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黄帝

黄帝(约公元前2711年—约公元前2599年),古代传说人物,为《史记》中的五帝之首。神话传说其父亲少典有熊国君,因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长居姬水,为,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相传其出生于三月初三,俗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1]

目前最早明确对黄帝的传世文献来自战国中期齐威王铜器金文。在汉朝之后,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黄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被视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是古代华夏部落领袖之一,为中华民族汉族的血亲祖先[2]。黄帝乃五帝之首。黄帝和炎帝并列的说法例如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也成为了汉人以至清朝以后中国人自称的说法之一[3]神话中的炎帝及黄帝可能为远古部落联盟共主。[4]根据《山海经》,炎帝在阪泉之战败给黄帝而后蚩尤纠集炎帝的部属再于涿鹿之战败给黄帝[5][6]。据西晋帝王世纪》和先秦《世本》等著述,黄帝就是人皇,也称泰皇天皇地皇人皇,三皇之中人皇最为尊贵。

文献记载

传世文献中,以《左传》及《尸子》的记载为最早,《尸子·神明》:“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被认为是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与《国语》中,也有对黄帝的记载。至汉朝之后,传世文献增加,对于黄帝的记载也变多。

《左传》记载,前525年郯子访问鲁国时,举出古代帝王,称黄帝氏为云师,以云为名。同时,将黄帝列在炎帝之前。[7]

《史记》记载,对黄帝的祭祀最早出现于战国秦灵公[8]

姓氏与称号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路史》记载黄帝姓公孙[9],《国语》则记载黄帝依姬水而成长,因此为姬姓[10]。清朝学者崔述认为公孙是诸侯之孙的称谓,并不是姓,且上古时代不存在这种称谓[11]

其称号黄帝,传统上以五德终始说来解释,认为其代表土行的黄色。甲骨文学者许进雄认为,在甲骨文中,“黄”源自于“”,是一种玉,黄帝的称号可能与古代配戴玉的习俗相关[12]

简介

据《汉书人表考》卷一载:“黄帝,有熊国国君武王少典之子。少典娶有蟜氏,名附宝,感大电绕枢,孕二十五月,以戊巳[注 1]日生黄帝于天水。”[13][注 2]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轩辕之丘”位于新郑的说法出《大明一统志》。相传黄帝出生于夏历三月初三,一说生于二月初二,俗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炎、黄二帝展开阪泉之战,黄帝胜[14]。最后,黄帝集结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打败、擒杀了蚩尤[15],统一中原各部落。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色尚黄,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故自称为黄帝[16][17]。从此,黄帝成为“天下共主,其地位最终确立。

路史·后纪一》载:“黄帝始分土建国”。据说,黄帝奠定天下后,“命风后方割万里,画野分疆,得小大之国万区”,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18]。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他定期巡视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况,因此深得人民的爱戴。

此外,黄帝当共主的时候,去古未远,人民生活简朴,故黄帝教民生火做饭,吃熟食,又创纺织技术,制作衣服冠冕,御寒护体。他又命大臣负责不同的技术创造,如羲和常羲分别负责观测太阳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创制律吕大挠创立甲子隶首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制作乐律律历。黄帝还让伶伦制造乐器沮诵仓颉造字,史皇作图,雍父杵臼夷牟共鼓货狄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19],她教人民养蚕缫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名嫫母,传说发明了镜子,虽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20]。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21]。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据《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西经、大荒东经,北方的北狄、西方的犬戎、东方的东夷都是黄帝后裔。《世本》记载黄帝曾与鬼方联姻[22]

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之子玄嚣帝喾,帝喾是商、周的神祖。《史记·周本纪》载,帝喾元妃姜嫄即周人始祖后稷(弃)的母亲。《史记·商本纪》载,帝喾次妃简狄则是商部落始祖的母亲。

