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印度共和國
Republic of India英語
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印地語
Bhārat Gaṇarājya
印度國徽
國徽
格言:सत्यमेव जयते梵語
「唯有真理得勝」[1]
國歌:जन गण मन梵語
人民的意志[2]
首都新德里
最大城市孟買
18°58′30″N 72°49′33″E / 18.97500°N 72.82583°E / 18.97500; 72.82583
官方語言印地語[a]
英語[3][4]
認可的地方語言
使用語言447種口語
宗教79.8% 印度教
14.2% 伊斯蘭教
2.3% 基督宗教
1.7% 錫克教
0.7% 佛教
0.4% 耆那教
0.9% 其他信仰[6][7]
政府聯邦制議會制
共和國[1]
• 總統
德拉帕迪·慕爾穆
• 副總統
待定
• 總理
納倫德拉·莫迪
• 首席大法官
N.V.拉馬納
• 人民院議長
奧姆·博拉
立法機構印度議會
聯邦院
人民院
獨立 (自英國
• 自治領
1947年8月15日
• 共和國
1950年1月26日
面積
• 總計
約298萬(不含印控克什米爾、中國藏南地區)[b]平方公里(第7名
• 水域率
9.6%
人口
• 2022年估計
1,413,273,739[8]第2名
• 2011年普查
1,210,854,977[9][10]第2名
• 密度
389.2/平方公里(第31名
GDPPPP2022年估計
• 總計
11.665萬億美元[11]第3名
• 人均
8,293美元[11]第124名
GDP(國際匯率)2022年估計
• 總計
3.468萬億美元[11]第6名
• 人均
2,465美元[11]第142名
吉尼係數0.339[12](2009年)
 · 第79名
人類發展指數 0.645[13](2019年)
 · 第131名
貨幣印度盧比(₹)(INR
時區UTC+05:30印度標準時間
(不使用夏時制
日期格式dd-mm-yyyy
行駛方位靠左
電話區號+91
ISO 3166碼IN
網際網路頂級域.in
  1. ^ 天城文書寫的印地語為聯邦政府官方語言[14][15];英語為聯邦政府第二官方語言[16][1][17]
  2. ^ 3,287,263 km2包括所有的印度聲稱的領土;3,166,391 km2印度實際控制區[18]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是位於南亞印度次大陸上的國家。印度人口眾多,截至2022年1月印度擁有14億100萬人口,位列世界第一,按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印度現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印度並非單一民族及文化的國家,境內民族種族繁多,印度人中的印度斯坦族占印度總人口的大約一半,各族群都擁有各自的語言文字,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其中印地語英語被定為聯邦官方語言[4],並且法院裁定印度沒有國語[14][15]英語作為共同語言使用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度地位高於印地語,但受限於教育水準普通民眾普遍不精通英語。印度也是一個多宗教信仰的國家,號稱「宗教博物館」[19]世界主要宗教中的佛教印度教都源自古印度,而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作為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也有1億8千萬信徒,自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次大陸,公元10世紀後北印度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信奉伊斯蘭教,其中的莫臥兒王朝幾乎征服整個次大陸,如今印度是全球穆斯林人口第二大國,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印度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20],但其擁核權未受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印度也是眾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邊國際組織的成員,包括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大英國協金磚五國四國聯盟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不結盟運動等。印度被視為潛在超級大國之一。

以耕種農業、城市手工業服務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的部分行業已經相對取得了進展。除了民族文化與北方地形的豐富使印度旅遊業頗受歡迎之外,由於時差,大批能說英語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業(即是外國企業把客戶諮詢,電話答錄等等服務轉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寶萊塢電影的文化輸出在英語圈乃至全球的影響力不亞於世界主流。同時印度還是很多專利過期藥物的生產地,以低價格提供可靠的醫療。近年來,印度政府還大力投資本國高等教育,以利於在科學上與國際接軌,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亞半島生態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是美國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阿聯

國名釋義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東漢稱為「天竺」。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認為「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曰天竺,今從正音,宜云印度」,於是正式以印度取代舊稱[21]。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梵語सिंधु(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هندو‎(Hindu),希臘語變為Ίνδό(Indu),龜茲語Indaka。

印度人自稱婆羅多。印度曾有過很多國名,對同一名稱的來歷,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根據耆那教傳說,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長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國王,因此他的國家便以波勒德的變音「婆羅多」命名。又據《往世書》記載,包勒沃王朝著名國王杜施因德的兒子叫「波勒德」,擅長武功,在繼任國王期間,打敗了許多雅利安人小王國。《梵書》中曾記載其武功。由于波勒德的原因,其後裔一直被認為是「婆羅多」,國祚甚長。因此這個國家便以婆羅多命名。在《往世書》中尚有另外的記載,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馬拉雅山以南,有個國家,名叫『婆羅多·沃勒施』,其名稱的由來是由于波勒德的後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古時也叫「帕勒迪」(意即婆羅多人)。又有些學者認為,帕勒迪是指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前的當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遺蹟在哈拉帕摩亨佐-達羅早有發現。不過這種說法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帕勒德人是指婆羅多國王的子孫後代。

