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郡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清河郡,或为清河国甘陵郡甘陵国,中国古代的郡、国

建置沿革

秦汉

汉高帝九年(前198年),分钜鹿郡清河郡,属赵国,领县有:清阳、东武城、绎幕、灵、厝、鄃、贝丘、信成、𢘿题、东阳、缭、复阳、南曲、脩市、东昌、观津。汉景帝三年(前154年),赵国除,清河郡属汉。[1]

汉景帝中三年(前147年),立皇子刘乘为清河王,改清河郡为清河国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清河王薨,无后,国除为清河郡,后属冀州刺史部元朔二年(前127年),广川国推恩置蒲领、枣彊二侯国,别属清河郡。

元鼎四年(前113年),徙封代王刘义为清河王,复改为清河国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推恩置蒲领、南曲二侯国,别属勃海郡等邻郡。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推恩置脩市、东昌、新乡、脩、东阳五侯国,别属勃海郡信都郡等邻郡[2][3]地节四年(前66年),清河王因罪废,国除为清河郡

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立皇弟刘竟为清河王,复改为清河国永光元年(前43年),徙封中山王,复改为清河郡。至此,清河郡领十四县(侯国):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东武城、绎幕、灵、厝、鄃、贝丘、信成、𢘿题、东阳、缭、复阳、枣彊、信乡。

新朝时,清河郡改称平河郡

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清河郡游、观津二县改属乐成国[4]。建初七年(82年),废皇太子刘庆为清河王,改清河郡为清河国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分清河国置广川国建光元年(121年),广川郡并入清河国。至此,清河国领七县:甘陵(旧名厝,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北)、贝丘、东武城、鄃、灵、绎幕、广川。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因梁冀恶清河之名,改为甘陵国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年),国除为甘陵郡[5][6]

魏晋北朝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封皇子曹贡为清河王,改甘陵郡为清河国(此后蜀汉仍遥称为甘陵郡、甘陵国[7])。黄初四年(223年),国除为清河郡[8]

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封皇子司马遐为清河王,复改为清河国。领六县:清河、东武城、绎幕、贝丘、灵、鄃[9]永嘉之乱后,国除为清河郡

十六国时期,清河郡先后为后赵及其残余势力(314年-353年)、前燕(352年-370年)、前秦(370年-385年)、后燕(385年-396年)所有。后赵时,清河郡移治贝丘(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南)。前燕时,清河郡移治贝丘县平晋城。前秦时,清河郡移治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西北)。[10]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年),绎幕县并入武城县。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析置侯城县。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绎幕县。太和中,灵、鄃二县改属平原郡中兴中,绎幕县改属安德郡。至此,清河郡领清河、贝丘、侯城、武城四县。[11]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清河郡改属司州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贝丘县并入清河县,改称贝丘县;侯城县并入武城县;省广宗郡,其所领广宗、武强二县改属清河郡;阳平郡清渊县改属清河郡。至此,清河郡领贝丘、武城、广宗、武强、清渊五县。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改齐之司州为相州宣政元年(578年),分相州清河郡置贝州,分清河郡广宗、武强二县复置广宗郡,清河郡仅余贝丘、武城、清渊三县。

隋唐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清河郡,领县直属贝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贝州为清河郡,治清河县,领十四县:清河、清阳、武城、历亭、漳南、鄃、临清、清渊、清平、高唐、经城、宗城、博平、茌平。[12]

永平元年(617年),改清河郡为贝州。天寿元年(618年),复改为清河郡五凤二年(619年),复改为贝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清河郡,领九县:清河宗城经城临清历亭(今河北省武城县武城镇东关村)、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建国镇宋唐庄)、漳南(今山东省武城县鲁权屯镇漳南村)、夏津(今山东省夏津县新盛店镇)、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谢炉镇陈二庄)。圣武元年(756年),复改为贝州。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复改为清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贝州。顺天元年(759年),复改为清河郡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复改为贝州。[13]

人口

行政长官

清河太守(前43年-9年)

平河大尹(9年-23年)

清河太守(23年-82年)

  • 刘辩,一名祥,广陵人。[18]

清河相(82年-148年)

甘陵相(148年-206年)

甘陵太守(206年-222年)

清河相(222年-223年)

清河太守(223年-277年)

清河相(277年-289年)

清河内史(289年-314年)

清河太守(314年-319年)

清河内史(319年-330年)

清河太守(330年-370年)

清河相(370年-385年)

