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交恶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苏交恶
冷战中苏关系的一部分
1958年,毛泽东会见赫鲁晓夫
日期1956年–1966年[1]
起因苏联开始去斯大林化、中国大跃进造成三年困难时期
方法代理人战争政治宣传中苏边界冲突
结果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分化,中国结束一边倒政策并与美国建交、实行改革开放、苏联其后解体

中苏交恶(俄语: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раскол),又称中苏决裂,是指冷战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发生的外交、军事关系上的疏远甚至对峙冲突。

中苏分歧同时覆盖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层面。有鉴于两者的军事地理及历史关系复杂,双方的矛盾基本不可避免。冲突开始时间尚无定论,但大致缘于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的中苏论战,中共党内部分党员对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感到不满,1961年周恩来率团出席苏共二十二大时与苏联方面激烈辩论不欢而散,并拒绝参加此后的苏共二十三大。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五一六通知,决定开展“文化大革命”,中苏两国关系彻底冻结。

中苏冲突在军事上接着发挥了作用,在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达到顶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在边界部署了重兵提防对方,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谋求与非社会主义阵营的美国发展关系,在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建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即开始改革开放,经济上的一边倒政策也正式终结。

中美建交后的中苏关系一直很紧张,并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至苏联解体前夕,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正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苏关系才得以正常化。随后苏联于1991年解体,中苏大部分时间都在对立,然而时过境迁,新的格局也形成了,目前由中俄关系继承了中苏关系

中苏矛盾缘起

前奏

中苏矛盾萌芽于1930年代的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和其他一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认为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不符合缺少城市工人阶级的中国的国情(在城市发动工人阶级的革命全被国民党镇压,因国民党重军驻守在城市),而决定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始终不认为毛泽东的方法适合中国革命,而支持瞿秋白李立三和“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领导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排除在中央委员会之外。遵义会议延安整风后,毛泽东中共七大后成为中共中央主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而代表苏联路线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逐渐退出权力中心。即使如此,直到1938年,斯大林仍然不愿意承认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认为,共产国际并不了解中国,中国革命的成功并非靠斯大林的支援,而是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奋斗,更明言“我们努力解放中国肯定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赫鲁晓夫回忆称,斯大林曾认为毛泽东是个“仿造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有限,缺乏国际眼光,局限于自己的革命经验[2]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苏联军队向日本宣战,出兵占领中国东北。期间苏联把20亿美元的工业设施当作“战利品”掠走,并没收了30亿美元的金条和8.5亿满币。苏军把部分日军武器交予解放军,却不让他们控制东北。

抗日战争结束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合作。1945年苏联和中国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令毛泽东感到不满。解放战争期间,苏联虽然为中共提供一些武器,却未有全力支持中共。毛泽东事后认为,是因为没有听斯大林要他和蒋介石合作,革命才胜利。

1955年到1957年间苏联援助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成为首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向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靠拢,歌曲《莫斯科-北京》还成为建国初期家喻户晓流行歌。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开始对中国提供大量技术援助,如援建武汉长江大桥等多项建筑计划,以及著名的156项重点工程,输出各种技术与人才,“莫斯科-北京轴心”因此形成。毛泽东还于1952年赞扬这个轴心是“持久的、牢不可破的、战无不胜的”[3]

尽管如此,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却有很大的分歧。中方认为“毛泽东道路”,即像中国革命一样,“由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反帝联合战线”及“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持久的武装斗争,从农村包围城市”,是“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道路”,这理论“不仅对中国和亚洲具有意义,对共产主义运动也具普遍意义”,更认为中国革命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经典”。苏联却不认同毛泽东的言论,认为应遵从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指引的道路,亚洲人民以中国革命看作样板非常危险[4]

