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 ᠠᡳ᠌ᠰᡳᠨ ᡤᡠᡵᡠᠨ | |||||||||||
---|---|---|---|---|---|---|---|---|---|---|---|
1616年-1636年 | |||||||||||
![]() | |||||||||||
地位 | ![]() | ||||||||||
首都 | 赫图阿拉(1616-1622) 辽阳(1622-1625) 盛京(1625-1636) | ||||||||||
常用语言 | 女真语、蒙语、汉语 | ||||||||||
宗教 | 萨满教、藏传佛教 | ||||||||||
政府 | 君主专制 | ||||||||||
大汗 | |||||||||||
• 1616年-1626年 | 努尔哈赤(天命汗) | ||||||||||
• 1626年-1636年 | 皇太极(天聪汗) | ||||||||||
历史 | |||||||||||
1616年 | |||||||||||
1636年 | |||||||||||
| |||||||||||
今属于 | ![]() ![]() ![]() |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 | ||||||||||||||
---|---|---|---|---|---|---|---|---|---|---|---|---|---|---|
中国东北史前史 | ||||||||||||||
燕国 | (辽西郡) | 箕子朝鲜 | 东胡 | 肃慎 | 濊貊 | |||||||||
(辽东郡) | ||||||||||||||
秦朝 | (辽西郡) | |||||||||||||
(辽东郡) | ||||||||||||||
西汉 | (辽西郡) | 卫满朝鲜 | 匈奴 | |||||||||||
(辽东郡) | ||||||||||||||
(汉四郡) | 扶余国 | 沃沮 | 高句丽 | |||||||||||
东汉 | (辽西郡) | 乌桓 | 鲜卑 | 挹娄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孙度)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西晋 | (平州)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前燕 | (平州) | |||||||||||||
前秦 | (平州) | |||||||||||||
后燕 | (平州) | |||||||||||||
北燕 | ||||||||||||||
北魏 | (营州) | 柔然 | 契丹 | 库莫奚 | 室韦 | 勿吉 | ||||||||
东魏 | (营州) | |||||||||||||
北齐 | (营州) | |||||||||||||
北周 | (营州)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 | 靺鞨 | |||||||||||
(燕郡) | ||||||||||||||
(辽西郡) | ||||||||||||||
唐朝 | (营州) | (松漠都督府) | (饶乐都督府) | (室韦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国 (渤海都督府) |
(安东都护府) | |||||||
辽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东京道) |
女真 | 东丹国 | |||||||||||
定安国 | ||||||||||||||
(东京道) | ||||||||||||||
金朝 | (东京路) | (上京路) | ||||||||||||
东辽国 | 后辽 | 大真国 | ||||||||||||
元朝 | (辽阳行省) | |||||||||||||
明朝 | (辽东都司) | (奴尔干都司)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清朝 | (满洲地区: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 | |||||||||||||
(东三省) | 俄占外满 | |||||||||||||
中华民国 东三省 |
远东共和国 | |||||||||||||
苏联远东 | ||||||||||||||
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 伪满洲国 | ||||||||||||||
苏联占领下的满洲 | ||||||||||||||
中华民国 东九省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东北 |
俄远东 | |||||||||||||
注 | 政区、政权大部在今东北三省者用粗体。 | |||||||||||||
参见 |
后金(1616年-1636年)是出身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在满洲(今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享有领土主权的外东北)建立的汗国,该割据政权为清朝的前身。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满语:ᠠᡳ᠌ᠰᡳᠨ
ᡤᡠᡵᡠᠨ,穆麟德:aisin gurun[1][注 1]);其子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后金共历20年,两代大汗。
后金之义,同“爱新”相同,是表明承袭完颜氏的金朝。此外,还以地名“建州”和族名“女真”称呼后金政权[2]。
国号称呼
对努尔哈赤称汗迄皇太极称帝前,此政权国号究竟是“金”、“后金”或二者皆曾使用,学界至今仍缺乏共识。一是主张“金”是唯一国号;二是认为“后金”为唯一国号;三为“混合说”不否定“金”但主张某段时期曾以“后金”为国号。[3]
历史
建州女真的兴起
女真人一直居住在满洲(即今中国东北地区),后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最为强大,该部明朝时称为建州女真,即今中朝边境的长白山一带。明太祖时,明为包抄和压抑北元残余势力,于是在满洲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明政府先后将建州女真分成三个卫,总称“建州三卫”,其首领大多为女真部族的领袖,由明朝受封世袭镇守边疆地区。
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终定居于兴京,并并入建州卫。
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1570年代,建州右卫王杲沿边作乱,被击灭后,儿子阿台继续和明军对抗。辽东总兵李成梁又发动攻击,向导觉昌安和儿子塔克世在混战中死亡。这场战争使“建州三卫”瓦解,部落零散,各自为政。而此时正是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领。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努尔哈赤被明政府袭封为指挥使,传说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倂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各地的女真各部。建州女真势力日盛,1595年明朝授予努尔哈赤龙虎将军的称号,其势力更加强大。1603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筑城,两年后致辽抚赵楫、总兵李成梁的呈文中说:“我奴儿哈赤收管我建州国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余里边疆”,以守疆名义索要更高权利,虽然地位仍与过去相同,声势则已不同以往[4][5]。八旗制度亦在此期间建立,成为后金的一种社会和军事组织形式。至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时,已对内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
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努尔哈赤下令借用蒙古文字编制满文。
建立后金
