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澳门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在浸泡在蓋碗中的龍井綠茶
類型熱飲或冷飲
起源地中國
始創時間首次記載於公元前59年的中國,但可能起源更早[1]

,是指利用茶樹葉子所加工製成的飲料,多烹[2]成茶湯飲用,也可以加入食物中調味,也可入中藥使用。[3]現代的茶按製作工序主要分爲六大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4]。茶大多種植在梯田(為了灌溉方便)。

字詞

古文中原本沒有「茶」這漢字,是用「荼」字,指藥物,非日常生活用的。但晉朝唐朝間,有人簡去一劃,便成了「茶」字。[5]

「茶」在不同的中文方言發音有所不同,例如普通話中的chá,吳語中的zo和dzo,某些湘語方言中的za以及閩南話中的ta和te[6]。有學者認為,在古代中國,茶的不同單詞可能產生了不同的發音,例如tú(荼)可能引起了tê[7]。然而,歷史語音學家認為,普通話「cha」,閩南話「te」和吳語「dzo」都起源於相同的詞根帶有重構的發音「dra」。它通過多個世紀以來的聲音變化而改變。有人提議,荼「tu」,茶「cha」和也指茶的古語,茗「ming」可能是從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人的大洋洲語言中借來的。例如,「cha」可能源自古老的大洋洲詞根「la」,意為「葉子」。

由於路途較遠,不能運送新鮮的綠茶,所以運往歐洲的都是發酵過的紅茶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種讀音:

茶的歷史

十九世紀的中國女性在撿茶

茶文化發源於中國,普遍認爲茶樹發源於四川或雲南,歷史上是中國南方,日本,東南亞北部,朝鮮半島南部等濕潤丘陵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13][14][15][注 1]

九經中本無「茶」字,直到前三世紀才出現茶葉相關的記載。「茶葉」一字最早的書面記載是西漢王褒的《僮約》,提到了「武都買荼」、「烹荼盡具」。一字的早期寫法,當時以「荼」表草藥或滋養品[16]漢陽陵中發現小葉種茶樹的嫩芽,但或許是作為蔬菜下飯。[17]至少從三國、兩晉、南北朝起,中國已有喝茶的風氣。[18]

唐朝茶開始在中國興盛[3][19],並傳播到周邊地區,如日本[14][19]等地。約在中唐時,「茶」字從中分立出來表示今義[4]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考,秦人後方將飲茶文化帶入中原,蜀人飲茶習慣無考;陸羽後「荼」字少一筆成「茶」。

唐朝烹飪主要採用蒸煮的方式,陸羽創煎茶。宋朝又流行起點茶,飲茶分煎茶、點茶兩種。宋茶烹飪主採煎炒,但兩朝茶葉皆採蒸青。蒸青比炒青味苦,是故唐朝加調味料。

宋茶分散茶、片茶兩種。散茶包括草茶和末茶。北宋草茶只蒸青、不研膏,末茶是將蒸過的草茶搗碎製成茶末。片茶是將末茶繼續加工,用蒸青碾膏工藝製成的磚茶(餅茶),以珍膏塗茶餅表面,使光滑如蠟,又稱臘茶或臘麵茶。研膏(研磨茶葉成團)降低苦味,卻失了茶香。片茶以建茶為上品。

元朝散茶或採炒青朱元璋認為舊有貢茶工藝過於勞民,「廢蒸改炒」、「廢團改散」,兩百年後「揉而焙之」的炒青散茶成為主流。

朝鮮自善德女王時與唐戰爭,帶入茶文化;興德王三年遣金大廉入唐得種子,並植於地理山(今智異山南面雙蹊寺一帶)。

日本或經遣唐使傳入,天平元年已有天皇賜茶禮俗,最澄帶回茶樹種子種植在比叡山[20]國風文化時期飲茶文化一度沒落,榮西推廣後才復興,但只蒸青、點茶,不研膏,發展成抹茶。日人又從明朝學了沖泡飲茶,結合成今日煎茶

通過茶馬古道的發展,茶也因此傳入藏區,在11世紀時所形成的跨越青藏高原的貿易路線。

十七世紀時,茶被帶進歐洲[19],隨後傳遍世界。嘉芙蓮王后1662年嫁給查理二世後,帶動整個英國貴族社會的飲茶習慣。

不同的茶文化

各個民族和地區之間發展出了不同的茶文化,比如工夫茶茶道下午茶等等。現今茶樹在世界各國廣泛種植,目前的產茶大國有中國、印度肯雅斯里蘭卡等國。

據說早採的茶叫「荼/茶」,次摘的茶叫「檟」,第三次摘的叫「蔎」,晚摘的叫「茗」(茗是茶芽,《大觀茶論》中有「從事茗飲」),葉子已經老了的叫「荈」。又說蜀西南人稱茶為。現今還在廣泛使用的是「茶」、「茗」二字。