分歧

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其目的主要是废除1945年条约,重新签订中苏同盟条约。斯大林最初反对“改变原有中苏条约的合法性”,苏联租用旅顺口30年“在形式上不能改变”,但可以发表一个声明表示苏联同意从那里撤军。后来,在毛泽东的强硬态度面前,斯大林不得不同意签订新条约。苏联有关部门反复考虑,数易其稿,在周恩来到达莫斯科之前起草了12份有关条约和协定,其中规定,目前在旅顺口和大连港的苏联军队自本条约生效之日起2-3年期限内全部撤回苏联境内,撤军将于1950年开始。最后,经过双方讨论确认的协定规定,缔结对日和约后,不迟于1952年底,苏联军队撤出旅顺海军基地;1952年8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到莫斯科与斯大林进行会谈,除了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计划和朝鲜战争问题,延长苏联在旅顺基地驻军也是讨论的内容之一。会谈中斯大林指出,延长共同使用旅顺海军基地期限的倡议应由中方提出。我们在那里是客人,而客人是不提这种问题的。于是,周恩来建议以互换照会的方式,由中国政府向苏联提出相应的请求。9月15日,中苏交换了《关于延长共同使用中国旅顺口海军基地期限的换文》。[5]

1953年斯大林死后,1954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华,并在1955年把军港旅顺归还中国。斯大林的去世使苏联党内围绕继承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赫鲁晓夫特别需要得到中共的支持。因此,在1958年兼任部长会议主席之前,赫鲁晓夫主要是利用党的渠道向中国通报各种情况,以求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通过这条渠道推动向中国提供大量经济的和军事的援助。交还旅顺口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5]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提出“三和路线[注 1]。之后苏联和从前斯大林批判的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建交。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搬走了压在中国共产党头顶上的石头,但赫鲁晓夫对马列主义中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修改[注 2],让中国共产党不悦。

1958年4月和7月,中共要求苏联提供承诺给予的核武器核潜艇,苏联则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和在中国领海和中方组建联合舰队作为交换。在建设长波电台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这牵涉主权问题,提出中方出一半资金,苏联出另一半资金和全部技术,但长波电台主权属于中国,被苏联拒绝;而组建联合舰队一事,毛泽东则认为苏联企图军事控制中国。中国当时海军十分薄弱,即使组建联合舰队也无能力共享苏联的海岸线。毛泽东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6]。”赫则无法理解毛的激烈反应,特别是苏联刚答应提供给中国潜艇技术的前提下,他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间在互相供应、合作上不存在任何困难,而我们竟连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都不能取得一致意见[7]。”

沈志华认为,事实上毛泽东之所以对联合舰队之事大发雷霆,是为了把赫鲁晓夫骗到北京。在赫鲁晓夫秘密访华与毛泽东会谈之后,毛泽东突然提出就这次会谈发表一个联合公报。8月3日的联合公报强调:“双方就……解决国际问题……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而其实双方在会谈中并没有谈及任何“国际问题”。而就在联合公报发表后的8月23日,解放军炮击金门。美国和国民党当局方面自然认为这是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共同商量好的军事行动。然而,事实上,毛泽东从未向赫鲁晓夫透露过炮击金门之事,在炮击金门之前赫鲁晓夫一直被蒙在鼓里。毛泽东其实是狐假虎威,赫鲁晓夫被毛泽东利用了。这件事后来成为中苏分歧的重要诱因[8]

苏联对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的反对

131工程地下防核爆避难区,1968年,中苏边境局势紧张,国家准备应战,毛泽东下令汪东兴在鄂南为他修建战时住房,防核战争地下指挥部。

“大跃进”早期,苏联是一直支持的。但在1958年,苏联对人民公社运动则较为谨慎。1958年12月17日,《华盛顿邮报》刊载文章披露了美国议员休伯特·汉弗莱12月4日在克里姆林宫与赫鲁晓夫的谈话,汉弗莱就中国公社问赫鲁晓夫苏联是否打算追随中国的榜样时,赫鲁晓夫称,公社制度对苏联不合时宜。赫鲁晓夫还表示,公社支队这个词也用错了,“公社”一词缘起法国大革命时代,是一种城市形态而非农村形态。他接着说,中国制度实际上是“反动”的。苏联曾尝试过公社,但行不通。随后《纽约时报》在阿那斯塔斯·米高扬访美期间发表索尔兹伯里撰写的特稿《米高扬说,公社在苏联的实验中失败了》,其中称苏联放弃了最近在“共产中国”所建立的那种纯粹公社的工作。

苏联报刊从1959年开始公开报道苏联领导人对人民公社的看法,1959年7月21日,《真理报》刊载赫鲁晓夫在波兰波兹南省波拉夫采生产合作社群众大会上的讲话,讲话中称,公社在苏联建立过于草率,“尽可能干,按需拿”这样的公社“没有什么成绩”。集体农庄才是农民“亲切的家”[9]。值得注意的是,波兰报纸发表时,删去了此段话,而真理报则全文发表,中共党史研究者林蕴晖认为,这明显是讲给中国“兄弟”听的[10]

