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行政区划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孙吴行政区划,大体上沿习了东汉以来的州、郡及县政区制度。孙吴的疆域北至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西与蜀汉相邻于长江三峡;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最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

概况

三国政区示意图

孙吴疆域的经略始于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孙策渡江,讨平江东刘繇严白虎等地方势力,略有东汉扬州刺史部的大半地区,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庐江六郡,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以县级政区为主。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孙权继位。孙权时,鼎立局面逐渐形成,孙吴在原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出兵深入各郡险地征讨山越,还向西向南拓展。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虽然刘备分得荆州南部,但是后来孙权刘备再订和约,以湘水为界,最后在吕蒙击败关羽后,更获得整个荆州南部,奠定了孙吴疆域的轮廓。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经过孙权的若心经营,孙吴疆域“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汉之涘,东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蛮之表”(《吴志·孙皓传》注引陆机《办亡论》)。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从郡县深险之地及北界西界敌对势力的经略着手。

孙亮孙休在位期间,三国鼎立格局相对稳定,境内也相对安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示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作局部调整。孙皓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瓦解,处于吴晋南北实力极不均衡的对峙局面,在外有西晋王朝势力濒濒介入,及内部叛乱势力与敌对政权遥相呼应的情形下,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体现为统县政区的划小,其中广、交二州在军事行动中,孙吴投入大量的军事和人力,刺激了地区开发,辟置了大量新县及规划新郡。至孙吴天纪四年(280年)降晋时,史载“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据近人陈健梅的统计,共领有4州、45郡、2都尉、1典农校尉、2属国[注 1]及328县[注 2]

孙吴行政区
州名 郡数
(不含都尉
、属国)
郡名
郡级都尉
废郡
扬州 15 庐江蕲春丹阳新都吴郡吴兴会稽东阳临海建安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安成 九江广陵临川东安云阳古鄣
毗陵典农庐陵南部
荆州 15 南郡宜都建平江夏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始安昭陵桂阳始兴临贺 西陵固陵武昌营阳
广州 6 南海苍梧郁林桂林高凉高兴
交州 7 合浦珠崖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 日南宁浦
合浦北部日南属国

扬州

州域范围

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高邮、天长县以南)、安徽(霍山、庐江县以南)两省南部部分及浙江江西福建3省全部。

历史沿革

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孙策袁术借兵马,率兵攻取扬州。平定江东后,在袁术自行称帝后,与其决裂,自立门户。曹操控制的许县朝廷拜其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继位,继承其兄遗志,在短时间内稳住了江东形势。其后孙权镇压扬州境内的山越反叛。赤壁之战后,与曹魏长期在长江、淮河一带对峙,双方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吴军皆未能攻克魏军守势,北进之路从未展开。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国号为吴,同年将都城从武昌迁往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新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晚年孙权在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而分裂,陆逊等重臣都受到牵连,使政局更加混乱。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死,改由幼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临终时以诸葛恪为辅政大臣,辅助太子孙亮[参 1]孙亮即位后,诸葛恪独揽军政,初期笼络民心,东兴之战胜利后颇有众望;但事后因轻敌征调20万大军大举进攻魏国,围攻合肥新城久攻不下,最终大败而回,渐失民心。建兴二年冬(253年)为吴宗室孙峻所刺杀诸葛恪,并夷灭三族。孙峻诛杀诸葛恪后,升任丞相大将军,都督国内外诸军事,授予符节,封富春侯。[参 2]五凤二年(255年),孙峻带兵与魏国淮河一带交战获胜,魏将文钦投降。次年,孙峻派遣吕据等将领进攻魏国,但孙峻在战争期间病逝,死前将事托付给堂弟孙𬘭。后孙𬘭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不久又为孙休所杀。

元兴二年(265年),曹魏丞相司马昭灭蜀后病逝,其子司马炎接任,并在同年废魏帝自立,建立,遣使与吴讲和。然孙皓即位期间尽情享乐、好酒色、兴土木,吴国政局逐步混乱。天纪三年(279年),司马炎下令六路晋军攻吴,势如破竹,吴军毫无抵抗之力。天纪四年(280年)三月十五日(西历5月1日)晋军兵临建业,吴主孙皓率太子孙瑾、鲁王孙虔等21人出城投降。

行政区划

州治

孙吴扬州治建业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镇)。[参 3]

郡级行政区

孙吴时,据有东汉时期的丹阳郡、会稽郡、吴郡和豫章郡全部,及九江郡、庐江郡、广陵郡的一部分,其中九江郡、广陵郡为境上郡,建置不常。汉末置庐陵、新都、鄱阳、临川、彭泽、蕲春6郡及地位相当于郡级政区的毗陵典农校尉(赤乌以前称“吴郡西部都尉”),《建康实录》卷一记黄武元年扬州“所统一十四郡,一百四十八县”[注 3],14郡即上述所述的诸郡,而当中的彭泽、九江、广陵、临川4郡不常置,所置时间不久。三国时期新置有东安、故鄣、吴兴、东阳、临海,建安、临川,安成8郡及庐陵南部都尉。仅东安、故鄣2郡,因建置时间不久而废止。至孙吴末期,扬州辖有15郡、1都尉、1典农校尉。

庐江郡
东汉旧郡。孙策平定江东以后,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击破庐江太守刘勋,拔取庐江郡。[参 4]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去世,孙权继任,太守李术不肯服从。孙权举兵大破李术后,以孙河为太守,但并未控有此地。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攻克皖城,再次据有庐江。郡治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领皖、寻阳2县。黄初二年(221年)寻阳县移属武昌郡。吴末领皖县。[注 4]
蕲春郡
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破黄祖据江夏郡南境后置,建安十八年(213年)后一度入魏,黄武二年(223年)破曹魏太守晋宗后,重回入吴。[参 5]郡治蕲春县(今湖北省蕲春县西北),领蕲春、邾2县。黄武年间(222年-229年)武昌郡废,寻阳县来隶;汉末吴初时已置安丰县。[注 5]吴末领蕲春、安丰、邾、寻阳4县。
丹阳郡
东汉旧郡。建安初,孙策平定江东后领有该郡。郡治建业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镇)。[参 6]黄武元年(222年)徙治芜湖县(今安徽省芜湖市)。[参 7]五凤元年(254年)徙治宛陵县(今安徽省宣州市)。[参 8]初领建业、宛陵、溧阳、丹阳、故鄣、於潜、芜湖、湖熟、句容、江乘、春谷、宣城、安吉、原乡、宁国、怀安、广德、始安、永平19县。
吴时省溧阳县为屯田都尉,湖熟、江乘2县为典农都尉,新置于湖督农校尉。黄武五年(226年)於潜县移属东安郡,黄武七年(228年)郡废复归。黄武以后废临川郡,所属临城、石城、泾、安吴、陵阳5县改隶丹阳。嘉禾元年(232年)以前置臼阳县。永安年间(258年-264年)置故鄣郡,陵阳、怀安、宁国等10余县属之,丹阳郡仅领6县;[参 9]不久故鄣废郡,10余县复归丹阳;宝鼎元年(266年)故鄣、於潜、安吉、原乡4县移属吴兴郡。
吴末领建业、丹阳、芜湖、宛陵、宣城、泾、石城、陵阳、春谷、句容、永平、安吴、宁国、广德、怀安、临城、始安、臼阳18县及溧阳(屯田都尉)、湖熟(典农都尉)、江乘(典农都尉)、于湖(督农校尉)4尉。
新都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析丹阳郡置。郡治始新县(今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西北、威坪岛附近),寻移治贺城(今千岛湖南山岛附近),领始新、黟、歙、新定、黎阳、休阳6县。后休阳县改名海阳县(258年左右)。吴末领始新、黟、歙、新定、黎阳、海阳6县。
吴郡
东汉旧郡。建安初,孙策平定江东后领有该郡。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领吴、海盐、乌程、余杭、毗陵、丹徒、曲阿、由拳、钱唐、富春、阳羡、无锡、娄、永安、临水、南沙16县及海昌屯田都尉。黄武四年(225年)分富春县置建德、桐庐、新昌、新城4县。黄武五年(226年)富春、钱唐、建德、桐庐、新昌、临水、新城7县移属移属东安郡,黄武七年(228年)郡废复归。黄龙三年(231年)由拳县改名禾兴县;废新城(不知何时)、无锡(约赤乌年间)2县;禾兴县改名嘉兴县(242年改名)。宝鼎元年(266年),乌程、阳羡、余杭、临水、永安5县移属吴兴郡。
吴末领吴、嘉兴、海盐、富春、娄、钱唐、建德、桐庐、新昌、毗陵、武进、云阳12县及海昌屯田都尉。[注 6]
附:毗陵典农校尉
约汉末吴初左右置吴郡西部都尉,以吴郡无锡县以西4县属之,赤乌以前己改称毗陵典农校尉[参 10][注 7]。校尉治毗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辖毗陵、丹徒、曲阿、无锡4县。汉末吴初时已废无锡县(不详何时);嘉禾三年(234年)丹徒、曲阿2县改名武进、云阳。吴末时辖毗陵、武进、云阳3县。
吴兴郡
宝鼎元年(266年)分吴郡、丹阳郡置,郡治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南),[参 11][参 12]领乌程、阳羡、余杭、临水、永安、故鄣、於潜、安吉、原乡9县。至吴末未变。
会稽郡
东汉旧郡。建安初,孙策平定江东后领有该郡。郡治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领山阴、鄮、乌伤、诸暨、永兴、太末、上虞、剡、余姚、句章、鄞、章安、永宁、候官、新安、长山、吴宁、建安、汉兴、南平、丰安、松阳、建平、定阳、始宁26县。
孙权时分章安县置临海(汉末吴初之际)、始平(汉末吴初之际)、罗阳(汉末吴初之际)、平昌(239年分太末置)、永康(245年分乌伤置)、武义(245年分乌伤置,后废)6县。太平二年(257年)以东部都所属6县置临海郡,南部都尉所属5县置建安郡;宝鼎元年(266年)以西部都尉所属9县置东阳郡。吴末领山阴、上虞、余姚、句章、鄞、鄮、剡、诸暨、永兴、始宁10县。[注 8]
东阳郡
东汉时已时置会稽西部都尉,管辖会稽郡西部的乌伤、太末、新安、长山、丰安、吴宁、定阳、永康8县,后增辖平昌、武义(后废县)2县。宝鼎元年(266年)以都尉所属9县置郡。[参 11][参 13]郡治长山县(今浙江省金华市),领长山、乌伤、太末、新安、丰安、吴宁、定阳、永康、平昌9县。吴末时领县未变。
临海郡
东汉末期吴置会稽东部都尉,管辖会稽郡东部的章安、永宁、松阳3县,后增辖临海、南始平、安阳3县。太平二年(257年)以都尉所属6县置郡。[参 14][参 15]郡治章安县(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江北章安街道),领章安、永宁、松阳、临海、南始平、罗阳、罗江(257年左右置)7县。孙皓时罗阳县改名安阳县。至吴末未变。[注 9]
建安郡
东汉末期吴置会稽南部都尉,管辖会稽郡南部的建安、候官、建平、南平、汉兴5县。永安三年(260年)以都尉所属5县置郡。[参 16][参 17]郡治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南),领建安、候官、建平、昭武(本南平县,260年改名)、吴兴(本汉兴县,260年改名)、将乐(260年立)、南平(260年立)、东安(260年左右立)8县。至吴末未变。
豫章郡
东汉旧郡。郡治南昌县(今江西省南昌市),领南昌、海昏、建城、建昌、艾、彭泽、新淦、永修、新吴、上蔡、汉平、西安、富城、柴桑、南城、临汝、宜春17县。
吴时柴桑县移属武昌郡(221年),新置宜丰(孙权时)、阳乐(黄武年间)2县;太平二年(257年)以东部都尉所属南城、临汝2县置临川郡;宝鼎二年(267年)宜春县移属安成郡。吴末领南昌、海昏、建城、建昌、艾、彭泽、新淦、永修、新吴、上蔡、汉平、西安、富城、宜丰、阳乐15县。
鄱阳郡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东吴析豫章郡置。郡治鄱阳县(今江西省鄱阳县东北),领鄱阳、余汗、鄡阳、上饶、葛阳、乐安、锺陵、广昌、历陵、东安10县。吴时废东安县,吴末领9县。
庐陵郡
东汉初平二年(191年)丹阳人僮芝于豫章郡南部私设庐陵郡,自称庐陵太守,建安五年(200年)东吴取庐陵郡后保留该郡。郡治高昌县(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领高昌、石阳、巴丘、兴平、遂兴、雩都、赣、南野、平都、永新、南安11县。吴时遂兴县改名新兴县(孙权时),置阳城(不详何时)、平阳(不详何时)、扬都(孙权时)、揭阳(236年置)、东昌(孙皓时)、西昌(不详何时)、吉阳(265年置)7县。宝鼎二年(267年)永新县移属安成郡。吴末领高昌、石阳、巴丘、兴平、新兴、阳城、东昌、西昌、吉阳、雩都、赣、南野、南安、揭阳、扬都、平阳16县。
附:庐陵南部都尉
嘉禾五年(236年)时以庐陵郡南部4县属之。都尉治雩都县(今江西省于都县北),初辖雩都、赣、南野、南安、揭阳5县。后增辖扬都、平阳2县。吴末辖雩都、赣、南野、南安、揭阳、扬都、平阳7县。
临川郡
吴时已置豫章东部都尉,管辖豫章郡东部的南城、临汝2县。太平二年(257年)以都尉所属2县置郡。[参 14][参 18]郡治南城县(今江西省南城县东南),[参 19]领南城、临汝、东兴(257年左右置)、南丰(257年置)、宜黄(257年置)、新建(257年置)、安浦(257年置)、西平(257年置)、西城(257年置)、永城(257年左右置)10县。至吴末未变。[参 20]
安成郡
宝鼎二年(267年)分豫章、庐陵、长沙3郡置。[参 21]郡治平都县(今江西省安福县东南,泸水东岸),领平都、永新、宜春、安成、新渝(267年左右置)、萍乡(267年置)6县。至吴末未变。
九江郡(境上郡)
东汉旧郡。黄武四年(225年)以全琮为九江太守,后以魏降将马茂领太守之职。因为为江淮边境之地,未有行政区的建置。
广陵郡(境上郡)
东汉旧郡。吴初以孙韶为广陵太守,后以吴穰领太守之职。因为为江淮边境之地,未有行政区的建置。
临川郡(已废)
东汉建安年间孙权析丹阳郡置,[参 22]郡治不详,领临城、石城、春谷、泾、安吴、陵阳等数县。[注 10]黄武以后废郡,并入丹阳郡。[注 11]
东安郡(已废)
黄武年间。因当时丹阳、吴、会稽3郡的山民再次成为寇贼,攻没3郡的属县,孙权于是于黄武五年(226年)七月“分三郡恶地十县置东安郡”,[注 12]以全琮为太守。黄武七年(228年)三月废东安郡,所属10县复归三郡。郡治所在,《吴录》记载在富春县。所领10县,当为吴郡的富春、建德、桐庐、新昌、新城、钱唐、临水7县,丹阳郡於潜县,会稽郡的新安、太末2县。[注 13]
故鄣郡(已废)
永安年间(258年-264年)分丹阳郡溧水县以南地区置。郡治陵阳县(今安徽省石台县东北太平湖),领怀安、宁国、陵阳等10余县。[注 14]不久废郡复归丹阳郡。[参 9]
云阳郡(已废)
《吴志·顾邵传》记载有云阳郡。孔祥军认为该郡嘉禾年间曾置,不久即废。[注 15]
巴丘郡(存疑)[注 16]
《太平寰宇记》引《舆地志》云孙皓分新淦、石阳2县置巴丘郡,[参 23]旋即省并。[注 17]

