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危机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伊犁危机(1862年-1881年),是一场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爆发的边境冲突的总称,是次危机令清朝失去了外西北。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库车回民举事,此时清政府的西北官军主力正在平定陕甘回乱俄罗斯帝国则入侵新疆的塔城额尔齐斯河流域,于1864年10月强迫清廷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了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外西北。1864年年底,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865年至1867年,阿古柏率领浩罕军队陆续消灭了天山以南各地的割据势力,在南疆地区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趁浩罕领导阿古柏在天山南路之际,出兵新疆伊犁地区,并攻灭伊犁苏丹国;1877年,清政府平定新疆;次年派崇厚赴俄谈判收回伊犁问题;1879年10月2日崇厚擅自签定了《里瓦几亚条约》;按约中国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但丧失的主权甚多以遭到朝野的反对;1880年,清政府派曾纪泽赴俄修订条约;1881年2月24日,签定中俄《改订条约》,即《伊犁条约》。根据条约,沙俄归还伊犁,但割去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

背景

1851年,清政府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开放伊犁惠远城、塔尔巴哈台与绥靖城贸易,俄国由此开始在新疆的权力扩张。 同治元年(1862年),由于圣山砍竹事件,陕甘地区爆发大规模回民起义,之后更带动了同治四年同治新疆回变的发生。 1862年,由于俄国在中亚征服了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大片国土,拥有足够的实力和资源更进一步扩张。时任俄国西西伯利亚军区二等参谋康斯坦丁·考夫曼提出入侵清朝的计划,并上呈战争部,战争部长迪米德里·米柳京认同其主张,上书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提出让军队伪装成匪徒,进入国境抢掠人畜,乘机挑衅,待清军反攻则发动大规模入侵,亚历山大二世允许[1]

俄国亦资助哲合忍耶派等伊斯兰新教教派,以对抗传统的逊尼派(旧教)。马化龙白彦虎等人均曾接受俄国援助,在当地回民武装的帮助下,俄军开始入侵新疆[2][3][4]

俄国干涉同治回变

俄罗斯帝国干涉同治回变
陕甘回变的一部分

渭河之战
日期1863年3月26日-1864年7月26日
地点
结果
领土变更 清朝割让帕米尔高原以北、唐努乌梁海以西的外西北地区予俄罗斯帝国
参战方
 俄罗斯帝国 清朝
指挥官与领导者
格拉希姆·科尔帕科夫斯基
瓦西里·谢罗夫
迪米德里·诺曼诺韦斯基
尼古拉·威里夫金
及其他本地回军
恭亲王奕䜣
伊犁将军常清
乌鲁木齐都统额宸
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
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霖
伊犁参赞大臣明绪
巴里坤领队大臣讷尔济
援军
札萨克卓哩克图汗喇特那巴咱尔
叶尔羌参赞大臣景廉
兵力
第42、57步兵师及第2奥伦堡哥萨克骑兵师、第7哈萨克骑兵师。41个独立营,第22、37、39、56炮兵旅,72个独立侦察连,约26,000人[5] 新疆军民120,000以上
蒙古援军50,000[6][7]
伤亡与损失
1,070人战死或失踪[8] 战役死伤不少于30,000人

战前边境冲突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二日(1862年5月26日)晚,俄军首次越境入侵新疆西北部,遭到清军击退[9]。6月4日,俄军强占哈萨克草原边境卡伦,伊犁参赞大臣明绪向俄国西西伯利亚总督请求退兵,俄国以平叛为由拒绝[10]6月20日及7月2日,两军分别在鄂尔果珠勒和历坊开火[11],俄国驻大清国全权大使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要求大清对俄兵之死赔偿,并严惩擅杀俄兵之将士。恭亲王奕䜣拒绝,与伊格那提耶夫及伊凡·巴布科夫展开多次会谈[12][13][14][15][16],没有成果。1863年3月1日,双方谈判破裂,14日,俄方不接受恭亲王提出之条件,指责清朝无力维持边陲安定,宣布干涉同治回变。3月26日,俄军入侵外西北,战争爆发[17]

两军战略

同治三年二月初八(1863年3月26日),俄军分四路入侵大清,由北至南分别为格拉希姆·科尔帕科夫斯基瓦西里·谢罗夫尼古拉·威里夫金迪米德里·诺曼诺韦斯基四部,分别为[18]:

