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代表阴阳的太极图

阴阳,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二元论观念。古代中国文人将既相反相关的事物特征,例如天地、白黑、日月、昼夜、暑寒、牝牡、上下、左右、动静、刚柔、刑德,以“阴阳”的概念进行表述,彰显“相互对立又依存”的抽象意涵,并谓之“”。

在战国时代老子的《道德经》中,就以“阴阳”来论述、发挥其思想主张。西汉儒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更承继阴阳家结合阴阳以及五行的论说,将阴阳五行视为政教制度的设立依据和根源。阴阳理论已浸透到包括历法天文气象中医武术书法建筑宗教风水占卜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事物当中,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重要成分。

由于占术凭依阴阳五行术数验算人事吉凶,“阴阳”一词也代指占术,如《文心雕龙》:“于是伎数之士附于诡术,或说阴阳,或序灾异”。

字义

阴、阳两字的古义是背日和向日(山南水北,向日为“阳”;山北水南,背日为“阴”)[1],起初并无任何哲学思想内涵[2]

  • 阴,《说文解字》曰:“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侌声”。侌,即古文‘𩃬’(霒)字,“𩃬,云覆日也,从,今声”。
  • 阳,《说文解字》曰:“阳,高明也;从阜,昜声”。“昜,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一曰彊(强)者众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辟户谓之干,故曰开也。从日一勿。从勿者、取开展意。”

按照徐复观的解释,侌、昜二字为阴、阳的本字,兼具意符和声符的作用。“侌”字为云覆日,云覆日则阴暗;“昜”字为日出照于地上,日出照于地上则明朗。“一”象大地之形,“勿”乃象日初出时的光芒。侌、昜的原意就是有无日光的两种天气[2]

阴阳论

阴阳的特性如下:

  • “对立平衡”(太极):

《庄子》外篇《田子方》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 如为阴,为阳;至阴为天、至阳为地。 后来战国晚期的儒家《尚书》学派颠倒阴阳,致使《坤乾》(上阴下阳)改为《乾坤》(上阳下阴)。

  • 阴阳的例子:
    • 阳的代表:天、父、雄性、光、热、表面、刚强、乾卦、白。
    • 阴的代表:地、母、雌性、暗、寒、里面、柔弱、坤卦、黑。

阴阳家

中国战国时代的阴阳家认为天文气象是“天道”,为天下纲纪。为政者“顺天则昌,逆之则亡”。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所有事物皆有阴阳两个属性,他们相互依靠、相互制约、存有相互转化的关系。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史记》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提及“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刘向刘歆汉书·艺文志》列阴阳家为“九流”之一。阴阳与阴阳家在史载上难以明确次第,但其学说却深植在中国哲学诸子百家与后继之学。大约在东周战国中期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东周战国末期齐国邹衍。《汉书·艺文志》记载“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束于术数

接着吕不韦及其所主编的《吕氏春秋》从阴阳气数天象五行物候人事、世界图式的和步整合等方面予以完善。

阴阳本指事物两种相互对立的方面,“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传》),庄子将之定义为所包含的矛盾对立要素,“阴阳,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阴阳家则把阴阳矛盾作用引起的变化推演至神秘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最后是刘安及其主编的《淮南子》,再将分阴阳的宇亩图式与五行生克的社会体系进行整合,这样阴阳家才正式确立。

阴阳家学派在以后已不复存在。《汉书·艺文志》著录阴阳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还可以看到一些关于阴阳家的学说内容。

天文

淮南子·天文训》讲天地的起源和演化问题,认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后,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凝结为地;天为阳,地为阴,二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可见,阴阳是两种哲学上(非科学)的基础粒子,古人认为是宏观物质形成的基础。

中医学

阴阳学说源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古时的人民从生活中,观察到各种对立的自然现象,它是一种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概念,如天地、日月、昼夜、暑寒、雌雄、上下等,并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故《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由此,中医学发展出人体阴阳理论来判断疾病与决定治疗方向。

人体不同的部位、组织,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动,都可划分为阴阳两类,例如:

  • 为阳、为阴;
  • 外为阳,内为阴;
  • 上为阳,下为阴;
  • 动为阳,静为阴;
  • 流动性佳为阳,流动性差为阴;
  • 为阳,津液为阴。

按照同样道理,身体经络分为阴与阳,不同的证类型亦可按阴阳划分,故有同病不同治的说法,就是因其‘阴阳消长’不同而来。

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故阴阳可无限细分,而这概念亦应用于中医学上,以解释生理活动的不同状态。例如:五脏为阴;当中的每一个脏器,其活动状态又可细分为阴阳,如阴、肝阳;阴、肾阳等。

孙子兵法

太极的思想:“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二天一流

二天一流中所谓“二天”就是指“二天晒日”(《五方之太刀道序》)之意,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即阴与阳,也就是象征对立的事物。世界一切都是由相对事物组成,由这些相对事物相互浸透而使所有事物发展统一,生新的事物。二刀的技法简单的讲就是统一左右两手手上大小二刀的动作,由此达到战胜对手这一目的。由这对立的二极昇华统一而发展这个事实,不单是剑术,甚至是“世界之理”(武藏书状) 因此命名为“兵法二天一流”。

主条目:

