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王震
王余開
王震將軍1955年受勛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4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任期
1988年4月8日-1993年3月12日
領袖鄧小平 江澤民
主席楊尚昆
前任烏蘭夫
繼任榮毅仁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黨校校長
任期
1982年4月-1987年3月
前任華國鋒
繼任高揚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
任期
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至第三次會議
任期
1975年1月17日-1980年9月10日
總理周恩來 華國鋒
個人資料
余開
別名王正林、王建成
出生1908年4月11日(光緒三十四年3月11日)
 大清湖南省瀏陽縣馬跪橋村
逝世1993年3月12日(1993歲-03-12)(84歲)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民族漢族
國籍 大清(1908年–1911年)
 中國(1912年–?)
中國(?–1949年)
 中國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配偶王季青
兒女王兵王軍、王之
職業政治家、軍人
獲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三等紅星獎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八一勳章(195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獨立自由勳章(195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解放勳章(1955年)
軍事背景
效忠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服役中國工農紅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服役時間1929-1956
軍階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年)
參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解放戰爭

王震(1908年4月11日—1993年3月12日),余開,曾用名正林建成,綽號王鬍子湖南瀏陽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產黨的前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王震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中國工農紅軍湘東獨立一師團政委、組建湘贛根據地,擔任紅六軍團政治委員,率部長征。抗日戰爭期間,擔任八路軍120師359旅旅長兼政委,組織南泥灣開墾。隨後率領八路軍南下支隊,但未能立足,部隊改為與新四軍會師。解放戰爭期間,配合李先念部進行中原突圍。此後擔任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參加指揮延安戰役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呂梁戰役汾孝戰役陝中戰役扶眉戰役等,並占領陝西青海新疆等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震一度主政新疆,並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進行北大荒開墾,期間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墾部部長。「文革」後期,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支持鄧小平復出以及改革開放政策,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顧委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等職務。

生平

早年生涯

王震是湖南省瀏陽縣馬跪橋村(今馬戰村)人。14歲時,王震因家中貧困到長沙成為工人。1927年加入共青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粵漢鐵路長岳段工會糾察隊中隊長、湘鄂贛邊區赤衛隊支隊長兼政委,中國工農紅軍湘東獨立一師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兼第八軍代政委,隨後與張雲逸率領的紅七軍會合,參與領導湘贛根據地反「圍剿」戰役,配合紅一方面軍作戰。1932年部隊改編,王震擔任紅八軍兼獨立第一師政治委員,在茶陵作戰時負傷。

長征

1935年11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的幹部在長征湖南新化合影。前排左起:周仁傑(紅十六師師長)、李銓(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王震(軍團政委)、夏曦(軍團政治部主任)、蕭克(軍團長)。

1933年,王震擔任湘贛軍區代司令員,參與開闢湘鄂川黔根據地;在出席中華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王震因反對李德博古的進攻方略,被派遣去蘇聯學習,經毛澤東挽留,繼續回到湘贛地區,與任弼時繼續與國軍作戰。1934年8月7日,王震與任弼時蕭克率部從津洞地區出發,開始西征。紅六軍團通過游擊戰術,從湖南轉戰廣西,並在貴州印江縣木黃與賀龍率領的紅三軍會師,並整編紅二軍團、紅六軍團,王震任紅六軍團政治委員。1935年,紅二、六軍團在陳家河與國民革命軍陳耀漢部交戰,王震再度負傷。同年11月,部隊決定長征。1936年,在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紅二、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合併組成紅二方面軍,王震仍任紅六軍團政治委員。隨後部隊北上,長徵結束[1]

1942年,朱德(右三)、賀龍(右四)在王震(右二)陪同下,視察南泥灣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紅六軍團改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王震先後擔任副旅長、旅長兼政委,轉戰晉綏、晉察冀、冀中地區,指揮或參加了三交鎮戰鬥收復晉西北七城之戰下薛孤村戰鬥馬蘭莊戰鬥廣靈靈丘阻擊戰邵家莊伏擊戰齊會戰鬥上下細腰澗戰鬥作新莊戰鬥陳莊戰鬥百團大戰等。其中,邵家莊㐲擊戰擊傷日軍獨立第2混成旅團旅團長常岡寬治少將。在陳莊戰鬥中,日軍獨立第8混成旅團旅團長水原義重被八路軍擊成重傷[2]。由於359旅戰績卓著,八路軍總部和邊區政府分別授予359旅"模範黨軍"、"百戰百勝的鐵軍"稱號[3]

1939年年底,率部返回陝西休整,駐紮綏德地區,兼任綏德警備司令,保衛黃河河防,並消除國民黨在綏德地區的影響[4]。1940年,359旅一部參與百團大戰。1941年,率部屯墾南泥灣,舒緩當時的糧草不足問題,被中共作為自給自足的成功經驗加以宣傳。王震被毛澤東題詞"有創造精神",被邊區選為勞動英雄,第359旅被西北局譽為「發展經濟的前鋒」[3]。1942年,兼任中共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軍分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

