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南明
1644年-1662年或1683年
京城 
• 1644年-1645年
应天府
• 1645年-1646年
天兴府
• 1646年
广州府
• 1646年
肇庆府
• 1651年-1656年
安龙府
国君姓氏
君主4
• 1644年-1645年
安宗朱由崧
• 1646年-1662年
昭宗朱由榔
语言近代汉语
常用语近代汉语
人口105,000,000人[1](1644年)
兴衰
• 1644年6月19日
朱由崧南京登基,南明开始
• 1662年6月1日
吴三桂杀害永历帝,南明灭亡
• 1683年10月8日
郑克塽投降施琅,台湾归于清朝,明朝彻底灭亡
宗教儒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中国民间信仰
通币大明宝钞方孔钱
前身
继承
明朝
清朝
明郑
今属于 中国
 缅甸

南明(1644年6月19日-1662年6月1日或1683年10月8日),中国朝代,由1644年甲申之变后,大明宗室与官员在中国南方相继成立的政权构成[2]。南明主要势力包括: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鲁王监国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键与绍武帝朱聿鐭、桂王永历帝朱由榔等。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明思宗自尽身亡,位于北京的中央政府也一并被攻灭[3][4]。但南方许多省份依然忠于明王朝,在南京也仍存在着南京六部等衙门。南明大臣意图拥护皇族北伐。经过多次讨论后由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拥护明思宗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称帝,即弘光帝,国号依旧为大明,史称南明后明。1645年清军攻破扬州[5][6][7],弘光帝逃至芜湖被逮,后被送到北京杀害[8]。弘光帝死后,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绍兴监国;而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称帝,即隆武帝。然而这两个南明主要势力互不承认彼此地位,而相互攻打。1646年,清军分别占领浙江福建,鲁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时被俘而死,郑芝龙向清军投降,但由于其子郑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1651年舟山群岛沦陷后,鲁王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门。朱聿键死后,其弟朱聿鐭在广州苏观生及广东布政司顾元镜拥立称帝,即绍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将李成栋攻灭。同时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即永历帝[8]

1646年永历帝获得瞿式耜、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势力的加入以及福建郑成功势力的支援之下展开反攻。同时各地降清的原明军将领先后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广西耿献忠杨有光率部反正,一时之间南明收复华南各省。然而于同年,清将尚可喜率军再度入侵,先后占领湖南、广东等地。两年后,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发动第二次反攻,其中郑成功一度包围南京。然而,各路明军因为距离互相难以照应,内部又发生孙可望等人的叛变,第二次反攻以节节败退告终。1661年,清军三路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9],永历帝最后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死,南明正式灭亡[8]。此时反清势力只剩“夔东十三家”与在金厦台湾的“明郑”。

时代背景

明帝国的覆亡与满清军队入关,这段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历史被西方学者普遍称为是中国灾难性战争和人口减少的时期,且因为时间相近而被西方学者和欧洲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相提并论。自 1620 年到 1710 年,中国经历了一段极端寒冷的天气。[10]许多西方学者将15世纪下半叶和十六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全球气温的下降与蒙德极小期相关联,据天文学家对太阳活动历史的分析,1645年到1715年出现了一段没有太阳黑子的延长时期。[11]这种极端的气候变化降低了农业作物的产量,并由此减少了明朝的国家财政收入。不仅如此,明朝耕地因此面临大部分干旱,许多农民流离失所。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明朝末期,大规模地方农民会逐渐脱离地方政府领导,爆发一次次规模甚大的农民起义。

明朝时期,统治阶级强调意识形态专制和中央集权管理,被称为“帝王至上”或“皇极”。然而,当时落后的通讯和交通技术使得这一超前设想并不能得到完全实现。 [12]皇权至上的原则使得明朝的行政官员们理论上地位处于平等状态,例如司礼监和内阁成员的关系。二者的平衡使得皇权得到巩固,但是,面临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实施变革的需要日益迫切的时候,这种权力制约却使任何尝试改革政府官员的努力都变得更加复杂(也有例外,例如张居正主导下的万历年间的改革,但这一改革的前提是张居正内阁和冯保率领的司礼监之间的私人关系在嘉靖年间就很密切),让身处于中央政府和帝国人民之间的地方官员们在动荡的时代无能为力,大多数官员们只能够低效率办事,这使得地方的统治循环逐渐脱离了中央政府,皇帝的权威并不能有效下放到地方中。

明朝的公务员是通过科举考试这一项艰巨的考试系统选出的,该考试系统的测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里的文学知识。很显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们已经习惯于引用来源于《周礼》等儒家典籍的先例,但在涉及实际的经济、社会或军事事务时,他们却很少能够如此博学,这使得皇帝不能够完全放任明朝的内阁成员处理所有政务。

与前朝不同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由于“胡惟庸案”而撤销了“宰相”这一职务,由皇帝本人直接治理六部。这一巩固皇权的措施给明太祖的子孙们留下了巨大的负担。此后的明朝皇帝开始设立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由六部各官员组成的内阁,并由皇帝直接设置内阁的领导人,也就是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后来,皇帝逐渐不信任权力逐渐变大的内阁各官员,于是设立了能够直接进入内廷,帮助皇帝批示文件的,由宦官组成的机构——司礼监。有了这两个机构,皇帝也就不必再直接参与政务。

当一个年轻的、尚且不能处理政务的皇帝退居内廷享受他的妃子的陪伴时,皇帝的权力就会自然下放给了能够给内阁呈递的票拟批红的、以司礼监为首的明朝宦官们。 [13]在明朝的政治架构中,只有宦官可以进入内廷,他们主要负责执行皇帝的旨意。但是,如果一个较为年轻的皇帝临朝的时候,内阁官员们往往想从皇帝那里得到更多的权力,而直接能够接触皇帝的宦官集团们逐渐地不受内阁官员们的信任并由于明太祖设计的祖制“宦官不得干预朝政”而屡遭排挤。在儒家世界的中国,臣子不能指责皇帝,只能直接将权力争夺的矛头对准宦官集团。而且,在东林书院受过教育的官员(被称为“东林党”)以指责太监和其他人缺乏正义而闻名。这便引发了明末宦官集团和士大夫阶层之间的冲突公开化,权力纷争使得明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弱化,客观上也促进了农民起义诞生的可能性。

