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安之乱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奢安之乱
日期1621年秋季–1629年夏季
地点
结果 明朝胜利
参战方

四川、贵州一带的土司

大明
指挥官与领导者
奢崇明 
安邦彦 
安位 投降
宋万化 处决
宋嗣殷 处决
朱燮元
王三善 处决
兵力
300,000 450,000
伤亡与损失
27,500+ 45,000+

奢安之乱彝族称为阿哲起兵[1],是指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到崇祯三年(1630年)间彝族抗明的起事。由彝族土司奢崇明安邦彦四川永宁及贵州水西一带起事,波及黔川全省,最终由朱燮元平定。

经过

天启元年九月,明政府与后金战争吃紧,命令水西、永宁二土司征兵赴辽作战。永宁宣抚司奢崇明调集兵马两万至重庆,但明政府拒不发放军饷军粮,并扣除饷银。四川巡抚徐可求又指责奢崇明所调之兵大都老弱病残,毫无战斗力,要求遣回永宁重新征调。奢崇明举兵反叛明朝,率领这些永宁军攻占重庆,杀徐可求,李继周骆日升及其它官员相继被害,总兵黄守魁王守忠殉职,分兵攻占合江、纳溪,遵义等重镇[2]

此时水西土司安尧臣死,其子安位年幼,由安位寡母奢社辉(奢崇明之妹)摄政。安位的族叔安邦彦得知奢崇明起事,便占据了水西,举兵响应。占领毕节、安顺、沾益等地。一时间西南地区土司纷纷响应。水东土司宋万化亦起事自称“罗甸王”,占据龙里[3]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安宋两氏为主的十万军围贵阳,巡抚李橒坚守,围城逾十月,城中军民男女数万,饿死几尽,仅余二百人[1]。年三月,降将罗乾象收复江安,四月,秦良玉谭大孝等败敌万余人于牛头镇,遂克新都。敌退重庆,明军进驻遵义[1][4]

天启三年(1623年),贵州巡抚王三善率兵解贵阳之围。安邦彦率部回水西,与奢崇明的永宁军合流,两军借助川黔边界地形,屡屡取胜,并使王三善、与有西南第一武将之称的总兵鲁钦一战死、一自刎[1]

崇祯元年(1628年),明政府启用在成都保卫战中立下首功的朱燮元,总督贵、湖、云、川、广五省军务[5]。朱燮元令滇兵下乌撤,遏乌撤安效良援奢安之兵。蜀兵出永宁、毕节,扼其交通四裔之路。自己亲率大军驻陆广,逼大方[6]。八月,奢崇明号“大梁王”,安邦彦号“四裔大长老”,合力攻永宁。奢安先进兵赤水,朱燮元侦知,令守将佯败,诱敌深入。估计其已抵达永宁,分遣林兆鼎从三岔入,王国桢从陆广入,刘养鲲从遵义入,安邦彦之兵穷于应付各路兵力不支,罗乾象复以奇兵绕出其背,奢崇明、安邦彦被杀。奢安联兵被击败。此时,只剩安位据水西。朱燮元以叛兵已基本剿灭,不愿再用兵,而安位年幼被人挟持,负险顽扰[7]

朱燮元因水西山深林密,深入难出,乃扼其要害,四面迭攻,使其乏粮坐困。于是明军封锁水西周围百余里,或斩樵牧,或焚积聚,百余天后,安位感到难以支撑,乞降。至此奢安之乱终于平定[8]

影响

平息奢安之乱的的军费开支对于已疲于应付北方战事及各地农民起义的明政府无疑是雪上加霜。仅天启六年一年,明政府不得不将辽东战事的支出由770万两减少到680万两,而平定西南奢安之乱的军费支出则由400万两增加到500万两[1]

