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神话)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崑仑山(又写作昆仑山[1]),在古代汉族神话中象征著世界轴心和世外仙乡的处所,位于中原西北地区边缘[2]。传说中的昆仑山,有城高一万一千里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3]。其下有不能浮起羽毛的弱水,外围还有持续燃烧不灭的的炎火山。昆仑山是天帝下都,有开明兽守其城门[4]。传说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由三足乌侍奉,其宫阙十分富丽壮观,有“阆风巅”、“天墉城”、“碧玉堂”、“琼华宫”、“紫翠丹房”、“悬圃宫”、“昆仑宫”,为真官仙灵之所宗[5]道教传说又为西王母配上一位“东王公”,后世的小说,将此形象转变为瑶池金母玉皇大帝[6][7]

词源

“崑仑”的词源有以下几种说法[8]

(一)“混沦(混沌或浑沦)、旋转”之意,大多学者认为混沦是崑仑的古义,如《经典释文》:混,本又作昆;沦,本又作仑。《太玄经》:昆仑旁薄,幽。范望注:昆,浑也,仑,沦也,天之象也。旁薄,犹彭魄也,地之形也。幽,隐也。言天浑沦而包于地,地彭魄而在其中。《康熙字典》:又凡物之圆浑者曰昆仑,圆而未剖散者曰浑沦。王力曾考证昆、混、浑读音相近,意义相关,三字同源。贾雯鹤考察崑仑作为旋转的天柱的内涵,以“盖天说”证崑仑为旋转之意的由来。

(二)“高、大”之意,如《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崑仑丘。《山海经·海外南经》:崑仑虚在其东,虚四方。毕沅注:是崑仑者,高山皆得名之。《通典》:先儒皆引禹受地统书云‘崑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是也。按皇地祇郑玄以为崑仑,即是土地高着之称。

(三)“天”之意 ,如《史记·匈奴列传》,司马贞《索引》“祁连一名天山,亦曰白山”,而《汉书·霍去病传》“去病至祁连山”,颜师古注曰“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祁音上夷反”。白鸟库吉满族人至今谓天曰"Kulun"(可音译为崑仑),大夏赫连勃勃之“赫连”,原语为"Kulun",亦天之谓。刘铁程将“崑仑”与“祁连”进行对照研究,认为二者在历史上曾同指一名,“崑仑”来自羌中,而“祁连”来自河西及西域,二者皆有“天”之意。

(四)“黑”之意,清人陶葆廉《辛卯侍行纪》中称“崑仑”为胡语“喀喇”的转音,即“黑”之意。岑仲勉认为“黑”并非来源于“昆仑山之黑”,而是取意于“崑仑人肤色之黑”;李文实认为崑仑本身是一个译名,原仅指山脉,后泛指中印半岛及南洋诸岛地区。其语源出自今阿尔泰语系,故凡言黑均谓崑仑,如崑仑国,崑仑奴[9]皆是。

概要

崑仑一词的指涉可分为“地理上的崑仑”和“神话上的崑仑”。前者指位于中原以西的织皮、产的部族名,以及黄河发源地所在的高山名。后者的仙境景致则为《山海经》、《楚辞》、纬书、志怪笔记所传扬[10][11]

在古书中,这几种指涉常相混同。罗燚英指出《山海经》对崑仑的记载既有神话成分,也有实际地理成分。秦汉时期,实际地理成分开始从神话中拆分出来,“西方”、“河之所出”成为历代地理著作论述崑仑的基调。至于神话崑仑,在以“大地中央”为核心的传承中,亦有调和“中央”与“西北”的作法[10]

(一)地理的崑仑

东汉经学家认为该处位于青海湖附近,《汉书》说该地有西王母石室[13]。现今青海省境内被视为西王母石室的地方有两处:一是西宁市湟源县宗家沟石室,位于青海湖东南岸;二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二郎洞石室,位于青海湖西北岸[14]

魏昭成帝时,酒泉太守认为酒泉南山(祁连山)即尚书崑仑所指之处,为崑仑之体,宜祠祀西王母[15]

