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
时代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时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

前256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战国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220
西汉 前202–8
9–23
更始帝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229–280
蜀汉
221–263

220–265

265–420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五胡十六国
304–439



420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后梁555–587
西魏
535–557
东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国 907–979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定难军
881–982

西夏
1038–1227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国 1206–1271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后金 1616–1636
1636–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一般认为,中国历史至少有五千年之久。

政治社会形态区分中国历史,据考古资料显示,约在距今六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时代,中原地区从母系氏族社会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同时,原始社会平等被打破。商朝中期(前1300年算起),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出现。据文字记载的历史夏朝已经开始君王世袭周朝建立完备的制,至东周逐渐解构,秦朝统一各国政治和许多民间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并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君权统治。自汉朝起则以文官主治国家直至清朝

清末以降,从西方世界东传的科学主义民主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之各种新思潮始规模性流传。20世纪初,人民兴起革命终推翻数千年来的中国帝制封建社会等传统,并于1912年初建立首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宣告覆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而蒋介石当局则逃往台湾地区,74年以来维持台海现状至今。

经济形态观察,中国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构成,私有制商业活动发达。周朝时商业主要由封建领主阶层控制的官商贸易和庶人的自由贸易构成。秦汉以后实行中央集权,人口由等构成,其中以从事农业的自由民为主体,是一个君权官僚制下的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本的较为自由的商业经济社会,一些重要的行业譬如等由官僚商人垄断。除了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贸易也有很大的发展。早在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东亚与中亚欧洲的陆上交通时,国际贸易早已起步;隋唐时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贸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开放、交通的建设,更使各国文化、物资得以交流;唐朝时出现类似汇兑证券飞钱,宋代时出现纸币;元代时更因为全面开通商旅的关卡使得与中亚的商业交流十分繁荣;明清时实行海禁,清末则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海上丝路国际贸易发展迅速。20世纪初中华民国属于官僚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先为公有制计划经济社会,1978年起治国方向调整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工业化都市化发展迅速。21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历史长度

中国的传说有伏羲八卦,而近代在湖广高庙文化遗址则出土了形状为八角星的占卜盘;黄帝时代仓颉文字,而近代考古出土则发现3,300年前(前1300年)的甲骨文、4,5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8,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黄帝时代杜康,而近代考古学家则在10,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酿造酒。

如果从中国文字史首次成体系的甲骨文出现的商朝中期(前1300年算起)算起,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有3,300年;从考古学上具有城市定位代表性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前1920年)算起,中国历史约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传说中的夏朝前2070年算起)算起,中国历史约有4,100年;从西周文献中传说中的前2350年算起)算起,中国历史约有4400年;从孔子所言三皇五帝传说时代算起,中国历史约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或者5300年(前3300年算起);从已发现的最早城市良渚文化遗址算起,中国历史约有5,300年[1];根据清朝末年黄遵宪及清末明初梁启超等人的提法,并从盘古女娲有巢氏等不确定的神话时代算起,中国历史约有“五千年”,这是现今常说的“中华五千年”说法的由来;从第一座城市高庙文化彭头山遗迹算起,中国历史约有6800年;从最早的文字雏形贾湖契刻符号开始算起有8600年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算起约有1万年;从旧石器时代北京猿人蓝田猿人时期算起约有68–100多万年的历史[2]

史前时期

旧石器时代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中华曙猿在4,50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江南一带。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2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发现的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有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以直立猿人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接着进入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山顶洞人为代表,距今约在20至10馀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考古结果表明,中国在1.8万年前就已经会制作陶罐。陶罐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率先进入旧石器时代。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还发现了半野生半驯化的人工稻米,这些考古学证据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3][4][5]当今世界上最早的的驯化水稻则发现与湖南南部湘江源头的道县玉蟾岩遗址,时间约为公元前1.3万年[6]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岗文化,这一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社会尚无明显分层。紧接着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性质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深,同时生产力水平有显著提高。而以龙山文化(4900年至4100年前)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被发现在长江黄河流域有数个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汉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这或许表明在龙山时代,社会的组织形态发生较大的转变。 根据现在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呈现多元并立的情形:约7,000年到5,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现的仰韶文化便具备使用红陶、彩陶以及食用粟米和畜养家畜的特质。而大约在同一时间,尚有在浙江省东边出现的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北边出现的良渚文化山东省大汶口文化

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真正具有确切纪年的信史年代始于公元前841年的西周共和元年,此前的历史年代只有各王的世系记录,因此中华文明的最早起源至今仍没有定案。虽然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及其之前的历史确实存在的证据,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目前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7]

中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说法。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数千年杰出首领的代表,具体而言有不同的说法。三皇一般指轩辕黄帝伏羲神农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少昊颛顼帝喾(取自:《尚书·序》、《白虎通义》)。自三皇至五帝,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说文·文部》中写“华,荣也”。《周书·武成》:“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古人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因此称该地为“中华”(中央之国)。

据现今整理出来的传说,黄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的领袖,强大之后在坂泉之战中击败炎帝,成为新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又与东南方的蚩尤部落发生冲突,在涿鹿之战中彻底击败对手,树立自己的霸主地位。传说中指南车就是由黄帝所发明﹕“大驾指南车,起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此后中国历代都记载磁石的应用。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禅让制,传位给。在舜时期,洪水氾滥,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

的儿子破坏禅让制方式,禹生前本想把权位传给,禹死后,没有得到权位,反而在民众的拥护下,启得到了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

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太康不理政事,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族太昊少昊部落趁机西进。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𬩽斟𬩽氏。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为王。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此举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羲氏公开反对。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胤率兵讨伐羲和二氏,战前作誓师辞《胤征》,在战中取胜。

中康死后,其子继位。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𬩽、斟灌二氏。从此,羿独承王位。羿好射猎,不善治理。他废弃武罗伯困龙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时因造谣惑众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穷氏首领羿收养,成为有穷氏的一员,得到重用。寒浞势力日益强大,后来趁羿在外射猎的机会将羿及其家人杀掉,霸其权、夺其妻,生下豷、浇二子。寒浞把封给了他的儿子,把过封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𬩽氏,杀了在斟𬩽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缗当时已怀下相的儿子,她从墙洞逃走至其母亲有仍氏家里避难,不久生下少康

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后来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夏由此复国,后世称“少康中兴”。通过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的这段叙史可以看到夏后氏平定中原方国部落(尤其是东夷部落)的历程。少康之子杼继承后位。他了解东夷对夏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势力,他把都城从原东迁至老丘。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献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说法。他还派人讨伐东南沿海地区的东夷(今山东南部、安徽东部、江苏一带)。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今黄海)之滨。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夏人对杼格外尊重,为杼举行过“报祭”。

杼之子在位时,东夷与夏人开始和平共处。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纳贡祝贺。槐逝后,其子继位。芒逝后,其子泄继位。其子不降继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不降年迈时,内禅于其弟。扃逝,其子继位。廑继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继位。他改变夏礼中祭祀祖宗的传统,开始祭祀天帝。不少方国部落开始对夏室不满,但夏朝与东夷的关系仍然友好。

夏后氏自孔甲开始日趋衰落。孔甲逝,其子继位。皋逝,其子继位。这段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发逝后,其子履癸继位。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桀只顾享乐不顾民间疾苦。大约在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商部族首领,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联盟方国部落讨伐桀。灭了亲夏部族昆吾后与桀开战。汤的势力大,桀抵挡不过,且战且逃,最终战败于有娀氏旧址。桀逃至鸣条,汤追之,展开了大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历山,夏室于约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灭亡。

商朝

安阳殷墟甲骨坑

在商代,中国青铜文明达到巅峰。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取代了夏朝。根据文献记载,汤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是嫡长子,被立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汤而死。汤二十九年,汤王过世。其后,长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但总共在位时间仅短短六年。伊尹辅佐太甲摄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并置其于汤所葬之地桐宫。太甲在桐宫修德,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伊尹见此便迎接太甲回都,还政于太甲。还政后,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兴”,“诸侯咸归…百姓以宁”,创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兴。此后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继为王,在王位继承制度上出现了兄终弟及的乱象。

小甲是太庚之子,旁系先王。小甲时期,商王朝第一次衰落。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据传世文献记载,雍己继位为王。雍己之后,太戊有中丁外壬河亶甲三子相继为王。中丁夺位遭到了王朝内部其他统治势力的反对。元年,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弃经营了一百多年的都城,东迁于,由此保住了王位。东土边境的蓝夷部落趁机作乱,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继位,都于。其王位是平稳传承还是争夺而来的,由于记载的缺乏,无法明了,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侁人叛乱,这可能说明其王位是争夺而来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夺位称王,迁都于相。夺权徒都导致商王朝政权内部分裂,国力剧减,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连年用兵讨伐叛离诸侯。征蓝夷,又征班方,侁人联盟班方,河亶甲联合彭伯韦伯、降班方,侁人臣服。河亶甲为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祖乙即位。即位之初迁都于,其王位可能是争夺而来的。祖乙作为太戊的嫡长孙,可能得到了王朝内部旧贵族势力的支持,立旧臣巫咸之子巫贤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权逐渐稳定,修筑新都。命高圉为邠侯,巩固对西土边疆的统治。商王朝二次复兴。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与汤不相上下。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庙号“中宗”。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权平稳过渡。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继位。沃甲在卜辞中作“羌甲”,因为其子南庚继位为王,所以初属直系先王,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后期的黄祖卜辞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继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后成王。四子同父异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纳入周祭祀谱,在先王行列中独占鳌头。在位九年而陟,堂弟南庚继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后迁都于,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仅六年,祖丁之子阳甲即位。自此“祖辛—祖丁—阳甲”一系代替“沃甲—南庚”一系为直系,南庚在位时间较短,可能是逊位于阳甲,或是阳甲夺位。王位传承的纷争,削弱了政治统治的势力,国力锐减,边境诸侯内侵。带来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阳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阳甲在位四年崩,其弟盘庚即位。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继为王,破坏了嫡长子传承制度,此后弟子相互代立,争夺王位,屡迁都邑,使得国力衰亡,诸侯莫朝,边境遭侵。是为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乱”。

盘庚在卜辞中作“般庚”。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在商汤时,曾建都于郑亳(地点尚存争议),到盘庚在位时,约在前1300年定都于(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处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自西伯周文王始图灭商。文王次子周武王承袭乃父之志,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们不愿为荒淫无度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袭王朝,可分为西周(约前1100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从周武王灭殷商建国并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国止,是中华文明的全盛时期之一。该时期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响着后世[8]。东周都城为洛邑(今河南洛阳),其时代又可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与战国时期(前476年[9]-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废黜周赧王,东周亡,周朝覆灭。