随着权力纷争的持续和地方政府机器低效率的运转,明朝皇权日趋衰落。地方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终于在1644年4月24日,“闯王”李自成的士兵们攻破了明朝首都北京的城墙。次日,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为免屈辱而自缢于煤山。明朝皇室的残余成员和一些宫廷大臣们随后撤退到南方寻求庇护,并在长江以南的明朝辅都南京附近重新集结。于是在中国地区,出现了四个不同的权力集团:

  • 1、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统治秦岭、淮河以北的陕西、甘肃、北直隶、山东和河南部分地区。
  • 2、张献忠大西政权控制了四川省。
  • 3、满族领导的大清政权控制了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以及许多蒙古部落。
  • 4、明朝的残部退居于淮河以南生存,被普遍称为南明

明朝穆斯林的抗清运动

1648年,米喇印[14]丁国栋这两位驻守于甘州的回族将领因对于清朝的一系列“重满轻汉”以及歧视回民的政策不满,于是起兵反清,并拥立延长王朱识𨩴为帝。[15]他们得到了哈密总督巴拜汗和他的儿子土伦泰王子的支持。[16][17][18]同时,这些忠于明朝的穆斯林也与汉族人和藏族人联合了起来。[19]经过激烈的战斗和谈判,双方在1649年达成了和平协议,米喇印和丁国栋名义上宣誓效忠清朝,并被授予清朝的官职。[20]然而不久之后,中国南方的其他明朝效忠者再次起义,清军被迫从甘肃撤军与之作战,米喇印和丁国栋再次拿起武器反抗清军。[21]效忠明朝的穆斯林随后被清政府镇压,包括米喇印、丁国栋和土伦泰在内的10万人在战斗中丧生。

儒家回族穆斯林学者马注为南明保皇党效力,反抗清朝统治。[22]明朝桂王朱由𣜬在回族难民的陪同下,从湖广逃到云南缅甸边境,这些回民为了彰显其反抗清和效忠明朝,他们大多改姓“明”。[23]

南明历史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
时代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时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

前256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战国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220
西汉 前202–8
9–23
更始帝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229–280
蜀汉
221–263

220–265

265–420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五胡十六国
304–439



420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后梁555–587
西魏
535–557
东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国 907–979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定难军
881–982

西夏
1038–1227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国 1206–1271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后金 1616–1636
1636–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国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之后向北京进兵,三月十九攻克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殉国,明朝宗室及遗留大臣多辗转向南遁走。此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大体据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张献忠于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权则据四川一带,清朝政权则据有山海关外的现今东北地区,且控制蒙古诸部落,而明朝的残余势力则据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

此时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朝,然后挥师北上;但具体拥立何人则发生争议。根据“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当时明神宗长子光宗一脉(其后继者是熹宗天启皇帝和思宗崇祯皇帝)已无人能继位,而次子朱常溆甫生即死,三子朱常洵虽已被李自成所杀,但他的长子朱由崧仍健在的情况下,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序,第一人选为福王朱由崧;而钱谦益东林党人由于之前的“国本之争”事件,心存芥蒂,违背了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的立场,以立贤为名拥立神宗弟弟朱翊镠之子潞王朱常淓[24][25]史可法则主张既要立贤也要立亲,拥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但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获得了南京政权主要武装力量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以及中都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五月初三,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 (1644年6月19日) 日即皇帝位,改次年为弘光,是为明安宗。南明时代自此开始。弘光帝的基本国策以“联虏平寇”为主,谋求与清军连合,一起消灭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军。

明各政权的灭亡

明朝南渡前后,大顺已被多尔衮与吴三桂的联军击溃,李自成先后丢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此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爆发太子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之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四月廿五,扬州城陷,史可法不屈遇害。随后,清军渡过长江,攻克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众大臣献南京投降清兵;五月廿二弘光帝被虏获,送往北京处死,弘光帝在位仅一年,即覆灭。

南京失陷后,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金陵的崇祯太子朱慈烺(可能是貌似太子的王之明。1645年)、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福州的唐王朱聿键(1645-1646年)、绍兴的鲁王朱以海(1645-1653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监国政权先后建立,其中唐王朱聿键受郑芝龙等人在福州拥立,登极称帝,改元隆武,是为明绍宗。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发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薙发的抗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南明内部严重的党派斗争与地方势力跋扈自雄,且隆武帝与鲁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当1646年清军再度南下时,先后为清军所各各击灭。鲁王在张煌言等保护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带继续抗清;隆武帝则被清军俘杀。

11月,在广州和肇庆又成立了两个南明政权: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1646年)继位于广州,改明年为绍武元年;桂王朱由榔(1646-1662年)称帝于肇庆,改元永历,是为明昭宗。绍武、永历二帝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揭阳的益王朱由榛(1647年)、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年)称监国与永历帝争立。郑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年)为监国,后废。永历帝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

农民军加入

正当南明政权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于1645年战死于九宫山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永历帝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杀,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之子李来亨等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664年。

综观1645-1651年间,南明军与清军作战中,败多胜少,大批南明的军队先后降清。先后丢失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两广、两湖等等领地,地盘尽失。直到以孙可望为主的大西军加入,再次改变了整个局势。

张献忠于1646年战死后,以其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为主的大西军残部自1647年进占云南、贵州二省。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建议联合抗清建议,定都安龙。不久,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磁灶大捷钱山大捷小盈岭大捷江东桥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之后,刘文秀于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战役中被吴三桂侥幸取胜。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自己统兵却在宝庆战役中失利。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之后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络,于1653年、1654年率军两次进军广东,约定与郑会师广州,一举收复广东,但郑军屡误约期,加上瘟疫流行,导致肇庆战役新会战役没能成功。但郑成功部队并没有闲着,1656年,郑军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护国岭大捷