历史上,对黄河源头有纷杂的认识。汉朝时,误认黄河源出于于阗南山(喀拉塔什山[17]),于是汉武帝命名该山为崑仑[18],错以为塔里木河注入罗布泊后,会潜行地中流至大禹黄河水的积石山[19]。唐朝到清朝时,对黄河源头多次展开过实地勘查,发现星宿海才是黄河源头,而改认星宿海周围群山(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20])为崑仑[21]

清朝地理学家试图调和汉武帝命名的新疆崑仑,以及黄河源出的青海崑仑,于是把古书中的崑仑理解为一道山脉,一片山系,经由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链接在一起,到19世纪,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利斯基在地图上描绘该山系的范围命名为“昆仑山脉”。崑仑由此扩大为绵延在华夏西境的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以及青海地区的一些山脉[17][22]

(二)神话的崑仑

传说昆仑山东南隅出赤水,东北隅出河水,西北隅出洋水、黑水,西南隅出弱水、青水,其大门有开明兽守卫,上有悬圃,神陆吾司之,藏有种种珍宝,乃至于不死之药,再上则为天庭,是天帝之居所[23]。传闻黄帝东取河图,西登崑仑,而后还归中国,躬以平天下[24]

道教则传说女仙西王母居于崑仑之间,有城千里,玉楼十二。左侍玉女,右侍羽童。西王母掌管昆仑山上的蟠桃园,握有长生不老仙药[25]。又以崑仑为之聚形太上老君之治所[26]佛教传至中国后,产生昆仑山即为须弥山阿耨达山(冈底斯山葱岭[27])的说法[28]

顾颉刚认为拿现在的地理记载来看昆仑的位置,甘肃、青海、新疆三省都有些像,但都不能完全像。主张其地理确实含有西北的实际背景,人物则是西北民族的想象力所构成[29]

世界结构

崑仑神话以宇宙山、天柱或地轴,来诠释昆仑山位于“地中”的观念。在西汉早期出土的木棺漆画,都有耸入云霄的高山,曾布川宽认为此即昆仑山,并论证昆仑山就是大地中央耸立之高柱,与天帝所居北辰相对应[10]

已有研究指出,战国时期的西北地理知识,形成一种以天之北极、地之崑仑为宇宙中心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汉代颇为流行。如,纬书《尚书纬》曰:“北斗居天之中,当崑仑之上。”《春秋命历序》称:“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崑仑之墟。”宋均注曰:“北极,为天之枢。崑仑,为地之柄。”北极与崑仑形成天中与地中的相对,宇宙围绕天地之中心而运转[10]

汉唐道教继承这种观念,将玉京山视为最高天界大罗天诸山的中心,昆仑山仅次于玉京山,是十洲三岛海中五岳诸山的中心,亦是世人难以企及的大地中心。而玉京山与崑仑分别作为天界、地界的中心,是汉唐道教对传统的“北极/天中”对应“崑仑/地中”模式的化用,与汉唐道教天界说的发展有密切关系[10]