西周

虢季子白盘记录了虢宣公在公元前816年于洛河北岸大胜猃狁的事迹。

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之后,实施封建制度,大封王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召公奭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又封叔鲜(管侯)、叔度(蔡侯)、叔处(霍侯)为“三监”,以监视武庚的行动,前1043年,周武王殁,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前1041年。三监(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看不惯周公旦辅政,而管叔鲜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岁小却执掌辅政大权,于是联合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平定此乱,武庚及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废为庶民。周公旦命这些商朝遗民修筑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前1037年,雒邑修筑完成。周成王殁,子钊即位,是为周康王,周康王殁。四十六年之间,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成为以后历代就中国治世的典范。

周康王死后,子瑕继位,是为周昭王。周昭王十六年,昭王亲征荆楚,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3年,周昭王还师渡汉水时溺死,全军覆没。其子满继位,是为周穆王,继位时年已五十。穆王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又好游行,以致朝政松弛。东方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联楚平乱,得胜。经过昭穆时代之后,周朝开始实力大减。这一时期,西北戎狄渐兴。周懿王时,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周人深为所苦。

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同时,厉王以荣夷公为卿士,垄断社会财富及资源。为压制国人不满,周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杀。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暴动。前841年,厉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励精图治,政通人和,诸侯来朝得宗周。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衰象。宣王干涉鲁国君位承继,以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快。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败。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今山西介休南),再惨败。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国人怨声四起;幽王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正后申侯之女及宜臼太子之位,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前771年,西周覆亡,国祚约二百五十一年。

东周

周幽王被杀后,申、曾等诸侯见目的达到,而此时郑、卫、晋等诸侯率领的勤王之师也已经赶到,于是申侯与缯侯与外面的郑、卫、晋等诸侯里应外合,大败犬戎,犬戎退走。申、缯、卫、晋、郑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与此同时,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姬余臣为王,史称“携王”,这样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但是列国中绝大多数只承认周平王,而不承认周携王。周平王21年(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由于宗周遭到战火的破坏,同时犬戎虽然撤走,但是仍然在附近一带。于是周平王在秦、晋、郑等诸侯的护送下,迁都雒邑(成周)。东周开始。由于后世的史家往往又把东周这段时期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所以又称这段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周王室放弃了关中地区,实力大不如前,不仅无力控制诸侯,还要仰仗诸侯们的供给,早期主要是郑、卫国晋国,到了战国时期则是魏国韩国。周室的地位一落千丈,仅留有“天下共主”的虚名。春秋时期,周王室还有一点号召力,到了战国时期,连一点号召力都没有了。

周室东迁,关中故地被犬戎等部落所占据。当周幽王危难之时,秦襄公从秦起兵勤王,奋勇作战,杀退了犬戎,但是没能救出周幽王。但是秦襄公的英勇和忠诚得到了周平王的肯定,于是作为对秦人勤王之功的褒奖,周平王把岐周故地封给了秦襄公,把秦由周王室的附庸升格为诸侯,秦正式成为诸侯国。经过秦襄公、秦文公父子两代人的征战,基本上收复了岐周之地。东周开始后,郑国的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把持了王朝的大政。他们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条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扩张,使郑国成为春秋初年一个强国,号称小霸。由于郑庄公公朝中的势力太大,而且常常忙于他在郑国的私事,很少入朝听政,即使入朝,也仅是装装样子,或者干自己的私活。这样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满。于是周平王逐渐起用虢公以分化郑庄公的权力,这引起郑庄公的强烈不满。而周平王在很多事情又必须依赖郑庄公,因此不得不向郑庄公解释,于是发生了周郑交质的事件。《左传》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强烈的批评,文中引用“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说明交质的“无信”本质;并且认为周王室与诸侯互换人质,是自己降格,说明交质的“无礼”本质。故认为此事件是“礼崩乐坏”的缩影。 前720年,周平王殁,周朝廷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郑国在这年先后收割了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到了前717年,郑庄公入朝,周桓王因为郑国擅自领军取用王畿的麦,不以礼接待郑庄公。郑庄公不满周王的做法,两年后(前716年)未有禀告周王便和鲁国交换领土(该协议于前711年落实),但同年又与齐国一同入朝。

前706年,周桓王收回郑庄公在周朝的权力,郑庄公不朝见周桓王,于是周桓王组织联军攻打郑国,但被郑国击败。是为𦈡葛之战。此后郑庄公与周王室不再有大规模的接触。

春秋时代

山东东平县东汉前期的墓穴湿壁画,画有孔子老子见面时的情景

前770年,由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和附属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即齐、宋、晋、楚、秦(又有一说是齐、晋、楚、吴、越),合称春秋五霸

第一个称霸的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在国内施行改革,使当时阶级矛盾十分激烈的齐国安定下来,并逐渐强盛,许多诸侯都朝拜齐国。齐国率九个盟国之师攻伐威胁周朝的楚国,楚成王被迫将和。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争做国君,齐失其霸业。宋襄公曾经试图称霸,后为楚军所败。

晋国公子重耳在一场内乱后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实行改革,使晋国的势力发展到中原,与南方大国楚国产生摩擦。后楚国出兵围攻宋国首都帝丘,晋文公联合秦、齐、宋三国之师大破楚军于城濮,成为中原霸主。与晋国为盟的秦国国君秦穆公在晋文公死后起了称霸的野心,与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屡次发生战争,最后以晋国的胜利告终,于是往西发展,把西边的一些戎国灭掉,使秦穆公成为西戎的霸主。

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即位后,再次与晋国争霸,楚国围攻宋、郑,晋国几次派兵来救,都大败而归。许多中原国家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庄王死后,楚经灵王、平王两代渐弱。东南方的吴国阖闾趁势兴兵伐楚,并大败楚军,攻占楚国国都寿春,后平王之子昭王联盟秦国攻吴,吴兵退出楚境。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的越国趁吴军远征时攻击吴国,大败吴军,吴王阖闾被射死,后阖闾之子夫差报仇攻越,大获全胜,俘虏越王勾践。吴国又出兵齐国,与鲁国联合将齐国打败,又攻晋国,但在黄池被晋军打败,越王勾践趁这时袭击吴国,九年后兼并吴国,夫差自杀而死。随后北上,与齐、晋等诸侯会盟。勾践死后,越国衰弱,战国时为楚威王所灭。

春秋时期确定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古四分历

春秋时期的人能制造精良的战车骑兵装备,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基础。历史上出现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事记叙。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出现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伦理)、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兼爱非攻)、杂家(合各家所长)、农家(君民同耕)、小说家(道听途说)等。

春秋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又称《》或《诗三百》)。战争史上出现的杰出兵法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司马穰苴(著有《司马法》)、孙膑(著有《孙膑兵法》)、吴起(著有《吴子兵法》)、尉缭(著有《尉缭子》)等等。

战国时代

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霸权。 前403年,晋国被三个门阀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再加上姜姓的齐国田氏取代,人称田齐

,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台湾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这是定义不同所致。

战国初年,各国开始变法运动,其中,以李悝变法的魏国,在魏文侯时首先兴起,北伐韩、赵、中山,东伐齐、宋,南伐楚,西伐秦,成为强国。齐国在齐威王时兴起,两次攻伐魏国获胜,并长期任为霸主。南边的楚国经吴起变法后强盛,灭掉陈、蔡、越,扩展疆土。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训练成一部强大的军队,与秦、齐、楚争先。韩国国君韩昭侯任用法家大师申不害变法,逐渐兴起。

前356年,秦国的秦孝公采用法家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使其他六国恐惧,名士苏秦游遍六国,说服六国国君联合合纵抗秦,秦国却用张仪为相,又使六国屈从于秦,破坏合纵。宋、鲁等小国到战国后期为齐楚所灭。合纵破坏后,齐国作为山东六国中最强盛的国家,开始沾沾自喜,其差点灭掉燕国,自称东帝,攻灭宋国的行为使诸侯惊恐,在燕国大将乐毅的统领下,燕、韩、赵、魏、秦五国大军重创齐国,攻陷齐都城临淄,后齐国在大将田单使用火牛阵赶走燕国后成功复国,自此东方雄主齐国衰落,秦国基本上对山东六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开始发动对六国的大规模战役,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策略,任命大将白起发动战役,通过伊阙之战郢都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四大战役横扫山东六国,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秦国最终在秦始皇的统治下,于前221年凭藉王翦父子消灭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历史进入新的时代。

科技史上出现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瓦当,奠定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 文化上有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他著有《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

秦汉时期

秦朝

秦朝源自周朝诸侯国秦国。前770年,秦襄公在东周周平王东迁时有功,受封于关中平原,建立秦国。秦国于战国时期逐渐转强,到秦王政陆续攻灭六国(前230年至前221年)而一统天下,建立秦朝,结束战国时期,中国从此进入统一时代。

秦代石刻文,其含义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字体为小篆

秦王政建立秦朝后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从此中国有了皇帝的称号,并且发起一系列的改革以巩固帝国。而后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疆域东起辽东,西至临洮,北抵长城,南达象郡(今越南北部)。虽然秦朝外表十分强盛,但由于秦始皇集权、过度发展、严重劳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统治不免带有苛急、暴虐之特点,让天下百姓饱受苛政之苦而想要起义。秦始皇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帝国。秦朝为了巩固辽阔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与改革。政治制度是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的皇帝握有最高权力,丞相仅仅是辅佐,而法律基本延续秦国法律。为了降低各地区差异,秦始皇推行书同文(以小篆为文字)、车同轨、统一货币(秦半两)与度量衡。军事上,兴建长城以巩固北方,毁六国长城与城敦等防御工事,没收天下百姓武器,铸成十二金人,先后五次东巡以安定关东各地区。交通方面,兴建驰道灵渠等交通设施以便军队前往各地平乱,也有利各地区运输物资。经济方面,秦朝延续商鞅变法的政策。推行重农抑商,鼓励农民增产粮食,甚至有机会获爵位。工商业方面实行盐铁专卖,但不完全禁止商业,也鼓励如经营畜牧业的乌氏倮丹砂的巴地寡妇清等商人。政治思想方面以法家为尊,推行融合“法、术、势”(以法律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法术势相结合)三合一的君主专制,另有发扬阴阳家五德始终说以神化皇帝。宗教以传统崇拜祖先、天帝、山川神等众神以及巫术、占卜与占星等,而神仙方术之术受秦始皇所迷信。为了箝制人民思想避免叛乱、与报复欺骗秦始皇的方士们,先后发生焚书坑儒事件,这是先秦文化与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始皇陵附近发掘的士兵俑

