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關係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待春留言 | 貢獻於2024年4月24日 (三) 13:06所做的修訂

中國同韓國的關係

中國

大韓民國
外交代表機構
中國駐韓大使館韓國駐華大使館
外交代表
大使 邢海明[1]大使 鄭在浩[2]

中韓關係韓中關係韓語:한중 관계韩中 关系 Hanjung gwan'gye ),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朝鮮半島南半部地區的大韓民國之間的雙邊外交關係。兩國在經濟上的交流始於1975年,而雙方在1992年才正式建交始邦交正常化,此前大韓民國因堅定的反共立場,長期與持反共立場的台灣國民黨當局保持官方關係。

自1992年8月24日,中韓兩國正式建交後,韓中關係不斷提高,雙方高層互訪頻繁,經貿、文化、人員往來迅猛發展。1992年9月27日,時任韓國總統盧泰愚在兩國建交僅1個月後,便率龐大訪華團出訪中國,會見了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等領導人。[3]雙方在北京發表了《中韓新聞公報》,並簽署了《中韓貿易協定》、《中韓投資保護協定》、《中韓關於設立經濟、貿易、技術聯合委員會協定》、《中韓科學技術協定》。[4]:183-185[5]:832-834 1997年12月,金大中訪華期間,兩國關係被提升為「面向21世紀的合作夥伴關係」。[4]:247-251[5]:8412003年,兩國關係提升為「面向21世紀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4]:287[5]:847。2008年5月,李明博訪華時,兩國關係被再次提升為「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使雙邊關係走向成熟[4]:350-352[5]:841

2013年,韓國總統朴槿惠訪問北京後,中韓兩國迅速進入「蜜月期」。2015年,中韓關係已達到雙方建交以來的最高水平[6]。同年9月3日,中國在北京舉行反法西斯70周年閱兵活動,朴槿惠應邀出席。特別地,在她訪問北京期間,朴槿惠作為韓國總統登上天安門城樓,這在歷史上是首次,體現出韓中關係正邁向新的階段[6]。2016年,韓國政府決定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由於其雷達潛在有探測到中國的能力,遭到中方反對,兩國開始有交惡跡象。隨著2017年末文在寅訪問中國以後,兩國關係開始趨於緩和。但是,保守派所支持的尹錫悅上台為兩國關係的前景覆蓋了一層陰影。

歷史

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

時任大韓民國總統李明博(左)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右)

中國與朝鮮半島交往的歷史幾乎貫穿於整個中國歷史朝鮮歷史,關係長達二千多年。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朝國力漸衰,伴隨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李鴻章將自己部下袁世凱任命為朝鮮總督,派赴朝鮮[7]:119。1882年,朝鮮兵士發動壬午事變,攻擊日本公使館,袁世凱逮捕大院君,帶到清朝軟禁[7]:119。1885年至1887年,英國皇家海軍攻打並佔領朝鮮王朝巨文島(英國稱為漢密爾頓港 Port Hamilton),牽制俄國;中國也害怕俄國介入朝鮮半島,最終俄國允諾不侵佔朝鮮領土,英軍撤出巨文島[7]:121。1885年,朝鮮閔妃派系意圖與俄國簽訂密約,但受到日本和清朝反對而失敗;大院君獲釋回朝鮮,牽制閔妃[7]:120。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朝貢關係至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而完全崩潰。1899年9月,清政府與大韓帝國政府簽訂《中韓通商條約》(中文本原存於國民政府外交部,現寄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庫房),正式建立近代條約關係;至1905年隨日俄戰爭結束,大韓帝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後於1910年被日本吞併。1921年11月,時任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代國務總理兼法務總長、外務總長申圭植以特使的身份到訪孫中山廣州剛剛成立的國民政府,雙方相互承認,並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成為中韓近代關係史上的一段佳話[8]:51-52[9][10]。「二戰」以後,「冷戰」開始,朝鮮半島形成分屬東、西方二大陣營的敵對政權[11][12]

冷戰開始後

中國與韓國現代關係史,始於「二戰」以後。「二戰」以後朝鮮半島分裂為兩個國家;與此同時中國因「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當局(蔣介石當局)戰敗後,退居台灣。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社會制度差異、韓戰爆發等諸多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南朝鮮一直處於敵對狀態。一方面,蔣介石當局從1948年開始承認「三八線」以南的南朝鮮當局;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承認三八線以北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朝鮮半島合法政府,一直認為朝鮮半島應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來統一。

