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

出自求聞百科
成吉思汗

Чингис хаан
(元太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鐵木真像
第1代蒙古大汗
統治1206年春天[1]-1227年8月25日
登基丙寅虎年春天
1206年春天
漠北草原斡難河之源頭附近,位於今蒙古國肯特省,舉行庫里爾台
前任大蒙古國建立)
繼任窩闊台汗(元太宗)
出生金世宗大定二年壬午馬年四月十六日[2][3]
1162年5月31日
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
逝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丁亥豬年七月十二日(六十六歲)
1227年8月25日(1227歲-08-25)(65歲)
薩里川哈老徒行宮,今中國六盤山
安葬
王后
子嗣子:
全名
  • 名字
    鐵木真(ᠲᠡᠮᠦᠵᠢᠨ
年號
尊號
成吉思皇帝[4]
諡號
聖武皇帝(元世祖至元三年追諡)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元武宗至大三年加諡)
廟號
太祖元世祖至元二年追尊)
父親也速該
母親訶額侖
宗教信仰騰格里薩滿教
成吉思汗
漢語名稱
漢語成吉思汗
藏語名稱
藏語 ཐའི་ཛང་ཇིང་ཁི་
蒙古語名稱
傳統蒙文 ᠴᠢᠩᠭᠢᠰ
ᠬᠠᠭᠠᠨ
西里爾蒙文 Чингис хаан

成吉思汗蒙古語ᠴᠢᠩᠭᠢᠰ
ᠬᠠᠭᠠᠨ
鮑培轉寫Činggis qaγan秘史記音:成吉思·合罕[6]西里爾字母Чингис хаан國際音標:[tʃiŋɡɪs xaːŋ] 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聆聽;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皇帝[7]成吉思可汗[8]。民國以前的漢文蒙古史料中除史集及新元史本紀外都以成吉思可汗及成吉思皇帝稱呼,成吉思汗稱呼為民國自西方翻譯而來。(《元朝秘史》記載為成吉思皇帝,《蒙古秘史》漢文版是現代翻譯。)為蒙古人蒙古帝國與元朝的奠基人、政治家、軍事家,皇帝大蒙古國可汗),為元朝建立者元世祖忽必烈的祖父[9][10]鐵木真蒙古語ᠲᠡᠮᠦᠵᠢᠨ鮑培轉寫Temüǰin秘史記音:帖木真西里爾字母Тэмүжин),滿清官譯為特穆津[11]。也有其他譯法忒沒真[12],意為「鐵匠」或「鐵一般堅強的人」、「鐵人」[13]孛兒只斤 [14]蒙古語ᠪᠣᠷᠵᠢᠭᠢᠨ鮑培轉寫Borǰigin西里爾字母Боржигин),尼倫蒙古乞顏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時被諸王和群臣上蒙語尊號成吉思合罕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太祖[15]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聖武皇帝[16][17][18]至大二年十二月六日(1310年1月7日),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諡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諡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19]

在他眾子中,最為著名的四位分別是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台為國主,欽定窩闊台為繼承人。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後,拖雷自動退出繼承人的選拔,擔任監國兩年後,1229年,拖雷和宗王們一起擁戴自己的三哥窩闊台登基。於1232年九月,在消滅金朝軍隊精銳主力後,拖雷去世,1234年2月9日,蒙古帝國滅金朝,為將來忽必烈揮軍南下攻打南宋打下基礎。

成吉思汗率領蒙古軍隊征戰歐亞國度常以屠城而聞名,並被許多人視為種族滅絕的統治者。[20]

生平經歷

早年

蒙古國肯特省達達勒縣的成吉思汗出生地紀念碑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成吉思汗生於漠北草原。成吉思汗父親為其乞顏部酋長也速該。其名字「鐵木真」之由來,乃是因為在他出生時,其父也速該正好俘虜到一位屬於塔塔兒部族,名為鐵木真兀格的勇士。按當時蒙古人信仰,在抓到敵對部落勇士時,如正好有嬰兒出生,該勇士的勇氣會轉移到該嬰兒身上。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名遂因此而來。傳說成吉思汗出生時,手中正拿著一血塊,寓意天降將掌生殺大權。

