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賀郡

出自求聞百科

求闻编者留言 | 貢獻於2022年6月19日 (日) 08:00所做的修訂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歷代變更
設置 三國吳
使用狀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
三國 臨賀郡
西晉 臨賀郡
東晉/十六國 臨賀郡
南北朝 臨賀郡(宋)
臨慶郡(宋)
臨賀郡(齊)
臨賀郡(梁)
臨賀郡(陳)
唐朝 賀州→臨賀郡(742年)
改稱為賀州(758年)

臨賀郡,中國古代的

建置沿革

六朝

三國東吳黃武五年(226年)分蒼梧郡設置臨賀郡,治所臨賀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東南賀街)。包括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富川鐘山湖南省江華江永。屬交州吳景帝永安六年(263年),臨賀郡改屬廣州

晉武帝太康中,臨賀郡領七縣:臨賀、謝沐、馮乘、封陽、興安、富川、寧新。[1]晉成帝時,臨賀郡改屬荊州

宋文帝時,分封陽縣立宋昌、宋興、開建、武化、徃徃、永固、綏南七縣。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分開建、武化、宋昌三縣立宋建郡,臨賀郡與宋建郡改屬廣州,次年復屬湘州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悉省所立新縣,唯留開建縣。[2]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六月,改臨賀郡為臨慶郡,追改東平王劉休倩為臨慶沖王。[3]泰始七年(471年),臨慶王劉躋還本國,復改臨慶郡為臨賀郡。[4]

隋唐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廢臨賀郡,其地屬賀州隋煬帝大業初,廢賀州。[5]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賀州為臨賀郡。臨賀郡領六縣:臨賀、桂嶺、馮乘、封陽、富水、蕩山。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臨賀郡為賀州。[6]

人口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臨賀郡有2500戶。[1]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臨賀郡有3715戶,31587口。[2]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臨賀郡有4500戶。[6]

行政長官

臨賀太守(226年—348年)

臨賀相(348年—360年)

臨賀太守(360年—463年)

臨賀內史(463年—465年)

臨賀太守(465年—470年)

臨慶內史(470年—471年)

臨賀太守(471年—489年)

臨賀內史(489年—498年)

臨賀太守(498年—532年)

臨賀內史(532年—549年)

  • 歐陽頠,字靖世,長沙臨湘人,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離任。[13]

臨賀太守(549年—583年)

臨賀內史(583年—589年)

臨賀郡太守(742年—758年)

國主

東晉臨賀國(348年—360年)

臨賀國(348年—360年)[14]
以伐蜀之功封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臨賀郡開國公 桓溫 348年—360年
改封南郡,本爵降一等(臨賀縣開國公)賜予次子濟

南朝宋臨賀國(463年—465年)

臨賀國(463年—465年)丨食邑2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臨賀郡王 劉子產 463年—465年 宋孝武帝第十八子
出後南平國,國除

南朝宋臨慶國(470年—471年)

東平國(454年—470年)/臨慶國(470年—471年)丨食邑2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東平郡王→臨慶郡王 沖王 劉休倩 454年 宋文帝第十六子
2 東平郡王 劉子嗣 463年—466年 劉休倩兄子
3 東平郡王 劉智井 470年 劉休倩兄子
4 臨慶郡王 劉躋 470年—471年 劉智井第八弟
還本,國除

南朝齊臨賀國(489年—498年)

臨賀國(489年—498年)丨食邑2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臨賀郡王 蕭子岳 489年—498年 齊武帝第十六子
伏誅,國除

南朝梁臨賀國(532年—549年)

臨賀國(532年—549年)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臨賀郡王 蕭正德 532年—548年 蕭宏子
伏誅,國除

南朝陳臨賀國(583年—589年)

臨賀國(583年—589年)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臨賀郡王 陳叔敖 583年—589年 陳宣帝第二十一子
陳亡,國除

參見

註釋及徵引文獻

  1. 1.0 1.1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2. 2.0 2.1 《宋書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3. 《宋書 卷八 本紀第八》
  4. 《宋書 卷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5.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6. 6.0 6.1 《舊唐書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7.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8. 《三國志 卷六十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
  9. 《晉書 卷七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10. 《隋書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
  11. 《晉書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12. 《宋書 卷六十 列傳第二十》
  13. 《陳書 卷九 列傳第三》
  14. 《晉書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