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
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德语
A birodalmi tanácsban képviselt királyságok és országok és a magyar Szent Korona országai匈牙利语
1867年-1918年[1][2]
奥匈帝国国旗
国旗 (1869-1918)
奥匈帝国纹章 (1915-1918)
纹章 (1915-1918)
格言:Indivisibiliter ac Inseparabiliter拉丁语
“不离不弃”
国歌:Kaiserhymnen
帝皇颂
1914年的奥匈帝国
1914年的奥匈帝国
首都维也纳(第一)[3]布达佩斯(第二)
常用语言官方:
德语匈牙利语克罗地亚语 [4]
宗教罗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逊尼派1908年后
政府立宪制二元君主国
政合国
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国王 
• 1848-1916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 1916-1918
卡尔一世/查理四世
奥地利首相 
• 1867-1871
弗里德里希·冯·博伊斯特(首)
• 1918
海因里希·拉玛什(末)
匈牙利宫相 
• 1867-1871
安德拉希·久洛(首)
• 1918
哈迪克·亚诺什(末)
立法机构奥地利帝国议会
匈牙利王国议会
奥地利上议院
匈牙利贵族院
奥地利众议院
匈牙利众议院
历史时期普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1867年3月1日
• 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1918年10月28日
• 斯-克-塞国独立
1918年10月29日
1918年11月25日
• 解体
1918年[1][2]11月11日
• 解体条约1
1919年1920年
面积
1910年[9]676,615平方公里
1914年676,615平方公里
人口
• 1907年
48592000
• 1910年[9]
51390223
• 1914年
52800000
货币莱茵盾
奥匈帝国克朗(1892-1916)
前身
继承
奥地利帝国
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
匈牙利民主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波兰第二共和国
罗马尼亚王国
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
意大利王国
塞尔维亚王国
巴纳特共和国
今属于
1)《圣日耳曼条约》签于1919年9月10日;《特里亚农条约》签于1920年6月4日。

奥匈帝国[注 1](德语:Ö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语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两个主权国共同组成,其创立的法理依据来自《1867年奥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解体。

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两国在其国内被法律规定为平等而独立的两个国家,但在国际社会上普遍看待奥匈为同一个政治实体。奥匈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铸币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权,唯独总体财政、外交和国防这三项需交由帝国的中央政府管理。

奥匈帝国是当时的世界列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版图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大小为欧洲第二,仅次于俄罗斯[10][11];人口总数位居欧洲第三,稍逊于俄罗斯和德国;它还保有世界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只在美国、德国英国之后[12],尤其以军火制造业最为发达;其家用电器、照明设备以及发电机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都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13][14]。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奥匈一直坚定的和德意志帝国站在一派,两国在各种方面的互补性极佳,使得德国也屡屡协助奥匈,这间接导致20世纪初的欧洲列强在阵营上迅速两极分化,并最终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奥匈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其国内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占据50%以上的人口,故奥匈的各种国家级事务常需要其国内的12个民族代表来共同决定。其存续末期期间,欧洲民族主义思潮逐渐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趋至成熟且纠纷不断,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虽然奥匈帝国在民族问题上举步维艰,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仍然飞速发展,不仅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经济改革也得以施行。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15],为帝国存在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16],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太子约瑟夫·斐迪南大公被19岁的塞尔维亚黑手会[17]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罗马尼亚继承[18]

建立

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原因是和解。在此之前,奥地利帝国(1804年-1867年)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而且是凌驾于普鲁士之上,能左右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步伐的中欧霸主。[19]但19世纪中叶,这个帝国的国力被大幅削弱:1859年的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它丧失了在意大利的所有非奥地利历史领土,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它被排除德意志邦联之外,虽然德国地区和意大利地区从来就不是奥地利的领土,但是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一直透过王室联姻和占据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邦联的主导地位的方法(作为永久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德意志邦联主席国)来控制非本国领土地区并把她们加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随着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奥地利失去了全部在中欧的势力范围,因为自己和德国俄国是盟友(三帝同盟)而意大利王国和法国德国亦是盟友关系,所以奥地利已经不能再插手已经被层层联盟关系所捆绑住的自己原本的势力范围(除普鲁士王国外的整个德国,尤其是南德,意大利王国伦巴地-米兰威尼斯地区,俄国的小波兰地区,被法国保证中立的瑞士),进而只能转向由孱弱不堪的“欧洲病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控制的巴尔干地区来弥补自己的损失。

奥地利帝国境内的匈牙利王国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尤其是以匈牙利贵族为代表),在帝国的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造成了空前的叛乱。匈牙利人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出于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在1848年革命中奥皇斐迪南一世也被退位。匈牙利的马扎儿民族是奥地利帝国中第二大民族,而且它的面积占了帝国的约二分之一;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和防止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脱离奥地利独立,新登基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不得不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安抚性质的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

一些政府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与所有民族主义领导份子谈判,来建立一个联邦国家,因为他们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让匈牙利王国的势力大为增强,并且遭到其余民族更强大更激烈的反对和不满。当时,斯拉夫民族为中心的其他少数民族(这里的‘少数’并不代表她们的民族数量真的很少,而是指无法向主流民族一样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利)亦曾要求参予政权,建立多元政府。以下是各种解决方案(其中顺序为帝国内地位高低的排序):

  • 二元帝国方案一(德意志人+匈牙利人)
  • 三元帝国方案一(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安德拉西设想的方案)
  • 三元帝国方案二(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所有斯拉夫人,费迪南大公设想的方案)
  • 五元帝国方案一(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克罗地亚人)
  • 五元帝国方案二(德意志人+匈牙利人+奥地利帝国境内捷克人与波兰人+匈牙利帝国境内克罗地亚人与罗马尼亚人)
  • 七元帝国方案一(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克罗地亚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
  • 七元帝国方案二(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乌克兰人等所有其余民族)