1970年代以後,隨國際局勢漸漸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善了同美國、日本及西方國家的緊張關係,並重新審視對外政策。1978年以後,在推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中國逐漸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此外,作為中國的近鄰,朝鮮半島的和平安定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與現代化有著密切的聯繫,中國對此非常重視。中國注意到韓國經濟的發展,對韓國出口主導型發展戰略作出了肯定的評價,重視同韓國的經濟合作,也希望韓國成為經濟合作夥伴。

1973年6月23日,時任韓國總統朴正熙發表了「有關和平統一外交政策的特別聲明」,即「6·23宣言」,表示韓國願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下與包括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所有國家實行門戶開放[5]:820[13]:381

中韓建交

位於北京朝陽區的大韓民國駐華大使館

1983年5月5日,瀋陽飛往上海中國民航296號三叉戟飛機卓長仁等人劫持至韓國後由於韓政府恰當處理,中國和韓國進行首次官方會談後,態度開始有所改變。另外一方面隨著韓國經濟騰飛,中國開始重新認識韓國,隨著1986年漢城亞運會1988年漢城奧運會,與韓國接觸交流日漸增多。事實上中國政府非常注重韓國經濟發展經驗,這就成為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的經濟背景 [14],但因為台灣問題,加上韓國政府一直不願意和國民黨當局斷交,雙方的建立外交關係談判處於僵局。1989年,韓國開始與蘇聯蒙古東歐國家建交。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1992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韓國彼此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同時統轄台灣地區的國民黨當局與韓國政府斷絕外交關係。

中韓建交後,兩國關係即進入蜜月期。1992年9月27日,時任韓國總統盧泰愚在兩國建交僅1個月後,便率龐大訪華團出訪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見了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等領導人[3]。雙方在北京發表了《中韓新聞公報》,並簽署了《中韓貿易協定》、《中韓投資保護協定》、《中韓關於設立經濟、貿易、技術聯合委員會協定》、《中韓科學技術協定》[4]:183-185[5]:832-834。自建交以來,韓中關係不斷提高,雙方高層互訪頻繁,經貿、文化、人員往來迅猛發展。1997年12月,金大中總統訪華期間,兩國關係提升為「面向21世紀的合作夥伴關係」[4]:247-251[5]:841。2003年,又被提升為「面向21世紀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4]:287[5]:847。2008年5月,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訪華時,兩國關係被再次升級為「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使雙邊關係走向成熟[4]:350-352[5]:841。2013年6月,朴槿惠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主席會談,李克強總理、張德江委員長分別會見。雙方發表《中韓面向未來聯合聲明》。中韓關係急劇升溫。直到韓國決定部署薩德飛彈防禦系統,兩國開始有交惡跡象。隨著2017年文在寅訪問中國以後,兩國關係開始趨於緩和。

政治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建交以來,兩國政治關係取得很大進展。1998年11月,韓國總統金大中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雙方簽署了《中韓刑事司法協助條約》等多項條約協議;2000年10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對韓國進行正式了訪問,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引渡條約》。2003年7月,盧武鉉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雙方商定在21世紀建立和發展韓中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兩國重申在解決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上的加強合作,強調高層交往和各層次的對話與交流、深化各領域的互利合作、擴大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闡明了在東北亞聯合國世貿東協東協+3APEC等國際領域的合作。

兩國建交以後,領導人互訪頻繁,其中歷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中國國務院總理大韓民國總統大韓民國國務總理及其他國家領導人進行了互訪,二國政府高層官員互訪頻繁,在共同出席的眾多國際會議期間舉行會晤。截至2014年,先後有大韓民國總統盧泰愚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朴槿惠大韓民國國務總理李漢東李洪九李海瓚韓升洙金滉植、國會議長金守漢、黃珞周和姜昌熙先後訪問中國;歷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朱鎔基和溫家寶全國人大委員長喬石、李鵬和吳邦國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和賈慶林先後訪問韓國。

