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反切(又称反语音反)是中国自古以来汉字(广义的)注音方法,一般取两个常用字:前者称反切上字,取其双声之声母;后者称反切下字,取其叠韵之韵母声调[注 1][1]。反切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之一。

至于反切法之发明有说启发自西域梵文[2],因此狭义上讲,规律整齐的反切注音系统是拼音字母系统[3]

反切
汉语名称
汉语反切
越南语名称
越南语 phiên thiết
儒字 反切
朝鲜语名称
谚文반절
汉字反切
日语名称
日语原文 反切

起源考

反切以前的注音方法

在反切法诞生之前,直音法(即是“读若某”、“如某”等)是常用的字书注音方法。这种方法在东汉之前占据字书之主流,例如《说文・玉部》:“珣,读若宣”;《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木,读若送。”等。一般是用一个字注另一个同音字。

也因此,直音法的局限十分明显:依时空之不同,每个字的发音都存在差异,且一些情况下,使用某字的假借字(如广韵里“行”字和“绗”、“胻”字等)或生僻字来注音,有时反而会造成不解[3]。这种情况在其他注音方法出现之后得到了改善,而韵书也常常把多种方法一起使用以追求准确。

反切兴广的年代

关于反切法之源起,学界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出现于佛教传入中原后的东汉,魏晋开始盛行[注 2][4]。至于谁是第一个使用反切的人,自古以来便无定论,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三类:

  1. 一部分人认为是著《尔雅音注》一书的孙炎。比如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有:“孙叔然(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还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叙录・条例》:“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反语”。
  2. 一部分人提出在孙炎之前便可见使用此方法(虽然并未按照定律)的例子,但具体始于何人也有争议。比如章炳麟的《国故论衡・音理论》就有:“造反语者,非始孙叔然也。”又说:“又寻汉地理志...应劭注:‘垫音徒浃反’”指向了应劭;《一切经音译》又说:“古来音反,多以旁纽为双声,始自服虔”,服虔应劭同是汉末人,与孙炎是同时代。
  3. 一部分人则认为反切的初创跟佛教传入有关。例如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韵补》:“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郑樵通志・艺文略》:“切韵之学起于西域”等。这种说法有正史《隋书・经籍志》的支撑,进一步指出是汉明帝时随佛经同入中国。

此三类说法在年代上并无太大出入,然而第三种“反切西域说”却受到了很大的反对。例如以胡以鲁为首的人指出,汉代以前所见的“合音”现象,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者焉”为“旃”等,就可以作为反对的证据。

钱大昕说《诗经》已有反切,并且驳斥反切受佛经的影响,“岂古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耶”,“吾于是知六经之道,大小悉备,后人詹詹之智,早不出圣贤范围之外也”,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反切普遍使用与佛教传入有关[5]

但是虽然合音和反切都是二字得出一音,但是却有本质的不同。合音完全出于自然,例如是先有“不可”,快读时自然合音为“叵”,当中并无对字音作出有意识的分析,“不可”也不是为标注“叵”的读音而出现。而反切则是自觉地分析汉字读音的结果。

由反切所孕育出的韵书时代

反切乃中国第一个有系统、科学化的拼音方法,是古典声韵学的一大里程碑。它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且不可否认的。

例如《切韵考》云:“盖有反语,则类聚之即成韵书,此自然之势也”,言反切是韵书之基础也。自汉代出现反切以来,大大便利了文人对古籍的学习和在创作,由于当时学术派别与师承之传统,后来所编排的韵书也各有差异。而以《切韵》为首的韵书打破了这样的局面,开启了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一个新时代[6]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拼读方法

中国古代因为没有拼音,所以用两个汉字来注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韵母声调。例如:𠁁,徒口切。”的声母为定母,中古拟音[d],“”的韵母为侯韵,中古拟音为[əu],声调为上声,故𠁁为定母侯韵上声,中古拟音为上声[dəu]。

但是古字典的反切只适用于当时的古音,不可单凭古代字典的反切记录套用于现代音。因为古音和现代音有较复杂的演变规律,且不同的汉语族语言也有不同的演变。比如上面的𠁁,如果只凭古字典“徒口切”,取“徒”的普通话声母t,和"口"的普通话韵母ou3,推断为普通话读做tou3,就错了。因为“徒”中古音声母是全浊音[d],该声母的非平声字按规律在普通话中声母要演变为清不送气音d[t],同时这个中古全浊声母影响了声调演变,使中古上声一律变为普通话去声,即浊上变去律。所以𠁁的现代普通话读音是dou4[təu˥˩]。

可见按照“上字取声,下字取韵”的原则,古人或能很准确地读出一字字音。然而,由于古今音变的关系,古代所制定的反切,到后世已不能再简单地以“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的原则读出该字正确读音。 依《广韵》一书,除了“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之原则,还有一口诀:“上字辨阴阳[注 3],下字辨平仄[注 4]”。

反切的局限

  1. 须先懂得一部分汉字才可以用反切法读出字音
  2. 用作反切的上、下字太多,共有400多上字,1000多个下字,作为5000多反切字。如:东为德红切十七,即有十七个同音字。
  3. 反切上下字声韵调交杂,不便于拼音。上字有声无韵、下字有韵无声,完全依赖连读,拼音方法并不方便。
  4. 在《大宋重修广韵》一书,简单易读的字,往往用复杂的字作切语,如:“一”为於悉切;“八”为博拨切。

注释

  1. 所谓上、下本是竖书时之称谓,虽然汉文化圈主要已采用横书,但并无“左字”“右字”等称呼。
  2.  “至于魏世,此事大行”此说法主要见于《颜氏家训・音辞》,是学界的主要观点。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中记录了关于此论点的辩证,此不赘述,详查原本。
  3. 声母的清音浊音,见平分阴阳
  4. 韵母,见四声入声韵

参考资料

  1. 陈, 沣. 切韻考. 
  2. 郑, 樵. 通志・藝文略. 
  3. 3.0 3.1 王, 力. 《中国語言學史》. 香港: 中国图书刊行社 (China Book Press). 1984. ISBN 9620403282. 
  4. 颜, 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 
  5.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十二》。
  6. 李, 新魁. 漢語等韻學. 中华书局. 1983年11月: 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