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孙子兵法
全名:《孙子》
展开的《孙子兵法》竹简本
其他名称《孙子兵法》
《孙武兵法》
《吴孙子兵法》
作者孙武
类型兵书
语言汉文
版本竹简本——1972年出土的汉初抄本,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成书年代春秋末期(前515年至前512年)
保存状态篇数:十三篇
出版地点中国
1972年于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孙子兵法》译本竹简,为河滨加利福尼亚大学藏书

孙子兵法》,即《孙子》,又称作《武经》、《兵经》、《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期的齐国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1]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2]。被奉为中国兵家经典[3],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的著作。

作者争议

自《孙膑兵法》从东汉末年失传后,以致其书的存在成为一桩历史悬案,与孙武之书发生了纠葛[4]。从北宋以来,就有部分学者怀疑《孙子兵法》并非孙武所著,如下:

历代《孙子兵法》作者论说[5][6]
主张 学者 出处
春秋末期孙武 司马迁曹操宋濂胡应麟纪昀孙星衍何炳棣 司马迁《史记》
曹操《孙子略解》
宋濂《诸子辨》
胡应麟《四部正讹》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孙星衍《孙子十家注序》
何炳棣《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
战国中晚期孙膑或及其弟子 钱穆[7]斋藤谦[8]武内义雄[9]金德建[10]、冯友兰[11]王家祥[12]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武内义雄〈《孙子》十三篇之作者〉
金德建《古籍丛考》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
王家祥《从银雀山汉简〈孙子·用间〉篇看〈孙子兵法〉的作者与年代》
春秋末伍子胥 牟庭[13] 牟庭《雪泥书屋杂志》
春秋、战国之际隐士 叶适[14] 叶适《习学记言》
战国时期纵横家 全祖望[15] 全祖望《鲒埼亭集》
战国时代 梁启超[16]、齐思和[17]顾颉刚[18]杨宽[19]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齐思和《中国史探研》
顾颉刚《剑桥格芮非司来询〈孙子〉书之年代》
杨宽《战国史》初版

后来随着1972年4月10日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同时在西汉墓葬中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一部)才基本了结此案。但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问题的争论仍未停止,之后仍有如李零杨丙安陈彭则郭化若徐亚军等,提出认为《孙子兵法》奠基于春秋,基本完成于战国,定型于秦汉,不排除孙膑参与了整理《孙子》的可能性之说[20][21][22][23]于汝波提出《孙子兵法》在春秋末期已成书,其后校理是在《孙子》已经成书的基础上进行的[24]朔雪寒则总结论点,确认《孙子》成于春秋,孙武即作者无误[25][a]而孙武即作者基本已无法动摇。

体例

全书共分十三篇,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和现在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革命性军事问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

  1. 始计第一(原篇名应作“”)
  2. 作战第二
  3. 谋攻第三
  4. 军形第四(原篇名应作“”)
  5. 兵势第五(原篇名应作“”)
  6. 虚实第六(原篇名应作“实虚”)
  7. 军争第七
  8. 九变第八
  9. 行军第九
  10. 地形第十
  11. 九地第十一
  12. 火攻第十二
  13. 用间第十三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佚文,篇名尚有:

  1. 吴问
  2. 四变〉(原无篇名,由竹简整理者据文义补拟)
  3. 黄帝伐赤帝
  4. 地形二〉(残缺过甚。原篇名作“ 刑二”,竹简整理者认为缺字为“地”)
  5. 见吴王〉(部分文字无法排比接续。原无篇名,由竹简整理者据文义补拟)
  6. 程兵〉(仅存5字)

另外清朝学者毕以珣《孙子叙录》也收入了传世文献中留存的《孙子》佚文。

特色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虚实>篇)

  • 慎战的思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谋攻>篇)

  • 全争的思想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谋攻>篇)

  • 先胜的思想

“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皆<形>篇)

  • 推演的思想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名言>篇)