灭亡

永历十年(1656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部一场内讧,李定国拥永历帝至云南,次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正月,下昆明,进入云南,永历帝狼狈西奔,进入缅甸东吁王朝)。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导致未能大获全胜,南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此即磨盘山血战。这时郑成功趁清军主力大举攻击西南之际,率领十余万大军北伐,接连取得定海关大捷瓜州大捷镇江大捷的胜利,一度兵临南京城下,然而郑军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失败,撤回厦门。清军派大军围攻厦门,企图一举歼灭郑成功,但郑成功沉着应战,取得厦门大捷的胜利,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永历帝,十二月缅甸东吁王朝国王平达力(莽达)将永历交予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其子哀愍太子朱慈煊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七月,李定国勐腊得知永历帝死讯,亦忧愤而死。而同年五月,郑成功亦于台湾急病而亡。

此后郑氏政权未再拥立皇帝或朱氏监国,而是继续奉永历为正朔。1683年,延平郡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标志着大明最后一个政权的覆灭。

弘光朝廷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日(1644年2月8日),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之后向北京进兵。[26]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攻克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及遗留大臣辗转向南走,他们打算和明朝留都南京一些文臣武将试图拥立明朝宗室的藩王,重建明朝,然后挥师北上,恢复家国。[27][28]此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大体据有秦岭、淮河以北的明朝故地[29],张献忠成立的大西政权则据四川一带[30],清朝政权则据有山海关外的现今东北地区,且控制蒙古诸部落[31],而明朝的残余势力则据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32]

1644年5月,崇祯帝驾崩的消息传到南京,而太子朱慈烺的下落不明。[33]由于清军很快就要南下入关,宫廷官员很快就同意,需要一位帝国人物来凝聚来自地方官员忠诚的支持。 6月初,福王朱由崧宣布开始领导新的明朝政府。[34][注 1]当他到达南京附近时,他已经得到了马士英史可法的支持。[35]他于6月5日进城,次日宣布“监国”。[36]在一些朝廷官员的催促下,福王朱由崧立即开始考虑即位。[37]一开始,监国的福王由于被指责在儒家道德方面的名声有问题,因此东林派的一些成员建议将潞王朱常淓作为替代品。其他官员指出,监国的福王显然是更妥当的选择。无论如何,所谓的“正气”派并不热衷于与6月17日带着大舰队抵达南京的内阁首辅马士英发生对抗。.[38]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五日(1644年6月19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是为弘光帝。 [38][39]以明年为弘光元年。[40]

弘光政权的基本国策以“联虏平寇”为主。其对手有两个:大顺的农民军与清军。由于弘光政权兵力有限,不两线作战难度很大。因此,不是联寇抗清,就是“联虏平寇”,二者必居其一。弘光则是采取联虏平寇的政策。史可法与马士英都是“联虏平寇”方针的赞决者。[41]

由于内阁首辅马士英是皇帝的主要拥护者,他开始通过恢复剩余太监的职能来垄断朝廷的行政管理。这导致了重新猖獗的腐败和非法的政治交易。此外,马士英与隶属于东林运动的史可法进行了激烈的政治争吵。

这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爆发太子案[注 2],驻守武昌的刺史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面对此种危急时刻,马士英宣称:“我和皇上宁可死在大清之手,也不愿死在左良玉之手。”此时,清军开始南下,占领徐州,准备渡淮。尽管如此,马还是命令石指挥他的江边部队(准备对抗清军的进攻)对付左良玉。

弘光政权军队的这种作战方向客观上促使清军攻占扬州。这导致了1645年5月的扬州大屠杀和史可法被清军所杀,也直接导致了南京弘光政权的灭亡。 6月1日,清军渡过镇江附近的长江后,皇帝逃离南京。由多铎率领的清军立即向南京进发,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1645年6月8日)众大臣献南京投降清兵;[42]弘光元年五月二十二日(1645年6月15日),弘光帝被清兵虏获,并于弘光元年五月二十五日(1645年6月18日)被带回南京。[43]弘光帝后来被送往北京,隆武二年五月十九日(1646年7月1日)被处死,弘光帝在位仅一年,即覆灭。[43][44]

南京失陷后,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福州的唐王朱聿键(1645-1646年)、绍兴的鲁王朱以海(1645-1653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政权先后建立,其中以鲁、唐二王政权较有实力。[45][45][46]

隆武朝廷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唐王朱聿键赴广西平乐途中,在苏州得知清军已攻陷南京,俘虏了明弘光帝,朱聿键遂至嘉兴避难。弘光元年六月初十日(1645年7月3日),朱聿键至杭州,遇到潞王朱常淓,奏请其监国,不听;请朝陈方略,不允。当时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户部郎中苏观生至杭州,与朱聿键谈及国难,泣下沾襟。后朱聿键被郑鸿逵护送,前往福建。途中在浙江衢州闻得潞王朱常淓已在杭州降清,于是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商议,奉朱聿键为监国。弘光元年六月二十八日(1645年7月21日),朱聿键在福建建宁,以唐王的身份监国。弘光元年闰六月初七日(1645年7月29日),抵达福州,以“南安伯府”为行宫。弘光元年闰六月二十七日(1645年8月18日),朱聿键于福州称帝,是为明绍宗。宣布从七月初一日起,改弘光元年为隆武元年。遥尊朱由崧为“上皇圣安皇帝”。

当时,在绍兴还有鲁王朱以海建立的小朝廷,也自称“监国”。清军攻绍兴,鲁王朱以海派信使赴福州,向隆武帝朱聿键求援兵。信上称朱聿键为“皇伯父”,而未称“陛下”,朱聿键怒,令杀鲁王信使。

1646年2月,清军从鲁王政权手中夺取了钱塘江以西的土地,并在江西东北击败了代表明隆武帝的一支明军。[46]同年五月,清军围攻江西最后的明军堡垒赣州。[47] 7月,清将博洛率领清军攻灭绍兴的鲁王政权,开始进攻福州的隆武政权。[48]郑志龙逃往沿海。[48]1646年9月下旬,明隆武帝以解除赣南围城为借口,离开福州,清军追上。[49]隆武二年八月二十八日(1646年10月6日),汀州遭清军攻陷,明隆武帝遇害身亡。[50] 郑芝龙投降清朝,其子郑成功继续抗清。[50]