歷史

印度存在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位於巴基斯坦境內的古印度在印度河的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最遲在公元前2500年,位於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文明,由於最早發現該文明遺址的地方位於現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哈拉帕摩亨佐-達羅,所以這個文明也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不過該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突然衰落,印度河流域文明崩解,其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字也衰亡,無人能懂。導致古印度文明衰落中斷的原因至今在考古界則莫衷一是。[22]近代基因研究顯示印度人彼此的基因差異較小,可能是在古代遭遇過大天災使人口大幅減少的緣故。另有一些專家認為主因是印度河流域的大洪水或發生乾枯。[23]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北部的恆河流域,在之後的數世紀中,雅利安人逐漸定居並從事農業活動。雅利安人帶來的外來語言取代了當地語言,在文化上並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而這一文明相對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幾個世紀,故與之相對地,一般稱之為恆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後,為了區別本地土著雅利安人種姓制度慢慢開始在印度盛行。

公元前3世紀中葉,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一除南印度邁索爾地區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但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走向衰落。此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列國的時代。其中貴霜帝國笈多王朝曾短暫統一過北印,各種宗教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包括印度教和起源於尼泊爾佛教;這個時期也是印度科學、藝術與文化的黃金時期。

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不過發跡於摩羯陀的波羅王朝曾在770-850年間短暫統一過北印度。12世紀開始,來自於今阿富汗的伊斯蘭化的突厥人在1148年反叛伽色尼王朝建立的古爾王朝大規模入侵北印,攻占了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並且向南推進到納爾默達河,之後衍生出了了德里蘇丹國,自13世紀的德里蘇丹國開始印度歷史有了較確切的的史料記錄。德里蘇丹國在經歷圖格魯克王朝的頂峰之後開始衰落,無力控制龐大的印度南部,加上帖木兒的入侵導致衰落,印度逐漸又進入了列國的時代。

15世紀末,渡海而來的歐洲商人逐漸開始認識到印度的重要性,並積極在此開闢殖民地。德里蘇丹國瓦解後,同樣是來自中亞的帖木兒的後裔巴波耳在1526年攻滅印度德里蘇丹國的最後一個王朝,建立了莫臥兒帝國,經歷胡馬雍阿克巴賈漢吉爾沙賈汗,到奧朗則布時代達到頂峰,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半島。但是,莫臥兒帝國的統治同樣因宗教衝突而迅速衰落,與此同時,強大的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方殖民者卻蜂擁踏上印度這塊大陸,並為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衝突。1757年,莫臥兒帝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只余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殘暴的英國殖民者,但很快被鎮壓。不過印度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轉為由英國直接統治,成立印度政府,並結束了名義上還存在的莫臥兒帝國。

聯合王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2/5(有些省里也有土邦)。總之,印度雖然是一個由聯合王國統治的龐大殖民地帝國,可是,印度其實是分為英屬印度和土邦印度兩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國中之國的現象。187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帝國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國的首都也由加爾各答遷往德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隊在英國軍隊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著印度現代化的緩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層文化人意識到由英國統治帶來的巨大恥辱,民族主義逐漸開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識分子於1885年成立了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該黨於1920年重組,由主張獨立的莫罕達斯·甘地獲得領導權,並開展了一系列謀求印度獨立的不合作運動。然而,英國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矛盾製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日益難以調和。之後,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簡稱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成為該黨領袖,印度的兩大教派逐漸失去了團結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實力迅速衰落,由於民族主義國家思想的興起和印度人民不合作運動的廣泛開展,遂准許印度獨立。但此時印度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英國和甘地都無力改變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只得同意獨立後的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但仍然留在大英国協內,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大英国協成員國。這塊亞洲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以印度教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

獨立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執政的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外交上奉行不結盟政策,獨立於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集團之外。

獨立後的印度政府先後通過歸併、改組以及對土邦王公實行贖買政策,最終消滅了印度境內分裂割據的土邦國。同時在獨立後第一年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得到克什米爾約2/3的領土。1949年6月初,印度派兵進駐錫金,並委任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1949年8月,印度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係接受印度的「指導」。1950年12月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派駐錫金的首席行政官行使首相職權,並派政治專員對錫金的國防、外交和經濟進行全面的控制。後在1975年錫金被印度正式吞併。1959年,印度接納自中國西藏叛逃的十四世達賴喇嘛,中印兩國開始交惡。1961年,與葡萄牙爆發戰爭,武裝統一果阿。1962年由於印軍開始進入中印邊界主權爭議地區建立軍事哨所,爆發中印邊境戰爭,擴張態勢受挫。1965年和1971年,與巴基斯坦先後兩次爆發大規模戰爭,其中1971年印巴戰爭印度大獲全勝,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國。1974年,印度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而1998年的核試驗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進行了自己的核試驗。

此後,印度政治經濟緩慢發展,加上國內教派衝突頻仍,國家長期經濟干預造成經濟發展嚴重滯後,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1991年,印度總理拉奧開始進行市場經濟改革,並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經濟慢慢步入快車道。然而受制於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瓶頸,印度的產業工人和工業發展緩慢,強大的工會和嚴格的勞工法也限制了外來投資。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但是自2002年開始的雙邊會談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減弱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在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衝突。印度的經濟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增長。

