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

坐标50°05′N 14°25′E / 50.083°N 14.417°E / 50.083; 14.417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捷克斯洛伐克
Československo
Česko‑Slovensko
1918-1939
1945-1992
1939-1945: 流亡政府
Czechoslovakia国旗
国旗
(1920-1992)
Czechoslovakia国徽 (1920-1960)
国徽
(1920-1960)
格言:
捷克语Pravda vítězí / Pravda víťazí(1918-1990)
拉丁语Veritas vincit(1990-1992)

真理永不败
国歌:
Kde domov můj a Nad Tatrou sa blýska
(《何处是我家?》和《塔特洛山上电光闪闪》)
捷克斯洛伐克在战间期和冷战期间
捷克斯洛伐克在战间期冷战期间
首都布拉格
50°05′N 14°25′E / 50.083°N 14.417°E / 50.083; 14.417
常用语言捷克语 · 斯洛伐克语 · 德语 · 波兰语 · 匈牙利语 · 意第绪语 · 卢森尼亚语
政府第一共和国 (1918-1938)
第二共和国 (1938-1939)
第三共和国 (1945-1948)
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8-1990)
联邦共和国 (1990-1992)
总统 
• 1918-1935
托马斯·马萨里克
• 1935-1938 · 1945-1948
爱德华·贝奈斯
• 1938-1939
埃米尔·哈查
• 1948-1953
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
• 1953-1957
安托宁·萨波托斯基
• 1957-1968
安东宁·诺沃提尼
• 1968-1975
卢德维克·斯沃博达
• 1976-1989
古斯塔夫·胡萨克
• 1989-1992
瓦茨拉夫·哈维尔
总理 
• 1918-1919 (首任)
卡雷尔·克拉马日
• 1992 (末任)
扬·斯特拉斯基
立法机构联邦议会
(1969年-1992年)
民族院
人民院
历史时期20世纪
• 独立
1918年10月28日
1939年
• 解放
1945年5月9日
1948年2月25日
1989年11月至12月
• 分裂
1992年12月31日
面积
1921140,446平方公里
1992127,900平方公里
人口
• 1921
13,607,385
• 1992
15,600,000
货币捷克斯洛伐克克朗
电话区号+42
互联网顶级域.cs
前身
继承
奥匈帝国
波西米亚王国
摩拉维亚侯国
捷克
斯洛伐克
匈牙利王国
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今属于 捷克
 斯洛伐克
 乌克兰
   外喀尔巴阡州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于1918年至1992年的中东欧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制度,被德国波兰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所包围,在经济和外交上由捷克为主导、斯洛伐克为辅助,在政治和文化上两国平等。捷克斯洛伐克在一战结束后、二战开始前,为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前六名为),工业排名比当时的日本波兰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大部分工业国家还要高。

1918年,由奥匈帝国解体,从奥地利独立的捷克和从匈牙利独立的斯洛伐克两国因为语言文化相近,同属于西斯拉夫而合并。捷克地区继承了奥匈大部分的工业设备,经济能力在新生的小国中异常强大,加上还有苏台德地区防御工事、中东欧最高的识字率,让其成为一个中等强国。1939年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区被纳粹德国占领,在工业核心区域成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傀儡国,即使亡国也作为纳粹德国境内最发达的工业区而继续发挥作用。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被苏联纳入共产主义阵营,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89年发生的天鹅绒革命后,又更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走向天鹅绒分离,以和平不流血的方式各自独立成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

译名

捷克斯洛伐克在新中国建立前多译作“捷克斯拉夫[注 1]或直接称作“捷克[注 2]。新中国建立后,新华社等改译现名;而台湾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继续沿用“捷克斯拉夫”译名[4],后来亦改译为现名。

历史

独立

捷克斯洛伐克地区地处中欧十六世纪以前,两地分属于波希米亚王国匈牙利王国。十六世纪时,两王国相继被哈布斯堡王朝联合统治,从此两地便开始由哈布斯堡君主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统治,并在行政上分属内莱塔尼亚外莱塔尼亚

1918年,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兵败,奥地利与匈牙利分别与协约国集团签署了《圣日耳曼条约》与《特里亚农条约》,正式宣告解体。条约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区组成一个新的独立国家,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后世称之为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国家独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迅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在世界上十大工业化国家中排名第七(仅次于,高于西)。

1938年,等国与德国意大利签定慕尼黑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决定将其西部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之后,在德国威胁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改组,从而形成了后世所称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国