清河太守(385年-497年)

清河内史(497年-520年)

清河太守(520年-524年)

清河内史(524年-527年)

清河太守(527年-577年)

清河郡守(577年-583年)

清河郡太守(607年-619年)

  • 杨雄,弘农华阴人,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追赠。[67]

清河郡太守(742年-762年)

  • 李憕,文水人,唐玄宗天宝初至天宝十一载(752年)在任。
  • 薛融,唐玄宗天宝中在任。
  • 崔审交,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被杀。
  • 王怀忠,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城陷被擒。[68]

国主

  • 清河哀王刘乘,前147年-前136年在位。
  • 清河刚王刘义,前113年-前95年在位。
    • 清河顷王刘阳,前94年-前70年在位。
      • 清河王刘年,前69年-前66年在位。
  • 清河王刘竟,前47年-前43年在位。
  • 清河孝王刘庆,82年-106年在位。
    • 清河愍王刘虎威,107年-109年在位。
      • 清河恭王刘延平(继子),110年-144年在位。
        • 清河王刘蒜,145年-147年在位。
      • 甘陵威王刘理(继孝王),148年-172年在位。
        • 甘陵贞王刘定,173年-176年在位。
          • 甘陵献王刘忠,177年-189年在位,206年国除。
  • 清河悼王曹贡,222年-223年在位。
  • 清河康王司马遐,277年-300年在位。
    • 清河王司马覃,301年-302年、304年-308年在位。
    • 清河王司马籥,308年-311年在位。
  • 赵王石勒,319年-330年在位,清河郡为赵国封内二十四郡之一。[69]
  • 清河武侯王猛,370年-375年在位。
    • 清河侯-清河公王永,?-385年-386年在位,385年封土失陷。[70]
  • 清河文献王元怿,497年-520年在位。
    • 清河文宣王元亶,524年-536年在位,527年封土失陷。

参见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
  2. 《汉书·卷十五·王子侯表第三》
  3.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4. 《后汉书·卷五十·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5. 《后汉书·卷五十五·章帝八王传第四十五》
  6. 6.0 6.1 《续汉书·志第二十·郡国二》
  7. 《三国志·卷三十四·蜀书四·二主妃子传第四》
  8. 《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9. 9.0 9.1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10.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11. 11.0 11.1 《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
  12. 12.0 12.1 《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13.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朝卷》
  14.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
  15. 《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
  16. 《汉书·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17. 《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18. 《后汉书·卷五十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19. 《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锺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20. 《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21.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
  22. 《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23. 《续汉书·志第十七·五行五》
  24. 24.0 24.1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25.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26. 《三国志·卷十二·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27. 《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裴引《文章叙录》
  28. 《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
  29. 《三国志·卷十六·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30. 30.0 30.1 《三国志·卷二十九·魏书二十九·方技传第二十九》
  31. 《三国志·卷十六·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裴注引杜氏新书
  32.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
  33.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裴注引《会稽典录》
  34. 《晋书·卷五十四·列传第二十四》
  35. 《晋书·卷四·帝纪第四》
  36. 《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37. 《资治通鉴·卷一〇三·晋纪二十五》
  38. 《资治通鉴·卷一〇七·晋纪二十九》
  39. 《晋书·卷一百二十三·载记第二十三》
  40. 《魏书·卷二·太祖纪第二》
  41. 《魏书·卷三十·列传第十八》
  42. 《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
  43. 43.0 43.1 《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
  44. 《魏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五十》
  45. 《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46.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使持节平北将军恒州刺史行唐伯元使君墓志铭
  47. 《魏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48. 48.0 48.1 《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49. 49.0 49.1 《魏书·卷八十八·列传良吏第七十六》
  50. 《魏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
  51.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持节左将军平州刺史宜阳子司马使君墓志铭
  52. 《魏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
  53. 《周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一》
  54. 《周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三十》
  55.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大魏征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南阳邓恭伯夫人崔氏之墓志铭
  56. 《北齐书·卷二十·列传第十二》
  57. 《北齐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五》
  58. 《北齐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三十》
  59. 《魏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60. 《北齐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七》
  61. 《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五》
  62. 《北齐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八》
  63. 《北齐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六》
  64. 《北齐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四》
  65.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崔博墓志
  66.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元洪敬墓志
  67. 《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八》
  68. 《唐刺史考全编》
  69. 《晋书·卷一百四·载记第四》
  70. 《晋书·卷一百十五·载记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