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復明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反清復明天地會旗號寫作「反㳉復汨[注 1])指明朝滅亡後,清初至乾隆初期一系列為恢復明朝或漢人國家而推翻清朝的活動,其中以順治康熙中期一段時間最為激烈和鼎盛。

各地的反抗活動

南明

自從清兵入關之後,明朝的遺臣擁立一些宗室建立一系列的小朝廷,史稱南明。但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

1648年,最後一位南明皇帝永曆帝遣出使羅馬教廷,請求教宗出兵協助抗擊滿清。但十年之後教宗的回書才被卜彌格帶到交趾(安南),此時南明政權已經覆滅。

南明滅亡後,不少遺臣不願臣服於滿清,流亡海外。例如朱舜水流亡日本楊彥迪陳上川鄚玖流亡安南高棉。中國出現了天地會哥老會等等一系列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秘密會社

東寧

鄭氏王朝(東寧[2])是一個鄭成功家族三世在台灣建立的政權。鄭成功在台灣建立政權時,曾吸納大量明朝的遺臣為自己的下屬,並且堅守藩國藩王身份,沿用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昭宗永曆年號,以維持形式上與早已滅亡的明朝之間的宗藩關係

由於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的緣故,在1645年至1674年期間,鄭成功及鄭經曾經先後十次遣使赴日本,請求日本江戶幕府出兵增援,史稱「日本乞師」。但江戶幕府當時秉承鎖國的政策,因此沒有接受這個請求。1674年,鄭經西征響應參與三藩之役

鄭經在位中末期,東寧朝鮮一樣,逐漸放棄反清復明,而走向反滿復漢的模式,提出希望能夠成為清朝藩屬國的要求,雙方並有過多次談判,但最終失敗。

朝鮮

朝鮮王朝原為明朝藩屬,1619年薩爾滸之戰中曾派遣軍隊支援明朝抗擊滿清。後在1627年的丁卯胡亂和1636年的丙子胡亂中受到滿清的侵略,最終在1637年被迫簽訂城下之盟,與明朝斷絕了關係並承認為滿清的藩屬。

朝鮮朝廷將此城下之盟視為國恥,包括王室在內的朝鮮貴族大多反清。朝鮮孝宗即位後,立即籌劃北伐,任命李浣為大將,訓練軍隊,改築城池。此外從漂泊到濟州島的外國船隻那裏購買新式武器,登用宋時烈宋浚吉等人擴充軍備。準備響應三藩之亂明鄭等反清復明勢力。

然而此計劃因朝鮮財政的困難而被一再推遲。最終中國國內反清復明運動失敗,孝宗的計劃也被清朝朝廷得知,先後六次遣使調查和警告。1659年,孝宗抱憾而終,此計劃最終流產。[3]

東南亞

清朝建立後,明朝遺臣紛紛逃往東南亞各國避難,並謀匡復舊朝;從荷蘭人手中奪取台灣的鄭成功也高舉反清復明的旗幟與清朝對抗,天地會小刀會等主張反清復明的組織也積極活動。台灣被清軍攻陷後,遺民志士相率逃往南洋各地,繼續宣揚反清復明的思想[4]

宗教教派

反清復明是部分被視為邪教的民間教派例如聞香教等的政治態度,表明對朝廷的不合作立場,然而相關教派着重的並不是統治者的身份,而是為了取代現行統治者,在明清戰爭時期聞香教極力「聯清反明」,後來清朝由盛轉衰,聞香教便借用朱明為自己開道,以「反清復明」為口號發動暴亂[5]

此外,在理教義和團早期即以反清復明為主旨招攬信徒。

排滿

清朝晚期,「反清復明」不可避免地被與革命黨人的排滿主張相提並論,因為二者都極力主張推翻滿洲人統治,恢復建立漢人政權。以陳天華鄒容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將自己的反清革命與明太祖朱元璋抗元起義洪秀全太平天國運動相提並論,視朱、洪二人為民族革命的兩大先驅。革命黨人利用各種排滿口號激發漢族群眾的反清情緒,並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件喚醒民眾對滿清的仇恨。很多滿人,甚至於操北方口音的漢人都遭到革命黨的殺戮,孫文本人也在清帝遜位後親往祭拜明孝陵,以示「驅除韃虜」的勝利,這使得本應是以反帝制為主要目標的辛亥革命很大程度上成了排滿革命[6]。正因如此,辛亥革命時期很多群眾並不了解所謂的民主共和思想,以為他們也和天地會等反清組織一樣,是要給明朝復仇,這一點在近代作家魯迅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中有所體現:「至於革命黨,有的說是便在這一夜進了城,個個白盔白甲:穿着崇正[注 2]皇帝的素。」

註釋

  1. 「㳉」讀作「清」、「汨」讀作「明」,是天地會的造字。[1]
  2. 明思宗年號「崇禎」在雍正年間以後的避諱說法。

參考文獻

  1. 《清稗類鈔·會黨類》
  2. 查繼佐《罪惟錄》:「夏五月,延平王招討大將軍國姓成功薨於東寧。先是,入台灣,改稱東都、再稱明京,以俟桂主巡狩。久之,緬變確,乃改為東寧。」
  3. 《史海鈎沉:朝鮮皇室的「反清復明」秘密計劃》健康導報
  4.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5. 朱玫等《中國邪教史》,群眾出版社,2007年
  6. 賈艷麗《辛亥革命中的滿漢衝突與調適》,清史研究,2011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