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出自求聞百科
詩經
其他名稱《詩三百》、《詩經》
原名《詩》
作者不明
編者家慶鄭玄朱熹、等
類型經部詩類
成書年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詩經
漢語名稱
繁體字 诗经
簡化字 诗经
越南語名稱
越南語 Kinh Thi
漢喃 经诗
韓語名稱
諺文시경
漢字诗经
日語名稱
日語原文 诗经
舊字體诗经
文學
散文 - 韻文 - 駢文
- - - 歌詞
小說長篇小說) - 戲劇 - 傳記
兒童文學 - 文學流派
西方文學理論 - 文學史
地域文學
古希臘文學 - 古羅馬文學
古埃及文學 - 愛爾蘭文學
美國文學 - 英國文學
義大利文學 - 非洲文學
西班牙文學 - 印度文學
中國文學臺灣文學
香港文學)- 朝鮮半島文學
朝鮮文學 - 韓國文學
德國文學 - 伊朗文學
日本文學 - 法國文學
拉美文學 - 俄國文學
作家
小說家 - 隨筆家
劇作家 - 評論家
詩人 - 詞人
作曲家 - 填詞人
散文家 - 網路作家
分類
文學 - 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
文學類型 - 文學體裁
作家 - 登場人物
文學流派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前11世紀-前6世紀)的詩歌305篇(除此之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六篇,題目分別是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和由儀)[1]。原本叫《》,又稱《詩三百》。[2]漢朝儒家將其奉為經典,遂也稱之謂《詩經》,而正式使用《詩經》一名,應該起於南宋初年[3]。由於春秋戰國的分裂割據,詩經版本眾多,秦始皇焚書後已經很難找到詩經,漢武帝開始大力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倖存的詩經,「《詩》始萌牙。」[4]其中最為著名也是流傳至今的,是漢景帝第三子河間王劉德毛萇版本《詩經》,因此該版本又稱為《毛詩》。目前安徽大學藏戰國早期楚國版本的詩經是最早的詩經原始版本。

成書過程

《詩經》是陸續編輯成的,最古的是周頌,接著是大雅,其次是小雅,最晚的是商頌、魯頌和國風。[5]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鴞》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的〈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後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關係。[6][7]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500年。

古人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共計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獻詩說」三種說法:

  • 王官采詩說:《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謠,以觀民風。」《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8]劉歆《與揚雄書》亦稱:「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
  • 孔子刪詩說:見於《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整理出了共計三百零五篇的《詩》[9],宋朝朱熹[10]也基本肯定此說法。唐朝孔穎達[11]、明朝朱彝尊、清朝魏源方玉潤[12]等皆懷疑此說。《左傳》中記載孔子不到10歲時就有了定型的《詩經》,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13]。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王室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整理音樂的過程。[14]無論如何,孔子以《詩經》為課本,對《詩經》重要性的肯定無庸置疑。
  • 獻詩說:見於《國語》,傳天子為了「考其俗尚之美惡」,下令諸侯獻詩[15]

歷史版本

儒家經典
五經
九經



儀禮/周禮
春秋
禮記
春秋左氏傳
春秋公羊傳
春秋穀梁傳
七經 十二經
論語
孝經
爾雅
十三經
孟子

西漢初年,傳授詩經的主要有齊、魯、韓三家,分別出自魯人申培、齊人轅固和燕人韓嬰,《詩》經過三家注釋、傳授後,成為固定的帶有注釋性文字的版本,分別被稱為「齊詩」、「魯詩」和「韓詩」。[16]齊、魯、韓三家所傳詩,依據的是秦以後成書的今文經(當時的「今文」指漢隸)。最初以魯詩最為盛行,齊詩次之,韓詩又次之。後來魯人毛亨毛萇(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自稱按子夏所傳「古文經」另闢蹊徑進行注釋(當時的「古文」指大篆,也泛指秦「書同文」以前六國各自的字體),自成一家,被稱為「毛詩」。在西漢不具學術權威性,而《漢書》僅提及其「自言子夏所傳」,到了魏晉時代才成為顯學。[17]