绍武朝廷

A cannon cast in 1650 by the southern Ming when remnants of the Ming regime were based in Guangdong. (From the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隆武帝朱聿键死后,朱聿鐭在隆武二年十一月初五(1646年12月11日)被大学士苏观生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在广州拥立为帝,年号绍武,后世史学家称之为绍武政权,与肇庆的永历帝朝廷互相抗衡。[47]由于官服短缺,朝廷不得不从当地的粤剧剧团购买伶人戏服。[47]隆武二年十一月十八日(1646年12月24日),桂王朱由榔称帝于广东肇庆,改元永历,是为明昭宗。[47]绍武、永历二帝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到隆武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647年1月20日),由清朝将领李成栋率领的清军攻陷广州,绍武帝自缢而死,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永历帝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南宁。[48]

永历朝廷

永历帝嫡母孝正皇太后王氏致教宗的信件,由卜弥格翻译成拉丁文。

李成栋在 1647 年镇压了广东更多的忠诚抵抗运动,但在 1648 年 5 月叛变反对清朝,因为他不满被任命为他征服的省份的唯一地区指挥官。[49]江西另一名前明将军的同时叛乱帮助永历政权重新夺回了中国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让清政府只控制了广东和江西南部的一些飞地。[50]但是这种忠诚者希望的复苏是短暂的。 1649 年和 1650 年,清军设法重新征服了湖广(今湖北湖南)、江西和广东等中部省份。[51]永历皇帝逃往南宁,并从那里逃往贵州[51]1650 年 11 月 24 日,尚可喜——1673年反清“三藩”之一的父亲——在围城十个月后占领广州,屠杀全城人口,杀害多达7万人 人们。[52]

尽管在摄政王多尔衮(1612-1650)的领导下,清朝成功地将南明击退至中国的西南地区,但对明朝效忠的将领并未消亡。1652年8月上旬,李定国曾在土匪王张献忠(卒于1647年)手下担任四川将军,现在保护永历皇帝,从清朝手中夺回桂林广西省)。[53]一个月内,大部分支持清朝的广西地区的军阀又回到了明朝一方。[54]尽管在 湖广广东 的军事行动偶尔会取得成功。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李定国未能夺回重要城市。[53]

1653年,清廷派洪承畴负责收复西南。[55]总部设在长沙(在现在的湖南省),他耐心地建立了自己的力量; 直到 1658 年底,清军重整军备才开始多管齐下攻占贵州和云南。[55]1659 年 1 月下旬,信亲王多尼率领的清军攻占首都云南,永历帝逃往附近的缅甸东吁王朝,由彬德莱收留。[55]永历帝在此逗留至1662年,永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1662年6月1日),永历帝与其子哀愍太子朱慈煊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使多尔衮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56]

明郑历史

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据
1624-1662
西据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明郑时期
1662-1683
清朝时期
1683-1895
日占时期
1895-1945
台湾光复
1945 迄今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郑成功北伐

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反抗清军的各级将领官兵聚集在福建,选择北伐目标。郑成功选择收复南京——这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建国时选择的都城,自然会有大量的反清人口。南京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五月,郑成功率领10万陆军、290只船舰组成的水师,与驻军于浙江东部海域的张煌言将军会师一同攻打南京,留下一小部分兵力保卫厦门

尽管郑成功通过突袭夺取了大量郡县,但他依然传令给清军首领在南京和清军决战,这提前给清朝准备充足的时间,因为他想要像他父亲郑芝龙成功对荷兰的明荷料罗湾海战一样,和清军一决雌雄。这种决策导致郑成功丢掉了能够发动突袭的主动权。根据1671年一位法国传教士的记载,郑成功如果对清朝占领的南京发动进攻,将切断京杭大运河的补给线,可能导致北京出现饥荒,从而迫使满族人考虑返回满洲并放弃中国的中原地区。[57]北京和南京的平民和官员都在等待获胜的一方。从一位北京的官员给自己家人和相识的另一名在南京的官员往来的信件中可以看到,这位北京的官员在信中称南京和北京之间的一切往来都已经被切断,由于郑成功及其军队在南京附近大规模且成功的军事活动,清朝政府打算放弃南京和北京,将首都撤离到很远的地区,这反映了清朝中国政府所感受到的严峻形势。这位官员告诉他在南京的孩子们准备投奔郑成功,而他自己也正准备投奔郑成功。郑成功的部队截获了这些信件,读了这些信件后,郑成功可能开始后悔自己故意拖延以准备与清军的决战的决定,而不是迅速进攻南京。[58]郑成功的军队经过台州临海定海舟山镇江[注 3],与另一位司令员张环炎汇合共同进攻南京。大军进入长江羊山岛附近海域发生了飓风,造成了8000多人的损失,40多艘军舰沉没,所有船只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郑成功下令暂时停止军事推进,并下令维修和整修舰队,等待合适的攻击时机。清政府要求加强崇明岛、福建山区[注 4]泉州镇江周边的防御,在江面上铺设一条长长的铁链,并建造木筏驻扎士兵和大炮。郑成功命令士兵用斧头砍断铁链,并放火烧敌人的木筏。当郑成功与张煌言在长江附近汇合时,清军的防御力量的抵抗是最小的,很快就攻克了南京

然而,他却落入了清军的陷阱伏击,相当一部分将领也战死在了沙场上。在进攻南京时,郑成功的明朝效忠者与占多数的汉族旗人清军作战,从8月24日开始,郑成功对南京的围攻持续了近三个星期。 郑成功的军队无法维持完全包围,这使南京城能够获得补给甚至增援——尽管针对南京城的守城清军的骑兵攻击甚至在增援到达之前就成功了。郑成功的部队被击败并“退回”(Wakeman 的短语原文为“slipped back”)到带来他们的船只上。[59]在南京惨败后,郑成功最终决定撤回厦门。因为南京之战后郑成功再也没有和清军进行大规模作战,因此中国历史学家得出结论,南京之战的失败是郑成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战,原因被视为南京之战严重破坏了他宏伟的反清决心。

郑成功收复台湾与郑氏政权的统治

荷兰与郑成功签署条约,荷兰正式投降于郑成功,并撤离台湾岛。

随后,郑成功决定从荷兰手中夺回台湾。他于1662年发动了热兰遮城围攻[注 5],打败了荷兰人并把他们赶出台湾。然后他在前荷兰殖民地的遗址上建立了东宁王国。追随郑成功前往台湾的明朝皇室成员包括宁靖王朱术桂朱弘桓(监国鲁王朱以海的儿子)。朱术桂以逝去的永历帝朱由榔的名义行事。郑成功则以"延平王"的身份实际上统治着台湾。[60]