意识形态冲突

台海危机

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引发第二次台海危机,事先未通报苏联。9月24日,解放军意外获得了国民党空军发射的响尾蛇导弹,但一度拒绝移交给苏联,引起苏方不满[11]。1959年6月,苏联以正在和美国等国家谈判达成禁止核子试验的协定为由,停止对中国大陆的核项目的援助。8月中印边境纠纷,未经和中国沟通苏联塔斯社发表对中印冲突中立的声明,拒绝支持中国。9月底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峰会,进行和解。苏联此举是为了消减核战争的威胁,并且由于中国的大跃进而认为中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共则由此认为苏共在西方面前退缩。9月30日,赫鲁晓夫访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活动,其间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发生争论。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注 3]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注 4]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注 5]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

1960年初,中苏均表示要团结,但要对方改正做法。4月22日,中共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公开点名批评了南斯拉夫修正主义,实际矛头则指向赫鲁晓夫。同年在莫斯科举行的81国共产党大会上,以及1961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苏共否定斯大林、主张“两全路线”[注 6],还公开批判和中共关系密切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是教条的斯大林主义,号召推翻霍查。中共代表周恩来当场予以严厉批评与驳斥,并率代表团提前回国,以示抗议。中共认为“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三七开的评价比较合适[12]。”中国认为否定斯大林是丑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给帝国主义者以可乘之机;苏联则认为要解除个人迷信给苏联带来的沉重影响,让苏联更好地发展。1961年底苏联和阿尔巴尼亚断交。

U-2事件

1960年5月1日,苏联击落了一架美国U-2侦察机,发生了U-2击坠事件,美苏紧张关系升级。6月初,在北京召开的第11届国际工会大会理事会上,中共积极的组织活动批判苏共立场;随后,6月底,苏共在五十多个国家共产党参加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组织围攻彭真率领的中共代表团,抨击中国的大跃进,试图在理论上压服中共。7月16日,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外交部,限期召回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销毁部分技术图纸,从而撕毁了与中国合作的几乎所有经济合同。中国认为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逼债”。

和平共处问题上的分歧

苏共认为,现代核战争会导致世界大战和人类的灭亡,使共产主义的胜利变成毫无意义之事,故和平共处是唯一选项,而拥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经济竞赛中彻底战胜资本主义。中共认为苏共是修正主义分裂主义,苏共认为中共是教条主义左倾机会主义[13]

1962年,毛泽东批判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退缩,认为赫鲁晓夫“从机会主义蜕变为投降主义”,苏联则认为中共的立场会导致核战争。同年初夏,约6.7万中国公民从新疆边境逃亡苏联,称为伊塔事件。当年发生的中印战争中,苏联支持印度。

1963年7月,邓小平率领中共代表团回国,毛泽东接见

1963年3月30日,苏共中央中共中央的来信中,特别提出了苏共的“三和”“两全”和“三无”[注 7]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6月14日,中共中央在给苏共中央的复信中,提出了与苏共根本对立的总路线。1963年7月5日至20日,中共代表团和苏共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会谈。在会谈期间,14日,苏共中央发表《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对中共的复信进行全面系统的攻击。为此,毛泽东从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亲自主持发表了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即“九评苏共”,两党之间的论战达到顶峰,中共认为苏联修正主义已经上台。

领土争端

中国于1858年的《瑷珲条约》与1860年的《北京条约》两条不平等条约中被帝俄夺取大量领土。后来苏联煽动外蒙古脱离中国而独立,外蒙古成为苏联一个卫星国。毛泽东认为中国还未向苏联清算中国向俄国的失土,却惹来苏联谴责毛泽东像希特勒般寻求“生存空间”。从1964年到1969年3月,苏联共侵犯中国边境4189次。

