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标准汉语音系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本文總結了現代标准汉语的音系。

現代标准汉语是以北京官話爲基礎,廣泛通行於華人地区的语言。現代标准汉语共有四種基本聲調,並在弱音節中使用一類被稱作“輕聲”的特殊聲調。

本文使用国际音标爲主要標音系統,並與汉语拼音注音符号二系統相互進行比較。關於北京官話的其他拉丁化系統,請參見威妥瑪拼音國語羅馬字漢字拉丁化

首位聲母

下表使用国际音标轉錄了現代标准汉语的首位輔音。零首位{∅}也可視作一個音位,但未在表中列出。

雙脣音 脣齒音 齒-齦音 齦音 捲舌音 齦齶音 軟齶音 後軟齶音
爆破音 不送氣 /p/ /t̪/ /k/
送氣 /pʰ/ /t̪ʰ/ /kʰ/
塞擦音 不送氣 /t͡s/ /ʈ͡ʂ/ /t̠͡ɕ/
送氣 /t͡sʰ/ /ʈ͡ʂʰ/ /t̠͡ɕʰ/
擦音 /f/ /s/ /ʂ/ /ɕ/ /x̠/
/ɻ˔/
近音
鼻音 /m/ /n̪/
邊近音 /l̪/

調音部位調音方法均相同的一對輔音區別特徵在於送氣與否。表格中用清不送氣塞音(爆破音和塞擦音)表記的音位在弱音節可實現爲濁音(參見下文的音節簡化)。汉语拼音中代表這些音位的符号在羅曼語族语言正字法中普遍都用以區分清音與濁音,在多數日耳曼語族语言的正字法中則用以區分強音與弱音。然而這在汉语拼音中卻用來區分送氣音與不送氣音,例如/pʰ/與/p/分別以⟨p⟩與⟨b⟩表示。

下方的表格是關於輔音的詳細資訊,並與英语的輔音作比較:

音位 描述 拼音 注音 備註
/p/ 同英语不送氣的/p/,如 spy b 約等於英语的/b/,但在重讀音節較少實現爲濁音。
/pʰ/ 同英语送氣的/p/,如 pie p
/m/ 同英语的 /m/ m
/f/ 同英语的 /f/ f
/t̪/ 大致相當於英语不送氣的/t/,如 sty d 約等於英语的/d/,但在重讀音節較少實現爲濁音。被動調音部位通常爲齒-齦。
/t̪ʰ/ 大致相當於英语送氣的/t/,如 tie t 被動調音部位通常爲齒-齦。
/n̪/ 大致相當於英语的/n/ n 被動調音部位通常爲齒-齦,部分口音會將閉前元音或硬齶近音前的此音發成齦齶鼻音[n̠ʲ]。
/l̪/ 大致相當於英语中位於音節首的/l/,如标准英音lay l 被動調音部位通常爲齒-齦,部分口音被動調音部位偏後、主動調音部位偏下,發成舌尖·齦音甚至略帶捲舌。
/k/ 同英语不送氣的/k/,如 sky g 約等於英语的/ɡ/,但在重讀音節較少實現爲濁音。
/kʰ/ 同英语送氣的/k/,如 key k
/x̠/ 大致相當於德語 Bach 的 ch ,近似英语 hat 的 h h
/t̠͡ɕ/ 類似英语的/tʃ/(如 chat)但不送氣,且被動調音部位爲齦齶。 j 約等於英语的/dʒ/,但在重讀音節較少實現爲濁音,且被動調音部位爲齦齶。
/t̠͡ɕʰ/ 同上,但送氣 q
/ɕ/ 類似英语的/ʃ/但被動調音部位爲齦齶。 x
/ʈ͡ʂ/ 類似英语的 /tʃ/(如 chat)但不送氣,且捲舌 zh 約等於英语的/dʒ/,但在重讀音節較少實現爲濁音,且捲舌。
/ʈ͡ʂʰ/ 同上,但送氣 ch
/ʂ/ 類似英语的 /ʃ/但捲舌 sh
/ɻ˔/[a] 類似英语的 /r/但捲舌程度更高,且不自帶圓脣 r
/t͡s/ 類似英语的 /ts/但不送氣 z
/t͡sʰ/ 同上,但送氣 c
/s/ 同英语的/s/ s
{∅} 大致相當於英语的零音首 不適用 不適用 參見下文“零首位”段落

舌冠音

上文表格中的齒-齦音調音時主動調音部位與被動調音部位的接觸面积通常較大,主動調音部位覆蓋舌尖及其上端(舌葉)而被動調音部位覆蓋上齒背及上齦。

上文表格中的齦音均爲噝音,主動調音部位通常爲舌尖(也有舌尖抵住下齒背而用舌尖上端接近上齦的變體,但這種變體更接近所謂的“舌葉-齦音”,絕不能理解爲“齒音”,因爲“齒音”的“齒”指上齒而非下齒)。

上文表格中的捲舌音均可發成标准捲舌音(舌下·齶前音),這點在老北京話中體現得尤爲明顯,但新北京話趨向將它們發成舌尖·齦後音。許多現代标准汉语使用者的母語中並沒有捲舌音,因此它們可能會將這些音發成齦音。[2]

齦齶音

齦齶音 /t̠͡ɕ , t̠͡ɕʰ , ɕ/(j/ㄐ、q/ㄑ、x/ㄒ)會被某些使用者發成齶化的齦音[t͡sʲ]、[t͡sʰʲ]、[sʲ]。這種情況在兒童和女性中尤爲常見,[3]在上世紀初的北京曾一度流行於年輕女學生的口音,因此有“女國音”之稱,不過這種口音向來被視作是不标准的。[4]