1944年10月,日軍在「一號作戰」中擊潰國民革命軍[5],於是王震受命率359旅主力組成「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第1游擊支隊」(八路軍南下支隊),進軍湘粵贛[6]。1945年1月與李先念新四軍第5師會師,之後再次南下並渡江成功,抵達湖南平江瀏陽地區,改稱「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7]。1945年6月,部隊繼續向南挺進,到達湖南中部地區時日軍投降,使得蔣介石得以調集薛岳部隊圍攻此路孤軍。王震前進至廣東南雄地區後,原計劃與東江縱隊匯合的方案被打破,不得北返與新四軍第5師、王樹聲的河南軍區部隊會合,他兼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8]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王震與李先念率領一部中原軍區部隊向陝南突圍,即中原突圍,部隊在豫陝交界處遭遇胡宗南劉峙的十個整裝師包圍,此後歷經數次突圍,1946年9月,359旅返回陝北,此次南下支隊行程長達兩萬餘里,被毛澤東稱為「第二次長征」[3]。隨後,王震前往呂梁地區休整,擔任晉綏軍區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6年年底,配合陳賡發動呂梁戰役汾孝戰役。1947年3月,率部西渡黃河,參與保衛延安的戰爭。

王震此後任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參加了延安戰役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沙家店戰役等。1947年12月,援助徐向前運城戰役[9]。1948年,參與宜川戰役澄合戰役荔北戰役西北冬季戰役。在宜川瓦子街戰鬥中,二縱由南向北擔任主攻之一,殲滅國軍劉戡部兩萬餘人。隨後的圍攻洛川戰役中,王震突發胃出血而未能參戰[10]。冬季攻勢永豐鎮戰鬥中,王震直接指揮二縱殲滅國軍一萬餘人,俘虜國軍76軍軍長李日基[3]

1949年,王震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軍長兼政治委員[11],6月升任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陝中戰役,攻占西安。隨後參與組織指揮扶眉戰役,率領第一兵團擊敗胡宗南部四個軍部隊。此後第一野戰軍繼續向西推進,王震率第1兵團分作為西路,經通渭天水寶雞臨洮,直取臨夏,再經青海,擊潰馬家軍,占領西寧張掖,向新疆進軍[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新疆石河子市軍墾博物館前的王震雕像

1949年底,王震率部攻占玉門關[12]。1950年1月,第一野戰軍占領全部新疆[8]。此前,王震就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新疆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新疆軍區代司令員兼政委。1954年,王震後在新疆成立生產建設兵團從事開墾與屯田。此後,雖然王震離職,但這一生產建設兵團制度被沿襲下來。

1952年,由於被毛澤東批評他與時任新疆分局常委兼宣傳部長的鄧力群在新疆的民族宗教問題政策左傾,被撤銷分局書記職務,1954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4月兼政治委員。

1954年10月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3]。1955年王震開始在黑龍江建立軍墾場,主持開墾北大荒等拓荒事業。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階,並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5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墾部部長。

文革」初期受衝擊。1975年1月,四屆人大會議上,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14]。1975年2月,被增補為中央軍委常委。

鄧小平主政後,王震因與其關係密切而成為其政府成員。王震支持中國經濟改革,但是在政治方面屬於強硬的保守派。他和鄧因共同反對激進政治改革而更為親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併兼任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1982年4月被任命為中共中央黨校校長,1985年6月增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副主任,1987年卸任。

1988年4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王震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在紀錄片《河殤》播出後,王震率先對《河殤》提出尖銳批評[15]

1993年3月12日,王震病逝於廣州,享年85歲。臨終前留遺墨:「向黨致敬!向人民致敬!向解放軍致敬!」逝世後,王震的遺體空運北京。4月5日,王震的骨灰撒在新疆天山[16]。2008年4月11日,中共中央組織「紀念王震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由時任中組部部長李源潮主持,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17]

參考文獻

  1. 王震传. 新華網. [2011-04-30]. 
  2. 司馬勘. 那些误传被击毙在中国战场的日军高级军官. 鳳凰網. 2010-12-27 [2014-10-05] (簡體中文). 
  3. 3.0 3.1 3.2 3.3 歐陽青.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 北京: 長城出版社. 2011年: 359–362頁. ISBN 978-7-5483-0058-8 (簡體中文). 
  4. 楊奎松. “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387. ISBN 978-7-2030-6796-2 (簡體中文). 
  5. 王首道. 忆南征.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2. 
  6. 金沖及.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 538. ISBN 978-7-5097-1007-4. 
  7.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二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0: 322. ISBN 978-7-80237-381-5. 
  8. 8.0 8.1 8.2 胡子猛将王震. 新華網. [2011-04-30]. 
  9. 張高陵. 徐向前兵团征战记. 國防大學出版社. 1997年: 30–31. ISBN 7562606641 (簡體中文). 
  10. 王樹增. 解放战争(上).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年: 320. ISBN 978-7-02-007358-0 (簡體中文). 
  11. 張明金; 趙功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6: 135. ISBN 978-7-5033-1940-2. 
  12. 《彭德懷傳》編寫組. 彭德怀传.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6: 225. ISBN 978-7-80092-103-2. 
  13. 王震. 新華網. [2011-04-30]. 
  14. 王年一. 大动乱的年代.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79. ISBN 9787010078632. 
  15. 《王震傳》編寫組. 王震传. 人民出版社. 2008. ISBN 978-7-01-006964-7 (簡體中文). 
  16.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震同志在广州逝世. 歷史上的今天. [2011-04-30]. 
  17. 纪念王震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举行 习近平讲话. 新華網. 2008-04-11 [2011-04-30].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職務
前任:
烏蘭夫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1988年—1993年
繼任:
榮毅仁
新頭銜 中華人民共和國墾部部長
1956年—1964年
繼任:
陳漫遠
代理至文革初期
中國共產黨黨徽 中國共產黨職務
前任:
華國鋒
中共中央黨校校長
1982年—1987年
繼任:
高揚
新頭銜 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第一書記
1949年-1952年
繼任:
王恩茂
中國人民解放軍職務
新頭銜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
1954年2月—1957年9月
繼任:
李壽軒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政治委員
1954年2月—1957年9月
繼任:
崔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