2013年,韓國總統朴槿惠訪問北京後,中韓兩國迅速進入「蜜月期」。2015年,韓中關係已達到雙方建交以來的最高水平[6]。同年9月3日,中國在北京舉行反法西斯70周年閱兵活動,朴槿惠應邀出席。特別地,在她訪問北京期間,朴槿惠作為韓國總統登上天安門城樓,這在歷史上是首次,體現出韓中關係正邁向新的階段[6]。2015年,日本共同通訊社發表評析文章指出,「習朴會」主要會談議題為朝鮮核問題和如何遏制朝方挑釁行為,此外還有可能涉及舉行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的問題;且甚至可能涉及歷史問題,同時,「習近平與朴槿惠共進午餐,給予了高規格的接待」,這是兩人第6次舉行元首會談。另外,文章提到,美國認為中國欲借3日的活動展示軍事實力的增強,對此保持著警惕。而韓國則頗為重視中國,因為中國不僅是其最大的貿易夥伴國,還對遏制朝鮮的挑釁具有影響力。朴槿惠參加閱兵式將給外界發出具有象徵性的信號,即「韓國在歷史問題上將與中國攜手應對日本」,且中韓關係的重要性不亞於韓美關係[15]

2016年2月,朴槿惠決定同美國商討在韓部署反導系統以對抗朝鮮的飛彈威脅[16]。2016年7月8日,美韓雙方代表召開記者會,宣布將在韓國部署THAAD飛彈防禦系統(韓國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事件)。中國外交部對此決定表示強烈不滿[17]。其後,中韓關係持續惡化。

2017年11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王毅釣魚臺國賓館會見到訪的韓國外長康京和。兩國外長就「階段性」處理薩德飛彈達成共識,外界解讀,「階段性」是中韓雙方在接受共識差異同時管控當前局面的措施。12月2日,一支32人組成的中國旅行團從北京抵達首爾仁川國際機場,受到韓國旅行社及免稅店職員歡迎,他們是薩德事件後首批抵達韓國的旅客,此行被譽為「破冰之旅」[18]。12月13日,文在寅抵達北京,展開為期四天的國事訪問[19]。啟程前夕,文在寅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記者水均益採訪。他指出,此行目的是恢復兩國間的政治互信,強調薩德系統純粹用於防禦,不會傷害中國的安全利益。

經貿關係

大韓民國總統朴槿惠(左)與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
2005年韓國消防防災廳長參訪交流貴州公安消防總隊

中國與韓國進行經濟交流始於從1975年,當時主要通過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間接貿易,貿易規模小。1983年起開始通過香港、新加坡等地開始間接貿易,1988年3月開始開展民間直接貿易,1991年,中國國際商會同大韓貿易振興公社在首爾北京互設代表處。1992年2月和7月,中韓民間貿易協定和民間投資保護協定分別生效。1992年中韓建交後,兩國簽訂了貿易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以及關於成立經濟、貿易和技術合作聯委會的協定,二國經濟貿易迅猛發展。

1980年代後兩國貿易漸增,各種經濟交流與合作也呈現大規模、多樣化趨勢。二國1992年建交以來,雙邊關係快速發展。人員互訪從1992年的13萬人上升至2006年的480萬人[20];雙邊貿易額從1992年的50.3億美元[21]上升至2013年的2,742.5億元,在國家和地區中韓國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對象,中國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對象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國[22];其中中國向韓國出口額911.8億美元,自韓國進口額1830.7億美元[23],兩國領導人商定2015年中韓貿易額達3000億美元的目標,並於2012年5月啟動中韓FTA談判。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1年中韓貿易額2456.3億美元,增長18.6%。其中,中方出口829.2億美元,進口1627.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0.6%和17.6%。2012年中韓貿易額2563.3億美元,增長4.4%。其中,中方出口876.8億美元,進口1686.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7%和3.7%。2013年中韓貿易額2742.5億元,同比增長6.9%。其中,中方出口911.8億美元,進口1830.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9%和8.5%。中國是韓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韓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國。兩國領導人商定2015年中韓貿易額達3000億美元的目標,並於2012年5月啟動中韓自由貿易區談判,並於2015年6月落實。   

2013年,韓在華投資新批項目1371個,中國實際使用韓資30.5億美元。截至2013年,韓累計對華投資項目56224個,實際投資金額559.5億美元。韓是中國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國。2013年,中國對韓非金融類直接投資2.5億美元,同比增加121.4%。截至2013年,中國累計對韓投資12.4億美元。

由於早期未建立外交關係,韓國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起步較晚,直至1985年才有企業經香港或日本的間接投資,1988年才開始有直接投資。1992年韓國對華投資僅為1.19億美元,1993年以後投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到1998年韓國對中國大陸投資已達11177項、合同金額達148.4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達72.9億美元;2006年,韓國對華投資累計達169.8億美元(依照中方統計為349億美元[注 1])。著名企業有大宇三星電子現代汽車LG電子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在中國建立了廣泛的生產和營銷網絡。

