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东亚
亚洲东部的地理区域
东亚的位置
国家或地区
面积
 • 总计11,839,074 平方公里(4,571,092 平方英里)
人口
 • 总计1,624,224,125人
 • 密度140人/平方公里(360人/平方英里)
时区
  • UTC +7:00 ~ +9:00
语言
东亚
汉语名称
繁体字 东亚
简化字 东亚
繁体字 东亚細亞
简化字 东亚细亚
藏语名称
藏语 ཨེ་ཤ་ཡ་ཤར་མ་
朝鲜语名称
谚文동아시아
汉字東아시아
朝鲜语别称㈠
谚文동아
汉字东亚
朝鲜语别称㈡
谚文동아세아
汉字东亚細亞
日语名称
日语原文 東アジア
日语别称㈠
日语原文 東亜
旧字体东亚
日语别称㈡
日语原文 東亜細亜
旧字体东亚細亞
蒙古语名称
传统蒙文 ᠵᠡᠭᠦᠨ ᠠᠽᠢ
西里尔蒙文 Зүүн Ази
维吾尔语名称
维吾尔语شەرقىي ئاسىي

东亚泛指亚洲东部,具有地理文化层面上的双重意义。东亚地区通常包括中国、日本列岛朝鲜半岛海南岛琉球群岛蒙古高原等地,面积约1170万平方公里。东亚地区居住有16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亦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达到133人每平方公里,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台北东京香港广州北京首尔上海深圳等世界范围内人口稠密的城市皆位于东亚。

东亚地区是文明摇篮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产生人口稠密的农业社会,孕育出古老的中华文明。汉字文化在东亚具有巨大影响力,极大影响日本韩国越南文化,形成涵盖东亚的东亚文化圈。源于古典汉语的词汇改变了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的样貌;源自中国的夏历汉字曾通行于东亚。全东亚流行的主要宗教佛教,中国古典的儒家思想理念亦深刻影响东亚人的传统观念。

东亚部分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化转型中取得成功,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该区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重要性正日益提升。日本最早成功实行西方化,实现国力增长,为全球最富裕发达的国家之一;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在20世纪60至90年代实现经济腾飞,为亚洲四小龙中的三者,被列为发达经济体。中国经济自20世纪末起亦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虽然东亚在政治和经济上具有较大影响力,但美国在东亚的存在、现存的政治争议、朝鲜核问题等是影响该地区未来发展的安全隐患。

定义

参见:东北亚

狭义上的东亚,指东北亚,即包括中国、日本列岛朝鲜半岛海南岛琉球群岛蒙古高原等地。广义上的东亚,范围最广可以被界定为传统意义上的远东,即广义的东北亚(包括俄罗斯远东蒙古高原中国大陆朝鲜半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台湾岛)和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印尼群岛菲律宾群岛南海诸岛)的总和。

此外,广义的东亚亦可以由狭义的东亚延伸至在地理或文化上与之关系密切的周边地区,比如:

相关概念

  • 东洋:现代汉语中的“东洋”指日本,日语中的“东洋”则指东方世界
  • 远东:“欧洲中心论”的词汇,是欧洲以东的地区,相对于近东而言。一般指东亚,即阿富汗、哈萨克以东、北纬20度以北、太平洋以西、北纬50度以南的地区。
  • 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指中国大陆以及周边的台湾岛、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
  • 泛东亚地区:包括东盟诸国远东国家和地区。
  • 东北亚:东北亚是东亚的一部分,包括日本、韩国、朝鲜。
  • 东南亚:指中国大陆以南、印度以东、新几内亚以西与澳大利亚以北的地区,包括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 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旧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扩张版图所提出的所谓“保护日本在东北亚的利益,并试图将西方势力从东南亚驱逐出去”,以台湾为中心画出同心圆作为范围。实质是东亚各国领土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地理

东亚大陆

东亚地区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总面积约12,500,000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9%。地形西高东低,在传统上有三级阶梯之分:第一级为青藏高原,该般达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一系列的盆地和高原;第三级为平原、丘陵和一些海岛。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即东亚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和;西部内陆地区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大陆性强,温差大,降水少;青藏高原地势高亢,为高地气候区,空气稀薄缺氧,太阳辐射强烈。[1]