第二共和国是短命的,新政府并未取得什么有效的成绩。他们的国土还进一步被分割:德国在第一次维也纳仲裁中迫使他们将斯洛伐克南部的部分地区(包括喀尔巴阡鲁塞尼亚)割让给了德国的盟友匈牙利王国

这并非德国侵略的终点————1939年3月,纳粹德国撕毁慕尼黑协定,出兵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并在捷克建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则自主成立了受德国保护的斯洛伐克共和国[5]。捷克斯洛伐克当局则流亡至英国并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捷克斯洛伐克第三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与斯洛伐克地区仍保持着德国占领时确立的政治格局。1945年,苏联红军向东欧反攻,并依照波茨坦协定占领了含布拉格在内的原捷克斯洛伐克东部领土。战后,除外喀尔巴阡州被割让给苏联成员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其余捷克斯洛伐克战前领土被归还给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建立起今天所说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三共和国

1946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在美、苏军队撤走后举行选举,共产党赢得最多选票。1948年二月事件发生后,捷克斯洛伐克成为亲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加入苏联提倡建立的华沙条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68年,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动了“布拉格之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为苏联所不容,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平乱,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戛然而止,捷共第一书记杜布切克被挟持至莫斯科,苏联的行为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批评。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发起天鹅绒革命,并于1990年改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不过,由于民主化革命后的经济改革中,捷、斯两方的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原本隐藏的民族矛盾也因为民主化而开始浮出水面。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分道扬镳,经过议会表决,于1993年1月1日宣布正式解体为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国家,史称天鹅绒分离

疆域、行政区划与领土变迁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圣日耳曼昂莱条约》及《特里亚农条约》后形成的捷克斯洛伐克疆域包含旧奥匈帝国的整个波希米亚王冠领地以及圣史蒂芬王冠领的北部区域。新政府仿照原奥匈帝国形式将波希米亚王冠领地改组成三个省(země或kraje):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又将自匈牙利处合并来的领地分为24个县(župy)。这些区域与县下都设有多个区域(okresy)单位。

1923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又将斯洛伐克的24个县重新组合为7个大县,同时调整了区域。

1928年,捷克斯洛伐克将全国重新规划为四个省: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斯洛伐克喀尔巴阡鲁塞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国

慕尼黑会议后,捷克斯洛伐克被迫割让包括部分波希米亚省及摩拉维亚-西里西亚省领土的苏台德区予德国;后来又被迫割让斯洛伐克及喀尔巴阡鲁塞尼亚南部的部分领土予匈牙利王国。除将斯洛伐克与喀尔巴阡鲁塞尼亚改为自治区外,其余领土并无大的行政区划改变。

共和国复国后

二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复国并恢复原行政区划,但原领土中的喀尔巴阡鲁塞尼亚地区被割让予苏联。1949年,新政府重塑了行政规划,废除原有的依照历史规划的省级单位,并将捷克斯洛伐克重新规划为19个大区、270个区。

1960年后,捷克斯洛伐克将19个大区、270个区改划为布拉格直辖区布拉迪斯拉发直辖区及十个大区、100多个区。1969年,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化,在原有的行政区划基础上创立了捷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这套体制被维持到解体。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1919-1938年) 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国(1938-1939年) 捷克斯洛伐克第三共和国(1945-1960年)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60-1990年)
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0-1992年)

政权更迭

政权 存续日期 政治体制 国家领袖 政府首脑 国徽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1919-1938年 单一制
共和立宪制
议会共和制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 捷克斯洛伐克总理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国 1938-1939年 单一制
共和立宪制
议会共和制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 捷克斯洛伐克总理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第三共和国 1945-1948年 单一制
共和立宪制
议会共和制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 捷克斯洛伐克总理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1948-1960年 单一制
社会主义共和制
一党专政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主席(实际,1948-1953年)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实际,1953-1960年)
捷克斯洛伐克总理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0-1990年 单一制(1969年后改为联邦制
社会主义共和制
一党专政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实际,1960-1971年)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实际,1971-1989年)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主席(实际,1989-1990年)
捷克斯洛伐克总理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0-1992年 联邦制
议会共和制
地方分权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 捷克斯洛伐克总理

注释

  1. 如民国时期吴克刚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之《现代捷克斯拉夫政治》[1]
  2. 如民国时期著作《捷克兴亡鉴》[2]、《捷克问题》[3]

参考文献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