韓國企業開始起始階段投資區域集中環渤海灣地區的東北山東省等地,隨著兩國關係的改善和韓企對中國情況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對中國沿海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投資出現擴大的趨勢。韓企對華投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製造業居多,企業構成上,中小型企業多,開始階段以紡織服裝、玩具、鞋類、皮革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進入1990年代中後期後,機電、汽車、化工等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投資迅速增加,並開始同歐美、日資企業展開競爭。

韓國在華投資企業與歐、美在華企業相比,韓資企業技術含量高的少,以勞動密集型和消費品生產企業居多,以技術研究和開發在韓國、產品在中國當地生產的投資方式。經營管理上,有些中小型韓資企業侵犯人權、違反勞動法超時工作較為普遍,對職員的培訓方面投入較少,韓國企業的當地化水平不高;起用中國人不夠,企業的部門經理和業務主管多有韓國人擔任,中國人在韓企得到晉升和提拔機會不多。基於上述原因,韓資企業關閉或撤資較多[24]

軍事交流

1992年中韓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後,兩國先後於1993年12月和1994年4開設韓國駐華武官處和中國駐韓武官處。1992年和1994年,韓國聯參議長曾兩次隨韓國總統訪華。1995年,兩國召開了國防政策實務會議,並開始不定期第舉辦軍隊的體育交流和國防學術大會。[25]:208

兩國關係提升為「合作夥伴關係」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於1998年8月帶團訪韓,拉開兩國軍隊高層交流的序幕。1999年,韓國國防部長趙成台訪華,成為韓戰後首位來華的部長級韓國軍方官員。2000年1月,中國國防部部長遲浩田訪韓。2001年12月,韓國國防部長官金東信訪華,並舉行了兩國國防部長會議[25]:208。2001年10月,韓國海軍士官學校巡洋艦隊訪問了中國上海,2002年5月,中國「嘉興」號、「連雲港」號護衛艦先後訪問了韓國仁川港。2002年9月,韓國空軍大學運輸機首次訪問中國[25]:209

兩國關係提升為「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後,中韓兩軍從2004年開始定期舉行局長級別的國防政策實務會議。2005年胡錦濤訪韓期間,雙方在首爾首腦會議共同聲明中表示「雙方同意繼續加強兩國國防、安全領域的對話和接觸,擴大兩軍交流」。這是兩國首次將深化軍事關係明確記錄到正式文件中。2006年,兩國共同商定將韓國陸軍第3集團軍司令部和中國濟南軍區的互訪定例化,中國北海艦隊東海艦隊與韓國海軍第2艦隊也開始交流。2005年和2007年,兩國海軍分別在海南島東海臨海進行了搜救演習,使兩軍關係進入全面交流階段。[25]:209

2008年兩國關係提升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後,兩軍關係進入軍事合作階段。兩國海軍和空軍之間開通了直通電話,並持續開展聯合搜救演習。2010年天安艦事件延坪島炮擊事件後,韓方對中國所持態度不滿,兩國軍事高層交流中斷。2011年7月15日,兩國在北京舉行了第8屆國防部長會議,決定建立高層國防戰略對話機制,推動儘早簽署有關救災互助的諒解備忘錄,2012年起向對方開放短期教育課程。當時與中國定期舉行國防戰略對話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等7個國家。

2013年,朴槿惠總統訪華後,兩國軍隊間關係進入新的水平。同年7月12日,韓國海軍參謀總長崔潤喜登上了中國的新潛艇,標誌著兩軍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5]:209-210。2013年3月28日,韓國向中國移交了首批437具在韓戰中陣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軍人遺骸[25]:215。2014年7月23日,兩國在北京舉行第四次戰略對話,就開通國防部直通電話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韓國國防部是繼美國國防部日本防衛省之後,中國國防部與之開通直通電話的第三個國家國防部[25]:214。2015年2月,中國國防部長常萬全對韓國進行了為期3天的訪問。這是繼2006年前國防部長曹剛川訪韓後,中國國防部長第三次訪韓。截止到2015年,兩國國防部長先後進行了9次互訪,其中韓國國防部長訪華6次,中國國防部長訪韓3次[25]:211

爭議

近年來,中韓之間,特別是民間,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其矛盾和中日關係韓日關係之間的矛盾形成三角關係。