在帶鐵木真去弘吉剌部娶親後回來的路上,途經塔塔兒部,也速該遭到塔塔兒部殺害(懷疑被毒死),之後乞顏部族的泰赤烏氏首領塔里忽台因不滿也速該生前的所作所為,在也速該死後對鐵木真一家進行報復,命令部眾們遷至他地,孤立鐵木真一家,但鐵木真一家靠著毅力艱苦的活了下去。

就在鐵木真漸漸出落成一個魁梧英俊的少年時,有三次劫難卻意外地降臨到他的頭上。

  • 第一次是:脫離他們家族的泰赤烏氏擔心鐵木真長大後報仇,於是對鐵木真家進行了突襲,並且計劃將被捕的鐵木真處死。鐵木真靠著父親的舊部鎖兒罕失剌以及其子沈白赤老溫,其女合答安的協助脫逃,才因此逃過了一劫。身為長子的他,要攜母和弟妹們走到不兒罕山區,逃避泰赤烏氏追捕長達數年,自此形成他剛毅忍辱性格。
  • 第二次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一幫盜賊把他家僅有的幾匹馬搶走。在與盜賊的搏鬥中,鐵木真被盜賊射中喉嚨。危難之際,一個名叫博爾朮的青年拔刀相助,趕跑了盜賊,奪回了馬匹,鐵木真得以倖免於難。
  • 第三次是:成年後,鐵木真與孛兒帖結婚時,三姓蔑兒乞部的首領脫黑脫阿,為報其弟赤列都的未婚妻訶額侖當年被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所搶之仇,突襲了鐵木真的營帳。在混戰中,鐵木真逃進了不兒罕山(今肯特山),他的妻子和異母卻變成了脫黑脫阿的俘虜。

然而,三次劫難並未擊垮鐵木真,反倒增強了他的復仇心理。他發誓要奪回家裡失去的一切。鐵木真深知,要想立足,必須擁有實力。於是,他把妻子嫁妝中最珍貴的「黑貂皮」獻給了當時草原上實力最雄厚的克烈部落統領王汗。利用王汗的勢力,鐵木真不僅收攏了他家離散的部族,還在王汗及幼時「安答」(義兄弟)札木合的幫助下,擊敗了三姓蔑兒乞部首領脫黑脫阿忽都父子,救出了妻子孛兒帖和異母。

自此鐵木真和札木合兩人一起在部落共同生活。

成為乞顏部的可汗

由於鐵木真提拔一些非貴族的人為將領,引發札木合不滿,最終雙方決裂。1182年,鐵木真被推舉成為蒙古乞顏部的可汗。

軍事生涯

統一蒙古各部

1190年,在鐵木真的領導下,乞顏迅速發展壯大,引起札達蘭部首領札木合的不滿。札木合以其弟弟紿察兒被鐵木真部下所殺為藉口,糾集了13個部落三萬餘人,向鐵木真發起進攻。鐵木真也動員了部眾十三翼(即13個部落)迎擊,即著名的十三翼之戰。鐵木真雖兵敗退至斡難河畔哲列捏狹地,但萬萬沒想到獲勝的札木合卻失去了人心。戰後,因為札木合把俘虜全部處死,將俘虜分七十大鍋煮殺,史稱「七十鍋慘案」。這種慘不忍睹的場面,連其部下也「多苦其主非法」,甚至擔心起自己的命運來。相反的,寬厚仁容的鐵木真贏得了人心,那些擔心自己命運的札木合的部下紛紛倒向鐵木真。此戰鐵木真敗而得眾,使其軍力得以迅速恢復和壯大。鐵木真的部眾一下子增加了許多。1196年,塔塔兒部首領蔑兀真笑里徒反抗金朝,金朝丞相完顏襄克烈王汗和鐵木真聯合出兵進攻塔塔兒,塔塔兒部大敗,蔑兀真笑里徒被殺。鐵木真遂被金朝封為「札兀惕忽里」,即部落官。

主兒乞部偷襲鐵木真的後方營地,被鐵木真剿滅[21]。1201年,泰赤烏部、塔塔兒部、蔑兒乞部等11部推舉札達蘭部的札木合為「古兒汗」,聯兵攻打鐵木真。鐵木真聯合王汗,於闊亦田之戰擊敗札木合等十二部聯軍。聯軍潰散後,鐵木真追擊並剿滅了泰赤烏部[22]。1202年,殺死塔塔兒部首領札鄰不合併屠殺殘餘的塔塔兒人,憶起少年時,父親也速該遭塔塔兒所害,臨命終時的遺言,遂將凡是身高超過車輪高的塔塔兒士兵、男子通通都殺光,手法殘忍震驚蒙古諸部族。