黄帝的另一子昌意直接与华夏族有关。据《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娶嫘祖为妻,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即高阳氏)。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瞽叟,瞽叟生。《国语·鲁语》载:“殷人帝舜而祖契”。另据《世本》,颛顼生,其形为白马。天帝派火神祝融杀死鲧后,剖开鲧的腹部,生出一条黄龙,即大禹(据《山海经·海内经》)。大禹是华夏部族的祖神。

历代神化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史记·孝武本纪》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断斩非鬼神者。百馀岁然后得与神通”,“仙登于天”;《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黄帝在道教中被尊为道家开创者之一,有特殊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刘弘认为黄帝在汉朝时代的地位并不如后世这么高,其地位低于女娲,可能与伏羲相等[23]

相传黄帝亦通晓医术,中医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问题的问答体裁编著的,分成《素问》与《灵枢》二部。但实际上可能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的作品[注 3]

黄帝崩,葬桥山(关于桥山的所在地历来有所争议,现今学术界较认可的说法是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温泉屯乡里虎沟村西南之桥山,其上直至后唐仍有黄帝庙并享有祭祀,直至统治中国北方后,从此断祀)。而陕西黄帝陵则为衣冠冢,处于中原汉族区域,因此,自秦统一中国后,历朝历代每岁祭奠黄帝陵延续不断,并且被历代帝王上升为国家大典,被称为“天下第一陵”。但实际上,黄帝陵只属一个衣冠冢,黄帝陵前碑亦表明此事,另外,根据文献记载,黄帝离世之时在鼎湖铸鼎,鼎成有飞龙乘彩云,黄帝驾龙而归天。

考古证据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被认为可能与黄帝有关。

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河洛古国”被认为是黄帝时代的都城遗址[24]

近代研究

1894年,拉克伯里(法语:Terrien de Lacouperie)在其著作《中国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Western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sation from 2300 B.C.to 200 A.D),主张黄帝来自两河流域,经昆仑山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这个说法得到章太炎的支持。

关于黄帝、炎帝蚩尤关系的学术讨论上,目前结论是中国远古文化并非来自单一来源,而黄帝、炎帝和蚩尤比较可能代表三种不同地区的远古文化,和考古学找出的各地的文化系统相符,如辽河文明(红山文化)与黄河文明(仰韶文化)、长江文明(良渚文化)。因此,蚩尤与黄帝、炎帝榆罔合称为“中华三祖”。[25][26]

美国学者许靖华认为,在公元前六千多年的气候变冷,使原居于叶尼塞河流域的汉藏人南下,击败了原居于中国的苗族傜族先民,据有中国中原地区,因此形成了黄帝击败蚩尤的传说。黄帝代表了由蒙古叶尼塞河进居中原的汉藏人,而炎帝与蚩尤则代表了原居中国东南的苗族与傜族先民[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杨宽认为,黄帝是周人将殷商的上帝观念加以转化及利用的传说[28]

中国台湾省学者徐中舒丁山考据,最早来源为齐威王田因齐所铸战国中期铜器中的铭文,是陈侯因敦拓本,铭文第四行第三字起为“高祖黄帝,迩嗣桓文”[29],时间约为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间。在同时期邹衍著作中也提到黄帝,说明在战国时期中期,在齐国已有黄帝传说,田齐君主以黄帝为高祖[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余太山认为,月氏塞种的先祖为允姓之戎。允姓之戎起源自少昊之后,由若水移居至伊洛之间,逐步西迁,后建立贵霜王朝与月氏等。由于月氏与塞种皆具有原始印欧人血统[31][32],他进而推测,与允姓之戎一样,源自黄帝的氏族,如陶唐氏有虞氏、少昊等,皆可能带有原始印欧人血统[33],但考古学和基因研究基本否定这一推测。而曾宪法认为塞种人起源于克里米亚半岛与黑海北岸,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东扩至罗布泊[34]。考古学的研究指出,汉代以前古代印欧人种东进的地理介限位于新疆东部至甘肃西部之间,在此以东的地区不存在具有印欧人种型态的类群[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田阡子等人的基因研究指出,汉藏人起源自东亚南部,于4万至2万年前间北上至黄河中上游[36]