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之道,曰阴与阳也”,并引用孔子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所以说儒家认同:“道者,阴阳变化之理也。”道,即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

系辞传又说:“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的“太极”与“道”字相通,正因为万物由“道”所生,因此万物变化均由太极,化成两仪、四象、八卦。所以易经的卦象才能盖括所有变化,成为筮卜的依据。也就是:

     = 太极 =  + 

譬如所谓的“现实”包含了“存在”与“虚无”(参见实在论)。

至宋朝之后,道教思想家为了区别先天的气与后天的气,采用古字“炁”来代表先天的气,代表无极,氣则被当成是后天的气,为太极。这两个字的意义又被分开。但是除了道教文献之外,通常都以氣来概括。

太极图

大约在北宋年间,出现了道教太极图。太极图以一条曲线将圆形分为两半,形成一半白一半黑,白者像阳,黑者像阴,白中又有一个黑点,黑中又有一个白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分开的两半,酷似两条鱼,所以俗称阴阳鱼

太极符号()的Unicode编码是0x262f(十六进位),在网页HTML当中可以写成☯

术数

  • 日本神道下以源自中国的阴阳五行为基础的阴阳道(在日本是法术的代名词),古代在律令制管理下中务省的阴阳寮内所属的官职之一,称作阴阳师(日语:阴阳师/おんみょうじ Onmyōji *)。

禅宗

科学上的意义

庞加莱对偶

丘成桐曾评论说:“我们中国喜欢讲的阴阳,其实就是一个属于几何对称。在数学上有一个叫庞加莱对偶的概念,其实就是阴阳,但这个概念要比阴阳具体得多,同时也真正用在了数学的发展上[3]。”

量子力学

波耳的量子力学互补原理和大象勋章上的太极图以及格言-对立即互补(Niels Bohr's complementarity principle in quantum theory of mechanics and taichi on Order of the Elephant: contraria sunt complementa

爱因斯坦曾于1909年提出,在描述光的物理行为时,必须将其波动性与粒子性都纳入考量。1923年,路易·德布罗意假定物质粒子也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这一论述后来称为德布罗意假说。1927年,戴维森-革末实验证实了德布罗意假说。这一系列重要发展促使玻尔与海森堡聚焦研究波粒二象性,可是,由于其极具难度,尽管绞尽脑汁研究探索,他们仍旧无法找到正确解答[4]。1927年2月,玻尔在挪威疗养时构想出了互补原理[5]。这一原理阐明,基于不同的实验框架,事物会表现出像波粒二象性这样明显对立的双重性质[6]。在同一段时期,海森堡也发展出不确定性原理。那年秋天,海森堡升迁为莱比锡大学的教授。从4月份开始,延续了一整个暑期,奥斯卡·克莱因负责听写玻尔口述与修改关于互补原理的论文。同年9月,在意大利科莫召开的伏打会议中,玻尔首次提出互补原理[7]。从量子力学的新概念所衍生的哲学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尽管为量子力学贡献良多,爱因斯坦对于这些新概念还是提出了诸多批评。互补原理也不在例外。爱因斯坦与玻尔后来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争,直到爱因斯坦去世[8]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告终,玻尔在1945年8月25日回到了哥本哈根,并于9月21日重新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9]。1947年10月17日,在克里斯蒂安十世的追悼仪式上,国王弗雷德里克九世宣布授予玻尔大象勋章。通常只有王室成员和国家元首能获此殊荣。国王说这一荣誉不仅仅只是授予玻尔个人,更是授予整个丹麦科学界[10][11]。玻尔设计了自己的纹章。纹章中附有太极图以及格言“对立即互补”(拉丁语contraria sunt complementa[12][11]

文化

科学分支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翻译

  • 主条目:氧化还原
  • 定义:涉及电子转移(得失电子)的化学反应称之氧化还原,所以氧化还原一定会有失电子者(还原剂)和得电子者(氧化剂)的参与
  • 反应过后反应物氧化数改变的反应
  • 反应过程
    • 有的反应物失电子(定义为氧化),因为电子带负电所以反应后氧化数上升),例如:失去、得到氧。
    • 有的反应物得电子(定义为还原),因为电子带负电所以反应后氧化数下降),例如:失去氧、得到氢。
    • 因此氧化还原反应必相伴发生。

无极

宋朝周敦颐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参考文献

引用

  1. 山水之陰阳. [2018-01-03]. 
  2. 2.0 2.1 徐复观. 中国人性论史. : 510–511. 
  3.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10/JXViV3L0nQuP1dTu.html 丘成桐演讲全文:工程上取得很大发展,但理论基础仍非常薄弱,人工智能需要一个可被证明的理论作为基础 | CNCC 2017
  4. Pais 1991,第301–302页.
  5. Kumar 2011,第229–230页.
  6. MacKinnon 1985,第112–113页.
  7. Pais 1991,第311页.
  8. Dialogue 1985,第121–140页.
  9. Pais 1991,第504页.
  10. Pais 1991,第166, 466–467页.
  11. 11.0 11.1 Wheeler 1985,第224页.
  12. Copenhagen.

来源

书籍
  • 魏哲彰:《人体图形》,台北:世茂出版社,2005. ISBN 957-776-354-5.

外部链接

参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