图集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河 - 汉语多功能字库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说文》:“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从水,可声。” 
  2. 尔雅·释地》:“西北之美者,有崑仑虚之璆琳琅玕焉。”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崑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十洲记》:“崑仑,号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
  3. 刘安. 链接至维基文库 坠形训. 链接至维基文库 淮南子. 维基文库. "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4. 《大宛列传》司马贞《索隐》:“《玄中记》:‘天下之弱者,有昆仑之弱水,鸿毛不能载也。’《穆天子传》:‘天子觞西王母瑶池之上。’《括地图》:‘昆仑弱水非乘龙不至。有三足神乌,为王母取食。’”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崑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搜神记》:“崑仑之山。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绝以弱水之深。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茂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澣布。非此山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
  5. 十洲记》:“崑仑,号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又有弱水周回绕匝。山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渊之谷。此四角大山,实崑仑之支辅也。积石圃南头,是王母告周穆王云:咸阳去此四十六万里,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方广万里,形似偃盆,下狭上广,故名曰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崑仑宫;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锦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灵之所宗。上通璇玑,元气流布,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调阴阳,品物群生,稀奇特出,皆在于此。天人济济,不可具记。此乃天地之根纽,万度之纲柄矣。是以太上名山鼎于五方,镇地理也;号天柱于珉城,象网辅也。诸百川极深,水灵居之。其阴难到,故治无常处。”
    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崑仑五名葛仙翁传,皆仙人所居:玄圃、积石瑶房、阆风台、华盖、天柱。又东曰樊桐,西曰玄圃,南曰积石,北曰阆苑。”
    《汉司马相如大人赋》:“排阊阖而入帝宫,载玉女而与之归,登阆风而遥集,飞鸟腾而一止,吾乃今日睹西王母,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遣屯骑玄阙,轶先驱于寒门,下峥嵘而无地,上寥廓而无天,视眩泯而无见,听敞恍而无闻,乘虚无而上假,超无反而独存。”
    《魏陈王曹植辩道论》:“何顾乎王母之宫,崑仑之域哉。夫三乌备役,不如百官之美也。”
    《河图括地象》:“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
  6. 《晋傅玄正都赋》: “东父翳青盖而遐望,西母使三足之灵禽。”
    《神异经·中荒经》:“崑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故其《柱铭》曰:崑仑铜柱,其高入天。员周如削,肤体美焉。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碌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唯会益工。””
  7. 庄裕周; 陈朗荣. 论西王母形象之转变. 2009 [2017-11-06]. 
  8. 王建磊. “崑仑”释义诸说. [2017-11-06]. 
  9. 《旧唐书·南蛮传》曰:“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崑仑’。”
    《南海寄归内法传》:“大海虽难计里。商舶串者准知。良为掘伦(Côn Lôn)。初至交广。遂使总唤崑仑国焉。唯此崑仑。头卷体黑。”
    通典》:“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隋时其国王姓古龙(Kurung),诸国多姓古龙,讯耆老言崐崘无姓氏,乃崑仑之讹。”
  10. 10.0 10.1 10.2 10.3 10.4 罗燚英. 昆仑神话与汉唐道教的世界结构 (PDF). [2017-11-09]. 学界大多认为,古代文献中“崑仑”有两种涵义:一为地理的崑仑,一为神话的崑仑。...其实《山海经》对崑仑的记载既有神话成分,也有实际地理成分。秦汉时期,实际地理成分开始从神话中剥离出来,“西方”、“河之所出”成为历代地理著作论述崑仑的基调。至于神话昆仑,在以“大地中央”为核心的传承中,亦有调和“中央”与“西北”的作法。 
  11. 李荣村. 崑仑之墟. 中华百科全书. [2017-11-06]. 穆天子传或山海经,始以崑仑之墟为西王母部族的盘踞地,而传为神话中的仙境。崑仑:一作山名,本指中国西北,或即西部某高原上的小山;另为春秋战国华夏西境之外的国名,该国族与产玉的新疆南部土著应有直或间接的贸易关系。 
  12. ·禹贡》:“织皮:崑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逸周书·王会解》:“汤问伊尹曰:“诸侯来献,或无马牛之所生,而献远方之物,事实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势所有献之,必易得而不贵,其为四方献令。”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已、闟耳、贯胸、雕题、离丘、漆齿,请令以丹青、白旄、纰罽、江历、龙角、神龟为献。”
