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注音符号与相关变体(灰底)
声母
发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舌尖
舌根
舌冠
翘舌
平舌
其他
介母
介音
韵母
单韵
复韵
鼻韵
其他

)是注音符号中的韵母之一。字形取自“师”的右侧,发音则取“师”字的韵母。

“ㄭ”是193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为了解释“”的韵母而创造的注音符号,仅用于解释,而平常会省略不写出,因此一般人会觉得“ㄭ”韵是“空韵”,但事实上“ㄭ”韵是有其音值的。“ㄭ”的发音会根据位置不同,汉语学家认为,“ㄭ”作为“”的韵母时,发为舌尖后不圆唇元音/ʅ/;作为“”的韵母时,则发为舌尖前不圆唇元音/ɿ/。由于后来在注音符号的扩充版本方音符号中,另增加了“”来表示/ʅ/,因此部分书籍将“ㄭ”专门用于/ɿ/,而“ㆨ”专门用于/ʅ/,达到分工效果。

然而,汉语学家的主张未获国际语音学学会接受,因此语音学界提出了多种新说。其中,传统的语言学者描述它们有“buzzing声”。不少现代的语言学者[1][2]则描述它们是音节化的辅音,但有很弱的摩擦,他们把“”的韵母写作/ʐ̩/,把“”的韵母写作//[3]。而对多数人来说,擦音仅持续在元音之前[4],舌头和牙齿的位置不变,但是舌头的接触略微降低,以从一开始排除高度近似的元音。UCLA的John Wells[5]使用了更详细的转写,将前者写作/ɻᶤ/(如“”写作/ʂɻᶤ/)、后者写作/z̞ᵚ/(如“”写作/sz̞ᵚ/),以上标符号表示元音化的特征,并在/z/下面加上低降符号表示发音时舌头足够放松以除阻。Sang-Im Lee-Kim则把前者定为音节性卷舌近音/ɻ̩/,后者定为音节性齿龈近音/ɹ̩/[6]。另有香港学者建议将前者定为闭央不圆唇元音/ɨ/(如“”写作/ʂ͡ɨ/),后者定为闭后不圆唇元音/ɯ/(如“”写作/s͡ɯ/),以表示擦音的发音机制会衍生为元音[7]

由于众说纷纭,条目下文将沿用汉语学家的标记/ʅ/和/ɿ/。

汉语拼音中对应为[i],通用拼音则写为[ih],台罗拼音则将/ʅ/写为[ir]、/ɿ/写为[ur],南京官话拼音则将/ʅ/写为[r]、/ɿ/写为[y]。威妥玛拼音将“ㄓ、ㄔ、ㄕ、ㄖ”的韵母写为[ih],而“ㄗ、ㄘ、ㄙ”在旧式拼法中写为[ŭ];新式拼法则是[u],并将前头的“ㄗ”[ts]、“ㄘ”[tsʻ]、“ㄙ”[s]改写为[tz]、[tzʻ]、[ss],来与“ㄗㄨ”、“ㄘㄨ”、“ㄙㄨ”区别。

编码与拼音

字元 图档 编码 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 威妥玛拼音 台罗拼音 通用拼音 粤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2D 未收录 未收录 ʅ[a 1] i ih ir ih
ɿ[a 2] i ŭ、u[a 3] ur ih

注解

  1. 未获国际语音学学会接受,语音学界分别提出了作/ʐ̩/、/ɻᶤ/、/ɻ̩/、/ɨ/等主张。
  2. 未获国际语音学学会接受,语音学界分别提出了作//、/z̞ᵚ/、/ɹ̩/、/ɯ/等主张。
  3. [ŭ]是旧式拼法,声母拼写不变;[u]是新式拼法,声母“ㄗ”[ts]、“ㄘ”[tsʻ]、“ㄙ”[s]会同时改写为[tz]、[tzʻ]、[ss]。

注释

  1. Jerry Norman (1988). Chinese (Cambridge Linguistic Surve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42.
  2. S. Robert Ramsey (1987). The Languages of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45.
  3. San Duanmu (2008). "Syllable Structure in Chinese" (ch. 4). In Syllable Structure. Oxford. 304 pp. Accessed Feb 21, 2013.
  4. UCLA Phonetics Lab Data: [1].
  5. John Wells (March 15, 2007). "Chinese apical vowels. John Wells's phonetic blog. Accessed Feb 21, 2013.
  6. Sang-Im Lee-Kim. Revisiting Mandarin 'apical vowels': An articulatory and acoustic study.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Cambridge Journals Online). 2014-11-25, 44 (3): 261–282 [2019-11-24]. 
  7. 张群显(Kwan-hin Cheung):〈北京话“知”“资”二韵国际音标写法商榷 [IPA transcription of the so-called 'apical vowels' in Pekinese]〉,刊李行德(Thomas Hun-tak Lee)编《香港汉语语言学研究论文集》,香港:香港语言学学会,1992年。

参考资料

  •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注音符号总表》,北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4月。
  • 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 吴守礼:《国台对照活用辞典》,台北:远流,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