东亚岛弧

东亚岛弧在地理上是地球上绵延最长的一串火山岛屿,从北极圈附近的阿留申群岛一直向南延伸到赤道边缘的菲律宾群岛。它们是由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所致。由于位处两块板块之间,因此东亚岛弧也是全球主要的地震带之一,分布了大量火山火山群

西太平洋

行政划分

历史

上古史

中华文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融合而成。战国末期,秦统一六国。经历了汉、唐盛世。虽然有外族入侵,但由于汉族人口较多,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汉文化。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历史,经常充满残酷的杀戮,但最终扩张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正所谓容纳百川汇大海正是此意,亦即现在的中华文化就融合了56个民族的文化柔为一体产生的新的文化体系即是现在的中华文化。

台湾岛公元前六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到了一千年前进入铁器时代。发源于今日台湾中部地区由台湾高山族的巴布拉人、巴布萨人、巴则海人、洪雅人、道卡斯人所组成的“跨族群准王国”的大肚王国、屏东地区由排湾人与箕模人所组成的大龟文酋邦,和恒春半岛的琅峤十八社皆在17世纪时已存在。

朝鲜半岛在公元前5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国号仍称“朝鲜”,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就是卫满朝鲜。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汉四郡,此后“朝鲜”一词长期消失在古中国典籍中。公元4世纪以后,高句丽鸭绿江流域兴起,兼并北部的各部落国家及汉四郡。在南部,百济消灭了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早期蒙古是各突厥蒙古民族游牧地区,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各部从此蒙古各草原民族一律称为蒙古。

东亚其他许多定居的农耕民族,如朝鲜族越族大和族等,曾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使用汉字是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最为显著的共同点,因此这些民族活动的领域也被称为汉字文化圈

中世史

中国与日本两个文化体的影响力介于朝鲜半岛和琉球群岛之间,在前现代史上曾几度于此兵戎相见,直到十五世纪海外拓殖及贸易兴盛起来以前,两个古代文明的历史轨迹呈现平行发展的态势。

十六世纪,自欧洲渡海东来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势力开始直接与东亚文明交流;海上贸易网络的建立,以及西洋作物热兵器的输入,相当程度影响了中、日两国的食物供应能力和战争型态,间接对两国尔后的历史轨迹造成虽不明显、实极重大的影响。例如,海上贸易和“铁炮”(火枪)的引进及运用,相当大程度影响了十六世纪日本内部地区势力的消长,相当大程度地左右了日本战国时代群豪争霸的结果。又例如蕃薯等新作物的种植虽缓和了汉民族领域可耕地开发饱和的问题,却因食物供给的改变造成明朝人口自十八世纪起暴增的结果;尔后,过多的人口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难以摆脱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与“远东(The Far East)”贸易的需求,提供了欧洲势力在、亚洲各地大力发展殖民主义的诱因;影响所及,给其晚近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与此同时,台湾因地理位置居于中国大陆、日本与东南亚间,为便利的船只停泊及货物转运地,故与欧洲各国有频繁的交流,以西班牙荷兰的影响力尤甚,分别以台湾西北部及西南部为其重要贸易据点;后者将西班牙人驱逐并扩展其在台湾西部的势力。荷兰区域性殖民期间,已有资料显示台湾中部有超越部落统治范围的大肚王国

明朝末年,郑成功为抵挡北方异族入侵(后者灭明朝成为清朝),先占领厦门为反女真异族据点。此时原已在台湾贸易多年的荷兰人与当时的日本发生贸易冲突。1661年4月,郑成功率军围攻荷台首府热兰遮城,次年2月1日荷兰签约投降,进入郑氏统治时期。郑氏殖民范围相当有限,且殖民期间,对待原住民手段相当残忍,亦有杀戮之事。1683年,施琅率清朝攻台,郑克塽投降,台湾进入清统治时期。1894年,清朝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隔年,双方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予日本,中国台湾进入日本殖民时期。

近现代

十九世纪,经过前述发展的长期影响,造成了欧洲与东亚之间经济和科技发展程度的差距。受到新兴西洋势力英国法国、美国等强大军事优势的压迫,此时东亚的三个传统“王国”——大清帝国德川幕府朝鲜王朝——均被迫接受以欧洲为核心的国际政治及贸易体系,并步入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新阶段。受到欧洲民族国家概念的冲击,以及同时代意大利德意志建国成功的刺激,十九世纪后半业以后的中、韩、日三国政治史,可是说就是一部在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形塑各自国族的“建国史”。