但以上这些方案基于奥地利皇室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对,因为奥地利的德意志人担心给予太多民族的自治权会导致他们最终独立成新的国家,而匈牙利贵族则担忧其他民族把自己和奥地利德意志人的权力瓜分走,所以除了第一种方案以外,其余的都迟迟无法生效以至于最终被废除。弗朗茨·约瑟夫无法忽视从玛利亚特蕾莎时期开始就在奥地利境内一直保有特殊地位的匈牙利大贵族势力,而这些拥有众多私人军队和地产农奴的大贵族们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在这之上的一概否决;在百般妥协之下,而奥匈二元帝国遂正式成立。[20]匈牙利的大贵族们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大中小贵族和市民阶层的精英学者,艺术家音乐家,资本家商人)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等少数民族则和旧奥地利帝国甚至神圣罗马帝国时代的时候一样,基本上无权。

政府结构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力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加利西亚克罗地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21],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

两个议会各派出一个代表团,各六十人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及其他议案讨论,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总括来说,议会的联席是没有什么真正的权力,因为它仅能互相提出照会,在奥、匈两代表团两次照会均无法达成共识时,才分别进行表决,由始至终它都不能对中央的事务进行共同辩论及质询。

行政上,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及人民,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后决定。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尽管军事是中央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征兵、提供驻扎地、运输和补给,以及负责军队人员民事的和非军事事务的责任”。因此每个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定有很强的影响力,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个机会来扩大它们自己的权力。

两个地区之间奥地利部分占总人口的约57%以及主要经济资源。从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于每个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在帝国组成初期,奥地利部分负担帝国总体开支百分之七十,匈牙利部分负担百分之三十。这个问题每十年进行一次协商,而每次协商都造成很大的争议。尤其是从1900年代中开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议会中民族主义者占多数和组织政府开始,这个争议问题造成了一个持久性的宪法危机。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这个问题在一个“始终如旧”的基础上暂时获得解决,匈牙利负担比率仅上升到36.4%。[22]

外交

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外交部长经常进行外交关系谈判、磋商。[23]奥地利部分和匈牙利部分地区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态度也稍不相同。布达佩斯的政治家害怕帝国的扩大会使得匈牙利人的比例和影响变小。不过,帝国政府与德国在1879年结成德奥同盟,对付俄罗斯和法国的同盟,则受到两个地区政府的欢迎,因为它们都将俄罗斯看作最大的军事威胁。

1878年柏林条约,奥匈帝国于1878年8月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908年10月它正式被并入帝国。这块地方被作为双方共同管理地区,并被配属于财政部管理。为解决这个不正常的状况,一些维也纳的政治家考虑将这块地区,与帝国南部的其它一些斯拉夫人占多数的地区,合并为帝国的第三个地区。当地的克罗地亚人可能较为亲近维也纳,而非布达佩斯。

领土

奥匈帝国正式名称
汉语: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
德语: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
匈牙利语A birodalmi tanácsban képviselt királyságok és országok és a magyar Szent Korona országai
意大利语I Regni e le Terre rappresentate nel Concilio Imperiale e le Terre della Corona di Santo Stefano
英语:The Kingdoms and Lands Represented in the Imperial Council and the Lands of the Holy Hungarian Crown of Saint Stephen

领土的大致划分

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包括斯洛文尼亚奥地利大公国历史领土);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原神圣罗马帝国成员国,以及自波兰威尼斯共和国所得之加里西亚伊斯特利亚滨海省份及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与领地”。

莱塔河以东的部分、即匈牙利王国;但不仅包括匈牙利本土,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等匈牙利王国历史领土。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史蒂芬王冠领’。圣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新吞并的领土,是德国为奥国在普奥战争中丢失的意大利领土而做的补偿。吞并后奥匈超越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势力,间接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当时中国清朝,奥匈帝国还占有它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租界—1030亩的天津奥租界(除上海公共租界)。虽然简称为“奥租界”,但实际上租界内的建筑物全是模仿匈牙利首府布达佩斯而建造的。奥匈帝国曾以此为八国联军中的奥军基地镇压义和团之乱

1873年奥匈帝国探险家发现位于北冰洋的一个群岛,并以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命名,但未派人驻守。1926年苏联确认了此群岛的主权。

本土行政区划

内莱塔尼亚的王国和帝国领地(奥地利部分):
奥匈帝国行政区划

奥匈帝国内的王国及国家:
内莱塔尼亚[24]:1. 波希米亚,2. 布科维纳,3. 卡林西亚,4. 卡尼鄂拉,5. 达尔马提亚,6. 加利西亚,7. 滨海省份,8. 下奥地利,9. 摩拉维亚,10. 萨尔茨堡,11. 西里西亚,12. 施蒂利亚,13. 提罗尔,14. 上奥地利,15. 福拉尔贝格外莱塔尼亚[24]:16. 匈牙利王国,17. 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帝国直辖省份:18.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外莱塔尼亚和王国领地(匈牙利部分):
波斯尼亚帝国直辖区:

波斯尼亚属于独立的帝国直辖省份,由匈牙利和奥地利共同管理。

人口统计

地区和人口

地区 领土 (km2) 人口
奥地利帝国 300,005 (≈48% ) 28,571,934 (≈57.8% )
匈牙利王国 325,411 (≈52% ) 20,886,487 (≈42.2% )
波斯尼亚和赫塞哥维纳 51,027 1,931,802
桑扎克(统治到1909年)[25] 8,403 135,000
匈牙利帝国的传统服饰(19世纪末)

城市规模

资料来源:奥匈帝国1910年人口普查[26]

排名 城市名 人口
1. 维也纳 3,668,322人
2. 布达佩斯 2,883,630人
3. 布拉格 2,032,026人
4. 布尔诺 1,951,886人
5. 克拉科夫 1,825,737人
6. 的里雅斯特 1,529,510人
7. 利沃夫 1,026,113人
8. 格拉茨 751,781人
9. 塞格德 518,328人
10. 苏博蒂察 394,610人
11. 德布勒森 190,764人
12. 切尔诺夫策 87,100人