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密不发丧,密谋夺权。赵高为胡亥的师傅,与秦始皇长子扶苏蒙恬之弟蒙毅不合,而李斯也对蒙氏兄弟不满。他们拥立胡亥为太子,假造诏令以赐死在九原督军的扶苏,史称沙丘之变。他们等到东巡大军返抵咸阳才发丧,胡亥也继位为帝,即秦二世。秦二世受赵高摆布,他赐死蒙氏兄弟,并杀害兄弟姐妹数十人。蒙恬的九原军也由王离接管。秦二世纵情于声色犬马,圈养无数狗马禽兽;征招罪犯与百姓,续建阿房宫秦始皇陵。秦朝政治趋向混乱,赵高把持朝廷,蒙蔽皇帝,控制群臣言论,指鹿为马。前208年,李斯被赵高陷害,于咸阳腰斩,夷三族。另外役民过甚,当时力役三十倍于古以及田赋二十倍于古。旧六国百姓不愿受严刻的秦法箝制与无数的劳役折磨,于同年爆发秦末农民战争。前207年刘邦张良会合于洛阳以东,然后夺南阳、定武关,入关中。此时赵高担任丞相,因畏惧刘邦,命阎乐杀秦二世,改立子婴为秦王。同时,刘邦军于蓝田击溃秦军,驻军霸上。秦王子婴杀掉赵高后于轵道向刘邦投降,秦朝亡。刘邦入主关中后,废除严苛的秦法,与百姓约法三章,受秦人拥戴。前206到前202年刘邦与项羽之间爆发了争夺天下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后刘邦取胜。

西汉

汉朝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出土于满城汉墓(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汉朝是中国第一个在文治武功与国际声望达到极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分野上被视为上古时期转折到中古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关键地位及代表性。由于中间历经王莽篡汉的短暂中断过程,所以又分为西汉(又称前汉)及东汉(又称后汉)。

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正式称帝,立国号“汉”,西汉建国。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九卿,任用萧何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治术,鼓励生产,轻徭薄赋。称帝之后,异姓诸侯王势大,因此汉初几年对异姓王一一分别翦除,改封刘氏宗亲为王。后刘邦与功臣斩白马立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誓”。汉初政府官员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从而形成汉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此时,由于秦末以来动乱多年,国力虚弱,导致汉高祖刘邦在收复秦末被匈奴占据的河套地区时,遭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刘邦与刘盈去世后,吕后称制,大封诸吕,并欲王诸吕。而以陈平周勃为首之功臣派亦做好准备,并与刘氏皇族联合。吕后一死,功臣派与皇族立即先发制人,发动政变,一举诛平吕氏外戚,废掉少帝刘弘,迎立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手段,奉行“无为而治”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力行节俭的与民休息政策,恩威并施,以弥补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多年动乱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大大得到减轻。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国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这些问题采取的是异常谨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景帝即位不久,就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夺诸藩王的封地,引发各封国的担忧,而在汉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因此杀了晁错,以寄达到平息叛乱的目的。但是七国之乱并未因此缓和,景帝任用周亚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各诸侯国的势力因此极大削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在与匈奴和南越国(南粤)保持和平的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令等措施来积极备战;此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帝国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赞誉的时期。

景帝驾崩后,其子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在位前141年—前87年),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西汉的政治、经济及军事整合起来。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于公元前140年建立年号建元”,该年就称之为“建元元年”,始开中国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滥觞,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藩王的势力,从此,诸侯藩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朝廷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之前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逐步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对外关系上,积极对付西汉的最大外患匈奴。在此期间,先后出现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名将,经过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数十年用兵后,终于打败匈奴单于,使其“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讨朝鲜,使汉朝成为当时的东亚霸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公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乌孙,而达到离间西域和匈奴关系,进而联络西域的目的。汉武帝晚年笃信巫术,听信江充谗言,导致发生著名的“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被迫杀江充而谋反,结果兵败而死,皇后卫子夫因此自杀。事后武帝也极为后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

西汉经过多年对外战争,文景之治的积蓄耗费殆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国力也出现衰退的局面。为此,在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利用远征军失利的时机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不再奉行穷兵黩武的政策。为提振经济,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统购统销,干预物价,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此一系列政策使汉朝得以避免步入衰败。

汉武帝去世后,钩弋夫人之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䃅霍光三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上官桀被杀,霍光从此大权独揽。霍光延续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对内休养生息,放宽盐铁专卖制度,提高儒生地位。昭帝死后,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他行为放纵,密谋排除霍光,但反被霍光所废。之后霍光又迎立刘病已即位,是为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后宣帝将霍氏集团一网打尽。但是,宣帝继续奉行霍光的治国路线,大力整顿吏治,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这段时期,汉朝不仅内政清明,而且对于匈奴继续保持强势,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以加强对西域三十六国所处地区的联络与控制。经过昭宣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得以从武帝中期以来面临衰退的困境下的明显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新朝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对于社会秩序采取放纵态度,经常下令大赦免,导致盗贼遍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也致使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他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赵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嫔与他们的子女,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由于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条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权力急遽膨胀。成帝死后,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刘欣即位,哀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他宠信的董贤厮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权力一度受压抑。此时国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元寿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中山王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刘衎已沦为王莽的傀儡。五年后,王莽毒死仅14岁的平帝,并迎立太子刘婴即位,号“孺子”,自己担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婴退位,篡汉自立新朝,西汉结束。

王莽(外戚)夺权后,宣布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然而这些改革却往往不切实际。23年,新朝被刘玄为首的叛军推翻,刘玄成为更始帝,然而他的无能腐败,加上叛军中的绿林军和赤眉军混乱,使汉朝宗室刘秀得以乘虚而入。25年刘秀复辟汉朝,定都雒邑,史称东汉,而他后被称为汉光武帝

东汉

新莽天凤五年(17年)绿林起义爆发,23年,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民变下终于灭亡。同年2月,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随后击败绿林军,更始帝刘玄向赤眉军投降。通常刘玄被认为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汉更始三年(25年)六月,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朝宗室刘秀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是为光武帝,灭刘盆子,仍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雒阳,史称东汉。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清查土地、新定税制、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另外提倡儒术,建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与尊儒并行的便是表彰气节,因此士大夫争相以名节为目标,为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础;对匈奴等外部势力实行防御的策略,纵容姑息放弃西域,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但由于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为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隐患。

佛教在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白马寺

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期间,窦固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长驻三十多年,不仅善于使用武力威慑各国,更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去联络距离较远的国家。但匈奴人亦同样在开展类似的行动,推翻各国亲汉的政权,再与新政权结盟。双方不断地反复攻防,一直到20年后,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章和二年(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命,史称燕然勒石。二年后,永元三年(91年)窦宪派兵再次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从此扫除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汉朝国势也再一次到达汉武帝时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争斗的序曲,东汉盛世仅维持六十馀年。

88年,年仅三十一岁的汉章帝突然驾崩,时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他即位伊始,实际上朝政都由窦皇后操纵,国家政治日益腐败。窦氏的跋扈引发和帝的不满,不久年仅14岁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窦宪,外戚势力开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从此东汉的政治沦为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的争斗。不过,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奋,不失为英明之主。元兴元年冬十二月,年仅廿七岁的和帝病逝。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殇帝仅在位8个月就驾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刘庆之子安帝刘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邓绥临朝理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却也对宦官势力纵容。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逝世,安帝亲政,将邓氏家族诛杀殆尽。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听信奸臣,肆意无忌,朝政昏庸不堪,东汉快速衰败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少帝,其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132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143年)八月,顺帝病死,太子刘炳即位,是为冲帝,即位时年仅2岁,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刘炳驾崩,年仅三岁。正月廿五日,梁冀拥立刘缵即位,是为质帝。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跋扈将军”,结果不久质帝就被毒害弑杀。

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七日,大将军梁冀拥立汉章帝之孙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几无边界,他残害忠良,中饱私囊,无恶不作。桓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一万户,世称五侯。五侯贪婪放纵,终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汉桓帝驾崩。桓帝没有留下子嗣,由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灵帝即位之初,就引发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杀窦武,窦太后失势被软禁,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永康二年(164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灵帝本人骄奢淫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朝政腐败。

一幅打虎亭汉墓的湿璧画

数十年的政争以及天灾动摇了汉朝的民生,终于在184年爆发由太平道教主张角引发的黄巾之乱,黄巾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号召数十万民众参与,虽然叛乱不久即告平定,但是东汉朝廷经此一役已实力大减。关键是中央朝廷为了尽快平叛,又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各州的州牧。各地豪强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已具有强大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汉灵帝死后,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双双火并而亡,终于结束戚宦之争。但董卓掌权后,废少帝刘辩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并且焚毁首都洛阳。董卓被吕布诛杀后,经过几年混战,出现把持朝廷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袁术、位于江东孙策、位于荆州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焉等势力。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架空汉室权力建构霸府政治,消灭各路割据势力,并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强敌人袁绍军队的主力,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罢三公官,复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独揽大权。曹操挥军南征,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曹操退回北方。不久刘备以荆州为根本,进占益州,曹刘孙三分天下之势开始形成。而在这段期间,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朝廷大权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先是晋位为魏公,不久又晋位魏王,违返汉高祖所订“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刘备亦晋位汉中王,东汉至此已名存实亡。 建安25年(220年)春正月庚子,魏武帝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继任汉丞相,袭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汉,迫汉献帝“禅让”帝位,东汉结束,四百多年的汉朝国祚也正式告终,三国时代正式开始。而魏文帝曹丕篡汉建立魏后,汉昭烈帝刘备随即在蜀地宣布继承汉朝法统,建立了沿用汉国号的政权,史称蜀汉。江东孙权虽向魏称臣,内政外交皆自主,几年后吴大帝孙权亦称帝,国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篡位,迫汉献帝禅让后自立为帝,史称曹魏(220年-266年),至此东汉灭亡,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次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221年-263年)。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刘备于223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229年才称帝,国号(229年-280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此后三国局势主要为蜀汉孙吴同盟对抗曹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虽然也出现公孙渊燕国政权(237年-238年),但旋即被司马懿领兵剿灭,最终只是昙花一现。曹魏朝廷在魏明帝曹叡逝世后被顾命大臣大将军曹爽太傅司马懿把持,其中曹爽独专朝政排斥司马懿,致使司马懿于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事件后,曹爽与其同党被夷三族,曹魏朝廷完全被司马懿一手掌控,进入由司马氏专权的时代。263年司马懿的次子、相国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两晋的统治