    竹书纪年》:“穆王十七年,西征崑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秋八月,迁戎于太原。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
    管子·轻重甲》:“桓公曰:“四夷不服,恐其逆政,游于天下,而伤寡人,寡人之行,为此有道乎?”管子对曰:“吴越不朝,珠象而以为币乎!发朝鲜不朝,请文皮毤。服而以为币乎!禺氏不朝,请以白璧为币乎!崑仑之虚不朝,请以璆琳琅玕为币乎!””
    尔雅·释地》:“西北之美者,有崑仑虚之璆琳琅玕焉。”
  13. ·禹贡》:“织皮:崑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马融云:“崑仑在临羌西。”郑玄云:“衣皮之民居此,崑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汉书·地理志》:“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莽曰盐羌。”
    论衡·恢国篇》:“金城塞外羌良桥、桥种良愿等献其鱼盐之地,愿内属,汉遂得西王母石室,因为西海郡。周时戎狄攻王,至汉内属,献其宝地。西王母国在绝极之外,而汉属之。”
  14. 西王母文化考察记:西海郡故城与虎符石匱.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 [2017-11-06]. 
  15. 括地志》:“崑仑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十六国春秋》后魏昭成帝建国十年,凉张骏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崑仑之体,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又删丹西河名云弱水,《禹贡》崑仑在临羌之西,即此明矣。”史记三家注:按肃州在京西北二千九百六十里,即小崑仑也,非河源出处者。
    十六国春秋》:“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既崑仑之体,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禹贡》:‘崑仑在临羌之西’,即此明矣。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无疆之福。’”
    后汉书·西域传》:“今以酒泉属国吏士二千余人集崑仑塞,先击呼衍王,绝其根本。’”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冬十一月,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崑仑塞,击破白山虏于巴里坤湖
    《汉书·地理志·敦煌郡》:“广至,宜禾都尉治崑仑障。”
  16. 尔雅·释水》:“出崐崘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史记·大宛传》:“《禹本纪》言‘河出崑仑。崑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崑仑者乎?”
    说文解字》:“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源注海。”
    水经·河水》:“崑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
  17. 17.0 17.1 刘宗迪. 崑仑:从神话到历史. [2017-11-06]. 
  18. 《汉书·西域传》:“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一名盐泽。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潜行地中,南出积石为中国河云”
    《史记·大宛列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而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崑仑。”
  19. 葛剑雄. 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2017-11-06]. 
  20. 中华百科全书. 青海. 黄河源流区:黄河流经巴颜喀喇山、布尔汗布达山、积石山、西倾山间的谷地内。黄河源地一带有许多湖泊及沼泽,其中札陵湖和绑陵湖为两个较大的淡水湖,星宿海是一片沼泽地。 
    黄河网. 黃河源. [2017-11-06]. 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21. 新唐书》:“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湟水出蒙谷,抵龙泉与河合。河之上流,繇洪济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狭,春可涉,秋夏乃胜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大羊同国,古所谓崑仑者也,虏曰闷摩黎山,东距长安五千里,河源其间,流澄缓下,稍合众流,色赤,行益远,它水并注则浊,故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元史·河源志》:“按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脑儿。火敦,译言星宿也。……朵甘思东北有大雪山,名亦耳麻不莫剌,其山最高,译言腾乞里塔,即崑仑也。山腹至顶皆雪,冬夏不消。土人言,远年成冰时,六月见之。”
    《钦定河源纪略》:“(宗泐)望河源诗自记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人呼黄河为抺处牦牛河为必力处,赤巴者分界也。其山西南所出之水,则流入牦牛河,东北之水是为河源。”
    舒兰〈河源记〉:“初九至星宿海,蒙古名鄂敦塔拉。择山至高者登而视之,观星宿海之源,小泉万亿不可胜数;周围群山蒙古名为库尔棍,即崑仑也。南有高山名古而班吐而哈,西有高山名巴尔布哈,北有高山名阿克塔因凄奇,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即古儿、班索、而嘛也。三河往东顺流入于扎陵,自扎陵一支流入鄂陵
