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干涉還遼

出自求聞百科
1895年11月8日中日簽訂的《遼南條約

三國干涉還遼(簡稱三國干涉)之事件,乃發生於甲午戰爭後。由清朝光緒政府與日本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簽署《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予日本。六日後,俄羅斯德國法國以提供「友善勸告」為藉口,使日本把遼東半島交還給大清帝國。導致之後引發日俄戰爭

列強對條約之反應

俄羅斯帝國

俄國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早已對遠東地區保有領土需求,先後占領原屬大清帝國的外東北、奪得庫頁島,更興建西伯利亞鐵路,企圖在滿洲朝鮮半島建立勢力範圍,奪取極具戰略價值的關外地區。因此,俄國和日本的爭端勢在難免。清日簽署《馬關條約》時,俄國曾多次暗示日本不得侵占中國東北,然則日本要求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令俄國有感利益受損。俄軍甚至打算遠赴東亞,不惜以戰爭解決問題。[1]

德意志帝國

甲午戰爭之初,德意志帝國反應冷淡。但後來德皇威廉二世眼見日本快要打敗清軍,有感日本意圖染指東亞和清帝國。俄羅斯帝國與法國的法俄同盟因為在歐洲大陸和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王國結成的三國同盟敵對,令德國在歐洲之地位動搖。因此威廉二世嘗試以干預清日議和,將俄國的注意力和擴張轉移到東亞。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基於俄法聯盟,德國拉攏俄國後,法國同樣想在東亞取得更多利益。得到中南半島後,法國開始覬覦台灣,因此支持與兩國一起干涉條約之簽訂。

大英帝國與美國

俄國與德國嘗試拉攏英國,但英國認為馬關條約對己有利,因為它規定清國開放更多商埠。而且,日本在華得到利益,可以阻擋俄國向南擴張。因此,英國在最後關頭拒絕加入「干涉集團」。另一方面,日本也想尋求英美的幫助,召開國際會議解決遼東問題。但英美不敢得罪任何一方,又恐怕日本或三國在清之勢力坐大,因此雙雙宣告中立。

三國勸告之內容

4月23日,三國政府向日本政府發出以下通知:

三國要求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予清帝國,並限定在十五日之內答覆;三國甚至準備派出海軍艦隊前往東北。[1]

日本的反應

日本仍然盡努力保住在條約所得。4月30日,日本提出只占領旅順大連兩海港,加上一些賠款。但三國依然態度強硬,毫不退讓。日本雖然戰勝中國,但是中國的北洋海軍也使日本海軍損失不少。它希望英國會提供支持,但英國也只是建議日本接受三國的「勸諭」。在如此的外交壓力之下,加上簽署條約的日方代表伊藤博文是主和派、新興的日本帝國還未夠實力和三個歐洲殖民帝國開戰,日本惟有在5月5日宣布放棄對遼東半島的永久割讓。

10月19日,日本與三國達成協議: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予中國,而清廷要付出三千萬兩白銀作為賠償。11月8日,中、日雙方簽訂了《遼南條約》(《中日交還奉天省南邊地方條約》),清廷贖回了遼東半島。但台灣依舊割讓予日本。

結果

在三國干涉之後,列強開始對中國進行全面的分區控制。清政府向日本賠款以補償日本的損失,且獨佔了諸如租賃土地和修建鐵路的權利。

參考文獻

  1. 1.0 1.1 《马关条约》换文地点悬疑. 人民網. [2019-03-02].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