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次大陆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印度次大陆的地理地图(参见南亚的政治地图
印度次大陆的卫星地图

印度次大陆(又称南亚次大陆印巴孟次大陆)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亚洲大陆的南延部分。大体位于北纬8-37度,东经61-97度。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大陆,所以称为次大陆。总面积约为4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7.5亿。

印度次大陆的国家大体位于印澳板块,也有一些位于南亚。当中,印度印度河以东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位处大陆地壳上;岛国斯里兰卡位处大陆架;岛国马尔地夫位处海洋地壳

名称用法

“印度次大陆”一词多用于地球物理学方面,但并非地理术语。类似的“南亚”(和“东南亚”)则是地缘政治学较常用的称呼。然后,有时包括印澳板块以外(但接近)的地区,如西藏缅甸

次大陆”一词表示从大陆的剩余部分“有一定的地理政治独立性”[1],或“广阔而有较大或较小独立性的大陆亚区”。[2] 印度次大陆即为南亚次大陆,是由亚欧大陆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

地质历史

始新世时期,印度次大陆是印度洋上的大陆岛屿,原为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

地理

印度次大陆是喜马拉雅山脉喀喇崑仑山脉以南、印度河伊朗高原以东的半岛陆地,南延至阿拉伯海(向西南)与孟加拉湾(向东南)之间的印度洋。覆盖约4,480,000平方公里(1,729,738平方英里)的土地,即亚洲大陆的百分之十。同时,占亚洲人口的四成人口。

印度次大陆在板块上独立形成,印澳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向北的部分)与欧亚大陆其余部分分离。在与欧亚板块撞合前,它曾经是一个小大陆,当时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还没建立。现时,印澳板块继续向北漂移,使喜马拉雅山脉每世纪攀升数厘米。在印度次大陆的西部边界,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形成了破坏性板块边界(destructive plate boundary)。另外,这里地理特征繁多,如冰河热带雨林谷地沙漠草原等,都是较大的大陆特有。

气候

参见:印度气候

印度次大陆属于季风气候,完全与地中海气候相反。季节不明显,大致有两季。南亚的南面吹热带季风,北面吹温带季风。天气夏天潮湿闷热,冬天干燥凉爽。适宜种植黄麻和各种蔬菜

政治

印度是印度次大陆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3]这与其国土面积不无关系。它是该地区的最大国,约占四分之三的土地[4]印度拥有该地区最庞大的人口,大约是其余六国人口总和的三倍。[5]实行议会民主制联邦制巴基斯坦是印度次大陆的第二大国,人口仅次于印度。印、巴两国同样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参见

参考文献

  1.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ition. 198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Unabridged. 2002. Merriam-Webster. retrieved 11 March 2007.
  3. European Parliament Fact Sheets: The Countries of South Asia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2008-10-05]. 
  4. mrdowling.com: Subcontinent. [2008-10-05]. 
  5. Infoplease: Area and Population of Countries (mid-2006 estimates. [2008-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