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修静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陆修静(406年—477年),元德谥号简寂先生南北朝吴兴东迁(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出身士族[1],著名天师道道士。

生平

陆修静幼习儒术,早年就弃家,入云梦山修道[2][3],后来游历名山,“冥搜潜、熊,暨九嶷罗浮,西至巫峡峨眉”遍访仙踪,收集道书[4]

元嘉年间(424年-452年)宋文帝刘义隆闻其名,请他讲经说法。太后王氏更是执门徒之礼。后因避太初之乱南游。

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五年(461年)在庐山东南瀑布岩下建道观(后称“简寂观”)隐居修道。宋明帝刘彧泰始三年(467年)被皇帝召到建康,在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住下。陆修静积极收集整理道经,并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4][5]

陆修静是天师道道士,自称“三洞弟子”,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弘衍二葛”[6]。他弘扬灵宝经道法,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又曾整理和传授上清经,因而受元朝茅山宗尊为第七代宗师[7],其门徒孙游岳为上清派的代表人物陶弘景之师。

元徽五年(477年)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庐山。谥曰简寂先生。诏其庐山旧居曰简寂观[8]北宋宣和年间,封为丹元真人[9]

著作

陆修静著作丰厚,但亡佚甚多,少部分存于《正统道藏》中,如《陆先生道门科略》、《洞玄灵宝五感文》、《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等,某些著作则散见于《无上黄箓大斋成立仪》等科仪书中。

影响

陆修静见当时传世之《灵宝经》,真伪混淆,颠倒舛错,遂考校其篇目卷次,于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年)撰成《灵宝经目》[10]

又在泰始七年(471年)上呈《三洞经书目录[11],该书著录南朝初期江南流行的三批道经群:“洞真”上清经、“洞玄”灵宝经、“洞神”三皇文,这是道教史上第一部道藏目录学著作。

陆修静主张“直是求道之本”[12],创设道教的斋科仪。他据灵宝经中所载科仪[13],建立传授符箓的仪轨范本,使后世可为依循,被奉为“科教三师”之首[14]

此外,陆修静撰写《道门科略》作为革新天师道的措施。反对当时淫祀之风,主张维护天师正教,遵守清约。又禁止道官自行署职,要依功受箓,恢复天师道按级晋升的制度。并提出要整顿天师道的组织系统,健全“三会”和“宅录”制度,加强对道民的户籍管理[4]

参考文献

  1. 《三洞群仙录》:“道学传:简寂先生陆修静字元德,吴兴东迁人,吴丞相凯之后也。”
  2. 《三洞群仙录》:“道学传:简寂先生陆修静……家本奥室,早涉婚宦,尝谓同僚曰:时难再得。乃遗弃妻子,脱落营务,专精教法,不拾寤寐。”
  3. 《三洞珠囊》:“陆修静,字元德,宋时吴兴东迁人也。隐云梦山修道。”
  4. 4.0 4.1 4.2 孙瑞雪. 陆修靜与天师道改革——以《陆先生道门科略》为中心. [2018-06-18]. 
  5. 《三洞珠囊》:“宋帝乃于北郊筑崇虚馆以礼之,盛兴造构,广延胜侣。先生乃大敞法门,深弘典奥,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兴,于斯为盛也。”
  6. 《广弘明集》:“废李老道法诏:昔金陵道士陆修静者。道门之望。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弘衍二葛。”
  7. 《茅山志》:“七代宗师:上清监仙大夫九天掌籍宋国师,谧简寂先生,丹元真人,姓陆讳修静,字简寂”
  8. 《茅山志》:“元徽五年正月,忽若趣装,将还旧山,弟子皆讶之,迺三月二日鯈然解化。时庐山诸徒属共见霓旌蔼然下临静室,闻空中有言曰:上清监仙大夫降。俄而劲送冠履还山,诏所居为简寂观”
  9. 《茅山志》:“宣和封陆简寂真人诰:简寂先生陆修静,真精内得,遗经垂范,而脱然超世。庐阜故隐有祠,至今考实,定名礼以真人之号。非特用褒往躅,亦俾后之闻风者知道之所在而勉焉。可特封丹元真人”
  10. 《云笈七签》:“灵宝经目序:元嘉十四年某月日,三洞弟子陆修静,敬示诸道流相与同法,弘修文业,赞扬妙化……顷者以来,经文纷互,似非相乱。或是旧目所载,或自篇章所见,新旧五十五卷,学士宗竟,鲜有甄别。”
  11. 《法苑珠林》:“又案宋太始七年。道士陆修静答明帝云。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等。总一千二百二十八卷云。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
  12. 《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是故太上天尊,开玄都上宫紫微玉笈,出灵宝妙斋。以人三关躁扰,不能闲停,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心行精至,斋之义也。”
  13.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太极真人演经文,而著斋戒威仪之诀。陆天师摭经诀,而撰斋、谢、戒、罚之仪。三箓九幽、解考涂炭、三日七日,一时九时,品目虽繁,仪矩则一。”
  14. 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 36〈文检立成门.申科教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