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严嵩
《梅成栋题历代功臣像册》之严嵩像,清朝人绘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梅成栋题历代功臣像册》之严嵩像,清朝人绘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大明 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籍贯江西袁州府分宜县
族裔汉族
字号惟中介溪
出生成化十六年正月二十二日
(1480年3月3日)
江西分宜县
逝世隆庆元年四月二十一日
(1567年5月29日)(87岁)
江西分宜县
配偶欧阳氏(欧阳淑瑞)
亲属
高祖父严孟衡、曾祖父严琏、祖父严廷献、父严淮
严世蕃(子)
出身
  • 弘治十八年乙丑科进士出身
经历
著作
  • 《钤山堂集》

严嵩(1480年3月3日—1567年5月29日),惟中介溪,又号勉庵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1]明朝嘉靖年间权臣、奸臣,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旋病休归里。严嵩读书八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还朝复官。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世宗喜。几年内先后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祀青词,取得宠信,加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严嵩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严嵩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他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为世宗所疏远,被抄家去职,两年后而殁。著有《钤山堂集》40卷。

生平

早年

成化十六年,严嵩生于分宜县,当时严家家道中落,很难维持生计,经常需要依靠娘家接济。严嵩自幼聪颖好学,悟性很高。[2][3]其父是位久考未成,自然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于是便悉心的栽培、教导,五岁开始在严氏祠启蒙。当严嵩八岁后,他就由于其聪慧才智得到了分宜县知县莫立之的重视,莫立之将他安排进县学,并免除了所有的学费。后又有江西提学使经过分宜,面试严嵩后将严嵩进补为廪膳生。后在十岁时县试拔擢超群,十九岁中举。

入仕

严嵩在二十五岁时,终于完成父亲的心愿,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乙丑科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4]当他正怀著壮志雄心,严嵩得了一场大病,迫使他退官回籍。在严嵩退官的十年间,正是宦官刘瑾权倾天下之时。

高升

刘瑾与其党羽被灭后,严嵩北上顺天府,正式复官。在此后的十多年内,严嵩先后在北京与南京的翰林院任职。历任翰林院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监祭酒。嘉靖七年(1528年),任礼部右侍郎。迁吏部左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改吏部。严嵩在南京任官五年,因贺万寿节返回北京。当时,明廷要重修《宋史》,辅臣请求让严嵩任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当时明世宗沉迷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对政事漠不关心,朝中事务皆交由朝臣处理。礼部尚书夏言得到世宗的宠信,又是严嵩的同乡,于是严嵩拼命讨好夏言。

一日严嵩在家中设宴,并邀请夏言,但夏言辞不赴宴,于是严嵩跑到夏言家门前,撩起衣袍,跪在夏府前。夏言不好意思再三谢绝,便到严嵩家中赴宴。自此以后,严嵩成为了夏言的知己,夏言向多方推荐严嵩。有了夏言的引荐,严嵩自此步步高升,并深得世宗喜爱。嘉靖十五年(1536年),夏言升任内阁首辅,严嵩升任礼部尚书。后加太子太保

夏言自视甚高,渐不为明世宗所喜。一日世宗将沉香水叶冠赐予夏言、严嵩等大臣,夏言并不戴上;但严嵩每次出朝都会戴此冠,还特地用轻纱笼住以示郑重。世宗见状,越喜严嵩而嫌夏言。

严嵩晋升为太子太傅,羽翼已丰,开始攻击夏言,又怂恿世宗罢黜夏言。夏言罢官后,严嵩为所欲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吏部尚书许赞、礼部尚书张璧与严嵩一同参与机务,但世宗遇事只召严嵩。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二月,许赞以老病去职,张璧去世,世宗再度起用夏言。这时夏言知道严嵩的为人,处处小心防范。严嵩表面上对夏言谦恭,但怀恨在心。日后严嵩再以青词夺回世宗的信任。