影响

2021年4月5日 海峡两岸同步举行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黄帝被尊奉为“中华始祖”。柳翼谋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

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逐渐形成汉族,因而他们被视为汉民族共同的祖先,故华人(包括部分海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早在春秋战国时,新郑就有三月三风后顶拜轩辕的习俗。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据史书记载,轩辕黄帝故里在河南新郑[37]。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由民间自办,一直如此[38]。此外在陕西黄帝陵浙江缙云县也有举行祭祀或拜祖活动。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属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于每年中国农历三月初三在黄帝故里河南省新郑市举办的祭拜性活动。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中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余秋雨,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著名演员唐国强[39]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等等各界优秀的炎黄子孙出席历届大典[40]

2006年5月20日,黄帝陵祭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国务院确定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编号480Ⅹ-32)。

家庭

  • 父母
    • 少典(《史记·五帝本纪》、《国语·晋语四》)
    • 附宝(《帝王世纪》)
  • 兄弟
    • 炎帝(《国语·晋语四》)
  • 妻妾
    • 嫘祖(《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
    • 女节(《帝王世纪》)
    • 彤鱼氏(《路史·黄帝纪》、《帝王世纪》,《汉书·古今人表》作“肜鱼氏”,《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作“费修”)
    • 嫫母(《汉书·古今人表》、《路史·黄帝纪》、《帝王世纪》)
  • 子女
    • 玄嚣,己姓。(《史记·五帝本纪》、《国语·晋语四》)
    • 昌意(《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
    • 青阳,姬姓。(《国语·晋语四》、《帝王世纪》)
    • (《路史·黄帝纪》)
    • 夷鼓,己姓。(《国语·晋语四》、《汉书·古今人表》、《帝王世纪》,《路史·黄帝纪》作“夷彭”)
    • 苍林,姬姓。(《国语·晋语四》、《汉书·古今人表》、《路史·黄帝纪》)
    • 禺阳,任姓。(《路史·黄帝纪》)
    • (《路史·黄帝纪》)
    • (《路史·黄帝纪》)
    • 苗龙(《山海经·大荒北经》)
    • 骆明(《山海经·海内经》)
    • 禺虢(《山海经·大荒东经》)

影视形象

注释

  1. 此干支日有误,在六十甲子中,阳干需配上阳支,阴干亦同,戊为阳干,巳为阴支,不符天干地支记日规则。
  2. 清水县三门乡三皇沟
  3. 中国典籍书名冠以“黄帝”二字者,《汉书·艺文志》著录15种,《隋书·经籍志》著录26种,《旧唐书·艺文志》著录18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30种,共89种。