三家詩認為《詩經》中涉及情愛的詩不雅,常加以各種附會解釋,將其解為歌頌或諷刺政治之作;毛詩則推翻三家之言,往往根據史書《左傳》中的歷史事件來解釋《詩經》的篇章。[18]然而,學者王先謙在整理對比四家詩說時,發現毛詩的牽強附會現象也非常嚴重。且毛詩對詩經篇目進行了修改,如將邶鄘衛風分為邶風、鄘風和衛風,然而這三個地區是殷商畿內,殷亡後設立三監,實為同一地區。[17]現今,三家詩皆散逸,僅《毛詩》一家流傳於世,其中《齊詩》亡於曹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亡於北宋,另有《韓詩》流派的衍生著作《韓詩外傳》10卷倖存。

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詩序》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古人用典往往遵循《序》的解釋。《毛詩序》最大的缺點在於同樣具有穿鑿附會的痕跡,因而在後世儒家研究《詩經》的著作中被反覆推翻、論證[19]

現存的魯詩、齊詩和韓詩由王先謙集合前人從文獻中挑出的三家詩說的殘片,着重參考陳喬樅編集的魯齊韓三家詩,編成《詩三家義集疏》。[17]

體例分類

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內容:風、雅、頌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按地區劃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檜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豳[20]風」、「陳風」和「曹風」,共160篇,又被稱為「十五國風」。《國風》被普遍視為《詩經》中的文學精華部分,後人將其與屈原的《離騷》並稱為「風騷」。從風格上講,《國風》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講,《國風》大多數是民間詩歌,作者除少數是個別貴族外,大多是民間歌手。

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為宴請賓客之音樂。《大雅》則是國君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戒的音樂。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間詩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讚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雅」在此可以指貴族官吏詩歌。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統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也可以專指宗廟祭祀用詩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一般認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5篇,自古以來一直相傳是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所作,不過,目前學界則傾向於認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詩歌。

作法: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朱熹詩集傳》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是指「鋪陳直敘」,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直述法),一般多見於《頌》和《大雅》。「比」是指「託物擬況」,是打個比方,用一件事物比喻另一件事物(比喻法),如《鄘風.相鼠》、《魏風.碩鼠》用可惡的老鼠來譬喻統治者的貪婪。「興」是指「託物起興」,是從一件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也可以說是:先言他物,再興起聯想(聯想法),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聯想到新娘出嫁時的美貌有如桃花盛放。

余培林先生《詩經正詁》: 比:為以彼物比此物,彼物與此物能分離為二。 興:則為將客觀之事物(彼物)與主觀之情意(此物)融為一體。

比,比喻,用已知比未知,是以形體喻形體(象樹一樣高),色彩喻色彩(如花紅),光澤喻光澤(如玉潤),聲音喻聲音(似鳥叫),氣味喻氣味(同尿臊),動作喻動作(如兔快),感覺喻感覺(似狼殘),景況喻景況(時尚如潮水)。

邶風·簡兮》:「執轡如組,兩驂如舞。」以形態比形態;

唐風·椒聊》:「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以某種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風·黍離》:「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以感覺喻感覺;


興,朱熹:「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文心雕龍》:「比顯而興隱哉!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

《詩品》:「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現存篇目


國風

國風是《詩經》中的前160篇,收各諸侯國民歌(「風」)。
章次 章名 注釋 所含目次
01 周南 東周王朝直接統治區(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陽、偃師、鞏縣、溫縣、沁陽、濟源、孟津一帶地方)內受到「南音」影響的民歌。部份學者認為,周南和召南出自南方楚國[21] 001-011
02 召南 召國及其南部之民歌,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南》考證,原有一種樂器名「南」,這種樂器的使用,可能是南國音樂的特色。《周南》《召南》就是南國地區的民歌,配合南國樂器所奏出的樂調。[22] 012-025
03 邶風 衛國民歌 026-044
04 鄘風 衛國民歌 045-054
05 衛風 衛國民歌 055-064
06 王風 王是「王畿」的簡稱,即東周王朝的直接統治區。和周南不同,王風所含的是東周國當地的固有音樂。 065-074
07 鄭風 鄭國民歌 075-095
08 齊風 齊國民歌 096-106
09 魏風 魏國民歌 107-113
10 唐風 晉國民歌 114-125
11 秦風 秦國民歌 126-135
12 陳風 陳國民歌 136-145
13 檜風 檜國民歌 146-149
14 曹風 曹國民歌 150-153
15 豳風 豳國民歌,傳統的經注說《豳風》是西周初年的詩,產生於成王時代。後人又認為可能是西周后期的詩。[23] 154-160