製作

種類

六大茶類製作過程點此放大

食用

茶湯

不同種類、不同等級的茶葉,浸出的茶湯的色澤不同。從左到右分別:日本番茶、中國黃茶烏龍茶、印度阿薩姆紅茶

茶湯,又叫茶汁茶水,是指茶葉加水後,茶葉中的可溶物質溶解於水中所形成的液體,即作為飲料的茶。泡茶的過程中,茶湯的顏色稱作湯色、水色[21]茶葉的種類不同、製作程序、工藝不同,茶湯的顏色、香氣、口感會有所區別;沖泡茶葉的水質、水溫、水量和時間不同,茶湯品質亦有不同。

除了清飲或加調味料外,還有加入其他食材一起飲用的做法,例如加成為奶茶,加水果、堅果、蔬菜、花草等一起飲用。 常見茶葉屬性:涼性的茶–綠茶、鐵觀音;中性的茶–烏龍茶;溫性的茶–普洱茶;熱性的茶–紅茶。

茶食品

茶食品是用茶葉、茶水、茶粉為原料加工的食品。

茶葉可以用於烹飪,比如用樟樹葉和茶葉熏制的樟茶鴨,用龍井茶做的龍井蝦仁,用茶做的粥,茶葉蛋等。日本有不少以綠茶製作的食品。此外,現在一些西式甜品蛋糕布丁雪糕亦會加入茶的成分。

產地

世界生產茶的國家.

2008年世界茶葉出口數量164萬噸,首次超過160萬噸。世界五大茶葉進口國為英國俄羅斯巴基斯坦、美國和埃及,進口量佔世界總進口量的60%左右。英國是非產茶國家,但茶葉進口量位居世界首位,全國77%的人有飲茶習慣;美國是茶葉傳統消費大國,德國法國消費呈增長趨勢;埃及巴基斯坦茶葉消費增長快速;俄羅斯歷來是茶葉消費大國,95%的居民有飲茶習慣,消費以紅茶為主,2000年進口茶葉15萬噸,茶葉消費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五個茶葉主要生產國的茶葉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80%左右。紅茶貿易量佔了世界茶葉貿易量的75%左右,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中東地區,中國出口的紅茶僅佔世界紅茶貿易量的4%。印度斯里蘭卡肯亞是世界三大紅茶生產國和出口國。世界綠茶出口19萬噸,佔世界茶葉貿易量的14%。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綠茶出口國,其次為越南印尼等國;世界綠茶主要進口國有:摩洛哥烏茲別克日本马里阿爾及利亞塞內加爾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年來,中國茶葉出口總量從1萬噸,上升到將近30萬噸。

世界10大產茶國中,唯有肯亞的平均單位面積產量較好。另一個很小的產茶國玻利維亞其平均單位面積產量卻四倍於肯亞

200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

排名
採收面積(公頃)
年產量(噸)
平均產量(噸/公頃)
1
中國
 943100
中國
861000
玻利維亞
8.47
2
印度
 500000
印度
850500
津巴布韋
3.67
3
斯里蘭卡
 210600
斯里蘭卡
303000
喀麥隆
2.58
4
肯雅
 140000
肯雅
295000
馬拉維
2.50
5
印尼
 116200
印尼
173448
秘魯
2.21
6
越南
 102000
土耳其
153800
毛里裘斯
2.11
7
土耳其
  76640
越南
108422
肯雅
2.11
8
緬甸
 72000
日本
95000
巴西
2.10
9
孟加拉
  54000
阿根廷
64000
日本
2.02
10
日本
  47000
孟加拉
55627
土耳其
2.01

茶的生物化學

已知茶葉中含有500多種化學成分,有機成分有450多種,其中具有生理作用的有很多:

生物鹼

生物鹼是一類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質,茶葉中含有含量較高的咖啡因茶鹼等具有中樞興奮作用的生物鹼類化合物,是提取咖啡因和茶鹼的重要原料。[22]因為茶葉中含有咖啡因等生物鹼,空腹飲茶易使腸道吸收咖啡鹼過多,從而會使某些人產生亢進的症狀,如心慌、頭昏、手腳無力、心神恍惚等。不常喝茶的人,尤其是清晨空腹喝茶,更容易出現上述症狀。[23]

萜類揮發油

茶本身具有獨特的清香,這種清香來自茶葉中所含有的萜類揮發油成分。這些香氣成分,已知有協調情緒的作用。揮發油成分的保存與茶葉的加工工序有着密切的關係,據研究這種香氣成分在烏龍茶紅茶中的含量要比綠茶多,分析認為這是由於萜類揮發油在新鮮茶葉內是以糖苷的形式存在,不易揮發烏龍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工序較多,使糖苷鍵在一定程度上水解釋放出遊離的萜類物質所至。