明郑政权的对外关系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持续抗清活动。1670年,日本人和中国人相继在济州岛发现一艘搁浅的船只。经过调查,这艘船属于明郑政权,原本准备驶往日本长崎。当时的日本德川幕府由于严格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会对来往于日本唯一开放的港口之一——长崎的船只进行严格调查和监视,因此被外界认为这艘船能够来往于锁国的日本,一定是得到了德川幕府的暗中支持(就像在明嘉靖年间的“倭寇”一样)。外界认为是因为德川幕府是允许日本人加入明郑政权以便帮助他们对抗清政府。一方面,德川幕府面对在国内持续制造麻烦的流浪武士,迫切希望让这些武士们转移注意力到其他地方以避免对德川幕府造成威胁;另一方面,由于清朝政府对朝鲜的征服,日本十分担心清军会渡海进攻日本,于是主张让日本流浪武士去支持对抗清朝政府的势力,在台湾岛的明郑政权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反对荷兰的越南阮主政权(在今越南中部)也愿意和在台湾的明郑政权进行贸易,以获得资金对抗荷兰人和在东京(今越南河内)附近的郑主政权。与阮主政权贸易的同时,明郑政权也和对立的郑主政权进行贸易,因为郑主政权曾经给予郑成功援助其收复台湾[61]

清政府表示:只要郑经收编部队,放弃台湾岛上的据点回到大陆,清政府可以派遣使者与郑经谈判。[62]郑经表示自己打算在台湾岛和附近的海域继续建立中华,把大陆留给清政府,1667年,郑经派遣的一名贸易官员陈德接受了朝鲜人的招待[63],席间陈德告诉迎接他的朝鲜官员:“大明已经在茫茫波涛中安稳下来……(大明)正在一块远离清国的土地上重新树立统治”。[64][注 6]

郑泰的叛逃与郑经的渡海西征

郑泰叛逃到清朝,与郑经郑鸣骏[注 7]就长崎唐通事办事处(专门用于处理与中国贸易的外交兼翻译部门)中的30万两白银的存款发生争执。[65]1673——1681年的“三藩”之乱中,郑经在接受了耿精忠的战船之后,开始渡海西征,对清朝发动了新的攻势,并夺回了福建的部分土地。[66]郑泰在北京的亲属再次叛逃打算回到郑经身边。郑经重启反清的军事行动之后,德川幕府重新和郑经谈判,解决了郑泰和郑经之间的白银纠纷,将银子交给了郑经。[注 8]加入明郑政权的日本武士帮助明郑看守台湾北部的基隆岛,郑经也从长崎购买了更多的武器、剑和大炮。[67]

康熙收复台湾与明郑政权的覆亡

郑经病逝之后,明郑政权出现动荡,监国世子郑克臧被冯锡范所杀,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被拥立为延平王。1683年,郑克塽施琅的全军进攻之下向清朝投降,康熙皇帝授予他"正黄旗海澄公"称号,他和他的士兵们被纳入八旗[68][69][70]为了安抚台湾子民,清朝政府把仍住在台湾的17位明朝宗室子孙送回中国大陆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71]

军事

外交

南明时期,安南日本琉球吕宋占城也曾派使者入贡[72]隆武元年也曾颁登基诏书予琉球,并记载于琉球《历代宝案》一书。

南明弘光帝曾以对等的礼仪派使者左懋第诏谕,并称顺治帝清国可汗。在诏书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要安葬崇祯帝及崇祯皇后、以山海关为界,关外土地给予清朝、每年十万岁币,并“千两、十万两、丝缎万匹、犒银三万两”、建国任便。[72]意图令南明和清朝共存,通好议和。不过左懋第到北京被囚,使事失败。

君主列表

皇帝列表


 生前实际在位的南明皇帝(共4位)
明朝·南明君主年号 
肖像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年号 在位时间 陵寝
福王政权
福忠王[参 1]又作福恭王[参 2]
(崇祯帝朱由检谥)
朱常洵 1586年2月22日-1641年3月2日 熙陵
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
(弘光帝朱由崧追谥)[参 3]
贞纯肃哲圣敬仁毅孝皇帝
(弘光帝朱由崧改谥)[参 4]
恭宗
(永历帝朱由榔追尊)[参 4]
慕天敷道贞纯肃哲修文显武圣敬仁毅孝皇帝
(永历帝朱由榔累谥)[参 4]
赧皇帝
(监国鲁王朱以海谥)[参 5]
朱由崧 1607年9月5日-1646年7月1日 弘光 1644年6月19日-1645年6月15日
质宗
(监国鲁王朱以海尊上庙号)[参 5]
安皇帝
(监国鲁王朱以海改谥)[参 5]
安宗
(永历帝朱由榔尊上庙号)[参 6]
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简皇帝
(永历帝朱由榔谥)[参 6]
唐王政权
唐敬王
(嘉靖帝朱厚熜谥)[参 7]
朱宇温 1485年-1560年
惠皇帝
(隆武帝朱聿键追谥)[参 8][参 9][参 10]
唐顺王
(嘉靖帝朱厚熜谥)[参 7]
朱宙栐 1538年-1564年
顺皇帝
(隆武帝朱聿键追谥)[参 8][参 9]
唐端王
(崇祯帝朱由检谥)[参 7]
朱硕熿 ?-1632年
端皇帝
(隆武帝朱聿键追谥)[参 8][参 9]
唐裕王
朱聿键继承唐王时追谥)[参 7]
朱器墭
宣皇帝
隆武帝朱聿键追谥)[参 8][参 9][参 10]
绍宗
(永历帝朱由榔尊上庙号)[参 11]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永历帝朱由榔追谥)[参 11]
朱聿键 1602年5月25日-1646年10月6日 隆武 1645年8月18日-1646年10月6日
文宗[73][74] 朱聿𨮁 1605年-1647年1月20日 绍武 1646年12月11日-1647年1月20日 绍武君臣冢
桂王政权
桂端王
(南明谥)[参 12]
朱常瀛 1597年4月25日-1645年12月21日 兴陵
礼宗
(永历帝朱由榔追尊)[参 12][参 13]
体天昌道庄毅温弘兴文宣武仁智诚孝端皇帝
(永历帝朱由榔追谥)[参 12][参 13]
昭宗
(延平王郑经尊上庙号)[参 14][参 15]
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延平王郑经谥)[参 14][参 15]
朱由榔 1623年11月1日-1662年6月1日 永历 1646年12月24日-1662年6月1日