小雅

小雅是《詩經》中的第161到第234篇詩歌的章目總稱,共74首。《小雅》多為朝廷公卿大夫等在較私人場合的作品。
章次 章名 注釋 所含目次
01 鹿鳴之什 161-169
02 白華之什 170-174
03 彤弓之什 175-184
04 祈父之什 185-194
05 小旻之什 195-204
06 北山之什 205-214
07 桑扈之什 215-224
08 都人士之什 225-234
註:鹿鳴之什的《南陔》、《白華》、《華黍》及南有嘉魚之什的《由庚》、《崇丘》、《由儀》今佚,僅餘篇名。本部分另有其他分法:鹿鳴之什、南有嘉魚之什、鴻雁之什、節南山之什、谷風之什、甫田之什、魚藻之什

大雅

大雅是《詩經》中的第235到第265篇詩歌的章目總稱,共31首。《大雅》多為西周王室貴族的作品,多歌頌周王室祖先,主要用於較為嚴肅的場合。
章次 章名 題解 所含目次
01 文王之什 235-244
02 生民之什 245-254
03 蕩之什 255-265

是《詩經》最後40篇詩歌的章目總稱。
章次 章名 題解 所含目次
01 周頌 西周王朝的頌歌。據考證,為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時代近一百年間(約前1046—約前977年)的作品。 266-296
01a 清廟之什 266-275
01b 臣工之什 276-285
01c 閔予小子之什 286-296
02 魯頌 《魯頌》是春秋時代作品,產生於春秋魯國首都山東曲阜一帶地區,是魯國的宮廷音樂。 297-300
03 商頌 傳說為商朝的禮樂。前三篇的創作時期較早,為祭祀禮樂。後兩篇歌頌宋襄公(前650—前637年在位)伐楚國勝利,皆分章,產生的時間較晚。據魏源皮錫瑞王先謙王國維等考證,本章實際上即《宋頌》,是春秋時代的作品,產生於宋國首都河南商丘地帶。陸侃如馮沅君所著《詩史》說《商頌》「一仿《周頌》,一仿《二雅》」。 301-305

政治作用

古代認為《詩經》是群眾的心聲,反映政治的得失,有「陳古刺今」的效用。在交際的場合,可以「賦詩言志」,借詩句來表示想講的意思。朝廷音樂機構中的樂官,可以諷詠詩句,暗示民心對施政的反應。[24]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外交,經常用歌詩或奏詩的方法來表達一些不想說或難以言喻的話,類似於現在的外交辭令。

相關著作及研究

古代關於《詩經》的研究著作多為「註疏」類作品,重在從儒學角度解釋說明「詩三百」的微言大義。註疏是一種研究、注釋儒家經典的重要體例,其中「注」主要補充說明字義、通假、名物、制度等,也闡發義理;「疏」則是對經文和舊注的進一步說明,往往遵循「疏不破注」的規則,在注的框架之內進行闡釋說明。《詩經》古代最重要的註疏是《毛詩正義》70卷,定版於唐朝,沿用西漢毛公所傳《毛詩》的,東漢鄭玄在《毛詩》基礎上所作的,由唐孔穎達,是唐朝官方修纂的儒家經典權威性釋義叢書《五經正義》中的一部,並在明朝官方修訂版的《十三經註疏》也被收作《詩經》的權威解釋。

其次有南宋朱熹的《詩集傳》。南宋朱熹鄭樵往往打破《毛詩》的附會,另作新解。

清朝考據學盛行,治學日趨保守,力主恢復毛、鄭(毛亨、鄭玄)乃至西漢初年的三家詩之學。閻若璩作《毛朱詩說》,毛奇齡作《白鷺洲主客說詩》,陳啓源作《毛詩稽古編》,用意皆在否定朱熹之《詩集傳》。段玉裁寫《毛詩故訓傳》,孫燾寫《毛詩說》,用意則在否定鄭玄之說。再者,皮錫瑞作《詩經通論》,王先謙作《詩三家集疏》又進一步否定毛詩之說,要回復到齊、魯、韓三家詩義。