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年)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老城)称汗,国号“大金”,改元天命,两年后(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公布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起兵反明。天命四年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后金与明朝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明神宗任命杨镐率领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捣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四路军的主帅分别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然而,明军情报却泄露给后金军,使后金军早有准备。结果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此后后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并视明朝为“南朝”,俨然以“北朝”自居[6][7],而明朝相对于后金处于被动局面。
天命六年 (明天启元年,1621年) ,努尔哈赤于三月十三日率重兵围攻沈阳。沈阳城很坚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难攻。但由于城中降兵叛变以及后金军不断加强兵力,后金终攻克沈阳城。同年,后金还成功攻取辽阳,并下令迁都辽阳。辽东城市接连沦入后金手中,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更坚定了入主中原之志[8]。天命十年 (明天启五年,1625年),后金又决定迁都沈阳,并改沈阳为盛京。
努尔哈赤于天命十一年 (明天启六年,1626年) 攻打宁远,是为宁远战役。然而宁远在明军将领袁崇焕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后袁崇焕采用红夷大炮,将努尔哈赤打成重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在一场权力斗争获胜后继位。由于东边的李氏朝鲜亲明,而且明朝作战时常有朝鲜兵参战,皇太极遂以此为借口下令攻打朝鲜,使得后者降伏。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虏乱”。此时山海关外,明政府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三个据地,其他已成为后金汗国的领土,从此后金基本控制了关外。不过,由于朝鲜王朝之后仍然奉行亲明政策,皇太极于十年后再次下令进攻朝鲜,最终迫使朝鲜屈服并成为其属国。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丙子虏乱”。
与漠南蒙古的对抗
从17世纪初开始后金即与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部发生一些小规模军事冲突。不过直到此时,由于之前后金的羽翼实力尚未丰满,努尔哈赤不敢同时与明朝和漠南蒙古进行两线作战。萨尔浒战役大获全胜后,后金继续攻击明朝驻守的铁岭,大伤元气的明朝此时不得不向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求援,并给予蒙古以经济方面的好处。于是林丹汗急派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部率军万余人驰援明军,当蒙古援军抵达铁岭时,后金军已经攻陷铁岭,在数量占优且士气高涨的后金军的攻击下,蒙古军战败。铁岭、沈阳之战的失利使林丹汗的势力退回到漠南蒙古境内。
皇太极即位后,决定在南下入关之前解决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辙。为消弱林丹汗的势力,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而且由于林丹汗后期在西藏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皈依红教,引起信奉黄教的蒙古众多部的不满,使得这些部落开始疏远林丹汗。同时,在后金军的优势武力打击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渐瓦解。林丹汗虽组织力量抵抗,但其下属已逐渐离心离德,纷纷向后金投降。3月皇太极决定亲自对林丹汗进行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讨战。在后金大军压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蒙古喀尔喀部,然而喀尔喀部不愿接纳他。在皇太极的追击之下,林丹汗只得西逃,在此期间部下不断为皇太极的追兵所收拢。至天聪八年 (明崇祯七年,1634年) ,林丹汗逃至大草滩(今甘肃省境内)一带安营扎寨,但在此因病去世。林丹汗去世后,其势力加速走向崩溃。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并献上据说是当年元顺帝离开中原时带走的传国玉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版图。
皇太极于次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9],改族名为“满洲”,改元崇德。
注释
参考文献
- ↑ 1.0 1.1 《清实录》(前附《满洲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第283页. ISBN 978-7-101-05626-6.
-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303–307. ISBN 7-5622-2277-0.
- ↑ 卢正恒 黄一农. 先清时期国号新考. 文史哲. [2020-03-11].
- ↑ 黄彰健《奴儿哈赤所建国号考》台湾文海出版社《清史论丛》第一辑
- ↑ 《明实录·神宗实录》万历三十四年六月壬子条:“廷议以朝鲜为藩篱属国,海建乃款市贡夷,均受国恩,各宜自守。”《明神宗实录》卷三十四。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注:所谓“海建”,即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明廷认为海、建的地位不能等同于“藩篱属国”朝鲜,他们是朝廷边远地区羁縻卫所。
- ↑ “朕虽屡获天佑,志气未骄,在人上不敢分毫生事。公正之人,尔南朝偏护边外他国,要杀之,方昭告皇天而起兵,不想天怪南朝而佑我,于是南朝又说我何敢举兵抗拒。”《后金檄万历皇帝文》收录《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 第295页,潘洁、孙方明、李鸿彬编, 人民文学出版
- ↑ “咨报奴酋移书声吓,僭号后金国汗,建元天命,斥中国为南朝,黄衣称朕,意甚恣” 潘洁、孙方明、李鸿彬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74页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 《满文老档》天命七年四月十七日,金致书明军守将:“我汗公正,蒙天眷佑,其南京、北京、汴京,原非一人独据之地,乃诸申、汉人轮换居住之地也。”,378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译注
- ↑ 清史论集 1. 人民出版社. 2006: 23. ISBN 9787010056364.
诸贝勒大臣、文武各官及外藩诸贝勒“敬上尊号” ,皇太极“勉从众议” ,于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 “祭告天地,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
外部链接
参见
中国朝代和政权 |
---|
前朝: 鞑靼 |
后金 1616年 —1636年 |
后朝: 大清 |
中国东北地区政权 |
---|
前朝: 明朝女真三大部 由建州女真统一 |
后金 1616年—1636年 |
后朝: 大清 |
西域及蒙古地区政权 |
---|
前朝: 鞑靼 、瓦剌、大明 |
后金 1636年 —1636年 准噶尔 1635年 —1757年 |
后朝: 大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