兵法概述

  •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不可不研究明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严格说来,孙子是一个“反战者”,这里的战特指正面战场上的军事行为以及战斗。原因在于战争资源消耗战(日费千金),而且正面战场的战斗,即使能够击溃敌军,己方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最佳的胜利就是不战而胜,也就是不通过正面战斗,而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对敌军进行消耗从而击溃敌人(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 孙子最早在兵法上提出军事情报的重要性,他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一方面要用各种方法(包括派间谍)获取、探取敌方军情、军力、部署、动向、补给,同时将本身的军情严格保密,或发放假军情,虚虚实实,诈骗敌方,令敌方信假为真。
  • 孙子强调备战。(故用兵之法,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敌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 孙子说最上等的作战是运用谋略,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再其次是动用军队,最下等的作战是强攻城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
  • 孙子时常有譬喻式的描述,诸如他注重势与节(时机),形容前者如湍急水上的漂石,后者如飞鸟攻击猎物;其中最有名者,乃后来被武田信玄所使用的风林火山之旗:“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 孙子主张,战争的胜利在于敌方露出破绽,有可趁之机。
  • 孙子主张,用兵在于正奇相用(凡战者,以正合,用奇胜。):正可视之为按牌理出牌,奇可视为不按牌理出牌,这两者没有一定规则,不需拘泥。后,在《李卫公问对》里面,唐太宗特别问李靖正奇之间的比例,李靖回答没有一定。
  • 孙子主张,战场上的情况只有带兵的将领了解,明知道进攻会失败,就算君主下令进攻也要违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谈到对败兵的处置,特别主张“留其退路”,以避免绝地反扑。所以孙子主张:穷寇莫追,围师必阙。
  • 孙子指善用兵者行军时重视军队各位置的相互照应,要像率然(一种蛇类)一样可以首尾相救应。
  • 战场局势,类似出奇兵原则,孙子也主张“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意味要考量部队特色,适时激励拼死一搏的气势。这一点在后来韩信井陉之战背水一战大破赵国陈余时使用。
  • 孙子认为兵无常势,就好像水一样,形势不同,所以可以因敌人的变化,而取得胜利,方能用兵如神。(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编撰过程

孙武原是齐国人,后来辗转到吴国。当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夺取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伍员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就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后,吴王进攻楚国,将领就是孙武与伍员。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著问答多篇[29]。晚至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30]《孙子兵法》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武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

1996年前夕陕西人张敬轩宣称有家传的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但经已故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少将研究员于汝波(2006年5月14日逝世)率领一众军事科学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室的人员一同研究验证,断定张氏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为造假。[31][32][33]

历代的孙子注释本

版本

西夏文的草书《孙子兵法》局部,藏于宁夏档案馆
  • 银雀山汉简本,共82篇,1972年出土的汉初抄本,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翻译本

自公元600多年左右,《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国。最初书版被带到日本,及后至东南亚,再在18世纪尾传入西方各国。此书在欧洲最先出现的是法文版,由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巴黎于1772年出版,书名是Art Militaire des Chinois

1905年,首个英文版在东京面世,翻译者是英国军官卡尔斯罗普(Captain Everard Ferguson Calthrop),但可惜由于卡尔斯罗普不认识汉字,此版本是从日文译过去的。在这以后,不同的英译本陆续出版,到了现在约有17种英译本,最受欢迎的是由美国将军塞缪尔·B·格里菲思翻译的版本,但译得最好的可能是由汉学家翟林奈翻译的版本[34]

影响

军事方面

吴王阖闾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表示他对孙武作品的欣赏。吴王知孙子能用兵,拜为大将。孙子以三万兵,西破强楚二十万兵,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因《孙子兵法》的关系,孙武被人誉作“兵圣”。

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

韩非子》里面也有提到孙武的故事(但韩非的故事仅支持其论点,未必真实发生):某天阖闾孙武:“什么人都可以用兵法训练吗?”孙武答:“可以。”于是吴王把他的后宫佳丽全部交给孙武,要他练出一支娘子军。这批娘子军起初认为吴王只是开玩笑,仍在校场上嬉闹。孙武为了建立军纪,把带头的队长,也是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场斩首,其他佳丽于是震慑于孙武的威信,严格遵守规定,任凭孙武指挥。