语言

在奥地利帝国部分(Cisleithania),1910年的人口普查记录日常使用的语言,犹太人经常使用德语作为使用语言。36.8%的人口将德语作为母语,超过71%的居民平常使用德语。

在匈牙利王国部分(Transleithania),人口普查主要以母语为基础,48.1%的人口将匈牙利语作为母语。但不包括克罗地亚 - 斯拉沃尼亚自治区,匈牙利王国超过54.4%的居民以匈牙利语为母语(包括犹太人)。

奥匈帝国语言分布
德语 24%
匈牙利语 20%
捷克语 13%
波兰语 10%
罗塞尼亚语 8%
罗马尼亚语 6%
克罗地亚语 5%
斯洛伐克语 4%
塞尔维亚语 4%
斯洛文尼亚语 3%
意大利语 3%
语言 人数 %
德语 12,006,521 23.36
匈牙利语 10,056,315 19.57
捷克语 6,442,133 12.54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5,621,797 10.94
波兰语 4,976,804 9.68
罗塞尼亚语乌克兰语 3,997,831 7.78
罗马尼亚语 3,224,147 6.27
斯洛伐克语 1,967,970 3.83
斯洛文尼亚语 1,255,620 2.44
意大利语 768,422 1.50
其他 1,072,663 2.09
总数 51,390,223 100.00
蒂罗尔的传统服饰
1900在波希米亚王国布拉格的游行
内莱塔尼亚语言使用 (奥地利帝国) (1910年普查)[27]
领地 常见语言 其他语言(超过 2%)
波希米亚 63.2% 捷克语 36.45% (2,467,724) 德语
达尔马提亚 96.2%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2.8% 意大利语
加利西亚 58.6% 波兰语 40.2% 乌克兰语  1.1% 德语
下奥地利 95.9% 德语  3.8% 捷克语
上奥地利 99.7% 德语  0.2% 捷克语
布科维纳 38.4% 乌克兰语 34.4% 罗马尼亚语 21.2% 德语  4.6% 波兰语
克恩顿 78.6% 德语 21.2% 斯洛文尼亚语
卡尼奥拉 94.4% 斯洛文尼亚语  5.4% 德语
萨尔茨堡公国 99.7% 德语  0.1% 捷克语
奥属西里西亚 43.9% 德语 31.7% 波兰语 24.3% 捷克语
施蒂利亚 70.5% 德语 29.4% 斯洛文尼亚语
摩拉维亚伯国 71.8% 捷克语 27.6% 德语   0.6% 波兰语
戈里齐亚和格拉迪斯 59.3% 斯洛文尼亚语 34.5% 意大利语  1.7% 德语
第里雅斯特 51.9% 意大利语 24.8% 斯洛文尼亚  5.2% 德语  1.0%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伊斯特拉边界 41.6%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36.5% 意大利语 13.7% 斯洛文尼亚语  3.3% 德语
提洛伯 57.3% 德语 42.1% 意大利语
福拉尔贝格邦 95.4% 德语  4.4% 意大利语
外莱塔尼亚语言使用 (匈牙利王国) (1910年普查)
语言 匈牙利本部 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
人口数 % 人口数 %
匈牙利语 9,944,627 54.5% 105,948 4.1%
罗马尼亚语 2,948,186 16.0% 846 <0.1%
斯洛伐克语 1,946,357 10.7% 21,613 0.8%
德语 1,903,657 10.4% 134, 078 5.1%
塞尔维亚语 461,516 2.5% 644,955 24.6%
罗塞尼亚语 464,270 2.3% 8,317 0.3%
克罗地亚语 194,808 1.1% 1,638,354 62.5%
其他和未表态的 401,412 2.2% 65,843 2.6%
总数 18,264,533 100% 2,621,954 100%

历史地区:

地区 母语 匈牙利语 其他语言
外西凡尼亚 罗马尼亚语 – 2,819,467 (54%) 1,658,045 (31.7%) 德语 – 550,964 (10.5%)
上匈牙利 斯洛伐克语 – 1,688,413 (55.6%) 881,320 (32.3%) 德语 – 198,405 (6.8%)
佛伊弗迪纳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 601,770 (39.8%) 425,672 (28.1%) 德语 – 324,017 (21.4%)
罗马尼亚语 – 75,318 (5.0%)
斯洛伐克语 – 56,690 (3.7%)
外喀尔巴阡州 罗塞尼亚语 – 330,010 (54.5%) 185,433 (30.6%) 德语 – 64,257 (10.6%)
里耶卡 意大利语 – 24,212 (48.6%) 6,493 (13%)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 13,351 (26.8%)
  • 斯洛文尼亚语 – 2,336 (4.7%)
  • 德语 – 2,315 (4.6%)
布根兰邦 德语 – 217,072 (74.4%) 26,225 (9%) 克罗地亚语 – 43,633 (15%)
普雷克穆列 斯洛文尼亚语 – 74,199 (80.4%) – 1921年 14,065 (15.2%) – 1921年 德语 – 2,540 (2.8%) – 1921年

宗教

奥匈帝国的宗教分布
地区/宗教 全国 内莱塔尼亚 外莱塔尼亚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天主教 76.6% 90.9% 61.8% 22.9%
新教 8.9% 2.1% 19.0% 0%
东正教 8.7% 2.3% 14.3% 43.5%
犹太教 4.4% 4.7% 4.9% 0.6%
伊斯兰教 1.3% 0% 0% 32.7%

[28]

奥地利帝国宗教:[29]

宗教 人口数(%)
罗马天主教 79.1% (20,661,000)
东仪天主教 12% (3,134,000)
犹太教 4.7% (1,225,000)
东正教 2.3% (607,000)
路德宗 1.9% (491,000)
其他和无宗教 14,000

匈牙利帝国宗教:[30]