1964年2月23日至8月22日,中国和苏联在北京东交民巷40号进行了边界谈判。中方代表团团长为外交部副部长曾涌泉,副团长为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余湛,苏方代表团团长为帕维尔·泽里亚诺夫、副团长为苏联驻华大使馆参赞伊利亚·谢尔盖耶维奇·谢尔巴科夫。5月初,泽里亚诺夫乘飞机回到苏联和赫鲁晓夫会谈,赫鲁晓夫同意全面迎合中国。7月初,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中苏同意在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的地段,以两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为界。中国一侧的400多个争议岛屿,以及约600平方公里的争议水面划归中国。珍宝岛等岛屿均归属中国。但7月10日,毛泽东与日本社会党佐佐木更三黑田寿男细迫兼光会面,一日本代表就要求归还被苏联占领千岛群岛征询毛泽东的看法。毛泽东讲:“苏联占的地方太多了。在雅尔塔会议上就让外蒙古名义上独立,名义上从中国划出去,实际上就是受苏联控制。外蒙古的领土,比你们千岛的面积要大得多。我们曾经提过把外蒙古归还中国是不是可以,他们说不可以……有人说,他们还要把中国的新疆、黑龙江划过去。他们在边境增加了兵力。我的意见就是都不要划。苏联领土已经够大了。有两千多万平方公里,而人口只有两亿。你们日本人口有一亿,可是面积只有三十七万平方公里。一百多年以前,把贝加尔湖以东,包括伯力符拉迪沃斯托克勘察加半岛都划过去了。那个账是算不清的。我们还没有跟他们算这个账。所以你们那个千岛群岛,对我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应当还给你们的。”7月13日,日本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此事。[14][15]

7月30日,苏方要求将会议地点设置莫斯科。8月15日,曾涌泉提出,若苏方不让步,中方有权采取其他方式解决问题,苏方将此解读为“毛泽东几乎是利用战争做了暗示”。9月2日,苏联《真理报》转载了毛泽东与日本社会党人士会谈的内容并配有评论,从而进一步刺激了毛泽东。 8月19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发表讲话,曾6月达成的协议和毛泽东7月10日谈话是“令人憎恶的文件和建议”。 8月22日,苏联代表团回国。9月15日,赫鲁晓夫在与日本代表团会面时说:“中国各个朝代的帝王,是不逊色于俄国沙皇的掠夺者。如果谁把战争强加于我们的话,那么,我们将会全力以赴地与其战斗。我们拥有足够有力的、可以说是无可限量的战争武器。”毛泽东于是表示要准备防止苏联入侵的战争,9到11月,总参战役勘察组前往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做战役勘察,尤其勘查了苏联入侵东北时的进攻路线。[14][15]

中苏方面皆声称乌苏里江珍宝岛是自己的领土,而中国方面称苏联在占领中国领土。1969年3月,中苏两国于珍宝岛爆发两次大规模冲突,中方称为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其后两国再于黑龙江八岔岛和新疆边界线上发生冲突

赫鲁晓夫下台后

反修论战白热化后,中共原本计划连发“十评”文章,但未料到九评发出后,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突然下台,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连续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此时中共对赫氏下台的真实原因以及苏联新任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政策趋向还不清楚,毛遂决定利用十月革命四十七周年的契机,派出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苏联祝贺,摸清苏共新领导的政治意向,寻求避免中苏彻底决裂的途径[16]。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以各种方式向苏联传递重修于好的信息: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国家主席刘少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人联名给苏共新领导人,包括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烈日涅夫、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高扬发去贺电,电文公开见报,中国报刊暂停论战,开始正面介绍苏联新的建设成就。11月5日,毛、刘等人再次联名发去节日贺电,7日刘少奇与邓小平出席了苏联驻华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在伟大十月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的社论。

11月5日,周恩来、贺龙康生伍修权刘晓潘自力乔冠华等一行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受到柯西金等的欢迎,下榻列宁山政府别墅[17]。稍事休息后代表团开始紧张的活动,礼节性地拜访了苏联各位新领导和各国代表团,并接受回访,利用一切机会与苏联方面接触,传递期望改善关系的信息。11月7日,在苏联政府举行的纪念十月革命招待会上,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贺龙元帅提到“中苏关系所以不好是因为赫鲁晓夫毛泽东关系不好,我们已经赶走了赫鲁晓夫,也该你们赶走毛泽东了,这样,我们的关系就没有障碍了,可以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了”,并与贺龙发生争吵。随后,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当即向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提出抗议。勃列日涅夫则解释说马利诺夫斯基喝醉了,酒后胡言。周恩来则认为是酒后吐真言,要求苏方正式道歉。苏共领导人未立即回应。周恩来随即率领代表团全体成员退出宴会厅表示抗议。第二天,勃列日涅夫代表苏共中央向中共中央道歉。而苏中关系因此继续恶化[18]。周恩来一行回来报告苏联并没有改变路线的趋势,中共继续批判苏联执行“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