博杰贾尔方面军,北路军之一,以格拉希姆·科尔帕科夫斯基为主将,从西北方向攻入,由博杰贾尔攻入宁边城,攻打纳拉克库尔苏,沿哈扎入据斋桑泊,目标为塔尔巴哈台,为北路两军主力。

奇沁方面军,北路军之二,以瓦西里·谢罗夫为主将,从西方攻入,由奇沁攻入额科托,转往北攻打乌海,支援博杰贾尔方面军,绕阿亚古兹直接攻打塔尔巴哈台,为北路军支援部队。

格根方面军,南路军之一,以尼古拉·威里夫金为主将,从西方攻入,绕巴尔喀什湖攻入格根,摧毁当地卡伦,沿耒特河西进(今哈萨克Budënnovskoye河),攻陷霍尔木勒后转向南方,攻打博乐胡贾尔,扼住伊犁要道,再联合南方的鄂尔果珠勒方面军攻陷伊犁,为南路军支援部队。

鄂尔果珠勒方面军,南路军之二,迪米德里·诺曼诺韦斯基为主将,从西北方攻入,突破伊犁边境重镇鄂尔果珠勒,炮火武备为各军中最强,绕铁克利攻入归德城,转向东南转抵伊犁河谷,目标为伊犁,为南路军主力。

此战略为时任参谋考夫曼提出,名义上以亚历山大二世之弟尼古拉大公担任决策者,前线实际总指挥为格拉希姆·科尔帕科夫斯基。军队分为两路四个方面军,北路军战略目标为塔尔巴哈台,南路军战略目标为伊犁。战前俄军保密恰当,并将召集士兵的行动,解释为追剿俄国逃匪,如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等叛乱份子。恭亲王奕䜣本人亦正忙于应对陕甘回变,忽略了俄军入侵的可能性,导致清廷一开始并未察觉俄军入侵,直至乌鲁木齐都统额宸联同明谊上奏[19],清廷才发现俄军入侵。

清军方面,以伊犁将军常清为首,指挥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霖以下各军。在俄军入侵造成的混乱下,常清曾一度不知所终,因此北路塔尔巴哈台推举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为总指挥,南方伊犁则由其堂弟明绪代伊犁将军职,以抵抗俄军。

战争过程

俄军突袭

大清同治二年五月十三日(1863年6月28日),由于奇沁回民响应俄军入侵,杀守将邵光献城,奇沁方面军转向攻打额科托,遭受守将杨继率领六百兵民顽抗,布下埋伏袭扰俄军,与俄军展开了游击战,缠斗月余至8月16日,终被俄军擒杀,尸首挂于城门示众。其他三路俄军进展则较为顺利,7月18日格根陷落,7月22日博杰贾尔陷落,7月23日鄂尔果珠勒陷落。俄军开始第一阶段攻势,采取分化瓦解策略,煽动回民攻击汉民,俄军则攻打清军,扶植新教回军扩张势力。 乌鲁木齐都统额宸、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巴里坤领队大臣讷尔济分别警觉到俄军入侵,明谊上奏中更提及俄兵“勾结回寇”、“驱回民为兵勇,戮杀汉民”等事[19]。伊犁将军常清以为匪兵越界上奏,并出兵收服鄂尔果珠勒,在杜念子堡洗马镇遭受俄军埋伏全军溃散,鄂尔果珠勒方面军以先进的M1861后膛枪格尔尼科夫18磅野战炮攻击,使用燧发枪的清军因武器代差死伤惨重,俄军伤亡仅13人,清军阵亡上千人。俄军乘势进兵归德,常清再出兵应战,又再大败。只得不断谎报军情以避责,常清在俄军追击下一度失踪,期间由伊犁参赞大臣明绪代职。北路则由各将推举其堂兄明谊为总指挥。