在以上分析中,齦齶音分別與齦音/t͡s , t͡sʰ , s/、軟齶音/k , kʰ , x̠/、捲舌音/ʈ͡ʂ , ʈ͡ʂʰ , ʂ/處於互補分布,因爲後三者不會出現在閉前元音或硬齶近音之前,而齦齶音只會出現在閉前元音或硬齶近音之前,因此許多语言学家傾向把齦齶音歸類爲其他三組音之一的同位異音,而非獨立的音位。[5]由於上述提到的齦音變體的存在,有些人傾向於將齦齶音歸類爲齦音的同位異音,但其實任何一种歸類都是可行的(除非將“空韻”視爲{i}的同位異音,此時軟齶音爲唯一候選)。耶魯拼音威妥瑪拼音將齦齶音視爲捲舌音的同位異音,通用拼音將其視爲齦音的同位異音,現行盲文則將其視爲軟齶音的同位異音。然而,在标准的汉语拼音注音符号中,齦齶音是以獨自的序列表示。

齦齶音在历史上乃源於齦音/t͡s , t͡sʰ , s/與軟齶音/k , kʰ , x/在閉前元音與硬齶近音之前的合併。在以前,有些在閉前元音或硬齶近音前使用齦音或軟齶音,而非現代語齦齶音的例子存在。這解釋了爲何有些中国地名的拉丁轉寫(尤其是郵政式拼音)在原本預期是齦齶音的音節,使用了ki-、hi-、tsi-或者si-,例如:Beijing的舊稱Peking、Chongqing的舊稱Chungking、Fujian的舊稱Fukien、Tianjin的舊稱Tientsin、Xinjiang的舊稱Sinkiang以及Xi'an的舊稱Sian。齦齶音與捲舌音的互補分布則源於原本在捲舌輔音後接著的閉前元音/硬齶近音丟失了閉前元音或硬齶音色彩。

零首位

在像是 ai/ㄞ 這樣的完整音節中,首位沒有任何标准的輔音,這種情況稱爲零首位(也稱“零聲母”)。即使汉语拼音與注音符号皆未標出,零首位實際上可能實現爲輔音:在{i}、{y}、{u}前分別可實現爲[j]、[ɥ]、[w];其餘情況可實現爲[ʔ]或[ɣ˕]~[ʁ̞],在某些非标准變體中也可能是[ŋ]或[ɦ]。作爲對照,在像是語助詞「啊」 a/˙ㄚ 這樣沒有首位的弱音節中,則會與前一音節產生連音(見下文音節簡化段落)。[6]

成音節輔音

現代标准汉语中共有七組所謂的“整體認讀音節”: zicisizhichishiri ,它們的尾位均可被視作成音節近音:

  • [ɹ̩],即濁舌尖·齦近音,[a]用於 zicisi
  • [ɻ̍],即濁捲舌近音,[a]用於 zhichishiri

另一种理解方式則將其音節核當成元音,而非成音節近音:

  • [ɯ̞̈ʴ],用於 zicisi
  • [ɨ̞ʵ],用於 zhichishiri

還有一种分析方法是將上述音節的尾位視作空韻,也就是沒有尾位的音位。這較符合“整體認讀音節”對這些音節的描述。

除此之外,在某些感嘆詞中也會出現[m̩]、[n̩]、[ŋ̍]以及[m̥m̩]、[ŋ̊ŋ̍]等帶有成音節鼻音的音段。

尾位韻母

中間位滑音

現代标准汉语的中間位滑音包含/j/、/ɥ/、/w/三種,聲音分別像是英语的 yes、法語的huit和英语的 we。其中/w/不會出現在脣音(雙脣音和脣齒音)之後(音段boㄅㄛpoㄆㄛmoㄇㄛfoㄈㄛ 除外);/j/不會出現在齦音、捲舌音、軟齶音或/f/之後;/ɥ/在中国大陆普通話中只出現在齦齶音之後以及 nüeㄋㄩㄝlüeㄌㄩㄝ 兩音段(見齦齶音段落),在闽南语中則還有音段lüan/ㄌㄩㄢ。

北京話在上世紀中葉發生過一項音變,出現在零首位音節的中間位滑音[w](此時可視作音節首)被脣齒近音[ʋ]取代,除非該音節的韻基爲/o̞/或/u/。[7]

音節核元音

現代标准汉语的音節核元音可被整合分析爲{ä}、{ə}、{i}、{y}、{u}五個音位[b]。每個音位在實際發音中,根據不同的音節環境可能會有不同的發音,但由於其呈互補分布,故可被整合爲一個音位。