经过明治维新改革,日本在十九世纪末转型成一个现代化国家,并在当时新帝国主义的浪潮下,日本开始其海外扩张,将其势力伸入朝鲜半岛和台湾等地区,后来更与清朝爆发甲午战争,决定性地改变了东亚的历史轨迹。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步上军国主义之途。二战后的日本政体依联合国理念改组,改组成实施代议民主及实质内阁制的国家。

政治

协商与合作

在政治体制上,日本大韩民国、中国台湾地区(统一前)和蒙古国都采用西方式普选多党制政体,而中国内地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由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劳动党一党执政并由金氏家族世袭国家领导人。

东亚区域内几个国家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政治歧见,以及潜在的战略竞争意识。除了朝鲜半岛(朝鲜、韩国)和台湾海峡两岸间的政治问题以外,中、日、韩三国因为二战的历史而形成的民族情绪磨擦,也是影响区域政治稳定的一个不利因素。

另外,即使冷战已经结束,美国和俄罗斯作为战略大国,在本区域的国际事务中仍保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此一层关系更是将区域事务与全球战略局势整个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网络。

东亚地区16个国家每年举行一次东亚峰会。第一届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此后的峰会都于每年东盟领导人会议之后举行。

物种

东亚北部地区属于古北界,约北纬28度以南地区属于东洋界汉地和日本南部比邻接的西伯利亚中亚地区温暖潮湿,原有丰富的温带针叶林阔叶林和混合林,由于人口密集的低地和河谷地区已转为农业和城市用途,现在大多在山区才有森林。冰河时代的冰川作用对东亚的影响不大。从中国和日本古北界的温带森林,到东洋界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营造出东亚丰富多样的植物群动物群。中国西南部的山区被列为全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2]。在东南亚,缅甸北部和中国南部高山山脉形成古北界植物群和动物群的舌部区。孤立的天空岛存在于南至缅甸中部,北越和台湾的高山。

经济

东亚部分国家在现代化转型中取得成功,本区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重要性正日益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取得战略和经贸世界第二的大国地位,日本在经贸和科技方面占有东亚第一,中国台湾和大韩民国都在世界经贸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此外,上述几个经济体间的分工合作和贸易整合,更在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框架下日趋紧密。依此趋势,21世纪的东亚,有成为世界一个新经贸核心的潜力。

经济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是中国最大城市,也是世界的贸易、金融、运输中心,同时是世界最繁忙的集装箱港

中国于1978年改革开放。199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世界发达国家为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将其大部分劳力密集工业及低技术产业转而至中国及其他前共产国家,中国遂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由于全球产业分工造成的规模经济优势,使得以生产出口导向的制品为主中国经济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中国于1996年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八个国家组成上海合作组织,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合作。后来,在2001年被接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经贸发展与世界各国更为紧密的合作。现时中国东部沿海及内陆部分城市已发展成发达和准发达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生产性)及人均国民收入也显著提升。2010年中国内地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世界第二。2020年中国GDP超过是15万亿美元,是亚洲下一个最有潜力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体。

中国香港

香港是世界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

在英国殖民时期,香港历经转口港、工业城市80年代开始并逐渐发展成一个商业金融活动汇聚的国际要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顺势成为中国迎接国际投资以及原物料产品转运的最主要窗口。随着香港回归中国,与内地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被带动而发展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另外一个产业高度开发的地区。香港当前的经济活动以航运物流金融旅游服务业为主。香港以一个城市型经济创造的GDP高于众多亚洲国家,是亚洲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

中国澳门

澳门在197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一个世界级博彩旅游城市,经济亦属发达之列。1999年澳门主权回归中国后,经济以旅游和服务业为主。2019年澳门的人均GDP为81,151美元,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中国台湾

台湾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达发达国家水准。台湾经济自1963年至1996年平均年经济成长率超过9%。以农业发展工业、进口替代、加工出口、产业结构转型一路发展至今。台湾近年来的主力产业为高科技电子通讯产品,以及汽车的代工生产;尤其以电脑零组件在全球供应网络当中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与中国大陆、日本、美国经贸往来密切。