清军后撤

明谊接替常清后,用兵转而保守,安排兵民后撤,同时与额宸联名上奏俄兵入寇,请朝廷派兵来援。恭亲王奕䜣接报后,下令卫拉特蒙古的札萨克卓哩克图汗喇特那巴咱尔、博勒果素等人率兵入援,当地清军则固守关隘,逐步后撤。讷尔济部以散兵压制奇沁和格根方面军,以便百姓撤离。叶尔羌参赞大臣景廉则在天山山脉另一侧安置难民,稳定治安。但由于新涌入的难民缺乏谋生之术,导致仍产生汉回冲突,并且出现互相屠杀之零星事件。额宸则在支援北线清军,使用较为新式的英国枪械确保清军退路,保证了迪化补给线的畅通。9月4日,霍尔木勒民哈木布哈提·艾尔木汗于8月19日率众起义,杀害俄军驻军一百余人,收复霍尔木勒,三天后即被俄军屠灭。9月17日,讷尔济部在哈布塔一带被俄军击败,清军失去了费尔干纳一带地区,但此时常清重新归还伊犁。10月22日,伊犁将军常清以贪渎之罪遭免,由明谊堂弟明绪代职。在11月初,北路俄军已经迫近塔尔巴哈台,南路亦已距伊犁河谷不到50俄里,俄军驻扎过冬。

围攻塔城

同治三年正月十六日(1864年2月23日),北路两路俄军再度前进,合兵进抵库什姆,击败额宸所部,额宸缠斗多日,兵员死伤十之二三,军溃,额宸率亲兵向东北乌城子地区突围,后抵额纳达努尔敦山口向西退去,与明谊合兵。3月14日,俄军进逼塔尔巴哈台,开始围城。4月7日,蒙古、撒拉族,察哈尔额普特等兵五万援兵到达新疆。当中蒙古土尔扈特部博勒果素率两万兵南进至塔尔巴哈台救援。喇特那巴咱尔则与景廉合兵北上茂敏,扫荡亲俄回军。4月16日,俄军在和布克赛尔之战中大败蒙古土尔扈特部、撒拉族、满汉联军,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霖让明谊突围退至乌尔禾地区,保留清军主力,由锡霖率军殿后。锡霖率六千兵勇死守塔尔巴哈台地区逾两月之久,由于俄军炮火强大,锡霖下令弃守城池。拟定长期作战方略,利用广大空间和土地,拖延俄军行进,而待清军反攻。

4月17日,俄军北路军一万余兵队会师,攻入哈拉布拉,清军人数约六千左右,锡霖下令募集民兵两万,下令深挖壕沟,堵塞俄军迂回。谢罗夫指挥下俄军分兵绕杜别克前进,锡霖及时堵截,4月22日,俄军推进沙支尔、与廷,南林、狐店、拜格托别一线。锡霖下令捡俄械使用,在拜格托别炮台以两门向英军购买的20磅阿姆斯特朗炮向俄军轰击。为了严防俄军突破,故意以垒壕层层相阻,俄军不能突破,以火炮和清军对射。在俄军强大的火力下,清军的阵线被一再压缩。俄军工兵营挖横坑打入地道,锡霖退到乌拉斯台布防,挖斜沟抵御俄军攻入。同时纵火烧林,延缓俄军进攻,因天气潮湿,计谋不成。只得据守山岗和河缘一线,俄军因地势崎岖,亦无法攻克。转而往南掠夺塔城水草地,锡霖遣使向景廉等人求援。

5月3日,锡霖再度后撤,退至魏河一带,清军动员逊尼派旧教军民背水一战,而俄军则由哲赫忍耶新教军为主,指挥者为赛米尔汗·阿木哈达布哈提。锡霖前后相顾,既要对抗西方俄军,亦要对付南方回军。次日,景廉率兵急行军赶至,大破回军,斩首二千。喇特那巴咱尔到来后三人会商,指乌拉斯台已不可守,应退入关内。5月12日,三人上奏恭亲王奕䜣,奕䜣下令三人“应戮力以尽己任”,指不可一退再退,长他人之志,灭自军之威。在命令下达前锡霖决定会合额宸,退守加依勒玛,主战的景廉主张突袭俄军,锡霖不许,两人争吵,不欢而散。喇特那巴咱尔调解,景廉在江格斯自率二千兵力迂回俄军后方,但并不作战,用以牵制。5月21日锡霖以谷深且久旱为由,下令撤兵,回军与额宸合兵。5月23日,额宸遣使斥责锡霖,并回称“明公居心何在耶?若偏谷一失,恐南北两道皆失,守不能守,战不能战,我等皆为刀俎鱼肉矣。”锡霖以缺水缺粮为由不可能坚持,仍下令撤军。

