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麒麟
《三才图会》中的麒麟画像
三才图会》中的麒麟画像
中文名称
繁体麒麟
简体麒麟
注音符号ㄑ|ˊ ㄌ|ㄣˊ
汉语拼音Qílín
威妥玛拼音Ch'i2-lin2
日文名称
日文汉字麒麟
平假名きりん
罗马字kirin
韩文名称
谚文기린
韩文汉字麒麟
文观部式girin
马赖式kirin
越南文名称 ()
国语字kỳ lân
汉喃文麒麟
琉球语名称
琉球汉字麒麟
琉球国字头チリン[1]
拉丁化chirin
其他名称
泉漳片白话字kî-lîn

麒麟,亦作勾陈[2]骐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是建马的后代,其祖先为应龙[3]常与龙马混淆。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公兽为麒,母兽为麟,据说能活两千年。性情温和,身上虽有可攻击敌人的武器,但不伤人畜,不践踏昆虫花草,故称为仁兽。[4]

麒麟的首似,形比鹿,足如,尾若尾,背上有五彩毛纹,腹部有黄色毛,口能吐火,声音如雷。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才会出现,所以被称为瑞兽。汉许慎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春秋感精符》:“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王者不剐胎,不剖卵,则出于郊。”;《文选·刘琨<进劝表>》:“一角之兽,连理之木,以为休征者,盖有百数。”

据香港历史文化学者叶德平先生说,中国民间信仰中,有所谓“四灵”之说。《礼记・礼运》曰:“麟、,谓之四灵。”它格外受客家人的重视,在节日庆典之中,常常看到它的身影。麒麟与龙、凤一样,都是人们虚拟出来的瑞兽,被赋予美丽的想像。传说的麒麟是十分温驯和善的,不会伤害生灵,甚至连草木也不会折断,堪称“仁兽”(《说文解字・麒》),故格外受到以耕读为务的客家人所崇拜。[5]

《诗经》的麒麟

《诗经・周南・麟之趾》描述了这只瑞兽: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麟之趾〉是《诗经》中的名篇,而《诗经》则是周代的作品,距离现今有二千多年时间。〈麟之趾〉分别描述了麒麟的三个身体部分:“趾”、“定”、“角”。“趾”,即是它的蹄;“定”,是“顶”的假借字,指是它的额头;“角”,即是它顶上的角。

从〈麟之趾〉对麒麟身体各个部分的书写,可以推想当时人们对麒麟的想像:它四肢带蹄、顶上长有角儿。虽然麒麟此时的形象仍然很模糊,但这些身体特征却是日后麒麟必然具有的特征,是后世麒麟形象的基础。南宋闽人严粲在《诗辑》中进一步发挥想像,把麒麟的形象更具体地描写为: “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是其仁也”; “有额者宜抵,唯麟之额,可以抵而不抵,公室子孙,其传弥远而信厚不替也”;“有角者宜触,唯麟之角,可以触而不触” 《庄子》“怒则分背相踶”;踶,就是指烈性的马用后蹄踢击。根据严粲的形容,麒麟跟马匹一样,能以后蹄踢击敌人;不过,他补充道,麒麟天性仁慈,可以“踶”却不会“踶”他人。同样地,严粲认为麒麟虽然有“额”、有“角”,却不会去“抵”、“触”(攻击)他人。[6][7]

参考

  1. 存档副本. [2013-09-08]. 
  2. 《易冒》:“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中央,权司戊日。盖仁兽而以土德为治也。”
  3. 淮南子·墬形训》:“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
  4. 何法《征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
  5. 叶德平、邱逸:《古树发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页122-146。
  6. de Vries, A.; Blore, S. Frommer's? Brazil. Frommer book. Wiley. 2012: 497. ISBN 978-1-118-08606-3 (意大利语). 
  7. Conselho Nacional de Geografia (Brazil). Vocabulário geográfico do Estado de São Paulo: contribuic̜ão para o Dicionário geográfico brasileiro (Sér IE p6). Série IEp. Servic̜o Gráfico do Instituto Brasileiro de Geografia e Estatistica. 1950 (葡萄牙语). 

〈麟之趾〉中的麒麟,拥有一个正面的形象。严粲在《诗经・麟之趾》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麒麟的形象具体地描画出来,而麒麟更被描绘为拥有武备而不会主动攻击他人,正如后来清朝段玉裁所说:“(麒麟)含仁怀义”。[1]

历史

甲骨刻辞的“小臣墙刻辞”[2]内容为战争“获白麟”的记录。[3]

麒麟最早的记载为《春秋经》哀公十四年的“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汉书·武帝纪》谓:“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晋书·武帝纪》说:“五年,春正月,虏帅树机能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二月甲午,白麟见于平原。”

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4]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5],并表示“吾道穷矣”。[6]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7],后世古琴曲中有《获麟操》,传为孔子所作以悼念此事。[8]。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9]