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司马懿父子掌握魏国政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建康称帝,东晋建立,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稳定局势。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桓温专政。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凭借淝水之战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作乱。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凭借军事力量夺得帝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经济方面,东晋庄园经济占据的比例比西晋更大。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吴姓世族衣冠南渡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发展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后来才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衰落的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汉代以前,政治主权完全在华夏族,而其他族则作为被统治者而同化;汉代以后,政治主权不全在华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华夏族者而同化,边疆民族带来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当时天下大乱,东晋士族文人多不以道义为重,使儒学衰落。一些旷达的士人目击衰乱不甘于隐避,就开始做出放逸的事情来,比如清谈,甚至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与此同时玄学开始广泛传播。玄学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使中国文化的儒释道逐渐合为一体。

五胡十六国

46年之后,东汉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这些胡族逐渐成为汉人管辖下的编户,由于他们需要纳税,且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因此心生不满,时有举兵之事。八王之乱的爆发,使晋廷失去在地方的影响力,胡族陆续叛变。304年,李特李雄继立后击败罗尚并称成都王,又于306年称帝,国号“成”,338年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匈奴刘渊统领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马颖结其为外援。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围攻,遣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他乘机宣布独立,称汉王,自称继承汉朝正统。308年刘渊称帝并迁都至平阳,国号“汉”,后称前赵。304年成汉与汉国的建立,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传统史家认为这些外族以匈奴、鲜卑为主,统称五胡,将此时期称为五胡乱华。 西晋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在该时期包括西南的成汉,先后建立16个国家,史称十六国。北方经济受到严重摧毁,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311年永嘉之乱给人民巨大痛苦,让人们大多逃难到凉州、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皇帝苻坚一度统一华北,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圭拓跋嗣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的对立

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589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门或庶族,因为军权逐渐由寒门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够篡夺皇位。初期经济逐渐恢复,军力强盛。由于战略错误与北朝军力强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与宗室为了皇位时常血腥斗争。南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国力再度强盛。晚年国家糜烂,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完全崩溃。虽由南陈的陈文帝统一南朝,但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北魏皇室为鲜卑族,汉族门阀受五胡文化影响,鲜卑皇室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牵制,直到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后才全力对付南朝。后期在六镇之乱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为高欢控制的东魏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后,不久分别被高氏北齐及宇文氏北周取代。北齐主要由六镇集团组成,初期军力强盛。北周鲜卑军比北齐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陈。最后借由宇文泰开创的关陇集团,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齐。北周武帝去世后,汉人杨坚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发兵灭南陈统一中国。

相对于北朝战争不断、各阶级对立的局势,经济持续成长的南朝比较稳定,出现元嘉之治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黄巾之乱永嘉之乱就持续南移,带来劳动力与生产技术。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国的经济南移,在隋炀帝时建立隋唐大运河。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务实求治和无君论等观点。对文学、艺术、科技等开创出独到见解与理论。玄学、佛教与道教都很兴盛。其中佛教带动石窟的发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名扬后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与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世族拥有大量不需付税的依附人从事生产与作战,影响朝廷的税收。虽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拥护,不过也扶持寒门以平衡政治势力,并且在南梁时萌芽出科举制度。南朝世族因为长期安逸而逐渐衰退,在侯景之乱后彻底崩溃。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经验,所以重用汉人世族,引起双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混合的过程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政治斗争或种族冲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齐的排汉运动。而北周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隋朝统一天下后,开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国。

隋唐五代时期

短暂的隋朝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于唐朝。
苍岩山桥楼殿是中国三大悬空寺之一。依山傍崖而建的福庆寺,始建于隋朝,已有一千余年历史。

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杨坚成为隋文帝。589年隋朝灭南朝陈,统一天下。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自西晋永嘉之祸以来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隋朝在政治上确立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创建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改革律令;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另一方面则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加上隋文帝节俭,令全国节俭成风。积存粮食数千万石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一朝,全国户数、口数及耕地面积,已达到唐朝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的水平,据统计,可供五六十年之用。隋文帝年号为开皇,这一时期史称“开皇之治”。隋朝在610年完工的大运河系统,巩固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为经济、政治上的大一统王朝盛世。然而文帝晚年刚愎自用,加重刑罚,为隋朝的覆灭奠定基础。隋文帝死后,其子隋炀帝一方面为修京杭大运河而调动了大量的劳动力,一方面又好大喜功、穷奢极欲、连年征战,使农民不堪重负纷纷起义,导致隋朝迅速灭亡。隋朝国祚只有三十八年,是继秦朝后的另一强大而短暂的大一统王朝。

唐朝

空前盛世

隋朝在大业年间,使得各地民变不止。李渊见天下大乱,617年在太原起兵。不久占领隋都大兴城。李渊拥立杨侑为帝,于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禅位,建国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兴改名为长安。李渊建立唐朝后先后平定瓦冈军李密、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武威的李轨、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洛阳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623年辅公祏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624年消灭高开道、辅公祏后唐朝基本统一中原。628年,柴绍率军消灭依附突厥梁师都,唐朝统一战争最终结束。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如流,逐渐恢复唐朝的国力。在内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提升农业发展。在职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科举选士制,限制皇权发展与贵族世袭等恶习。对外方面,唐太宗采取积极防御、以战止战的策略,以及用羁縻与武力的方式安抚四方。627年的藩属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因为不认同颉利可汗的政令与改革国俗,纷纷脱离,改立薛延陀部为可汗,突利可汗也归降唐朝。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杀盘据夏州的梁师都,归降唐朝。629年李靖率骑兵奇袭攻灭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贡长安,诸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浑,637年派苏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641年派文成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通婚。这些都稳定唐朝与四方各国的关系。贞观时期国家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对外于659年消灭西突厥,疆域西扩至咸海与阿姆河一带,设立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市)。并且于葱岭以西设置十六个都督府,让吐火罗叶护、诃达罗支国王等等中亚君主兼任都督。在东方,与新罗联合灭掉东北强国高句丽百济,并白江口之战击败日本援军。唐朝在朝鲜半岛建立安东都护府,也间接促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朝鲜成为之后一千三百年中国最重要的藩属国。 660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许多政事都逐渐交给武则天处理,武则天成为最高统治者之一,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去世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不久将中宗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于690年废睿宗,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即武周,定都洛阳,改立李旦为皇嗣。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则天掌权与称帝的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武则天晚年,705年退位,史称神龙革命

在中亚出土的一份以汉字书写的奴隶买卖合同,纪录了唐代一宗西域奴隶交易。显示当时在中国存在的奴隶制

712年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唐玄宗时期可分为开元天宝两个部分,其中前三十年开元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唐玄宗提出以武、韦为戒,以贞观为榜样,作为执政的指导思想。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卢怀慎张九龄韩休等贤臣,并且广纳谏言。例如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将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行政能力,又将有为的都督刺史升为京官。增进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裁减武周中宗时期的员外官等冗官,精简机构以便节省开支与提升行政能力。严格执行法律,抑制权贵,就算是皇亲国戚犯罪,也绳之以法。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良好的影响。加强执行均田制,打击土豪。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大大提升农业生产力。对外方面,改善与吐蕃、厥、契丹的关系,推行和亲政策。听从姚崇与宋璟的建议,充实边防军务,并且避免与外族发生战争。唐玄宗的这些措施使唐朝在开元年间进入全盛时期,人口大量增长,物产丰富,史称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与地方割据

唐玄宗于742年改元天宝。唐玄宗晚年志得意满,放纵享乐,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处理,并宠幸杨贵妃。755年11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紧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发生马嵬驿之变,杨国忠与杨贵妃在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杀。太子李亨前往灵武募兵。安禄山占据长安后建僭燕。七月,李亨抵达灵武后,在宦官李辅国拥立下称帝,即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762年太上皇唐玄宗与唐肃宗相继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继位,即唐代宗。唐代宗派其子李适统领诸将,仆固怀恩为副,率唐军与回纥军攻克洛阳。史朝义北走范阳,仆固怀恩率军追击,河北叛将李怀仙也投降唐军,并一同追击。隔年正月,史朝义在石头(今河北唐山东北)自缢,八年的战乱才告平定。安史之乱成为唐朝历史上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等蜂拥而至,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779年唐代宗就在这些乱事中去世,长子李适继位,即唐德宗。

唐德宗在初期颇能励精图治,坚决削灭藩镇,藩镇对其较为敬畏。他起用杨炎推行两税法,以刘晏改革漕运,修改盐法,行常平法以改善财政。但是他为人刚愎忌刻,没有任人之明。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裴延龄,并且亲昵宦官贪吏,国政日衰。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唐代宗遗留下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唐顺宗与唐宪宗都企图解决,其中唐宪宗较为成功,实现了元和中兴。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权大多由皇帝与宰相掌控,但在天宝之后转变成皇帝与内廷宦官的联合,外廷宰相变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在唐宪宗到唐宣宗期间,发生较长的党争,即称牛李党争

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们发生权力斗争,其叔李忱在宦官马元贽的扶持之下即位,即唐宣宗。由于李党失势,李德裕被贬黜到崖州(今海南琼山),至此长达40年的牛李党争结束。唐宣宗虽是由宦官拥立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加强皇权、抑制宦官权力,是时唐朝又出现短暂的复兴景象,史称大中之治。然而唐宣宗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饰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服用丹药来长生不老。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药过度而去世。唐宣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寇乱。

唐宣宗去世后,相继为帝的唐懿宗唐僖宗是著名的无道昏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政治败坏、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不少叛乱相继发生,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也被破坏殆尽,彻底动摇了这个政权,也产生李国昌朱全忠等新藩镇。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被毁。同年8月朱全忠弑帝,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隔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黄河,史称白马之祸。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所以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建国后梁,唐朝亡,国祚二百九十年。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五代十国

907年军阀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蜀王王建,晋王李存勖,燕王刘仁恭等起兵反对。908年,王建称帝反梁,国号蜀,史称前蜀。923年,李存勖杀刘仁恭之子刘守光,并进兵汴京(今河南开封),朱温子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李存勖定都洛阳,定国号唐,史称后唐。 936年,军阀石敬瑭与后唐皇帝闹翻,联合契丹人攻打洛阳,后唐灭亡,石敬塘建后晋,石敬塘为了获契丹的支持,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之后中原的边防受到严重威胁。石敬塘死后,契丹随即入侵中原,俘虏后晋出帝北去,大将刘知远乘机率军入汴京,建立后汉。 950年,郭威发动兵变,夺得帝位,建立后周。960年,后周世宗死后,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得帝位,建立宋朝,五代结束。 979年,宋太宗消灭北汉,统一中原,至此五代十国时期结束。

