
  9. 9.0 9.1 《魏书·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二中第六》
  10. 10.0 10.1 《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1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朝卷》
  12.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13. 《续汉书·志第二十一·郡国三》
  14. 《旧唐书·卷三十八·志第十八》
  15. 《宋书·卷一百·列传第六十》
  16. 《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17. 《南齐书·卷一·本纪第一》
  18. 《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19. 《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章怀注引《续汉书》
  20. 《后汉书·卷五十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21. 《后汉书·卷四十四·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22. 《后汉书·卷六十三·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23. 《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锺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24. 《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25.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
  26. 《帝尧碑》:帝尧者,盖累世之圣王也!其先出自瑰隗…… 熹平四年十二月, 济阴太守张口,钜鹿太守口口口,乃其立坛刻碑。
  27.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28.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29.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裴注引《献帝起居注》
  30. 《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裴注引《荀氏家传》
  31.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32. 《晋书·卷四十四·列传第十四》
  33. 《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裴注引《魏略·清介传》
  34.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济阴郤传第十二》裴注引《华阳国志》
  35.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裴注引《会稽典录》
  36. 《晋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三十二》
  37. 《晋书·卷一百二十八·载记第二十八》
  38. 《魏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39. 《魏书·卷九十二·列传列女第八十》
  40. 《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
  41. 《北齐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六》
  42. 《魏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
  43. 《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
  44. 《魏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45. 《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五》
  46. 《北齐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七》
  47. 《北齐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三十八》
  48. 《北齐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八》
  49. 《隋书·卷一·帝纪第一》
  50. 《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八》
  51. 《唐刺史考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