宗教 匈牙利本部 & 阜姆自由邦 克罗地亚和斯拉沃尼亚
罗马天主教 49.3% (9,010,305) 71.6% (1,877,833)
加尔文宗 14.3% (2,603,381) 0.7% (17,948)
东正教 12.8% (2,333,979) 24.9% (653,184)
东仪天主教 11.0% (2,007,916) 0.7% (17,592)
路德宗 7.1% (1,306,384) 1.3% (33,759)
犹太教 5.0% (911,227) 0.8% (21,231)
特兰西瓦尼亚一神教会 0.4% (74,275) 0.0% (21)
其他宗教或无宗教 0.1% (17,066) 0.0 (386)

民族区域分布

奥匈帝国民族组成,1910年
奥匈帝国民族组成
德意志人 24%
马扎尔人 20%
捷克人 13%
波兰人 10%
乌克兰人 8%
罗马尼亚人 6%
克罗地亚人 5%
斯洛伐克人 4%
塞尔维亚人 4%
斯洛文尼亚人 3%
意大利人 3%

在帝国的两个部分起支配作用的两个民族其实都是少数民族:在奥地利部分,日耳曼人只占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数。

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文尼亚人和意大利人都试图在奥地利部分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同时在匈牙利部分,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统治挑战。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还争取与新成立的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王国合并。

相对于在奥地利部分的日耳曼统治者来说,匈牙利的统治者更不愿交出他们的权利。但1868年,在他们获得自主权一年后,他们授予克罗地亚王国部分自主权。

奥匈帝国内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问题。哪些语言是官方语言或官用语言总是一个问题。少数民族总是希望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及教育他们自己的语言。比如1897年4月5日奥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亚将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同等的内部官方语言,结果受到整个帝国日耳曼民族主义者的抨击。最后这位首相被解任。

经济

奥匈帝国在其存在的51年间经济发展很快,其经济GDP总量能占世界5.1%,其余国家为:英联邦21.8%(英国本土10.7%)、美20%、德13.3%、法10.5%、俄6.5%、清4.9%、意4.1%、日3.8%、土耳其2.7%、比利时2.5%、荷兰2.3%、瑞典-挪威2.0%、西班牙1.7%、葡萄牙1%、丹麦0.7%、瑞士0.5%,奥匈可以排名到世界第六[31]。在奥匈成立的51年里,其生产力的改进不断提高,加上直接有德国在背后进行技术扶持,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奥匈的金融业、贷款业、医药产业以及原本就擅长的机械电子行业发生了迅猛的进步,旧的农业型封建制度不断消失。在维也纳附近、奥地利腹地、阿尔卑斯山麓、捷克和布达佩斯这五处,形成了整个帝国的经济中心,19世纪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尔巴阡山脉地区两处也开始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32]

整个帝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差异相当大,总的来说西部的发展比东部高得多,但这并不能一概而论,西部的斯洛文尼亚达尔马提亚也属于落后地区,而东部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却已经迅速壮大为仅次于维也纳的经济中心,超越了传统经济都市布拉格。20世纪初,奥匈帝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了,从1870年到1913年,国家每人平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76%。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33],这个发展速度已经属于欧洲的最高级别,但就人均收入来说还是落后于除了俄罗斯以外的所有欧洲列强,甚至不如西欧、北欧小国。导致这些的原因是它的起步比较晚,英国在人均收入上的数字已经是奥匈帝国的三倍、德国约是它的两倍,而且这同样也无法体现帝国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例如:维也纳自古就是中欧中心,即使工业化稍有落后也在19世纪末发展成能和欧洲的国际都市——巴黎、伦敦、柏林不相上下的程度;而加利西亚斯洛伐克这两个地区的情况却只稍微比俄罗斯的乌克兰好一点。

奥匈的工业较为偏向于重工业,尤其以奥地利、捷克和布达佩斯三区最为发达,但没有陷入偏科,轻工业也有足够的实力。其重工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电力工业铁路运输汽车工业上面,以成就来说在欧洲乃至在世界都算是顶尖水平;而轻工业主要是以钟、表、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等精密仪器为代表,不如德国和瑞士,但也有较为高级的竞争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年中,该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机械制造商,当时世界随处可见奥匈帝国的机械类产品。

根据1910年的统计,奥匈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德意志帝国(占其所有出口的48%,而德占所有进口的39%),德奥互为最大进出口国,如此紧密的经济关系加上同为德意志民族,让两国自始至终能够在军事上站在同一阵线上;第二是英国(出口占10%,进口占8%),接下来的大小顺序为美国、俄罗斯、法国、瑞士、罗马尼亚和阿根廷。值得注意的是,奥匈与地理上邻近的俄罗斯的贸易比重较低(出口仅占7%,进口仅占3%),和俄罗斯巨大的市场以及工业需要不符合;仔细分析,奥匈输出给俄罗斯的均为机械零件、工厂设备等产品,而从俄罗斯进口的则都是贵重型农产品,换言之奥匈给俄国的是工业必需品,而俄国给奥匈的是在战阵时期尤其不必要的奢侈品;这也解释了为何奥匈明明在军力、版图、人口上均不如俄罗斯,却还敢屡屡与之作对的原因[34]