后来,严嵩握着鞑靼入侵中原的机会,迫害夏言。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鞑靼入侵河套(今宁夏和内蒙古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陕西总督曾铣发兵夺回河套,并上呈奏疏,建议从府谷黄甫到定边修筑一段边墙,再水陆并进,逼鞑靼退兵[5],此举得到夏言的支持。夏言向朝廷举荐曾铣,并与之商讨计划。

明世宗决心夺回河套,并褒扬曾铣。此时严嵩买通皇帝近待,称其“轻启边衅”,并指使边将仇鸾诬称曾铣掩败不报,克扣军饷,贿赂首辅夏言。严嵩更在世宗面前说两人夺回河套别有用意,世宗果然相信。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三月,曾铣被杀,妻子流放两千里,夏言下狱,后来严嵩利用传言,使世宗“得知”夏言毁谤自己,同年十月,夏言被斩首,夏言的亲信或贬或罚。

权倾

夏言死后,严嵩独揽大权,而明世宗一心修道,无心处理政务,所有政事悉由严嵩裁决。此时除了严嵩、道士和左右近侍外,无人能见世宗一面。

严嵩成为内阁首辅后,继续小心侍奉世宗,“帝以刚,嵩以柔。帝以骄,嵩以谨。帝以英察,嵩以朴诚”,世宗赐“忠勤敏达”银印。后来,严嵩年老,提拔其子严世蕃协助掌权,严世蕃成为工部侍郎。严世蕃收买世宗左右宦官,汇报皇帝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大臣视为“大丞相”与“小丞相”。有大臣讥称“皇上不能没有严嵩,严嵩不能没有儿子。”

严嵩父子权倾天下二十年,天下怨恨。严世蕃狂妄至极,甚至在家中宝库内大笑说“朝廷无我富!”众多大臣加以弹劾[6],皆赖世宗包庇。嘉靖四十一年,有山东道士蓝道行以善于扶乩闻名于燕京徐阶将蓝道行介绍给世宗,一日蓝道行在扶乩时称“今日有奸臣奏事”,刚好严嵩路过。世宗对严嵩父子日久生厌[7]。严嵩失势后,严世蕃被弹劾而流放,刑部尚书黄光升及大理寺卿张守直等要弹劾严世藩害死杨继盛沈炼。徐阶将此条删去,避免嘉靖皇帝疑心大臣们在责怪皇帝,但徐阶祭出了杀手锏,弹劾严世藩南通倭寇头目汪直,北通蒙古,意图叛变。严世蕃一得知此捏造之罪名,哭喊:“必死矣”,最终被判斩首。而严嵩则被没收家产[8],削官还乡,无家可归,依附墓庐而活,并于两年后病卒。

历史争议

明史》把严嵩列入奸臣传,说他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9]。透过戏曲和其他文艺作品,严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间。然而多年来,关于严嵩是否为大奸臣,仍然争议不休,这些争议主要围绕着他是否专国擅政,[10]逼害忠良,[11]与及钜贪恶富的指控。[12]

另外来自严嵩故乡分宜的学者,包括严曰文、严小平等人却对严嵩的评价采截然不同的观点[a]。亦有认为他也具有忠君爱民,知人善用的一面,而且政绩卓著。如严嵩重用胡宗宪平东南沿海之倭患,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3]严嵩与夫人欧阳氏相敬如宾,一生不蓄姬侍,在故乡尤乐善好施,口碑相当不错。[14]

首先是严嵩的专国擅政问题。质疑严嵩专国擅政者指出,严嵩任首辅后,“帝虽甚亲礼嵩,亦不尽信其言,间一取独断,或故示异同,欲以杀其势。”[15]这说明世宗虽长期退居幕后,但仍然是紧握皇权的。因此,任何一位“权臣”是绝无窃弄威权的可能的。此外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世宗晚年虽不御殿,而批决顾问,日无停晷;故虽深居渊默,而张弛操纵,威柄不移。”《世宗实录》也称世宗“惓惓以不闻外事为忧。”《国榷》卷64引李维桢曰:“世宗斋居数十年,图廽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又引范守已曰:“臣于徐少师阶处,盖捧读世庙谕札及改定旨草,云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揽乾纲如帝者,几何人哉!……以故大张弛、大封拜、大诛赏,皆出独断。”以上文献皆显示指控严嵩窃权专国存在不少疑点。[16]