参考文献

  1.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 [2018-04-18 18:38]. 
  2.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3. 李学勤《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中说:“《大戴礼记·帝系》详细地载了黄帝二子的后裔谱系,……既然各种古书都记有基本相同的记载,意义是不容抹杀的。”
  4. Chi Li; Ji Li.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 anthropological inquiry. Russell & Russell. 1928. 
  5. 任宪宝主编. 中国通史 中国上下五千年 上.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05: 43. ISBN 7-5044-9125-1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6. 陈杰,石荣传编著. 考古图说原始社会、夏、商、西周.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8.06: 35. ISBN 978-7-5539-5994-8. 
  7. 《左传》昭公17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8. 《史记封禅书》:“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9. 路史》:神农之同母弟勖,其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
  10. 《国语·晋语四》: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 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姬酉祁巳滕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唯青阳与仓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同德之难也如是。 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11. 《崔东壁遗书·补上古考信录之上·黄帝氏》:按国语云黄帝姓姬,且公孙者,公之孙也,公族未及三世则无氏,氏之以公孙,非姓也,况上古之时安有是哉!
  12. 许进雄《古事杂谈》〈黄帝为什么服戴玉珮?〉:“历来以为黄帝的取名来自其顺应土德而崇尚黄色。……但五帝中,只有黄帝是以颜色命名的。在邹衍创演五德相胜学说之前,其名字已出现于铜器铭文,而且战国之前,中国也不见有尚黄的习俗。因为根据考古资料,中国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普遍喜爱鲜明的红色及黑色,并以之为尊贵者的装饰色。战国时代的人大概根据周代尚赤的事实,应用五行相生相胜的新理论,附会黄帝的名字,推算上古各帝王所应崇尚的颜色,才得出黄帝应土德这种不正确结论。商代的甲骨文显示,黄是一组玉珮的象形字,……所以黄帝很可能便是以璜珮来取名字的。……玉珮是带上的悬挂物,很可能黄帝所创衣制就是以璜珮增饰并用以表示阶级。……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后人命名这创建人为制度的君王为黄帝,是因为他以璜珮来表示不战的用心,并以之区分阶级,强固社会的秩序。”,台湾商务印书馆,2013年二版。
  13. 水经注》载:“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
  14. 《史记·五帝本纪》:“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15.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16. 《史记·五帝本纪》:“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17. 太平御览》卷七九引《蒋子万机论》说:“黄帝之初,养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惊,介胃不释,黄帝……于是遂好营垒,以灭四帝。”
  18. 《史记·五帝本纪》:“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䇲。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19.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20.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21. 国语·晋语四》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衣是也。”
  22. 《竹书记年》:“武丁三十有二祀,伐鬼方。”《集注》:“世本:‘黄帝娶于鬼方氏。’”
  23. 刘弘〈汉画像石上所见太一神考〉:“在汉代典籍中,黄帝的地位要低于女娲,而至多与伏羲(太皞)相捋。”,发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7月第4期。
  24. “河洛古国”和黄帝到底什么关系?首席科学家为您揭秘. 央视网. 
  25. 红山文化玉器与黄帝图腾对应?
  26. Kong,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 Source Book,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China: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K Press. 2007-04-01: 23–. ISBN 978-962-937-140-1 (英语). 
  27. 甘锡安译,许靖华著《气候创造历史》,台北联经出版社,2012年。
  28.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29. 《中国古代历史图谱·原始社会卷》
  30. 徐中舒〈陈侯四器考释〉:“陈侯因资镐当为元前375年顷所作器,其铭文称黄帝为其高祖,此即黄帝传说已流传于当时之确证;然此种传说在此时以前或时代稍后之著述中,仍不多见。……西周或春秋时代以前之著作,……其涉前代之史事,仅溯殷之高宗,帝乙,夏禹为止。……《论语》、《孟子》、《墨子》三书,惟以尧舜禹稷为最古之君王。……《荀子》书屡屡称述尧舜而不及黄帝一词。《山海经》、《管子》、《庄子》、《国语》、《左传》皆有关于黄帝之传说,然其著述之年代不明,且多经后人殽乱伪作,故不具论。黄帝传说见于记载可考者,当以陈侯因资镐为最早,再次则为邹衍之《终始五德》。邹衍齐人,其年代据《史记》当齐威宣之世,与陈侯因资镐之年代相当,或稍后。”,发表于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卷4期,1933年。
  31. 余太山,〈贵霜的族名、族源和族属〉,发表于《文史》第38辑,1994年。
  32. 余太山《塞种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页138-141。
  33.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34. 曾宪法《先秦时期塞种人之族源及其东渐问题》
  35. 《山东临淄周-汉朝人骨种族属性的讨论》
  36. 田阡子、孙宏开、江荻《汉藏语数据与东亚人类的渊源》:“汉藏语群体的祖先最初来源于东亚的南部,在约20000到40000年前,一个携带Y染色体m122突变的群体最终到达了黄河中上游盆地,在这里约10000年前发展起了新石器文化”
  37. 新郑的黄帝考古学文化. 河南省人民政府. 
  38.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腾讯 大豫网. 
  39. 参会人物. 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40. 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隆重举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外部链接

参见

前任:
炎帝
中国中原地区君主 继任:
长子少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