政治

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多達7.14億選民,1,000多個政黨參與國會選舉,包括7個全國性大黨(政黨聯盟)、40個地區政黨,以及980個小黨,號稱全球最大規模的民主選舉(2009年)。[24]

印度總統國家元首、武裝部隊統帥。總統虛權,總理平時掌握實權。不過,若國家受到戰爭威脅、侵略、暴動時,總統有權宣布緊急狀態;若政府癱瘓,總統可代行政府首腦職能;當議會選舉陷入僵局時,總統可以指定政黨進行組閣;總統可否決政府提出的法案。[25][26][27]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28]印度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主要控制在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會實行兩院制,包括了上院聯邦院和下院人民院。部長會議對人民院負責。

聯邦院議員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員由地方選舉產生,其餘12人由總統任命。

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選產生,其餘2人由總統任命。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規定議會民主政體憲法,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標誌。經過多次修訂,這部憲法多達395條,1000多項具體條款,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憲法」。印度憲法中聲明印度是一個主權、民主、社會主義的共和國,保證其公民的正義,平等和自由,並努力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

行政區劃

聯邦屬地

主要城市

地理

地形

印度地理是多樣的:從雪山山脈到沙漠,從平原到雨林,從丘陵到高原,風光應有盡有。印度囊括了位於印度板塊的印度次大陸的絕大部分,以及印度-澳洲板塊的偏北部分。印度擁有海岸線7000多公里,其中大多數位於亞洲南部半島,伸入印度洋

肥沃的恆河平原覆蓋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的絕大部分。而德干高原占了印度南部的絕大部分。印度西部是塔爾沙漠,這是一個岩石沙塵的混合沙漠。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部邊境線涵蓋了喜馬拉雅山脈。由於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糾紛,印度的最高點存在爭議。印度的最高點是干城章嘉峰,海拔8598米。

印度位於印度次大陸,主要由三個地理區組成:在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的高山區(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坎城章加峰)、中央平原/恆河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海陸位置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與中國,不丹和尼泊爾接壤,東部與緬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國邦的東面是孟加拉國。印度南面是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島國。

印度西南部與阿拉伯海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孟加拉灣接壤。

河流

多條河流發源於或流經印度,例如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亞穆納河戈達瓦里河以及奎師那河(Krishna River)。源於喜馬拉雅山的有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他們都注入孟加拉灣,其中恆河的重要支流科西河常有洪水。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於印度境內。印度南方是熱帶季風性氣候,北方則是溫帶氣候。乾旱、季風性氣候造成的下雨形成的突發性洪水,嚴重的雷暴雨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災害。

氣候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自然資源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蘊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資源還有鐵礦雲母鐵礬土鈦礦鉻鐵礦天然氣石油鑽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經濟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30],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201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估印度經濟國內生產總值為2.611兆美金,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11][31],和英國法國相差無幾;2017年世界銀行評估印度經濟國內生產毛額為2.59兆美金,印度同樣評比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32]。若以購買力平價來衡量,印度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9.459兆美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排行第三[11],僅次於美國中國。過去20年間,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33]。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開發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31]。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影響,經濟政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印度政府過分干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34],藉由外國貿易及直接投資[35],逐步轉型為自由市場[36][37],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印度從1995年1月1日起,就是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國之一[38]

印度有5.137億勞動人口,居世界第2位,其中50%從事農業或農業相關行業,28%從事服務業及相關產業;從事工業的占18%。以占GDP比例來看,農業占GDP的18.1%,服務業和工業分別占55.6%和26.3%。印度的海外勞工約兩千五百萬人,所賺取的外匯交易額在2014年達到美金700億元,是全世界第一大外匯交易金額。[39]。主要農作物包括大米,大麥,油菜籽,棉花,黃麻,茶葉,蔗糖和馬鈴薯[40]。主要工業包括軟體,汽車,水泥,化工,消費電子,食品加工,機械,採礦,石油,製藥,鋼鐵,運輸設備和紡織品[40]。於2006年,對外貿易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24%,於1985年時,僅占6%[36]。印度占2008年全世界貿易額的1.68%[41]。於2011年,印度為世界第10大進口國第19大出口國;印度主要出口品為石油製品、紡織品、珠寶、軟體、工程器材、化工製品及皮革[40];進口品則為原油、機械、寶石、肥料及化工製品[40]。於2001年至2011年間,石化製品及工程器材占出口比重由14%成長至42%[42]

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實行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嚴格控管。不過,1991年透過經濟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國有企業民營化和部分領域開放對私人以及外國投資的設限,至於相關的政治爭論持續不斷。開放後這數年間印度的經濟成長率達7.5%[36],過去十年的時薪也翻倍[43]。自1985年以來,已有4.31億印度人脫離貧窮[44]。根據全球競爭力報告,印度競爭力居世界第51位,其中在金融市場(第17位)、銀行部門(第24位)、創新(第39位)及經商(第44位)等方面表現較佳[45]。全球最大的15家信息科技外包公司中,有7家位於印度,而企業對於外包國家的偏好度僅次於美國[46]。印度為第11大消費市場,2030年將成為第5大消費市場[44]印度通訊為世界成長最快的國家,於2010年至2011年間,增加了2.27億用戶[47];汽車工業成長速度居世界第2位,2009年-2010年成長了26%[48],汽車出口成長了36%[49]。印度發電裝機容量為250吉瓦(109瓦特),其中8%屬再生能源[50]