日本

2010年,日本东京都是全日本以至全世界人均总生产值最高的都会区

日本在战后首先利用供应朝鲜战争前线的军需品的契机重建其经济。19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得以累积大量的资本。1970年代以后,日本资本、技术密集的精密制造业已十分发达,外销的汽车家用电器等类产品销售至全球市场,经济快速成长。东京横滨大阪神户等城市是世界规模最为庞大(无论人口或富有程度)的都会区。日本的人均生产总值(生产性)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近乎领先全世界发达地区,包括美国。这段时期日本制造业在技术改进和产品外销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日本雄厚的经济基础。虽然经历美日贸易摩擦、泡沫经济破灭等打击,导致1990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停滞甚至是倒退,但是今日的日本仍为世界领先的经济体,全世界最发达生活水平极高的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毛额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日本的生产性已不及以往。当前日本的产业以服务业、航运、金融、高科技研发等为主。

朝鲜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执政党为朝鲜劳动党。其在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六方会谈导弹试射、核武试爆和人权等议题上受到世界的关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施行计划经济,经济活动以传统农业军事工业为主,同时发展小规模的民用工业及旅游业。

韩国

韩国(南朝鲜)与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并称“亚洲四小龙”;经济现代化自1980年代以来取得显著的成功并于近年被列入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近年来的主力产业为电子通讯产品以及汽车制造业;尤其液晶显示器在全球供应网络当中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2006年开始韩国已经被世界银行以及IMF列为发达国家,2019年韩国人均GDP超过三万美元,为世界第12大经济体。

蒙古

蒙古国缺乏现代化工业基础,经济仍以矿业为主。蒙古经济相对落后,人均GDP(2011年)在世界上排名第118。苏联解体前,蒙古接受苏联大量援助。苏联解体后,蒙古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生态环境破坏、荒漠化严重、基础建设不足等问题浮现。近年来,自2002年起,蒙古的经济持续发展,每年的GDP成长6%左右;2007年GDP成长有9%。与此同时,约36%的国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目前高居不下。近年来随着矿产的开发,经济成长快速。2011年经济成长率达17%,高居世界第一,但随着煤炭价格下跌,经济濒临崩溃。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在2006年,蒙古的出口有68.4%是到中国,而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占全部进口的29.8%。主要出口畜产品、矿产,进口机器设备、燃料、工业原料和生活日用品等。蒙古国的石油产品进口80%以上来自俄国。在蒙古投资和帮助蒙古建设的国家多为其周边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

经济产业

中国东南地区由于亚热带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平地种植水稻、养殖蚕丝,丘陵种植茶叶等均为重要营生。北方的温带气候区则较多种植高粱等作物。而西北部内陆地区地势高,气候干旱,农业较不发达,人口相对稀少;不过在内外蒙古辽阔的草原地带,畜牧业、畜产品加工相当兴盛。长期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之间的边境贸易,也十分发达;双方互易有无,延续中古以来“丝绸之路”贸易的传统。19世纪下半叶,台湾出产的樟脑曾是世界主要的供应源;后来茶叶、砂糖陆续成为重要的出口品。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整体经济转型,台湾农业逐渐往精致方向发展,香蕉莲雾芭乐等品项出口成绩不俗,赢得“水果王国”的称号。朝鲜半岛自古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多种粮食,一直以白菜萝卜高丽菜最具代表性,发展出丰富的泡菜文化,延续至今。日本自古已种水稻,由于耕地不足,海产自古即为大和民族主要的食物来源,甚至发展出独特的刺身,日本渔业至今仍相当发达。蒙古以畜牧业为主。

民族

中华民族

辛亥革命之后,由于五族共和民族融合的口号广为流传以及随着诸多学者的提倡,使得“中华民族”而广为人知。中华民族并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而是一个政治词汇,是生活在中国境内各民族及海外华人的统称。中国官方定义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

大和民族

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古人类,日本列岛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在日本列岛生活的原始人类可大致分为绳文人和外来的弥生人两大族群。绳文人得名于其制作的绳文图案的陶器。绳文人的特征是,眉间突出,鼻根凹陷,眉毛浓重,大眼睛,双眼皮,嘴唇稍厚,颚骨发达。弥生人则主要来自亚洲大陆(主要经过朝鲜半岛),与绳文人相比,弥生人脸型较长,鼻根较低,牙齿比绳文人略大。日本原始社会的居民自公元4世纪开始移居至全岛,势力最远至北陆出羽