1965年2月,苏联总理柯西金访问越南时取道中国北京,协调双方援越抗美的立场,争取和平解决越南问题,中方拒绝了苏联有关建议。

双方军事策略

随着中苏冲突的加剧,中国对苏联军事行动表示出了深切的担忧,并进行广泛的备战活动。珍宝岛冲突后,华沙条约组织采取了与对抗北约同样的对抗威胁针对中国,苏联则一度考虑对中国进行核打击[19]

1966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中苏没有断交,但除了中国允许苏联经中国给越南战争中的北越运输物资之外,两国关系彻底冻结。1967年,红卫兵攻击了苏联驻北京使馆。

1967年,中国成功试爆氢弹

1967年1月,发生莫斯科红场中国留欧学生被殴打事件。1967年冬至1968年初,在中苏边界发生七里沁岛事件

1968年,苏联在新疆附近大量增兵。在1961年时,苏联在那里有12个不满员的和两百架飞机,在1968年增至25个师、1200架飞机、和200枚导弹。同时苏联和蒙古达成协议,苏军帮助蒙古的南方边防,并在那里驻军(达兰扎尔嘎朗宗巴音)。1968年8月,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中国把苏联称作“社会帝国主义”。中国在越战期间将大量军队从南方转移到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1968年10月,与苏联克格勃有关的《伦敦晚报》记者维克多·路易斯台湾秘密访问十天,路易斯见到蒋经国,提出苏联想与台湾联合进攻中国大陆的想法。

1969年3月,中苏双方在乌苏里江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中国开始大规模修建人防工事。

1969年4、5月间,维克多·路易斯紧急要求台湾提出所需武器的清单。1969年6月,路易斯急邀台湾指派人员赴欧洲与苏联联络,并称一旦战事开始,不便联络。希望台湾在下次会见时开出所需军备清单。路易斯声称武器不必直运台湾……而可在台湾反攻时运达登陆地点。苏联需台湾反攻详细计画。例如如何利用苏联军事基地的具体方式、在何种区域所需何种和数量的武器等。台湾登陆期间苏军会制造与中共的边境冲突事件[20]

1969年8月,中苏双方在新疆的铁列克提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很多西方观察家认为两国开战在所难免。

1969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和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秘密会晤。之后局势得到缓解。

1969年10月20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正式举行,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苏联向中苏边界增兵。中国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全国性战备运动。

1970年代,为了震慑中国,苏联方面派出“东京急行”轰炸机机队,除绕飞日本外,更迫近华东沿岸。

中美苏三角关系

1975年,邓小平与来访的美国总统杰拉德·福特夫妇会谈

1971年7月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秘密访华,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铺平道路。苏联闻讯之后也和尼克松展开峰会,中美苏形成三角关系。

1970年代初,虽然中国继续批判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苏联在中苏、中边境的陈兵达到了1969年时的两倍,但两国关系逐渐缓和下来。在1976年毛泽东逝世之后,中苏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国际上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

在美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停止之后,中南半岛上的越南老挝站在苏联一边,而中国支持柬埔寨。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国和越南之间爆发对越自卫反击战。苏联谴责中国,但没有诉诸武力。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和美国、巴基斯坦联盟支持阿富汗伊斯兰抵抗运动。同年,中国宣布《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续约。中国还和一些西方国家抵制了在莫斯科举办的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和解

1982年,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前不久在塔什干发表演说“塔什干讲话[注 8]”,对中国语气友好,被认为是中苏解冻的早期讯号。在勃列日涅夫及其两位继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的葬礼上,中国分别派出黄华万里李鹏率领的官方代表团与苏方接触。当时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认为中苏关系正常化要苏联解决“三大障碍”:从中苏、中蒙边境撤军;从阿富汗撤军;劝说越南柬埔寨撤军。1985年10月9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要他向新近掌权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传话;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迈克·华莱士采访时再次表明这一态度。