雖然過去幾十年間印度經濟成長相當迅速,但仍持續面對社會經濟上的挑戰。印度為世界銀行定義日收入低於1.25美元貧窮線以下人口最多的國家[51],但貧窮人口的比例已由1985年的60%降低至2005年的42%[52]。有一半的孩童體重過輕[53],其中46%孩童營養不良[51],政府推出營養午餐以改善印度孩童的營養狀況[54]。自1991年以來,印度各邦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最富裕的邦其人均國內生產淨值於2007年時已達最窮者的3.2倍[55]。印度貪污情形顯著增加,根據報告估計自獨立後的非法資金流通約4620億美元[56]。印度於1991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僅329美元,自經濟自由化後,2010年時已達1265美元,預計2016年時可達2110美元,但仍較其他亞洲開發中國家如印度尼西亞、伊朗、馬來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為低,且未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難以超過前述國家[57]

印度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印度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體出口國以及眾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印度已經成為軟體業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等也即將成為全球重要出口國,[58]2014任仕達(Randstad Group)公布「亞洲最不快樂的員工」調查顯示,最快樂的員工排名第一名是印度。

研究報告

根據2011年的普華永道事務所報告,印度購買力平價國民生產總值可以在2045年贏過美國。在接下來四十年,印度國民生產總額預計平均每年增加8%,因此在2050年前,印度有潛力成為世界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報告中強調主要成長因素為:年輕且快速成長的勞工人口紅利;因為發展教育與工程技術成長使得工業成長力道強勁;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驅動了持續增長的消費市場。世界銀行提醒印度要達成其經濟潛力,必須持續專注在公共改革,交通基礎建設,農業與鄉村發展,解除勞動法規限制,教育與能源安全,以及全民健保及飲食營養。[59]

經濟學人信息社出版的2017年世界居住消費報告中,比較了160項商品與服務的400種個別價格,消費物價最低的四個城市都在印度:第三名的邦加羅爾,並列第五名的孟買欽奈,第八名的新德里[60]

據「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網站2月18日報導,印度報業托拉斯援引這份報告說:「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2.94萬億美元,超過英國和法國,躍居第五位。」相比之下,英國經濟規模為2.83萬億美元,法國為2.71萬億美元。根據這份報告,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GDP總計10.5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和德國。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其人均GDP為2170美元。該國實際GDP增速預計將連續第三年下降,從7.5%降至5%。「世界人口評論」指出,印度經濟自由化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包括放鬆對工業的管制、減少對外貿和投資的控制以及推行國企私有化。報告說:「這些措施幫助印度加快了經濟增長。」報告還說,印度的服務業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規模占全國經濟的60%,從業者人數占全國就業者總數的28%。[61]

工業發展

印度的通訊產業在2010年到2011年間成長了兩億兩千七百萬名用戶,是世界上通訊用戶成長最快的國家[62];2017年第三季起印度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智慧手機市場,僅次於中國[63]

印度汽車工業的成長率是世界成長速度第二快的國家,在2009年到2010年國內汽車銷售成長了26%[64],在2008年到2009年間汽車外銷成長了36%[65]。印度發電量達到300Gwh,其中42Gwh使用再生能源發電[66]。在2011年底印度資訊科技產業共雇用了兩百八十萬位專家,產值高達一千億美金,約佔印度國民生產總值7.5%,貢獻了26%的印度商品外銷金額[67]

印度醫藥產業也是全球醫藥產業重要的新興市場。印度醫藥產業預計2020年產值可達485億美金。印度生物治療產業的研發投資佔了總投資的60%。[68][69]印度是世界上前十二個投資生物科技產業的國家。[70][50]印度生物科技產業在2012年到2013年之間成長了15.1%,從2,044億盧布成長到2,352.4億盧布(依照2013年6月匯率1比60盧布,總值約39.4億美元)[71]

交通運輸

印度交通運輸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方式。儘管印度交通系統近年來有所改善,但總體仍舊相對落後。2014年印度鐵路里程達68,525公里,規模居世界第五[72];有7000多個車站,使用超過12,000輛火車[73],年輸送旅客100億人次,貨運量超過10億噸[74]。但既有鐵路線大都存在著年代久、速度慢、安全差等問題,無法滿足需求[75]。因為沒有完善的管理系統,列車班次在印度經常誤點。2015年9月23日,印度鐵道部宣布將啟動3條高鐵線路的可行性研究工作[76]。2015年底媒體報導,日本將建造孟買至亞美達巴德新幹線高鐵。

印度公路等級可分為三類:一是高速公路國道;二是邦道和地方主要道路;三是其他道路和村道。據2009年估計,印度全國道路里程數為330多萬公里,排名世界第三。印度有12個主要港口和184個中小港口,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77]。內河航道長度為14,500公里,其中5200公里的河道和485公里的運河可以通行機械化船隻[78]。印度有經營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專營非定期航班的空運企業65家。目前,印度私有民營航空公司占據了國內8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靛藍航空(IndiGo)是印度國內最大的航空公司,捷特航空(Jet Airways)排名第二。而印度唯一的一家國有航空公司是印度航空公司(Air India)[79]。根據印度民航局公布的數據,印度2015年國內旅客運輸量達到8109.2萬人次,2016年已成為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全球第三大國內航空市場[79]