其次是关于严嵩逼害忠良的问题。以夏言案为例,质疑严嵩逼害忠良者指出:

嘉靖二十四年夏言复出阁揆后,都御使曾铣议复河套,言力主之,而嵩极言不可。于是吏部尚书闻渊等劾言误国,二十七年春罢夏言首辅。是年杀夏言、曾铣。《明史·严嵩传》说嵩借“复套事件”构陷夏言至死,《明史·夏言传》指称嵩与陆炳驸马都尉崔元联手倒言。然而,谈迁在《国榷》中认为,“贵溪(夏言)不死于败而死于谗,又严氏之代为之受螫也。”可见严嵩是背了黑锅的。在严嵩的《奏对录》里,曾载有嵩再三为夏言求情免死的札子,亦见嵩未必是“心迹俱恶”之人。被世宗杀掉的还有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王杼。王杼是位精通军事、很有责任心的将领,嘉靖三十六年春,因一时不察让入侵的数万北虏进入至三屯营,使不少显贵和宫人的家人财产遭受损失。这些天子身边的人难免不向世宗投诉。在调查此事时,又牵出王杼疏于练兵等情况。于是世宗震怒,手批“诸将皆斩”。三十七年王杼被杀于西市,时年五十三岁!然传末又指称王杼之死责任在嵩。是非曲直尚有公论,《世庙识余录》如是说:“杼恂恂长者,悉心体国,通州之役,不避死亡,划策守城,以全国储,帝眷日隆,洊登枢佐。蓟州边备久弛,整顿良艰,屡至失律,遂于极典。┅┅华亭(徐阶)乃予罪严嵩,至方秦桧之杀武穆。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对支大纶的判语谈迁是极赞同的:“王中丞坐疆事死,非死严氏也。”

以上文字显示,严嵩背负的恶名,某程度来说,有被后来政敌强加上帽子的嫌疑。[17]

再看看有关严嵩贪腐的争议,正史稗乘无不提及严嵩贪污:

王宗茂《皇明经世文编·纠劾误国辅臣疏》:“嵩挠吏部之权,则每选额要二十员名,州判三百两、通判五百两,天下名区,听其拣择。┅┅嵩揽兵部之权,则每选亦额要十余员名,管事指挥三百两、都指挥七百两。……自指挥而上以至总兵,┅┅果价或至千金。”

《明史纪事本末·严嵩用事》:“永寿共和王庶子惟燱,与嫡孙怀熷争立,以白金三千赂嵩。”

陈弘谟继世余闻》:“严嵩籍没时,金银珠宝书画器物田产,共估银二百三十五万九千二百四十七两余。又直隶巡按御使孙丕扬所抄京中家产,亦不减此数。”

但考究有关严氏抄家的史料,却发现问题并不简单。嘉靖41年(1562)严嵩被罢,其子严世蕃旋被徐阶等人诬以“通倭谋反”,家产籍没。巡按江西御史成守节负责籍没严氏家产,他上报的数额为:“金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有奇,银二百二万七千九十两有奇,玉杯盘等项八百五十七件,玉带二百余条,金厢玳瑁等带一百二十余条,金厢珠玉带绦环等项三十三条、件,金厢壶盘杯箸等项二千八十余件,龙卵壶五把,珍珠冠等项六十三顶、件,府第房屋六千六百余间,又五十七所,田地山塘二万七千三百余亩……”[18]但过了十多个月后,抄收上来的家产还不及所报的十分之三,仅有10万两白银入库。世宗大为不满,责问道:“三月决囚后,今已十月余矣,财物尚未至,尚不见。一所巨屋只估五百两,是财物既不在犯家,国亦无收,民亦无还,果何在耶?”[19]