黃酮類化合物

1962年 茶葉鑑定

黃酮類化合物是廣泛存在於各類植物中的一大類化學物質,現在普遍認為,黃酮類化合物具有多種生理活性,對治療和預防心血管疾病具有相當的功效。研究發現紅茶與綠茶的黃酮類物質含量接近;茶湯中的槲皮素山萘醇等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高於果汁、酒類。通過對紅茶和綠茶中黃酮類化合物成分分析的研究,人們發現在綠茶紅茶黃酮的含量較少,而同屬於黃酮類化合物的異黃酮黃烷酮黃酮醇等比較高。而比較紅茶綠茶,發現黃酮在紅茶中種類較多,據分析這可能是由於在紅茶的加工過程中一些黃酮類物質發生了變化。

氨基酸

茶中含有的氨基酸主要是茶氨酸。茶氨酸是穀氨酸γ-乙基酰胺,有甜味。茶氨酸含量因茶的品種、部位而變動。即使同是綠茶,在香茶、焙烤茶中含量少,在玉露炒茶中含量多。

維生素

茶葉中所含的維生素包括水溶性B族維生素維生素C以及脂溶性的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其中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在茶中含量相對較高。一般而言,綠茶中維生素含量多,烏龍茶和紅茶中含量少。研究人員還在茶葉中發現14種類胡蘿蔔素,並知道β-胡蘿蔔素對形成紅茶的風味有很大影響。

茶中所含的維生素類物質甚至還曾對世界歷史產生了影響。歐洲人長途航海時,感到最大的困難是海員經常因為缺乏維生素C而患壞血病死亡,因為長途航海無法補充新鮮的水果蔬菜,但明朝鄭和率領如此龐大的船隊長途航行,卻沒有記載有一個船員因為患壞血病死亡,西方人研究的結果認為就是因為中國船員經常喝茶。因此茶也解決了歐洲人長途航海的困難,對地理大發現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相關條目

  1. 茶一說茶樹起源於貴州、雲南、四川一帶;一說起源於四川。另有「二元說」,稱茶樹分中國種和印度種,起源於不同地區.詳見「茶樹

參考資料

  1. Mair & Hoh 2009,第29–30頁.
  2. 朱權茶譜》:「葉茶,烹而飲之」
  3. 3.0 3.1 葉羽,茶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11
  4. 4.0 4.1 中國茶葉詞典,陳宗懋.楊亞軍,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7
  5. 《茶史》「古文無茶字,本草作荼,蓋藥品,非日用之物。自晉、唐間有嗜之者,因損文爲茶......
  6. Peter T. Daniels (編). The World's Writing Syste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03. 
  7. Keekok Lee. Warp and Weft,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loquent Books. 2008: 97. 
  8. Sebastião Rodolfo Dalgado; Anthony Xavier Soares. Portuguese Vocables in Asiatic Languages: From the Portuguese Original of Monsignor Sebastiao Rodolfo Dalgado, Volume 1. South Asia Books. 1988: 94–95. ISBN 978-81-206-0413-1. 
  9. Chrystal Paul. Tea: A Very British Beverage. 2014. 
  10. "Tea"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Retrieved 29 June 2012.
  11. Mair & Hoh 2009,第262頁.
  12.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tea」詞義 (English quote=The Portuguese word (attested from 1550s) came via Macao; and Rus. chai、Pers. cha、Gk. tsai、Arabic shay及and Turk. çay all came overland from the Mandarin form.). 
  13. 一杯紅茶的世界史,日/磯淵猛,朝顏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3
  14. 14.0 14.1 識茶、泡茶、鑒茶,熊智慧,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7
  15. 三聯生活週刊,茶之道,2013年15期
  16. 茶葉資訊-茶的歷史
  17. 汉景帝墓里的茶就不是喝的的!. 簡書. [2018-08-13]. 
  18. 擺一桌絕妙的宋朝茶席》中国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喝茶?. 知 識 家. [2018-08-13]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19. 19.0 19.1 19.2 [英]佩蒂格魯. 茶鑑賞手冊.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1
  20. 茶の伝来と日本の茶. [2017-05-13]. 
  21. 童啟慶 壽英姿 編著. 习茶. 杭州: 折江攝影出版社. 2006: 56、90. ISBN 7806864660. 
  22. 老年人四个时间段不宜喝茶,每天晚上喝茶好吗,喝茶的时间有讲究. WebMD. [2018-10-29]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23. 老年人四个时间段不宜喝茶,每天晚上喝茶好吗,喝茶的时间有讲究. WebMD. [2018-10-29]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