    齐召南《水道提纲》:“黄河源出星宿海西、巴颜喀拉山东麓(噶达素齐老峰、雅拉达泽山),二泉流数里,合而东南,名阿尔坦河。……又东流数十里,折东北流百里至鄂敦他拉,即古星宿海,《元史》所谓火敦脑儿也。自河源至此已三百里。……阿尔坦东北会诸泉水,北有巴尔哈布山(各姿各雅山)西南流出一水(卡日曲),南有哈喇答尔汗山北流出之水(扎曲),来会为一道(土人名三河曰古尔、班索、尔马),东南流注于查灵海。”
    阎若璩 《书经地理通释》: “山在今西番界,有三山:一名阿克坦齐钦,一名巴尔布拉,一名巴颜喀喇,总名枯尔坤,译言崑仑也。在积石之西,河源所出。”
    杨守敬《水经注疏》:“自青海之玉树土司境,为巴颜哈喇山,河源出焉。河源左右之山,通名枯尔坤,即崑仑之转音。盖自冈底斯东,皆崑仑之脊,古所称崑仑墟,即在乎此。”
  22. 古籍中的崑仑山在何地?. [2017-11-06]. 岑仲勉针对陶保廉的统计,通过考订,得出结论:“海外、新疆、卫藏及北印之四崑仑,皆即古崑仑。非名称如一,地点亦未有异。西宁、肃州两崑仑者、古崑仑之东支,……唯青海之崑仑、则因真河源发现而层化。由是言之,崑仑之广义,实一元也。”岑认为古代崑仑是泛指现在的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以及青海地区的一些山脉。 
  23. 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崑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崑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崑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崑仑上。”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淮南子·墬形训》:“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崑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脩五寻,珠树、玉树、琁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崑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白〕水,〔出崑仑之原〕,饮之不死。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其西南陬〕(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崑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扶木在阳州,日之所曊。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郦道元《水经注》:“三成为崑崘丘。《崑崘说》曰:‘崑崘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增城,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穆天子传》:“天子□昆仑,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宝。……天子于是取孳木华之实,曰:“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县圃。”天子于是得玉策枝斯之英。曰:“舂山,百兽之所聚也,飞鸟之所栖也。’”
    列子》“已饮而行,遂宿于崑仑之阿,赤水之阳。别日升于崑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迺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
    天问〉:“昆仑悬圃,其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九章·涉江〉:“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崑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庄忌〈哀时命〉:“道壅塞而不通兮,江河广而无梁。愿至崑仑之悬圃兮,采钟山之玉英。揽瑶木之橝枝兮,望阆风之板桐。弱水汨其为难兮,路中断而不通。势不能凌波以径度兮,又无羽翼而高翔。然隐悯而不达兮,独徙倚而彷徉。怅惝罔以永思兮,心纡轸宗而增伤。”
    司马相如大人赋〉:“遍览八纮而观四荒兮,朅渡九江而越五河。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绝浮渚而涉流沙。奄息总极泛滥水嬉兮,使灵娲鼓瑟而舞冯夷。时若薆薆将混浊兮,召屏翳诛风伯而刑雨师。西望昆仑之轧沕洸忽兮,直径驰乎三危。排阊阖而入帝宫兮,载玉女而与之归。舒阆风而摇集兮,亢乌腾而一止。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皬然白首。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
    《河图括地象》:“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崑仑者地之中也”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崑仑之墟。”
    博物志》:“河图括地象曰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祇〕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东〕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是偏域也。”
    吴越春秋》:“寡人闻崑仑之山,乃地之柱,上承皇天,气吐宇内,下处后土,禀受无外。”
    干宝搜神记》:“崑仑之山。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绝以弱水之深。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茂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澣布。非此山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
    郭璞《山海经图赞》:“昆仑月精,水之灵府。惟帝下都,西老之宇。嵥然中峙,号曰天柱”
