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郑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明郑
1628年-1683年
明郑势力范围
明郑势力范围
地位海商集团割据政权
首都思明州(1655年-1662年)
安平镇(1662年-1683年)[1]
常用语言闽南语
政府军事独裁制
王公 
• 1628年-1646年
郑芝龙(南安伯→南安侯→平虏侯→平国公)
• 1646年-1662年
郑成功(忠孝伯→威远侯→漳国公→延平王)
• 1662年
郑袭(护理、东都主)
• 1662年-1681年
郑经(延平王)
• 1681年
郑克臧监国
• 1681年-1683年
郑克塽(延平王、潮王)
历史时期地理大发现
• 郑芝龙接受大明招抚
1628年
1644年-1661年
1661年-1662年
1673年-1681年
1683年
• 郑克塽剃发降清
1683年10月8日
货币大明永历通宝
西班牙银圆
日本宽永通宝
今属于中国
 中国

福建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福建
 昙石山文化
 七闽 · 古闽人 · 闽越人
闽越 334 BC – 111 BC

 闽中郡 222 BC – 209 BC
两汉
 扬州刺史部
  会稽郡
孙吴
 扬州
  会稽郡
   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两晋、南朝
 扬州
 江州
 陈氏政权 550 – 564
  闽州 557 – 564
 丰州
  建安郡
  晋安郡
  南安郡
隋唐
 江南道
 岭南道
 江南东道
 福建道
  建州
  泉州 (711年前)
  闽州
  福州
  武荣州
  泉州 (711年后)
  漳州
  汀州
  长乐郡
  建安郡
  清源郡
  漳浦郡
  临汀郡
 福建观察使
 威武军王氏政权893 – 909
909 – 945
  福州
  长乐府 932 – 945
  泉州
  漳州
  汀州
  建州
  镇安军 941
  镇武军 941 – 943
  镛州
  镡州
943 – 945
  建州
  镛州
  镡州
威武军李仁达政权945 – 947
清源军 949 – 978
  泉州
  南州
  漳州
南唐
  永安军 945 – 956
  忠义军 956 – 976
吴越
  威武军 947 – 951,977 – 978
  彰武军 951 – 977
两宋
 福建路 985 – 1278
  福州
  建州
  泉州
  漳州
  汀州
  南剑州
  邵武军
  兴化军
  建宁军
  建宁府
  福安府
  兴安州

 泉州行宣慰司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泉州分省
  建宁分省
  兴化分省
 泉州行中书省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道宣慰司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亦思巴奚政权 1357 – 1366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76 – 1646
南明
 隆武政权 1645 – 1646
 明郑政权 1646 – 1680

 福建省 1647 – 1911
耿精忠政权 1674 – 1676
厦门英租界 1852 – 1930
鼓浪屿公共租界 1902 – 1943
中华民国时期
 福建省 1912 – 1949
 闽南护法区 1918 – 192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闽西苏区 1930 – 1932
 福建省 1932 – 1935
 闽浙赣省 1932 – 1935
 闽东苏区 1934 – 1937
中华共和国 1933 – 1934
 福州特别市
 厦门特别市
 闽海省
 兴泉省
 龙汀省
 延建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福建省

明郑(1628年-1683年)是郑成功家族中国大陆东南及台湾等地区建立的政治势力。[2]明郑使用大明国号和年号,[1][3]史家对于明郑所属历史分期有歧见。[4]

郑芝龙初肇军事势力时,明郑不但控制海域,更造成“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5]。1653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晋爵“漳国公”;宗永历为正朔。1654年,晋封“延平王”,辞不受;1655年,承制设六官,初设思明州,始受延平王册印;但行所属仍以“招讨大将军”。至此,郑成功于厦门建立的明郑政权拥有军户实权。之后,除了支撑南明帝业外,明郑并在台湾建立第一个汉人政权,在台湾史上称为明郑时期郑氏时期