然而,作爲反例,邊緣音系中還有感嘆詞的「喔/o̞/」、「誒/e̞/」、「唷/jo̞/」和「囉/lo̞/」等。

同位異音

同位異音(即同一音節核元音音位在特定音節環境中的不同發音)在不同來源之間有不同的轉錄方式。下表提供了一組典型的描述(不包括含有R化元音的尾位)。

音節核 {i} {u} {y} {ə} {ä} 成音節近音
中間位 {∅}或[j] {∅}或[w] /j/ {∅}或[ɥ] {∅} /j/ /w/ /ɥ/ {∅} /j/ /w/ /ɥ/
音節尾 {∅} /i/ /u/   /y/ /ɤ̝͡ə̠/ /je̞/ /wo̞/ /ɥe̞/ /ä/ /jä/ /wä/   /ɹ̩/, /ɻ̍/
yi wu yu e ye ㄧㄝ wo ㄨㄛ yue ㄩㄝ a ya ㄧㄚ wa ㄨㄚ   4
-i -u 1 -e -ie -uo/-o2 ㄨㄛ/ㄛ2 -üe1 -a -ia -ua -i
/j/         /əj/   /wəj/   /a̠j/ (/ja̠j/)3 /wa̠j/  
ei wei ㄨㄟ ai yai ㄧㄞ wai ㄨㄞ
-ei -ui -ai -iai -uai
/w/         /ɤ̞͗w/ /jɤ̞͗w/     /ɑ͗w/ /jɑ͗w/    
ou you ㄧㄡ ao yao ㄧㄠ
-ou -iu -ao -iao
{n} /ĩⁿ/     /ỹⁿ/ /ə̃ⁿ/   /wə̃ⁿ/   /ã̠ⁿ/ /jɛ̃ⁿ/ /wã̠ⁿ/ /ɥæ̈̃ⁿ/
yin ㄧㄣ yun ㄩㄣ en wen ㄨㄣ an yan ㄧㄢ wan ㄨㄢ yuan ㄩㄢ
-in -ün1 -en -un -an -ian -uan -üan1
{ŋ} /ĩŋ˗/ /ʊ̃ŋ˗/ /jʊ̃ŋ˗/   /ɤ̞̃ŋ˗/   /wɤ̞̃ŋ˗/   /ɑ̃ŋ˗/ /jɑ̃ŋ˗/ /wɑ̃ŋ˗/  
ying ㄧㄥ   yong ㄩㄥ eng weng ㄨㄥ ang yang ㄧㄤ wang ㄨㄤ
-ing -ong ㄨㄥ -iong -eng   -ang -iang -uang
1 拼音 üjqx 後寫成 u,注音則皆爲
2 拼音 uobpm、f 後寫成 o;注音 ㄨㄛㄇ、ㄈ 後寫成
3 /ja̠j/只出現於台湾“國語”的少數音節,如“崖”,中国大陆普通話無此尾位。
4 符号「ㄭ」僅作發音輔助說明用,實際拼寫時不寫出。

作爲通則,在開音節(指沒有音節尾的音節)中的音節核元音長度較長,其他情況則較短。此規則並不適用於弱音節(即聲調爲“輕聲”的音節),在弱音節中,所有元音都非常短。[8]

音節尾對央元音的影響

在現代标准汉语中,元音音位{ä}與{ə}舌位會受音節尾的影響而和諧[9][10] 如{ä}在/j/、{n}前讀成較前的[a̠]、[ã̠]而在/w/、{ŋ}前讀成較後的[ɑ͗]、[ɑ̃]。同理, {ə}在/j/、{n}前讀成較前的[ə]、[ə̃]而在/w/、{ŋ}前讀成較後的[ɤ̞͗]、[ɤ̞̃]。

音節尾

受汉语拼音等拉丁化方案的影響,音節尾在現代标准汉语音節中的地位常被過分強調,經常與首位輔音或中間位滑音相提並論。其實音節尾在現代标准汉语音節中是一個相當邊緣化的成分,四個音位/j/、/w/、{n}、{ŋ}都沒有絕對固定的音值,而僅有相對固定的舌位變化趨勢(動程)。兩個底層形式爲鼻音的音節尾{n}、{ŋ}前接的音節核元音必定實現爲鼻化元音,其中{n}傳統上被認爲是齒齦鼻音/n/,但在現代北京話中往往已經不成阻,而僅剩由音節核元音滑向/n/的動程,除非後面接著語氣助詞“啊”,此時{n}會實現爲成阻的齒-齦鼻音[n̪]並與後面的“啊”發生聯誦,使之音變爲“哪”。相比之下{ŋ}實現爲成阻鼻音的情況則要多不少,但往往不會實現爲标准的軟齶鼻音而是介於軟齶鼻音和小舌鼻音之間,故表記爲/ŋ˗/。/ŋ˗/也會與“啊”發生聯誦,但並不被視爲獨立的首位輔音音位,而是被視作零首位的同位異音,且它與其他“開口呼”(即無中間位滑音且音節核不爲{i}、{u}、{y}的尾位,參見下文“四呼”)尾位相拼時也可能觸發聯誦,而不像{n}那樣僅與“啊”發生特例聯誦。

其他分析

有些语言学家傾向於進一步減少音節核元音音位的數量(作爲代價,需要在他們的系統中使用基底形式的半元音)。蒲立本提出了一個包含基底形式的半元音,但卻完全沒有音節核元音的系統。[11]更常見的系統包含了兩個元音,例如橋本萬太郎的系統中,[12]只有兩個音節核元音/ä, ə/,它們可在半元音/j, w, ɥ/之後,也可在音節尾/j, w/或{n, ŋ}之前。不同半元音、音節核元音與音節尾的組合可以產生不同表層形式的表達,如同下方表格所示。這三個位置都有可能是空的,也就是說,可以被零音位{∅}佔據。舉例來說,閉元音/i, u, y/可分析爲半元音+{∅};而空韻,即成音節近音/ɹ̩, ɻ̍/或者元音/ɯ̞̈ʴ, ɨ̞ʵ/,可分析成三個位置皆爲零音位,例如: si 的基底形式被分析爲成音節輔音{s̩}。

音節核 {∅} {ə} {ä}
音節尾 {∅} /j/ /w/ {n} {ŋ} {∅} /j/ /w/ {n} {ŋ}
中間位 {∅} /ɹ̩/, /ɻ̍/ /ɤ̝͡ə̠/ /əj/ /ɤ̞͗w/ /ə̃ⁿ/ /ɤ̞̃ŋ˗/ /ä/ /a̠j/ /ɑ͗w/ /ã̠ⁿ/ /ɑ̃ŋ˗/
  4 e ei ou en eng a ai ao an ang
-i -e -ei -ou -en -eng -a -ai -ao -an -ang
/j/ /i/ /je̞/   /jɤ̞͗w/ /ĩⁿ/ /ĩŋ˗/ /jä/ /ja̠j/3  /jɑ͗w/ /jɛ̃ⁿ/ /jɑ̃ŋ˗/
yi ye ㄧㄝ you ㄧㄡ yin ㄧㄣ ying ㄧㄥ ya ㄧㄚ yai ㄧㄞ yao ㄧㄠ yan ㄧㄢ yang ㄧㄤ
-i -ie -iu -in -ing -ia -iai -iao -ian -iang
/w/ /u/ /wo̞/ /wəj/   /wə̃ⁿ/ /wɤ̞̃ŋ˗/, /ʊ̃ŋ˗/ /wä/ /wa̠j/   /wã̠ⁿ/ /wɑ̃ŋ˗/
wu wo ㄨㄛ2 wei ㄨㄟ wen ㄨㄣ weng ㄨㄥ wa ㄨㄚ wai ㄨㄞ wan ㄨㄢ wang ㄨㄤ
-u -uo2 -ui -un -ong -ua -uai -uan -uang
/ɥ/ /y/ /ɥe̞/     /ỹⁿ/ /jʊ̃ŋ˗/       /ɥæ̈̃ⁿ/  
yu yue ㄩㄝ yun ㄩㄣ yong ㄩㄥ yuan ㄩㄢ
1 -üe1 -ün1 -iong -üan1
1 üjq、x 後寫成 u
2 uobpm、f 後寫成 oㄨㄛ 後寫成
3 /ja̠j/只出現於台湾“國語”的少數音節,如“崖”,中国大陆普通話無此尾位。
4 符号「ㄭ」僅作發音輔助說明用,實際拼寫時不寫出。