宋辽夏金时期

参见:火器

宋朝

清明上河图》中的古代城市景象

宋朝是继唐朝后又一个长达三百年的皇朝,分为北宋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是为宋太祖,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又称东京。

朱熹在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到岳麓书院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北宋时期中国出现印刷术。当时中国经济发达,中国海上贸易十分兴盛,福建泉州市一带成为繁华的港口,财政收入超过一亿两白银,首都开封和杭州人口达到100万和120万人口,各国商人云集,文化也极盛,出现程颐朱熹理学家,提倡三从四德。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宋词,有苏轼欧阳修黄庭坚李纲辛弃疾陈与义陆游文天祥等词文优秀的词人,出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社会文化发达,出现白蛇传梁祝等浪漫爱情传说。

宋神宗时,因着王安石变法,发生分别以王安石司马光为首的新旧党争,增加社会的不安,新旧党争长达三十多年,影响深远,也使改革失败。燕云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手中(五代中的后晋高祖儿皇帝石敬瑭所献),河西走廊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内乱占据。北宋虽然曾多次出兵讨伐辽和西夏,但均以失败告终,其后不得不向日益坐大的辽和西夏交纳岁币,以维持和平。

111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金国,势力逐渐强大,1125年,金国灭辽国。之后金国开始进攻积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国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三千多名皇族,其中包括当时的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为钦宗其时的年号为靖康,史称靖康之变,北宋至此灭亡。1127年,宋钦宗之弟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即皇帝位,是为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史称南宋。南宋曾多次派兵和金交战,试图北伐,宋金1142年达成绍兴和议,导致宋金南北分治的局面。此后宋金亦有和战,但是宋军无法收复北宋故土,金军亦未能跨越长江淮河,宋金双方都未有突破,在秦岭淮河线对峙。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合灭金。随即蒙古与南宋对抗,经历大规模血腥战争(如襄樊之战钓鱼城之战)。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蒙古攻破临安,占领南宋大部分领土。1279年,元军与南宋崖山海战,8岁的小皇帝赵昺陆秀夫背着跳海殉国。崖山海战以元朝的胜利告终,偏安江南一百五十年的南宋随之灭亡。

辽国

契丹族建立。契丹与时的东胡、魏晋南北朝乌桓鲜卑有着渊源关系,游牧于辽河流域。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衰微,突厥也被回鹘取代,契丹趁机发展,9世纪后期日益强大。契丹军事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推翻了联盟首领遥辇氏,任契丹部落联盟首领。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称帝建元,即辽太祖,都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成为中原最大威胁。公元944年南下中原,946年陷开封,灭后晋,947年改国号大辽。1005年辽朝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从此宋辽的和平局面长达一百多年。

辽末政治腐败,完颜阿骨打建金抗辽。辽天祚帝率兵亲征,在护步答冈(今黑龙江五常市以西)大败,金朝连连告捷,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燕京)析津府相继陷落。公元1125年金太宗俘虏辽天祚帝,辽亡。立国凡二百一十年。馀部在耶律大石率领下,经漠北可敦城西征中亚,建立西辽,最终亡于大蒙古国。

西夏

党项融合了鲜卑两个民族,原先居住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向外扩展、迁移,其中迁到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一部叫“拓跋部”,受唐朝赐姓李。宋朝建立后,势力逐渐壮大,向辽朝称臣请婚,辽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从此与辽结成犄角之势,困扰宋朝。李德明(李继迁之子)之子李元昊继位后,不断开拓疆土,于1038年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都中兴府,统一河西地区,先后在战争中迫使宋辽两国与其议和,此后西夏采取依辽和宋的政策,换取了几十年的和平。夏崇宗时期金国兴起并一举灭掉辽国、北宋,西夏向金国称臣,趁机大幅扩张领土,夺取宋辽故土,进入盛世时期。西夏末皇室内部一再出现争夺皇位的事件,在蒙古帝国的威胁下,摇摇欲坠。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大军围困中兴府达半年,西夏末代统治者帝𬀪于公元1227年6月向蒙古投降,西夏亡。立国一百九十年。

金国

金代皇室坟墓的赑屃

女真时的黑水靺鞨。五代时臣服于契丹。其中一部--完颜部,于11世纪初定居在黑龙江的支流阿什河流域,势力日渐强大,逐渐吞并了女真各部。完颜部首领乌古乃死后,各部落分崩离析,争斗不断,完颜部联盟长完颜盈歌、国相完颜撒改、盈歌之侄阿骨打重新统一,奠定此后金国基础。完颜阿骨打继任联盟长后,获悉辽国内部虚弱的消息,于1114年起兵反辽,先后攻下宁江州出河店宾州咸州等地。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大金,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白城子)。公元1125年灭辽。灭辽后,金国将矛盾指向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金军南下,十二月陷燕京,次年正月兵临开封靖康元年八月再次南下,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陷开封,俘虏二帝北去,北宋亡。南宋建立后,金国加紧统一脚步,但在黄天荡之战中受挫,郾城之战大败,此后宋金双方都未有突破,金世宗即位后,30年中不再发动战争,女真逐渐腐败,战斗力下降,宣宗时,有所谓贞祐之乱,盗贼满野。蒙古灭西夏后,矛头指向金国,于公元1211年大举攻金,迫近中都燕京(今北京市),金军虽有“震天雷”、“飞火枪”等新式武器,但当时政治腐败,将领毫无斗志,于野狐岭战役、浍河堡战役、缙山战役中大败,主力被全歼,被迫求和。

公元1214年,金宣宗为避敌锋芒,由中都迁都南京(今开封市)。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占领中都(今北京市),黄河以北之地尽为蒙古所有。窝阔台继位后,分南北两路攻开封,金哀宗逃往归德蔡州宋理宗端平元年、金末帝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亡。立国一百二十年。

元朝

建国

元代(1332)火器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国。当时蒙古的宗主国为金朝,由于金朝与其盟国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金朝,并于1227年8月攻灭西夏,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

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汉大臣的拥立下于开平(后称上都)自立为蒙古皇帝,年号中统。忽必烈登基后不久,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被阿速台等宗王和大臣选立蒙古大汗,并获得钦察察合台窝阔台汗国的支持。

忽必烈汗为了成为中国皇帝而推行汉法,主要内容有改元建号,1267年忽必烈汗迁都燕京(今北京市),并命刘秉忠兴建大都城。1272年改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将上都作为陪都。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建国元朝,忽必烈即元世祖;1260年设立中书省,1263年设立枢密院,1268年设立御史台等等国家机构;设置大司农并且提倡农业;尊孔崇儒并大力发展儒学等推行汉法的政策。然而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后形成蒙汉两元政治。元世祖虽然于争夺汗位战争获得蒙古大汗的汗位,并且最后成为皇帝,但由于汗位取得不合法与崇尚汉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国有三国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国完全解体。最后窝阔台系的海都出兵争夺汗位,造成漠北地区动荡不安,史称海都之乱

1279年3月,张弘范崖山海战攻灭南宋陆秀夫身背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统一中国,结束自靖康之乱以来百余多年的分裂局面。元朝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高丽安南占城缅甸)臣服,加入元朝的朝贡关系。

中期的统治

元代“至元通行宝钞”钱贯

1294年元世祖驾崩,元成宗继位。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时期的成宪,任用其侄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镇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乱,并且下令停止征讨日本与安南。在内政方面专力整顿国内政治,减免江南部分赋税。然而,由于元成宗过度赏赐,入不敷出,使国库资财匮乏。1307年正月,元成宗驾崩,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右丞相哈剌哈孙发动大都政变。元武宗因爱育黎拔力八达有功,册封他为皇太弟(即未来的元仁宗),相传武宗系与仁宗系交替称帝,即武仁之约。元武宗时期,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给予孔子的家族与弟子一些称号。为了解决元成宗时期的财政危机,元武宗设置常平仓以平抑物价,下令印制至大银钞,然而反而使银钞严重贬值。此外他将中书省宣敕与用人权划归给尚书省。1311年元武宗逝,由皇太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继承帝位。

元仁宗力图改变元武宗时造成的财政枯竭、政制混乱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并且减裁冗员、加强中央集权以整顿朝政。其子元英宗继续实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的政策,并于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1323年英宗在上都以南的南坡被刺杀,史称南坡之变。镇守和林的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并称帝,即泰定帝

泰定帝于1328年七月崩于上都,七岁的阿速吉八为帝,是为天顺帝。而镇守大都的燕帖木儿伯颜拥立周王和世琜于漠北、怀王图帖睦尔江陵,同年图帖睦尔先至大都继位,是为元文宗。燕帖木儿率军攻入上都,天顺帝不知所终。隔年和世琜于漠北和林称帝,即元明宗。元文宗放弃帝位,派燕帖木儿迎元明宗继位,并且被立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儿毒死元明宗,复位元文宗,改元天历,史称天历之变

1333年元文宗去世后,仅七岁的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元朝长期处于继承权问题、贪污、权臣擅政的恶习,使得政治总是无法上轨。这种不稳定的朝廷如果又遇到天灾人祸的干扰,往往导致国家的覆没。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中后期至1350年代期间,干旱瘟疫水灾时常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1351年红巾军的起事,揭开元朝灭亡的序幕。

民变与灭亡

元廷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丞相脱脱亲自率军南下攻陷徐州芝麻李军,一度压制民变军。然而脱脱在1354年南攻高邮张士诚军之际,被元廷大臣弹劾而功亏一篑。徐寿辉部最后分裂成两湖的陈友谅与四川的明玉珍。两淮郭子兴的部下朱元璋于1356年以南京为根据地开始扩充地盘;1363年与据有两湖的陈友谅作战,最后于鄱阳湖之战获得胜利;1365年占领两湖后于同年冬东进攻打据有江苏沿海的张士诚;1367年平定张士诚后,继续南下压制浙江的方国珍,至此江南无一人反抗朱元璋。另外,福建于1357年至1366年间发生色目军乱,史称亦思巴奚兵乱。与此同时,元朝在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等率领元军反击北方红巾军,1363年北方红巾军最后在安丰之役中败给降元后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朱元璋统一江南后于1367年下令北伐,他派徐达、常遇春率明军分别攻打山东与河南,并且封锁潼关以防止关中元军进援中原。明军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史书称此为元朝结束之年。然而元廷仍在上都,往后史书称之为北元。而明廷认为元惠宗顺天明命,谥号为元顺帝。

