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蒙古盟部旗列表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本表收入清朝蒙古部落。本表的简表参见此处

概述

清朝蒙古分为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员治理,与内地的无异,如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等。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处于半自治状态。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为一,设正、副盟长,掌管会盟事宜,并对各旗札萨克进行监管。清朝蒙古的盟是监察机构,并非行政区

外藩蒙古又按其归附清朝的先后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外札萨克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即内蒙古,于天命康熙初年陆续归附清朝,不但政治地位较高,还保留了一定的兵权。康熙中期以后陆续归附的各部称为外札萨克,无兵权,隶属于当地的将军、都统驻扎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外札萨克蒙古中的喀尔喀四部后来成为外蒙古

蒙古地区划分为蒙古语ᠴᠢᠭᠤᠯᠭᠠᠨ西里尔字母чуулган)、蒙古语ᠬᠣᠰᠢᠭᠤ西里尔字母хошуу)、佐领蒙古语ᠰᠤᠮᠤ西里尔字母сум),将各游牧部落纳入统一的行政体系之中。明清之际的蒙古原以部落(即元朝之投下,音译为“爱马”)为单位,部落首领为“部长”(鄂拓克)或“汗”。后金皇太极时代,依照八旗的形式,将蒙古部落编为旗分,画设旗界。随着蒙古诸旗管辖牧地的固定,旗逐渐成为整个蒙古地区的基层行政单位,并沿用至今。旗下设“佐领”,即苏木

 
 
 
 
 
 
 
 
 
 
 
理藩院(理藩部)
 
 
 
 
 
 
 
 
 
 
 
 
 
 
 
 
 
 
 
 
 
 
 
 
 
 
 
 
 
 
 
 
 
 
 
 
 
 
 
 
 
 
 
 
 
 
 
 
 
 
 
驻扎大臣
 
 
 
 
 
 
 
 
 
 
 
 
 
 
 
 
 
 
 
 
 
 
 
 
 
 
 
 
 
 
 
 
 
 
 
 
 
 
 
 
 
 
 
 
 
 
 
 
 
 
 
 
 
 
 
 
 
 
 
 
 
 
 
 
 
 
 
 
 
 
 
 
 
 
 
 
 
 
 
 
 
 
 
 
 
 
 
 
 
 
 
西套二旗
 
 
 
 
 
 
 
 
 
 
 
 
 
 
 
 
 
 
 
 
 
 
 
 
 
 
 
 
 
 
 
 


蒙古各盟、部、旗

内蒙古

内蒙古即内札萨克蒙古内札萨克,始于清太宗时编旗。至乾隆初年,共有二十五部,编为五十一旗[1]。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撤由归化城蒙古部落世袭的归化城都统一职,归化城土默特部落二旗遂为内属部落,改由绥远城将军管辖[2][3]。此后,内蒙古二十四部,四十九旗,设六盟,至清末(宣统二年)不改。

哲里木盟

哲里木盟四部,共十旗,会盟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之哲里木。

卓索图盟

卓索图盟二部,共五旗,会盟于土默特右翼旗境内之卓索图。与昭乌达盟统属于热河都统

昭乌达盟

昭乌达盟八部,共十一旗,会盟于翁牛特左翼旗境内之昭乌达。与卓索图盟统属于热河都统。

锡林郭勒盟

锡林郭勒盟五部,共十旗,会盟于阿巴噶左翼旗、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境内之锡林河。蒙古语称河为“郭勒”,故名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盟

乌兰察布盟四部,共六旗,会盟于四子部落旗境内之乌兰察布山,受绥远城将军节制。

伊克昭盟

伊克昭盟一部,共七旗,受绥远城将军节制。

归化城土默特

归化城土默特,天聪六年(1632年)归附。天聪九年(1635年)编为左、右翼二旗,置归化城都统二人,由土默特蒙古世袭。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改派京官管理。雍正元年(1723年)恢复归化城都统旧制。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撤归化城都统一职,改由绥远城将军直接管辖。归化城土默特在行政上同时隶属于山西省归化城、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萨拉齐五个直隶厅[10]

西套蒙古

西套蒙古二旗,又称套西二旗,不设盟。

外蒙古(喀尔喀)