注音符号即採用此系統。

兒化

北京話中存在大量R化元音[13]:195,即俗称之“兒化音”。現代标准汉语保留了北京話中的多數R化元音,但出現頻率通常低於北京話,許多母語中沒有R化元音的現代标准汉语使用者甚至幾乎不會使用R化元音。

老北京話中“兒”、“耳”、“二”等字的音段通常爲R化中央元音[ɚ](其中去聲的“二”在北京話中很早就衍生出了起始舌位較低的變體[ɐ̟˞]~[ä˞],此變體深刻影響了不少現代标准汉语使用者的口音),汉语拼音與注音符号寫爲 er 並加上聲調符号。(下文所述之“兒化”並不包含上述音節)

有些地区的現代标准汉语中,兒化是比較罕見的。比如在臺灣,根據台湾当局“教育部”标准,兒化出现的情况要比中国大陆标准少得多,除“這兒”、“一會兒”等少量詞外,臺灣“國語”一般不作兒化处理。在缺少兒化的現代标准汉语變體中,“兒化音”時常會被還原成其R化前的底層形式或被不含“兒化音”的同義詞替代,例如用“這裡”取代“這兒”。

四呼

現代标准汉语根據中間位滑音的種類可把尾位分作四類,即所謂的“四呼”:

  • 開口呼:無中間位滑音且音節核不爲{i}、{u}、{y}的尾位(如汉语拼音:a 、ê、e、o;注音符号:ㄚ、ㄝ、ㄜ、ㄛ)。
  • 齊齒呼:以/j/爲中間位滑音或以{i}爲音節核的尾位(汉语拼音:y,i;注音符号:ㄧ)。
  • 合口呼:以/w/爲中間位滑音或以{u}爲音節核的尾位(汉语拼音:w,u;注音符号:ㄨ)。
  • 撮口呼:以/ɥ/爲中間位滑音或以{y}爲音節核的尾位(汉语拼音:yu,ü;注音符号:ㄩ)。
不圓脣 圓脣
非硬齶近音/閉前元音 開口呼 {∅} 合口呼 /w/或{u}
硬齶近音/閉前元音 齊齒呼 /j/或{i} 撮口呼 /ɥ/或{y}

音節

現代标准汉语的音系常用音節作爲分析單位,往往一個漢字對應一個音節。關於汉语音節結構的划分,主要有三種方法:傳統上,將一字分爲聲調和音段,再將音段分爲聲母和韻母,其中韻母再分爲韻頭(介音)、韻腹和韻尾。單字的音節成分主要有聲母介音(韻頭)、韻腹韻尾聲調

另外一种是結構派所採用的嚴格二分的划分方式,先將一個完整的音節S划分爲聲調T(實現爲調值tt)和音段σ,再將音段σ划分爲首位O(實現爲輔音C)和尾位F,再將尾位F划分爲中間位M(實現爲滑音G)和韻基R,再將韻基R划分爲音節核Nu(實現爲元音V)和音節尾Co(實現爲鼻音N或滑音G),如圖。而朱曉農(2005)使用的多維分析法[14],即將一個完整的音節S三分爲首位O(實現爲輔音C)、介音M(實現爲滑音G)和韻基R,其中聲調T附著於韻基R,韻基R可再細分爲音節核Nu(實現爲元音V)和音節尾Co(實現爲滑音G或鼻音N)。因此,一個音節的最大形式可以表現成 CGVXT[15],其中X可為滑音G、鼻音N。

現代标准汉语「全」字發音的音節結構(結構主義划分法)

有些模型中首位O是可省的,有些則不可,中間位M則是可省的,音節核Nu不可省,音節尾Co可省[14]

在上述系統中有許多可能的組合實際上並不存在。若不包括含有R化元音的尾位,在實際音節中會使用到的尾位組合F(中間位M+韻基R)只有35個(見汉语拼音韻母(尾位))。總的來說,若不考慮聲調,大約有400個不同的音段,若算上聲調則有約1300個音節。與英语之類的语言相比,數目非常少。因爲汉语中的漢字爲單音節,能使用的音節較少導致了爲數不少的同音字。不過,在現代标准汉语中,平均單詞長度爲兩個音節(兩個漢字),在使用上大大減少了同音詞歧義的問題,即便在忽略聲調時也是如此,尤其是在考慮進上下文的情況。[16]

關於現代标准汉语使用的音節的完整列表(包括含有R化元音的音節),請見汉语拼音音節列表汉语兒化韻表

完整音節與弱音節

音節可分爲完整音節(或稱強音節)(full or strong)與弱音節weak)。弱音節通常為文法標識(如「了」 le˙ㄌㄜ),或者某些雙音節詞的第二音節。

完整音節可以帶有四種基本聲調,且有某種程度的重音。弱音節爲輕音,且使用一類被稱作“輕聲”的特殊聲調。完整音節與弱音節間的對比很明顯,有許多最小對立體,例如:「要事」 yàoshìㄧㄠˋ ㄕˋ 與「鑰匙」 yàoshiㄧㄠˋ ˙ㄕ、「大意」的兩種讀法 dàyìㄉㄚˋ ㄧˋ(主要的意思)與 dàyiㄉㄚˋ ˙ㄧ(不注意),上述兩例的後者的第二音節爲弱音節。有些语言学家認爲這種對比主要來自輕重音,而有些則認爲是來自聲調的差異。關於更進一步的討論,請見下方輕聲重音、韻律與語調段落。