县级行政区

扬州(州治:建业县)
说明:本表为吴国天纪四年(280年)扬州各郡所辖的县份;以深灰色表示者,为曾经建置,后因种种原因而不存在的县份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隶属郡国 备注
九江郡 阜陵县 东汉末废弃县份。地为吴据。
全椒县 东汉末废弃县份。地为吴据。
历阳县 东汉末废弃县份。地为吴据。
广陵郡 广陵县 东汉末废弃县份。地为吴据。[参 24]
江都县 东汉末废弃县份。地为吴据。[参 25]
高邮县 东汉末废弃县份。地为吴据。
堂邑县 东汉末废弃县份。地为吴据。[参 26]
海陵县 东汉末废弃县份。地为吴据。
舆县 东汉末废弃县份。地为吴据。
庐江郡
(1)
皖县 皖县 今安徽省潜山县 庐江郡(220-280)
临湖县 东汉末废弃县份。地为吴据。
襄安县 东汉末废弃县份。地为吴据。
蕲春郡
(4)
蕲春县 蕲春县 今湖北省蕲春县西北 蕲春郡(220-280)
安丰县 疑今湖北省罗田县 蕲春郡(?-280) 汉末吴时已置县。[注 5]
邾县 今湖北省黄冈市 蕲春郡(220-280)
寻阳县 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 庐江郡(220-221)→武昌郡(221-222?)→蕲春郡(223?-280)
丹阳郡
(22)
建业县(220年-222年)
芜湖县(222年-254年)
宛陵县(254年-280年)
建业县 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镇 丹阳郡(220-280)
丹阳县 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丹阳镇 丹阳郡(220-280) 孙胤孙晞侯国。
芜湖县 今安徽省芜湖市 丹阳郡(220-280) 徐盛徐楷侯国。
宛陵县 今安徽省宣州市 丹阳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80) 前为诸葛瑾诸葛融侯国,后为孙壹侯国。
宣城县 今安徽省宣城市 丹阳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80) 蒋壹侯国。
泾县 今安徽省泾县西北 临川郡(220-229?)→丹阳郡(229?--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80)
石城县 今安徽省马鞍山市东南 临川郡(220-229?)→丹阳郡(229?--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80) 韩当韩综侯国。
陵阳县 今安徽省石台县东北太平湖 临川郡(220-229?)→丹阳郡(229?--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80) 周泰周承侯国。
春谷县 今安徽省繁昌县四北、长江东岸 丹阳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80)
句容县 今江苏省句容市驻地华阳镇 丹阳郡(220-280)
永平县 今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古县村附近 丹阳郡(220-280) 全尚何洪侯国。
安吴县 今安徽省泾县西南黄村镇安吴村 临川郡(220-229?)→丹阳郡(229?--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80)
宁国县 今安徽省宁国市西南 丹阳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80)
广德县 今安徽省广德县西南 丹阳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80)
怀安县 今安徽省宁国市东南宁墩镇 丹阳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80)
临城县 今安徽省青阳县南5里 临川郡(220-229?)→丹阳郡(229?-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80)
始安县 今地无考 丹阳郡(232前-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80)
臼阳县 疑在今江苏省茅山一带。 丹阳郡(220-280) 嘉禾元年(232年)以前置县。[注 18]
溧阳屯田都尉 今江苏省高淳县东、固城湖东北岸 丹阳郡(220-280) 东汉为溧阳县,吴时省为屯田都尉。[参 27]潘璋芮玄侯国。
湖熟典农都尉 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湖熟街道 丹阳郡(220-280) 东汉为湖熟县,吴时省为典农都尉。[参 28]
江乘典农都尉 今江苏省句容市西北 丹阳郡(220-280) 东汉为江乘县,吴时省为典农都尉。[参 29]
于湖督农校尉 今安徽省当涂县 丹阳郡(?-280) 吴时以丹阳县境置督农校尉。[参 30]
新都郡
(6)
始新县 黟县 安徽省黟县 新都郡(220-280)
歙县 安徽省歙县驻地徽城镇 新都郡(220-280)
始新县 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西北南山岛附近 新都郡(220-280)
新定县 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西南 新都郡(220-280)
黎阳县[注 19] 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 新都郡(220-280)
海阳县 今安徽省休宁县 新都郡(220-280) 东汉为休阳县,永安元年(258年)左右改名海阳县,避吴景帝孙休名讳。[参 31]
吴郡
(13)
吴县 吴县 今江苏省苏州市 吴郡(220-280) 孙绍孙基侯国。
嘉兴县 今浙江省嘉兴市 吴郡(220-280) 东汉为由拳县,黄龙三年(231年)改名禾兴县,赤乌五年(242年)正月改名嘉兴县,以避太子孙和名讳。[参 32]
海盐县 今浙江省平湖市 吴郡(220-280)
富春县 今浙江省富阳市 吴郡(220-226)→东安郡(226-228)→吴郡(228-280)
娄县 今江苏省昆山市 吴郡(220-280) 张昭张休侯国。
钱唐县 今浙江省杭州市 吴郡(220-226)→东安郡(226-228)→吴郡(228-280) 全琮全怿孙德侯国。
建德县 今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镇 吴郡(225-226)→东安郡(226-228)→吴郡(228-280) 黄武四年(225年)分富春县置。[参 33]孙越侯国。
桐庐县 今浙江省桐庐县东北横村镇 吴郡(225-226)→东安郡(226-228)→吴郡(228-280) 黄武四年(225年)分富春县置。[参 34]
新昌县 今浙江省建德市西南 吴郡(225-226)→东安郡(226-228)→吴郡(228-280) 黄武四年(225年)左右分富春县置。[参 35]
海昌屯田都尉 今浙江省海宁市西南盐官镇 吴郡(220-280)
新城县 今浙江省富阳市 吴郡(220-226)→东安郡(226-228)→吴郡(228-?) 黄武三年(224年)分富春县置,后废县并入桐庐县。[参 36]
毗陵典农校尉
(毗陵县)
毗陵县 今江苏省常州市 吴郡(220-280) 朱治侯国。
武进县 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 吴郡(220-280) 东汉为丹徒县,嘉禾三年(234年)改名。[参 37]孙桓侯国。
云阳县 今江苏省丹阳市 吴郡(220-280) 东汉为曲阿县,嘉禾三年(234年)改名。[参 37]朱据侯国。
无锡县 今江苏省无锡市 吴郡(220?-238?) 吴时废县。[注 20]
吴兴郡
(9)
乌程县 乌程县 今浙江省湖州市 吴郡(220-266)→吴兴郡(266-280) 孙皓侯国。
阳羡县 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 吴郡(220-266)→吴兴郡(266-280) 孙邵侯国。
余杭县 今浙江省余杭市余杭区西南余杭街道 吴郡(220-266)→吴兴郡(266-280)
临水县 今浙江省临安市 吴郡(220-266)→吴兴郡(266-280)
永安县 今浙江省德清县西 吴郡(220-266)→吴兴郡(266-280) 朱然孙谦侯国。
故鄣县 今浙江省安吉县西北 丹阳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66)→吴兴郡(266-280) 朱治朱才朱琬侯国。
於潜县 今浙江省临安市西 丹阳郡(220-226)→东安郡(226-228)→丹阳郡(228-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66)→吴兴郡(266-280)
安吉县 今浙江省安吉县西南 丹阳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66)→吴兴郡(266-280)
原乡县 今浙江省安吉县 丹阳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阳郡(264?-266)→吴兴郡(266-280)
会稽郡
(10)
山阴县 山阴县 今浙江省绍兴市 会稽郡(220-280) 贺齐侯国。
上虞县 今浙江省上虞市 会稽郡(220-280) 孙绍孙奉侯国。
余姚县 今浙江省余姚市 会稽郡(220-280)
句章县 今浙江省余姚市东南 会稽郡(220-280)
鄞县 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东北 会稽郡(220-280)
鄮县 今浙江省宁波市东,鄮山北麓 会稽郡(220-280)
剡县 今浙江省嵊州市 会稽郡(220-280)
诸暨县 今浙江省诸暨市城区 会稽郡(220-280)
永兴县 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会稽郡(220-280)
始宁县 今浙江省嵊州市上虞市交界处 会稽郡(220-280)
东阳郡
(9)
长山县 长山县 今浙江省金华市 会稽郡(220-266)→东阳郡(266-280)
乌伤县 今浙江省义乌市 会稽郡(220-266)→东阳郡(266-280)
太末县 今浙江省龙游县城区 会稽郡(220-226)→东安郡(226-228)→会稽郡(228-266)→东阳郡(266-280)
新安县 今浙江省衢州市 会稽郡(220-226)→东安郡(226-228)→会稽郡(228-266)→东阳郡(266-280)
丰安县 今浙江省浦江县 会稽郡(220-266)→东阳郡(266-280)
吴宁县 今浙江省东阳市东北 会稽郡(220-266)→东阳郡(266-280)
定阳县 今浙江省江山市 会稽郡(220-266)→东阳郡(266-280)
永康县 今浙江省永康市 会稽郡(245-266)→东阳郡(266-280) 赤乌八年(245年)分乌伤县上浦地置县。[参 38]
平昌县 今浙江省遂昌县 会稽郡(239-266)→东阳郡(266-280) 赤乌二年(239年)分太末县置县。[参 39]
武义县 地望不详 会稽郡(245-252?)→东阳郡(?) 赤乌八年(245年)置,吴末时己废县。[参 40]
临海郡
(7)
章安县 章安县 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江北章安街道 会稽郡(220-257)→临海郡(257-280) 孙奋侯国。
永宁县 今浙江省温州市 会稽郡(220-257)→临海郡(257-280)
松阳县 今浙江省松阳县西北 会稽郡(220-257)→临海郡(257-280)
临海县 今浙江省临海市东南 会稽郡(?-257)→临海郡(257-280) 孙权时分章安、永宁2县置县。[参 41]
南始平县 今浙江省天台县 会稽郡(?-257)→临海郡(257-280) 一作始平县,孙权黄龙三年(231年)以前分章安县置。[参 42]
安阳县 今浙江省瑞安市西北西嶴高架桥一带 会稽郡(?-257)→临海郡(257-280) 孙权时分章安县置罗阳县,孙皓时改名。[参 43]
罗江县 地望不详,劳干考证当在福建省东北部沿海。 临海郡(257-280) 太平年间置县。[参 44]
建安郡
(8)
建安县 建安县 今福建省建瓯市 会稽郡(220-257)→建安郡(257-280)
候官县 今福建省福州市 会稽郡(220-257)→建安郡(257-280) 为吴废帝孙亮最后的侯国。
建平县 今福建省建阳市 会稽郡(220-257)→建安郡(257-280)
昭武县 今福建省邵武市 会稽郡(220-257)→建安郡(257-280) 东汉为南平县,永安三年(260年)改名。[参 45]
吴兴县 今福建省浦城县 建安郡(257-280) 东汉为汉兴县,永安三年(260年)改名。[参 46]
将乐县 今福建省将乐县 建安郡(257-280) 永安三年(260年)分建安县校乡置县。[参 47]
南平县 今福建省南平市 建安郡(257-280) 永安三年(260年)置县。[参 48]
东安县 今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 建安郡(257-280) 永安三年(260年)左右置。[参 49]
豫章郡
(15)
南昌县 南昌县 今江西省南昌市 豫章郡(220-280)
海昏县 今江西省新建县东北象山镇 豫章郡(220-280)
建城县 今江西省高安市城区 豫章郡(220-280)
建昌县 今江西省奉新县西 豫章郡(220-280) 孙虑侯国。
艾县 今江西省修水县西 豫章郡(220-280)
彭泽县 今江西省湖口县 豫章郡(220-280)
新淦县 今江西省樟树市 豫章郡(220-280)
永修县 今江西省永修县西北 豫章郡(220-280)
新吴县 今江西省奉新县西会埠镇 豫章郡(220-280)
上蔡县 今江西省上高县 豫章郡(220-280)
汉平县[注 21] 今江西省樟树市西吴城乡 豫章郡(220-280)
西安县 今江西省武宁县西甫田乡吴更名  豫章郡(220-280)
富城县 今江西省丰城市 豫章郡(220-280)
宜丰县 今江西省宜丰县 豫章郡(?-280) 孙权时置县。[参 50]
阳乐县 今江西省万载县东北 豫章郡(222?-280) 黄武中分上蔡县置。[参 51]
鄱阳郡
(9)
鄱阳县 鄱阳县 今江西省鄱阳县东北 鄱阳郡(220-280)
余汗县 今江西省余干县驻地玉亭镇 鄱阳郡(220-280)
鄡阳县 今江西省新建县东北鄱阳湖 鄱阳郡(220-280)
上饶县 今江西省上饶市 鄱阳郡(220-280)
葛阳县 今江西省弋阳县江北弋江镇 鄱阳郡(220-280)
乐安县 今江西省德兴市东北 鄱阳郡(220-280)
锺陵县 今江西省进贤县西罗溪镇 鄱阳郡(220-280)
广昌县 今江西省鄱阳县石门街镇 鄱阳郡(220-280)
历阳县[注 22] 今江西省德安县东北 鄱阳郡(220-280)
东安县 今江西省乐平市 鄱阳郡(220-?) 吴时废县并入乐安县。[注 23]
庐陵郡
(16)
高昌县 高昌县 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 庐陵郡(220-280)
石阳县 今江西省吉水县东北 庐陵郡(220-280)
巴丘县 今江西省峡江县 庐陵郡(220-280)
兴平县 今江西省永丰县东北 庐陵郡(220-280)
新兴县 今江西省万安县县治赣江西岸 庐陵郡(220-280) 东汉名遂兴县,孙权时改名。[参 52]
阳城县 今江西省吉水县东北八都镇 庐陵郡(?-280) 吴时县县。[参 53]
东昌县 今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 庐陵郡(264?-280) 孙皓时置县。[参 54]
西昌县 今江西省泰和县西 庐陵郡(?-280) 吴时置县。[参 55]
吉阳县 今江西省永丰县东南古县镇 庐陵郡(265-280) 甘露元年(265年)置县。[参 56]
庐陵南部都尉
(雩都县)
雩都县 今江西省于都县 庐陵郡(220-280)
赣县 今江西省赣州市西 庐陵郡(220-280)
南野县 今江西省南康市 庐陵郡(220-280)
南安县 今江西省赣州市西 庐陵郡(220-280)
揭阳县 今江西省宁都县东南 庐陵郡(236-280) 嘉禾五年(236年)置县。[参 57]
阳都县 今江西省宁都县 庐陵郡(?-280) 孙权时分赣县置县。[参 58]
平阳县 今江西省兴国县 庐陵郡(?-280) 吴时置县。[参 59]
临川郡
(10)
南城县 南城县 今江西省南城县东南 豫章郡(220-257)→临川郡(257-280)
临汝县 今江西省抚州市西南 豫章郡(220-257)→临川郡(257-280)
东兴县 今江西省黎川县东北 临川郡(257?-280) 太平二年(257年)左右分南城县置。[参 60]
南丰县 今江西省广昌县 临川郡(257-280) 太平二年(257年)分南城县置。[参 61]
宜黄县 今江西省宜黄县 临川郡(257-280) 太平二年(257年)分临汝县置。[参 62]
新建县 今江西省乐安县 临川郡(257-280) 太平二年(257年)分临汝县置。[参 63]
安浦县 今江西省乐安县西南 临川郡(257-280) 太平二年(257年)置县,以安浦村为名。[参 64]
西平县 今江西省抚州市 临川郡(257-280) 太平二年(257年)置县。[参 65]
西城县 今江西省崇仁县 临川郡(257-280) 太平二年(257年)置县。[参 66]
永城县 今江西省黎川县 临川郡(257?-280) 太平二年(257年)左右置县。[参 67]
安成郡
(6)
平都县 平都县 今江西省安福县东南,泸水东岸 庐陵郡(220-267)→安成郡(267-280)
永新县 今江西省永新县西 庐陵郡(220-267)→安成郡(267-280)
宜春县 今江西省宜春市 豫章郡(220-267)→安成郡(267-280)
安成县 今江西省安福县西北,泸水北岸 长沙郡(220-267)→安成郡(257-280)
新渝县 今江西省新余市西 安成郡(267-280) 孙皓时分宜春县置,因县境河水名渝水为名。[参 68]
萍乡县 今江西省芦溪县 安成郡(267-280) 宝鼎二年(267年)分宜春县潇乡置。[参 69]

