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郡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汲郡,中国西晋时设置的

建置沿革

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分河内郡汲郡治所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属司州。领六县:汲、朝歌、共、林虑、获嘉、修武[1]

十六国时期,汲郡相继为(310年-318年)、后赵(318年-350年)、前秦(350年-355年)、前燕(355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后燕(384年-396年)所有,移治枋头(370年改名永昌,后复旧)。[2]

北魏时,省并汲、获嘉二县,河内郡山阳县改属汲郡。太和十二年(488年),复置汲县。太和十八年(494年),顿丘郡顿丘县改属汲郡。太和二十三年(488年),复置获嘉县。北魏孝明帝孝昌中,分修武县为北修武、南修武二县;分汲郡置黎阳郡,顿丘县属之。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分汲郡置林虑郡,林虑县属之。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共县改属林虑郡。至此,汲郡领六县:北修武、南修武、汲、朝歌、山阳、获嘉,治所在朝歌县之枋头城。[3]

北齐时,省并北修武、山阳、获嘉三县,余修武、汲、朝歌三县。北周北齐后,废伍城郡,其所领伍城县改属汲郡;修武县改属修武郡。至此,汲郡领三县:汲、朝歌、伍城。[2]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汲郡,领县直属卫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卫州为汲郡,治卫县,领八县:卫、汲、隋兴、黎阳、内黄、汤阴、临河、澶水。[4]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汲郡为卫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卫州为汲郡,领五县:汲、新乡、卫、共城、黎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汲郡为卫州。[5]

人口

  • 晋武帝太康中(280年-289年),汲郡有37000户。[1]
  • 东魏孝静帝武定中(543年-550年),汲郡有29883户,102997口。[3]
  •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汲郡有111721户。[4]
  •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汲郡有48056户,284630口。[5]

行政长官

汲郡太守(266年-319年)

  • 王宏,字正宗,高平人,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前后在任,任内开辟荒地五千余顷。[6]
  • 冯员,安平人。[7]
  • 张延,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被攻杀。[8]
  • 田甄,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出任。[9]

汲郡内史(319年-330年)

  • 石聪,后赵六年(324年)前后在任。[10]

汲郡太守(330年-577年)

汲郡守(577年-583年)

汲郡太守(607年-618年)

  • 王仁恭,字元实,天水上邽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以卫州刺史改号。[19]

汲郡太守(742年-758年)

国主

  • 赵王石勒,319年-330年在位,汲郡为赵国封内的二十四郡之一。[21]

参见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1.0 1.1 《晋书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2. 2.0 2.1 牟发松等,2017,《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 3.0 3.1 《魏书 卷一百六上 地形志二上第五》
  4. 4.0 4.1 《隋书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5. 5.0 5.1 《旧唐书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6. 《晋书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7. 《晋书 卷三十九 列传第九》
  8. 《晋书 卷四 帝纪第四》
  9. 《晋书 卷十三 志第三》
  10. 《资治通鉴 卷九十三 晋纪十五》
  11. 11.0 11.1 《魏书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五》
  12. 《魏书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
  13. 《魏书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
  14. 《魏书 卷八十八 列传良吏第七十六》
  15. 《魏书 卷八十 列传第六十八》
  16. 16.0 16.1 《北齐书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17. 《魏书 卷六十九 列传第五十七》
  18. 《北齐书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九》
  19. 《隋书 卷六十五 列传第三十》
  20. 20.0 20.1 20.2 20.3 《唐刺史考全编》
  21. 《晋书 卷一百四 载记第四》:“以……汲郡……合二十四郡、户二十九万为赵国,封内依旧改为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