1203年,王汗將鐵木真收為義子,導致桑昆跟鐵木真仇恨,札木合鼓動桑昆聯合王汗夾擊鐵木真。合蘭真沙陀之戰爆發,這是鐵木真經歷的最為慘烈的一仗,只剩下19人隨他敗走班朱尼河[23][注 2],北上貝爾湖途中陸續追隨而來的部眾也只有2千6百人[24][25]。同年秋天突襲王汗駐地,三天後完全消滅克烈部。王汗逃到鄂爾渾河畔之後被乃蠻人殺死。而其子桑昆則逃到庫車,被當地人殺死。

1204年,鐵木真征伐蒙古草原西邊的太陽汗,於納忽崖之戰擊敗乃蠻大軍,太陽汗當場被殺。秋,於合剌答勒忽札兀兒擊敗蔑兒乞部首領脫黑脫阿[26]。1205年,鐵木真於額爾齊斯河擊敗蔑兒乞乃蠻殘部聯軍,蔑兒乞首領脫黑脫阿陣亡,其子逃往康里欽察,乃蠻部王子屈出律則逃亡西遼[27]。1206年,札木合被叛變的將領送到鐵木真之手,札木合請死,鐵木真便殺了他。爾後,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

稱成吉思汗

1206年春天,蒙古貴族們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諸王和群臣為鐵木真上尊號「成吉思汗」,正式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 [9]蒙古帝國大汗),這是蒙古帝國的開始。成吉思汗遂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應用範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貴族民主為基礎的蒙古貴族共和政體制度。

威脅西夏

蒙古分別在1205年、1207年及1209年三次入侵西夏,逼使西夏臣服。1210年,西夏向蒙古稱臣,並保證派軍隊支持蒙古以後的軍事行動,此外,西夏皇帝夏襄宗獻女求和,把察合公主嫁給了成吉思汗。

征服森林部落

1207年,成吉思汗命長子朮赤征森林部落。[28][29]

降葛邏祿

1210年,成吉思汗命忽必來葛邏祿,首領阿兒思蘭汗率部降。[30]

消滅金朝未果

1210年,成吉思汗與金朝斷絕了朝貢關係(約從1195年開始)。

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入侵金朝,在1211年的野狐嶺會戰擊敗四十萬金軍,並在次年和第三年陸續攻破金朝河北、河東北路和山東各州縣,1214年三月,金宣宗遣使向蒙古求和,送上大量黃金、絲綢、馬匹,並將金衛紹王的女兒岐國公主送給成吉思汗為妻,還有童男女五百陪嫁。成吉思汗從中都撤兵。

在金朝的東北地區,1212年,契丹人耶律留哥遼東起兵反抗金朝,並宣布歸附蒙古,耶律留哥和蒙古聯軍打敗前來征討的六十萬金朝軍隊,1213年,耶律留哥自稱遼王,1215年春,耶律留哥攻克金朝東京(今遼寧省遼陽),並占領金朝東北大部分地區。1215年十一月耶律留哥秘密與其子耶律薛闍帶着厚禮前往漠北草原朝覲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極為高興,賜給耶律留哥金虎符,仍舊封他為遼王

為了遠離蒙古的威脅,1214年6月27日,金宣宗離開中都,遷都汴京,得知金朝皇帝離開,成吉思汗下令入侵中都,蒙古軍在1215年5月31日占領中都,金朝在黃河以北之地陸續失守。

占領中都後,成吉思汗返回蒙古草原,1217年,成吉思汗任命大將木華黎為「太師國王」,讓他負責繼續入侵金朝,經過木華黎和他的兒子孛魯十年的戰爭,到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前夕,蒙古軍隊基本占領金朝黃河以北的所有領土,金朝的領土僅局限於河南陝西等地(當時的黃河取道江蘇北部的淮河入海)。

1217年,成吉思汗派大將速不台追擊脫黑脫阿諸子忽都、合剌、赤剌溫,次年於楚河地區剿滅蔑兒乞殘部。[31][32]

