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郡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武邑郡,中国西晉时设置的

建置沿革

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進封南宮縣王司馬承為武邑王[1],分長樂國武邑國,屬冀州,治武邑縣(今河北省武邑縣),領武邑、武遂、觀津三縣,後析置武強縣。晉惠帝时期,武邑王薨,無後,武邑郡成為長樂國的支郡[2]

十六國時期,武邑郡相繼為後趙及其殘存勢力(314年-354年)、前燕(354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後燕(384年-396年)所有。[3]

北魏時,勃海郡阜城縣改屬武邑郡,武強縣併入武邑縣,觀津縣改稱灌津縣。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復置武強縣。[4]

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廢武邑郡,省併武邑、武遂、灌津三縣,武強縣劃入長樂郡,阜城縣劃入勃海郡[3][5]

人口

行政長官

武邑內史(289年-314年)

  • 邵存,魏郡安陽人,西晉末為武邑內史,後前往濟南郡堅守黃巾固,太興三年(320年)又假武邑太守,次年南奔途中被殺。[6][7]

武邑太守(314年-318年)

武邑內史(319年-330年)

武邑太守(330年-556年)

國主

  • 武邑王司馬承,289年-290年代在位。
  • 赵公石勒,318年-319年在位,武邑郡為趙國封內的十三郡之一。
  • 赵王石勒,319年-330年在位,武邑郡為趙國封內的二十四郡之一。[17]

註釋及徵引文獻

  1. 《晉書》卷3〈武帝紀〉:「〔太康十年〕冬十月壬子,徙南宮王承為武邑王。」
  2. 《太平寰宇記》卷63〈河北道·冀州〉:「晉泰始元年,封皇叔祖孚為安平王;太康五年,又改為長樂國,立孚曾孫佑為王;十年,割武遂、武邑、觀津三縣為武邑國,以封南宮王承為武邑王。惠帝時,承薨無後,省還長樂。」
  3. 3.0 3.1 牟发松等,2017,《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 4.0 4.1 《魏書 卷一百六上 地形志二上第五》
  5. 《隋書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6. 《晉書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7. 《資治通鑒 卷九十一 晉紀十三》
  8. 《魏書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9. 《魏書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10. 《魏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11. 《魏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12. 《魏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13. 13.0 13.1 《魏書 卷九十四 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14. 《魏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15. 《魏書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16. 《北齊書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四》
  17. 《晉書 卷一百四 載記第四》:“并前……武邑……十三郡,合二十四郡、戶二十九萬為趙國,封內依舊改為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