5月26日,以逸待劳的俄军乘机尾随清军入关,在收割田的谢罗夫部亦回军北上,清军一退再退。额宸会合景廉一同制衡俄军,骚扰但不接战。6月1日科尔帕科夫斯基部四千俄军因见到茶马北道重镇塔尔巴哈台的富裕,纵兵大掠。山西晋商商号的储存的黄金和白银被俄军熔化后带走。俄军掠夺妇孺、茶叶、香料、坚果等。俄国将掠夺而得的资源分一部分予回军,回军因此势力大壮,清军溃败产生的权力真空,更成为回军在新疆迅速壮大的契机[20]。6月5日,喇特那巴咱尔和博勒果索打算乘俄军抢掠军纪混乱之时攻打俄军右翼,但因俄军火器精良,麾下骑兵死伤惨重。锡霖下令随俄军抢掠,清军坚守不出,“莫惜财物,以图后策。”喇特那巴咱尔支持,驱赶余下百姓还塔城。

6月10日,俄军在抢掠几天后重新进围塔城。锡霖不断上奏求援,因同治新疆回变爆发,清军不能支援。最近的友军明谊所部刚陷于回变,分身乏术。而额宸和景廉在俄军包围圈外冷眼旁观,不直接攻打俄军,锡霖遣使斥责二人作壁上观。二人指锡霖坐困空城咎由自取,不肯相救,锡霖与俄军鏖战十六日。6月26日,明谊得到划界命令,重新接管指挥权。下令景廉、额宸一同发兵拯救锡霖。6月28日,清俄双方停战,北路战事结束。

突袭伊犁

1864年3月4日俄军诺曼诺韦斯基部再度推进,进抵伊犁河谷,据守霍尔木纳。威里夫金部攻入芦草沟,清军讷尔济以散兵分布河谷抵挡俄军月余,俄军不能攻入。诺曼诺韦斯基部转而往西南方前进,攻陷伊犁周边卡伦。明绪驻军伊犁,并不干涉俄军行动,只是将四万守军据守险要,等待援兵。俄军逐步收紧包围圈,讷尔济部警觉,夜袭威里夫金部,抢夺器械,将俄军引至拜斯铁烈克(今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拜斯铁烈克村)。威里夫金部追击,遭到埋伏,讷尔济部射杀俄军四百多人后退兵,为清军少有之胜利。诺曼诺韦斯基部攻下重镇博乐胡贾尔,讷尔济没有达成战略目的,回军伊犁。

4月21日,清军在蒙古援军的支援下,由明绪亲自率领,出兵收复博乐胡贾尔。诺曼诺韦斯基部主动后退,前去攻打科帕克。明绪下令追击,讷尔济劝阻明绪,指俄军有诈,认为坚守伊犁河谷,不该轻出。明绪不听,坚持五万军队尽出,讷尔济请命另率一军北进,牵制俄军侧翼,明绪从其言[21]。5月11日,明绪主军在兰干口遭到俄军前后夹击,爆发兰干口之战。死伤破万,俄军炮火齐发,五万清军则因人多势众动弹不得,明绪弃军逃跑。俄军以少围多,对清军进行单方面屠杀,清军因惊恐万分而人踩人。清军因体会俄军炮火差距而士气全失。5月13日,讷尔济部在伊延被俄军威里夫金部截击,讷尔济边战边退,利用地形之便痛击俄军,毙伤四百余。

5月18日,俄军威里夫金部尾随讷尔济乘胜攻陷海努克。讷尔济不断往东北方后撤以摆脱俄军的追击。5月26日,讷尔济部退回伊犁,讷尔济出言讽刺,明绪将其贬官。6月2日,俄军扶植伊犁民起义,并武装阿奇木伯克迈孜木杂特萨德尔·帕力万等人为首的回军。6月17日,俄军针对伊犁河谷包围形成,周边回民城池纷纷降俄。俄军挑动汉回仇恨,鼓励回民反对大清。6月24日,回民起义充斥伊犁河谷,讷尔济多次出军镇压,无奈部下多为回民,不能有效镇压。 7月4日,俄军再攻陷博乐胡贾尔,7月9日,俄军与回军全取伊犁河谷,回军进抵伊犁城下,开始围城。 7月26日,恭亲王同意划界之事传至伊犁,俄军同意停战,战争结束。但清军与回军之战斗仍然继续。