由于滇南阿迷州彝族土司普名声在从征奢安之乱后,实力大增,随即于崇祯四年(1631年)发动起事,史称沙普之乱[9]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1.4 大明帝国最后一块落井石——西南奢安之乱. [2012-12-03]. 
  2.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9):“时以边事急,征四方兵,崇明遂上疏请提兵三万赴援,遣其将樊龙、樊虎以兵至重庆。四川巡抚徐可求点核,汰其老弱发饷,饷复弗继,龙等遂鼓众反。龙走马舞槊,直刺可求,可求死,遂一拥而上,道臣孙好古、骆日升、李继周,知府章文炳,同知王世科、熊嗣先,推官王三宅,知县段高选,总兵黄守魁、王守忠,参将万金、王登爵等皆死之。原任巩昌同知董尽伦闻变,帅众入城杀贼,遇伏死。募兵科臣明时举、台臣李达、通判王天运俱负伤逾墙遁。时土兵数千,列江岸,城内炮震,城外应之。贼遂据重庆,分兵一扼夔州水口,一踞綦江、遵义,一踞泸州,一截川西栈道,全蜀震动。”
  3.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9):“贵州水西土目安邦彦叛。邦彦,安尧臣别枝也。安尧臣冒陇姓,并陇地,受抚,得袭兄强臣世职。尧臣死,妻奢社辉、子安位幼,邦彦挟之反。时四十八马头与头目安邦俊、鲁连、安若山、陈其愚、陈万典等,蜂起和之。”
  4.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9):“三月,罗乾象复江安。”
  5.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9):“怀宗崇祯元年秋九月,诏起朱燮元仍总督贵、湖、云、川、广五省军务。”
  6.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9):“二年夏六月初,大方东倚播,北倚蔺,相为犄角。后播、蔺既平,贼惟恃乌撒为援,而毕节为四裔交通处。先是,王三善由贵阳陆广入大方。陆广至大方,百七十里,皆猡鬼巢窟,前可冲我,后可包我,左右可冲击我,三善卒以失地利陷。天启间,燮元建议滇兵出霑益,遏安效良应援,而别布天生桥、寻甸等,以绝其走。蜀兵临毕节,扼其交通四裔之路,而别出龙场岩后,以夺其险。黔兵由普定渡思腊河,迳趋彦巢,而陆广、鸭池捣其虚,粤西出泗城,分兵策应,然后帅大军由遵义鼓行而前。寻以忧去,未及用。总督闵梦得继之,亦以贵州抵大方路险,而贼惟恃毕节一路外通,用兵宜从永宁始。自永宁而普市,而摩泥,而赤水,百五十里皆坦途。赤水有城郭可凭而守,宜结营于此。渐进渐逼四十里为白岩,六十里为层台,又六十里为毕节。毕节至大方不及六十里,贼必并力来御,须以重兵扼之,断其四走之路。然后遵义、贵阳克期并进,亦不果用。至是,燮元再莅黔,乃激滇兵下乌撒,蜀兵出永宁、毕节,扼各路要害,而亲帅大军驻陆广,逼大方。”
  7.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9):“八月,奢崇明号大梁王,安邦彦号四裔大长老,歹费、小阿、乌继、阿鲜怯等各号元帅,悉力趋永宁,先犯赤水,谍知之。燮元授意守将许成名佯北,诱贼深入,度贼已抵永宁,分遣林兆鼎从三岔入,王国祯从陆广入,刘养鲲从遵义入,邦彦分兵四应,力不支,罗乾象复以奇兵绕出其背,急击之,贼大惊溃。崇明、邦彦等皆被创,汉兵斩其首献,燮元不欲穷兵,乃移檄安位赦其罪,许其归附。而位竖子不能自决,其群下复谋合溃兵拒我。”
  8.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9):“燮元乃大会诸将曰:‘水西多山险,丛箐篁,蛮烟棘雨,莫辨昼夜,深入难出,以此多败。当与诸君扼其要害,四面迭攻,渐次荡除,使贼乏粮,将自毙。’于是焚蒙翳,剔岩穴,截溪流,发劲卒,驰骋百余里,或斩樵牧,或焚积聚,暮还归屯。贼益不能测,凡百余日,所得首功万余级,生口数万。每得向导,辄发窖粟就食,而贼饥甚。刘养鲲遣其客入大方,烧其宫室,悬榜而出。安位大恐,乞降。”
  9. 清初吴三桂西南改土归流原因新探. [201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