监国列表

明朝·南明监国年号  编辑
肖像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年号 在位时间 陵寝
潞闵王
(隆武帝朱聿键谥)[参 16]
朱常淓 1608年-1646年5月23日 1645年6月30日-1645年7月6日
朱以海 1618年7月6日-1662年12月23日 1645年8月19日-1653年3月29日 鲁王墓
益先王 朱慈炲 ?-1647年1月20日 1645年
益阳王某 ?-1647年1月20日 1645年
朱亨嘉 1583年-1646年 兴业 1645年9月22日-1645年10月14日
朱由榛 ?-1647年10月21日 1647年10月18日-1647年10月21日
朱常清 ?-1649年 东武 1648年
朱容藩 ?-1648年 1648年


监军列表

明朝·南明监军年号  编辑
肖像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年号 在位时间 陵寝
朱术桂 1617年10月24日-1683年7月20日 1648年-1683年7月20日 宁靖王墓


参见

注释

  1. 这位皇族世子是明神宗 万历皇帝朱翊钧 (1573–1620) 的孙子。朱由崧的父亲是朱常洵,万历十四年(1586年)出生于紫禁城。由于是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颇受父亲明神宗喜爱,想将他立为太子,因百官阻挠而失败,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被册封为福王,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就藩河南洛阳。虽然这件事已经是三代以前的事情了,但南京的东林党官员们还是担心这位继任的皇帝会报复他们。
  2. 太子案是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的一起案件。“南渡三案”之一,一少年名王之明者,诈自称是皇太子朱慈烺,被弘光朝廷识破,引发轰动。
  3. 原英文引述存在很多失误,译者对照郑成功抗清斗争地图的标注重新调整了地名。——译者注
  4. 原文英文为Mount Fu,由于郑成功的进攻路线中并没有哪一座山叫做"福山",因此翻译为"福建山区"。——译者注
  5. “热兰遮城”直译于荷兰语“Zeelandia”,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因为怀念闽南第二故乡泉州府晋江县的“安平”,同时也将该城改为“安平镇城”,这就是现今“安平古堡”这个名称的由来。——译者注
  6. 这段话在中文典籍中没有出现,英文原著中倒是有这一句话,但是选取的材料正如原文中所说事"根据朝鲜官员记述"而来的,这句话英文原句为:"the Great Ming has settled among the waves . . . and administers a separate land from the Qing." ,英文原著的引用为Sŏng Haeun, Chŏngmi chŏnshinrok, pp. 277_012a-012b.,这是一部朝鲜语的著作,由于译者并不懂朝鲜语,所以译文是根据英文原著中的句子翻译过来的。——译者注。
  7. 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郑成功是有着日本血统的,后来郑成功的胞弟中有继承母亲姓氏的人,叫做田川七左卫门(Tagawa Shichizaemon)。英文原著中将郑鸣骏称之为"Shichizaemon(七左卫门)",目前没有资料显示田川七左卫门就是郑鸣骏,英文原著中是否将郑成功的堂兄和胞弟搞混尚且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是郑泰的弟弟郑鸣骏和郑经同时争夺这30万两白银的。——译者注
  8. 实际上,因为郑经重新进攻清政府之后,在北京的郑泰家属被重新拘押,此时郑泰也想回到明郑政权,于是同意将寄存在日本长崎的30万两白银(实际收回了26万两白银)一并交给郑经。——译者注

