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左良玉(1599年—1645年),字昆山。明末山东临清[1]。明朝末年将领。

早年经历

幼年丧父,由叔父抚育成人,虽不识字但多有智谋,“长身赧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初官辽东车石营都司,后隶昌平部督侍郎侯恂麾下。大凌河被民变队伍包围,擢副将率兵往援,战于松山杏山有功。

征战四方

崇祯六年(1632年)即升至总兵官。到山西后,胜战涉县辉县,继而在武安被歼,只身脱离。后左良玉得到昌平兵,于河南屡战屡胜。九月,与曹文诏等将领在武安合围民军。至十一月,叛军向王朴诈降,脱离包围圈,作乱河南。十二月,左良玉开始追击,二十天内肃清河南境内叛军,期间叛军主力高迎祥等人已去湖广郧阳,被称遇强则逃,遇弱则战。

史载左良玉军纪败坏,形同盗匪,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左部尾随张献忠占据襄阳城,城内百姓家家驻有左军,“淫污之状不可言”,以至于百姓“不恨贼而恨兵”[2]

崇祯十一年(1638年),追击张献忠,挥刀击之,献忠面流血。叛军因此陷入低潮。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献忠复叛,一路势如破竹,占领谷城县城与房县熊文灿令左良玉、罗岱率兵进剿,从襄阳起程,途中缺粮,士兵沿途采摘山中野子为食,七月二十五日至房县。张献忠、罗汝才在播箕寨两山之间设下埋伏,诱敌深入,良玉中计,官军大败,罗岱被杀,左良玉拼命突围,士卒死者一万多人,脱困士兵不到千人[3]

崇祯十二年(1639年)杨嗣昌荐良玉有大将才,拜平贼将军

崇祯十二年,玛瑙山之战后,贺人龙以杨嗣昌背信,私下告知良玉,嗣昌欲夺其位,左良玉亦恨之,两人皆与杨嗣昌不合,长期拥兵自重,传檄不至。左良玉停兵不追,张献忠得以进入四川。贺人龙后为孙传庭所杀。

崇祯十五年(1642年)督师侯恂发帑五十万犒赏左良玉部,良玉与李自成战于朱仙镇,良玉大败,退至襄阳。四月,李自成兵围开封,良玉见李自成军容甚壮,连夜拔营而逃,李自成率叛军追击,良玉“兵大乱,下马渡沟,僵仆溪谷中”,“弃马骡万匹,器械无算”[4]。不敢同闯军主力作战,故技重演,率部顺江东窜,撤兵至武昌。左良玉向楚王要兵粮,未得补给,遂掠夺武昌而去[5]

南明时期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封宁南伯北京城破崇祯帝自缢,左良玉尽出己掳掠所藏金银财物,价值二三万金,散给诸将,才稳住军心[6]弘光帝立,晋升为宁南侯。弘光元年(1645年)李自成大顺军被清军在西北击败后南下。左良玉为了避战,借机南京崇祯太子案爆发,以“奉太子传国密诏”、“清君侧”为名[7][8][9],传檄讨马士英阮大铖,领兵顺江东下。临行之时,下令在武昌屠城[10]。四月初一日,良玉至九江[11],已是久病之躯。左良玉军在九江被江督袁继咸拒绝进城。左军勾结一些袁军在九江城内放火。袁被迫出城,左邀袁到舟中相见[12]。三日后初四日左病死。后东林党人谈迁杜撰“袁责以大义,良玉疾甚,望城中火光,大哭曰:‘予负袁公!’呕血数升而死”[13][14]。其子左梦庚拘禁袁继咸,引兵东下,直通太平府。马士英急命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行至草鞋峡时,黄得功等部已击败左梦庚。同年五月十三日梦庚率部投降清军阿济格部。袁继咸为清兵所执,不屈,被斩杀

参见

参考文献

  1. 《石匮书后集·左良玉传》
  2. 《三垣笔记.下.弘光》:“左兵两三万,一涌入城,城中无一家无兵者,淫污之状不可言。数日启行,复罄没其家以击。去十许日而予至,米菜俱无可觅。士民相见,无不痛哭流涕。不恨贼而恨兵。”
  3. 王鳌永:《抚郧疏稿》,〈为塘报贼情事〉
  4. 《明史·左良玉传》,卷273
  5. 吴晋锡《半生自记》
  6. 《小腆纪年附考》上册,175页
  7. 侯方域壮悔堂集》《宁南侯传》中说:“良玉乃兴兵清君侧,欲废弘光帝,立世子。”
  8. 李清南渡录》卷五记,新升广西总兵黄斌卿九江附近连败左军,“获其奏檄、书牍甚众,内贻礼部尚书钱谦益一牍,有废置语。斌卿初欲奏闻,恐为诸人祸,乃止”。
  9. 明季南略》卷三载《左良玉参马士英八罪疏》、《左良玉讨马士英檄》、《又檄》三文
  10. 吴晋锡《半生自记》
  11. 《国榷》载于四月初五日,《南渡录》卷五与《明季南略》卷二载于初四日
  12. 袁继咸《浔阳纪事》
  13. 谈迁记:“左良玉兵至九江。袁继咸过见于舟中,俄见岸上火起,报曰:‘袁兵烧营,自破其城。’良玉浩叹曰:‘此我兵耳,我负袁临侯也。’呕血数升,病遂革。”(《国榷》卷一百二)
  14. 袁继咸《六柳堂遗集》余卷,附《家僮禀帖》云:“左宁南要护先帝太子,与黄澍爷带兵马下南京,进城(指九江)挟请老爷(指袁继咸)同行。不料月初四日左宁南老爷大疾死于舟中,其子总爷左梦庚假称左老爷卧病在床,代替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