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三屠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曾效忠于大顺明朝的清军将领李成栋由于其弟在此前的一江伏击战中被杀而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1]

经过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九,清兵破南京,明弘光帝南逃。三十日,嘉定县令钱默出逃。六月二十四日,清授县令张维熙到任。是日,明嘉定总兵吴志葵率百人,白布裹头,昼伏东门外时家坟,晚间持火把逼近县城,扬言捉拿张维熙,张维熙逃之夭夭。二十七日,吴志葵再临县城,士民夹道迎接复明之师。闰六月初七,清将李成栋部骑兵路过境内新泾桥,大肆奸淫妇女,致死7名。初八,李成栋亲率兵船百艘、马步兵2,000余名停泊县城东关,大肆奸掠。初九,李率兵去吴淞,留偏裨将梁得胜等300名守护兵船。李成栋是陕西宁夏人,[2]原为大顺李闯军部将高杰的手下,后随高杰旗下的大顺部队投降于明朝,高杰被杀后又投降于清朝。[3]

十二日,清军下剃发令。剃发令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形成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柢固的思维方式。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被视为侮辱。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参见江阴守城檄文)。剃发令颁布后嘉定群情激愤,远近乡兵竞相围攻李成栋船队。船只及所掠财物悉数焚毁,斩杀清官兵84名。十五日,李成栋去太仓求援。十七日,明都察院观政黄淳耀及弟黄渊耀,与前左通政侯峒曾及子侯演侯洁,上海举人张锡眉,国子生朱长,秀才马元调龚用圆等倡议守城。

七月初三,李成栋汇同太仓清兵攻城,日夜炮轰。城中矢石俱尽。初四大雨滂沱,守城士民,渐不能支。清兵趁机急攻,破东门涌入城内。辰时,李成栋入城下令鸣炮屠城。小街僻巷,无不穷搜。每遇一人,大呼献宝,献若不多,连砍三刀,物尽则杀。许多平民遇害。三日后,自西门至葛隆镇,浮尸满河。

城破后,侯与其子侯演、侯洁殉节叶池,黄淳耀和其弟黄渊耀自缢于西林庵。是为嘉定第一屠。[4]

李成栋离开后,七月二十四日,嘉定人朱瑛聚集民众再次控制了嘉定。于是李成栋闻讯后派部将徐元吉进行镇压,城破后对乡兵进行了残酷屠杀,“数十里内,草木尽毁。时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其中外冈、葛隆二镇的情况最为严重。是为嘉定第二屠。

八月二十六日,原南明总兵绿营把总吴之藩反清投明,此人本是吴淞守军将领冯献猷部下。吴之藩率余部反攻嘉定城。城内清兵猝不及防,乃溃。城内民众纷纷奔至吴军前,“踊跃听命”。不久被镇压。结果嘉定再遭浩劫,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杀,是为嘉定第三屠。

后续及纪念

经过李成栋的三次屠杀,嘉定的反清运动基本被平息。关于死亡人数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总共在5至20万人之间。朱子素《嘉定乙酉纪事》称:“以予目击冤酷,不忍无记,事非灼见,不敢增饰一语,间涉风闻,亦必寻访故旧,众口相符,然后笔之于简。后有吊古之士,哭冤魂于凄风惨月之下者,庶几得以考信也夫。”

李成栋在嘉定大肆屠杀同族,后来又宣布反正(反清归明)反剃发,一生叛降无常。李成栋死后,南明永历朝廷追赠他为宁夏王,谥忠武,赐祭九坛,葬礼极为隆重,史载:“甲马数十队以彩缯为之,一时灰烬;爱妾数人皆令盛服赴火死,尽用夷礼。[5]。”

在嘉定至今还能看到多处纪念侯峒曾黄淳耀的遗迹。嘉定城西有侯黄桥,汇龙潭公园有侯黄先生纪念碑,上海大学嘉定校区的西林寺旧地址有吴玉章题写的“陶庵留碧”碑,碑背镌刻着吴玉章的七律诗:“长虹碧血气冲天,爱国英雄继千万,且喜纪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换人间。”在方泰有两黄先生的墓地。在嘉定城中有侯、黄自杀之地叶池立碑纪念。

参考文献

引用

  1. 《“嘉定三屠”的头号刽子手》,《牛城晚报》2009年1月6日第12版
  2. 王夫之《永历实录》
  3. 清史列传》卷八十《李成栋传》
  4. 《嘉定屠城记略》载:“十九日,淳耀等相与谋曰:今事成骑虎,无主必乱。乃令元演作书急促其父峒曾入城,乡兵亦列帜往迎。既至,集众公议,画地而守:东门,峒曾为主,邑诸生龚孙玹佐之;西门,淳耀为主,其弟邑诸生渊耀佐之;南门,孝廉张锡眉为主,前秀水县懦学教谕龚用圆佐之;北门,国子生朱长祚为主,乡衮唐咨禹佐之。……是役也,城内外死者二万余人,缙绅则有侯峒曾、黄淳耀、龚用圆、李廉、张锡眉,贡士则王云程、青衿则黄渊耀等七十八人。其时,孝子慈孙、贞夫烈妇、才子佳人横罹锋镝,尚不可胜计。”
  5. 《南明史》 第十六章.金声桓、李成栋的反清归明

来源

  • 朱子素:《嘉定乙酉纪事》
  • Jerry Dennerline(邓尔麟)著,宋华丽 译:《嘉定忠臣——十七世纪中国士大夫之统治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12年).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