1820年 外蒙古

外蒙古,又称外喀尔喀、外四盟蒙古,即外札萨克蒙古喀尔喀部的主体,包括附牧于喀尔喀的额鲁特部和辉特部,不包括科布多和唐努乌梁海。顺治十二年(1655年),分喀尔喀三汗所属部落为八个札萨克,以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墨尔根诺颜索诺木、车臣汗巴布、丹津喇嘛为左翼;以札萨克图汗诺布尔、和托辉特部珲台吉俄木布额尔德尼之子额璘沁、车臣济多尔济、昆都仑陀音丹巴为右翼[9]。康熙三十年(1691年),准噶尔部噶尔丹入侵喀尔喀,喀尔喀三部溃败,举族迁入内蒙古并上表内附。清圣祖于多伦淖尔召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及三汗,举行盟会,将其部众安置于乌珠穆沁、苏尼特部落之地。乃命理藩院置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札萨克图汗部,编旗列队。雍正九年(1731年)分土谢图汗部置赛音诺颜部,自此漠北外喀尔喀分为四部。乾隆中期以后,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隶属于库伦办事大臣;赛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隶属于乌里雅苏台将军

喀尔喀后路汗阿林盟

土谢图汗部,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原为喀尔喀左翼土谢图汗札萨克旗。次年(1692年)五月,定为喀尔喀北路,编为十七旗[11]

土谢图汗旗境内的光显寺(额尔德尼召)

雍正九年(1731年),析土谢图汗部西十九旗置赛音诺颜部。土谢图汗部改称喀尔喀后路。会盟于土拉河以南之汗山(今乌兰巴托南),满语称山为“阿林”,故称汗阿林盟。至乾隆年间分为二十旗:

  • 土谢图汗旗[12]
  • 土谢图汗部右翼左旗
  • 土谢图汗部中右旗
  • 土谢图汗部左翼中旗
  • 土谢图汗部中旗
  • 土谢图汗部左翼前旗
  • 土谢图汗部右翼右旗
  • 土谢图汗部右翼左末旗
  • 土谢图汗部左翼末旗,以上九旗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土谢图汗部左翼后旗,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
  • 土谢图汗部中左翼末旗,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置
  • 土谢图汗部右翼右末次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置
  • 土谢图汗部左翼右末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土谢图汗部左翼左中末旗,康熙五十年(1711年)置
  • 土谢图汗部中右末旗,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置
  • 土谢图汗部中次旗,,康熙五十八年置
  • 土谢图汗部右翼左后旗,雍正八年(1730年)置
  • 土谢图汗部右翼右末旗,雍正九年置
  • 土谢图汗部左翼中左旗,雍正十年置
  • 土谢图汗部中左旗,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置

喀尔喀中路齐齐尔里克盟

喀尔喀中路赛音诺颜部,一作三音诺颜部,原隶属于土谢图汗部。雍正九年(1731年)因策凌征准噶尔有功,授“大札萨克”。善巴、策凌一族的土谢图汗部右翼中旗、中左末旗、右翼右后旗、中前旗、中左旗、中末旗、右翼中左旗、右翼末旗、右翼前旗、中后旗、左翼左旗、左翼右旗、左翼左末旗、右翼中末旗、右翼左末旗、右翼中右旗、右翼后旗、中后末旗、中右翼末旗共十九旗由土谢图汗部析出,置赛音诺颜部。乾隆年间,赛音诺颜部增至二十二旗,与游牧于此的额鲁特部二旗,共二十四旗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称齐齐尔里克盟

  • 赛音诺颜旗(原土谢图汗部右翼中旗)
  • 赛音诺颜部右翼右后旗
  • 赛音诺颜部中左旗
  • 赛音诺颜部中前旗
  • 赛音诺颜部中末旗
  • 赛音诺颜部右翼前旗
  • 赛音诺颜部左翼左旗
  • 赛音诺颜部右翼末旗
  • 赛音诺颜部右翼后旗
  • 赛音诺颜部左翼右旗,以上十旗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赛音诺颜部左翼左末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置
  • 赛音诺颜部右翼中右旗,康熙三十五年置
  • 赛音诺颜部中右翼末旗,康熙三十五年置
  • 赛音诺颜部右翼左末旗,康熙三十六年置
  • 赛音诺颜部右翼中左旗,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置
  • 赛音诺颜部中后末旗,康熙四十八年置
  • 赛音诺颜部中后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置
  • 赛音诺颜部右翼中末旗,康熙五十一年置
  • 赛音诺颜部中左末旗,康熙六十年(1721年)置,即额驸策凌所领之旗。以上十九旗原属土谢图汗部。
  • 赛音诺颜部右末旗,乾隆三年(1738年)置
  • 赛音诺颜部中右旗,乾隆十六年(1751年)置
  • 赛音诺颜部左翼中旗,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12]
额鲁特部二旗

