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关系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英关系

中国

英国
外交代表机构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英国驻华大使馆
外交代表
大使 郑泽光大使 吴若兰[1]

中英关系(英语:China–United Kingdom relations)指历史上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双边关系,最早始于18世纪末。

两国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冷战时则属于不同阵营,虽然1950年英国便外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至1972年中英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841年起,英国在中国建立多个殖民地,当中以香港的地位至为重要。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深圳河中英街成为中港边界。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冷战、香港前途问题等,中英关系历经波折。近年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英日益深化对华合作,双方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磋商与对话加强,两国高层亦保持互访。[2]

历史

明朝时期

1596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使者约翰·纽伯莱带给明神宗万历帝,信中表达了英中两国更好开展贸易往来的愿望。可惜的是,约翰·纽伯莱在途中遭遇不幸,虽然信件没有丢失,但却成了伊利沙白一世的终身遗憾。此后,信件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直至1986年,英国女王伊利沙白二世访华时将那封时隔390年的信作为赠礼送给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

1636年,约翰·威德尔奉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之命率船队抵达澳门,次年(1637年)到达广州并试图进行通商贸易,被明朝拒绝,结果引发明英海上冲突,曾攻占数个炮台并于珠江口劫掠,最终扰攘了半年才勉强完成买卖,从广州载回600吨货物,主要是糖,未能与明朝建立正式关系。

清朝时期

1684年,康熙帝同意四口通商,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厦门直接进口茶叶。171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被允许在广州建立商馆。1757年,乾隆帝废除四口通商政策,改为广州一口通商。175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洪任辉率领英国船北上天津,通过直隶总督向乾隆帝递交诉状,告广州海关刁难勒索外商,希望清朝开放多个通商口岸。乾隆帝阅后大怒,认为英国人越级上访,有辱大清朝廷尊严。下令将洪任辉驱逐。1784年11月24日,英船Lady Haghes号在广州黄埔鸣炮误毙中国海关吴亚科王运发,放炮者被交出,经当地政府审判后被绞死。1792年,乔治·马戛尔尼带领着英国的外交使团在承德觐见乾隆,要求多口通商但被拒绝。理由是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即可自给自足。

1816年,阿美士德外交使团访华,然而英国与清廷双方因为在礼节上出现分歧,结果使团未能谒见清嘉庆帝

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

1839年到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廷战败。南京条约签订,清朝被迫五口通商并割占香港岛[3]。1853年4月27日英国驻华公使文翰爵士赴南京访问刚刚成立不久的太平天国。1856年到1860年,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英国在此役将已割占的香港岛对岸九龙界限街以南同样割占。1876年,中国在伦敦设立永久性大使馆,首任公使郭嵩焘。这也是中国在境外的第一个大使馆。

1886年,中英缅甸条约在英国伦敦签订。中国承认英国在缅甸的一切权利[3]。1890年,中英藏印条约在英属印度签订,包括锡金,藏印边界等问题。中国承认锡金为英国保护国,但藏印边界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在1893年中英藏印续约签订后,英属印度与中国边界大致确定。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订,英国在香港的殖民地由香港岛、九龙界限街以南扩展至新九龙新界。同时,英国租借威海及周围地区,是称英属威海卫。1900年:义和团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3]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公使朱尔典支持袁世凯东山再起。

1922年,英、美、中等九国于华盛顿会议签署《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九国公约),英、美均支持确认尊重中国的主权的独立与领土完整,限制各国在中国的特权。

1925年,发生英军射杀中国人沙基惨案国民政府号召粤港两地迳行罢工示威,并对香港进行封锁,是为省港大罢工

1926年,英国外交部提出变更对华政策建议案(十二月宣言)。

1927年,北伐革命中,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3]

1930年,国民政府收回英属威海卫除刘公岛之外的威海地区。

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多次向英国求助被拒,蒋介石甚至亲自向英国大使卡尔表示,中国政府可以提供20万人替英国保卫香港,依旧被英国拒绝[4]。1938年10月,华南、华中相继失陷,英国在华势力范围基本为日本控制;英国开始援华,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对华提供财政援助货款共1,550万英镑,其中三分之二是1940年后提供,对华军援微乎其微[4]。1940年,日军占领威海刘公岛,英国在威海卫地区42年的统治告终。

1943年1月11日,《中英新约》签字,除香港九龙外,英国放弃在中国的特殊权利[3]

1947年5月9日,中英双方联合发表新闻,即将签订中英空中运输协定[5]:8351。5月16日,英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鲍毅德率官兵130馀人访问福州[5]:8355。7月23日,《中英航空协定》在南京签字[5]:8388