荆州

州域范围

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大巴山─汉江一线以南,湖南全部及广东(北部韶关一带)、广西(西北桂林一带)、贵州(东部铜仁、黔东一带)3省各一部分。

历史沿革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继位,继承其兄孙策遗志,在短时间内稳住了江东形势。其后三征黄祖,谋求据有荆州和江夏。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牧刘表死。曹操也在这时率军南征荆州。继任的荆州牧刘琮投降曹操。曹操在获得荆州之后,进一步谋取孙权占据的江东。后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一战大破曹操,曹操退守北方,仅能守住荆州北部的南阳郡、江夏郡局部及南郡局部地区;孙吴周瑜韩当等将领攻下南郡江陵;刘备则攻打荆州南部的长沙、桂阳、武陵、零陵4郡。后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确认他分得荆南四郡,不过就收回长沙郡东北部设汉昌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取蜀之后,孙权向刘备争夺荆州,刘备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由拒绝,孙权对此十分怨恨,便派吕蒙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立即率兵五万到公安,又令关羽进军益阳,与孙军对峙。因曹操占领汉中,迫使刘备与孙权议和,双方同意以湘江为界,以东长沙、桂阳、江夏属孙权;以西零陵、武陵、南郡属刘备。[参 70]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将关羽尽起荆州之兵进攻樊城,以致后防空虚,被吴将吕蒙趁机奇袭后方,荆州之地尽失,关羽兵败被杀,至此刘备势力退出荆州,孙刘联盟正式决裂。

黄初二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后,即以复仇之名向孙权发动夷陵之战。孙权先向曹丕称臣,受封吴王,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以避免两线作战。黄初三年(222年),刘备在猇亭被吴镇西将军陆逊击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于白帝城驾崩。战后孙权加封逊为辅国将军,改封江陵侯,镇守西陵,使其长期镇守荆州。永安七年(264年)步协奉吴帝孙休命溯江而上,图谋西蜀,却被巴东守将罗宪杀得大败,使得孙休另派陆抗前来增援,最后因为晋军攻打西陵而退兵。凤凰元年(272年),孙皓征调步阐入京,步阐惧怕孙皓对自己不利,便在西陵举起叛旗,倒向晋国。最后陆抗击败了晋国杨肇羊祜等多路援军,攻克西陵,诛灭步阐三族。明年春,孙皓拜陆抗为大司马、荆州牧。

天纪三年(279年)十二月,司马炎贾充为大都督、杨济为副统领各军,下令各军开始攻势,将20余万晋军兵为六路出击,其中王戎由项城向武昌方向进攻;胡奋江夏出击夏口杜预自驻地襄阳进军江陵;王濬、唐彬率水军由蜀地浮顺江流而下。天纪四年(280年)二月,王濬、唐彬所率的晋军进逼西陵峡。吴军于此设置铁锁横江,又作铁锥放在江中,以为这样即可阻止晋军前进,竟不派兵防守。王濬早已预作大筏数十个,扎些草人立于筏上,派一些士卒以筏先行,铁锥著筏而去,又用大火烧融铁锁。晋军顺利排除了障碍,一路势如破竹,进克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夷道(今湖北省宜都市)、乐乡(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擒获吴国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监军陆晏、水军督陆景、收降平西将军施洪、游击将军张象等。所经之处,几乎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吴军甚至望旗而降。王濬获封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而杜预南下占领零陵桂阳衡阳,晋军已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的荆州地区。

行政区划

州治

传统上认为吴国荆州治南郡江陵县。然而孙权时,荆州牧陆逊、诸葛恪均驻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参 71]孙休时,孙𬘭为荆州牧,所屯当为武昌。孙皓立,陆凯领荆州牧,都督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凤凰二年(273年),陆抗拜荆州牧,镇乐乡(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江南弥市镇)。[参 72]终吴之世,荆州治在江南。[注 25]

郡级行政区

建安十三年(208年),吴伐刘表,始得江夏郡之一部分。赤壁战后,与刘备争夺荆州诸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双方议定平分荆州,吴取得长沙、桂阳2郡,与新置郡汉昌合计有4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取得南郡、武陵、零陵、宜都4郡,废汉昌郡,新置西陵、固陵2郡,计有9郡。三国鼎立后,新置有武昌、建平、天门、衡阳、湘东、营阳、始安、昭陵、始兴、临贺等,废置有西陵、固陵、武昌、营阳等。至吴末时,荆州总计辖有15郡。

南郡
东汉旧郡,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撤军后由周瑜取得,后借于刘备。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袭取荆州后入吴。郡治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领江陵、编、当阳、华容、枝江、州陵、作唐、孱陵、临沮、旌阳10县。吴时废州陵县(约221年),置监利县(约222年以前),后废。魏、晋先后攻占临沮(237年以前入魏)、旌阳(237年以前入魏)、编(不详何时入魏)、当阳(约孙皓时入晋)4县。
吴末领江陵、华容、枝江、作唐、孱陵、监利6县。
宜都郡
东汉旧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袭取荆州后入吴。时吴汉双方胶着于巫至夷陵之间。直至黄武元年(222年)猇亭之役后,蜀汉方彻底退出宜都。郡治夷道县(今湖北省宜都市),领夷道、夷陵、佷山3县。黄武元年(222年)夷陵县改名西陵县;废固陵郡,所辖巫、秭归2县来隶。永安三年(260年)巫、秭归2县移属建平郡。吴末领夷道、西陵、佷山3县。
建平郡
永安三年(260年)分宜都郡秭归县以西2县置郡。[参 16][参 73]郡初治巫县(今四川省巫山县北),[参 74]建衡元年(269年)移治秭归县(今湖北省秭归县驻地茅坪镇),[注 26]领巫、秭归、兴山(260年置县)、沙渠(260年左右置县)、信陵(260年左右置县)、建始(260年左右置县)6县。后废信陵县,巫、沙渠、建始3县为晋所攻占。吴末领秭归、兴山2县。
江夏郡
东汉旧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以程普为江夏太守,始有江夏郡江南诸县,建安二十年(215年)吴蜀分荆州后据有江夏全郡。郡治沙羡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领沙羡、竟陵、云杜、鄂、南新市、安陆6县。黄初二年(221年)鄂、沙羡2县移属武昌郡,郡治移往江北鲁山江夏城(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龟山)。黄武年间(222年-229年)武昌郡废,所领武昌(原称鄂县)、柴桑、下雉、阳新、沙羡5县来隶,郡治移往武昌县(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而沔北之安陆、南新市2县为魏国所攻占。嘉禾五年(236年)吴国一度收取新市、安陆、石阳3县,[参 75]后失。
吴末领武昌、沙羡、竟陵、云杜、柴桑、下雉、阳新7县。
武陵郡
东汉旧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袭取荆州后入吴。郡治临沅县(今湖南省常德市),领临沅、汉寿、零阳、充、沅陵、辰阳、酉阳、迁陵、铎成、沅南10县。吴时改汉寿县为吴寿县,新置龙阳、黔阳2县。永安六年(263年)零阳、充2县移属天门郡。黔阳县为晋国所攻占。吴末领临沅、吴寿、沅陵、辰阳、酉阳、镡成、沅南、迁陵、龙阳9县。
天门郡
永安六年(263年)分武陵郡2县置。[参 76]郡治零阳县(今湖南省慈利县东北),领零阳、充、溇中(263年左右置县)3县,至吴末未变。
长沙郡
东汉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与刘备议定平分荆州后取得。郡治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领临湘、攸、荼陵、安城、酃、湘南、连道、益阳、下隽、罗、醴陵、容陵、汉昌、刘阳、临烝15县。吴时汉昌县改名吴昌县(孙权时);置建宁(孙权时)、蒲圻(223年置,吴末时已废)2县;废容陵县(汉末吴初时);零陵郡湘乡、重安、烝阳3县来隶(黄武以前);置长沙西部及东部2都尉,管辖长沙郡西部及东部地区。太平二年(257年)以长沙西部都尉所属7县置衡阳郡,长沙东部都尉所属2县置湘东郡;宝鼎二年(267年)安成县移属安成郡。
吴末领临湘、攸、下隽、醴陵、罗、吴昌、刘阳、建宁8县。
衡阳郡
吴时置长沙西部都尉,辖长沙郡西部的湘南、连道、益阳、临烝、湘乡、重安、烝阳7县。太平二年(257年)以长沙郡西部都尉所属7县置郡。[参 14][参 77]郡治湘南县(今湖南省湘潭县东,涟水北岸古城),领湘南、连道、益阳、临烝、湘乡、重安、烝阳、湘西(孙亮时置)、衡阳(孙亮时置)、新阳(孙亮时置)10县,至吴末未变。
湘东郡
吴时置长沙东部都尉,辖长沙郡东部的始安县。太平二年(257年)以都尉所属2县及桂阳郡阴山县置郡。[参 14][参 78]郡治酃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东),领酃、荼陵、阴山、新平(疑孙亮时置)、梨阳(疑孙亮时置)、新宁(疑孙亮时置)6县,至吴末未变。
零陵郡
东汉旧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袭取荆州后入吴。郡治泉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领泉陵、零陵、营道、营浦、泠道、洮阳、都梁、夫夷、始安、重安、湘乡、昭阳、烝阳、观阳、昭陵15县。吴时重安、湘乡、烝阳3县移属长沙郡;新置祁阳(孙权时)、永昌(孙权时)、舂陵(孙权时)3县;置零陵北部及南部2都尉,管辖零陵郡北部及南部地区。甘露元年(265年)营浦、营道、泠道、舂陵4县移属营阳郡,以零陵南部都尉所属1县置始安郡。宝鼎元年(266年)以零陵北部都尉所属4县置昭陵郡,吴末时废营阳郡,其4县复归。
吴末领泉陵、零陵、洮阳、观阳、祁阳、永昌、营浦、营道、泠道、舂陵10县。
始安郡
吴时置零陵南部都尉,辖零陵郡南部的始安县。甘露元年(265年)十一月,以都尉所属之始安县及苍梧郡荔浦县置郡。[参 79][参 80]郡治始安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领始安、荔浦、平乐(265年置)、尚安(265年左右置)、永丰(265年置)、始阳(不详何时)6县。
昭陵郡
吴时置零陵北部都尉,辖零陵郡北部的昭陵、都梁、夫夷、昭阳4县。宝鼎元年(266年),以都尉所属4县置郡。[参 11][参 81]郡治昭陵县(今湖南省邵阳市),领昭陵、都梁、夫夷、昭阳、高平(266年左右置)、新城(266年左右置)6县,至吴末未变。
桂阳郡
东汉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与刘备议定平分荆州后取得。郡治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领郴、便、耒阳、阴山、南平、临武、桂阳、含洭、浈阳、曲江、汉宁11县。吴时汉宁县改名阳安县(孙权时);置桂阳南部都尉,管辖桂阳郡南部地区。太平二年(257年)阴山县移属湘东郡。甘露元年(265年)以桂阳郡南部都尉所属4县置始兴郡。吴末领郴、便、耒阳、南平、临武、阳安6县。
始兴郡
吴时置桂阳南部都尉,辖桂阳郡南部的曲江、桂阳、含洭、浈阳4县。甘露元年(265年)以都尉所属4县置郡。[参 79][参 82]郡治曲江县(今广东省韶关市东南),领曲江、桂阳、含洭、浈阳、中宿(265年左右复置)、始兴(265年置)6县,至吴末未变。
临贺郡
黄武五年(226年),分苍梧郡5县置。[参 83]郡治临贺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东南),领临贺、封阳、冯乘、富川、谢沐、建兴(孙权时置)6县,至吴末未变。
西陵郡(已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分江夏郡阳新、下雉2县置郡,[参 84]黄初二年(221年)郡废移属武昌郡。[注 27]
固陵郡(已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分宜都郡巫、秭归2县置郡,[参 85]黄武元年(222年)郡废复属宜都郡。[注 28]
武昌郡(已废)
黄初二年(221年)分庐江、江夏、西陵、豫章4郡置。[参 86]郡治武昌县(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领武昌(原属江夏)、下雉(原属西陵)、寻阳(原属庐江)、阳新(原属西陵)、柴桑(原属豫章)、沙羡(原属江夏)6县。黄武年间(222年-229年)郡废。甘露年间(265年-266年)析江夏郡复置,旋废。[参 87]
营阳郡(已废)
甘露元年(265年)分零陵郡4县置。[参 88]郡治营浦县(今湖南省道县东北),领营浦、营道、泠道、舂陵4县,吴末时废郡并入零陵郡。