隨著印度城市化的發展,交通擁堵問題逐漸顯現。印度政府早期採取諸如修建立交橋和拓寬道路等辦法,但隨著機動車數量增加問題日益嚴重。印度政府通過「國家城市交通政策」和「國家城市更新計劃」重點發展軌道交通(地鐵系統)、快速公交[80]嘟嘟車是一種三輪摩托車,在印度常作為計程車使用。而只有大約10%的印度家庭擁有摩托車[81]

人口

2011年3月31日,印度人口普查委員會對印度全國的人口進行了普查,結果顯示印度的人口達到1,210,193,422人[82](含印控克什米爾及偽「阿邦」,下同),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的人口第二大國,於2001年至2011年間的年均人口增長率為1.76%[82],較前一個十年(1991年至2001年)的2.13%為低[83]。性別比為0.94女/男[82],於2001年人口普查時的年齡中位數為24.9歲[84]。截止至2019年, 印度的人口數為1368,737,513, 每年以1.08%在增長。[85]過去50年來的醫療進步及綠色革命使農業生產力提高促使人口快速成長[86],但印度仍面臨數個公共衛生相關的挑戰[87][88]。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印度每年有90萬人死於飲用受污染的水以及呼吸受污染空氣[89],每10萬人約有50名醫師[90]。於1991至2001年間,都市人口成長了31.2%[91],然而,全國仍有超過7成的居民居於鄉村[92][93]。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印度共有27個百萬人以上的城市[91],其中孟買、德里加爾各答欽奈人口最多。人口主要分布於恆河平原。2001年人口普查表明,72.22%的人生活在超過55萬個村莊中,其餘生活在2000多個城鎮和城市中。

印度於2011年的識字率為74.04%(男:82.14%;女:65.46%)[82],識字率以卡拉拉邦最高[94],比哈里邦最低[95]性別比是1.064男/女,預期壽命68.59歲,人口增長率為1.606%,出生率為22.69 /1,000人。印度由於貧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貧民窟,傳染病竄流:登革熱瘧疾日本腦炎A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險程度皆高。

民族

印度的主要族群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和25%的達羅毗荼人。印度還有一群非定居的族群,如以打鐵聞名的加督利亞洛哈爾人,以游牧為生的拉巴里人;也有以採集和狩獵維生,或是從事鹽商、算命師、法術師、阿育吠陀治療師、變戲法者、石磨工、刺青師傅等行業。人類學家已辨識出印度約有500個非定居的流浪團體,人數可能高達8000萬人。

2014年4月,印度最高法院作出歷史性裁決,承認變性人為男性與女性之外的第三種性別。印度目前有約200萬名變性人[96]

印度的性別歧視相當嚴重,因此經常發生針對女性的強姦暴力事件,大部分發生在貧窮落後的北部地區,例如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北方邦,婦女地位非常低下;同時社會有嚴格的種姓之分,關於性別、宗教等的偏見根深蒂固,導致出身於低種姓如賤民的女性往往受害。 但同時在印度南部及東部的一些邦和地區,女性社會地位相對較高,針對女性的襲擊事件也較少發生。

種姓

印度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尚存在著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印度人根據吠陀經將人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各個種姓之間不能通婚,身分、職業世襲,另外還有不可接觸的賤民——旃陀羅。該種姓制度由來已久,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吠陀經中最早的本集)中,就出現了4個最初的種姓,即婆羅門(僧侶)、剎帝利(貴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羅(奴隸)4個等級。以後又演變為三大等級,即大體由原來的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所組成的高級種姓;由原首陀羅組成的低等種姓;第三等級是一些沒有種姓身份的「旃陀羅(賤民)」,社會地位最低,即所謂不可接觸者,為數竟近1億人,約占全國人口總數1/14。種姓之間,由於社會政治、經濟地位懸殊,經常引起衝突。目前在城市和較發達地區,種姓間的隔閡有所消除,但農村中仍有很大影響。[97]

語言

印度-雅利安語支達羅毗荼語系分別為印度主要語支,分別占總人口的74%及24%,其他語言則屬藏緬語族南亞語系,印度未訂定國語[98]

目前印度的第一官方語言是印地語,約30%人口使用,為印度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99][100]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或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16],英語在教育方面也相當重要,尤其是中等及高等教育。

另外還有其他21種地方性的預定官方語言,包括了馬拉雅拉姆語坦米爾語泰盧固語卡納達語孔卡尼語馬拉地語烏爾都語古加拉特語奧里亞語旁遮普語阿薩姆語喀什米爾語信德語尼泊爾語梵語曼尼普爾語等,另外登記的還有超過1,600種語言。

根據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各主要語言使用人數統計如下:

順序 語言 使用人口 比例
1 印地語 422,048,642 41.03
2 孟加拉語 83,369,769 8.11
3 泰盧固語 74,002,856 7.19
4 馬拉地語 71,936,894 6.99
5 坦米爾語 60,793,814 5.91
6 烏爾都語 51,536,111 5.01
7 古加拉特語 46,091,617 4.48
8 卡納達語 37,924,011 3.69
9 馬拉雅拉姆語 33,066,392 3.21
10 奧里亞語 33,017,446 3.21
11 旁遮普語 29,102,477 2.83
12 阿薩姆語 13,168,484 1.28
13 邁蒂利語 12,179,122 1.18