明朝

建国与统一

元朝末期,官员贪污,朝政腐败。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赋税,大量滥印新钞“至正宝钞”,随之产生的通货膨胀加上荒灾、黄河泛滥等天灾使得民不聊生。1351年元顺帝贾鲁治理黄河,征调各地百姓二十万人。同年五月,白莲教韩山童刘福通煽动饱受天灾与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建立红巾军,据有河南安徽等地。红巾军与各地义军陆续起事,势力扩张到华中华南地区。隔年,红巾军的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一块立足的基地。经过几年努力,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1363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被消灭。1367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率军攻下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灭张士诚,同年又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 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即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朝建立。同年攻占元大都,元朝势力撤出中原,在全国的统治结束。之后1371年消灭位四川明玉珍势力,1381年消灭据守云南元朝梁王。最后,于1388年深入漠北进攻北元

前期的巩固

山西海会寺双塔,分别是高约20馀米的宋代楼阁式砖塔,和高约50米明代楼阁式砖塔。

明太祖洪武帝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明太祖通过屠杀功臣、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并且分封诸子为王,以加强边防,藩屏皇室。诸王之中,以北方诸王势力较强,又以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1398年洪武帝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建文帝。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为借口起兵反叛,最后迂回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变。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明朝十二帆宝船的模型

继洪武之治,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相继兴起永乐盛世仁宣之治,这是明朝的兴盛时期之一。永乐帝出击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明成祖之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瓦剌。明成祖为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海西女真(位于松花江上游)与建州女真(位于松花江、牡丹江之间)设置卫所,并派宦官亦失哈安抚位于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地方(元朝征东元帅府旧地)设置奴儿干都司。自1405年开始派宦官郑和下西洋,向各国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贡体制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船队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东非地区。其规模空前,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1405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北京,1421年迁都。因为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但是明成祖同样对异议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明惠宗旧臣等都被杀。

明成祖驾崩后,其长子明仁宗,年号洪熙。洪熙帝即位时47岁,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明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宣德帝基本继承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并让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明宣宗同样热爱美术,有画作传世。但是,其执政期间也并非毫无弊端。由于明宣宗喜好养蟋蟀(古名“促织”),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同时,宣德帝打破洪武帝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一些太监如王振等人开始干政,为明中叶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

危机与改革

1440年后,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于北伐瓦剌时在土木堡战败被俘,虽然瓦剌军在北京保卫战时被打败,但明朝从此不再像永乐洪熙宣德般的繁盛,开始衰落,疆域不再扩张,并加强边防及修筑明长城。明英宗被俘,皇位空缺,瓦剌利用手上的肉票皇帝,不断向明朝勒索。权臣于谦立英宗之弟明景帝即位,抗击瓦剌。瓦剌见手上的英宗已经成为无价值的太上皇,于是答应英宗返国的要求。英宗回到北京后,被亲弟景帝严密监视,但数年软禁中的他在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改元天顺,他成为明朝唯一一个使用两个年号的皇帝。英宗之后的成化帝早年勤政,后期宠信万贵妃宦官汪直,罢黜汪直后,国势尚可。成化帝死后,其子弘治帝勤于政事,开创弘治中兴,死后由正德帝继位,正德帝沉湎于声色犬马,不理国政,造成叛变频繁。正德帝无子,死后由宗室嘉靖帝继承,嘉靖帝早年勤政,晚期迷信方士道教,政治日益贪污腐败。在正德与嘉靖两帝之间,先后宦官刘瑾,内阁首辅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之间,内阁宦官的政治斗争,明朝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1556年陕西省华县发生约8级的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稠密地区影响广泛和损失惨重的著名历史地震之一,这次地震导致大范围的山体倒塌,河流改道,人员死伤极为惨重(死亡83万人)。同时也导致明朝国库连续两年亏空,地震引发的自然灾害和瘟疫导致明朝政府税收减少,对明朝的国力和财政状况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隆庆帝万历帝初期,在内阁首辅高拱张居正及宦官冯保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国势鼎盛,此时银钱透过国际贸易流入中国,明朝经济达到全盛。万历年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发动朝鲜之役,使明朝投入大量的兵力与军费去清剿日军,国力因而消耗甚烈,但使朝鲜重新处于明朝的控制。其后而明神宗因为怠政而不上朝理政,政治日益腐化。

衰败与灭亡

明光宗明神宗手上接过天子宝座,却在一个月间突然驾崩,由其子天启帝继承皇位。天启帝熹宗喜欢木匠工作,任用宦官魏忠贤来分担朝廷的业务,魏忠贤与其手下的阉党把持朝政,造成东林党争,政治更加腐败,国势更衰。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 王恭厂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10]。同年熹宗西苑游玩时不慎落水,一年后死去。熹宗之弟明思宗即位后,消灭阉党,力图振作,但由于明朝末年行政混乱加上明清小冰期鼠疫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明末民变终于爆发。1644年,起义首领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缢身亡,历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灭亡。明朝晚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即后来的满族)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带领下开始兴盛起来,与明朝抗衡。明督师孙承宗袁崇焕修筑关宁锦防线,抵御女真人,取得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胜利,并击退围攻北京的女真兵马。1630年,大凌河之战后,明朝辽东势力衰落,关宁锦防线开始瓦解,女真人曾五次突破长城攻打北京。1633年,山西爆发“明末大鼠疫”并传至北京城,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加速明朝灭亡。女真人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不久,驱逐李自成,进入北京,建立清朝。南方大臣先后拥护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键(隆武)、桂王朱由榔(永历)为帝,史称南明,最终因实力不足及政治内斗为清军所灭。明朝旧臣郑成功从褔建沿岸厦门金门攻取台湾,并驱逐那里的荷兰殖民者。郑成功死后,他的孙子郑克塽投降清军,大清王朝将台湾并入中国版图。明朝时,黄河决溢143次,如1410年黄河氾滥事件。崇祯元年至十四年(1628-1641年)里,有11年黄河发生决口,史不绝书。

清朝

兴起

明朝万历初年,董山的后代觉昌安与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以建州右卫王杲叛乱为由攻灭王杲与其子阿台,然而觉昌安父子也在混战中死亡。1586年明廷袭封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为指挥使作为补偿。

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的十三副遗甲崛起,统一建州女真后陆续并吞女真各部,并与漠南蒙古友好。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即兴京,今辽宁新宾)。建州女真国力日盛,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后于赫图阿拉称汗立国。两年后他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努尔哈赤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杨镐指挥的明军、朝鲜与叶赫联军;接连占领沈阳辽阳抚顺等辽东城市,随后战事集中于辽西地区。努尔哈赤最后于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败,不久逝世。 第八子皇太极历经权力斗争后继位。皇太极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蒙古等地事务。将都城沈阳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为满族,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国号为大清。随后成功降伏西边蒙古察哈尔部,漠南蒙古归附清朝。另外,皇太极亲征朝鲜并使朝鲜成为大清的藩属。接着,皇太极经察哈尔绕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1643年皇太极病死,在其长子豪格,及其弟多尔衮的一场政治斗争后,由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1644年,吴三桂清兵入关,清朝将首都迁到北京,清朝入主中原。从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在明清战争陆续消灭了农民军、南明和明郑等势力。后来清廷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并且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

前期的盛世

清朝早期规定各省绿营鸟铳兵占全数一半,随着火器技术日渐成熟,至清中叶鸟铳兵已完全取代弓兵。
康熙帝读书像》

1661年顺治帝逝世,其子8岁的康熙帝即位,1669年始亲政。三藩之乱于1681年清军攻入云南后结束,同年,郑经之子郑克塽透过东宁之变继位,明郑因内乱不断导致不少将领降清。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率领水师攻打台湾施琅占领澎湖,逼近东宁(今台湾台南),郑克塽率领大臣降清,至此明郑亡。

清朝平定三藩后进入康雍乾时期,这段时期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称为康雍乾盛世。康熙帝为政宽仁,留心民间疾苦,在他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等影响,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后任用靳辅于成龙治理黄河与大运河。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安定社会秩序,他颁行十六条圣谕,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诫乡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煦等人打探地方物价、人民收入与官绅不轨之事,并以密褶奏报。此即密折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时期趋于完善。康熙帝重视对汉族士大夫的优遇,他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南书房,并且向来华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与文化。

1690年至1697年间乌兰布通之战三征噶尔丹使噶尔丹战死,创立多伦会盟以保护喀尔喀蒙古。青藏地区的和硕特汗国协助黄教的达赖五世,击败红教统一全藏,之后分裂成青海与西藏和硕特。达赖六世时,藏区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结嘉错管理,他联合准噶尔对抗西藏和硕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杀桑结嘉错并废除达赖六世。1717年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攻杀拉藏汗,并且占领拉萨。清军多次被准军击败,最后于1720年由胤禵率军驱除成功,协助达赖七世入藏,以拉藏汗旧臣管理藏区。

1722年康熙帝传位于胤禛,即雍正帝。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针对康熙时期的弊端采取补救措施,以延续康雍乾盛世。他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废杀与他对立的王公并削弱亲王势力。雍正帝注重皇子教育,采取秘密立储制度以防止康熙晚年诸皇子争位的局面再度发生。将丁银并入地赋,减轻无地贫民的负担。为解决地方贪腐问题使火耗归公,耗羡费用改由中央政府计算;设置养廉银以提高地方官员的薪水。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隔年年羹尧岳钟琪等人平定。听从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将喀尔喀蒙古正式并入清朝;并且为巩固蒙古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中俄中段疆界。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1735年雍正帝于工作时去世,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

颐和园,修建于乾隆年间。

乾隆帝在位时期是清朝的全盛时期。期间人口不断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广东等地的丝织业与棉织业都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与此同时,银号亦开始在山西出现。乾隆帝鸿讲学术,此时期有许多书籍出版,1773年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类书,这些都成为盛世的文化标志。