铁路

1857-1913年,可以看到匈牙利内部铁路网呈现飞跃性增多

铁路在奥匈帝国普及很快,可以说是所有经济指标里面最明显的一个。尤其在普奥战争之后,普鲁士以及日后的德意志帝国,出于对打败奥地利的歉意,德国刻意压低其铁路工程的贩卖价格及技术来协助奥地利,这让奥匈的铁路迎来了近乎免费的大更新,也让两国关系越来越亲密。在此之前,奥匈帝国的大部分运输只能依靠船运。铁路网的出现,使整个帝国某些资源充沛、人口众多的落后地区得以飞速发展。1841年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就已经从维也纳出发在西部建立了一个铁路核心,政府在认识到铁路的军事意义之后,在其建设上大量投资,几乎所有奥匈境内的大城市例如:布拉格布达佩斯克拉科夫威尼斯格拉茨卢布尔雅那布拉迪斯拉发都被连入以维也纳为中心的铁路网。到1854年为止整个帝国内的铁路网长度已达2000公里,其中约60-70%为国有;其余的那一小部分为1848年的革命和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帝国政府为解决其经济困难开始将其铁路出售给私人投资者而造成的。从1854年到1879年,私人投资者权力增大,几乎所有小城市的民用铁路都是由私人投资完成的,在奥地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7952公里,在匈牙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5839公里。1879年后政府开始慢慢地重新将铁路网国有化,其主要原因是187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私人企业对铁路的投资减缓了,无法满足政府需求,但奥匈政府却聪明的利用有限的金钱把小城市的铁路网再度密集化。从1879年到1900年,奥匈帝国的铁路事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共修建成了25000公里铁路,这个长度甚至已经超过法国、英国、德国本土,即使和俄罗斯的欧洲地区比也相差无几。因为之前对铁路的足够重视,后面补充上来的铁路大多数是把已有的和小农村的铁路做连接,尤其是东部匈牙利管辖范围之内,其密度甚至超过奥地利,为全欧之最。这些成熟、普遍、密集的铁路网大大地降低了帝国内的运输费用,为其内部经济打开了巨量新的市场;有趣的是,这些铁路直到现代也是中欧各国的主要陆上运输方式,它们的质量能保证自己依然维持运作[35]

汽车行业

奥地利的汽车工厂始于189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奥匈的奥地利帝国境内有五家汽车制造商公司。它们按照当时的大小顺序,为:维也纳的Austro-Daimler(小汽车、公共汽车),维也纳的Gräf&Stift(高档轿车),捷克的姆拉达-博莱斯拉夫Laurin & Klement(摩托车、汽车),捷克科普日夫尼采的Nesselsdorfer(汽车、各类机械设备底盘),捷克的摩拉维亚汽车公司(各类机械设备底盘),和维也纳的Lohner-Werke(汽车),其中位于捷克的三家汽车公司成为了日后纳粹德国坦克的主要底盘制造商[36][37][38][39],这也成为了日后捷克斯洛伐克工业强大的直接原因。

匈牙利的汽车生产于1900年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奥匈的匈牙利王国境内也有四家汽车制造商公司。它们是:布达佩斯的冈茨公司焦尔Rába、布达佩斯的MÁG(Hungarian General Machine Factory)、和阿拉德MARTA(此地现属于罗马尼亚)。匈牙利王国的汽车制造厂均为生产摩托车、小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的混合生产厂,均为民用[40][41][42]

电气发电机行业

1873年,早在奥匈举办的世博会——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中,就展示出了照明设备的雏形,政府也积极在大学或者国营公司内加大这项民生工业的研究力度。到了1884年,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甘茨工厂的三名工程师KárolyZipernowsky、OttóBláthy和MiksaDéri看到当时法国的变压器无法可靠地调节电压的弊端,于是发明了一种“并连型”连接的变压器,这在后来被称为“闭芯变压器”,这个有效的发明因为其成本低廉,最终使在家庭、企业、和公共场所的大量照明设备成为可行[43]。奥匈电气产业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在1885年于奥地利发明的“恒定变压器”,它在前述的基础上引入了“压缩密集型电源(VSVI)系统”,这是由维也纳大学实验室中的布拉西(Blathy)、齐珀诺夫斯基(Zipernowsky)和德里(Déri)经过实验而发明的,他们在使用闭芯的基础上,改采“并连但分流型”的设计,让变压器的电压有了可被保证的稳定性,此系统至今仍在世界上被使用[44]

在发电机方面,世界第一台小型水力发电轮机由1866年的Ganz工厂设计,其发明者为不可考的无名的工程师设计,并透过奥匈政府于1883年开始在全国的农村河流中推广使用,一口气解决了偏远地区发电困难的问题;而到了1903年,奥地利自主研发的中型和大型蒸汽涡轮发电机也于的Ganz工厂开始批量生产[45],大型配备于水坝发电站中,中型则给轮船使用。1905年,Láng机械厂公司也开始生产交流电型蒸汽发电轮机[46][47],这让奥匈的电力还有足够的盈余给周边国家输出,尤其支持了北意大利、瑞士、罗马尼亚和德国南部。

在灯泡领域也成就惊人,Tungsram公司自1896年以来,就一直负责制造奥匈帝国的灯泡和霓虹真空管,这个公司于1904年12月13日,透过旗下的两名研究人员——匈牙利的SándorJust和克罗地亚的Franjo Hanaman,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只“钨丝灯”灯泡,这让这家公司获得了匈牙利专利(第34541号)。钨丝灯比传统碳丝灯的寿命更长,并且发出的光更加洁白明亮,钨丝灯首次于在1904年借由匈牙利公司Tungsram的平台销售,这种灯一经上市就垄断了行业,导致在许多欧洲国家不把它称作钨丝灯而是“Tungsram灯”,直接改写了人类灯泡历史的进程[48];但Tungsram公司的发明并未停止,它还为了真空管的稳定性和亮度提升做了大量的试验,发明出了可被批量生产的“无线电管”和“X射线管”[49]两种产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之后,此公司的产品被大量用于战争用途[50],奥匈解体后其产业被匈牙利继承。

电话的发明也与奥匈有密切联系,把“电报”升级为声音形式的“电话”这一想法,是匈牙利工程师蒂瓦达·普斯卡斯(TivadarPuskás,1844–1893年)在美国留学时构想出的,他和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一起合作实验,最终成功“把电报声音化”;但如同爱迪生对特斯拉所做的一样,这个专利和发明人的荣誉被爱迪生窃取[51][52][53]。不过当时匈牙利对本国人民采取极端保护主义,蒂瓦达·普斯卡斯回到匈牙利后成为政府的御用工程师,大幅度改良并升级了奥匈的电话体系[54]。匈牙利人诺斯·霍尔德(JánosNeuhold)于1879年在布达佩斯成立了匈牙利第一家电话机厂,除了运用先前技术生产电话,还有所有配套设备例如:麦克风、电报、电话数字键盘、和接线机[55]。1884年,Tungsram公司也开始插手电话行业,其生产了大型电话总机和地底电缆、海底电缆[56]

