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室优待条件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清室优待条件》,亦称《优待清室条件》,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拟定的关于清朝皇室退位后的相关保护措施之协议文件[1]

简介

1911年10月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11月清朝的总理大臣袁世凯率领北洋军拿下汉阳,12月在英国使节朱迩典的促成下,袁世凯开始与革命党谈判,是为南北议和,革命党与北洋军达成协议,倘若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将由袁世凯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月20日产出了《清室优待条件》,此时北洋军与革命党都希望清室退位,但遭恭亲王溥伟、辅国公载泽良弼等强烈反对,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率北洋军将领四十余人联名发布电报要求清室退位,2月2日时已有五十位将领连署,故称《北洋五十将乞共和电》;2月4日,段祺瑞联合另外八名将领发出《乞共和第二电》,声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威胁京师王公性命,终于使隆裕太后被迫接受条件。

经过两方代表的协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2月9日向清政府函送有关清朝皇帝退位的优待条件的修正案,12日由隆裕太后宣布,次日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正式灭亡,但是在内廷依然保持着一个清王朝残存下来的逊清皇室小朝廷。这份文件提出的条件被舆论认为相当优渥,但后来并未被严格遵行,如第二年起民国政府就一直拖欠四百万两白银的岁用,清皇室也一直留在皇宫而未迁居颐和园。1924年在北京政变冯玉祥控制的新的北洋政府以《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取代原条件,此后宣统帝被废除皇帝称号,岁用也大减[2]

清室优待条件内容

1912年2月12日宣布的《清室优待条件》内容如下[3]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下:

  • 一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 二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 ,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 三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 四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 五 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 六 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 七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 八 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 一 “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 二 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
  • 三 “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 四 “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 一 与汉人平等。
  • 二 “保护其私有财产”。
  • 三 “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 四 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 五 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
  • 六 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 七 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修正清室优待条件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将逊帝皇室逐出紫禁城时,以民国政府的名义、以逊帝自愿的理由发布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实际将原《清室优待条件》中保留“小朝廷”的条件废除[4]。修正条文包括:

  • 第一条 大清宣统帝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权利;
  • 第二条 自本条件修正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
  • 第三条 清室应按照原优待条件第三条,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但民国政府仍负保护责任;
  • 第四条 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
  • 第五条 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参见

参考文献

  1. 清代满汉关系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546. ISBN 978-7-5097-2591-7 (中文). 
  2. 谢选骏全集第179卷. 谢选骏. : 197 (中文). 
  3. 清代满汉关系研究. 晚清史论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536. ISBN 978-7-5097-2591-7 (中文). 
  4. 故宫史话. 中国史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180. ISBN 978-7-5097-2929-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