主權之爭

兩國對於主權之爭,本身並無異議,不像兩國分別與日本有釣魚島竹島之間的主權爭議。在歷史問題上,兩國之間也沒有爭議。但在部分問題上仍有爭論。

  1. 蘇岩礁主權和屬性之爭,兩國政府對於這個島礁的主權以及是否是「島嶼」這個屬性無爭議,但在兩國的專屬經濟區歸屬上有分歧,韓方主張以中間線作為劃界標準將蘇岩礁劃為韓國專屬經濟區,而中方則主張依據大陸岸線原則將其劃為中國專屬經濟區[26],兩國常常發生漁業衝突
  2. 長白山朝鮮半島稱之為白頭山;朝鮮語:백두산)主權之爭,政府間無異議(韓國承認中朝邊界),主要是韓國民間存在情緒。2007年2月,在長春的亞洲冬季運動會上,韓國女子短道速滑隊在獲得女子3000米接力賽銀牌之後在頒獎時舉出「白頭山是我們的領土」韓文字幅,引發中國民眾不滿。
  3. 間島主權之爭,政府間無異議,主要是韓國民間存在情緒。

政府政策

  1. 韓戰以來中國對朝鮮政府的支持,使一些韓國人不滿。
  2. 韓國政府引進薩德飛彈系統引起中國政府和一些民間人士不滿。

注釋

  1. 韓國國家統計廳(Korea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口徑不同。中方公布的統計數字包括在華直接投資的韓國企業的利潤在中國的再投資金額,韓方公布的對華直接投資額未包括這個數字。

參考文獻

引用

  1. 驻大韩民国大使馆.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2-05-21]. 
  2. 驻华大使到任顺序及递交国书日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2-05-21]. 
  3. 3.0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92年第31号 - 中国政府网 (PDF). [2019-01-09]. 
  4.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宋成有 等. 《中韩关系史-现代卷》. 北京: 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1月. ISBN 978-7-5097-5142-8. 
  5.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楊昭全、孫艷株. 《当代中朝中韩关系史》.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3年6月. ISBN 978-7-5472-1603-3. 
  6. 6.0 6.1 6.2 6.3 韩媒回顾2015年中韩关系三大亮点. 中國日報網. [2019-11-16]. 
  7. 7.0 7.1 7.2 7.3 宮脇淳子. 《这才是真实的中国史》. 新北市: 八旗文化. 2015 [2011]. ISBN 978-986-5842-66-6. 
  8. 石建國. 《中国境内韩国反日独立复国运动研究》.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4年4月. ISBN 978-7-308-13033-2. 
  9. 石源華. 近代中韩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重评孙中山会见韩国临时政府专使申圭植. 《韓國研究論叢》. 1996年00期. 
  10. 石源華. 参加辛亥革命的韩国人申圭植. 《世紀》. 2002年05期. 
  11. 2004年10月29日,學術中國[永久失效連結],《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流變——世界體系論視角》
  12. 亞洲文明研究院網站[永久失效連結],《二十世紀後半葉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權赫秀教授
  13. 方秀玉. 《战后韩国外交与中国-理论与政策分析》.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年12月. ISBN 978-7-5326-3500-9. 
  14. 韓國建國大學·《韓中關係論》,宋永等編寫·1993年8月由韓國知永社出版
  15. 陳築君. 朴槿惠赴北京参加阅兵 日媒:南韩向中倾斜. 中國時報. 2015-09-02 [2015-09-02] (繁體中文). 
  16. 新浪. 韩美同意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 新浪新聞. 2016-07-08 [2016-07-09] (簡體中文). 
  17. 美落实在南韩部署萨德系统 中方强烈不满. 無線新聞. 2016-07-08 [2016-07-08]. 
  18. 限韩令解除后首个中国旅行团抵韩. 商業電台. 2017-12-03 [2017-12-13]. 
  19. 韩国总统文在寅抵京 开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新浪新聞. 2017-12-13 [2017-12-13]. 
  20. 2007年8月24日韓國《中央日報》,《開創韓中關係的新紀元》。
  21. 2006年2月14日新華網,《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記錄》。
  22. 2007年8月24日韓聯網,《韓中建交15周年②韓中經濟與韓美經濟的差異》。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4. 徐長文:《韓國企業對華投資的現狀及發展戰略》,《亞非縱橫》(2002年第1期)
  25.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趙楊、劉吉文、李瀟. 《韩国军队发展史》.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5年12月. ISBN 978-7-5012-5138-4. 
  26. 楊龍. 中韩苏岩礁之争及解决措施. 《學理論》. 2012年第27期. 

來源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