Orion Electronics成立于1913年,这间公司吸收了奥匈其它电器公司被裁员的员工,集各家之大成,主要业务是电气开关、插座、电线、电缆、电风扇、电热水壶等,其产品一经推出就迅速超过英法德,甚至远销俄罗斯、印度、日本、中国[57],其技术还能帮助德国实现“跨波罗的海的电信服务”,大大增强了北欧国家和德奥之间的联系,瑞典爱立信公司和奥匈政府合作,于1911年在布达佩斯建立了电话修理厂和总机厂,并且在奥匈设立实验性的讯号基地台,为广播的出现做出了铺垫。因为一战的爆发造成其昙花一现,不过其全部研究成果在一战期间转移至瑞典并得以保留[58][59]

航空业

1784年,伊斯特万·萨比克(IstvánSzabik)和约瑟夫·多明(JózsefDomin)建造了匈牙利第一架充氢的实验气球[60],此氢气球最后演化成飞艇,不过在奥匈并未用在在军事用途上。

奥地利的第一架飞机是奥地利的爱德华·鲁斯詹(Edvard Rusjan)设计的埃达一世(Eda I)自主研发的,于1909年11月25日在戈里齐亚附近进行了首次飞行,之后奥匈就顺利的批量生产飞机,这些奥匈飞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北意大利山区战场上的压力,对当时防空炮薄弱、企图以山地阻挡奥军的意大利军造成了大规模的伤害[61]

匈牙利设计和生产的第一架飞机于1909年11月4日在拉科斯梅泽(Rákosmező)飞行成功,其中加载了奥匈原创的“直列式引擎”提供动力[62],这种引擎的机续航能力强大,不过运载量却很小,故在小型飞机的领域中能够名列前茅,但不能适用于大型民航客机。1913年,匈牙利再次改良旧引擎,发明出了“径向引擎”,径向引擎全面强化了“直线加速度”,在俯冲轰炸、一炸即离的军事战术下能发挥出完美效果。在1912年至1918年之间,配有这种引擎的飞机不断的交由德意志帝国生产,这让一战中央同盟在空中战场上几乎制霸制空权[63][64]。一战期间,匈牙利的飞机工业开始迅猛发展,甚至有反超奥地利甚至德国的趋势,其中最大的三个:UFAG匈牙利飞机厂(1914)、匈牙利通用飞机厂(1916)、匈牙利劳埃德飞机、阿索德引擎厂(1916)生产了中央同盟将近1/3的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及其引擎[60]

解体

在奥匈帝国领土在1936年的欧洲

1918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展开了整整四年,而战事对奥匈帝国越来越不利。虽然四年的战争中奥匈帝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时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当协约国的胜利显而易见时,对他们来说也是脱离旧的帝国的最佳时机,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么多不同的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它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因为战争使经济发展停止,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社会主义者非常气愤。在这些条件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支持者。

1918年10月,德奥的盟友保加利亚王国停战后,协约国部队解放了塞尔维亚并开始进入奥匈帝国后奥皇卡尔一世接受美国的十四点协议让境内的民族自立国家并建立联邦制帝国,不料各民族自行独立建国导致奥匈帝国解体: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随之,建立了匈牙利民主共和国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加入罗马尼亚王国,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匈牙利试图夺回,引发了匈牙利-罗马尼亚战争加利西亚地区被波兰和乌克兰瓜分。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后来的南斯拉夫王国,奥匈停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王国和罗马尼亚组成了小协约国围攻匈牙利。最终,奥匈帝国在1918年11月3日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战后战胜国承认这些新的边界,大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政治地图。一系列条约保障这些边界的合法性。

奥地利匈牙利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驱逐。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推翻了短暂的匈牙利民主共和国,但1919年罗马尼亚王国占有大半个匈牙利后保皇势力又开始抬头。1920年匈牙利苏维埃政府被罗马尼亚推翻,恢复为一个匈牙利王国,但没有国王。奥匈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卡尔一世企图占据这个王位没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马德拉群岛,后来在那里逝世。霍尔西成为执政者。解体后的原奥匈帝国领土被新生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王国、波兰第二共和国、南斯拉夫王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解体后的国家

(有些国家只是一部分属于奥匈)

国家政权 主要民族 首都/首府 今属国家 其他备注
内莱塔尼亚圣斯蒂芬王冠领的直属领土
奥地利 奥地利第一共和国 德意志人 维也纳  奥地利 从奥匈独立出来。继承了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正式国号叫做奥地利共和国
匈牙利 匈牙利民主共和国 匈牙利人 布达佩斯  匈牙利 斯洛伐克 克罗地亚 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罗马尼亚 波黑 乌克兰等都获得了部分领土。 从奥匈独立出来。特里亚农条约对于匈牙利领土的切割造成其国民后续的不满。[65]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捷克人斯洛伐克人 布拉格布拉迪斯拉发  捷克 斯洛伐克 现在分成 捷克 斯洛伐克二国,从奥匈独立出来
外莱塔尼亚以外的领土
 南斯拉夫王国 南斯拉夫人 贝尔格莱德  塞尔维亚 黑山 波黑 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 北马其顿 (获得奥匈领土)
 波兰第二共和国 波兰人 华沙  波兰 乌克兰 (获得奥匈领土)
 罗马尼亚王国 罗马尼亚人 布加勒斯特  罗马尼亚 (获得奥匈领土)
 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人 罗马  意大利 (获得奥匈领土)

解体后遗留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四分五裂。对战胜国来说,按照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奥匈帝国被肢解为多个民族国家是必然发生的事。值得注意的是,肢解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最初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因为当初不少人认为奥匈帝国的解体,不但无助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反而只会使这个地区的局势更不稳定。

虽然奥匈分裂出的国家表面上遵从民族自决,但实际民族疆界的划分极其混乱不堪(例如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而且有些直到战前都拥有过完整历史疆界国家(例如匈牙利)惨遭肢解,而有些组成民族不同、本不应草率合并的国家(例如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却占有了很多原本不属于他们领土。这些民族和历史疆域的划分非但没有使得东欧和巴尔干人民过上自给自足的新生活,反而招致这些小国专注于互相攻击。