1949年4月至7月,渡江战役期间,发生解放军和英军在长江相互攻击的紫石英号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年1月6日,英国与国民党当局断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首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欧洲国家。当日,时任英国驻华领事高来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递交了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的外交照会,通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自本日起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之政府;愿意在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并准备与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互派使节;在未任命大使前,指派其当时在南京的胡阶森秘书作为过渡时期的临时代办。同一天,英国外交部在记者招待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声明,但又声称不改变同美国一起“反对共产主义的长期目标”,并要继续同已迁至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保持实际上的联系”。1月9日,周恩来外长复照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表示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基础上与英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并接受胡阶森为英国政府的代表来北京就建立外交关系问题进行谈判。然而,英国政府对于周恩来外长的复照只接受胡阶森为英国政府代表来京谈判建立外交关系问题不理解,认为两国外长换文本身已构成外交关系的建立。中国政府主张经过谈判,在明确英方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后方可建交。对此,英国政府同意与中方先谈判。中国政府给留在北京的英国谈判代表以外交人员的待遇。1950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与英国过渡时期的临时代办胡阶森进行了谈判,中国政府要求英国政府给予澄清:其一,英国政府既然宣称已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就不应同国民党反动残余集团保持任何外交方面的往来;其二,中国希望明确知道英国政府对国民党现在在香港的各种机构及中国的一切国家财产持何种态度。3月17日,胡阶森答复章汉夫,称英国政府已在1950年1月6日撤销对前民国政府之承认,并于同日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予以法律上之承认;由该日起,对前国民党政府已无外交关系存在;在伦敦前中国大使馆已行封闭而前大使已不享受外交官之身份。

联合国及安理会历次讨论中国代表权资格时,英国政府都投了弃权票。

1954年,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政府代表团出席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于4月30日,周恩来同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会面,就中英关系问题交换了意见。5月3日,中国外交部欧非司司长宦乡与英国驻华临时代办杜维廉会面。双方代表团高层人员随后又多次见面。1954年6月17日,中国与英国发表联合公报,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其任务是继续谈判两国的完全建交以及处理两国的侨务和贸易问题。这是世界上首例“半建交”的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同年8月,英国前首相、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访问中国。

1971年1月15日,中国驻英临时代办裴坚章向英外交部驻议会次官罗伊尔进行新任到任拜会时,罗伊尔提出中英两国应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3月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会见英国驻华代办谭森,提出中英全面建交互换大使的三点要求:一、撤销英国在台湾淡水的领事馆;二、在联合国大会上,英国不能既投票支持恢复中国席位的议案,又投票支持把中国代表权问题作为所谓“重要问题”须经大会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的议案,必须完全支持赞同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三、澄清英国过去鼓吹的所谓“台湾法律地位未定”的论调以及为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任何谬论。6月22日,罗伊尔约见裴坚章,表示英方愿完全满足中方前两项条件,但对台湾地位问题并未表态。1971年7月10日至10月5日,中英双方经多轮反复修改换文稿,对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达成协议,确定了1972年3月13日双方签字生效、正式建交。

1979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邀请了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国国务院总理华国锋访问英国,是第一位访问英国的中国国家领导人。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中英联合声明》,中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行使香港主权。1985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接见了访问英国的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

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与王夫菲利普亲王访问中国,她是第一个访问中国的英国君主。在中国访问期间,女王在北京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等领导人,还登上了万里长城。离开北京后又到访了上海西安昆明广州,然后转到香港访问[6]

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恢复在香港行使主权,香港此时结束英国156年殖民管治。

2013年,英国财政大臣欧思邦访问北京,宣言加深双方经贸关系。

2015年1月,中国农业部迎接英国环境乡村事务部国务大臣来访,签署农业合作协定[7]。财政大臣欧思邦上任后空前重视中英关系,从亚投行事件后开始逐渐明朗化,2015年9月访华之旅欧思邦开宗明义表示“英国必须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贸易伙伴”表示其也在执行首相的政策[8],同行的还有英国财政部商务国务大臣奥尼尔勋爵(Lord Jim O’Neill)、商务大臣贾维德(Sajid Javid)、气候与能源变化大臣鲁德(Amber Rudd)、高盛公司前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他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表演说,强调中国仍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两国有机会创造“黄金十年”[9]。之后前往四川成都与新疆乌鲁木齐,成为史上第一位造访中国内陆城市的英国财政大臣,他进一步表示这是为了支持中方“一带一路”与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欧思邦主要战略就一直积极布局想要成为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并表态支持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能源大臣安布尔是欧思邦人马之一,同时认为能源合作可以带动中英双边经济[10],在访华中表示中国可望主导建造位于英格兰东部艾塞克斯郡一座中方设计的核电厂,造价约20亿英镑,这将是西方世界第一座由中方设计的核电厂。英国并出面提供资金担保,英国当局希望新核电厂完工后,可以供应全英国7%的电力且无碳排放。欧思邦任内,中英达成48项合作协议,并签署公共私营合作制备忘录,并承诺英国金融城协会、英中贸易协会参与上海自贸区建设。