1769年,淸军西征准噶尔汗国。图为格登鄂拉斫营图。

对外方面,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达瓦齐袭夺准噶尔汗国汗位,阿睦尔撒纳在随后的内斗中被击败归附清廷。乾隆皇帝乘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其为引导,以定北将军班第率军平定准噶尔,攻下伊犁。乾隆帝派兆惠西征,阿睦尔撒纳战败逃亡哈萨克汗国,后因为哈萨克汗归降于乾隆,又逃亡沙俄,阿睦尔撒纳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病死,天山北路遂告平定。然而在天山南路,回部领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称大小和卓之乱。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与富德最终攻灭大小和卓,并让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各国成为藩属国。乾隆末年,尼泊尔廓尔喀王国两次入侵西藏。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海兰察领兵入藏,击退廓尔喀入侵不丹哲孟雄(今锡金)亦为藩属国,加强驻藏大臣的权力。西南,乾隆初年派张广泗平定贵州苗民之乱,随后清军前往平定大小金川之役。期间缅甸贡榜王朝与中国爆发清缅战争。1769年乾隆帝派傅恒阿桂入缅未果,双方最后停战。1784年暹罗却克里王朝派使朝贡,1788年缅甸为应付暹罗威胁,也派使朝贡。1789年安南发生西山朝统一后黎朝郑主广南国。清军击败西山朝,护送黎帝黎愍帝复位,途中遭西山军的伏击而败,史称清越战争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谢罪,清廷封为安南王

乾隆期间清朝疆域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东方的朝鲜琉球国也早就成为藩属国之一。只有江户幕府统治的日本处于锁国时期,与清朝来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把新疆纳入中国版图,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然而其余战事皆小题大作使国库严重损耗,让清朝国力衰退。乾隆时期的户部存银最高达8,000万两,常年保持在6,000-7,000万两左右,足以应付政府的各项日常开支、重大工程、战争,而虽然清朝的赋税较为轻,且于康乾时期多次对外用兵、大兴各项工程,但每年国家财政都会有余,国库储备逐年上升。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贪官和珅等官员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白莲教于1770年代举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林爽文事件,历时一年多。在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之乱、消灭准噶尔汗国等各威胁,将新疆正式重新纳入中国版图,并且颁布被视为西藏属于中国领土的最有力的证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治,影响现代中国的版图[11]。 1796年乾隆皇帝禅位于嘉庆皇帝。乾隆帝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至1799年去世,掌权64年。嘉庆四年一月三日去世,终年八十九岁。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在乾隆帝驾崩后,清朝继续走向衰退。

步入近代

1841年鸦片战争虎门之战期间,英国复仇女神号(最右后方)战舰击毁一艘清朝戎克船

到了19世纪初,清朝已经走向衰落,在嘉庆年间先后爆发川楚教乱,与此同时海上强国英国荷兰葡萄牙等纷纷开始强制与中国贸易。1787年,英国商人开始向华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的国际贸易由巨额顺差变为巨额逆差。清廷于1815年颁布搜查洋船鸦片章程,然而英商无视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鸦片,道光皇帝于1838年派林则徐广州禁烟。1839年6月,将237万多斤鸦片在虎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英国政府因此于1840年6月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英军进入长江,切断江南对北京的物资供应,于是清廷求和,《南京条约》签署,除在东南沿海开放上海等5个通商口岸之外,还割让香港岛,中国的主权受到破坏。一般中国大陆史学界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1850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政权统治区域下的景象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反抗清朝的斗争再度兴起。1851年,受到基督教影响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并创建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使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曾经一度占领南方部分省份,并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权。到了1864年7月,曾国藩曾国荃湘军攻陷天京,对无辜百姓展开屠杀与抢掠,太平天国才正式结束。南京城被烧毁,百姓死伤无数,南京人痛恨湘军,称曾国藩和曾国荃为曾剃头、曾屠户。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所所长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国史纲》引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记载曾国荃率湘军攻入南京城后的情景:“湘军‘贪掠夺,颇乱伍。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被戳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均被虏),老者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方。’凡此均为曾国荃幕友赵烈文目睹所记,总计死者约二三十万人(死亡人数有争议)。”[12][13][14][15][16]。 同一时期其他的运动还有天地会捻军上海小刀会起义甘肃同治回乱等。 19世纪后期,等多次侵入中国,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八里桥之战中打败清军,随后攻破北京城,放火烧毁圆明园咸丰帝逃至承德。10月至11月,清政府与英法俄在礼部衙门签定《北京条约》,新开放长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俄国则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东北和西北1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94年为朝鲜主权清朝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攻陷旅顺,执行旅顺大屠杀,对城内进行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超过二万人遇害。最终清朝战败,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并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影响近代中国与清朝后期的慈禧太后(画像)

为增强国力并巩固国防,清朝自1860年代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国力有所恢复,并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1877年清军收复新疆,1881年通过《伊犁条约》清军收复被沙俄占据多年的伊犁中法战争后清朝还建立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此后,列强纷纷强租土地,意图瓜分中国。1898年,光绪帝在亲政后同意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变法主张,从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称为百日维新的103天中进行多项改革,但最终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失败落幕。

辛丑条约》签定时的合影。条约对中国处以各样惩罚性的条款。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并在慈禧太后包庇下烧杀淫掠北京和默许下开始围攻外国驻北京使馆。同时兵权落入亲族手中险些引发政变。于是,各国以解救驻京使馆人员和外使人员被杀的理由攻入北京,史称八国联军。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各国签定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后来均全额归还,同时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由各国派兵驻扎,开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入内等。 清末光绪年间中国发生了不少天灾,有些天灾甚至造成人口损失。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河南山西陕西直隶山东等地发生特大旱灾饥荒,尤以山西最严重,太原府100万人死95万。总死亡数计950万-2000万不等,也就是清朝人口的约2-4%,史称丁戊奇荒。光绪十三年(1887年)河南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发生黄河决口[17],致使200多万(一说93万;一说最保守估计150万;一说700万)人罹难。

中华民国

1911年,辛亥革命时的上海南京路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成功引进西学,推广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和宝贵人才。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党开始兴起,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海外积极筹款,组建党组织,指挥国内的多次革命运动。经过十馀次失败的革命起事后,与革命党互不沟通的湖北新军武昌起事获得成功。1912年1月1日,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正式就任首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正式走进历史,中国两千多年的帝王专制制度也基本结束。

在这个帝国民国时代交替的时代,出现一大批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王国维胡适辜鸿铭章太炎陈寅恪吕思勉魏源钱穆鲁迅等人,号称“国学”(中国文学史学哲学)。梁启超曾领导“史学革命”反对中国的传统史学,要求把“帝王之史学”改为“为国民写史”。严复曾翻译西方名著《天演论》以介绍达尔文进化论,并且分析出中国由于不能冲破长期统治中国的儒家思想而远远落后于世界。王国维和辜鸿铭是著名文学家,曾游欧洲各国,后来结合自己的文化和西方思想写成好几部名著。章太炎是著名的反清斗士,他的思想随著中国的变革而逆转,成为著名的革命者和文学家。陈寅恪,吕思勉和钱穆皆是著名史学家,为“史学革命”做出卓越的贡献。魏源曾著《海国图志》以要求改革。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创始者,曾为章太炎学生,著《朝花夕拾》和《狂人日记》。这一时期,国外的各种新思想、新文化也开始慢慢传入中国,为后来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铺垫。中国历史通常将五四运动誉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北洋政府时期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反对一战凡尔赛条约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处置。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辞去担任3个月的临时大总统职位,由北洋军阀袁世凯接任,并定都于北京,故又称北洋政府、北京政府。袁世凯上台后不久,解散国会、终止临时约法,另颁布新约法,以扩大其职权,并一步步筹备帝制,1913年7月,又将蔡锷召入北京控制,且在一番装模作样后使冯国璋和大众误以为袁世凯并无称帝之心。1916年,袁世凯宣称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讨伐,是为二次革命,同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之位,段祺瑞则成为国务总理,但两人却因为意见不一而交恶,不久段祺瑞擅自向德国宣战,黎元洪将段祺瑞撤职,但段祺瑞却率军讨黎,黎元洪不得不向张勋求助,1917年6月7日张勋却率五千名辫子军攻入北京并扶植溥仪为帝,黎元洪又向段祺瑞求助,段祺瑞便用12天讨平复辟,黎元洪也辞职。中华民国进入北洋军阀各派系(皖系直系奉系等)控制中央政府时期,地方政府则由各个军阀派系割据。

外蒙古独立

1921年达木丁·苏赫巴托尔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建立“人民革命政权”,1924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定都库伦,改城名为乌兰巴托。1937年,在霍尔洛·乔巴山的领导下,外蒙古开展了大清洗,“人革党”、地方、“政府”、“军队”、僧侣当中有两到三万人被杀,占当时外蒙古人口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1946年外蒙古独立,新宪法当日生效,新国家称“蒙古人民共和国”。

国民政府时期

孙中山之后多次发起护法运动护国运动,组建广州军政府,试图联合南方军阀推翻北京中央政府未果,开始转向联俄,改组中国国民党,1924年5月,孙文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并任命蒋介石为校长,接纳中国共产党(第三国际中国支部)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次年,1926年6月,蒋介石率领国民革命军广东发起北伐战争,到1928年进占京津,形式上统一中国。

1927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和国民党领袖汪精卫,先后在上海汉口发动清党,清除国民党党内的共产党国民党左派势力。共产党发动八一起义秋收起义等数次起义均告失败,于是转入江西井冈山等山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并于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0年到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红军撑过前四次围剿,但是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从江西苏区撤退到陕西省北部,即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更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更名为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之间就进行秘密谈判;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此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围绕抗日开展第二次国共合作,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

抗日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出兵占领东北三省伪满洲国于次年成立,是日本扶植溥仪成立的傀儡政权。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共于1937年结束十年内战,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通过国民党中央社发布;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的谈话。在此背景下,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及陆军新编第四军,即八路军新四军。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超过30万人被杀害。之前国民政府已从南京迁至汉口,后来迁至重庆。在日本的中国派遣军扶持下,以汪精卫周佛海李士群等为主要成员,在日本军扶植下,在南京建立傀儡政权,对沦陷区实行卖国日伪统治。