县级行政区

荆州(州治:江陵县)
说明:本表为吴国天纪四年(280年)荆州各郡所辖的县份;以深灰色表示者,为曾经建置,后因种种原因而不存在的县份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隶属郡国 备注
南郡
(5)
江陵县 江陵县 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南郡(220-280) 陆逊陆抗侯国。
华容县 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南郡(220-280)
枝江县 今湖北省枝江市西北 南郡(220-280)
作唐县 今湖南省安乡县 南郡(220-280)
孱陵县 今湖北省公安县西 南郡(220-280)
监利县 今湖北省监利县东北 南郡(222?-252?) 吴时分华容县置县,后废县。[参 89]
编县 今湖北省荆门市西北 南郡(220-?) 吴时入魏。[注 29]
临沮县 今湖北省远安县西北洋坪镇沮河西岸 南郡(220-?) 吴时入魏。[注 30]
当阳县 今湖北省荆门市西南 南郡(220-?) 吴末时为西晋所取。[注 31]施绩侯国。
旌阳县 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南 南郡(220-?) 吴时入魏。
州陵县 今湖北省洪湖市东北,长江北岸 南郡(220-222?) 黄初二年(221年)左右废县。[参 90][注 32]
宜都郡
(3)
夷道县 夷道县 今湖北省宜都市 宜都郡(220-280)
西陵县 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 宜都郡(220-280) 东汉为夷陵县,黄武元年(222年)入吴后改名。[参 91]
佷山县 今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清江北岸 宜都郡(220-280)
建平郡
(2)
巫县(260年-269年)
秭归县(269年-280年)
秭归县 今湖北省秭归县驻地茅坪镇 宜都郡(220-260)→建平郡(260-280)
兴山县 今湖北省兴山县 建平郡(260-280) 永安三年(260年)分秭归县北界置县。[参 92]
巫县 今重庆市巫山县 宜都郡(220-260)→建平郡(260-269) 建衡元年(269年)为晋所攻占。[参 93]
沙渠县 今湖北省恩施市 建平郡(260-269?) 永安年间分巫县置县。[参 94]建衡元年(269年)以后入晋。
建始县 今湖北省建始县 建平郡(260-269?) 永安年间置县。建衡元年(269年)以后入晋。
信陵县 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西乐天溪镇 建平郡(260-279) 永安年间置县。[参 95]吴末时入晋。
江夏郡
(7)
沙羡县(220年-221年)
鲁山(221年-约228年)
武昌县(约229年-280年)
武昌县 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 江夏郡(220-221)→武昌郡(221-228?)→江夏郡(229?-280) 东汉为鄂县,黄初二年(221年)改名。[参 96]
沙羡县 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江夏郡(220-221)→武昌郡(221-228?)→江夏郡(229?-280)
竟陵县 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 江夏郡(220-280)
云杜县 今湖北省京山县驻地新市镇 江夏郡(220-280)
柴桑县 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 豫章郡(220-221)→武昌郡(221-228?)→江夏郡(229?-280)
下雉县 今湖北省阳新县东,富水南岸 西陵郡(220-221)→武昌郡(221-228?)→江夏郡(229?-280)
阳新县 今湖北省阳新县西,通山县东交界处 西陵郡(220-221)→武昌郡(221-228?)→江夏郡(229?-280)
安陆县 今湖北省云梦县 黄武年间(222年-229年)入魏,嘉禾五年(236年)吴国一度收取该县,后失。
新市县 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 一作南新市县。黄武年间(222年-229年)入魏,嘉禾五年(236年)吴国一度收取该县,后失。
石阳县 今湖北省汉川市西北麻河镇 本魏国江夏郡领县,嘉禾五年(236年)吴国一度收取该县,后失。
武陵郡
(9)
临沅县 临沅县 今湖南省常德市 武陵郡(220-280)
吴寿县 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 武陵郡(220-280) 东汉为汉寿县,吴取荆州以后改名。[参 97]
沅陵县 今湖南省沅陵县南,沅江东岸 武陵郡(220-280)
辰阳县 今湖南省辰溪县西南,辰江之北 武陵郡(220-280)
酉阳县 今湖南省永顺县东南 武陵郡(220-280)
镡成县 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武陵郡(220-280)
沅南县 今湖南省常德市西北,桃源县东北 武陵郡(220-280)
迁陵县 今湖南省保靖县东北 武陵郡(220-280)
龙阳县 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南 武陵郡(?-280) 吴时分吴寿县置。[参 98]
黔阳县 今湖南省保靖县东北 武陵郡(?-280) 吴时分酉阳县置,吴末为西晋所占。[参 99]
天门郡
(3)
零阳县 零阳县 今湖南省慈利县东北 武陵郡(220-263)→天门郡(263-280)
充县 今湖南省桑植县 武陵郡(220-263)→天门郡(263-280)
溇中县 今湖南省慈利县西,溇水南岸 天门郡(263-280) 永安年间置县。[参 100]
长沙郡
(8)
临湘县 临湘县 今湖南省长沙市 长沙郡(220-280) 步骘侯国。
攸县 今湖南省攸县东北 长沙郡(220-280)
下隽县 今湖北省通城县西北 长沙郡(220-280)
醴陵县 今湖南省醴陵市 长沙郡(220-280) 顾雍侯国。
罗县 今湖南省汨罗市西北 长沙郡(220-280)
吴昌县 今湖南省平江县东南 长沙郡(220-280) 东汉为汉昌县,吴时改名。[参 101]
刘阳县 今湖南省浏阳县东北 长沙郡(220-280) 潘濬侯国。
建宁县 今湖南省株洲市东北 长沙郡(220?-280) 孙权时置县。[注 33]
蒲圻县 今湖北省嘉鱼县西南陆溪镇 长沙郡(223-?) 黄武二年(223年)分武昌郡沙羡县置,以蒲圻湖命名。[参 102]吴末时已废县。[参 103]
容陵县 今湖南省攸县西南 长沙郡(220-222?) 汉末吴初废县。
衡阳郡
(10)
湘南县 湘南县 今湖南省湘潭县东,涟水北岸古城 长沙郡(220-257)→衡阳郡(257-280)
连道县 今湖南省涟源市东,涟水南岸 长沙郡(220-257)→衡阳郡(257-280)
益阳县 今湖南省益阳县 长沙郡(220-257)→衡阳郡(257-280)
临烝县 今湖南省衡阳市 长沙郡(220-257)→衡阳郡(257-280)
湘乡县 今湖南省湘乡市 零陵郡(220-222?)→长沙郡(222?-257)→衡阳郡(257-280)
重安县 今湖南省衡阳县西北 零陵郡(220-222?)→长沙郡(222?-257)→衡阳郡(257-280)
烝阳县 今湖南省邵东县东南佘田桥镇 零陵郡(220-222?)→长沙郡(222?-257)→衡阳郡(257-280)
湘西县 今湖南省株洲县王十万乡湘江北岸 衡阳郡(257-280) 孙亮时分湘南县置。[参 104]
衡阳县 今湖南省衡山县 衡阳郡(257-280) 孙亮时分湘南县置。[参 105]
新阳县 今湖南省宁乡县西南 衡阳郡(257-280) 孙亮时置县。[参 106]
湘东郡
(6)
酃县 酃县 今湖南省衡阳市 长沙郡(220-257)→湘东郡(257-280)
荼陵县 今湖南省荼陵县东北 长沙郡(220-257)→湘东郡(257-280)
阴山县 今湖南省衡东县东南 桂阳郡(220-257)→湘东郡(257-280)
新平县 今湖南省常宁市东北 湘东郡(257-280) 孙亮时分桂阳郡耒阳县置。[参 107]
梨阳县 地望不详 湘东郡(257-280) 孙亮时置。[参 108]
新宁县 今湖南省常宁市西南 湘东郡(257-280) 孙亮时分桂阳郡耒阳县置。[参 109]
零陵郡
(10)
泉陵县 泉陵县 今湖南省永州市 零陵郡(220-280)
零陵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东北界首镇 零陵郡(220-280)
洮阳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西北 零陵郡(220-280)
观阳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东,灌江东岸 零陵郡(220-280)
祁阳县 今湖南省祁东县东南 零陵郡(?-280) 吴分泉陵县置。[参 110]
永昌县 今湖南省祁东县西 零陵郡(?-280) 吴时置县。[参 111]
营浦县 今湖南省道县东北 零陵郡(220-265)→营阳郡(265-?)→零陵郡(?-280)
营道县 今湖南省宁远县东南 零陵郡(220-265)→营阳郡(265-?)→零陵郡(?-280)
泠道县 今湖南省宁远县 零陵郡(220-265)→营阳郡(265-?)→零陵郡(?-280)
舂陵县 今湖南省宁远县西 零陵郡(?-265)→营阳郡(265-?)→零陵郡(?-280) 吴分泠道县舂陵乡置县。[参 112]
始安郡
(6)
始安县 始安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零陵郡(220-265)→始安郡(265-280)
荔浦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西南 苍梧郡(220-265)→始安郡(265-280)
平乐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东北沙子镇 始安郡(265-280) 甘露元年(265年)分荔浦县置县。[参 113]
尚安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鹿砦县东北 始安郡(265-280) 甘露年间(265年-266年)分始安县扶乡置县。[参 114]
永丰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西北 始安郡(265-280) 甘露元年(265年)分荔浦县永丰乡置县。[参 115]
始阳县 地望不详 零陵郡(?)→始安郡(265-280) 吴时置县。(不详何时)
昭陵郡
(6)
昭陵县 昭陵县 今湖南省邵阳市 零陵郡(220-266)→昭陵郡(266-280)
都梁县 今湖南省隆回县 零陵郡(220-266)→昭陵郡(266-280)
夫夷县 今湖南省邵阳市西,资水西岸 零陵郡(220-266)→昭陵郡(266-280)
昭阳县 今湖南省邵东县东北 零陵郡(220-266)→昭陵郡(266-280)
高平县 今湖南省隆回县东北,新邵县西交界处 昭陵郡(266-280) 孙皓时置县。[参 116]
新城县 今湖南省邵东县 昭陵郡(266-280) 孙皓时置县。[参 117]
桂阳郡
(6)
郴县 郴县 今湖南省郴州市 桂阳郡(220-280)
便县 今湖南省永兴县驻地便江镇 桂阳郡(220-280)
耒阳县 今湖南省耒阳市 桂阳郡(220-280)
南平县 今湖南省蓝山县东北古城 桂阳郡(220-280)
临武县 今湖南省临武县 桂阳郡(220-280)
阳安县 今湖南省资兴市西南 桂阳郡(220-280) 东汉为汉宁县,孙权时改名。[参 118]
始兴郡
(6)
曲江县 曲江县 今广东省韶关市东南 桂阳郡(220-265)→始兴郡(265-280)
桂阳县 今广东省连州市 桂阳郡(220-265)→始兴郡(265-280)
含洭县 今广东省英德市西北浛洸镇 桂阳郡(220-265)→始兴郡(265-280)
浈阳县 今广东省英德市 桂阳郡(220-265)→始兴郡(265-280)
中宿县 今广东省清新县西北 南海郡→(县废)→始兴郡(265-280) 本南海郡辖县,疑汉末吴初时废县并入四会县,甘露元年(265年)左右分四会县之北乡复置县。[注 34]
始兴县 今广东省韶关市东北 始兴郡(265-280) 甘露元年(265年)置县。[注 35]
临贺郡
(6)
临贺县 临贺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东南 苍梧郡(220-226)→临贺郡(226-280)
封阳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东南信都镇 苍梧郡(220-226)→临贺郡(226-280)
冯乘县 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 苍梧郡(220-226)→临贺郡(226-280)
富川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锺山县驻地锺山镇 苍梧郡(220-226)→临贺郡(226-280)
谢沐县 今湖南省江永县西南 苍梧郡(220-226)→临贺郡(226-280)
建兴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东北桂岭镇 临贺郡(226-280) 约孙权时分临贺县置。[参 119]

广州

州域范围

范围为今天的广东省(不含北部清远、韶关部分及雷州半岛)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不含西北部桂林部分及南部的防城港、钦州、北海)的大部分。

历史沿革

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以交趾3郡距离州治悬远,于是分交州南海、苍梧、郁林、合浦、高凉、宁浦6郡置广州,扫除交趾士燮家族势力后便取消了广州的建置。[参 120][注 36]永安六年(263年),交趾吕兴起兵,导致交趾三郡一度入魏,甚至合浦以北也开始骚动。吴国感到合浦以南地区前途未卜,于是将交州一分为二,[注 37]以交州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复置广州。

天纪三年(279年)夏,孙皓下令科实广州户口。合浦郡部曲督郭马居广州,与部下将领何典王族吴述殷兴等发动兵变,杀广州督虞授。郭马自号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殷兴称广州刺史,吴述称南海太守。随后何典率军何典攻苍梧,王族攻始兴。八月,孙皓以司空滕脩为镇南将军,假节广州牧,统军一万南讨郭马,在始兴为王族所阻,不得前进。郭马杀南海太守刘略,驱逐广州刺史徐旗。孙皓又派遣徐陵督陶濬率兵七千从西路进兵,交州牧陶璜率部及发合浦、郁林诸郡兵从西路赴南海,策应滕脩南下,准备东西两路合击郭马。同年晋伐吴大军出动,吴军被迫北调。[参 121]

天纪四年(280年)三月,西晋兵抵建业,孙皓出降。滕脩北还,与广州刺史闾丰、苍梧太守王毅各送印绥降晋。[参 122]

行政区划

州治

广州治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注 38]

郡级行政区

永安六年(263年)置广州,领原交州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后析置桂林郡(274年置)、高兴郡(孙皓时置),吴末领有6郡。