漠北的额鲁特部二旗,出自西域准噶尔部,由康熙年间内附的准噶尔部落编成,附牧于土谢图汗部地界。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由土谢图汗部改隶赛音诺颜部。[12]

  • 额鲁特旗(额鲁特贝子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置,封巴图尔珲台吉之孙丹济拉为札萨克辅国公,附土谢图汗部游牧。[12]
  • 额鲁特前旗,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授巴图尔珲台吉之从曾孙阿喇布坦为札萨克郡王,置一旗,附土谢图汗部游牧。雍正四年(1726年)增置一旗,七年(1729年)二旗合并。[12]

喀尔喀东路克鲁伦巴尔和屯盟

喀尔喀东路车臣汗部,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次年(1692年)编为十二旗[13]。乾隆年间增至二十三旗。该部会盟于克鲁伦河巴拉斯城,称克鲁伦巴尔和屯盟

  • 车臣汗部中旗(车臣汗旗)
  • 车臣汗部左翼中旗
  • 车臣汗部右翼中旗
  • 车臣汗部中左旗
  • 车臣汗部中右旗
  • 车臣汗部中前旗
  • 车臣汗部中后旗
  • 车臣汗部中下旗(车臣汗部中末旗)
  • 车臣汗部左翼前旗
  • 车臣汗部左翼后旗
  • 车臣汗部右翼前旗(《平定朔漠方略》无此旗)
  • 车臣汗部右翼后旗,以上十一旗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车臣汗部中末次旗,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置
  • 车臣汗部中左前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车臣汗部中右后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车臣汗部左翼左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
  • 车臣汗部左翼右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
  • 车臣汗部右翼左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
  • 车臣汗部左翼后末旗,康熙五十年(1711年)置
  • 车臣汗部右翼中右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置
  • 车臣汗部右翼中左旗,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置
  • 车臣汗部中末右旗,乾隆十四年(1749年)置
  • 车臣汗部右翼中前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置

喀尔喀西路札克毕拉色钦毕都尔诺尔盟

喀尔喀西路札萨克图汗部,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次年编为九旗[14]。雍正十年(1732年)因罪削策妄扎布札萨克图汗爵位,以其叔之子、右翼左旗札萨克格哷克延丕勒袭札萨克图汗位,兼管札萨克图汗旗与右翼左旗,视为一旗。乾隆年间增至十八旗,与所附辉特部一旗,共十九旗,会盟于札克河源头之毕都尔诺尔,称札克毕拉色钦毕都尔诺尔盟

  • 札萨克图汗部中旗(札萨克图汗旗)
  • 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左旗[15]
  • 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右旗(《平定朔漠方略》无此旗)
  • 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左旗
  • 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右旗
  • 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前旗
  • 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前旗
  • 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后旗
  • 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后旗,以上九旗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中左翼左旗,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后末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中右翼末次旗,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中右翼末旗,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右末旗,雍正二年(1724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后末旗,雍正四年(1726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左翼中旗,雍正六年(1728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中右翼左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中左翼右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中左翼末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置
辉特部一旗

漠北的辉特部设一旗,附牧于札萨克图汗部地界。

  • 辉特旗,罗布藏后裔。乾隆三十年(1765年)置,授辉特台吉拉克沁噶喇为札萨克一等台吉,附札萨克图汗部游牧[16]

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为乌梁海人。原属喀尔喀右翼和托辉特部札萨克俄木布额尔德尼。唐努乌梁海为内属部落,不属于外蒙古(喀尔喀部落)。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授俄木布额尔德尼之子额林沁罗卜藏为札萨克,领和托辉特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和托辉特贝勒青衮杂卜发动撤驿之变,旋即被平定。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始将唐努乌梁海编为佐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颁“唐努乌梁海四旗总管之印”。凡五旗,四十八佐领,视同蒙古部落。隶属于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三十九年(1765年)至清末,由唐努旗总管兼任唐努乌梁海各旗总管,掌唐努乌梁海四旗总管之印。同治七年(1868年),根据《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和《乌里雅苏台界约》,原属克木齐克旗的阿穆哈河流域划归俄罗斯。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清廷先后颁给库布苏库勒诺尔旗、克木齐克旗印信,二旗遂不再由唐努旗总管管辖。