清朝姚際恆《詩經通論》、牛運震《詩志》、崔述《讀風偶識》和方玉潤《詩經原始》等著作,改採「評點」的形式從文學批評角度鑑賞《詩經》。其中又以姚際恆、方玉潤的著作多有新意,大膽推翻前人陳腐之說,見識較為高明;而王念孫王引之父子訓詁《詩經》,方法周密,亦見解深刻[25]

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胡適是現代《詩經》研究的開路人。胡適將《詩經》視為文學作品,批判傳統經學把《詩經》用於教化的「附會」曲解之說,以返回文本自身意義的價值探索為目標[26]

現代對《詩經》的研究更多從現代人文學科語言學歷史學的角度出發,側重於考察古今音韻不同,或者專注於搜集可印證上古時期歷史的資料。上博簡出土竹書〈孔子詩論〉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大段論《詩》文字,據信出於孔子後學之手[27][28]

評價與影響

《詩經》為中國第一部純文學的專著,它開啟了中國詩敘事、抒情的內涵,稱「純文學之祖」。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確定了中國詩的修辭原則及押韻原則,稱「總集之祖」「詩歌(韻文)之祖」。也是北方文學的代表,黃河流域文學的代表,平民文學的代表。

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於《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於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後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即《論語》中所謂「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29]

詩經開啟了中國數千年來文學的先河,亦開創了中國多年以現實主義為主的文學作品。胡適認為《詩經》「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可以做社會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萬不可說它是一部神聖經典」[30]。胡適強調訓詁,「如戴震、胡承珙、陳奐、馬瑞辰等等,凡他們關於《詩經》的訓詁著作,我們都應該看的。」例如:「黃鳥于飛」之句,「于」字不是「往」,而是「焉」,指「在那兒飛」。胡適還認為《嘒彼小星》一詩是描寫妓女送鋪蓋上店陪客人的情形。李敖認為《詩經》中《蹇裳》一文中最後一句是「狂童之狂也且」,是指「狂童之狂也,且」的意思,「且」則是指男性生殖器,為戲謔的粗話,白話為「你這小子神氣個什麼鳥啊!」[31]

王得臣《麈史》稱:「《詩》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者也,然花不及杏,果不及梨、橘,草不及蕙,木不及槐。《易》之象近取諸身,《爻辭》說卦,罔不該矣,而獨不言眉與領。以余觀之,若花之桂、楝、鞠,果之菠芰,草之蘅、芷、蔥、蒜、苔,木之楓、楠等,《詩》皆未之見。至《易》所不載者,如須、唇、肩、乳、臍等,亦未可悉數。又《爾雅·釋鳥》不及鶴,《釋蟲》不及蝶。物類至繁,偶有遺焉,無足異也。」[32]

「四始」「五際」說

今文學派緯書認為,《詩經》中蘊含著天道,配以天干地支五行,便可從中窺見歷史運行的規律。 其中歷史的節點表現在「四始」「五際」:

  • 「四始」
    • 大明〉在亥,水始也。
    • 四牡〉在寅,木始也。
    • 嘉魚〉在巳,火始也。
    • 鴻雁〉在申,金始也。
  • 「五際」
    • 亥為革命,一際也。〈大明〉也。
    • 亥又為天門出入候聽,二際也。〈大明〉也。
    • 卯為陰陽交際,三際。〈天保〉也。
    • 午為陽謝陰興,四際也。〈采芑〉也。
    • 酉為陰盛陽微,五際也。〈祈父〉也。

卯酉之際為革政,午亥之際為革命。戊午革運,辛酉革命,甲子革政。

以上皆為歷史、政治發生重要變革的時機。這幾首詩則暗示了發生的事件。

簡帛本

20世紀以來考古發掘出許多載有詩經文字的竹簡、木牘、帛書。1977年在安徽阜陽雙古堆發掘出的漢朝竹簡本詩經是現存的年代較早的詩經古本。2015年,安徽大學收購入藏的戰國竹簡安大簡記錄的《詩經》是目前發現的抄寫時代最早、存詩數最多的古本,竹簡年代約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之間,屬戰國早中期,存《國風》詩58篇,與今本《詩經》編次多有不同,同一字句的寫法亦多有歧異,提供了豐富的通假字異體字等異文材料。