另外,由於弱音節與輕聲爲一體兩面,弱音節在台灣“國語”标准中與輕聲相同,出現的情況較中国大陸标准略少,例如上述例子「大意」的兩個義項(主要的意思、不注意),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的標音皆為完整音節 dàyìㄉㄚˋ ㄧˋ(詳見下文)。

完整音節與弱音節在音節長度上也有差異。完整音節可分析爲有一個音拍重音節 heavy syllable),如果沒有音節尾的話母音會被延長。然而,弱音節只有半個音拍(輕音節 light syllable),發音時會比完整音節短將近50%。[17](參閱音節重量

通常每個弱音節都有一個作爲相同語素的完整音節(並且寫爲相同漢字),不過,弱音節的發音時常會產生改變,如同下方段落所述。

音節簡化

除了聲調、音長和輕重音的不同之外,弱音節還會受到某些其他發音變化的影響 [18]

  • 如果一個弱音節的首位是不送氣塞音(包含爆破音和塞擦音,如 bdgzj),則該音可能會由清音轉變爲濁音。例如“嘴巴”(zuǐbaㄗㄨㄟˇ ˙ㄅㄚ)的“巴”中 b 可能發成濁塞音[b]。
  • 弱音節的音節核元音時常會弱化,而使舌位變得更靠近中央。例如“嘴巴”(zuǐbaㄗㄨㄟˇ ˙ㄅㄚ)的“巴” 中a 的音值時常接近[ɐ]~[ɜ],向中央元音[ə]靠攏。
  • 弱音節的複合韻基時常會單化(這與上面提到弱音節較短的半音拍性質有關),導致動程大幅度縮小甚至完全消失。[17] 舉例,“腦袋”(nǎodaiㄋㄠˇ ˙ㄉㄞ )的“袋”韻基可能發成動程極小近似單元音的[æɛ̯],而非原本動程較大的[a̠j];“春天”(chūntianㄔㄨㄣ ˙ㄊㄧㄢ)的“天”韻基可能發成[ɛ̽̃],音節核中央化且後續滑向[n]的動程消失。
  • 在某些情況下,尾位可能會完全丟失。這在音節核元音爲閉元音、音節首爲擦音或送氣音的開音節中特別容易發生。例如可以將“豆腐”(dòufuㄉㄡˋ ˙ㄈㄨ)的“腐”發成[f],“問題”(wèntiㄨㄣˋ ˙ㄊㄧ)的“題”發成[t̪ʰʲ](元音丟失後剩下的清輔音無法再承載音高,因此可被視作前一音節的音節尾而不再被視作獨立音節)。同樣的情況可能發生在半上聲的字詞。[19]首位鼻音後的尾位可能丟失,如將「我們」(wǒmenㄨㄛˇ ˙ㄇㄣ)與「什麼」(shénmeㄕㄣˊ ˙ㄇㄜ)念成 wǒmㄨㄛㆬˇshémㄕㄜㆬˊ [c]——這種兩個音節合併成一個音節的例子時常出現在自然的對話當中。

「什麼」shénmeㄕㄣˊ ˙ㄇㄜshémㄕㄜㆬˊ 的過程也涉及了語音同化,這在快速談話時經常出現(如「广播」 guǎngbōㄍㄨㄤˇ ㄅㄛguǎmbōㄍㄨㄚㆬˇ ㄅㄛ,由於 ang/ㄤ 的音節核[ɑ̃]與 an/ㄢ 的音節核[ã̠]很容易分辨,因此即便 ang/ㄤ 的音節尾被同化爲[m]也不會與 an/ㄢ 混淆)。語音同化有一個特別的例子——句末語氣詞「啊」 a˙ㄚ,它是弱音節,在不同音節後有不同的語音同化形式:

前接音節的尾音 語氣詞形式(拼音/注音) 漢字
{ŋ}, /ɹ̩/, /ɻ̍/ a˙ㄚ
/i/, /j/, /y/, /ä/ ya˙ㄧㄚ
/e̞/, /ɤ̝͡ə̠/, /o̞/ a˙ㄚ或 ya˙ㄧㄚ 啊/呀
/u/, /w/ wa˙ㄨㄚ
{n} na˙ㄋㄚ
le˙ㄌㄜ(文法標識) 結合成 la˙ㄌㄚ

聲調

現代标准汉语四聲調值用曲線法表示

與其他現代汉语族语言一樣,現代标准汉语也是一种聲調语言。這意味著現代标准汉语中除了輔音和元音之外,音調的不同也會影響單詞的意義。許多非汉语母語者在掌握聲調上會有困難,但是正確的聲調發音對於字詞的表達與理解十分重要,因爲有很多字只有聲調上的不同(意即,聲調爲最小對立體)。根據統計,在現代标准汉语中,聲調與元音同等重要。[20]

聲調類別

下表顯示現代标准汉语的四種基本聲調以及輕聲。

調號 1 2 3 4 5
調名 陰平 陽平 輕聲
拼音 ā á ǎ à a
注音 ㄚˉ(聲調記號ˉ可省略) ㄚˊ ㄚˇ ㄚˋ ˙ㄚ
聲調記號 ˥(55)或˦(44) ˧˥(35),˨˥(25)或˨˦(24) ˨˩˦(214),˨˩˧(213),˨˩˨(212),˨˩(21)或˨(22) ˥˩(51),˥˧ (53)或˧˩(31) -
IPA附加符号 /ä́/ /ä̌/ /ä̰᷉/,/ä᷆/或/ä̀/ /ä̂/ -
標準漢語中四個主要的聲調,使用ma這個音節發音。