这些国家中大部分的基础工农建设、财政贸易结构、教育军事体系基本沿用奥匈的老路,却又因为国内市场迅速萎缩、原料人力严重不足而不能像在原奥匈时代那样各司其职的进行产业分工。虽有相同的交通和通讯设施这些便利条件,但因为政治上的敌对和高额的关税壁垒而不能发挥原本的作用。事实上,很多国家虽然从奥匈帝国获得了独立,但无论从国际地位、经济状况(这一点除捷克以外)、和军队实力都无法再与之前的奥匈相提并论,有些国家人民(例如:在波兰的乌克兰人、在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人)的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甚至还不如在奥匈还存在时候。

加之很多国家刚独立,民族主义的气焰正浓、为本国争取利益而不择手段,结果让今后直至现在的东欧和巴尔干问题埋下更多祸根。一战后的纳粹势力入侵和二战后被加入共产主义阵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奥匈帝国解体,导致中欧地区的权力真空。以前这些小国还能由于自己的皇帝和国王有着自己国家人的血统而感到统一和自豪,到放到远远不及奥匈的现在,重新跻身世界大国已经是个遥不可及的幻想,这比在统一状态下的奥匈种下的苦果更加难以调解。

旗帜与纹章

旗帜

尽管奥匈帝国没有官方的共同国旗(奥地利地区使用黑黄旗,匈牙利地区使用带有匈国徽的红白绿三色旗),在需要使用国旗时,奥匈帝国通常使用在1869年设计的旗帜代替国旗使用,地位等同于国旗。但是,奥匈帝国海军直到1918年仍在使用他们从1787年就开始使用的奥地利舰艏旗。

纹章

奥匈帝国的“国徽”存在着多种版本。

同样地,奥、匈两部分拥有自己的纹章。

参见

备注

  1. 清朝旧译奥斯马加(匈牙利语Ausztria-Magyarország音译),正式名称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德语: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匈牙利语Birodalmi tanácsban képviselt királyságok és országok és a magyar Szent Korona országai)。

