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文心雕龙》,又称作《文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齐时期,作者为刘勰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著作,“体大而虑周”[来源请求]。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入定林寺的后期所写,是“齿在逾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帮助僧祐整理佛经,有学者认为《文心雕龙》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影响。饶宗颐〈《文心雕龙》与佛教〉说:“他的文学理论之安排,却建筑于佛学根基之上。”僧祐所使用的“原始要终”一词[1],在《文心雕龙》之中合计使用四次。日本学者兴膳宏例举《文心雕龙》与《出三藏记集》的相似处[2]。其实《文心雕龙》全书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3]

写作动机

刘勰不满意当时形式主义的创作,也不满前人细碎片面的文学批评。他有感于当时选文漫无准的,有志立言:建立一个文学理论体系。

组织结构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枢纽论、文体论、文术论、文品论、时间空间论五个主要部分:[来源请求]

  • 枢纽论:共4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的理论基础。
  • 文体论:共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
  • 文术论:共19篇,总文体之术,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问题。
  • 文品论:共2篇,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从不同角度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也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 时间空间论:共4篇
  • 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篇名

  • 一: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辨骚)
  • 二: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
  • 三: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讔
  • 四: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
  • 五: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 六: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
  • 七:情采、镕裁、声律、章句、丽辞
  • 八: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
  • 九:指瑕、养气、附会、总术、时序
  • 十:物色、才略、知音、程器、序志

思想要旨

儒家思想

《文心雕龙》弘扬儒家思想,前五篇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重点在阐述儒家思想,提倡儒家的文学观点,以矫正当时不切实用的文风。[4]

文学观念

《文心雕龙》主张文质并重,要求内容形式并重兼备;优秀作家的作品,要能达到“文不灭质,博不溺心”的地步。书中提倡自然的文学,以矫正当时雕琢淫滥的文风;提倡真实的文学,以矫正当时无病呻吟的文风;并提倡文学的创造,以矫正当时剽窃因袭的文风。

《文心雕龙》论述文学与环境的关系,认为文学受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影响。刘勰以前的论文家如曹丕陆机,都以天才为文学创作的决定因素。刘勰一方面承认才性的重要,但他也认为文学的种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外面的社会环境,即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他还注意到气候、时令与山川风景对作家的影响。

批评论

《文心雕龙》建立批评论。有关批评家的修养,在“知音”篇,刘勰提出批评家要博识,提高鉴别能力,“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有关批评家的态度,刘勰认为不能贵古贱今,不能崇己抑人,必须放弃主观好恶的成见。

有关批评的标准,刘勰提出“六观”,“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贡献及影响

《文心雕龙》探讨了文体的流别,并初步建立用历史眼光来分析、评论文学的观念。书中阐发了质先于文、质文并重的文学主张,比较全面地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文心雕龙》从创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总结创作的经验,并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文心雕龙》引起后世对重形式、轻内容之文风的批评,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亦有所启示。

版本

清朝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出现以后,成为《文心雕龙》的通行本。

注释

  1. 据《全梁文》
  2. 兴膳宏:〈《文心雕龙》与《出三藏记集》〉,载《兴膳宏〈文心雕龙〉论文集》,齐鲁书社1984年版。
  3.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前言》说:“全书中找不到一点佛家思想或佛学理论的痕迹,而是充满了浓厚的儒学观念。”纪秋郎〈《文心雕龙》二元性的基础〉,指出全书的结构、词语、旨义皆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
  4. 李庆甲《<文心雕龙>与佛学思想》强调“《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属于儒家,书中不仅未见有什么佛学唯心主义的思想因素,而且其基本倾向是与之相对立的。”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