正當金朝危在旦夕時,中亞的花剌子模王國惹怒蒙古,成吉思汗性急,轉而報仇,暫時無暇顧及繼續入侵金朝。

滅西遼及花剌子模

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去世前夕。大蒙古國版圖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前夕,大蒙古國金朝南宋大理國吐蕃形勢圖,大蒙古國和金朝的東部邊界基本以黃河為界,1227年蒙古滅西夏,1227年金朝領土基本只剩河南和陝西。

早在1211年春天,畏兀兒亦都護巴而朮·阿而忒·的斤便歸附蒙古。[33]至1218年春季,成吉思汗派遣的蒙古使團到達花剌子模王國,請求摩訶末蘇丹簽訂與蒙古的條約。條約簽訂後,花剌子模城市訛答剌長官海兒汗殺死路過此城的一支來自蒙古的由500人穆斯林組成的商隊,奪取貨物,僅有一人倖免於難逃回蒙古,成吉思汗派三個使臣前往花剌子模向摩訶末交涉,結果為首者被殺,另外二人被辱,成吉思汗更加憤怒,決定入侵花剌子模

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將哲別西遼,殺死西遼末代皇帝屈出律,平定西域。西征花剌子模進兵路上的障礙被掃除了。

1219年六月,成吉思汗親率蒙古主力(大約十萬人)向西侵略,並在中途收編了5萬突厥軍,1220年底,一直被蒙古軍隊追擊的花剌子模蘇丹摩訶末病死在寬田吉思海(今裏海)中的一個名為額別思寬島(或譯為阿必思昆島,已陸沉)的小島上,並在臨死前傳位札蘭丁。蒙古軍先後取得河中地區和呼羅珊等地,1221年,蒙古軍隊消滅花剌子模王國,1221年十一月,成吉思汗率軍追擊札蘭丁一直追到申河(今印度河)岸邊,札蘭丁大敗,僅僅率少數人渡河逃走。

當初,成吉思汗命令速不台哲別率領二萬騎兵追擊向西逃亡的摩訶末,摩訶末逃入裏海後,他們率領蒙古軍繼續向西進發,征服了太和嶺(今高加索山)一帶的很多國家,然後繼續向西進入欽察草原擴張。1223年,者別速不台迦勒迦河之戰(今烏克蘭日丹諾夫市北)中擊潰基輔羅斯諸國王公與欽察忽炭汗的聯軍,然後又攻入黑海北岸的克里木半島

1223年底,哲別速不台率軍東返,經過也的里河(今伏爾加河的突厥名,又譯亦的勒),攻入此河中游的不里阿耳,遭遇頑強抵抗後,沿河南下,經由裏海,鹹海之北,與成吉思汗會師東歸。在東返途中,哲別病逝。

攻西夏·去世

成吉思汗回師後干,再次入侵西夏。1227年8月25日(農曆七月十二己丑日),在蒙古軍圍困西夏首都時,成吉思汗病逝於今寧夏南部六盤山(一說靈州),享壽六十五歲。其死因至今眾說紛紜,《元史》記載:「(元太祖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於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

成吉思汗去世前向兒子們交代了滅金的計劃:「假道宋境,包抄汴京。」[34]後來窩闊台拖雷滅金朝,採用的就是成吉思汗的這個戰略。

此前西夏末代皇帝李睍已經答應投降,成吉思汗去世後,蒙古軍密不發喪,李睍開城投降後,前去參見成吉思汗,諸將託言成吉思汗有疾,不讓他參見。在成吉思汗去世三天後,1227年8月28日,諸將遵照成吉思汗遺命將西夏末帝殺死,西夏滅亡。[35]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西夏首都中興府(今寧夏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36]

蒙古祕史》記載成吉思墜馬跌傷[37]。而羅馬天主教教廷使節約翰·普蘭諾·加賓尼在《被我們稱為韃靼的蒙古人的歷史》稱成吉思汗可能是被雷電擊中身亡。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的遺體被葬在不兒罕山接近斡難河源頭的地方,這是他生前指定的墓地。《元史》則記載他和歷代元朝皇帝都葬於起輦谷。起輦谷的具體位置不詳。在今日蒙古國肯特省的不兒罕山間有一片被稱為「大禁忌」的土地,為達爾扈特人世代守護,相傳是成吉思汗的墓地所在。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鄂爾多斯高原上,有一座蒙古包式建築宮殿,為成吉思汗的衣冠冢,經過多次遷移後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縣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頭市185公里。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一、五月十五、八月十二和十月初三,為一年四次的大祭。