南海郡
东汉旧郡,郡治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领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会、揭阳、增城7县。汉末吴初时废中宿县;新置平夷县(吴时析番禺县置)。吴末领番禺、四会、增城、博罗、龙川、揭阳、平夷7县。
苍梧郡
东汉旧郡,郡治广信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领广信、谢沐、高要、封阳、临贺、端谿、冯乘、富川、荔浦、猛陵、鄣平11县。黄武五年(226年)临贺、封阳、冯乘、富川、谢沐5县移属临贺郡。黄武七年(228年)以后合浦郡临允县来隶。[注 39]孙权时置新宁(不详何时)、丰城(不详何时)、建陵(248年以前置)3县。甘露元年(265年)荔浦县移属始安郡。
吴末领广信、猛陵、端溪、高要、鄣平、临允、建陵、新宁、丰城9县。
郁林郡
东汉旧郡,郡治阴平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注 40]领布山、安广、阿林、广郁、中溜、桂林、潭中、临尘、定周、增食、临浦、新邑、长平、建始、阴平、怀安、武安17县。吴时省临尘、定周、增食3县。凤凰三年(274年)武安、潭中、中留、桂林4县移属桂林郡。
吴末领布山、临浦、广郁、阿林、安广、阴平、新邑、长平、建始、怀安10县。
桂林郡
凤凰三年(274年)分郁林郡4县置。[参 123]郡治武安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西),领武安、潭中、中留、桂林、武丰(吴置)、粟平(吴置)、军腾(吴置)7县。至吴末未变。
高凉郡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分合浦郡高凉县置,[参 124]郡治安宁县(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参 125]领安宁(分高凉县置)、思平(东汉末置)、高凉3县。至吴末未变。
高兴郡
孙皓时分高凉郡置,[注 41]郡治广化县(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参 126]领广化(吴时分高凉县置)、海宁、莫阳、西平、化平5县。至吴末未变。

县级行政区

广州(州治:番禺县)
说明:本表为吴国天纪四年(280年)广州各郡所辖的县份;以深灰色表示者,为曾经建置,后因种种原因而不存在的县份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隶属郡国 备注
南海郡
(7)
番禺县 番禺县 今广东省广州市 南海郡(220-280) 吕岱侯国。
四会县 今广东省四会市城区 南海郡(220-280)
增城县 今广东省增城市东北 南海郡(220-280)
博罗县 今广东省博罗县 南海郡(220-280)
龙川县 今广东省龙川县西 南海郡(220-280)
揭阳县 今广东省揭阳市西北 南海郡(220-280)
平夷县 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西司前镇 南海郡(222-280) 吴时析番禺县置县。[参 127]
苍梧郡
(9)
广信县 广信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 苍梧郡(220-280)
猛陵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西北、浔江北岸 苍梧郡(220-280)
端溪县 今广东省德庆县城区 苍梧郡(220-280)
高要县 今广东省肇庆市 苍梧郡(220-280)
鄣平县 地望不详 苍梧郡(220-280)
临允县 今广东省新兴县 合浦郡(220-228?)→苍梧郡(229?-280)
建陵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西南 苍梧郡(248前-280) 赤乌十一年(248年)以前置县。[参 128]
新宁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 苍梧郡(?-280) 孙权时置。[参 129]
丰城县 地望不详 苍梧郡(?-280) 孙权时置。[参 130]
郁林郡
(10)
阴平县 布山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南 郁林郡(220-280)
临浦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西南 郁林郡(220-280)
广郁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东南 郁林郡(220-280)
阿林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东南 郁林郡(220-280)
安广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西北 郁林郡(220-280)
阴平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郁林郡(220-280)
新邑县 地望不详 郁林郡(220-280)
长平县 地望不详 郁林郡(220-280)
建始县 地望不详 郁林郡(220-280)
怀安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郁林郡(220-280)
临尘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郁林郡(220-?) 吴初废县。
定周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驻地庆远镇 郁林郡(220-?) 吴初废县。
增食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 郁林郡(220-?) 吴初废县。
桂林郡
(7)
武安县 武安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西 郁林郡(220-274)→桂林郡(274-280)
潭中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东南 郁林郡(220-274)→桂林郡(274-280)
中留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东南 郁林郡(220-274)→桂林郡(274-280)
桂林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东南 郁林郡(220-274)→桂林郡(274-280)
武丰县 地望不详 桂林郡(274-280) 盖孙皓时置县。
粟平县 地望不详 桂林郡(274-280) 盖孙皓时置县。
军腾县 地望不详 桂林郡(274-280) 盖孙皓时置县。
高凉郡
(3)
安宁县 安宁县 今广东省阳江市西 高凉郡(220-280) 建安二十五(220年)年左右分高凉县置。[参 131]
思平县 今广东省恩平市 高凉郡(220-280) 东汉末置县。
高凉县 今广东省阳江市 高凉郡(220-280)
高兴郡
(5)
广化县 广化县 今广东省阳江市西 高兴郡(264?-280) 吴时分高凉县置。[参 132]
海宁县 今广东省台山市西南 高兴郡(264?-280) 吴时置县。[参 133]
莫阳县 今广东省阳春市西 高兴郡(264?-280) 吴时置县。
西平县 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北 高兴郡(264?-280) 吴时置县。
化平县 今广东省化州市 高兴郡(264?-280) 吴时置县。

交州

州域范围

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北部。永安七年(264年)以后缩小至仅今广东雷州半岛、广西南部的防城港、钦州、北海及越南北部。

历史沿革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孙吴以步骘为交州刺史,孙吴的势力范围首度进入交州。士燮为了表示臣伏于吴,以儿子至吴作为人质,并每年贡献当地宝物以维持其政权。延康元年(220年),吕岱步骘为交州刺史。黄武二年(223年)刘备死后,士燮诱导益州豪姓雍闿反叛归附东吴。诸葛亮平叛继而占领南中之后派李恢领交州刺史,企图染指交州。

黄武五年(226年)交趾太守士燮逝世。为分割、削弱士氏家族势力,孙权以士燮之子士徽为九真太守,以校尉陈时为交趾太守;又采纳交州刺史吕岱的建议,分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合浦5郡立广州,治番禺,以吕岱为刺史;交州辖交趾、九真、日南3郡,治龙编,以戴良为刺史。士徽不服不肯受命,自署为交趾太守,举兵阻拒戴良等人入境。吕岱乃兴兵征讨,士徽兄弟6人见吕岱已至,大为震恐,不知所措,在兄长士祗的劝说下开城投降。吕岱命令将士氏一族尽诛之,之后继续肃清士徽残部。士氏势力已除,于是罢广州,重新并入交州。[参 134]

赤乌十一年(248年),攻陷交趾、九真2郡夷人举兵数城,攻打城邑,交州大乱。孙吴以陆胤安南校尉、交州刺史。陆胤到后,以恩德信义作号召,招纳投降士民,高凉渠帅黄吴等率支党三千余家出降。后又率军南行,继续劝降,又留下钱财招降,最终令到余下的叛军都诚心归降,交州再次安定下来。陆胤因功加安南将军。及后陆胤又击破苍梧郡建陵县叛民,前后收集了八千多人充实军队。[参 135]

永安六年(263年),蜀汉灭亡之际,由于交趾太守孙谞的贪暴,引起当地民众不满。郡吏吕兴等杀孙谞,并派人前往北方的曹魏朝廷,试图得到曹魏的支持。交州境内的九真日南二郡亦响应附和。当时适值魏灭蜀汉,就乘机夺取三郡,派官员及军队南下交州。不久,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交趾等三郡成为晋朝辖地。[参 136]孙晧锐意收复失地,乃于宝鼎三年(268年)派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脩则进军交趾。西晋通过益州、南中派杨稷等领兵到交州,大败吴军,刘俊等战死。[参 137]建衡元年(269年),孙皓再度出兵,陶璜“自表讨贼”(自我推荐参加战事),孙皓便派虞汜为监军、薛珝为威南将军大都督,陶璜为苍梧太守,经合浦再次出击交趾。[参 138]建衡三年(271年)陶璜与薛珝击败西晋军,克服交趾,擒获西晋所置守将,九真、日南三郡亦降吴,孙吴重新掌握交州。孙皓以陶璜为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前将军、交州牧。陶璜为了加强交州的统治,开置武平、新昌、九德三郡,并增置30余县。[参 139]

天纪四年(280年),西晋南下攻吴,孙皓归降,吴至此灭亡。陶璜仍保有交州,陶璜在孙皓亲自写信劝说下,才派员到西晋朝首都洛阳表示投降。

行政区划

州治

交州初治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参 140]永安七年(264年)以交州地域太远,于是分置广州,治番禺,交州徙治龙编(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河内市)。[参 141]

郡级行政区

东汉建安末年,孙权据有交州,时计有交趾、日南、九真、合浦、苍梧、郁林、高凉、南海、宁浦9郡。黄武五年(226年)分6郡置广州,旋而废除。赤乌五年(242年)置珠崖郡。赤乌十一年(248年)置日南属国,永安三年(260年)置合浦北部都尉。永安六年(263年),交趾吕兴起兵,交趾三郡一度入魏。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置广州。建衡三年(271年),吴将陶璜打败西晋,攻克交趾三郡,平定交州。新立新昌、武平2郡及九真属国,天纪二年(278年)时九真属国改名九德郡。废宁浦郡(不详何时)及日南郡(278年废)。计吴末领有7郡、1都尉、1属国。

合浦郡
东汉旧郡。黄武七年(228年),改名珠官郡,孙亮时恢复原称。[参 142]郡治合浦县(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东北旧州),领合浦、朱崖、徐闻、平山4县。吴时改朱崖县为朱卢县。黄武七年(228年)左右,临允县移属苍梧郡。赤乌五年(242年),徐闻县移属珠崖郡。永安三年(260年)置合浦北部都尉,管辖合浦郡北部地区。建衡三年(271年)左右,吴将陶璜平定交州,开置南平(吴末陶璜所开置)、毒质(吴末陶璜所开置)。
吴末时领有合浦、朱卢、南平、毒质、平山、连道、昌平7县。
附:合浦北部都尉
永安三年(260年)以合浦郡平山县置,[参 143]都尉治平山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北),领平山、兴道、昌平3县。吴末时兴道县已废,领平山、昌平2县。
珠崖郡
赤乌五年(242年)分合浦郡徐闻县置。[参 144]郡治徐闻县(今广东省徐闻县南),领徐闻、珠官(析徐闻县置)。吴末时领县同前。
交趾郡
东汉旧郡。郡治龙编县(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河内市天德江北岸),领龙编、羸娄、安定、苟漏、麊泠、曲阳、北带、稽徐、西于、朱鸢、封谿、望海12县。建衡三年(271年)左右,吴将陶璜平定交州,开置吴兴(吴末陶璜所开置)、武安(吴末陶璜所开置)、武宁(吴末陶璜所开置)、军平(吴末陶璜所开置)4县;麊泠县移属新昌郡,封溪县移属武平郡。
吴末领有龙编、定安、嬴娄、苟漏、望海、西于、朱鸢、曲阳、北带、稽徐、吴兴、武安、武宁、军平14县。
新昌郡
建衡三年(271年)分交趾郡麊泠县置。[参 145]郡治麊泠县(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富寿省北),领麊泠、嘉宁(吴末时陶璜分麊泠县置)、吴定(吴末陶璜所开置)、封山(吴末陶璜所开置)4县。吴未领县同前。
武平郡
建衡三年(271年)分交趾郡封溪县置。[参 145]郡治封溪县(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永福省安乐县东),领封溪、平道(吴末陶璜所开置)、武兴(吴末陶璜所开置)、进山(吴末陶璜所开置)、根宁(吴末陶璜所开置)、安武(吴末陶璜所开置)、扶安(吴末陶璜所开置)7县。吴未领县同前。
九真郡
东汉旧郡。郡治胥浦县(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清化省清化市西北),领胥浦、居风、咸驩、无功、无编5县。吴初置都庞县,[参 146]改居风县为移风县,省无功县。永安七年(264)地入西晋。建衡三年(271年)左右,吴将陶璜平定交州,开置常乐(吴末陶璜分移风县置)、建初(吴末陶璜所开置)、扶乐(吴末陶璜所开置)3县,咸驩县移属九真属国。
吴末时领胥浦、移风、都庞、常乐、建初、扶乐、无编7县。
九德郡
疑吴将陶璜于建衡三年(271年)左右分九真郡咸驩县置九真属国[参 147]可能于天纪二年(278年)时改名九德郡[参 148]郡治咸驩县(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乂安省演州县西),领咸驩、九德(吴末陶璜所开置)、阳成(吴末陶璜所开置)、越裳(吴末陶璜所开置)、都洨(吴末陶璜所开置)、扶芩(吴末陶璜所开置)、曲胥(吴末陶璜所开置)、朱吾、西卷、比景、卢容11县。吴未领县同前。
附:日南属国
吴赤乌十一年(248年)左右以日南郡卢容县置。[参 149]治卢容县(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承天顺化省顺化市北),终吴世末变。
日南郡(废郡)
东汉旧郡。郡治朱吾县(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广平省洞海市丽水县),领朱吾、西卷、比景、卢容4县。赤乌十一年(248年)西卷县为林邑国所陷,后收复。
吴末时废郡,并入九德郡。[参 150]
宁浦郡(废郡)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时分郁林、高凉及合浦三郡之地置郡,[参 151]郡治平山县,领平山、昌平二县。后废郡,并入合浦郡。[注 42]