参考文献

引用

  1. McCarthy, Justin. A History of Our Own Times, from 1880 to the Diamond Jubilee. New York,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880: 475–476. 
  2. Dallin, David. The Rise of Russia in Asia. 2006-11. ISBN 978-1-4067-2919-1. 
  3. Citype – Internet – Portal Betriebsges.m.b.H. Austro-Hungarian Empire k.u.k. Monarchy dual-monarchic Habsburg Emperors of Austria. Wien-vienna.com. [2011-09-11]. 
  4. Fisher, Gilman. The Essentials of Geography for School Year 1888–1889, p. 47. New England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1888. Retrieved 20 August 2014.
  5. Austria.(2010).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 Chicag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In April 1897 he issued a famous language ordinance that introduced Czech as a language equal to German even in the“inner service”—i.e., for communications withi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6. 6.0 6.1 存档副本. 
  7. Volkszählung vom 31. Dezember 1910, veröffentlicht in: Geographischer Atlas zur Vaterlandskunde an der österreichischen Mittelschulen. K. u. k. Hof-Kartographische Anstalt G. Freytag & Berndt, Wien 1911.
  8. Thomas's Glassware Tour: Languages in Austria-Hungary 1910. Thomasgraz.net. [2011-09-11]. 
  9.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1th Edition, "Austria, Lower" to "Bacon" Volume 3, Part 1, Slice 1. [2019-01-12] (英语). 
  10. Austria-Hungary – LoveToKnow 1911. 1911encyclopedia.org. [2009-05-05]. 
  11. Headlam, James Wycliffe. Austria-Hungary. Chisholm, Hugh (编). 大英百科全書 3 (11th ed.). 剑桥大学出版社: 2–39. 1911. 
  12. Schulze, Max-Stephan. Engineering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Development of Austria-Hungary's Machine-Building Industr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p. 295. Peter Lang (Frankfurt), 1996.
  13. Publishers' Associatio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The Publisher, Volume 133. 1930: 355. 
  14. Contributors: Austria. Österreichische konsularische Vertretungsbehörden im Ausland; Austrian Information Service, New York. Austrian information. 1965: 17. 
  15. Minahan, James. Miniature Empires: 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p. 48.
  16. "Jayne, Kingsley Garland. Bosnia and Herzegovina. Chisholm, Hugh (编). 大英百科全書 4 (11th ed.). 剑桥大学出版社: 279–286. 1911. 
  17. 一战中消失的王朝. world.huanqiu.com. [2021-01-18]. 
  18. Microsoft Encarta: The height of the dual monarchy
  19. Seton-Watson, R. W. "The Austro-Hungarian Ausgleich of 1867." 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19.53/54(1939): 123–40.
  20. Tihany, Leslie C. "The Austro-Hungarian Compromise, 1867-1918: A Half Century of Diagnosis; Fifty Years of 2.2(1969): 114–38.
  21. Analysis: Austria's troubled history. BBC News. 2000-02-03 [2013-08-07]. 
  22. Günther Kronenbitter: "Krieg im Frieden". Die Führung der k.u.k. Armee und die Großmachtpolitik Österreich-Ungarns 1906–1914. Verlag Oldenbourg, Munich 2003, ISBN 3-486-56700-4, p. 150
  23. F.R. Bridge, From Sadowa to Sarajevo: The Foreign Policy of Austria-Hungary 1866-1914(1972)
  24. 24.0 24.1 "Britannica 1911". 1911encyclopedia.org. Retrieved 24 March 2012.
  25. The Austrian Occupation of Novibazar, 1878–1909. Mtholyoke.edu. [2016-04-09].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26. Kogutowicz Károly, Hermann Győző: Zsebatlasz: Naptárral és statisztikai adatokkal az 1914. évre. Magyar Földrajzi Intézet R. T., Budapest 1913, S. 69, 105.
  27. Population Census in Austria-Hungary (1868–1910). [2019-02-03]. 
  28. 来源:1910年12月31日的人口普查,刊于Geographischer Atlas zur Vaterlandskunde an der österreichischen Mittelschulen。K. u. k. Hof-Kartographische Anstalt G. Freytag & Berndt,维也纳,1911年。
  29. Wolfsgruber, Cölestin. Austro-Hungarian Monarchy. 天主教百科全書 2. 纽约: 罗伯特·阿普尔顿公司. 1907. 
  30. 1910. évi népszámlálás adatai. (Magyar Statisztikai Közlemények, Budapest, 1912. pp 30–33)
  31. Norman Davies. 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Volume II: 1795 to the Pres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02-24: 106–108. ISBN 978-0-19-925340-1. 
  32. Peter F. Sugar, Péter Hanák: A History of Hungary (Publisher: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age: 262
  33. Barcsay, Thomas. Banking in Hungar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1867–1919 (PDF). Ryeson Polytechnical Institute: 216. 1991 [2016-08-28]. 
  34. Max-Stephan Schulze. Engineering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Development of Austria–Hungary's Machine-Building Industr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1996: 295. 
  35. Commercial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Reports from the Consuls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Commerce, Manufactures, Etc., of Their Consular Districts. Publisher: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81 (page: 371)
  36. Erik Eckermann: World History of the Automobile – Page 325
  37. Hans Seper: Die Brüder Gräf: Geschichte der Gräf & Stift-Automobile
  38. Václav Laurin a Václav Klement. [2021-04-18] (捷克语). 
  39. Kurt Bauer (2003), Faszination des Fahrens: unterwegs mit Fahrrad, Motorrad und Automobil (in German), Böhlau Verlag Wien, Kleine Enzyklopädie des Fahrens, "Lohner", pp. 250–1
  40. The history of the biggest pre-War Hungarian car maker. [2013-09-02]. 
  41. Commerce Reports Volume 4, page 223 (printed in 1927)
  42. G.N. Georgano: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Motorcars, 1885 to the Present. S. 59.
  43. Bláthy, Ottó Titusz (1860–1939). Hungarian Patent Office. [2004-01-29]. 
  44. Zipernowsky, K.; Déri, M.; Bláthy, O.T. Induction Coil (PDF). U.S. Patent 352 105, issued 2 Nov. 1886. [2009-07-08]. 
  45. [1][失效链接]
  46. Smil, Vaclav. Creat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Technical Innovations of 1867–1914 and Their Lasting Impac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71. ISBN 978-0-19-803774-3. ZBD transformer. 
  47. United States. Congress. Congressional Serial Set.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10: 41; 53. 
  48. GE Lighting: Rövid történet – A Short History (PDF). General Electric. 2005-05-30 [2017-12-23]. 
  49. See: The History of Tungsram 1896–1945" Page: 32
  50. See: The History of Tungsram 1896–1945" Page: 33
  51. Eötvös Loránd Matematikai és Fizikai Társulat Matematikai és fizikai lapok. Volumes 39–41. 1932. Publisher: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52. Contributor Budapesti Történeti Múzeum: Title: Tanulmányok Budapest múltjából. Volume 18. page 310. Publisher Budapesti Történeti Múzeum, 1971.
  53. Alvin K. Benson.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Great lives from history Volume 4 of Great Lives from History: Inventors & Inventions. Salem Press. 2010: 1298. ISBN 978-1-58765-522-7. 
  54. Puskás Tivadar (1844 - 1893) (short biography), Hungarian History website. Retrieved from Archive.org, February 2013.
  55. Puskás, Tivadar. Omikk.bme.hu. [2012-07-01]. 
  56. Károly Jeney; Ferenc Gáspár; English translator:Erwin Dunay. The History of Tungsram 1896–1945 (PDF). Tungsram Rt. 1990: 11 [2021-04-18]. ISBN 978-3-939197-29-4. 
  57. Puskás Tivadar (1844–1893). Mszh.hu. [2012-07-01]. 
  58. Welcome hunreal.com - BlueHost.com. Hunreal.com. [2012-07-01]. 
  59. IBP, Inc. Hungary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Guide (Volume 1) Strategic and Practical Information World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Library. lulu. 2015: 128. ISBN 978-1-5145-2857-0. 
  60. 60.0 60.1 "Aircraft"(in Hungarian). mek.oszk.hu. [2017-01-25]. 
  61. Edvard Rusjan, Pioneer of Slovene Aviation. Republic of Slovenia –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 Office. [2015-04-13]. 
  62.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IAA): History of Flight from Around the World : Hungary article.
  63. Mária Kovács: Short History of Hungarian Aviation (PDF). [2014-05-05]. 
  64. Péter, Puskel. Az aradi autógyártás sikertörténetéből. NyugatiJelen.com. [2016-04-09]. 
  65. Tucker, Spencer; Priscilla Mary Roberts (2005).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1 ed.). ABC-CLIO. p. 1183. ISBN 978-1-85109-420-2. "Virtually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what remained of Hungary regarded the Treaty of Trianon as manifestly unfair, and agitation for revision began immediately."

书籍

  • Jászi, Oszkár The Dissolution of the Habsburg Monarchy,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6.
  • Macartney, Carlile Aylmer The Habsburg Empire, 1790–1918, New York, Macmillan 1969.
  • Mark Cornwall(ed.)The Last Years of Austria–Hungary in Exeter Studies in History.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Exeter. 2002. ISBN 0-85989-563-7
  • Sked Alan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Habsburg Empire, 1815–1918, London : Longman, 1989.
  • Taylor, A.J.P. The Habsburg monarchy, 1809–1918 : a history of the Austrian Empire and Austria-Hungary, London : Penguin Books in assoc. with Hamish Hamilton, 1964, 1948
  • Geographischer Atlas zur Vaterlandskunde an der österreichischen Mittelschulen.(ed.: Rudolf Rothaug), K. u. k. Hof-Kartographische Anstalt G. Freytag & Berndt, Vienna,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