参考文献

引用

  1. 曹树基. 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86页 [2020-08-29]. ISBN 7-309-02775-2. 
  2. 柳亚子《南明史纲初稿》、钱海岳《南明史》
  3. 〈社会科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张献忠在四川》,1981年,第213页
  4. 《明季北略.卷十七.李自成陷河南府》
  5. 刘三解:清朝建立后明朝十万皇族遭遇了什么? 凤凰网
  6. 王春瑜《明清史散论》东方出版中心,1996,第333页
  7. 吴伟业撰《鹿樵纪闻.卷中.秦晋宗人》
  8. 8.0 8.1 8.2 姜公韬. 第五章 明清之際. 《中國通史 明清史》. : 第73页-第93页. 
  9. 刘健《庭闻录》记:“七月十九日,缅酋尽杀永历从臣。”
  10. "2,000-Year Temperature History "
  11. Eddy, John A., "The Maunder Minimum: Sunspots and Climate in the Age of Louis XIV", "The General Crisi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 edited by Geoffrey Parker, Lesley M. Smith.
  12. "Government finance under the Ming represented an attempt to impose and extremely ambitious centralized system on an enormous empire before its level of technology had made such a degree of centralization practical." Ray Huang, "Taxation and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 p. 313.
  13. Tong, James, "Disorder Under Heaven: Collective Violence in the Ming Dynasty" (1991), p. 112.
  14. Millward, James A. 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 illustrate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98. ISBN 978-0804729338. 
  15. Lipman, Jonathan Neaman.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8: 53. ISBN 978-0295800554. 
  16. Lipman, Jonathan Neaman.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8: 54. ISBN 978-0295800554. 
  17. Millward, James A. 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 illustrate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71. ISBN 978-0804729338. 
  18. Dwyer, Arienne M. Salar: A Study in Inner Asian Language Contact Processes, Part 1 illustrated.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2007: 8. ISBN 978-3447040914. 
  19. Lipman, Jonathan Neaman.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8: 55. ISBN 978-0295800554. 
  20. WAKEMAN JR., FREDERIC. GREAT ENTERPRI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802. ISBN 978-0520048041. 
  21. Wakeman Jr., Frederic. GREAT ENTERPRI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803. ISBN 978-0520048041. milayin. 
  22. Brown, Rajeswary Ampalavanar; Pierce, Justin (编). Charities in the Non-Western World: The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of Indigenous and Islamic Charities. Routledge. 2013: 152. ISBN 978-1317938521. 
  23. Michael Dillon. China's Muslim Hui Community: Migration, Settlement and Sects. Taylor & Francis. 2013-12-16: 45–. ISBN 978-1-136-80940-8. 
  24. 《明史》卷308:十七年三月,京师陷,帝崩,南京诸大臣闻变,仓卒议立君。而福王由崧、潞王常淓俱避贼至淮安,伦序当属福王。诸大臣虑福王立,或追怨“妖书”及“挺击”、“移宫”等案;潞王立,则无后患,且可邀功。阴主之者,废籍礼部侍郎钱谦益,力持其议者兵部侍郎吕大器,而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曰广皆然之。前山东按察使佥事雷𬙂祚、礼部员外郎周镳往来游说。
  25. 李清《三垣笔记》中记载:“北都变闻,在籍钱宗伯谦益有迎潞王议。扬州郑进士元勋密语予:'予语里人解少司马学龙曰:福从此始矣,神宗四十八年,德泽犹系人心,岂可舍孙立侄?况应立者不立,则谁不可立?万一左良玉挟楚,郑芝龙挟益,各挟天子以令诸侯,谁禁之者?且潞王既立,置福王于何地?死之耶?抑幽之耶?是动天下之兵也,不可。”
  26. 张廷玉.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 (中文). 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改名自晟。 
  27. 张廷玉.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二 (中文). 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28. 徐兵博. 讀史要略(下). 中华民国: 元华文创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10月31日: 第310页. ISBN 9789577111456 (中文). 明宗室及遗留大臣辗转向南走,他们和明朝留都南京一些文臣武将试图拥立朱家王室藩王,重建明朝,然后挥师北上,恢复家国。 
  29. 顾诚. 南明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年: 第17页. ISBN 9787500624080 (中文). 至此,秦岭、淮河以北的明朝军队已全部收编,地方除辽东外均为大顺政权接管。 
  30. 张岂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华民国: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299页. ISBN 9789571128696 (中文).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张献忠入四川,七月克重庆,八月破成都。占领成都后·即派兵四出,分取各地,除遵义地方及石柱等土司外,四川各州县大都收归所有。十一月,献忠在成都正式建国,国号大西,年号大顺.称大西王,以成都为西京.以蜀王府为宫殿,并且次第展开一些设施,使大西政权初具规模。 
  31. 田晓岫. 中華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夏出版社. 1991年: 第15页. ISBN 9787800538582 (中文). 1644年进入山海关,建立清朝,定都北京。入关以前,满族先统一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东北地区。定鼎之后,又统一了漠南蒙古(今内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今新疆北部)。 
  32. 王戎笙. 清朝簡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年: 第44页. ISBN 9787205037840 (中文). 弘光政权拥兵50万,控制着淮河下游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人力物力资源均为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之首…… 
  33. Struve 1988,第641–642页.
  34. Struve 1988,第642页
  35. Struve 1988,第642页.
  36. Hucker 1985,第149页 (item 840).
  37. Wakeman 1985, pp. 345 and 346, note 86.
  38. 38.0 38.1 Wakeman 1985,第346页.
  39. Struve 1988,第644页.
  40. 李崇智. 中國歷代年號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书局. 2004年12月. ISBN 978-7-101-02512-5 (中文). 
  41. Wakeman 1985,第396 and 404页.
  42. Wakeman 1985,第578页.
  43. 43.0 43.1 Wakeman 1985,第580页.
  44. Kennedy 1943,第196页.
  45. 45.0 45.1 Dillon, Michael.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History. Taylor & Francis. 2016: 645. ISBN 978-1317817161. 
  46. 徐兵博. 讀史要略(下). 中华民国: 元华文创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10月31日: 第310页. ISBN 9789577111456 (中文). 南京失陷后,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福州的朱聿键(1645-1646年)、绍兴的鲁王朱以海]1645-1653年)、桂林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政权先后建立,其中以鲁、唐二王政权较有实力。 
  47. 47.0 47.1 47.2 Wakeman 1985,第737页.
  48. Wakeman 1985,第738页.
  49. Wakeman 1985,第760– 61页(1647 年末明朝抗战)和 765 年(李成栋兵变)。
  50. Wakeman 1985,第766页。
  51. 51.0 51.1 Wakeman 1985,第767页。
  52. Wakeman 1985,第767–68页。
  53. 53.0 53.1 Struve 1988,第704页。
  54. Wakeman 1985,第973页,注 194。
  55. 55.0 55.1 55.2 Dennerline 2002,第117页。
  56. Struve 1988,第710页。
  57. Ho, Dahpon David. Sealords live in vain : Fujian and the making of a maritime fronti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学位论文).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149–150. 2011 [2021-07-28]. 
  58. Yim, Lawrence C.H. 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 Routledge. 2009: 109. ISBN 978-1134006069. 
  59. FREDERIC WAKEMAN JR. 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1047–1048. ISBN 978-0-520-04804-1. 
  60. John Robert Shepherd.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469–70. ISBN 978-0-8047-2066-3. 
  61. Xing Hang. Conflict and Commerce in Maritime East Asia: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1620–172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01-05: 106–. ISBN 978-1-107-12184-3. 
  62. Xing Hang. Conflict and Commerce in Maritime East Asia: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1620–172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01-05: 149–. ISBN 978-1-107-12184-3. 
  63. Xing Hang. Conflict and Commerce in Maritime East Asia: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1620–172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01-05: 94–. ISBN 978-1-107-12184-3. 
  64. Xing Hang. Conflict and Commerce in Maritime East Asia: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1620–172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01-05: 179–. ISBN 978-1-107-12184-3. 
  65. Xing Hang. Conflict and Commerce in Maritime East Asia: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1620–172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01-05: 154–155. ISBN 978-1-107-12184-3. 
  66. Xing Hang. Conflict and Commerce in Maritime East Asia: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1620–172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01-05: 203–. ISBN 978-1-107-12184-3. 
  67. Xing Hang. Conflict and Commerce in Maritime East Asia: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1620–172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01-05: 204–. ISBN 978-1-107-12184-3. 
  68. Herbert Baxter Adam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tudies in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Extra volumes. 1925: 57. 
  69. Pao Chao Hsieh. Government of China 1644- Cb: Govt of China. Routledge. 2013-10-23: 57–. ISBN 978-1-136-90274-1. 
  70. Pao C. Hsieh.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1644–1911. Psychology Press. 1967-05: 57–. ISBN 978-0-7146-1026-9. 
  71. Manthorpe 2008 , p. 108.
  72. 72.0 72.1 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礼
  73. 赵雨乐. 近代南來文人的香港印象與國族意識.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7年1月3日: 第302页. ISBN 9789620440854 (中文). 而绍武即是指南明文宗(朱聿𨮁,1605-1647),在清兵入关后逃到广州一带,登基称帝, 然而只四十日就旋即败亡。 
  74. 肯尼斯·斯沃普. On the Trail of the Yellow Tiger: War, Trauma, and Social Disloc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美利坚合众国: 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 2018年7月1日: 第313页. ISBN 9780803249950 (英语). Late Ming Dynasty Reigns,TEMPLE NAME:Wenzong;REING TITLE:Shaowu;DATES:1646 
  1. 《大明福忠王圹志》:“王讳常洵……上辍朝三日……赐谥曰忠”
  2. 钱海岳.《南明史·列传第二》:“(万历)二十九年,始立光宗为太子,并封常洵福王,……(崇祯)十四年正月,自成兵大至……火宫三日不绝。惟邹妃、安宗得免。事闻,震悼,辍朝三日,谥曰恭。”
  3. 钱海岳.《南明史·志第二》:“于七月(弘光元年)初三日祇告天地宗庙社稷……皇考福先王尊谥号曰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
  4. 4.0 4.1 4.2 钱海岳.《南明史·列传第二》:“安宗即位,追尊谥曰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后改曰孝皇帝,陵曰熙陵,……昭宗即位加上尊谥曰恭宗慕天敷道贞纯肃哲修文显武圣敬仁毅孝皇帝。”
  5. 5.0 5.1 5.2 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一》:“鲁王监国,上谥曰赧皇帝。及幸舟山,上庙谥曰质宗安皇帝。”
  6. 6.0 6.1 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一》:“永历十一年四月,改上今谥曰简皇帝,庙号安宗。”
  7. 7.0 7.1 7.2 7.3 钱海岳.《南明史·列传第二》:“裕皇帝器墭,其先唐定王桱……传靖王……成王弥鍗。弥鍗无嗣,以文城恭靖王弥钳长子宇温字思诚入继为敬王,……传顺王宙栐……再传端王硕熿……器墭以万历二十二年封世子……旋为弟毒死……请立绍宗为嗣,追赠谥器墭曰裕王”
  8. 8.0 8.1 8.2 8.3 钱海岳.《南明史·列传第二》:“绍宗即位,追尊谥敬、顺、端、裕四世为皇帝,妃赵、周、魏、张、毛为皇后。”
  9. 9.0 9.1 9.2 9.3 钱海岳.《南明史·志第二》:“闰六月丁未,绍宗追尊皇高祖敬王、曾祖顺王、祖端王、考裕王为皇帝”
  10. 10.0 10.1 琉球国历代宝案》:“并于登极之日,上朕(隆武帝朱聿键)高曾祖考尊谥曰:惠皇帝、惠皇后;顺皇帝、顺皇后;端皇帝、端皇后;宣皇帝、宣皇后。伸此尊亲之典,尽朕孺慕之诚。”
  11. 11.0 11.1 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二》:“绍宗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讳聿键……十一年(永历十一年),始上今谥曰襄皇帝,庙号绍宗。”
  12. 12.0 12.1 12.2 钱海岳.《南明史·列传第二》:“(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封桂王,……(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四日薨,谥曰端,……昭宗即位,追尊谥曰礼宗体天昌道庄毅温弘兴文宣武仁智诚孝端皇帝,陵曰兴陵。”
  13. 13.0 13.1 钱海岳.《南明史·志第二》:“二年十一月庚申,昭宗追尊……皇考端王为端皇帝,庙号礼宗。”
  14. 14.0 14.1 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三》:“昭宗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讳由榔”
  15. 15.0 15.1 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四》:“永历十七年……上凶间至,延平王郑经为发丧,上谥曰匡皇帝,庙号昭宗。”
  16. 钱海岳.《南明史·列传第四 诸王三》:“隆武元年九月,从安宗北狩。明年五月,与荆王某、衡王由棷世子十一人遇害薨。事闻(隆武帝),谥曰闵。”