抗战期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方面实施合作。国民革命军与日军22次大会战,国民革命军陆军死亡、失踪321万人,海军几乎全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收复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澎湖列岛等领土,而且得以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然而,中国仍然在1946年与苏联签订条约,承认苏联控制下的外蒙古的独立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为了争取国内的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国民党在谈判期间派军队向解放区发起进攻,解放区军民打退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并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夏,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国民党军队撕毁“双十协定”,向中国共产党控制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从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中国共产党军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6月底,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开始了全国性的反攻。以1947年10月10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打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旗号,并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为目标。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逃往台湾[18]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后来的每年10月1日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19][2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 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1950年代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地主的土地没收,从政治和经济上彻底消灭了中国自以来作为地方政治精英的乡绅阶层,改变了两千多年来“皇权不下县”的局面,国家政权的动员力从此深入村镇基层。这次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对老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继续,基本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土改,至1953年,除新疆西藏青海川边等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约7亿土地生产资料,并每年免除地租3000万吨粮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党残余部队到处与解放军和新建的地方政权对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50年3月开展全国性的“剿匪行动”,动员超过了一百五十万的军队。随着“剿匪行动”的开展,数年之后,国民党在大陆地区的残余武装被消灭殆尽。至此,除台湾香港澳门、少数沿海岛屿及其他与邻国有主权争议的领土以外,中国大陆领土已全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控制。1953年的东山岛战役后,国民党当局未再组织成建制的反击。至1955年,解放军发起一江山岛战役,相继攻占浙东沿海还被国军控制的全部岛屿。至此,中国大陆沿海只剩下福建沿海的金门马祖还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21]

1953年至1956年,中国政府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合称为“三大改造”,其目的是改变生产关系的性质。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1953年到1957年,中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专家,产业工人,提高了国民收入,并且通过苏联和东欧技术的引进提高了解放军的现代化水平。1954年9月20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五四宪法)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在于人民对于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当前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尽快将中国自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提出关于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教科学事业指导方针。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相继发生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波匈事件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创造性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要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严格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短短的七年里实现这样深刻的社会变革,不能不引起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不同反应。1957年“反右”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1959年“反右倾”斗争,使得国家生产力和文艺界、学术界受到不应有的冲击。尽管1958年至1962年间对一部分错误批判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人士进行甄别平反,对大多数“右派”“摘帽”,但对这些错误现象及背后的“左”倾错误指导思想的纠正并不彻底。八大一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探索,按照大会确定的方针调整若干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编制1957年经济计划;准备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渐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22]。从1961年到1965年,经过五年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实现了在新的基础上的协调发展;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基本恢复正常;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当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的时候,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宣布:我国国民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66年将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第一次郑重地向全国人民宣布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这个宏伟的任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而没有能够按计划付诸实施。

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其间,虽然遭受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工业建设方面,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棉纱、原煤、发电量、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的发展尤其突出,到1965年已经实现原油的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兴工业逐步建设起来,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形成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电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十年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铁路,宁夏、青海、新疆等第一次通了火车。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并逐步收到成效。全国农用拖拉机产量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十年的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高等院校毕业生近140万人,为前七年的4.9倍。经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果,国防科学技术的进展最为显著。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些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达到的新水平。

在这十年里,无论是建设事业的专门人才,还是党政干部队伍,都有较大发展。这期间成长起来的成千上万各类专门人才,大部分成为后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党的组织部门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并提拔一些人到省、部级领导岗位工作,其中大部分人经受住了后来政治运动的考验,成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这些成就是在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困难,在国际上遭到战争威胁和巨大压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长期封锁禁运,苏联撕毁合同、撤销援助)的情况下取得的。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顶住压力,战胜困难,表现出无比的英雄气概和高昂的精神状态,涌现出像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战士雷锋,科学家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等先进人物;还有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和三线建设中默默无闻地作出奉献的许许多多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同甘共苦,昂首前进。社会主义建设在战胜严重困难后逐步地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这十年里,党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观点。党的八大前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富于创造精神的方针政策,使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了良好的开端。毛泽东在1957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进一步阐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和中国工业化道路。他还提出“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他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他提出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其他中央领导人也提出许多正确观点和主张。这些都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党中央在六十年代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陆续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商业、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分别规定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具体政策。所有这些,都是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毛泽东同志对当时国内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其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论点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毛泽东所重用过的林彪、江青等人组成两个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的错误,背着他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23]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是艰难曲折的,是一直没有停止的。正是由于全党和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和干部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中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在国家动乱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当然,这一切绝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在“文化大革命”中,尽管遭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终于战胜了他们。中国共产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历史再一次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

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对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使形势有了明显好转。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周恩来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同年4月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这个运动实质上是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它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同年10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24]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上台的邓小平执掌政权,改革开放时代正式到来。改革开放率先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为标志从农村开始,随后扩展到城市,设立经济特区,并随后开放了一批城市,其后首次出现股票。1984年,中国经济开始重新步入正轨,国民经济开始增长。

1989年,少数人以北京为中心煽动政治动乱,但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最终得以迅速平定。其后,江泽民接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以其为领导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接掌中国方向盘。1989年动乱后,改革开放的步伐一度有所停滞,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才得以继续。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英国手中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其后1999年从葡萄牙手中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002年中共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上台,中国在外交舞台上动作频繁,国际地位得以强化。中国经济改革已经有显著效果,人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被誉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

虽然经历了SARS病毒带来的冲击,2003年中国经济成长还是达到近几年来最高的9.1%。2002年底,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建设。为解决经济发展所面对的深层问题,包括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政府提出几项措施,包括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关注弱势群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中国继续开放其市场。2003年末,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保证三地的产品能够以零关税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飞船,载送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在随后几年中,中国陆续发射多艘载人航天飞船,将数位宇航员送人太空。2004年,北斗二号项目启动,2011-12年开始提供导航服务。2010年,蛟龙号潜水器启用。2011年,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第一步。2012年3月,深圳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重大成果获得国际关注。2012年10月,莫言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到300,000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26]。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的灾区直接经济损失共8451亿元人民币,灾区的卫生、住房、校舍、通讯、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态、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受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开幕,东道主中国以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位。借助北京奥运会,中国展示了经济发展的成绩、自信以及史无前例的开放心态,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也极大改观了北京这座城市的面貌。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也是首次由发展中国家主办综合性世博会,共有256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参展。

2012年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标志着中共第五代领导集体上台。二者创造了习李体制,把民族复兴作为目标,阐述“中国梦”积极打击腐败,要求官员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进行政府部门改组,深化经济转型与改革。新政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

2013年9月、10月,中国政府分别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中国政府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努力实现沿线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更加安全高效,以形成更高水平的陆海空交流网络。同时使投资贸易的便利化水平更有效的提升,建立高品质、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域网。以使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的深入,人文交流更加的广泛。[27]

2014年11月10日至11日,第26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年度会议于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举行。该次峰会通过《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北京纲领(宣言)》)[28],提出并通过致力于旨在打击跨国腐败的《北京反腐败宣言》[29],中国开始显露其全球影响力。[3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身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亲自指挥防疫工作,并在2020年2月3日《求是》发表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表明:早在1月7日已经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防疫要求[31][32]。随着中国政府成功控制疫情,中国经济增长2.3%,优于预期,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总量也实现了百万亿的历史性突破。

参见

其他特定主题中国史

参考文献

引用

  1.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9-08-07] (英语). 
  2. “蓝田人”年代的古地磁学研究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78年4期
  3. 199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江西考古. [2011-05-16]. 
  4. 江西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新华网江西频道. [2011-05-16]. 
  5. 彭适凡, 周广明. 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模式的个案研究. 农业考古. 2004, (3): 29–39 [2011-05-16]. 
  6. 张文绪,袁家荣. 湖南道县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初步研究. 作物学报. 1998, 4 (416). 
  7. Michael Loewe; Edward L. Shaughness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 [《剑桥中国古代史—自文明之始至公元前221年》].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9-03-13. ISBN 978-0521470308 (英语). 
  8. (2007年):《西周史与西周文明》〈引言〉,第1页。
  9.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10. 381年前北京王恭厂大爆炸之谜 僵尸都"裸体". 中国网. 2007-07-30 [2014-02-17] (中文). 
  11. 侯杨方. 《盛世启示录》.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1: 292-295. ISBN 9787802167964. 
  12. 中共南京市委. 党史工作办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 ISBN 978-7-80614-356-8 (中文). 
  13. 茹芝山房吟草.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丛书.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 319. ISBN 978-7-219-02581-9 (中文). 
  14.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公民世纪"书系.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226. ISBN 978-7-5087-0716-7 (中文). 
  15.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北京出版社. 1987: 576. ISBN 978-7-200-00180-8 (中文).  |issue=被忽略 (帮助);
  16. 中共南京市委. 党史工作办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71. ISBN 978-7-80614-356-8 (中文). 
  17. 1887年9月30日 黄河决口. 人民日报. 2011-09-30 [2020-06-28]. 
  18.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国政府网. [2022-08-15]. 
  19. 10月1日: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新华网 (北京). 2012-10-01 [2014-01-07] (中文). 
  20. 党史上的今天. 北京: 人民网. [2014-01-07] (中文). 
  21. 刘胜勇. 浙江沿海岛屿解放的背景及其历史地位. 舟山博物馆. [2014-01-07] (中文). 
  22. 本书编写组.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156–161. 
  23.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06-27 [2024-03-01] –通过中国政府网. 
  24. 马娟. 现代史. 中国政府网. [2023-11-11]. 
  2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2021-11-16. 
  26. 温家宝:汶川地震是建国以来最大地震. 新华网. 2008-05-16 [2008-05-23] (繁体中文). 
  27. Chohan, Usman. What Is One Belt One Road? A Surplus Recycling Mechanism Approach (ID 2997650). Rochester, NY. 2017-06-13 [2020-08-19] (英语). 
  28. 《北京纲领:构建融合、创新、互联的亚太——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 APEC2014官方网站. [2014-11-09]. 
  29. 《北京反腐败宣言(全文)》. 新华网. [2014-11-09]. 
  30. 真实版中国影响力上演. [2020-08-19]. 
  31.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 新华网. 2020-02-15 [2020-02-1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32. 习近平.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 求是. 2020-02-15, (4) [2020-02-23]. 

来源

  1. 樊树志 主编 (编). 国史概要.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6年. ISBN 978-962-04-2565-3. 
  2. 白寿彝 主编 (编). 中国通史纲要. 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ISBN 7-208-00136-7. 
  3. 周谷城. 中国通史. 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ISBN 7-208-00330-0. 
  4. 李敖. 独白下的传统.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0年. ISBN 962-04-1891-3. 
  5.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2年. ISBN 9787010020297. 
  6.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上册).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1. ISBN 962-201-987-0. 
  7. Korotayev A. (安德烈·科罗塔耶夫), Malkov A., Khaltourina D. Chapter 2: Historical Population Dynamics in China. Introduction to Social Macrodynamics: Secular Cycles and Millennial Trends.. Moscow: URSS. 2006 [2006-06-21]. ISBN 5-484-005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