二战前,日本人在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库页岛北方四岛中国东北夏威夷关岛德国太平洋岛屿的殖民地也有所分布。二战后,在美国和苏联主导下,原日本占领区的日本国民、日军战俘大都被遣返回日本本土,总人数超过六百万。其中,苏联更趁日本局势混乱时趁机强占库页岛北方四岛,将岛上的大和族和一些日本原住民全赶到北海道。在中国东北则由于日本军队的仓皇撤退,有上百万人被滞留。与朝鲜人不同,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不承认遗华日侨拥有中国国籍。包括东北在内,国民政府通过数年集体遣返,将大部分、近四百万日本侨俘遣返回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再度集体遣返遗日华侨。而在中国东北当地家庭收留的数千日本人则留居于中国,他们又被称为日本遗孤。1970年代起,日本遗孤大都选择回到日本。而后,留于中国并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者是为极少数。同时,日本裔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可的少数民族

2016年,大和族的人口约1亿2511万7千人,主要分布于整个日本列岛,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亦有少量分布。

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临近的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区,是朝鲜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共有七千多万人口的朝鲜族人;朝鲜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人口均在两百万以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中国官方认定的一个少数民族,即中国朝鲜族

蒙古族

蒙古族约有1000万人,其中600万人居住在中国境内,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其余分布在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蒙古族所使用的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

当前蒙古国的国土是古代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个游牧民族生活和建立政权过的地区。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1271年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经常在边境与明朝发生冲突。16到17世纪起蒙古人开始受到藏传佛教影响。

琉球族

琉球人是琉球群岛的主要民族,历史上琉球族主要分布于琉球群岛(包括今冲绳县和鹿儿岛县奄美群岛),另有部分人生活在日本本土台湾、以及其他一些海外地区。由于琉球群岛在近代从独立的民族国家成为日本的一部分,因而强调出身地的“冲绳人”、“先岛人”和“奄美人”,在意义上不同于血统及文化论的“琉球族”。琉球族的原生语言是琉球语,如今有些琉球人已不会说琉球语,今日较通用的语言为日语或冲绳辩(琉球式日语)。

南岛民族

南岛民族指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为语言的族群。考古学证据表明,说南岛语言的民族都和东南中国、马来西亚的稻米农业有文化交流。这种农业文明的农业技术最早被发现的考古倾向在中国大陆,而文化及民族源流最早依语言学和人类学证据则指向台湾,同时各种明确的证据都指出:南岛民族的发源地在台湾岛、婆罗洲或中国大陆南部。以中国大陆南部的福建发掘的昙石山遗址,漳州东山大帽山遗址,宁德霞浦县黄瓜山贝丘遗址泉州晋江庵山沙丘遗址福州平潭壳丘头遗址,据考证都跟南岛语族起源有渊源,举例而言在福建出土石锛、石戈以及石叉等物品,在波利尼西亚仍常见,说明中国东南与南岛民族极可能有文化移植的现象,双方存有一定程度的交流。

而就生物学证据,Shutler and Marck于1975年发表论文,认为台湾是南岛语最有可能的发源地以后,国际遗传学界即接受他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Peter Bellwood于1991年在《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发表以后,“南岛语的发源地在台湾”这一个陈述,就几乎已经是多数学者的共识;后来他再提出:南岛民族由亚洲大陆而来,于公元前8000年左右到达台湾,此后发展出卓越的航海能力,不断分批移民至海外岛屿,另见;在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后,曾一时暂止,然后又持续移民,而无论是择居于大岛或小岛,多遍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是一大特点。

语言

东亚语言分布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等几大语系。除此之外,日语、朝鲜语、阿伊努语等语言为孤立语言

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包含汉语和藏缅语族,共计约400种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各地区。在中华地区被广泛使用的汉语,或称国语,或称普通话,是以北京音系为基础的官话。

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主要包含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三个分支;少数假说有时也包括朝鲜语、日语、琉球语,或是和将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划分为一组语群(即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假说)。

南岛语系

南岛语系是主要由南岛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共有1257种语言,在东亚,南岛语系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海南两地。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