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纽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重纽是《切韵》、《广韵》的特殊现象,指两组字通过反切系联法,声母和韵母理论上相同,应归为同音字,却分别列进《切韵》或《广韵》两组不同小韵

现象

《广韵》或《切韵》以反切表示汉字音。反切里使用的字,其运用是随意的。属于同声母的不同小韵,会有不同的反切上字;属于同韵母的不同小韵,会有不同的反切下字。透过反切系联法,可以把代表同一音的反切字归在一起,从而找出用了不同反切字却有相同声母或韵母的字。

而重纽的“纽”就是声母。重纽字以《广韵》或《切韵》以唇、牙、喉音为声母,同时以“支、脂、祭、真、仙、宵、侵、盐”八韵为韵母。透过反切系联法,理论上应同音的字,却列进两个小韵。小韵不同,意味着在《广韵》或《切韵》系统,这些字的实际读音应当有差别。已为人所知的差异,有韵母的“开”与“合”。例如“冈”和“光”同样是见母唐韵,却分属不同小韵,因为“冈”是“唐开”韵母,“光”是“唐合”韵母。“唐合”是“唐开”前多一个闭口介音(学界通常拟作/u//w/音)。但重纽差异并不一定是这种开合差异。

还有极少部分重纽字出现,是因为后人替《广韵》补字时不谨愼,没有把增补的字归进其发音的原来小韵,只是信手[问:“信手”是否当作“顺手”?答曰:“不应。信手意‘随手’,如‘信马由缰’,信即随也。顺手则意为‘顺势而为’,如此句所言之归类错误,如何‘顺势’?既为错误,只能说是‘随手、信手’,而不为‘顺手’矣。”]地列于该韵的最后方,导致同一韵里有两个一样发音的小韵。但藉着小韵的编排位置(在一韵的最后)和所含字数(由于是增补的,数量不会多,甚至只有它一个),就可以找出这些增补字。这些字在《广韵》的前身《切韵》并没有收录。学者硏究重纽时都会排除它们。

与韵图比对

透过与韵图比对,学者对重纽字也有所发现。这些以反切系联法串连在一起、应该同音的小韵,分别置于同一声韵的三和四等位置。为方便名状,后人把在《广韵》或《切韵》有重纽现象,且在韵图归入三等的字,称重纽三等三等B类;在《广韵》有重纽现象,且在韵图归入四等的字,则称重纽四等三等A类

例如“岷”字,是重纽三等,因为他根据《广韵》或《切韵》反切音应该是三等字且《韵图》也把他归入三等字;“民”是重纽四等,因为他依据《广韵》或《切韵》反切音应该是三等字而《韵图》把他归入四等字。

解释

由于重纽三四等的对立在现代各种汉语都没有留下有规律的痕迹,重纽成为等韵学一个艰深的课题。反切系联法创立者、《切韵考》作者陈澧,认定重纽字应当有实际语音区别,否则不会分立两个反切切语,但因时代及材料限制,他无法说出具体分别在哪里以及原因为何。

早期重纽并没有得到音韵学家的重视,章太炎黄侃等都认为它们没分别,把重纽拟作同一类音,甚至高本汉王力都不大在意。后来有周法高董同龢等人着力硏究,重纽问题才受学界关注。然而认为有分别的学者,也说不清楚具体的语音区别在哪儿,遂出现了元音区别说、介音区别说、声母和介音区别说。[1][2]

后来有学者根据域外汉音才有所发现。如在汉越音,唇音重纽四等声母是d、t等舌音,有学者据此认为重纽四等字在上古汉语有辅音介音[3]

无论如何,重纽字的发音区别都细微,至少在《切韵》的反切已无法表现其分别。《切韵》将这些字归进不同的小韵,有学者认为这只是《切韵》成书前(魏晋时期)的发音遗留,在《切韵》写成时此区别已经消失了[4];也有学者认为这些字在当时仍有细微的发音差异[5]

以下是一些汉字方音区别重纽的例子:[6][7]

重纽对立组字例
字例 官话北语 粤语 汉越音 朝鲜汉字音[8]
重纽三等 bèi bei6 bị pi
重纽四等 bei6 tị pi
重纽三等 mín man4 mân min
重纽四等 mín man4 dân min
重纽三等 qiān hin1 khiền ken
重纽四等 qiǎn hin2 khiển kyen
重纽三等 yǎn jim2 yểm em
重纽四等 yǎn jim2 yểm yem

音韵学家据此构拟出重纽韵母的发音差异,一般视重纽四等有一个/j/音色的介音作垫音,而重纽三等没有。

重纽韵母
韵目 高本汉-李方桂拟音 白一平拟音
重纽三等 重纽四等 重纽三等 重纽四等
-jĕ -jiĕ -je -jie
-jwĕ -jwiĕ -jwe -jwie
-i -ji -ij -jij
-wi -jwi -wij -jwij
-jäi -jiäi -jej -jiej
-jwäi -jwiäi -jwej -jwiej
-jäu -jiäu -jew -jiew
-jäm -jiäm -jem -jiem
-jəm -jiəm -im -jim
-jän -jiän -jen -jien
-jwän -jwiän -jwen -jwien
-jĕn -jiĕn -in -jin
-juĕn -juiĕn -win -jwin

来源

对于重纽的出现,目前学界仍有不少争议,也有一些尚未能完全解释的问题。一般认为,重纽字的读音分别,无论在《切韵》成书时是否还残存,它在中古汉语里反映的是其消失的过程。因此,要探究它早期的面貌,只得上溯上古汉语。不过,学界对上古汉语的构拟,目前还未很成熟。因此现时尚未有获得公认的学界权威解释。

有学者把三等知系、假二等真三等(庄系)和重纽三等归为一类,认为他们在上古汉语有介音-rj-;三等章系、假四等真三等(精系)和重纽四等为另一类,认为他们在上古汉语有介音-j-。持此见的学者同时认为二等字在上古汉语有介音r,在中古汉语变成带ɣ色彩的介音[9]

参阅

参考资料

  1. 周法高:〈论上古音和切韵音〉,刊《中国音韵学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年。页106。
  2. 刘心怡:《周法高之中古音研究》,嘉义: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页101-102。
  3. 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上海敎育出版社,2000年7月。ISBN 978-7-5320-6820-3
  4. 章太炎
  5. 潘悟云郑张尚芳
  6. 白一平(1977), Old Chinese Origins of the Middle Chinese Chóngniǔ Doublets: A Study Using Multiple Character Readings (Ph.D. thesis), Cornell University. Page 85–86
  7. 白一平(1992),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ISBN 978-3-11-012324-1. Page 75–79
  8. 采用韩语耶鲁罗马字拼写方案
  9. Michel Ferlus:中古汉语四等的来龙去脉. [2019-10-29]. 

参考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