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郡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河间郡,或为河间国,中国古代的郡、国

建置沿革

秦汉

河间一名在战国赵国时即见于记载[1]秦朝其地为钜鹿郡所领。[2]

西汉初年属张耳赵国。汉高帝赵国所辖的钜鹿郡东北部置河间郡,仍为赵国支郡。[3]高帝十二年(前193年)分河间郡西北部数县属涿郡文帝二年(前178年),封赵王遂之弟刘辟疆为河间王,分赵国之河间郡置河间国。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河间王刘福薨,无嗣,河间国除为郡。同时,分河间郡南部置广川郡、分其东部置勃海郡。此时河间郡领地不足初置时的三分之一。

景帝二年(前155年),封皇子刘德为河间王,复置河间国。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推恩置旁光、距阳、蒌、阿武、参户、州乡、平城、广、盖胥九侯国,别属魏郡勃海郡等邻郡。元朔四年(前125年),推恩置重侯国,别属平原郡。后推恩置沈阳侯国,别属勃海郡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推恩置景成、平堤、乐乡、高郭四侯国,别属勃海郡钜鹿郡等邻郡。五凤二年(前57年),推恩置阳兴侯国,别属涿郡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河间国除为郡。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复置河间国,国都在乐成县(县治在今河北献县东)。建始二年(前31年),推恩置窦梁侯国,别属邻郡。绥和元年(前8年),推恩置广昌、都安、乐平三侯国,别属邻郡。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推恩置南昌侯国,别属邻郡。元寿二年(前1年),推恩置宜禾、富春二侯国,别属邻郡[4]。至此,河间国仅余乐成、候井、武隧、弓高四县[5]王莽时国绝。

东汉建武七年(31年),封西汉末河间王之子刘邵为河间王。建武十三年(37年)省河间国,并其地入信都郡和帝永元二年(90年),封刘开为河间王,分乐成国、勃海郡、涿郡复置河间国,领十二县。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分河间国之蠡吾县、高阳县与中山国安平国数县置博陵郡献帝建安中,曹操分河间国、勃海郡置章武郡

魏晋北朝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降汉河间王刘陔为崇德侯,国除为河间郡。黄初三年(222年),进封燕公曹干为河间王,复改为河间国。黄初五年(224年),降封曹干为乐城县王,复改为河间郡。[6]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宗室司马洪为河间王,复改为河间国。领六县:乐城、武垣、鄚、易、中水、成平[7]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河间王司马颙被杀,国除为河间郡。

十六国时期,河间郡先后为后赵(314年-350年)、前燕(350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后燕(384年-396年)所有。后燕建兴元年(386年),分冀州司州,河间郡改属司州。[8]

北魏时,易县改属高阳郡,成平县改属章武郡,河间郡余武垣、乐城、中水、鄚四县,治武垣。北魏道武帝皇始二年(397年),改燕之司州为安州天兴三年(400年)又改为定州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分定州、冀州瀛州,河间郡改属瀛州[9]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并中水县[8]

隋唐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河间郡,领县直属瀛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领十三县:河间、文安、乐寿、束城、景城、高阳、鄚、博野、清苑、长芦、平舒、鲁城、饶阳。[10]

五凤元年(618年),改河间郡为瀛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河间郡,领六县:河间、高阳、平舒、束城、博野、乐寿。圣武元年(756年),复改为瀛州。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复改为河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瀛州。顺天元年(759年),复改为河间郡。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复改为瀛州。[11]

人口

行政长官

河间相(90年-220年)

河间太守(220年-222年)

河间相(222年-224年)

河间太守(224年-265年)

河间相(265年-289年)

河间内史(289年-306年)

河间太守(306年-318年)

河间相(318年-319年)

河间内史(319年-330年)

河间太守(330年-333年)

河间内史(333年-337年)

河间太守(337年-354年)

河间内史(354年-)

河间相(-384年)

河间太守(384年-497年)

河间内史(497年-526年)

  • 杨恩,恒农华阴人。[34]
  • 席盛,字石德,安定临泾人,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卒于郡廨。[35]

河间太守(526年-577年)

  • 元亮,字辟邪,河南洛阳人,追赠。[36]
  • 崔谋,博陵安平人,东魏孝静帝时在任。[37]
  • 封询,字景文,渤海蓨人,北齐时在任。[38]

河间郡守(577年-583年)

河间郡太守(607年-618年)

  • 杨雄,弘农华阴人,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追赠。[39]

河间郡太守(742年-763年)

国主

  • 河间文王刘辟疆,前178年-前166年在位。
    • 河间哀王刘福,前165年在位。
  • 河间献王刘德,前155年-前130年在位。
    • 河间共王刘不周,前129年-前126年在位。
      • 河间刚王刘基,前125年-前114年在位。
        • 河间顷王刘缓,前113年-前98年在位。
          • 河间孝王刘庆,前97年-前55年在位。
            • 河间王刘元,前54年-前38年在位。
            • 河间惠王刘良,前32年-前6年在位。
              • 河间王刘尚,前5年-9年在位。
                • 河间王刘邵,31年-37年在位。
  • 河间孝王刘开,90年-131年在位。
    • 河间惠王刘政,132年-141年在位。
      • 河间贞王刘建,142年-151年在位。
        • 河间安王刘利,152年-179年在位
  • 河间王曹干,222年-224年在位。
  • 河间平王司马洪,265年-276年在位。
  • 河间王司马颙,277年-306年在位。
  • 赵公石勒,318年-319年在位,河间郡为赵国封内十三郡之一。
  • 赵王石勒,319年-330年在位,河间郡为赵国封内二十四郡之一。[21]
  • 河间王-河间公石宣,333年-337年-337年在位。
  • 河间王慕容徽,354年-?在位。
  • 河间公苻琳,?-384年在位。
  • 河间王元琛,497年-526年在位。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战国策·赵策》:“赵有常山,北河间,左有代。”
  2. 一说秦朝亦有河间郡之名。
  3. 周振鹤认为河间郡析置时间为高帝九年(前196年)。
  4. 《汉书·卷十五·王子侯表第三》
  5. 5.0 5.1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6. 《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7. 7.0 7.1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8. 8.0 8.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9. 9.0 9.1 《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
  10. 10.0 10.1 《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1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朝卷》
  12. 《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13.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14. 《后汉书·卷六十三·李杜列传第五十三》章怀注引谢承书
  15. 《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16. 16.0 16.1 《后汉书·卷五十五·章帝八王传第四十五》
  17.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王基及妻刘氏墓志
  18.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19.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裴注引《会稽典录》
  20. 《晋书·卷五十五·列传第二十五》
  21. 21.0 21.1 《晋书·卷一百四·载记第四》
  22. 《资治通鉴·卷九十八·晋纪二十》
  23. 《资治通鉴·卷一〇三·晋纪二十五》
  24. 24.0 24.1 《魏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
  25. 《魏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26. 《魏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
  27. 《资治通鉴·卷一一一·晋纪三十三》
  28. 《魏书·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29. 《魏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
  30. 《魏书·卷十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列传第二》
  31. 《魏书·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
  32. 《魏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33. 《魏书·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34. 《周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四》
  35.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席盛墓志
  36. 《魏书·卷十六·道武七王列传第四》
  37. 《北齐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一》
  38. 《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五》
  39. 《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八》
  40. 《唐刺史考全编》

参考书目

  1.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2.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3. 谭其骧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4.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5.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