县级行政区

交州(州治:龙编县)
说明:本表为吴国天纪四年(280年)交州各郡所辖的县份;以深灰色表示者,为曾经建置,后因种种原因而不存在的县份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隶属郡国 备注
合浦郡
(6)
合浦县 合浦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 合浦郡(220-280,珠官郡228-252?)
朱卢县 地望不详 合浦郡(220-280,珠官郡228-252?) 东汉为朱崖县,吴时改名。[参 152]
南平县 地望不详 合浦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
毒质县 地望不详 合浦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
合浦北部都尉
(平山县)
平山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 宁浦郡(220-?)→合浦郡(?-280)
昌平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 宁浦郡(220-?)→合浦郡(?-280) 东汉末年时已置县。[参 154]
兴道县[注 44]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东南 宁浦郡(220-?)→合浦郡(?-?) 永安三年(260年)左右置县。吴末时已废县。[注 45]
珠崖郡
(2)
徐闻县 徐闻县 今广东省徐闻县 合浦郡(220-228)→珠官郡(228-242)→珠崖郡(242-280)
珠官县 今广东省徐闻县 珠崖郡(242-280) 赤乌五年(242年)析徐闻县置。[参 155]
交趾郡
(14)
龙编县 龙编县 今越南河内市天德江北岸 交趾郡(220-280) 士燮侯国。
定安县 今越南河南省 交趾郡(220-280)
嬴娄县 今越南北宁省顺成县陇溪社 交趾郡(220-280)
苟漏县 今越南河内市石室县 交趾郡(220-280)
望海县 今越南北江省北江市西南梂江北岸 交趾郡(220-280)
西于县 今越南河内市东英县古螺社 交趾郡(220-280)
朱鸢县 今越南河内市东南红河西岸 交趾郡(220-280)
曲阳县 今越南海阳省海阳市附近 交趾郡(220-280)
北带县 今越南兴安省文林县附近 交趾郡(220-280)
稽徐县 今越南海阳省海阳市西计瑟一带 交趾郡(220-280)
交兴县[注 46] 地望不详 交趾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参 156]
武安县 今越南南定省东南 交趾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参 157]
武宁县[注 47] 今越南北宁省北宁市 交趾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参 158]
军平县 今越南广宁省先安县 交趾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参 159]
新昌郡
(4)
麊泠县 麊泠县 今越南富寿省 交趾郡(220-271)→新昌郡(271-280)
嘉宁县 今越南河内市西巴位县 新昌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分麊泠县置县。[参 153][参 160]
吴定县 今越南宣光省 新昌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参 161]
封山县 地望不详 新昌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
武平郡
(7)
封溪县 封溪县 今越南永福省安乐县 交趾郡(220-271)→武平郡(271-280)
平道县 今越南永福省安乐县 武平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参 162]
武兴县 地望不详 武平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
进山县 地望不详 武平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
根宁县 地望不详 武平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
安武县 地望不详 武平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
扶安县 今越南太原省普安县 武平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
九真郡
(7)
胥浦县 胥浦县 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 九真郡(220-280)
移风县 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马江南岸 九真郡(220-280) 东汉名居风县,吴时改名。[参 163]
都庞县 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 九真郡(220-280)
常乐县 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 九真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分移风县置。[参 153][参 164]
建初县 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 九真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参 165]
扶乐县 地望不详 九真郡(271-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
无编县 今越南清化省宜山市社西龙施 九真郡(220-280)
无功县 今越南宁平省宁平市附近 九真郡(220-?) 吴初废县。
九德郡
(11)
咸驩县 咸驩县 今越南乂安省演州县西 九真郡(220-278)→九德郡(278-280)
九德县 今越南乂安省荣市 九真郡(271-278)→九德郡(278-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参 166]
阳成县 今越南乂安省荣市 九真郡(271-278)→九德郡(278-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参 166]
越裳县 今越南河静省河静市西北 九真郡(271-278)→九德郡(278-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参 166]
都洨县 今越南乂安省荣市西北 九真郡(271-278)→九德郡(278-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
扶芩县 地望不详 九真郡(271-278)→九德郡(278-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
曲胥县 地望不详 九真郡(271-278)→九德郡(278-280)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开置。[参 153]
朱吾县 今越南广平省洞海市丽水县 日南郡(220-278)→九德郡(278-280)
西卷县 今越南广治省广治河甘露河合流处 日南郡(220-278)→九德郡(278-280)
比景县 今越南广平省南部,日丽江流域地区 日南郡(220-278)→九德郡(278-280)
日南属国
(卢容县)
卢容县 今越南承天顺化省顺化市 日南郡(220-278)→九德郡(278-280)

历任刺史、州牧列表

实领

  • 扬州
    • 吕范(222 - 228),黄武元年(222年)领扬州牧。(《吴志·吕范传》、《建康实录》卷一)
    • 诸葛恪(252 - 253),建兴元年(252年)领扬州牧。(《吴志·诸葛恪传》)
  • 荆州
    • 孙权(220 - 222),黄初元年(220年)领荆州牧。(《吴志·孙权传》)
    • 陆逊(222 - 244),黄武元年(222年)领荆州牧,继孙权后。(《吴志·陆逊传》)
    • 孙𬘭(258),永安元年领荆州牧。(《吴志·孙休传》、《孙𬘭传》)
    • 陆凯(264 - 266),元兴元年(264年)领荆州牧。(《吴志·陆凯传》)
    • 陶濬(266 - 280),继陆凯后领荆州牧。(《晋书·陶璜传》)
  • 广州
    • 吕岱,黄武五年(226年)领广州刺史,旋解任。(《吴志·孙权传》、《吕岱传》)
    • 熊睦(? - ?),孙皓时领广州刺史。(《晋书·滕脩传》)
    • 滕脩(271 - 278),孙皓时代熊睦领广州刺史。(《晋书·滕脩传》)
    • 滕脩(279 - 280),天纪三年(279年)领广州牧。(《吴志·孙皓传》、《晋书·滕脩传》)
    • 徐旗(278 - 279),领广州刺史,被逐。(《吴志·孙皓传》)
    • 闾丰(279 - 280),天纪年间领广州刺史。(《晋书·滕脩传》)
  • 交州
    • 吕岱(220 - 231),延康元年(220年)代步骘领交州牧。(《吴志·吕岱传》)
    • 戴良(226),黄武五年(226年)任交州刺史,旋解任。《吴志·孙权传》、《吕岱传》)
    • 吕岱(239),赤乌二年(239年)领交州牧。(《吴志·吕岱传》)
    • 陆胤(248 - 258),赤乌十一年(248年)领交州刺史。(《吴志·陆凯传》)
    • 陶基,领交州刺史(不知何时)。(《晋书·陶璜传》)
    • 刘俊(268),宝鼎三年(268年)领交州刺史。(《吴志·孙皓传》;《晋书·武帝纪》、《陶璜传》)
    • 虞汜(271 - ?),建衡三年(271年)以讨扶严任交州刺史。(《吴志·虞翻传》引《会稽典录》)
    • 陶璜(271 - 280),建衡三年(271年)克交州后领交州牧。(《晋书·陶璜传》)

遥领

  • 豫州
    • 诸葛瑾(229 - 241),黄龙元年(229年)遥领豫州牧。(《吴志·诸葛瑾传》)
    • 陆凯(258 - 264),永安元年(258年)遥领豫州牧。(《吴志·陆凯传》)
  • 冀州
    • 步骘,黄龙元年(229年)遥领冀州牧。(《吴志·步骘传》)
  • 兖州
    • 朱然,黄龙元年(229年)遥领兖州牧。(《吴志·朱然传》)
  • 徐州
    • 贺齐(224 - 228),因逼退曹休之功,遥领徐州牧。(《吴志·贺齐传》)
    • 全琮,黄龙元年(229年)遥领徐州牧。(《吴志·全琮传》)
    • 丁奉,永安二年(259年)遥领徐州牧。(《吴志·丁奉传》)
  • 青州
    • 朱桓,黄龙元年(229年)遥领青州牧。(《吴志·朱桓传》)
    • 公孙渊,嘉禾二年(233年)拜青州牧。(《吴志·孙权传》)
    • 濮阳兴,元兴元年(264年)遥领青州牧。(《吴志·濮阳兴传》)
  • 益州
    • 陆抗,元兴元年(264年)遥领益州牧。(《吴志·陆抗传》)

注释

  1. 陈健梅言有九真、日南2属国,但应该只有日南1属国。
  2. 统计应为332县,陈健梅遗漏营阳郡4县。(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0页。)
  3. 这里当中116县孙吴属县,为庐江郡皖、寻阳2县,蕲春郡蕲春、邾2县,丹阳郡建业、宛陵、溧阳、丹阳、故鄣、於潜、芜湖、湖熟、句容、江乘、春谷、宣城、安吉、原乡、宁国、怀安、广德、始安、永平19县,新都郡始新、黟、歙、新定、犁阳、休阳6县,吴郡吴、海盐、乌程、余杭、由拳、钱唐、富春、阳羡、娄、永安、临水11县及海昌屯田都尉,吴郡西部都尉毗陵、丹徒、曲阿、无锡4县,会稽郡山阴、鄮、乌伤、诸暨、永兴、太末、上虞、剡、余姚、句章、鄞、章安、永宁、东冶、新安、长山、吴宁、建安、汉兴、南平、丰安、松阳、建平、定阳、始宁26县,豫章郡南昌、海昏、建城、建昌、艾、彭泽、新淦、永修、新吴、上蔡、汉平、西安、富城、柴桑、南城、临汝、宜春17县,鄱阳郡鄱阳、余汗、鄡阳、上饶、葛阳、乐安、锺陵、广昌、历陵、东安10县,庐陵郡高昌、石阳、兴平、遂兴、雩都、赣、南野、平都、永新、南安10县,临川郡临城、石城、泾、安吴、陵阳5县;另32县当指九江、广陵、庐江3郡曹魏属县及废县。
  4. 陈健梅以《吴志陈武传》有“庐江松滋人”一文,认为吴庐江郡尚领有松滋县,但孔祥军指出,此松滋县是魏地的松滋县。
  5. 5.0 5.1 李晓杰认为安丰县“当系孙权称帝后所置”。(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207页)
  6. 《宋书·州郡志一》载“南沙令,本吴县司盐都尉署。吴时名沙中。吴平后,立暨阳县割属之。晋成帝咸康七年,罢盐署,立以为南沙县”,孔祥军误读此段,认为吴郡有沙中县。(《三国政区地理》第186页)
  7. 陈健梅据《吴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赤乌中,诸郡出部伍,新都都尉陈表、吴郡都尉顾承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之文,认为赤乌年间毗陵已置典农校尉。(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72页)
  8. 孔祥军统计认为孙吴会稽郡尚领东阳郡的新安、平昌、吴宁、定阳、丰安、永康6县。
  9. 孔祥军据《文选·江赋》引沈莹《临海水土物志》“初宁县多”云云,认为临海郡有初宁县。(《三国政区地理》第205页)疑即“永宁县”之误。
  10.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推算东汉末丹阳郡领25县(不含归入临川郡的临城县,若扣除江北废弃县份的历城县则为24县),许嵩《建康实录》卷一黄武元年注语“丹阳郡领一十九县”,以此可知临川郡最少领有5县。吴增仅考证“其所属诸县大约西接豫章,东接丹阳,南接新都,如临城、石城等县皆是其地”。据吴增仅所推测的地理范围来看,其领县可能是临城、石城、泾、安吴、陵阳5县。
  11.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227页,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44-145页。
  12. 《吴志·孙权传》,《宋书·州郡志》记载于黄武四年(225年)置,相差一年。
  13.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45-147页。
  14. 故鄣郡线索袅袅,陈健梅据《景定建康志》,故鄣郡分自丹阳郡,辖境当为时丹阳郡溧水以南地区,可考诸县有怀安、宁国、陵阳三县,郡治陵阳。(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47页)而据《景定建康志》“永安中分溧水以北六县为丹阳郡”之文推测,扣除丹阳郡溧水(即中江,今青弋江、胥河、梅渚河、中河、北溪河、大溪河等河)以北的建业、丹阳、芜湖、永平、句容、臼阳(地望不详,推测在茅山一带)6县,故鄣郡应领陵阳、怀安、宁国、广德、安吴、泾、宣城、宛陵、春谷、临城、石城、故鄣、安吉、原乡、於潜、始安(地望不详,应包含在故鄣郡内)16县。
  15.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第187-188页。
  16. 《太平寰宇记》云“后主分新淦、石阳两县置巴丘郡”(《太平寰宇记》卷109〈吉州新淦县〉引《舆地志》),此说可能有误,新淦、石阳2县之间隔有巴丘、阳城2县,若设巴丘郡时不含此2县,则巴丘郡势必成为有二块辖地且互不接壤的郡。“巴丘”之名东汉建安年已见,疑《舆地志》此文当作“吴主分新淦、石阳两县置巴丘县”。
  17. 陈健梅引谢锺英说,认为《宋志》、《晋志》无巴丘郡,可能不久后省并。(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48页)
  18. 陈健梅据《吴志·诸葛恪传》“臼阳长胡伉得降民周遗”云云,认为在诸葛恪任丹阳太守期间己置臼阳县。(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51-52页)
  19. 《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图组》作“犁阳县”,《吴志·贺齐传》、《晋书·地理志》及《宋书·州郡志》均作“黎阳县”。
  20. 陈健梅据《宋书·州郡志一》“无锡令,汉旧县。吴省”,认为“县省于吴置毗陵典农校尉时”。(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66页)
  21. 《宋书》卷36〈州郡志二·豫章太守〉记载“吴平侯相,汉灵帝中平中立曰汉平,吴更名”,《水经·赣水注》记载“牵水又东迳吴平县,旧汉平也。晋太康元年,改为吴平矣”。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刊记言“此作吴更名,误”。
  22. 陈健梅考证作“历陵县”。(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18页)孔祥军据《吴志·孙皓传》“〔天玺元年〕鄱阳言历阳山石文理成字”,裴注引《江表传》“历阳县有石山临水……时历阳长表上言石印发”,及《说郛》卷51引雷次宗《豫章古今记》“孙氏又分鄱阳、历阳、余干、邹阳、乐安等五县及庐江共为鄱阳郡”之文,认为东汉历陵县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时已改名历阳县,入晋后复为“历陵”(因与淮南郡历阳县重名之故)。(胡阿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507页)
  23. 陈健梅认为吴时东安、乐安并立,东安后并于乐安。(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19页)
  24. 陈健梅引洪亮吉及《一统志》说,言吴置阳城县当是。(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27页)
  25.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50页。
  26. 陈健梅认为孙休始置郡时治巫,泰始五年晋袭取巫,吴建平郡徙治秭归,《寰宇记》等诸书所言郡治秭归,乃是泰始五年以后的情况。(《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65页)
  27. 陈健梅认为阳新、下雉二县于黄初二年(221)移属武昌,则西陵郡当废于该年。(《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页231)
  28. 陈健梅认为猇亭之役后,潘璋拜襄阳太守,固陵郡盖废于此时,即黄武元年。(《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页231)
  29. 陈健梅认为编县初属吴境,后入魏。(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52页)
  30. 陈健梅认为临沮自蜀入吴,后入魏,为魏襄阳郡属县。(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53页)
  31. 陈健梅认为当阳后为晋有。(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52页)
  32. 陈健梅认为吕蒙卒于魏黄初二年,则州陵县最早废于该年。(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52页)
  33. 走马楼简牍的时间纪年在建安二十五年至嘉禾六年之间,建宁县见于吴简,则县当为孙权所置。(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91页)
  34. 《水经注》卷三八溱水:吴孙皓分四会之北乡立。《一统志》据此疑汉末尝并入四会县,吴复置。(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页223)
  35. 陈健梅认为在该年置县(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页223)
  36. 胡守为:《岭南古史》,第76-80页。
  37. 胡守为:《岭南古史》,第92页。
  38.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235页。
  39.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241页。
  40.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245页:两汉志、晋、宋、南齐志郁林郡并治布山县。吴移治阴平盖与郁林郡夷贼活动有关。
  41.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255页:吴增仅认为《晋志》序文所云归命侯置郡十二(始安、始兴、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吴兴、东阳、桂林、荥阳、宜都),其中“宜都”当是“高兴”误文,高兴郡置于孙皓初年。其说当是。
  42.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第229页宁浦郡条)
  43.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认为南平、毒质两县吴增仅以为陶璜所开置,当是。(《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262页)
  44. 译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图组》误作连道县。
  45.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据《宋书·州郡志四》“兴道令,晋武帝太康元年,以合浦北部营之连道立。吴录有此县,未详”的记载,认为吴时名兴道县,后似见废,故沈约以未详疑之,至太康元年似于合浦北部之连道乡再置兴道县。
  46. 孔祥军认为扬州建安郡有吴兴县,一国不当有两吴兴,则当从《晋志》作交兴。(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第231页)
  47. 孔祥军据《舆地广记》认为三国属武平郡。(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第232页)

