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逊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江左梅郎留言 | 贡献于2023年7月31日 (一) 21:09提交的版本

感天大帝
File:仙佛奇踪 卷二 许真君.png
感天大帝许真君
汉语感天大帝

许逊(239年—374年),敬之晋代著名道士南昌县(今属江西)长定乡益塘坡人,祖籍河南汝南[1],曾一度于晋太康元年(280年)出任旌阳(今属四川)令。是道教净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师,被视为江西的乡土神、水神,人称许九郎许旌阳旌阳祖师感天大帝,又称许天师许真君

生平

据说,许逊年少时以打猎为业,一日上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子而死。许逊突发感悟,折弩而返,前往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修学道法于吴猛。一说许逊与吴猛皆修学道法于谌母(一说兰公传法予谌母,命谌母传法予许逊)。《墉城集仙录》称谌母“密修道法,积数十年,……吴猛、许逊自高阳南游,诣母,请传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

据传许逊曾仕晋朝四川旌阳令,当时就有“点石成金”的法术,每次收税不足,他就把石子变成铜钱[2]元康元年(291年)爆发八王之乱,许逊弃官,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许逊东归后,时值彭蠡湖(今鄱阳湖)水灾连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迹踏遍湖区各地。他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广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

许逊教团骨干成员有十二人,称西山十二真君——许逊、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区,岳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亦有许逊传教遗迹。

豫章及附近地区多有许逊以铁柱镇魔,杀蛟斩蛇等为民除害的传奇故事,民间多有许逊崇拜,称他“传孝道之宗”,“为众仙之长”,“每岁夏季,诸卿士庶,各各香华,鼓乐、旗帜,就寝殿迎请真君小型像幸其乡社,随愿祈禳,以蠲除旱蝗。”

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八月十五日许逊“阁家飞昇,鸡犬悉去”。《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载:许逊升遐之日,“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箓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克意诚请,存亡获福,方休暇焉。”

道教信仰

许逊信仰唐朝时开始兴起,在宋朝朝廷所倡导,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宋徽宗时上尊号为“神功妙济真君”,南宋时,“真君垂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传说中,闽东一带的女神,闾山道教三奶派的宗师“临水夫人”与法主派的宗师“法主真君”,就是在闽江底的神秘世界闾山,拜许逊为师的。

十二真君信仰

许逊领导下的西山净明道的十二位核心成员,即许逊、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等十二位。

四天师信仰

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许逊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

闾山三圣信仰

第一种,中是许真君,左胁侍是以降妖伏魔知名的法主真君张圣者,右胁侍是以安胎救产闻名的临水夫人陈娘娘。

第二种,中是许真君,两侧是张柳将军,左胁侍是张沙大王,右胁侍是柳源大将。

保生三真人信仰

保生大帝信仰中,有所谓的“保生三真人”,认为许逊与孙思邈吴夲在成神之后成了结拜兄弟[3]:55。在厦门一带认为三神排行依序是大哥“金面”孙真人、老二“红面”吴真人、老三“黑面”许真人[3]:55,但在台湾其排行则因地而异[3]:63闾山派的庙宇则是依照“妙济”许真人、“善济”孙真人、“慈济”吴真人的顺序排列,如高雄鼓山亭

另外在〈道教源流吴真君记〉一文中,曾写“吴真君,名夲,字华基,号云衷……晋武时,许真君名逊,从吴真君传法,吴真君尽以秘法授之。”可见民间有将保生大帝吴夲与许逊曾拜师的吴猛混淆之现象[3]:54、55

感天公信仰

File:大园仁寿宫感天大帝.jpg
大园仁寿宫感天大帝

江西南昌福建福州民众常视许逊为乡土神,华人许姓人士,常视许逊为祖灵。台湾本岛以许逊为主神之庙宇以桃园市大园仁寿宫最为悠久,相传为道光十八年由福建漳州漳浦人许文量恭迎感天大帝来台,清德宗光绪十一年乡内公众一同立庙,为大园乡内最大之公庙信仰中心,每年历十月二十五日为安座纪念日例祭之期。乡内信众多称呼“老祖”、“感天公”或“感天大帝”。

文学

在《西游记》第5回中,孙悟空在第一次大闹天宫后,玉皇大帝为安抚而封孙只有虚名而无实务的“齐天大圣”,但许逊认为孙悟空职闲无事只顾结交诸仙日久会生事,向玉皇大帝建议加予职责,玉皇大帝遂命孙悟空守瑶池的蟠桃园,才引致日后孙悟空闹蟠桃会而战事再起。

研究书目

  • 李丰楙:《许逊与萨守坚——邓志谟道教小说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7)。
  • 李丰楙:〈宋朝水神许逊传说之研究〉。

参考文献

  1. 许逊[永久失效链接]
  2. 《列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逋赋。”
  3. 3.0 3.1 3.2 3.3 周茂钦. 《台南大道公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ISBN 978-986-03-9418-4.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