为了凑足上报数额,成守节将严嵩的亲眷故吏甚至仇鸾的抄没之财都归结于其名下,抄空了嵩婿广西副使袁应枢大理寺卿万采丰城左副都御史鄢懋卿南昌工部左侍郎刘伯跃慈溪赵文华及其女婿屠叔方、安徽罗龙文、扬州仇鸾等“严党”的家产。[20]但至隆庆17年(1584)仅抄出“奸臣”严嵩2万7千余亩田产,金银仍远没达到既定的200万两数目,成守节与江西按使季德甫、右参议胡顺华等人因抄家不力被罢官。严氏抄家二十余年,受害的不仅是严氏家族,而且株连江西一省无辜之民。[21]谈迁的《国榷》记载道:“严氏追赃二百万,其赀稍佚,蔓及无辜,一省骚然”。

严嵩抄家,结果需要籍抄没其他“严党”家产来凑数,而且殃及不少百姓!严嵩抄家一例未必说明严嵩不贪,但足显示其所贪资产规模有失实夸大之嫌疑。[22]

分宜学者反驳严嵩为奸臣的论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北京外城的建设,使得北京城更加坚固雄伟

明朝中叶前期北京及周围地区多次遭到蒙古军队袭扰,因此极须修建城墙,保卫京师。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正式颁旨进行工程。世宗忧虑财政问题,指派严嵩实地考察以便有效调度资源。严嵩提出了城墙布局方案,形成了北京外城城墙的格局,也对京师防卫起着很大作用。[23]

二:起用能臣胡宗宪,取得了抗击倭寇的决定性胜利

分宜学者反驳严嵩纵子通的指控,认为严嵩在剿倭问题上立场鲜明,起用胡宗宪为剿倭主帅 [24],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来严嵩失势,胡宗宪受牵连陷狱自尽。世宗崩,明穆宗明神宗旋即替胡宗宪全面平反。[25]间接地也是对严嵩剿倭功劳的肯定。

三:老练的外交政策

在对蒙古政策方面,严嵩主张重在防御,虽然与其他朝臣例如夏言立场完全相反,但这完全是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当时朝臣多鼓励世宗主动出击,然而以明朝军队当时的实力,世宗极有可能重蹈英宗土木堡之变惨剧。 嘉靖二十九年吏部侍郎王邦瑞曾上疏云:“今武备积弛,见籍止十四万余,而操练者不过五六万,支粮则有,调遣则无。比敌骑深入,战守俱称无军。”[26],显然面对蒙古侵扰,明朝军队准备是极其不足的,严嵩主张防御的立场反而是对国家较为有利的策略。因此分宜学者认为严嵩外交上老练持重,不轻启战衅,运用和平外交手段,使得北方边境相对安宁。

四:热爱家乡,捐资助学

在分宜,他是一位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捐资助学的好官。例如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严嵩自掏腰包,出资白银25000两,在分宜县城东南的清源古渡,建了一座十一孔的石桥,使家乡百姓免受摆渡之苦。严嵩将此桥起名为“万年桥”,并立碑纪念。另外他主持修筑了一条分宜至安福县的“官道”,全长60公里,使分宜与邻县的交通大为改善。严嵩还两次捐资助分宜县学堂,在分宜兴建钤麓书院,是袁州府(今宜春市)规模最大的书院。[27]

再者,作为世人眼中一位“奸臣”,严嵩个人私生活却十分严谨,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他一生只有欧阳氏一位妻子,欧阳氏比他大一岁,还是麻脸的,毫不漂亮,可是夫妻俩感情很好,从一而终,严嵩并没有因为富贵飞扬而妻妾成群。