科布多

道路右侧为科布多参赞大臣衙门遗址

科布多各部统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杜尔伯特部及阿尔泰山一带各部落。

杜尔伯特部

杜尔伯特部 (绰罗斯氏),乾隆十八年(1753年)内附,次年(1754年)编为十四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设左、右两翼赛音济雅哈图盟,会盟之例一如外蒙古。

  • 杜尔伯特左翼 十一旗(赛音济雅哈图左翼盟)
    • 特古斯库鲁克达赖汗旗(杜尔伯特汗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左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前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后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上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下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前左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前右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后左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后右旗
File:万树园赐宴图.jpg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宴请前来归降的杜尔伯特部首领
  • 杜尔伯特右翼 三旗(赛音济雅哈图右翼盟)
    • 杜尔伯特右翼前旗
    • 杜尔伯特右翼前右旗
    • 杜尔伯特右翼中右旗
  • 辉特部 二旗

札哈沁部

  • 札哈沁部 二旗
    • 札哈沁总管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
    • 札哈沁三等信勇公旗(札哈沁公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佐领,嘉庆五年(1800年)增置[19]

科布多额鲁特部

明阿特部

阿尔泰乌梁海

  • 阿尔泰乌梁海七旗,乾隆十九年(1754年)置[20]光绪三十二年末(1907年)改属阿尔泰[21]
    •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副都统旗
    •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散秩大臣旗
    •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总管旗二
    • 阿尔泰乌梁海右翼散秩大臣旗
    • 阿尔泰乌梁海右翼总管旗二

阿尔泰淖尔乌梁海

新土尔扈特部

新和硕特部

  • 新和硕特部一旗,游牧于阿尔泰山南路布尔干河一带(今属蒙古国布尔根县)。原附属于新土尔扈特左旗,编为半个佐领。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分出,嘉庆元年(1796年)置札萨克旗。1907年改属阿尔泰。

蒙古各游牧喇嘛部落

青海蒙古各部

青海蒙古各部有时统称为“青海额鲁特”。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和硕特台吉罗卜藏丹津叛乱。次年(1725年)编青海蒙古各部为二十七旗,置青海办事大臣管辖青海地方,并主持蒙古各部会盟,不设盟长。雍正九年(1731年)增置二旗。嘉庆十一年(1816年)裁撤一旗,余二十八旗。道光三年(1823年)分青海黄河以北之蒙古二十四旗为左、右翼二盟。[22]

青海和硕特部

青海辉特部

青海绰罗斯部

青海土尔扈特部

青海喀尔喀部

青海游牧喇嘛部落

新疆蒙古各部

新疆蒙古各部落统于伊犁将军,原不置札萨克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锡率俄罗斯所属土尔扈特、和硕特等部归降。清廷于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喀喇沙尔库尔喀喇乌苏等地划给牧地,置旧土尔扈特中路和硕特二部。

旧土尔扈特部

旧土尔扈特部十旗,分为南、北、东、西四路,即四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

  • 南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统南路旧土尔扈特部四旗,又称“珠勒都斯土尔扈特”,游牧于珠勒都斯河流域(今新疆和静县北部)一带。皆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
    • 南路旧土尔扈特旗(卓哩克图汗旗)
    • 南路旧土尔扈特中旗
    • 南路旧土尔扈特右旗
    • 南路旧土尔扈特左旗
  • 北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统北路旧土尔扈特部三旗,又称“霍博克萨里土尔扈特”,游牧于霍博克萨里(和布克赛尔县)一带。
    • 北路旧土尔扈特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
    • 北路旧土尔扈特右旗,乾隆四十年(1775年)置
    • 北路旧土尔扈特左旗,乾隆四十年置
  • 东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统东路旧土尔扈特部二旗,又称“济尔哈朗土尔扈特”,游牧于新疆巩乃斯河喀什河流域。皆为乾隆三十六年置。
    • 东路旧土尔扈特右旗
    • 东路旧土尔扈特左旗
  • 西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统西路旧土尔扈特部一旗,又称“精土尔扈特”、“晶河土尔扈特”,游牧于晶河(今精河)一带。
    • 西路旧土尔扈特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