文化

File:三峡行修宫麒麟镇门兽.jpg
三峡行修宫麒麟镇门兽
  • 据传孔子出生时有麒麟显现,所以民间认为麒麟会给人们带来儿子,使家族兴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说,也把杰出的儿童称为“麒麟儿”、“麟儿”。此后,民间慢慢出现“麒麟送子图”之作。
  • 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子,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
  • 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
  • 麒麟一称为龙之子,属龙族,瑞兽,与合称为四灵[10],因此麒麟图案常作为吉祥,仁爱之符号,被中国古代各朝朝政常采用。史载汉宣帝未央宫建有麒麟阁,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
  • 《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补服图案。故称一品麒麟。
  • 清朝时,武职官员一品的补子徽饰为麒麟。
  • “麟止”是指绝笔,元狩元年(前122年)冬十月汉武帝至雍(今陕西凤翔)获白麟,一角而五趾[11],作《白麟之歌》[12]司马迁作《史记》于此处止笔。
  • 史记·太史公自序》:“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13]
  • 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 曹雪芹《红楼梦》一书中的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写“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里的麒麟不仅是史湘云的护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一件信物。
  • 黄梅戏《女驸马》中,一对玉麒麟也是代表爱情的见证。女主人翁与男主人翁受阻于女方父母的决定,女主人翁交于男主人翁一只玉麒麟,发誓“生生死死不变心,清风明月作见证,分开一对玉麒麟,这只麒麟交于你,这只麒麟留在身,麒麟成双人成对,散心两意天地不容”。等到双方冲破重重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麒麟成双人成对,并蒂花开万年红”,大喜之夜双方麒麟终于成对。

麒麟与舞麒麟

麒麟是中国传说中的生物,与凤、龟、龙并称“四灵”(《礼记‧礼运》),常与天之四灵一说混淆。传说的麒麟十分驯良,不伤人畜,堪称“仁兽”。每当过年过节,客家人总爱舞动麒麟,期望麒麟能为他们带来福气。自康熙复界以后,麒麟舞随原居于粤北、江西一带的客家人南迁到香港。这一项植根香港逾三百年的非遗项目就是西贡坑口客家麒麟舞

坑口客家麒麟源自唐朝中原地区的“麒麟狂舞”,是庆贺节日、丰年的活动,寄寓了老百姓对盛世祥和的向往,故民间有歌谣说道:“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14]

麒麟套

香港历史文化学者叶德平博士指出:“关于麒麟套,有些人认为是麒麟舞音乐的调;但按考证,应该是指麒麟舞的套路。它的伴奏音乐一般是由鼓、锣、钹三种乐器合奏而成。客家麒麟舞随客家人移民坑口后,慢慢结合了本地传统音乐和武术,发展出极具坑口特色的麒麟舞套路。坑口麒麟舞套路,动作颇为精细,分别有出洞、绕头、耍尾、寻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园、回洞等动作。而其中的“吐玉书”更蕴含“麒麟吐玉书”的寓意 ─ 传说在孔子降生的那晚,麒麟悄悄降临孔府,并吐出玉书。自此,“麒麟吐玉书”就代表了早生贵子的祝福。话说回来,麒麟舞套路的设计就是为了演活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当然,辗转流传至今,各条村落的麒麟套路都略有不同了。”叶德平:〈物阜民丰瑞兽来——漫谈客家麒麟舞〉

麒麟与长颈鹿

清朝陈璋根据明朝沈度原作瑞应麒麟图临摹而成的《榜葛剌进麒麟图》。原作描绘郑和在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孟加剌带来的长颈鹿

永乐十二年(1414年),郑和的船队航行到东非,曾带两只东非进贡的长颈鹿燕京称是麒麟。[15]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来表示自己施政的功绩。

当时碰巧索马利亚语长颈鹿叫giri,“麒麟”即作为giri的音译。时至今日,日本韩国仍将长颈鹿称作麒麟,闽南语使用者也将“长颈鹿”称作“麒麟鹿”(另有呼“长颔鹿”、“长头鹿仔”)。

有一说古人所说麒麟,实际上就是梅花鹿。雄为麒、雌为麟,合称麒麟,梅花鹿雌雄差异比较大,雄性体型更大,头上有角。而古书中描述的“白麟”,就是白化的雌性梅花鹿。

图片

注释

  1. 引证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自动生成1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2. 《甲骨文合集》,编号36481正、反
  3. 殷墟发现的一个刻在牛肋骨上的长篇记事刻辞,后来被称为小臣墙刻辞。小臣墙刻辞记载征伐危方,抓获“白麟”。1955年胡厚宣在《甲骨续存》序说:“其时代当属于帝乙帝辛,在十几万片甲骨文字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殷末战争史料,即在周金文中,亦唯有小盂鼎铭可以仿佛似之。”
  4. 《拾遗记》
  5. 孔子家语》卷四:“麒之至,为明君也,出其非时,而害吾,是以伤焉。”
  6. 《春秋公羊传》:“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试面,涕沾袍。……孔子曰:‘吾道穷矣”何休注曰:“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太告夫子将没之征。故云尔。”(《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八“哀十四年”)
  7. 《孔丛子》
  8. 孔门弦歌 ,凤凰国学
  9. 参见《春秋》,《圣迹图》。
  10.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11. 王充《论衡·讲瑞》:“武帝之时,西巡狩得白𬴊,一角而五趾。”
  12. 《汉书·武帝纪》
  13. 一说麟止是指“铸金”之事,《索隐服虔云:“武帝至雍获白麟,而铸金作麟足形,故云‘麟止’。迁作史记止于此,犹春秋终于获麟然也。”
  14. 叶德平〈物阜民丰瑞兽来 ─ 漫谈客家麒麟舞〉. [2017-03-25]. 
  15. 明史·榜葛剌传》:“永乐六年,其王霭牙思丁遣使来朝,贡方物,赍赐有差。七年,其使凡再至,携从者二百三十余人。帝方招徕绝域,颁赐甚厚。自是比年入贡。十年,贡使将至,遣官宴之于镇江。既将事,使者告其王之丧,遣官往祭,封次子赛勿丁为王。十二年,嗣王遣使奉表来谢,贡麒麟及名马方物。”

相关影视作品

相关词条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