来源

  • 南明史》:顾诚1997年付梓,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2版
  • 《清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清词史》(江苏教育出版社):严迪昌.基于《全清词》等
  • Lynn Struve(司徒琳)著,李荣庆等译:《南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原题:The Southern Ming, 1644-1662(1984年初版)
  • Jerry Dennerline(邓尔麟)著,宋华丽译:《嘉定忠臣——十七世纪中国士大夫之统治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12). 原题:The Chia-ting Loyalists: Confucian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Yale Historical Publications Series,1981年初版)
  • Dennerline, Jerry, The Shun-chih Reign, Peterson, Willard J. (编),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9, Part 1: The Ch'ing Dynasty to 1800,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3–119, 2002, ISBN 978-0-521-24334-6  已忽略文本“chapter-” (帮助); .
  • Hucker, Charles O., 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BN 978-0-8047-1193-7 .
  • Template:Cite ECCP
  • Lin, Renchuan (林仁川), Mingmo Qingchu siren haishang maoyi 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Private Ocean Trade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Shanghai, China: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87 [2021-07-30], CSBN: 11135.24 / F552.9 (中文) .
  • Struve, Lynn, The Southern Ming, Frederic W. Mote; Denis Twitchett; John King Fairbank (编),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7,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41–725, 1988, ISBN 9780521243322  已忽略文本“chapter-” (帮助); .
  • Wakeman, Frederic, Jr., 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ISBN 978-0-520-04804-1 .

研究书目

根本文献

史部

子部

集部

地方

  • 《扬州十日记》:王秀楚,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
  • 《丹午笔记.吴城日记.五石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 《明末江阴守城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朝

前朝
大明
中国朝代 后朝
大清
明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