明朝军事家刘伯温的《百战奇略》包含孙子兵法。孙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刘伯温:“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敌则胜。……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杜牧注孙子《用间篇》:“不知敌情,军不可动;知敌之情,非间不可”:刘伯温:“凡欲征战,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

《孙子兵法》流传出中国后,对东亚东南亚均有或轻或重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译成西方语言后,在欧洲亦大受欢迎;相传法国皇帝拿破仑更对此书爱不释手。英国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感称:“在《孙子兵法》中,把我20多部著作所涉及的战略和战术原则几乎包罗无遗。”[35]

其他方面

《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军事应用,实际上亦是博弈策略的经典著作,如在棋艺对垒或运动竞技方面。《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人事管理市场策略等与博弈有关的领域亦有指导意义。法国谈论日常生活战略的Michel de Certeau,在《日常生活的战略》(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一书中,也提到应读中国的经典《孙子兵法》与《易经》。

2001年,何炳棣提出“老子辩证思维源于孙子兵法”的说法。

音乐

瑞典重金属乐队Sabaton在2010年推出专辑《孙子兵法》;专辑中每一首歌曲之前均以英文陈述一段孙子兵法原文。

评价

  • 东汉末年,曹操在《孙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
  • 明朝茅元仪在评价《孙子》一书时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参看