宗教

印度也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是眾多宗教的發源地,幾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稱為「宗教博物館」。

全印度約有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團體還有伊斯蘭教(15%)、錫克教(1.9%)、耆那教(0.4%),又因早期敘利亞基督教的傳入和近現代受到英國殖民統治,也存在基督教(2.3%)[101]佛教起源於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響力比較小,占總人口的0.8%,但佛教的傳播對印度周邊的國家卻有相當大的影響。

文化

傳播媒體

印度主要的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新聞發布署印度報業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訊社)、印度聯合新聞社(第二大通訊社)。

印度報業絕大部分為私人和財團所有,官方沒有報刊。報刊中,最大的三家日報依次為《印度時報》、《馬拉亞拉姆娛樂報》和《古加拉特新聞》。主要印地文報紙有《印度斯坦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印度報》、《印度快報》等。

印度主要的電視台有國營的全印電視台和私營的新德里電視台等。廣播電台主要有國營的全印廣播電台

T-Series是一家印度著名的音樂錄影帶和電影公司,2019年3月28日起youtube訂閱數持續領先PewDiePie至2019年4月1號被PewDiePie成功再次奪回第一名,因此T-series也快速地換掉了當天才替換的封面頁,雙方的訂閱數仍不分軒輊。[7]現今T-Series已經完全超過PewDiePie,成為YouTube訂閱量最多的頻道。

此外,T-Series擁有自己的多頻道網絡,有27個在線播放平台,截至2018年11月,其全部平台總計訂閱人數超過1億,總計觀看人數超過615億次。

電影

印度是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每年生產1000部電影,是好萊塢的4倍,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印度同時是世界上電影觀眾最多的國家,每天進出影院的觀眾達1400萬人之多。[102] 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

印度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雖然英語仍是官方語言之一,不同語言的族群對母語的電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電影業的發展,尤以孟買為基地的印地語電影業發展最為成熟,被譽為寶萊塢(取自Bombay與好萊塢Hollywood)。所以印地語的電影產量和票房數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區成名的電影工作者都會到寶萊塢尋找機會。不同地區的電影會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電影可能會有不同語言的版本。

由於印度是個喜好音樂舞蹈的民族,所以在印度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歌舞元素,於是歌舞片與愛情片成為印度最有特色的電影類型,如2000年的《真愛永存》和2002年的《胭脂淚》(Devdas)等都是最傑出的代表。近年來印度不僅在不斷學習和模仿美國電影,如現代動作片《遁天神盜》系列都獲得了很好的票房;而且在類型開拓上更是有目共睹,如2007年體育題材的勵志片《加油印度!》,2009年批判落後教育思維和模式並著重展現友情的《三個傻瓜》等都帶給觀眾以強烈的印象和感染。

著名男影星有沙·魯克·罕李提克·羅山阿米爾·汗阿米塔布·巴沙坎,女影星有艾西維婭·萊伊瑪都麗·荻西特卡約兒拉妮·穆科吉等。

印度電影觀眾獎是印度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電影獎項,由雜誌《印度電影觀眾》舉辦,廣大觀眾參與投票,始於1953年,每年評選一次。

體育

在印度,一些民族的傳統運動如卡巴迪印度式摔角仍很受歡迎。但印度並未舉辦過奧運會世界盃等世界級體育賽事。

印度在大型國際綜合運動會的成績

夏季奧運會:9金6銀11銅26枚獎牌(亞洲第7,世界前50)

亞運會:126金168銀245銅539枚獎牌(亞洲第5)

世界運動會:1銅1枚獎牌(亞洲第17,世界第70位以後)

夏季大學生運動會:3金1銀3銅7枚獎牌(亞洲第12,世界前60)

亞洲室內運動會:22金21銀43銅86枚獎牌(亞洲第8)

夏季青年奧運會:6銀2銅8枚獎牌(亞洲第11,世界第58)

世界武搏運動會:無獎牌

亞洲武藝運動會:3金7銀23銅33枚獎牌(亞洲第10)

亞洲沙灘運動會:8金4銅12枚獎牌(亞洲第5)

亞洲青年運動會:5金3銀3銅11枚獎牌(亞洲第7)

教育

印度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

全國現有254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

外交

冷戰時期,印度通過一項新的外交政策,不與任何大國集團結盟。但是,印度發展同蘇聯的密切關係,並得到了廣泛的軍事支持。冷戰的結束大大影響了印度的外交政策。印度目前執行東望政策,旨在加強與美國、中國、歐盟、日本、以色列、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國家協會的外交和經貿關係。印度與非洲聯盟,大英国協國家以及阿拉伯世界也有著緊密的聯繫。印度仍然與俄羅斯保持著密切的軍事聯繫。中印邊境戰爭時期,中國因韓戰中蘇交惡的影響,印度因此同時受到美英蘇三國支持。1976年雙方恢復互派大使後,中印兩國關係逐步改善。印度積極參與各項聯合國維和任務。目前,印度是聯合國第三大的部隊派遣國,並且正在努力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為促進觀光產業發展,2014年2月印度國會事務與計劃部宣布,實施落地簽證新增名單增加到180個國家和地區,包含中國在內。