参考文献

引用

  1. 《三国志》卷64〈诸葛恪传〉曰:“权寝疾,议所付托。时朝臣咸皆注意于恪,而孙峻表恪器任辅政,可付大事。权嫌恪刚很自用,峻以当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乃征恪。”
  2. 《三国志》卷64〈孙峻传〉:“既诛诸葛恪,迁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假节,进封富春侯。”
  3. 《元和郡县图志》卷26〈江南道·润州上元县〉:“吴长沙桓王孙策定江东,置扬州于建业。”
  4. 《三国志》卷46〈孙策传〉:“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
  5. 《三国志》卷47〈孙权传〉:“黄初二年六月,权令将军贺齐督糜芳、刘邵等袭蕲春,邵等生虏宗。”
  6. 《三国志》卷56〈吕范传〉:“权破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杨太守,治建业。”
  7. 《建康实录》卷1:“〔黄武元年〕,诏扬州置牧,以丹阳太守吕范为扬州牧,以东胜将军高瑞领丹阳太守,复自建业徙治芜湖。”
  8. 《建康实录》卷3:“〔五凤元年〕春正月,以大将军、左司马李衡为丹阳太守,自芜湖又徙治宛陵。”
  9. 9.0 9.1 《景定建康志》卷15:“永安中分溧水以北六县为丹阳郡,仍治建业。”;卷20考证云:“永安中分置故鄣郡,丹阳所领惟溧阳以北六县。”
  10.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
  11. 11.0 11.1 11.2 《三国志》卷48〈孙皓传〉:“宝鼎元年,分会稽为东阳郡,分吴、丹杨为吴兴郡,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
  12. 《三国志》卷48〈孙皓传〉裴松之注引孙皓诏曰:“古者分土建国,所以褒赏贤能,广树藩屏。秦毁五等为三十六郡,汉室初兴,闿立乃至百五,因事制宜,盖无常数也。今吴郡阳羡、永安、余杭、临水及丹杨故鄣、安吉、原乡、於潜诸县,地势水流之便,悉注乌程,既宜立郡以镇山越,且以藩卫明陵,奉承大祭,不亦可乎!其亟分此九县为吴兴郡,治乌程。”
  13.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东阳太守,本会稽西部都尉,吴孙皓宝鼎元年立。”
  14. 14.0 14.1 14.2 14.3 《三国志》卷48〈孙亮传〉:“太平二年,以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会稽东部为临海郡,豫章东部为临川郡。”
  15.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孙亮太平二年立。”
  16. 16.0 16.1 《三国志》卷48〈孙休传〉:“永安三年,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分宜都置建平郡。”
  17.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建安太守,属会稽。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东部,临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
  18. 《宋书》卷36〈州郡志二〉:“临川内史,吴孙亮太平二年,分豫章东部都尉立。”
  19.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36页:“按:吴以豫章东部为临川郡,郡治当为东部都尉治,《洪志》(洪亮吉《补三国志疆域志补注》)引《记纂渊海》治南城,《吴表》(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从之,《图集》(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亦治南城,今暂从之,待考。”
  20. 《太平寰宇记》卷110〈江南西道抚州〉:“吴太平二年以南城、临汝二县置临川郡,更增置宜黄、安浦、新建、西平、西城、东兴、南丰、永城八县。”
  21. 《三国志》卷48〈孙皓传〉:“宝鼎二年,分豫章、庐陵、长沙为安成郡。”;《太平寰宇记》卷109〈江南西道吉州〉:“《地志》:吴分豫章之新喻、宜春,庐陵之平都、永新,长沙之安成、萍乡,六县为安成郡。”
  22. 《三国志》卷56〈朱然传〉:“《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臣松之案:此郡寻罢,非今临川郡。授兵二千人。”
  23. 《太平寰宇记》卷109〈吉州新淦县〉:“《舆地志》云:后主分新淦、石阳两县置巴丘郡。”
  24. 《三国志》卷48〈孙亮传〉:“五凤二年,使卫尉冯朝城广陵。”
  25. 《三国志》卷48〈孙亮传〉:“太平元年,先遣钦及骠骑吕据、车骑刘纂、镇南朱异、前将军唐咨军自江都入淮、泗。”
  26. 《三国志》卷47〈孙权传〉:“赤乌十三年,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
  27.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丹阳尹〉:“溧阳令,汉旧县。吴省为屯田〔都尉〕。”
  28.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丹阳尹〉:“湖熟令,汉旧县。吴省为典农都尉。”
  29.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琅邪太守〉:“江乘令,汉旧县。本属丹阳,吴省为典农都尉。”
  30.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淮南太守〉:“于湖令,太康二年分丹阳县立,本吴督农校尉。”
  31.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新安太守〉:“海宁令,孙权分歙为休阳县,晋太康元年更名。”;《太平寰宇记》卷104〈歙州休宁县〉:“吴避孙休讳改为海阳县,晋平吴,改为海宁。”
  32. 《三国志》卷47〈孙权传〉:“黄龙三年,由拳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县。……赤乌五年春正月,立子和为太子,大赦,改禾兴为嘉兴。”;《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郡太守〉:“嘉兴令,此地本名长水,秦改曰由拳。吴孙权黄龙四年,由拳县生嘉禾,改曰禾兴。孙皓父名和,又改名曰嘉兴。”
  33.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郡太守〉:“建德令,吴分富春立。”;《元和郡县图志》卷25〈睦州建德县〉:“本汉富春县地,吴黄武四年分置建德县。”
  34.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郡太守〉:“桐庐令,吴分富春立。”;《元和郡县图志》卷25〈睦州桐庐县〉:“本汉富春县之桐溪乡,吴黄武四年分置桐庐县。”
  35.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郡太守〉:“寿昌令,吴分富春立新昌县。”
  36.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郡太守〉:“嘉新城令,浙江西南名为桐溪,吴立为新城县,后并桐庐。《晋太康地志》无。”;《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黄初五年,又析富春县置新城县。”;《水经》卷40〈渐江水注〉:“(新城)县,故富春地,孙权置,后省并桐庐。”
  37. 37.0 37.1 《三国志》卷47〈孙权传〉:“嘉禾三年,诏复曲阿为云阳,丹徒为武进。”
  38.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东阳太守〉:“永康令,赤乌八年分乌伤上浦立。”;《太平寰宇记》卷97〈江南东道·婺州永康县〉:“赤乌八年,分乌伤之上浦为永康县。”
  39. 《续汉志》卷22〈郡国志四〉刘昭注:“〔建安〕二十三年,立遂昌县。”;《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东阳太守〉:“遂昌令,孙权赤乌二年,分太末立曰平昌。”;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90页:“钱大昕从《宋志》,以为建安二十三年所分者为定阳非遂昌也。《一统志》卷三零五处州府从《宋志》,当是。”
  40. 《通典》卷182〈州郡典十二〉:“吴赤乌八年,置武义县。”;《舆地广记》卷22〈婺州武义县〉:“吴赤乌八年置,后废。”;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90页:“吴增仅列于孙权黄武元年至太元二年格。”
  41.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临海太守〉:“临海令,吴分章安立。”;《太平寰宇记》卷98〈江南东道台州〉:“吴大帝分章安、永宁置临海县。”
  42. 《三国志》卷47〈孙权传〉:“(黄龙三年)会稽南始平言嘉禾生。”;《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临海太守〉:“始丰令,吴立曰始平。”;《元和郡县图志》卷26〈江南道二·台州〉:“吴分章安置南始平县。”;《太平寰宇记》卷98〈江南东道·台州天台县〉:“吴初置,为南始平县。”
  43.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永嘉太守〉:“安固令,吴立曰罗阳,孙皓改曰安阳。”;《元和郡县图志》卷26〈江南道二·温州安固县〉:“吴分章安置罗阳县,少帝改曰安阳。”
  44. 《宋书》卷36〈州郡志二·晋安太守〉:“罗江男相,吴立,属临海。”
  45. 《太平寰宇记》卷101〈邵武军邵武县〉:“本后汉东侯官县之北乡也。建安元年,孙策称会稽守,置南平县。吴景帝〔永安〕三年改为昭武。”
  46.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建安太守〉:“吴兴子相,汉末立曰汉兴,吴更名。”;《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五·建州浦城县〉:“本汉兴县,吴永安三年改曰吴兴。”;《太平寰宇记》卷101〈建州浦城县〉:“县本后汉东侯官之北乡也,献帝末立汉兴县,至吴永安三年改为吴兴县。”
  47. 《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五·建州〉:“吴永安三年置。”;《太平寰宇记》卷100〈南剑州将乐县〉引《后汉书》:“永安三年析建安之校乡立将乐县。”
  48. 《太平寰宇记》卷100〈南剑州〉:“吴永安三年立为南平县。”
  49. 《宋书》卷36〈州郡志二·晋安太守〉:“晋安男相,吴立曰东安。”;《舆地广记》卷34〈泉州南安县〉:“吴置东安县,晋改曰晋安。县盖与郡同立。”
  50. 《舆地纪胜》卷27〈瑞州高安县〉:“孙权置宜丰县。”
  51. 《宋书》卷36〈州郡志二·豫章太守〉:“康乐侯相,吴孙权黄武中立曰阳乐。”
  52.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庐陵太守〉:“遂兴男相,吴立曰新兴。”;《太平寰宇记》卷109〈吉州泰和县〉引《舆地志》云:“后汉献帝立遂兴县,吴大帝改曰新兴。”
  53.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庐陵太守〉:“阳丰男相,吴曰阳城。”[注 24]
  54.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庐陵太守〉:“东昌子相,吴立。”;《太平寰宇记》卷109〈吉州泰和县〉引《舆地志》云:“吴后主置。”
  55.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庐陵太守〉:“西昌侯相,吴立。”
  56.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庐陵太守〉:“吉阳男相,吴立。”;《太平寰宇记》卷109〈吉州吉水县〉引《舆地志》云:“吴后主二年置吉阳县。”
  57.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南康公相〉:“陂阳男相,吴立曰揭阳。”;《太平寰宇记》卷108〈虔州虔化县〉:“吴嘉禾五年置揭阳县。”
  58.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南康公相〉:“宁都子相,吴立曰杨都。”;《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虔化,吴分赣立阳都县。”;《太平寰宇记》卷108〈虔州虔化县〉:“吴大帝分赣县立阳都县,《吴录》、《地志》属庐陵南部。”;《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四·虔州虔化县〉:“本汉赣县地,吴宝鼎三年初置新都(当作阳都)。”
  59.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南康公相〉:“平固侯相,吴立曰平阳。”
  60. 《宋书》卷36〈州郡志二·临川内史〉:“东兴侯相,吴立。”(陈健梅谓析自南城)
  61. 《宋书》卷36〈州郡志二·临川内史〉:“南丰令,吴立。”;《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四.抚州〉:“本汉南城县之地,吴少帝以为南丰县。”;《太平寰宇记》卷110〈抚州南丰县〉:“吴太平二年置。”
  62. 《宋书》卷36〈州郡志二·临川内史〉:“宜黄侯相,吴立。”;《舆地纪胜》卷29〈抚州宜黄县〉:“《临川志》:本后汉临汝县地,吴孙亮太平二年分置宜黄县,属临川郡。”
  63. 《宋书》卷36〈州郡志二·临川内史〉:“新建侯相,吴立。”;《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四·抚州崇仁县〉:“本汉临汝县之地,吴少帝太平二年分临汝为新建县,属临川郡。”
  64. 《宋书》卷36〈州郡志二·临川内史〉:“安浦男相,吴立。”;《太平寰宇记》卷110〈抚州崇仁县〉:“废安浦县南县西南二百九十里,吴太平二年置,以安浦村为名。”
  65. 《宋书》卷36〈州郡志二·临川内史〉:“西丰侯相,吴立曰西平。”;《太平寰宇记》卷110〈抚州临川县〉:“吴太平二年,以临汝县为临川郡,于郡南更置西平县。”
  66. 《太平寰宇记》卷110〈抚州崇仁县〉:“吴立曰西城,晋改西宁;废西平县,吴太平二年置,以宁水为名。”
  67. 《宋书》卷36〈州郡志二·临川内史〉:“永城男相,吴立。”
  68. 《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四·袁州新喻县〉:“本汉宜春县地,吴孙皓分置新渝县,因渝水为名。”
  69.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安成太守〉:“萍乡侯相,吴立。”;《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四·袁州新喻县〉:“本汉宜春县地,吴宝鼎二年分立萍乡。”
  70. 《三国志》卷32〈先主传〉建安二十年。
  71. 《建康实录》卷2〈太祖下〉:“黄龙元年秋九月,帝迁都于建业。以陆逊为上将军,诏辅太子登,留守武昌。”;《三国志》卷58〈陆逊传〉:“赤乌七年,代顾雍为丞相,诏曰:‘……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卷64〈诸葛恪传〉:“会逊卒,恪迁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
  72. 《三国志》卷61〈陆凯传〉:“孙皓立,迁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建衡二年,大司马施绩卒,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凤凰元年,东还乐乡;二年春,就拜大司马、荆州牧。”
  73.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建平太守,吴孙休永安三年,分宜都立,领信陵、兴山、秭归、沙渠四县。”
  74. 《水经》卷34〈江水注〉:“孙休分为建平郡,治巫城。”