中路和硕特部

  • 中路和硕特部四旗,自为一盟,称巴图塞特奇勒图盟。游牧于今新疆和静县一带。
    • 中路和硕特中旗,乾隆三十六年置
    • 中路和硕特中右旗,乾隆三十六年置
    • 中路和硕特中左旗,乾隆四十年(1775年)置
    • 中路和硕特多罗贝勒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置,嘉庆二年(1797年)裁撤[24]

黑龙江蒙古部落

黑龙江蒙古额鲁特部札萨克由西北地区迁入,统属于黑龙江将军

  • 黑龙江额鲁特部一旗,出自准噶尔部,由新疆徙至黑龙江游牧。

西藏蒙古各部

西藏蒙古各部由驻藏大臣管辖。

达木蒙古

  • 达木蒙古八旗,原属和硕特部。置佐领八人,不设总管,直属于驻藏大臣。

霍尔三十九族

据《清史稿》兵志记载,三十九族有:纳书克贡巴族、毕鲁族、琫盆族、达格鲁族、拉克族、色尔札族、札嘛尔族、阿札克族、上阿札克族、下阿札克族、伙尔川木桑族、伙尔札麻苏他尔族、伙尔札麻苏他尔、只多族、瓦拉族、伙尔族、麻鲁族、宁塔、尼札尔、参麻布玛、尼牙木札族、利松麻巴族、勒达克族、多麻巴族、羊巴族、依戎伙尔族、伙尔族、彭他麻族、伙尔拉赛族、上刚噶鲁族、下刚噶鲁族、琼布拉克鲁族、噶鲁族、色尔札族、上多尔树族、下多尔树族、三札族、三纳拉巴族、朴族。[25]

三十九族土司为:琼布噶鲁、琼布巴尔查、琼布纳克鲁、勒纳伙尔、色里琼扎尼查尔、色里琼扎参嘛布玛、色里琼扎嘛噜、木朱特羊巴、布米特勒达克、木朱特尼牙木查、木朱特利松嘛吧、木朱特多嘛巴、勒远伙尔、依戎伙尔移他玛、查楚和尔孙提玛尔、巴尔达山木多川目桑、嘛拉布什嘛弄、窝柱特只多、窝柱特娃拉、彭楚克伙尔、彭楚克彭他玛尔、彭楚克拉寨、盆索纳克书达格鲁克、沁体牙冈纳克书毕鲁、盆沙尼牙固纳克书色尔查、巴尔达穆纳克喜奔盆、纳格沙拉克书拉克什、洛克纳克书贡巴、三渣、三纳拉巴、扑旅、上阿扎克、下阿扎克、白猎扎嘛尔、上冈噶鲁、下冈噶鲁、上夺尔树、下夺尔树。[26]

八旗蒙古

八旗察哈尔

  • 八旗察哈尔康熙十四年(1675年),额哲之孙布尔尼起兵反叛,两个月后败亡,察哈尔汗族遂绝嗣。此后朝廷将察哈尔部众编入八旗蒙古,各旗设总管,游牧于宣化大同边外。乾隆以前,八旗察哈尔属于在京八旗,只是不驻防内地,而是游牧于口外,称为“八旗游牧察哈尔”(意为八旗在察哈尔游牧者)。其牧地“东至克什克腾界,西至归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太仆寺牧厂及山西边界,北至苏尼特及四子部落界”[28],属于八旗蒙古所有,不是自己的领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察哈尔都统统辖八旗察哈尔,不再隶属于京旗。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间,朝廷征调部分八旗察哈尔兵丁征戍伊犁,成为伊犁伊犁察哈尔八旗。到了乾隆后期,编入八旗察哈尔的外来兵丁人口已经超过察哈尔本部人口,有来自茂明安、巴尔虎、苏尼特、喀尔喀、准噶尔、土尔扈特等部的流散人口。其中以来自准噶尔部的人口(如达什达瓦属部)最多。
    • 镶黄旗察哈尔
    • 正黄旗察哈尔
    • 镶红旗察哈尔
    • 正红旗察哈尔
    • 镶白旗察哈尔
    • 正白旗察哈尔
    • 镶蓝旗察哈尔
    • 正蓝旗察哈尔