郑成功及其后人统治台湾期间,曾请日本代铸“永历通宝”,直至清康熙年间清朝占领台湾后,被收买销毁,改铸为“康熙通宝”。

若以军事专论明郑,活动区域多在一带。明郑军事力量最强大时候为1659年,以海军为主的郑军有十余万人之多,曾循海道围攻南京

1662年之前,延平郡王的军政中枢都是在厦门,郑成功攻下台湾后,将台湾改名“东都”,郑成功本人驻于热兰遮城,但他死后嗣位的郑经,还以厦门为基地。

次年(1663年),清军联合荷兰战舰攻打厦门,郑经转往台湾。后来一度在三藩之乱时重占金门、厦门两岛,一度拥有福建七府。

1680年,郑经兵败返台,不久去世。郑经死后,权臣冯锡范发动“东宁之变”,杀世子郑克𡒉,立次子郑克塽即位。1683年,清朝以明郑降将施琅为统帅攻打台湾,在澎湖海战击败由刘国轩统帅的郑军主力,郑克塽随即投降[6],此也象征着“明郑政权”的灭亡。

背景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陷落,早在关外建立清朝满人李自成起事等因素,入主北京。因为清朝未立即进取华南,加上兵力不足、倡导“以汉制汉”等政策,明朝得以南迁,史称“南明时期”。

南明政权,先后由:南明安宗弘光帝(福王)、南明监国鲁王(鲁王)、南明绍宗隆武帝(唐王)、南明绍武帝(小唐王)、南明昭宗永历帝(桂王)等君主执掌。

其中,出身海盗而被明朝招抚为官的郑芝龙支持绍宗,并于1644年-1645年间,相继被晋封为南安伯南安侯平国公等重要爵位,并身兼户部兵部工部三部尚书

初建

郑芝龙崛起于海上,后接受明朝招安获授海防官职,更堂而皇之经营私人海上事业国际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营运受到郑芝龙势力的影响,地方商贸周济不顺,让荷兰人数度联合其他势力攻击郑芝龙,却被郑氏海军击溃。其规模史载叙述形容:“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自筑城安平镇”;“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芝龙尽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八闽以郑氏为长城”,至此,明郑势力的通商范围广及:大泥、浡尼、占城吕宋魍港北港大员平户长崎孟买万丹旧港巴达维亚马六甲柬埔寨暹罗[7][8]

据台

1661年3月1日,郑成功北伐,败于金陵,损兵折将,难以与清军抗衡,于是决意进攻台湾,最后于翌年阳历2月1日攻下热兰遮城,将荷兰人驱逐出台湾,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而该政权王位于1662年郑成功去世后,传郑经、郑克塽二代后,至1683年被施琅打败,降为止。

西征

明郑除了拥有台湾外,也于1673年-1680年间,以军力占拥有闽南部分领土。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继承郑成功于台湾建立政府体制的延平王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率军由台湾西渡福建。郑经先调遣兵万人、船百余艘先行至厦门,耿军派人往接。开始时,郑经军容不似郑成功时代之壮盛,耿精忠一开始甚为轻视。但郑经以厦门为根据地,陆续攻下漳州泉州潮州三府,进而攻下闽交接的重要据点惠州。郑经于攻下多座城市,商请耿精忠如约拨船及地方安插兵士。耿精忠不答,双方开始交恶。

1680年代始,广东平南王尚之信、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继为清军所平定,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亦去世,明郑势力败退仅能守住厦门。1680年,清将万正色遣人游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原为耿精忠部将)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率残余兵力回台,至此,明郑在闽南的势力再度消失。

政治

奉明正朔

思明六官

1646年,郑芝龙依附清朝政权,惟其子郑成功仍继续支持南明政权。因两次击退清军有功,郑成功被明昭宗(年号永历)敕封为延平王。1655年,因为昭宗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郑任免各官,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至此,郑成功拥有闽浙部分辖土、民政、军事等权。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朱术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9]。郑成功同时将厦门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郑成功亲自督察官兵操练。