塔城割土

7月16日,伊格那提耶夫联同外务大臣格尔尼洛夫与恭亲王奕䜣提出新一轮议和请求,恭亲王奕䜣提出修订,表明不接受无理要求。由于大清并非“战败”,因此不需割地赔款。俄国方则指清军没有协助俄军“平叛”,更杀伤俄军,要求划界和赔偿军费,奕䜣拒绝,指俄国“匪徒”犯境造成人命损失,清廷反而应该向俄国索赔。但在俄国的连番威逼下,奕䜣宣称“该国如此强横,若不早为完结,诚恐酿成不可收拾之势。”,同意割土但不赔款。因伊犁陷于回变,奕䜣授权明谊在塔尔巴哈台和俄方会谈。1864年10月7日,大清由勘办西北界事宜大臣明谊、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霖和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博勒果索代表,俄国由特命分界全权特使伊凡·巴布科夫、副使伊凡·扎哈罗夫,西伯利亚驻军司令官格拉希姆·科尔帕科夫斯基代表,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重新划界,割让44万平方公里土地予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入侵伊犁

1870年8月,俄国出兵强占了新疆通往伊犁的咽喉要道穆扎尔特山。1871年5月,沙俄军队以“代收代守”为名分兵两路攻打伊犁,遭到了当地居民点抵抗。1871年7月初,沙俄完全侵占伊犁九城。

收复伊犁

俄国以“代收代守”为理由侵占伊犁,因至左宗棠收复新疆大部,则已经平叛,中俄开始进行交涉中国收回伊犁之事,而俄国则采取拖延之策[22]:235

1879年,代表清廷赴法国交涉之崇厚擅自签订《里瓦几亚条约》,中国朝野闻讯哗然,张之洞士大夫主战之情高涨,崇厚一度被令秋后问斩引起各国外交官之抗议和维多利亚女王之求情[22]:236。李鸿章邀请英国传奇军官戈登来华叙谈,而沙俄则派遣23艘军舰至中国炫耀武力[22]:236。新任对俄谈判代表曾纪泽决定在领土问题上寸步不让,商讨妥协于通商和赔款事宜;成行前,英国外交部向其保证称英国驻圣彼得堡大使馆会为其提供非官方协助[22]:236-237土耳其战争柏林会议已经造成俄国之经济萧条及外交孤立[22]:237

1881年,中国签订《圣彼得堡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全境及特克斯等地[22]:237

参考文献

  1. Константин Петрович фон Кауфман // Сибирский торгов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ежегодник 1913. Издание Д. Р. Юнг. Типография «Наш ве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1912 p.191
  2. 《清朝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张中复:聊经出版公司,2001年p.137
  3.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tudies on Ethnic Groups in China)", Jonathan N. Lipma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February 1998) p.133, p.147
  4. Сушанло М., Дунганское восстание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ы XIX в. и роль в нем Бай Янь-ху, Фрунзе, 1959. p. 67-74
  5. Думан Л. И., Биянху — вождь дунганского восстания 1862—1877 гг., "Записки института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АН СССР", 1939. p. 68
  6. 《远疆广略·伊犁迪化科布多记》卷四
  7. 恭亲王奕䜣《奉上喻蒙古两盟兵马前往乌鲁木齐助剿事》清军机处建档
  8. Думан Л. И., p. 93
  9. 奏为俄人逼近卡伦及派兵防堵预备援兵由
  10. 奏报哈萨克地方往年夏日应设卡伦地方已被俄国兵队占踞
  11. 奏陈豫筹边防事宜
  12. 照录给俄国照会一份。奕䜣。同治02年5月07日。
  13. 照录俄国照会一份。奕䜣。同治02年5月14日。
  14. 照录给俄国照会一份。奕䜣。同治02年5月27日。
  15. 照录给俄国照会一份。奕䜣。同治02年6月05日。
  16. 照录给俄国照会勘定两国边界事。同治02年7月29日。
  17. Думан Л. И., p. 43-64
  18. Константин Петрович фон Кауфман // Сибирский торгов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ежегодник. Издание Д. Р. Юнг. Типография «Наш ве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1912 .162
  19. 19.0 19.1 奏为俄兵入寇情事
  20. Думан Л. И. p.133-134
  21. 魏光焘, 黄丙焜及杨调元,戡定新疆记 武功记一 章节四
  22.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插图重校 第6版. 北京: 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2013-08. ISBN 978-7-5100-49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