随着苏军在中苏、中蒙边境的驻扎大幅减少和从阿富汗撤军,中苏关系得以改善。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和上海,两国关系正常化,1991年5月15日至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回访莫斯科[21]

解体后续

1991年,社会主义集团之间的互动浪潮,因为苏联的解体而结束了,在苏联解体之后,分裂成多个新建立的国家,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先后建立外交关系,但这中间因为有当年历史因素存在,中国与前述的各个加盟国之间,还尚待解决并取得共识。

1993年,中俄双方基本解决边境问题;1996年,中国、俄罗斯及四个位于中亚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元首开会,形成上海合作组织的雏形;在叶利钦普京两位总统先后访华之后,中俄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5年,中俄举行第一次合作军事演习。2008年10月14日,俄罗斯将半个黑瞎子岛归还中国,官方宣布两国边境问题“彻底解决”。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地缘政治气候的变化,东欧各前苏联卫星国与中国,中俄两国关系,加盟国之间关系,均日益密切。中国的注意力集中在台海问题南海问题中印边境问题上,而俄罗斯则重点关注北约东扩和境内恐怖组织及分离主义势力。

注释

  1. 三和路线:即两种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实行和平共处,进行和平竞赛,最终在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没有暴力革命的和平过渡。
  2. 列宁认为“只要存在着帝国主义,就仍然存在着产生侵略和战争的土壤。”而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说:“战争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3. “吓倒蓬间雀”:攻击苏共的“三和路线”。
  4. 1963年7月至8月,苏联与美、英两国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
  5. 赫鲁晓夫在访问匈牙利的时候,曾经在一次群众大会上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大家就可以经常吃匈牙利名菜古拉什。后来,因为翻译的原因,被中国人误传为:赫鲁晓夫说能吃上土豆烧牛肉就是共产主义。参见:古拉什共产主义条目及“土豆烧牛肉”共产主义的由来
  6. 两全路线:即全民党全民国家
  7. 三无路线:即没有军队、没有武器、没有战争的世界。
  8. 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主要内容:苏中有争议,但苏方不打算干涉中国内政;不支持台湾独立运动;不准备武力威胁中国;怀念友谊,愿意同中方达成协议。

参考文献

  1. Lüthi, Lorenz. Sino-Soviet Split (1956-1966). Arnold, James R.; Wiener, Roberta (编). Cold War: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Guide. ABC-CLIO. 2012: 190–193. ISBN 9781610690041. 
  2. Khrushchev, 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 Remembers: The Last Testment. Boston, Mass.: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70: 462. 
  3. 徐, 中约. 中国近代史(下册).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 668. ISBN 9789622019881. 
  4. 徐, 中约. 中国近代史(下册).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 688. ISBN 9789622019881. 
  5. 5.0 5.1 沈志华. 揭秘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内幕. 水煮百年网. 百年潮2003年第2期. 
  6.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页688.
  7. 《赫鲁晓夫回忆录》, p. 465.
  8. 《中苏关系史纲》,沈志华主编,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9. 《赫鲁晓夫谈苏联过去的公社》. 《真理报》. 1959-07-21 (俄语). 
  10. 林蕴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卷四:乌托邦运动.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8: 477 (繁体中文). 
  11. 沈志华讲座:响尾蛇导弹事件. [2010-07-21]. 
  12.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86页
  13. Robert S. Ross.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ripolarity and Policy Making in the Cold War. M.E. Sharpe. 1993-01-01: 75. ISBN 978-1-56324-253-3. 
  14. 14.0 14.1 1960年代中苏边界谈判:有勇气就把北京占了. 中国新闻网. 2010-06-12 [2019-07-20]. 
  15. 15.0 15.1 汪振友; 齐鹏飞. 1964年中苏第一轮边界谈判的历程及基本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5-07-01 [2019-07-20]. 
  16. 钱庠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卷五·历史的变局.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8: 365–366. ISBN 9789881727459 (繁体中文). 
  17. 从"塔什干讲话"到"海参崴讲话":中苏关系正常化历程. 人民网. [2018-05-18]. 
  18. 吴跃农. 从"塔什干讲话"到"海参崴讲话":中苏关系正常化历程 (3) (上).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1-11-01 [2013-08-04]. 
  19. 许倪:1969年,中苏核危机始末 《世纪风采》
  20. 《蒋介石日记》1969年6月16日.
  21. 江泽民访问苏联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