尽管严嵩对家乡贡献良多,在内政及外政也有不少建树,但严嵩作为内阁首辅凡20年,却把大部分精力逢迎世宗皇帝斋醮之举,以致整个朝廷差不多也围绕着斋醮来运作,对政治产生极大负面影响。[28]明史及民间对严嵩的奸臣定论,或许仍有待商榷;奉迎圣意,或许也是他成功之道。[29]但作为中枢首辅,这是否称职成疑。果然,严嵩在日渐失去世宗皇帝圣宠之下,就被政敌扳倒了。[30]

评价

纪昀编撰《四库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存目》时,评严嵩诗集《钤山堂集》:“嵩虽怙宠擅权,其诗在流辈之中,乃独为迥出。王世贞《乐府变》云:‘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亦公论也。然迹其所为,究非他文士有才无行可以节取者比,故吟咏虽工,仅存其目,以昭彰瘅之义焉。”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云:“王元美云:‘孔雀虽有毒,不掩其文章。’ 谓严嵩也。”

张廷玉于《明史》说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在当时文士眼中,严嵩颇有儒雅本色,何良俊说:“严介老之诗,秀丽清警,近代名家鲜有能出其右者,作文亦典雅严重,乌可以人而废之。且怜才下士亦自可爱。”[31]

史学家曹国庆认为严嵩在书法上成名,是他初入翰林院的时候。明朝的翰林院网罗了天下的科举人才,相当于中央的智囊团书记处。严嵩的经义文章每每列为首选,他的诗词唱酬之作也常在宴集中力拔头筹,于是,人们在欣赏他的文章的同时,又领略了他的书法技艺,观其文便可获双重享受。此后,由翰林院而及其他任上,由京师而及地方,士林中便多有以得其墨宝为荣者。钤山归隐的八年间,严嵩又精研了许多书法字贴,书法造诣精湛。至今在北京还留有他的书法遗迹“六必居”等题额10多处[32]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但是人皆讳言严嵩,说是萧显所题)、山东曲阜的“圣府”、杭州西湖岳飞庙的“满江红”(但落款后被改为夏言[33])同调词等全国知名景点20多处还保留了他的书法遗迹[34]。严世蕃女嫁衍圣公,孔府至今留有严嵩求情在此坐冷板凳的“阁老凳”。

家庭

  • 高祖父严孟衡、曾祖父严琏、祖父严廷献、父严淮。
  • 妻:欧阳氏

轶事

明世宗斋醮,移居西苑后,内阁辅臣更得轮班陪祀。嘉靖十九年(1540年)二月十五日,正好轮到严嵩陪祀,留宿西苑内舍,忽然,一头大象破门而入,围绕严嵩的床边咆哮跺脚、徘徊不前,情况十分危急,吓得严嵩只能坐在床上,并且心里默念著程颐的渡汉江事。过了很久,养象的人赶来把大象牵走,严嵩才得以平安无事,于是便写下《记象入室事》一诗[35]