注解

  1. 1979年,考古学家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汉墓发掘出土约400枚木简,其中有许多兵书竹简。〈上孙家寨汉简.四〉竹简则记载有:“孙子曰:夫十三篇……”字样,此一实物又再次强化了《孙子兵法》原本就是十三篇,也就只有十三篇的历史事实。[26][27]:115[28]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孙子吴起列传
  2. 《孙子兵法》竹简世界最早、最出色的兵书. 中国网. 2008-05-16 [2013-08-20]. 
  3. 邓荫柯. 历史之旅.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7: 33. ISBN 7508510976. 
  4. 吴仁杰《新译孙子兵法·导读》,三民书局,第9-12页。
  5. 于汝波. 孫子兵法研究史 (PDF). [2014-05-18]. 
  6. 朔雪寒. 孫子兵法論正. [2014-05-18]. 
  7.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辩八五〈田忌、邹忌、孙膑考〔附司马穰苴〕〉(东大图书,2008年7月,第296-301页):今按:〈汉书.艺文志〉兵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齐孙子兵法》八十九篇。吴孙子、齐孙子分别甚明。余既辨吴孙子之无其人〔〈考辨〉第七。〕,又疑凡吴孙子之传说,皆自齐孙子来也。《史记》本传,吴孙子本为齐人,而齐孙子为其后世子孙。又孙膑之称,以其膑脚而无名,则武殆即膑名耳。
  8.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引斋藤谦曰:据〈吴世家〉,孙武之从伐楚,距专诸杀王僚仅四年,其著《孙子》,不知与诸之死孰先?要之同时人耳,而〈九地〉篇云:“杀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曹刿,鲁庄公时人,相距殆二百年,以同时亲见之人,配二百年前耳闻之人,何其不伦也?可疑。又曰:《战国策》称孙膑为孙子,《史记》列传亦然。盖皆从当时之称呼也!列传又叙孙膑破魏事,云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安知其非十三篇乎?盖武与膑本一人,武其名,而膑其别字,后世所谓绰号也。世以其被刖,号为孙膑,犹接舆称狂、英布称黥耳。太史公不察,分为祖孙,误矣!
  9. 武内义雄〈《孙子》十三篇之作者〉:根据之以记孙膑之兵法,故谓今之孙子一书,是孙膑所著,最后结论,断定孙武与孙膑,毕竟同是一人,武其名,而膑是其绰号。
  10. 金德建《古籍丛考》〈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孙子》书作者,应出孙膑;所谓孙武,全为伪托之说。
  1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第七章〈孙子中的辩证法思想〉〉:现在所有的《孙子》十三篇,是战国时代的产品,可能就是《齐孙子》八十九篇中的一部分。但这不是说,它必定是孙膑一人所著。《孙子》有一处提到“越人”(〈虚实〉篇),可能其中也包括有《吴孙子》的一些资料。《孙子》也和先秦其他子书一样,是一家的论文总集,不必出于一时一人之手。
  12. 王家祥. 從銀雀山漢簡《孫子·用間》篇看《孫子兵法》的作者與年代. [2003-05-29]. 
  13. 牟庭《雪泥书屋杂志》卷二:古有伍子胥,无孙武。世传孙子十三篇,即伍子胥所著书也……司马迁不知孙子即子胥,别为〈孙武列传〉,亦无能详其事实,独记斩美女、勒兵一事。盖子胥始说阖闾时,曾有此,虽可喜、可愕,而非其事业之伟者,止附存所著书,后为美谈尔。摭拾为传,体制固已不称,而又继之曰:“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此总括子胥之生平,以为孙子传,而实不能详也。
  14. 叶适《习学记言》卷四十六〈孙子〉:详味《孙子》与《管子》、《六韬》、《越语》相出入,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其言得用于吴者,其徒夸大之说也。
  15. 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二十九〈孙武子论〉:左氏《春秋》内、外传纪吴事亦颇详,然绝不一及孙子;即《越绝》诸书出于汉世,然亦不甚及孙子。故水心疑吴原未尝有此人,而其书其事,皆纵横家之所伪为者,可以补《七略》之遗,破千古之惑。至若十三篇之言,自应出于知兵者之手,不可按之以责孙子之不售也。
  16.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鉴别史料之法〉:今传《孙子》十三篇,与《史记》同,汉〈志〉篇数殆后人所增益。然其书实战国末年人所述,未必出孙武。
  17. 齐思和〈孙子著作时代考〉:综上所论,则所谓孙武者既未必真有其人,而十三篇所言之战术、军制,其中所有之名辞,皆系战国时物,而其著书体例,又系战国时代之体例,则其书为战国中后期之著作,似可确定。水心叶氏以之为战国初年之书,或犹未必然也。
  18. 顾颉刚. 《劍橋格芮非司來詢〈孫子〉書之年代》. [2014-05-18]. 
  19. 杨宽《战国史》第一章〈绪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孙子》。这是一部军事学的书。旧说以为春秋末年孙武所著,但是根据这书的内容看来,是战国初期的作品,近人有疑为孙膑所著者。
  20. 杨丙安、陈彭则《孙子兵法源流述略》,《文史》第27辑,中华书局,1985年。
  21. 李零《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2. 郭化若《孙子兵法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3. 徐亚军.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孫子兵法出自哪個時期. [2014-05-18]. 
  24. 于汝波. 孫子兵法研究史 (pdf). [2014-05-18]. 
  25. 朔雪寒. 孫子兵法論正. [2014-05-18]. 
  26. 漢簡. 中国大百科智慧藏. 天主教晓明女子高级中学. 
  27. 朔雪寒. 孫子兵法: 白話翻譯. 
  28. 朔雪寒. 孫子兵法論正: 孫子兵法終極考證. 2014年3月7日: 1391页. 
  29. 吴越春秋》:“吴王召孙子问以兵法”
  30. 张守节注《史记正义》:“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
  31. 郭瑞宏. 美伊戰爭少將研究員于汝波病逝. 中国青年报. 2007-03-09 [2013-08-20]. 
  32. 中國將軍:從政治經濟等戰略層面鞏固勝利成果. 新浪军事 (新浪网). 2007-02-14 [2013-08-20]. 
  33. 孫子兵法研究史附一:「孫武兵法八十二篇」證偽. [2011-03-14]. 
  34. 《孫子兵法》西行路. [2009-05-28]. 
  35. 利德尔.哈特,《战略论:间接路线》钮先锺译,474页,麦田出版


外部链接


武经七书
孙子 | 吴子 | 司马法 | 六韬 | 尉缭子 | 三略 |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