四種聲調的正式名稱依序分別是陰平、陽平、上(shǎng/ㄕㄤˇ)[21][22]、去。由於這套名稱系統乃承襲自中古汉语,故其字面意思與實際調值並不符,參見下文。現代标准汉语的聲調簡介如下:

  1. 陰平,又稱第一聲,是一個較高且穩定的平調,但並沒有超高感。
  2. 陽平,又稱第二聲,是一個升調,具體調值往往與韻律相關。在不少於三個音節的詞或詞組中,如果第一個音節的聲調是陰平或陽平,且第三個音節不是弱音節,則第二個音節的陽平可能變爲陰平[23],如“拔河比赛”一詞中的“河”。
  3. 上聲,又稱第三聲,具體調值通常與韻律相關,單音節時的标准調型是降升調,調值傳統上記爲214,現代北京話則偏向213或212。上聲在語流中往往失去音高上升部分而讀作21,有時甚至進一步變爲22,僅在句末、停頓前以及重讀時纔讀作降升調(雙音節詞的第二個音節例外,此時上聲必不讀降升調)。[24]沒有音高上升部分的上聲有時會被稱爲「(前)半上聲」。含有音高上升部分的上聲音節,發聲時長明顯大於其他音節。關於上聲音節更進一步的變化,請見下文的連上變調。不像其他的聲調,含有音高上升部分的上聲常常帶有嘎裂聲(英语:Creaky voice),在語圖上表現爲基頻中斷
  4. 去聲,又稱第四聲,是一個降調,具體調值往往與韻律相關,單音節時的标准調值傳統上記爲51。當兩個去聲音節相連時,根據輕重音的不同可能會產生“53.51”和“51.31”兩種不同的調值模式,典型的例子有競技体育術語“對位”(重音落在“位”上,調值模式爲“53.51”)和有機化学術語“對位”(重音落在“對”上,調值模式爲“51.31”)的對立。[25]
  5. 關於輕聲,請見下方段落。

包含汉语拼音在內的大部分汉语拉丁化系統附加符号將聲調標示在元音上(注音符号亦是如此),但是有一些方案用上標數字的方式標在每個音節的最後,如威妥瑪拼音。這些聲調記號與數字很少用於语言教科書與字典以外的地方,尤其當用於公共標示或公司標誌等地方時通常省略不標。國語羅馬字是一個罕見的例子,其利用不同的拼法來表示不同的聲調,不過規則較爲複雜。

輕聲

現代标准汉语的弱音節使用的聲調稱爲“輕聲”。輕聲的實際調值取決於前接音節的聲調。

普通話

根據中国大陆普通話标准,簡單而言,輕聲一般出現在以下情況:

  • 結構助詞(如“的”和“得”)、動態助詞(如“了”和“著”)和語氣詞(如“嗎”和“呢”)等虛詞,一般讀輕聲。
  • 名詞和代詞的後綴,如“子”、“頭”、“上”和“們”,讀作輕聲。
  • 現代汉语中某些雙音節詞的後一音節讀作輕聲,具體分以下幾種情況:
    • 有些詞必須或總是讀爲輕聲,如“多麼”,其中也包括大多數疊音詞(如“哥哥”和“星星”)和連綿詞(如“萝卜”和“模糊”)。
    • 有些詞可以讀作輕聲也可以不讀,但兩者詞義或詞性不同,如“大意”、“地道”和“便當”。
    • 有些詞可以讀作輕聲也可以不讀,且兩者詞義相同,如“因爲”、“起來”和“機器”。
台湾“國語”

根據台湾当局“教育部”标准,輕聲出現的情況比中国大陆标准略少。在上述情形中,輕聲可讀可不讀且意義無差異時,台湾“國語”标准一般不作輕聲處理。

需要指出的是,許多中国南方人和東南亞華人在使用現代标准汉语時,受其母語及所居地流行的現代标准汉语變體影響,使用輕聲的頻率往往比上述标准低得多,不少人甚至几乎不用。但由于對交流的影響不大,因此也可將不帶輕聲的變體視爲廣義上的現代标准汉语。

輕聲調值[26]
前接音節的聲調 輕聲的調值 例詞 拼音 注音
陰平 玻璃 bōli ㄅㄛ ˙ㄌㄧ
陽平 伯伯 bóbo ㄅㄛˊ ˙ㄅㄛ
上聲 喇叭 lǎba ㄌㄚˇ ˙ㄅㄚ
去聲 兔子 tùzi ㄊㄨˋ ˙ㄗ

尽管弱音節與完整音節間的區分很明顯,輕聲往往不被描寫爲一個獨立的聲調,一些语言学家[谁?]認爲輕聲聲調是前一字聲調的延伸,這種看法的優點是不需要對輕聲設立複雜的連音規則,否則需要根據前接字聲調設立4種輕聲的聲調變體。然而這種「延伸」理論則無法全面描述輕聲的特性,尤其是當有兩個以上輕聲字相鄰的時候。[27]

與中古汉语聲調的關係

中古汉语的聲調與現代标准汉语的聲調並沒有一對一的關係,下表顯示了中古汉语至現代标准汉语聲調的演變。字詞聲調的演變取決於首位輔音,可以分爲清音(voiceless consonant,記爲 v−)、濁阻音(voiced obstruent,記爲 v+)或響音(sonorant,記爲 s)。(現代标准汉语已經失去了清濁音的對立)

中古汉语 聲調
音節首 v− s v+ v− s v+ v− s v+ v− s v+
現代标准汉语 調類 陰平

(一聲)

陽平

(二聲)


(三聲)

(四聲)
不規則
(四聲)
陽平
(二聲)