  75. 《三国志》卷58〈陆逊传〉:“〔陆逊〕潜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建康实录》卷2〈太祖下〉:“嘉禾中,都护诸军,与诸葛瑾等征襄阳,定安陆、石阳。”
  76. 《三国志》卷58〈孙休传〉:“永安六年,分武陵为天门郡。”
  77. 《宋书》卷37〈州郡志三〉:“衡阳内史,吴孙亮太平二年,分长沙西部都尉立。”
  78.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湘东太守,吴孙亮太平二年,分长沙东部都尉立。”
  79. 79.0 79.1 《三国志》卷48〈孙皓传〉:“甘露元年,以零陵南部为始安郡,桂阳南部为始兴郡。”
  80.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始建内史,吴孙皓甘露元年,分零陵南部都尉立始安郡。”
  81. 《宋书》卷37〈州郡志三〉:“邵陵太守,吴孙皓宝鼎元年,分零陵北部都尉立。”
  82.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广兴公相,吴孙皓甘露元年,分桂阳南部都尉,立为始兴郡。”
  83. 《元和郡县图志》卷37〈岭南道·贺州〉:“汉苍梧郡地,吴黄武五年,割苍梧置临贺郡。”
  84. 《三国志》卷55〈甘宁传〉:“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
  85. 《三国志》卷55〈潘璋传〉:“权即分宜都巫、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
  86. 《三国志》卷47〈孙权传〉:“〔黄初二年〕,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稚、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
  87. 《太平寰宇记》卷112〈鄂州武昌县〉:“甘露初析江夏置武昌郡。”
  88. 《水经注》卷38〈湘水〉:“魏咸熙二年,孙皓分零陵置营阳郡,在营水之阳,故以名郡。”
  89.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巴陵太守〉:“监利侯相,按《晋起居注》,太康四年,复立南郡之监利县,寻复省之。言由先有而被省也,疑是吴所立,又是吴所省。”;《舆地广记》卷27〈江陵府监利县〉:“吴分华容立,寻省。”
  90. 《宋书·卷三十七·州郡志三·巴陵太守》:“州陵侯相,汉旧县,属南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疑是吴所省也。”
  91. 《三国志》卷47〈孙权传〉:“黄武元年,改夷陵为西陵。”
  92.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建平太守〉:“兴山令,疑是吴立。;《通典·州郡十三·巴东郡》:“兴山:吴主孙休置。”;《太平寰宇记》卷148〈归州·秭归县〉:“景帝永安三年分秭归县北界立兴山县,属建平郡。”
  93. 《三国志》卷41〈霍峻传〉注引《襄阳记》:“宪还,袭取吴之巫城。”
  94. 《元和郡县图志》卷30〈施州〉:“吴分〔巫县〕立沙渠县。”
  95.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建平太守〉:“信陵令,疑是吴立。”
  96. 《三国志》卷47〈孙权传〉:“黄初二年,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
  97.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武陵太守〉:“汉寿伯相,吴曰吴寿。”
  98.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武陵太守〉:“龙阳侯相,《晋太康地理志》、《何志》吴立。”;《舆地纪胜》卷68〈常德府·龙阳县〉:“《元和志》:本汉索县地,吴分立龙阳县,属武陵郡。”
  99. 《太平寰宇记》卷120〈江南西道〉:“吴分酉阳之境置黔阳郡。《吴录》:黔阳属武陵郡。”;《宋书》卷37〈州郡志三〉:“晋末平吴时,峡中立武陵郡,有黾阳、黔阳县,咸宁元年并省。”
  100.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天门太守〉:“溇中令,二汉无,《晋太康地志》有,疑是吴立。”
  101. 《宋书》卷37〈州郡志三·长沙内史〉:“吴昌侯相,后汉立曰汉昌,吴更名。”
  102. 《元和郡县图志》卷27〈鄂州蒲圻县〉:“吴大帝分立蒲圻县,因蒲圻湖为名。”;《太平寰宇记》卷112〈鄂州蒲圻县〉:“吴黄武二年分沙羡置,属长沙。”
  103.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江夏太守〉:“蒲圻男相,晋武帝太康元年立。”
  104. 《宋书》卷37〈州郡志三·衡阳内史〉:“湘西令,吴立。”;《水经注》卷38〈湘水〉:“湘水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
  105. 《宋书》卷37〈州郡志三·衡阳内史〉:“衡山男相,吴立曰衡阳。”;《元和郡县图志》卷29〈潭州·湘潭县〉:“本汉湘南县地,吴分立衡阳县。”
  106. 《宋书》卷37〈州郡志三·衡阳内史〉:“新康男相,吴曰新阳。”
  107. 《元和郡县图志》卷29〈潭州·常宁县〉:“吴分耒阳置新平县。”
  108.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湘东太守〉:“利阳(张勃《吴录》有此县,利作梨)。”
  109. 《舆地广记》卷26〈衡州·常宁县〉:“吴分耒阳置新宁县。”
  110. 《通典·州郡十三·零陵郡祁阳》:“汉泉陵县地,吴置今县。”
  111. 《宋书》卷37〈州郡志三·零陵内史〉:“永昌令,吴立。”
  112. 《宋书》卷37〈州郡志三·营阳太守〉:“舂陵令,前汉旧县,舂陵侯徙国南阳,省。吴复立,属零陵。”
  113. 《元和郡县图志》卷37〈昭州〉:“吴甘露元年分富川县(陈健梅谓当作荔浦县)置平乐县,属始安郡。”
  114.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始建内史〉:“熙平令,吴立为尚安。”;《水经注》卷38〈漓水〉:“县本始安之扶乡,孙皓割以为县。”
  115. 《水经注》卷38〈漓水〉:“县本苍梧之北乡,孙皓割以为县。”;《元和郡县图志》卷37〈桂州永丰县〉:“吴甘露元年,析汉荔浦县之永丰乡置。”
  116. 《宋书》卷37〈州郡志三·邵陵太守〉:“高平男相,吴立。”
  117. 《舆地纪胜》卷59〈宝庆府〉:“《寰宇记》云:吴置,晋永嘉中并入邵阳县。”
  118. 《元和郡县图志》卷29〈郴州资兴县〉:“本汉郴县地,后汉于此置汉宁县,吴改曰阳安。”
  119. 《宋书》卷37〈州郡志三·临庆内史〉:“兴安侯相,吴立曰建兴。”;《元和郡县图志》卷37〈贺州桂岭县〉:“本汉临贺县之地,吴分置建兴县。”
  120. 《三国志》卷47〈吴主传〉:“是岁(黄武五年),分交州置广州,俄复旧。”;卷49〈士燮传〉:“权以交阯县远,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吕岱为刺史;交阯以南为交州,戴良为刺史。”
  121. 《三国志·孙皓传》天纪三年。
  122. 《晋书》卷57〈滕脩传〉:“脩率众赴难。至巴丘而皓已降,乃缟素流涕而还,与广州刺史闾丰、苍梧太守王毅各送印绶。”
  123. 《三国志》卷48〈三嗣主传〉:“凤凰三年,分郁林为桂林郡。”
  124. 《续汉志》卷23〈郡国志五〉“高凉县,建安二十五年,孙权立高凉郡。”
  125. 《大清一统志》卷447〈肇庆府〉:“建安二十五年,孙权置高凉郡,又分高凉置安宁县为郡治,晋因之。”
  126. 《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阳江县〉:吴分高凉县置广化,为高兴郡治。
  127. 《宋书》卷38〈州郡志四·新会太守〉:“新夷令:吴立曰夷平。”;《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新会县〉:“新夷废县在县西四十五里,三国吴析番禺置平夷县。”
  128. 《宋书》卷38〈州郡志四·新宁太守〉:“临允令:吴立,属苍梧。”;《太平寰宇记》卷162〈桂州〉:“修仁县,本汉荔浦县地,吴孙皓(陈健梅谓当作孙权)置建陵县。”
  129. 《宋书》卷37〈州郡志三·临庆内史〉:“宁新令:二汉无,当是吴所立,属苍梧。”,卷38〈州郡志四·苍梧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改新宁曰宁新。”
  130. 《宋书》卷38〈州郡志四·永平太守〉:“丰城令:吴立,属苍梧。”
  131. 《宋书》卷38〈州郡志四·高凉太守〉:“安宁令:吴立。”;《大清一统志》卷447〈肇庆府〉:建安二十五年,孙权置高凉郡,又分高凉置安宁县为郡治。”
  132. 《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阳江县〉:吴分高凉县置广化,为高兴郡治。
  133. 《宋书》卷38〈州郡志四·宁浦太守〉:海安男相:吴曰海宁,晋武改名。《太康地志》属高兴。
  134. 《三国志》卷60〈吕岱传〉。
  135. 《三国志》卷61〈陆凯传〉
  136. 房玄龄等《晋书》卷57〈陶璜传〉,北京中华书局,1558页;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61─62页。
  137. 陈寿《三国志》卷48〈孙皓传〉,北京中华书局,1167页。
  138. 陈寿《三国志》卷48〈孙皓传〉,北京中华书局,1167页;房玄龄等《晋书·陶璜传》,北京中华书局,1558页;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62页。
  139. 陈寿《三国志》卷48〈孙皓传〉,北京中华书局,1168页;房玄龄等《晋书》卷57〈陶璜传〉,北京中华书局,1558─1559页;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62页。
  140. 《续汉志·郡国志五》注引王范《交广春秋》曰:“建安十五年治番禺县。”
  141. 《宋书》卷三十八《州郡志四》交州刺史:“及分为广州,治番禺,交州还治龙编。”(谢锺英、吴增仅皆以为还治龙编在永安七年。)
  142. 《三国志》卷47〈孙权传〉:“黄武七年,改合浦为珠官郡。”;《宋书》卷38〈州郡志四〉:“合浦太守,汉武帝立,孙权黄武七年,更名珠官,孙亮复旧。”
  143. 《晋书》卷15〈地理志下〉:“永安六年,复分交州置 广州,分合浦立合浦北部,以都尉领之。”;《宋书》卷38〈州郡志四〉:“宁浦太守:《吴录》,孙休永安三年,分合浦立为合浦北部尉,领平山、兴道、宁浦三县。”
  144. 《晋书》卷15〈地理志下·交州〉:“赤乌五年,复置珠崖郡。”
  145. 145.0 145.1 《三国志·卷四十八·孙皓传》:“建衡三年,分交阯为新昌郡。诸将破扶严,置武平郡。”
  146. 《方舆纪要》卷112〈安南清化府〉:“后汉省,三国吴复置,晋初废。”
  147. 《晋书》卷57〈陶璜传〉:“〔陶〕璜征讨开置三郡九真属国。”
  148. 《元和郡县图志》卷38〈岭南道五·驩州〉:“吴归命侯天纪二年,分九真之咸驩置九德县(陈健梅谓当作九德郡)。”;《太平寰宇记》卷171〈岭南道·驩州九德县〉:“吴分日南置九德郡。”
  149. 《水经注》卷36〈温水〉:“晋太康三年,省日南郡属国都尉,以其所统卢容县置日南郡。”
  150. 《宋书》卷38〈州郡志四〉:“日南太守,秦象郡,汉武元鼎六年更名,吴省,晋武帝太康三年复立。”;《太平寰宇记》卷165〈岭南道郁林州南流县〉:“废牢州……秦为象郡地,二汉属日南郡,吴省,晋平吴复置。”
  151. 《宋书》卷38〈州郡志四·宁浦太守〉:“《广州记》,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吴分郁林立,治平山县。”;《舆地纪胜》卷113〈广南西路·横州〉:“《图经序》:吴建安二十三年吴立宁浦郡。”;《太平寰宇记》卷166〈岭南道·横州〉:“《吴录》云吴以合浦北部为宁浦郡,《广州记》云吴分郁林郡置。”;《旧唐书》卷41〈地理志四·邕州下都督府横州宁浦县〉:“州所治,汉广郁县地,属郁林郡。吴分置宁浦县及立郡。”;《舆地广记》卷37〈广南西路·横州宁浦县〉:“本汉广郁县地,吴分置宁浦县及立郡。”;《记纂渊海》卷15〈广南东路·横州宁浦县〉:“本汉广郁、高凉二县地,吴于高凉置宁浦县及郡。”
  152. 杨守敬《三国郡县表补正》:“朱卢在今郁林州南,后汉改为朱崖,吴朱卢仍当属合浦。按:《宋志》“吴立”不确,当是吴改名。”
  153. 153.00 153.01 153.02 153.03 153.04 153.05 153.06 153.07 153.08 153.09 153.10 153.11 153.12 153.13 153.14 153.15 153.16 153.17 153.18 153.19 153.20 153.21 153.22 153.23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晋书·陶璜传》‘孙皓以璜为交州牧。武平、九德、新昌土地阻险,夷獠劲悍,历世不宾,璜征讨,开置三郡,及九真属国三十余县’,考璜以交州牧,攻复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复与广州刺史滕脩破广州诸贼,是交、广二州新置诸县均璜所开置为多。若交州合浦之南平、毒身二县[注 43],交趾之吴兴、武安二县,新兴之嘉宁、吴定、封山三县,武平之武宁、武平、平道、军平、武兴、进山、根宁、安武、扶安九县,九真之常乐、建初、扶乐三县,九德之九德、阳成、越常、扶苓、曲胥五县,广州桂林之常安、武丰、粟平、武据、军腾五县,高兴之广化、海宁、莫阳、西山、化平五县,凡三十四县。或诸志已言吴末所立,或《晋志》有其县而诸志不能详其始,立疑即璜所置三十余县也。地居荒徼,吴又即亡入晋,以后诸县或存或废,故诸书不能质言耳。”
  154. 《宋书》卷38〈州郡志四·宁浦太守〉:“宁浦令,《晋太康地记》本名昌平,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吴录有此县,未详。”;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第229页:“昌平县似于宁浦郡初置时分合浦高凉、郁林广郁二县地所立,据本郡考证,宁浦郡初置于建安二十三年,则昌平县当于建安二十三年立。”
  155. 《舆地纪胜》卷124〈琼州〉:“《元和志》:吴大帝于徐闻县立珠崖郡,于其地立珠官一县。”
  156. 《宋书》卷38〈州郡志四·交趾太守〉:“吴兴令,吴立。”
  157. 《宋书》卷38〈州郡志四·交趾太守〉:“南定令,吴立曰武安。”
  158. 《宋书》卷38〈州郡志四·交趾太守〉:“武宁令,吴立。”
  159. 《宋书》卷38〈州郡志四·交趾太守〉:“海平令,吴立曰军平。”
  160. 《元和郡县图志》卷38〈岭南道·峰州嘉宁县〉:“本汉麊泠县地,吴分其地立嘉宁县。”
  161. 《宋书》卷38〈州郡志四·武平太守〉:“海平令:吴立。”
  162. 《元和郡县图志》卷38〈岭南道五·安南府平道县〉:“平道县,本扶严夷地,吴时开为武平郡,立平道县属之。”
  163. 《宋书》卷38〈州郡志四·九真太守〉:“移风令,故名居风,吴更立。”
  164. 《宋书》卷38〈州郡志四·九真太守〉:“常乐令,吴立。”;《元和郡县图志》卷38〈岭南道五·爱州安顺县〉:“本汉居风县地,吴改为移风,又分置常乐县。”
  165. 《宋书》卷38〈州郡志四·九真太守〉:“建初令,吴立。”
  166. 166.0 166.1 166.2 《宋书》卷38〈州郡志四·九德太守〉:“九德令,何志吴立。 浦阳令:阳远,吴立曰阳成,太康二年更名。 越裳令:何志吴立。”

来源

书籍
  • 陈寿:《三国志》,维基文库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上海:开明书局,1937
  • 杨守敬:《三国郡县表补正》,上海:开明书局,1937
  •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 钱仪吉杨晨:《三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2007
  •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地图
  • 谭其骧 等:《中国历史地图集》(繁体字版),台北:晓园出版社,1990
  • Google地图[失效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