2003年10月印度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東協關係顯著加深。

軍事

印度武裝部隊(天城文:भारतीय सशस्त्र सेनाएं,轉寫:Saśastra Sēnāēṃ)在印度共和國整體的軍事組織而言,包括印度陸軍印度海軍印度空軍,以及各種其他包括印度海岸防衛隊印度準軍事部隊核戰略司令部等支持服務機構。印度保持世界第4大武裝力量,估計常規部隊總兵力有1,325,000人。印度武裝部隊正在迅速擴大和現代化,在未來將有軍事航天計劃,目前則是正在積極開發飛彈防禦系統和強大的核武軍事能力。

陸軍

印度陸軍人數在21世紀初保持在百萬人,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陸軍。完全屬於志願役,印度從未使用過徵兵制。起初的目標是為了保護國家的邊界,然而近來也對內部提供安全保護,特別是對襲擊克什米爾和東北部的武裝恐怖分子、分離分子。

海軍

印度海軍擁有55000人,其中有5000名海軍航空兵和2000名海軍陸戰隊(MARCOS),是世界第五大海軍。印度海軍目前擁有超過155艘船艦,包括現已退役的維拉特號航空母艦,目前印度現役航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INS Vikramaditya,直譯為「超日王號航空母艦」,一艘建造中。

印度海軍在2016年8月起在印度洋部署了彈道飛彈潛艦,以保障國家海域戰略安全,主要防禦巴基斯坦中國海軍的威脅,目前印度共有五艘彈道飛彈潛艦[103]

空軍

印度空軍擁有140000人,正式成立於1932年10月8日作為輔助空軍的印度帝國和皇家前鋒1945年在二戰期間印度空軍正式進入戰場作戰。自獨立以來,印度空軍同周邊的巴基斯坦和中國進行過四場戰爭。印度空軍也一直積極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的任務。