其他

北京至圣堂的大匾,相传是严嵩题写。

电影《十奏严嵩》(1952)是香港著名粤语片,由名伶马师曾薜觉先余丽珍主演。 后来名伶靓次伯也于同名剧目主演严嵩闻名。

“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严嵩遗言

注释

  1. 参看毓庆堂

参考文献

引用

  1. 《明史》列传第一九六·严嵩:“严嵩字惟中分宜人”
  2. 《名山藏》卷九十三·严嵩:“童言宿生颖悟绝人”
  3. 见 "才华横溢 奈何为奸臣" 2009年8月12日 载于 中国日报
  4. 《明史》列传第一九六·严嵩:“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5. 《明史·世宗本纪二》
  6. 南京御史王宗茂上疏弹劾严嵩“久持国柄,作福作威,薄海内外,罔不怨恨。如吏、兵二部,每选请属二十人,人索贿数百金,任自择善地,致文武将吏尽出其门”。“往岁遭人论劾,潜输家资南返,辇载珍宝,不可胜计,金银人物,多高二、三尺者,下至溺器,亦金银为之。”“广市良田,遍于江西数郡。又于府地之后积石为大坎,实以金银珍玩,为子孙百世计。”(《明史·王宗茂传》)刑部主事张翀上疏说:“户部岁发边饷,本以赡军,自嵩辅政,朝出度支之门,暮入奸臣之府。输边者四,馈嵩者六。臣每过长安街,见嵩门下无非边镇使人。未见其父,先馈其子。未见其子,先馈家人。家人严年,富已逾数十万,嵩家可知。私藏充溢,半属军储。边卒冻馁,不保朝夕。”(《明史·张翀传》)
  7. 《明史纪事》第五十二卷“世宗崇道教”
  8. 抄家清单编为《天水冰山录
  9. 见《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严嵩传
  10. 《国榷》卷六十四引李维桢言:“(世宗)斋居数十年,图回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又如范守己言:“臣于徐少师阶处,盖捧读世庙谕札及改定旨草,云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明世宗实录》卷五六六,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辛丑载嘉靖皇帝醉心于西苑修仙斋醮,直到他最后死去,却一直是“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虽数十年不见朝臣,仍能做到“大张弛、大封拜、大诛赏,皆出独断,至不可测度。”
  11. 谈迁在《国榷》中认为,“贵溪(夏言)不死于败而死于谗,又严氏之代为之受螫也。”可见严嵩是背了黑锅的。
  12. 杨继盛《请诛贼臣疏》例举严嵩之十大罪状,第十条便是其坏“风俗”:“我朝风俗,淳厚近古,自逆瑾用事,始为少变。皇上继位以来,躬行古道,故风俗还古。及嵩为辅臣,谄谀以欺乎上,贪污以率其下。通贿殷勤者,虽贪如盗跖而亦荐用;奔竞疏拙者,虽廉如夷齐而亦罢黜。一人贪戾,天下成风。守法度者,以为固执;巧弥缝者,以为有才;励廉介者,以为矫激;善奔走者,以为练事;卑污成套,牢不可破。虽英雄豪杰,亦入套中。从古风俗之坏,未有甚于此时者。究其本源,嵩先好利,此天下所以皆尚乎贪;嵩先好谀,此天下所以皆尚乎谄。源之不洁,流何以清;风俗不正,而欲望天下之治得乎?”
  13. 茅坤说:“苟欲按论胡公之罪,杯酒踯躅,豪宕自喜,大略汉之列侯将军、唐之藩镇节度使者之风是也;其所为声色之嬖、冠裳之亵,众所不得而庇者;然至于长材大略、雄心猛智、临敌乘威、转变为功,亦众所不得而掩者。故律之于庄士之行,则世或不与;课之以捍国之勋,则不可无。”《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三,《上袁元峰相公书》)
  14. 《皇明大事记·严嵩》载:“嵩妻欧阳氏甚贤,治家有法,驭世蕃尤严,嵩亦相敬如宾,旁无姬侍。”沈德符《万历野获篇·内阁·居官居乡不同》:“严分宜作相,受世大垢,而为德于乡甚厚,其夫人欧阳氏,尤好施予,至今袁人犹诵说之。”
  15. 见《明史·严嵩传》