军队

明郑军队是在郑芝龙所创立的私人军队的基础上间接发展出来的。郑芝龙投降清朝后,郑成功只身逃往金门,号召若干父亲旧部,而后渐次扩张实力,并曾于中国南方发动过两次所谓“北伐”。郑成功在治军上非常的严苛,对于怯战者、畏战者、贪污者、背叛者都是杀无赦,而且通常会灭族。从1649年起至1661年未攻打台湾前,郑成功所诛杀的将吏就有75员,因此明郑军队有“怯者不敢独退,勇者不敢独进,胆勇成列,心力俱齐”的描述,在与清军的对阵当中,胜率极高,不过这样的作风,也使得军人携眷投降风气更盛。[10][11]

1658年、1659年,拥有闽浙据点的郑成功两度攻击清政权浙江舟山金陵两重要军事据点,惟均未获得决定性成功。

1662年,郑成功除固守金门数万水师之外,亲自率领约25,000名明郑士兵攻打台湾大员,打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部队,展开对于台湾的统治。

攻台前

攻台前的明郑军队,主要使用福船,亦称大船。这种船有如此的描述:“为楼三层,乘风冲击,不可遏抑,其高若墉,不可抑攻;其坚若铁石,矢石不能贯,炬不可爇”。当时明郑于中国东南沿海有着绝对的制海权,在海上以海盗模式对过往船舶“课税”,没有向明郑缴交保护费的任何商船,几乎不可能通行。

曾攻打过南京的明郑军队于未据台前,于1640年代大本营即驻于厦门,其编制为内司镇(藩主直辖)前镇、后镇、一镇、二镇、三镇、四镇、五镇、楼船镇、左、右武卫营、左、右虎卫营、骁骑镇《骑兵营》、神器营(炮兵营)、亲丁镇等。

据台后

攻下台湾的明郑军队,随郑成功去世及丧失金厦据点后军力大幅受损,除郑经于闽南西征所建立的军队外,以屯兵方式为主的明郑军队于台湾并简化成约数万名,如五军戎政(五军戎务)、总督军务管军提督将军亲军卫镇陆师镇水师镇监军数部分。[12]

1683年郑氏王朝覆灭后,郑军将领与军队悉数被强迫内渡唐山,而据《钦命太保建平侯郑造报官员兵民船只总册》,最后防守台湾的明郑官兵共有37500名。

明郑是否属于南明分期

郑氏虽然奉明为正朔,但学界对于明郑是否属于南明却有歧见。

将明郑视为南明的有:

  • 钱海岳其作《南明史》(顾、钱两著作同名)之中,范围后推廿年至1683年郑克塽降清,即视明郑为南明之延续。
  • 谢国桢之《南明史略》亦将明郑视为南明的一部分。
  • 黄玉斋《明郑与南明》,2004,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

不将明郑视为南明的有:

  • 顾诚在其著作《南明史》中认为明郑在郑成功去世之后不属南明,故该书仅收录至1664年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之役及郑成功去世,有“郑成功收复台湾”专章。

参考资料

  1. 1.0 1.1 邓孔昭. 明鄭台灣建制考. 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论文. 
  2. 石万寿. 明鄭時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台湾风物. 1989, 39 (4): 71. 
  3. 朱术桂〈皇明监国鲁王圹志〉
  4. 黄宗羲〈赐姓始末〉:“郑氏以一旅存故国衣冠于海岛,称其正朔。”刘献廷《广阳杂记》:“赐姓提一旅之师,伸大义于天下,取台湾,有明正朔于海外者将四十年”柳亚子《南明史纲初稿》:“壬子,清将施琅入东宁……宁靖王术桂殉义于东宁,明亡”。
  5. 黄宗羲〈赐姓始末〉
  6. 郭弘斌《台湾人的台湾史》
  7. 台南县乡土教学;郑氏海上势力的崛起
  8. 宜兰市乡土史地实践社群
  9. 2004,许雪姬总策划,《台湾历史辞典》,“朱术桂”条目,页303。台北:文建会
  10. 郑成功治军
  11. 《郑成功传奇的一生》;何世忠、谢进炎合著;裕文堂书局:ISBN 957738208-8
  12. 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

Template:台湾当局沿革

Template:Taiwan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