  24. 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穆天子传》:“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
    贾谊《新书》:“故黄帝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然后济东海,入江内,取绿图,西济积石,涉流沙,登于崑仑,于是还归中国,以平天下,天下太平,唯躬道而已。”
  25. 十洲记》:“崑仑,号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又有弱水周回绕匝。山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渊之谷。此四角大山,实崑仑之支辅也。积石圃南头,是王母告周穆王云:咸阳去此四十六万里,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方广万里,形似偃盆,下狭上广,故名曰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崑仑宫;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锦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灵之所宗。上通璇玑,元气流布,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调阴阳,品物群生,稀奇特出,皆在于此。天人济济,不可具记。此乃天地之根纽,万度之纲柄矣。是以太上名山鼎于五方,镇地理也;号天柱于珉城,象网辅也。诸百川极深,水灵居之。其阴难到,故治无常处。”
    太平广记》:“忽见一女子,著青衣,美丽非常,帝愕然问之,女对曰:“我墉宫玉女王子登也。向为王母所使,从昆仑山来。语帝曰:闻子轻四海之禄,寻道求生,降帝王之位,而屡祷山岳,勤哉有似可教者也。从今日清斋,不闲人事,至七月七日,王母暂来也。”帝下席跪诺。言讫,玉女忽然不知所在。……王母自设天厨,真妙非常:丰珍上果,芳华百味;紫芝萎蕤,芬芳填樏;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香气殊绝,帝不能名也。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参见《汉武帝内传》)
    古今图书集成》载:“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
  26. 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崑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27. 魏源海国图志》:“崑仑即葱岭。葱岭即河源之阿耨达池。非弱水条支西海之地,非金城临羌之石室,非青海之大积石,非吐番之闷摩黎山,亦非后藏阿里之冈底斯山也……最后一说由误指阿耨达山在西藏。康熙时,回疆未入版图,奉使剌麻,惟知自侈蕃地山水,遂以后藏阿里之高山当崑仑,当阿耨达,谓天下三条四列之山皆祖诸此。故番语冈底斯,译言众山水之根,又以其山所出支河,译以马口、牛口、象口、孔雀口,附会于阿耨达四水。……今冈底斯山东出者,惟一槟榔江,会大金沙江入缅甸南海,其西出之狼楚、麻楚、拉楚三水,又皆合赴恒河,入南海”
  28. 王嘉《拾遗记》:“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昆仑山者,西方曰须弥山,对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上有九层,第六层有五色玉树,荫翳五百里,夜至水上,其光如烛。第三层有禾穟,一株满车。有瓜如桂,有奈冬生如碧色,以玉井水洗食之,骨轻柔能腾虚也。第五层有神龟,长一尺九吋,有四翼,万岁则生木而居,亦能言。第九层山形渐小狭,下有芝田蕙圃,皆数百顷,群仙种耨焉。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最下有流精霄阙,直上四十丈。”
    郦道元《水经注》:“释氏(道安)《西域记》曰:阿耨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
    玄奘大唐西域记》:“阿那婆答多池也(唐言无热恼。旧曰阿耨达池讹也)。在香山(Gandhamādana,冈仁波齐峰)之南大雪山(Himavat喜马拉雅山的神化)之北。周八百里矣。金银瑠璃颇胝饰其岸焉。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八地菩萨以愿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给赡部洲。是以池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旧曰恒河又曰恒伽讹也)。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旧曰辛头河讹也)。绕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瑠璃马口。流出缚刍河(旧曰。博叉河讹也)。绕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旧曰私陀河讹也,Śītā river)。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中国之河源云”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寻佛经云,四河本源,香山(Gandhamādana,冈仁波齐峰)所出,分流四海;知始终也。俗云崑仑者,经谓香山。”
    云笈七签》:“三界图云:其天中心皆有昆仑山,又名“须弥山”也。其山高阔,傍障四方,日月绕山,互为昼夜。”
  29. 顾颉刚. 《山海经》中的昆仑区 (PDF). 中国社会科学. 1982. 说甘肃也像,因为东北有伊克昭盟的沙漠,正北有阿拉善旗的沙漠,这正是《山海经》里的流沙。而且河水所经,也好作河伯冰夷的都城。张掖有弱水,玉门有黑水,岂不使祁连稳做了昆仑。说青海也像,因为黄河、长江现在都证明发源在那边,而长江可能就是赤水。柴达木的一大片沮枷地区正可作“自峚山至于钟山,其间尽泽”的解释。至于积石一山,从来又都说在甘、青交界间的。说新疆也像,没有地方比新疆出玉再多的了,而昆仑区中二十二山,写明出玉的已有坐山等十二山,尚有未写明的,例如钟山,《穆传》和《淮南》都说它是有名的出玉之地,甚至稷泽里也出,昆仑的树上也生。沙漠又不少,白龙堆咧,塔里木大戈壁咧,都可以指作流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