  16. 有关严嵩窃权专政的问题,可参看苏均炜:《大学士严嵩新论》,(二)所谓“窃政二十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17. 有关严嵩及徐阶的比较研究,可参考尹选波著《严嵩、徐阶比较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18. 见《世宗实录四十四年三月》条月
  19. 见《世宗实录》
  20. 见《国榷》卷六十四
  21. 参见《世宗实录》卷544
  22. 参考尹选波.严嵩、徐阶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尹选波认为“如此巨额的财产,既不在犯家,又不在民家,国家亦未收,只能说明它根本不存在,是被人为地夸大了;夸大的目的,正是为了显示严嵩过恶而已。但是,为了补上登记上的数字,只能四处搜刮了。”
  23. 详见《严嵩 - 评价回然的历史名人》, 2007年3月10日 载于深圳商报
  24. 在传统的《海瑞罢官》中,胡宗宪是严嵩的门生,是纵子作恶的奸臣,可是史书上他却功绩彪炳,指挥抗倭。有人劝胡宗宪,如果和严党划清关系,他就能进入《明臣录》,胡宗宪却说:“我可以不做明臣,不可以做小人。”见“《三联生活周刊》:《大明王朝》以历史剧资治”, 2007-1-9 载于 三联生活周刊。
  25. 参看本百科条目 胡宗宪,有关其历史评价。(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为其初步平反。 万历七年(1589年),明神宗为他全面彻底平反,肯定他的抗倭功绩,将他的官衔尽数恢复,并赐予御葬荣誉,追谥襄懋。)
  26. 见(《典故纪闻》卷17)
  27. 见《严嵩:评价迥然的历史名人》, 2007年3月10日 载于深圳商报
  28. 同上
  29. 世宗皇帝好炼道,曾经把用沉香木制作的香叶冠赏赐下去,很多大臣不买帐,惟独严嵩不仅上朝戴着此冠,还在上面盖著一层纱,防止帽子被破坏。按照道教的说法,世宗需要经常敬奉上天,焚烧一种特殊的文字:青词。青词其实也可作为一种诗歌来歌颂神仙的力量。严嵩凭青词来投其所好,支持这种斋教活动。当时很多大臣都善于写清词,严嵩就是其中表表者。严嵩写的青词很受皇帝喜爱,这也是他得宠的原因之一。
  30. 严嵩因道教得圣宠,吊诡地也是因道教而垮台!事缘皇帝修行的永寿宫失火,化为废墟。严嵩不主张修复永寿宫,建议世宗暂住南宫(重华宫)。世宗大为恼怒。因为从前那里是景帝幽禁英宗的地方,严嵩劝世宗搬去南宫,世宗感到不是味儿。当时内阁次辅徐阶,觊觎首辅位置已久,乘机落井下石,提议修复永寿宫博取得世宗欢心。徐阶又收买世宗身边的道士蓝道行,利用扶乩表达出神旨。大意是上天不悦,因为皇帝近小人,远贤人,贤人指的是徐阶、杨博,小人就是严嵩。世宗督信扶乩,想要罢免严嵩。御史邹应龙,乘机上疏弹劾严嵩父子(一说是徐阶指使邹应龙上弹劾奏疏。),世宗终将严嵩罢免。详见樊树志,《历史长河──中国历史十六讲》/联经
  31. 《四友斋丛说》卷二六
  32. 蒋芷侪所著《都门识小录》云:“都中名人所书市招匾时,庚子拳乱,毁于兵燹,而严嵩所书之‘六必居’,严世蕃所书之‘鹤年堂’三字,巍然独存”。
  33. 严元照蕙榜杂记》述录严嵩和《满江红》词刻石时说:“词既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可观,末题华盖殿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笑,然亦足以惩奸矣。”
  34. 《众说纷纭论严嵩》101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10月,严小平主编
  35. ·严嵩,《钤山堂集》(卷14):“仲春望夕,陪祀宿内舍,忽风象折户突入,𥃨内号叫,踯躅甚危恶,予默坐念程伊川渡汉江事。良久,象人来,拽之以出,幸以无恙,因记于此。”

来源

期刊文章
书籍
  • 尤淑君:《名分礼秩与皇权重塑:大礼议与嘉靖政治文化》。高雄复文出版社(2006年6月)
网页
官衔
前任:
夏言
明朝礼部尚书
1536年-1543年
继任:
张璧
前任:
翟銮
明朝内阁首辅
1544年-1545年
继任:
夏言
前任:
夏言
明朝内阁首辅
1548年-1562年
继任:
徐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