變調

現代标准汉语的發音,在特定語音環境下,某個音節與單音節發音時聲調調值不同的現象,稱作變調。主要有上聲變調和特殊字變調。

連上變調

上聲一共有三類變體:降升調214/213/212、低調21/22、與陽平混同的升調24/25/35。當上聲音節發生連續時,尽管受許多其他因素影響,主要根據以下條件發生變調:

  • 兩個上聲音節連續
    • 當兩個上聲音節連續時,前一個上聲音節的聲調調值變爲升調24/25/35,從而與陽平混同,例如“老鼠”一詞中的“老”。
    • 當一個上聲音節後接非上聲音節,並且不被強調時,通常讀作低調21/22。若後接的音節聲調爲陽平則調值往往接近低平調22,否則調值通常爲低降調21,例如“首都”一詞中的“首”調值通常爲21。
  • 三個上聲音節連續
    • 當前兩個音節構成一個雙音節詞,而第三個音節是一個单音节詞時,前兩個音節都變爲升調24/25/35。例如詞組“保管好”的三個音節聲調調值分別爲24、35(有時近似55而與陰平混同)、214/213/212。
    • 當第一個音節爲單音節詞,而後兩個音節構成一個雙音節詞時,首字變爲低調21/22,第二字變爲升調24/25/35。例如“紙老虎”的三個音節聲調調值分别爲22、24/25/35、214/213/212。

「一」「不」變調

一些常用字詞具有自身的特殊變調規則,如「不」(ㄅㄨˋ)與 「一」()。

  • ㄅㄨˋ
  1. 若「不」的後面接著去聲音節,則讀作陽平。
    例: 不是(+shìㄅㄨˋ+ㄕˋ)念作 búshìㄅㄨˊ ㄕˋ
  2. 其他情況下,「不」則維持原本的聲調,讀作去聲。然而,在什麼不什麼問句中,可讀作輕聲(如:「是不是」 shìbushìㄕˋ ˙ㄅㄨ ㄕˋ)。
  1. 若「一」的後面接著去聲音節,則讀作陽平。
    例:一定(+dìng+ㄉㄧㄥˋ)念作 yídìngㄧˊ ㄉㄧㄥˋ
  2. 若「一」的後面接著陰平、陽平或上聲音節,則讀作去聲。
    例:「一天」(+tiān+ㄊㄧㄢ)念作 yìtiānㄧˋ ㄊㄧㄢ 、「一年」(+nián+ㄋㄧㄢˊ)念作 yìniánㄧˋ ㄋㄧㄢˊ 、「一起」(++ㄑㄧˇ)念作 yìqǐㄧˋ ㄑㄧˇ
  3. 「一」單用或用於句尾、多音節詞及詞組的末尾(無論後接音節爲何)時,維持原本的聲調,讀作陰平。 當被用作序數(或序數的一部份,如:第一、第五十一),以及後面接著其他數字(包含「一」)時也讀作陰平。因此,「一一」(yīyīㄧ ㄧ)這個詞及其參與構成的複合詞中,兩個「一」皆讀作陰平。
  4. 「一」用於二疊字動詞之間時,可讀作輕聲 (如:「看一看」 kànyikànㄎㄢˋ ˙ㄧ ㄎㄢˋ)。

「七」「八」變調

曾經的現代标准汉语中,「七」和「八」在去聲音節之前需要變讀爲陽平。例如,「七月」、「八拜」、「八卦」等詞,將讀作「齊月」、「拔拜」、「拔掛」。此特徵源自老北京話,但隨著時代發展,年輕一代變調的人數越來越少。2005年第五版《現代汉语詞典》中已經刪去了“七”和“八”變調的內容[28],但在部分講解現代汉语的書籍中仍有所保留。現在的年輕人幾乎不會在去聲字前讀爲陽平。在台湾“國語”則偶爾還可聽到將「八卦」的「八」讀作陽平。

「一」、「七」、「八」、「不」在历史上皆爲入聲字, 如上文所述,入聲字與現代聲調的對應關係較爲不規則,這可能是這些字變調的原因之一。[29]

重音、韻律與語調

根據輕重音可將音節分爲重讀音節stressed syllable)及輕讀音節unstressed syllable)。現代标准汉语中音節的輕重音對於母語者來說不太明顯,但相對重音(contrastive stress)則很容易被察覺。對輕重音較不敏感的可能原因之一是,現代标准汉语中語音的基本頻率變化主要實現爲聲調,而不像許多其他语言一樣作爲輕重音的提示。尽管如此,輕重音和音高之間仍然存在著聯繫——根據觀察,在給定聲調的情況下,帶有更多重音的音節,音高變化範圍較大。[30]

如同完整音節與弱音節段落所述,弱音節爲輕音且使用“輕聲”。雖然上述性質可加以對比分析,但是有些语言学家將此詮釋爲聲調而非輕重音(有些语言学家甚至將現代标准汉语分析爲完全缺乏輕重音,但這顯然是對現代标准汉语的口語實際缺乏全面瞭解所致)。[31]

除了完整音節與弱音節的對比以外,有些语言学家也會區分在完整音節中不同程度的輕重音。在一些論述中,多音節的複合詞在最後一個音節有較強的重音,而次強的重音通常在第一個音節。然而,其他语言学家不支持這個分析,認爲最後一個音節表面上的重音,可以全然歸因於一個片語中最後一個音節的自然延長,並且當這個詞在句子中間而非獨立發音時會消失。端木三(San Duanmu)認同此觀點,[32]並推斷出第一個音節有最強的重音。他也指出現代标准汉语有產生揚抑格的傾向,即重讀音節後接一個(有時多於一個)輕讀音節的音步。在此觀點下,如果排除「末音節延長」的影響:

  • 在兩個音節的複合詞中,第一個音節有主要重音,第二個音節則缺乏重音。
  • 在三個音節的複合詞中,第一個音節有主要重音,第二個音節缺乏重音,第三個音節則可能缺乏重音或者有次重音
  • 在四個音節的複合詞中,第一個音節有最強的重音,第二個音節缺乏重音,第三個或第四個音節則可能缺乏重音或者有次重音,取決於該複合詞的句法結構。