新疆驻防八旗

新疆伊犁所属察哈尔、额鲁特,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各定为左右翼、八旗。左右翼各置总管一人,统属于伊犁将军。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定塔尔巴哈台所属额鲁特部为一旗。[29]

  • 伊犁察哈尔八旗
    • 左翼四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
    • 右翼四旗:正黄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
  • 伊犁额鲁特八旗
    • 左翼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
    • 右翼下五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
  • 塔尔巴哈台额鲁特旗

黑龙江驻防呼伦贝尔各旗

  • 呼伦贝尔驻防巴尔虎部,原属喀尔喀车臣汗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之后渐次迁至黑龙江境内。
    • 陈巴尔虎二旗,雍正十年(1732年)置,属于布特哈八旗,驻防于呼伦贝尔城北。
      • 正蓝旗索伦
      • 镶白旗索伦
    • 新巴尔虎八旗,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驻防于呼伦湖贝尔湖一带。左右翼各设总管一员。各旗设副总管一员,不设总管。
      • 镶黄旗新巴尔虎
      • 正黄旗新巴尔虎
      • 正蓝旗新巴尔虎
      • 镶白旗新巴尔虎
      • 镶蓝旗新巴尔虎
      • 正红旗新巴尔虎
      • 镶红旗新巴尔虎
      • 正白旗新巴尔虎
  • 黑龙江杜尔伯特部(绰罗斯氏),原属科布多杜尔伯特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二等台吉博东齐、布图库率领从额尔齐斯河流域徙牧呼伦贝尔,编入驻防八旗,并未像其他部落一样编设佐领,隶属于呼伦贝尔副都统[30]

参考文献

引用

  1. 嘉庆《一统志》外藩蒙古统部:“盖奉正朔、隶版图者,部落二十有五,为旗五十有一。”
  2.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六理藩院设官内蒙古部落官制
  3. 嘉庆《一统志》归化城土默特
  4. 内蒙古各旗建置年代多无明确记载。以下置旗年份,除另注明者外,以嘉庆《大清一统志》所载授世袭札萨克并掌旗时间为准。
  5. 据《清史稿》藩部传。光绪《会典事例》云崇德九年(1642年)封札萨克,疑“元年”误作“九年”。
  6. 《清史稿》地理志
  7. 7.0 7.1 7.2 7.3 7.4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六十七理藩院封爵内札萨克一
  8. 8.0 8.1 8.2 8.3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六十八理藩院封爵内札萨克二
  9. 9.0 9.1 9.2 《清史稿》藩部传
  10.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六十三理藩院疆理
  11. 《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
  12. 12.0 12.1 12.2 12.3 12.4 以下置年见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六十九理藩院封爵外札萨克一
  13. 《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载车臣汗部编为十一旗,无右翼前旗,据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及嘉庆《一统志》补出。
  14. 《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载八旗,无左翼右旗。据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及嘉庆《一统志》补出
  15. 《平定朔漠方略》:“扎萨克郡王色棱阿海管西路左翼左军事。”光绪《会典事例》载,乾隆二十一年始置札萨克。
  16.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理藩院封爵外札萨克二
  17. 樊明方,《清朝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管辖》,载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
  18. 以上见嘉庆《一统志》乌里雅苏台统部
  19. 《清史稿》藩部传。嘉庆《一统志》、《中国历史地图集》失载此旗。
  20.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六理藩院设官
  21. 《清史稿》卷五百二十四藩部传七:“十二月,是部七旗划隶阿尔泰。”
  22.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八十三理藩院会盟
  23. 23.0 23.1 23.2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一理藩院封爵外札萨克三
  24.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二理藩院封爵外札萨克四
  25. 其中有重复者。
  26. 《清史稿》卷五百二十五藩部传
  27. 《清朝藩部研究》,133页
  28. 清朝通志》卷三十一地理略
  29.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七理藩院设官
  30. 佟佳江. 清史稿订误. 中华书局. 2013: 186. ISBN 9787101092974. 

来源

  •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中国藏学出版社影印殿本
  • 钦定皇朝通志》,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影印乾隆殿本
  •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
  •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光绪殿本
  • 清史稿》,中华书局点校本
  • 谭其骧 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祁韵士 著,张穆 改定,包文汉 整理,1987,《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张文江,2001,《清朝藩部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