參考文獻

引用

  1. 孫立, 師飈. 先秦两汉文学史.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9. 
  2.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輔導叢書編委會. 中国古代文学(上).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5. 
  3. 屈萬里中國圖書評論學會.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 , 編. 书评的学问.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1. 
  4.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
  5. 胡適:《胡適文存》第四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談談詩經〉,頁557-558。
  6. 清華簡整理研究初見突破性成果 [1]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2010-10-09
  7. 清華簡中發現周代詩篇 學術史疑點獲澄清 [2][永久失效連結],中國日報網,2011-01-06
  8. 《漢書·食貨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震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
  9. 《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儀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10. 《詩集傳·序》:「孔子生於其時,既不得位,無以行勸懲黜陟之政,於是特舉其籍而討論之。去其重複,正其紛亂,而其善之不足以為法,惡之不足以為戒者,則亦刊而去之,以從簡約,示久遠,使夫學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師之而惡者改焉」
  11. 《毛詩正義·〈詩譜序〉疏》:「孔子所錄,不容十去其九。馬遷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
  12. 《詩經原始·自序》:「樂傳既久,未免殘缺失次,不能不與樂官師摯輩審其音而定之,又何嘗有刪《詩》說哉?」
  13. 「季札觀樂」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對此記載,皮錫瑞據《周禮·春官·太師》賈公彥疏引鄭眾《左氏春秋注》雲「傳家據已定錄之」,認為「傳者從後序其序,則據孔子定次追錄之,故得同正樂後之次第也」(《詩經通論》)
  14. 論語‧子罕》記載孔子曾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15. 國語·周語》載:「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師箴,瞍賦,曚誦。」
  16. 《後漢書·儒林傳下》所云:「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為作詁訓,是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詩》。三家皆立博士。趙人毛萇傳《詩》,是為《毛詩》,未得立。」
  17. 17.0 17.1 17.2 王, 先謙. 诗三家义集疏. 北京: 中華書局. 2017. 序例 [2019-01-13]. ISBN 9787101000665. 
  18. 胡適,《談談詩經》,558頁。
  19. 鄭振鐸引《朱子語類》卷八十:「大率古人作詩,與今人作詩一般。其間自有感物道情,吟詠情性。幾時儘是諷刺他人。只緣序者立例,篇篇要作美刺說,將詩人意思穿鑿壞了。」
  20. 粵音:賓
  21. 胡適:〈談談詩經〉,頁556。
  22. 夏, 傳才. 关于《诗经》研究的基本问题. 诗经研究史概要 初版. 台北: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3/07: 頁16. ISBN 9577390579. OCLC 813895258. 
  23. 夏, 傳才. 诗经研究史概要. 台北: 萬卷樓圖出有限公司. 1993: 頁15. ISBN 957-739-057-9. 
  24. 饒宗頤:《新出土文獻論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230。
  25. 胡適:〈談談詩經〉,頁559-560。
  26. 朱孟庭. 胡适《诗经》新解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以〈周南新解〉为论 (PDF). 台北大學中文學報. [2019-10-08]. 
  27. 常森. 上博〈诗论〉“眚”、“心”、“命”等范疇探析 (PDF). 饒宗頤國學院院刊. 2016 [2019-10-08]. 
  28. 俞志慧. 竹书〈孔子诗论〉的论诗特点及其诗学史地位 (PDF). 漢學研究. 2003 [2019-10-08]. 
  29.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
  30. 胡適:《談談〈詩經〉》
  31. 李敖:《狂童之狂也,雞巴》,《中國性研究》;朱熹在《詩集傳》裡亦說:「狂童之狂也且,亦謔之之詞。」
  32. 《冷廬雜識》卷六

來源

  • 胡適:《胡適文存》第四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談談詩經〉,頁556-566.
  • 楊伯峻:淺談《詩經》,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ISBN 7-5633-3938-8.
  • 錢念孫:《中國文學史演義》,正中書局.

相關參考論著資料

歷代善本及研究

以下為歷代善本及研究書目:[1]


注釋

  1. 何晉編著:《新編中國歷史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22-123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