海岸警衛隊

印度海岸警衛隊擁有5500人,印度海岸警衛隊的組織類似於其他的印度武裝部隊。它按海岸警衛隊法創建於1978年8月18日成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它的工作由印度國防部指揮。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1. 1.0 1.1 1.2 National Informatics Centre 2005.
  2. National Symbols | National Portal of India. India.gov.in. [2013-07-06]. 
  3. Hindi, not a national language: Court. [2016-10-08]. 
  4. 4.0 4.1 Constitutional Provisions - Official Language Related Part-17 Of The Constitution Of India. National Informatics Centre. [2015-12-27] (印地語). 
  5. Eighth Schedule (PDF). [2013-07-01]. 
  6. Census of India : C-1 Population By Religious Community. [2016-10-08]. 
  7. 2.87 million Indians have no faith, census reveals for first time. [2016-10-08]. 
  8. "India" IMF Population estimates.
  9. Population Enumeration Data (Final Population). Census of India. [2016-06-17]. 
  10. A - 2 DECADAL VARIATION IN POPULATION SINCE 1901 (PDF). Census of India. [2016-06-17]. 
  11.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MF.or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22-10 [2022-10-29]. 
  12. Gini Index. World Bank. [2011-03-02]. 
  13.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14. 14.0 14.1 Khan, Saeed. There's no national language in India: Gujarat High Court. The Times of India. 2010-01-25 [2014-05-05]. 
  15. 15.0 15.1 Press Trust of India. Hindi, not a national language: Court. The Hindu. Ahmedabad. 2010-01-25 [2014-12-23]. 
  16. 16.0 16.1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1960.
  17. Profile | National Portal of India. India.gov.in. [2013-08-23]. 
  18. Key Facts of India. thecommonwealth.org. [2018-09-10]. 
  19. The Major Religions In India. WorldAtlas. [2021-01-06]. 
  20. 背景资料:世界有哪些核国家?. Reuters. 2012-03-26 [2022-10-24] (英語). 
  21. 《大唐西域記》卷二
  22. 10 Civilizations That Disappeared Under Mysterious Circumstances. [2017-08-25]. 
  23.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2017-08-25]. 
  24. 印度啟動世界最大規模選舉選民達7.14億 ,新浪網新聞中心,2009年3月14日
  25. 印度总统选举开始投票. 新華網. 2017-07-17 [2019-05-07]. 
  26. 印度总统科温德宣誓就职. 新華網. 2017-07-25 [2019-05-07]. 
  27. 印度新总统出炉!其实在印度,“贱民”、女性都可以做总统_私家历史. 澎湃新聞. 2017-07-20 [2019-05-07]. 
  28. 印度执政联盟候选人奈杜当选副总统. 新華網. 2017-08-06 [2019-05-07]. 
  29. Weblink (PDF). [2017-06-08]. 
  30. Nayak, Goldar & Agrawal 2010,第xxv頁.
  31. 31.0 31.1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32. 簡采倫. 悄悄崛起!印度超越法国成全球第6大經濟體. 上報 UP Media. 2018-07-13 [2018-07-16]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33.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1,第2頁.
  34. Wolpert 2003,第xiv頁.
  35. Alamgir 2008,第23, 97頁.
  36. 36.0 36.1 36.2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7.
  37. Gargan 1992.
  38. UNDERSTANDING THE WTO: THE ORGANIZATION Members and Observer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18年6月13日] (英語). 
  39. Sakib Sherani. Pakistan's remittances. dawn.com. [2015-12-17]. 
  40. 40.0 40.1 40.2 40.3 Library of Congress 2004.
  41. The Times of India 2009.
  42. Economist 2011.
  43. Bonner 2010.
  44. 44.0 44.1 Farrell & Beinhocker 2007.
  45. Schwab 2010.
  46. Sheth 2009.
  47. Telecom Regulatory Authority 2011.
  48. Business Line 2010.
  49. Express India 2009.
  50. 50.0 50.1 Yep 2011.
  51. 51.0 51.1 World Bank 2006.
  52. World Bank a.
  53. World Bank b.
  54. Drèze & Goyal 2008,第46頁.
  55. Pal & Ghosh 2007.
  56.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10 c.
  57.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1.
  58. Mumbai Rising? India's Economic Rise and the United States. YouTube.com. 
  59. The World in 2050 (PDF). 普華永道事務所. 2011年1月 [2018-06-12]. 
  60. Measuring the cost of living worldwide. The Economist. [2017-05-25]. 
  61. 存档副本. [2020-02-21]. 
  62. TELECOM REGULATORY AUTHORITY OF INDIA (PDF). 2011年4月6日 [2012年5月14日] (英語). 
  63. Khan, Danish. Indian smartphone market grows 23% to overtake US in Q3; Samsung, Xiaomi drive shipments. The Economic Times. 2017-10-28 [2017-11-05]. 
  64. India second fastest growing auto market after China. 2010年4月10日 [2018年6月13日] (英語). 
  65. Indian car exports surge 36%. 2009年10月13日 [2018年6月13日] (英語). 
  66. India's total power capacity crosses 300 gw mark. NDTV. [2018-06-13]. 
  67. Indian IT-BPO Industry. 2012年1月4日 [2018年6月13日] (英語). 
  68. Vishal Dutta. Indian biotech industry at critical juncture, global biotech stabilises: Report. Economic Times. 2012-07-10 [2012-10-31]. 
  69. India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growth story to continue. Express Pharma. 2012-01-15 [2012-10-31]. 
  70.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Sector in India: sector briefing by the UK Trade and Investment 2011, utki.gov.uk
  71. Differding Consulting Publi 6. Differding.com. 2014-02-11 [2014-04-04]. 
  72. Railways compares the total route length of the railway network and of its component parts. 美國中情局. 2014-12-16 [2016-06-19]. 
  73. Stella Peng. 印度铁路惨不忍睹的现状. globalvoices. 2016-02-26 [2016-11-22]. 
  74. 印度 铁路期待现代化(国外铁路运输面面观(完)). 人民網. 2008-08-04 [2012-01-06] (簡體中文). 
  75. 2015年印度铁路展获得国际铁路界的高度关注. 五礦國際廣告展覽有限公司. [2016-11-22]. 
  76. 中日再竞争印度高铁建设. 人民網. 2015年9月25日 [2016-11-22]. 
  77. Manorama Yearbook 2006 (India - The Country). Malayala Manorama. 2006: 515. ISSN 0542-5778. 
  78. Inland Water Transport Policy : Introduction. Inland Waterways Authority of India. [2009-06-20]. 
  79. 79.0 79.1 趙巍. 印度:全球最惊艳的航空运输市场. 中國經濟網. 2016年7月4日 [2016-11-22]. 
  80. O.P.Agarwal. 印度应对城市机动化策略 (PDF). 城市交通. 2010年9月, 第8卷 (第5期) [2016-11-17]. 
  81. 印度嘟嘟车. 印度中文網. 2012-11-30 [2016-11-21]. 
  82. 82.0 82.1 82.2 82.3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2011.
  83.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2010–2011 b.
  84.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85. Population by Country (2019) - Worldometers. www.worldometers.info. [2019-03-22] (英語). 
  86. Rorabacher 2010,第35–39頁.
  87.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2006.
  88. Boston Analytics 2009.
  89. Robinson 2008.
  90. Dev & Rao 2009,第329頁.
  91. 91.0 91.1 Garg 2005.
  92. Dyson & Visaria 2005,第115–129頁.
  93. Ratna 2007,第271–272頁.
  94. Skolnik 2008,第36頁.
  95. Singh 2004,第106頁.
  96. 印度承认变性人为第三种性别 享受少数组群福利. 中國新聞網. 2014-04-16. 
  97. 歐東明. 印度教与印度种姓制度. 南亞研究季刊, 2002(3):P64-P69. 
  98. Dharwadker 2010,第168–194, 186頁.
  99. Ottenheimer 2008,第303頁.
  100. Mallikarjun 2004.
  101.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2010–2011.
  102. 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王国——印度电影再度辉煌. 光明日報. 2011-01-25 [2013年1月10日] (中文). 
  103. Nilanthi Samaranayake.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in the Indian Ocean (PDF). CNA corporation. 2018-02-26 [2018-06-16] (英語). 

來源

總覽

經濟

人口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