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刺史部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冀州刺史部,是汉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高邑县(今河北省柏乡县),年间移治邺县(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汉代州域范围大致是今日的河北省西南部一带。

名称由来

“冀州”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大体指陕西省与山西省南北向的黄河、山西省与河南省东西向的黄河、河北省与山东省东北向流入大海的黄河,被黄河三面所围绕的大片区域。[1][参 1]因为古代帝王曾在此处立国建都,遂成中国之号。[参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冀州即其一。[注 1]《尚书·禹贡》载:“冀州既载。”《周礼·职方》:“河内曰冀州。”《释名》载:“冀州取地为名,有险易,帝王所都。”《太康地记》曰:“冀近其气,相近也,其地自太行,东至碣石、王屋、底柱。”《吕氏春秋》云:“两河之间为冀州,正北方。”《尔雅·释地》云:“两河间曰冀州。”

西汉冀州刺史部

西汉时,领赵国、魏郡、广平郡、钜鹿郡、信都郡、河间国、清河郡、真定国、常山郡、中山国10个郡国。

东汉冀州刺史部

东汉时,领魏郡、钜鹿郡、常山国、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清河国、赵国、勃海郡9个郡国。

出处

  1. 《汉书》:“河内曰冀州:其山曰霍,薮曰扬纡,川曰漳,浸曰汾、潞。”
  2. 顾炎武《日知录‧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

注释

  1. 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参考资料

书籍

  • 司马迁,《史记》,维基文库
  • 班固,《汉书》,维基文库
  • 范晔,《后汉书》,维基文库
  • 司马彪,《续汉志》,维基文库
  • 陈寿,《三国志》,维基文库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上海:开明书局,1937
  •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2007年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地图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991年,晓园出版社。ISBN:9571201987
  • Google地图

参见

  1. 《禹贡㑹笺·卷一》蔡传曰“冀州三面距河,兖河之西、雍河之东、豫河之北”笺按尔雅两河间曰冀州,盖言南河东河也,此言三面距河者,东河之西、南河之东、南河之北,其实一也,徐士彰曰“其在今日河流徐邳,而九河故地乃为漳卫入海之道”则冀之东北无复河水之绕,而所谓三面滨河者盖旧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