在此處被描述爲缺乏重音的位置是弱音節(輕聲)可能出現的位置,不過完整音節也經常出現在這些位置。

這種產生揚抑格格律結構的傾向也被引用爲以下情形的原因:複合詞中漢字順序改變的現象,以及使用雙音節詞而非單音節詞的強烈偏好。[33]現代标准汉语中,許多單音節詞都有對應的雙音節詞,而且意思幾乎完全相同,如「蟻」與「螞蟻」。

音高的另一個功能是語調。現代标准汉语頻繁使用語氣詞來表達特定的意思,像是懷疑、疑問、命令等等,減少了使用語調的需要。不過,語調在現代标准汉语中仍然存在(表達的意思與英语極爲相似)。關於語調如何與詞彙聲調互相影響有一些不同的分析,有些语言学家描述,額外語調的升或降會發生在話語中最後一個音節的結尾;而其他语言学家發現,整個話語的音高會根據想要用語調表達的意思而上升或下降。[34]

註釋

  1. 1.0 1.1 1.2 Lee & Zee (2003)Lin (2007)將這些音标記為近音,而Duanmu (2007)將這些音标記為濁擦音。測量實際發音的結果顯示這些音與近音更為相似。[1]
  2. 一部分研究認爲元音的數量應該更少,具體請參閱下文
  3. 注音「ㆬ」即作為輔音音節尾的「ㄇ」

參考資料

引文
  1. Lee-Kim, Sang-Im, Revisiting Mandarin ‘apical vowels’: An articulatory and acoustic study,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14, 44 (3): 261–282, doi:10.1017/s0025100314000267 
  2. Duanmu (2000),第26頁.
  3. Duanmu (2000),第33頁.
  4.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那么北京人为什么还要学习普通话语音呢?这是因为北京话也是一种汉语方言。普通话采取北京语音系统作为标准音,并不是不加分析、不加选择地采用,而是要排除北京话的特殊土语成分。北京话的特殊土语成分可以表现在语音的许多方面。例如:在声母上,一部分年轻女性把普通话舌面前音j、q、x读作舌尖前音z、c、s。[...] 所以,北京人也有一个学习普通话语音的问题。"(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5). 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北京版). Beijing: 商务印书馆. p. 6. ISBN 978-7-100-04553-7.)
  5. Norman (1988),第140–141頁.
  6. Duanmu (2000),第43頁.
  7. Duanmu (2000),第25頁.
  8. Duanmu (2000),第42頁.
  9. Mou, Xiaomin. Nasal codas in Standard Chinese : a study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theory (学位论文).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 
  10. Duanmu (2000),第72–73頁.
  11. Duanmu (2000),第37頁.
  12. Hashimoto, Mantaro. Notes on Mandarin Phonology. Jakobson, Roman; Kawamoto, Shigeo (编). Studies in General and Oriental Linguistics. Tokyo: TEC. 1970: 207–220. ISBN 978-0-404-20311-5. 
  13. Duanmu (2000).
  14. 14.0 14.1 朱晓农. 语音学. 北京. 2010-03: 312. ISBN 978-7-100-06681-5. 
  15. Duanmu (2007),第48頁.
  16. Mair, Victor H. Mair, Victor H. , 编. Two Non-Tetragraphic Northern Sinitic Languages: a) Implications of the Soviet Dungan Script for Chinese Language Reform (PDF). Sino-Platonic Papers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ay 1990, (18): A–10 [17 June 2016]. 
  17. 17.0 17.1 Duanmu (2000),第88頁.
  18. Yip, Po-ching. The Chinese lexico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Psychology Press. 2000: 29. ISBN 978-0-415-15174-0. 
  19. Duanmu (2000),第258頁.
  20. Surendran, Dinoj and Levow, Gina-Anne (2004), "The functional load of tone in Mandarin is as high as that of vowel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eech Prosody 2004, Nara, Japan, p. 99–102.
  21. 引证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22.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 古代汉语大词典大字本. Beijing: 商务印书馆. 2002: 1369. ISBN 978-7-100-03515-6. 
  23. Chao (1968),第27頁.
  24. Duanmu (2000),第222頁.
  25. Chao (1968),第28頁.
  26. Wang Jialing, The Neutral Tone in Trisyllabic Sequences in Chinese Dialects,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2004, [1]
  27. Yiya Chen and Yi Xu, Pitch Target of Mandarin Neutral Tone (abstract ), presented at the 8th Conference on Laboratory Phonology
  2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商务印书馆. 2005: p. 16, p. 1066. ISBN 9787100043854. 
  29. Duanmu (2000),第228頁.
  30. Duanmu (2000),第134, p. 231頁.
  31. Duanmu (2000),第134頁.
  32. Duanmu (2000),第136ff頁.
  33. Duanmu (2000),第145–194頁.
  34. Duanmu (2000),第234頁.
參考文獻
  • Chao, Yuen 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2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ISBN 978-0-520-00219-7. 
  • Duanmu, San. 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Chines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 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Chinese 2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 Lin, Yen-Hwei. The Sounds of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 Ladefoged, Peter; Wu, Zongji. Places of Articul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Pekingese Fricatives. Journal of Phonetics. 1984, 12: 267–78. 
  • ———; Maddieson, Ia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Blackwell. 1996. 
  • Lee, Wai-Sum; Zee, Eric. Standard Chinese (Beijing).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03, 33 (1): 109–112. doi:10.1017/S0025100303001208. 
  • Norman, Jerry. Chin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78-0-521-29653-3. 
  • Zhu, Xiaonong; Wang, Caiyu. Tone. Wang, William S.-Y.; Sun, Chaofen (编).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503–515. ISBN 978-0-19-985633-6. 
  • 臺灣師範大学, 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 國音學 8th. 正中书局. 2008. ISBN 978-9-570-91808-3. 

外部鏈結

Template:Chinese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