2014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偕同夫人程虹访英。2015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伉俪访英

2017年6月,英国脱离欧盟后,拟跟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2018年7月30日,应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邀请,英国外交大臣杰里米·亨特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第九次中英战略对话。

2019年6月至7月,英国表示密切关注香港发生一系列的示威活动,并重申《中英联合声明》仍然有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英国无权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英国外交部传召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指有关言论是“不可接受的”。

2020年7月1日,英国政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施《港区国安法》“严重违反”《中英联合声明》,宣布由2021年1月起,符合申请“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的香港人及其家属,将可在英国居住、读书或工作5年,之后可申请无限期居留,再居住12个月后可登记成英国公民。2021年1月3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不再承认“英国国民(海外)护照”为有效旅行证件和身份证明,不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含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三地)用于入出境[11]

2021年2月4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批评英国广播公司同年1月29日播出2019冠状病毒病中国大陆疫情的“假新闻”,翻炒疫情“隐瞒论”、“源头论”、“责任论”,还将一段反恐演习视频作为中国防疫部门“暴力执法、侵犯人权”的证据,“是典型的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假新闻,影响恶劣”,就此向BBC驻北京分社提出严正交涉[12]。随后,英国通讯管理局于2月4日吊销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执照,理由拥有执照的星空华文传媒对CGTN播出频道无实质控制权,只是CGTN在英分销商,非服务提供者,违反1990年英国广播法相关规定,另外,声明认为CGTN在报道香港暴乱时“有失公允”。2月5日,CGTN发表声明回应,对通讯管理局的裁定表示遗憾及坚决反对。声明指,2020年初,英国通信管理局在“极右翼组织及反华势力的操作下”,突然对CGTN英语频道在英国落地许可发起调查,CGTN随后向管理局进行详细解释说明,落地许可转持建议。然而,通讯管理局以CGTN存在“政治属性”为由,拒绝许可转持,并吊销执照[13]。同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坚决反对通讯管理局吊销CGTN执照,认为英方一方面标榜新闻自由,另一方面罔顾事实阻挠CGTN在英落地,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和政治打压,严重损害中国媒体声誉,严重干扰两国间正常的人文交流。他敦促英方立即停止政治操弄,纠正错误,同时称中方保留作出必要反应的权利,维护中国媒体的正当权益。2月11日,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布禁止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频道在中国落地播出,指英国广播公司的涉华报道有关内容严重违反《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落地管理办法[14]

2021年5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同英国首席大臣外交、联邦和发展事务大臣多米尼克·拉布通电话。他们讨论了建设性的中英关系对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健康等全球挑战的重要性,还讨论了一系列外交政策问题,包括缅甸、伊朗和朝鲜的局势[15][16]

参见

注解

参考资料

  1. 驻华大使到任顺序及递交国书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8-09-14]. 
  2. 中国同英国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1年3月 [2012-04-10]. 
  3. 3.0 3.1 3.2 3.3 3.4 中文本原存于国民党当局外事部门,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库房保存
  4. 4.0 4.1 〈苏联、英国、美国对华援助〉. 《明报》. 2015-08-09: 新闻专题A12-A13版. 
  5. 5.0 5.1 5.2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6. 1986年英女王首次访华:爬长城 吃海参 用筷子. 大公报. 2014-06-19 [2019-01-10]. 
  7. 中英开年农业合作备忘录. [2015-01-21]. 
  8. 英财相访华. [2015-09-23]. 
  9. 中时-英财相希望共创新局. [2015-09-23]. 
  10. 中国核电走向英国. [2015-09-23]. 
  11. 特区政府全面配合国家针对英国政府就处理英国国民(海外)护照事宜采取反制措施. 香港政府一站通. 2021-01-21 [2021-01-21] (繁体中文(中国香港)及繁体中文). 
  12. 中国外交部就BBC涉疫情“假新闻”提出严正交涉 要求公开道歉. 路透社. 2021-02-04 [2021-02-11]. 
  13. CGTN statement on Ofcom's ruling on CGTN's UK broadcasting license. CGTN. 2021-02-05 [2021-02-11]. 
  14. 简讯.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2021-02-11 [2021-02-11]. 
  15. 王毅同英国首席大臣兼外交发展大臣拉布通电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1-05-28 [2021-08-08]. 
  16. Foreign Secretary call with 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27 May 2021. GOV.UK. 2021-05-27 [2021-08-08] (英语).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