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之变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东宁之变”,又称“东宁政变”,是明永历三十五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台湾明郑东宁国延平郡王郑经逝世后,于“东都明京”承天府(今台南地区)所发生的政变。

身为外戚又兼任侍卫镇的冯锡范,联合郑哲顺刘国轩等宗室与将领,向太妃董友进“克臧非郑氏骨肉,而是李氏之子”等谗言,借口监国郑克臧不是先王郑经亲生子,乃共同策划、发动政变是为“东宁之变”。

“东宁之变”结束后。原继位不及三日的监国、王世子郑克臧,遭到罢黜,并且杀害。冯锡范改立其女婿,郑经次子郑克塽继承王位。

此次政变被广泛认为,是台湾明郑政权失去中兴大明的机会,并走向衰亡的重要转捩点。

汉字东宁之变 / 东宁政变
白话字Tang-lêng chi Piàn/ Tang-lêng Chèng-piàn
台罗Tang-lîng tsi Piàn / Tang-lîng Tsìng-piàn

起因与经过

1661年(永历十六年),吴三桂绞死永历帝云南南明灭亡。延平王郑成功东都明京(今台湾台南),令世子郑经驻防思明州(今福建厦门),但郑经却与弟弟的乳母陈昭娘私通,后纳其为妾,生子郑克臧。郑克臧出生时,有人传言陈昭娘假装怀孕,将某李氏屠夫的儿子抱来养育。然而,由于郑经亲眼目睹郑克臧出生,因此并不相信这种说法[1]

郑克臧长大后,与内阁首辅陈永华之三女成婚。郑克臧办事英明果决,有祖王郑成功之风范,因此颇受父王郑经重用宠爱。1679年,郑经西征清帝国之际,采纳东宁总制陈永华之提议,将郑克𡒉立为世子,并授职监国,持“监国世孙”之印玺,总揽东宁国政。由于他秉公执政,[2]因此被称为“东宁贤主[3]。然而,郑克臧也因为此性格而得罪骄纵的王叔郑聪等人,并种下日后政变的种子。

1680年(永历三十四年),郑经西征清帝国无功而返,监国续掌国政,亦深得郑经之信任。不过,在陈永华过世之后,兵权落入刘国轩冯锡范等西征将领的手中,监国在朝廷里渐渐遭到孤立、架空,郑克臧因此失势。

1681年(永历三十五年),郑经逝世于北园别馆,临终前托世子予刘国轩冯锡范等武臣[4]郑聪等诸王叔眼见王兄逝世,并计划报复世子。他们联合外戚冯锡范向董太妃进谗言,以监国为李氏螟蛉子而非王室血脉,有的文人雅士用委婉的说法:其生母陈昭娘是违法的婚外情,身份卑贱[5][6]为由,欲罢黜世子。董太妃碍于众人的压力,便下令收回监国印玺并罢黜之。

世子之死

对于世子郑克臧之死,根据不同的史书有着不同的说法:

后续影响

郑克塽继位后,董王妃封郑聪为“辅政公”,以辅佐年幼君王;至于袖手旁观的“反正功臣”刘国轩则受封“武平侯”。然而,郑聪为人平庸且优柔寡断,因此大权渐渐落入冯锡范手中。冯锡范掌权后,提拔侍卫武官,形成武人掌政的现象,东宁国力亦大不如前,民心逐渐涣散。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7月,澎湖海战大败。宁靖王朱术桂自尽殉国,郑克塽与文武大臣决议后,于同年9月5日向清朝投降;同年10月8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入台纳降,明朔终。

文献史料

  • 连横台湾通史》:经薨,年三十有九。诸弟扬言曰:“克𡒉非吾骨肉,一旦得志,吾属无遗类矣”。入告董夫人,即收监国印。国轩不能争。克𡒉既幽别室,诸弟夜命乌鬼杀之。
  • 吴伟业《鹿樵纪闻》:经病死。其众惮钦之严,迫令自杀
  • 郁永河裨海纪游》:经诸弟又遣乌鬼往缢之;乌鬼畏不敢前,钦舍知不能生,遂自缢死
  • 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公议以克𡒉乃乳母所生,奸生子也,非正嫡所出,乃缢杀之
  • 江日昇台湾外记》:𡒉立毙于蔡添、聪、明、智、柔之手
  • 夏琳闽海纪要》:明侍卫将军冯锡范与诸公子共废监国克𡒉,缢杀之
  • 郑亦邹《郑成功传》:克𡒉既幽别室,诸弟夜命乌鬼拉杀之
  • 郑达《野史无文》:锡范欲贵其婿,密与经诸父兄谋曰:‘克𡒉,其母贱’。共弑克𡒉
  • 沈云《台湾郑氏始末》:锡范构诸将及聪等畏克𡒉严....驰收监国印,执幽别室,夜拉杀之
  • 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经母董即收克𡒉杀之

(参见Talk:郑克𡒉

参考文献

注释

  1. 郁永和,〈陈烈妇传〉《裨海记游》,页52
  2. Xing Hang. Conflict and Commerce in Maritime East Asia: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1620–172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01-05: 226. ISBN 978-1-316-45384-1. 
  3. 东宁之变-台湾大百科全书
  4. 《台湾外纪》
  5. 《海上见闻录》:“非正嫡所出”
  6. 《野史无文》:“克臧,其母贱”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