有傳言認為成吉思汗可能是遭三子窩闊台毒殺,原因是當時大汗打算傳位給窩闊台,但突然改變主意,欲傳位給四子拖雷,窩闊台為保汗位,所以毒殺其父。《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關於成吉思汗之死的論述與諸多的死亡故事相反,認為成吉思汗在游牧帳篷中去世,與他在游牧帳篷中的出生情形相似,這說明他在保存其本民族傳統生活方式方面非常成功;然而,他保持其自身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卻改變了人類社會。他在故土安葬,沒有一座陵墓,沒有一座寺廟,甚至沒有一塊用來標示其長眠之地的小墓碑。按照蒙古人的信仰,遺體應該在靜穆中離去,並不需要紀念碑,因為靈魂已經不在那裡了;靈魂繼續活在精神之旗中。但他的精神之旗在1937年從蒙古中部的黑尚赫山下月亮河畔的寺廟裡消失了。虔誠的喇嘛們護衛幾個世紀的聖物,在由當時斯大林的追隨者霍爾洛·喬巴山開展的遏制蒙古文化與宗教的運動中,永遠的消失了。

有一說法是成吉思汗要已征服之西夏前王妃為其進行口交,慘遭王妃將其陰莖咬斷,成吉思汗被閹割後重傷而亡,該名王妃亦自盡身亡。

尊諡廟號

至元二年十月十四日(1265年11月23日),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太祖[15]

至元三年十月十八日(1266年11月16日),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聖武皇帝[16][17][18]

至大二年十二月六日(1310年1月7日),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諡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諡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19]。《太祖皇帝加上尊諡冊文》[38],內容如下:


維至大二年、歲次己酉、某月、某日,孝曾孫嗣皇帝臣某,謹再拜稽首言:

伏以恢皇綱,廓帝紘,建萬世無疆之業;鋪宏休,揚偉績,遵累朝已定之規。式當繼統之元,盍有稱天之誄。孝弗忘於率履,制庸謹於加崇。欽惟太祖聖武皇帝陛下,淵量聖姿,睿謀雄斷,沛仁恩而濟屯厄,振羈策以馭豪英。惟解衣推食於初年,見君國子民之大略。玄符顓握,諸部悉平;黃鉞載麾,百城隨下。裔土兼收於夏孽,餘波克殄於金源。蕩蕩乎無能名跡,遠追於湯武;灝灝爾其為訓道,允協於唐虞。根深峻岳而維者四焉,囊括殊封而統之一也。

肆予小子,承此丕基。兩袛見於太宮,恆僾臨於端扆。祚垂鴻兮錫裕,尚期昭報之申;牒鏤玉以增輝,敢緩彌文之舉。謹遣某官某,奉玉冊玉寶,加上尊諡曰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

伏惟威靈昭假,景貺潛臻,闡繹吾元,與天並久。

稱號來源

「成吉思汗」是鐵木真於1206年獲得的稱號。「成吉思」的含義不明確,一種說法由「成」(蒙古語ᠴᠢᠩ鮑培轉寫čing西里爾字母чин,意思是「強」)派生而來。[39]另一種說法是來自海洋一詞,代表他像海洋一樣偉大(蒙古語ᠲᠡᠩᠭᠢᠰ鮑培轉寫tenggis西里爾字母тэнгэс)。「汗」原本寫作ᠬᠠᠨ(鮑培轉寫:qan,《蒙古秘史》記音:罕,西里爾寫法хан),直到13世紀末後人才更改為來自突厥語ᠬᠠᠭᠠᠨ(鮑培轉寫:qaγan,《蒙古秘史》記音:合罕,西里爾寫法хаан,意譯:皇帝)。[40][41]

皇帝和大汗的雙重身份

大蒙古國時期

「成吉思汗」源於蒙古語。「成吉思」為蒙古語ᠴᠢᠩᠭᠢᠰ鮑培轉寫Činggis西里爾字母Чингис的漢語譯音。「汗」是蒙古語ᠬᠠᠨ(鮑培轉寫:qan,《蒙古秘史》漢字記音:罕,西里爾拼寫хан)的漢語譯音,其後經突厥語又轉譯為漢字「合罕」(蒙古語ᠬᠠᠭᠠᠨ鮑培轉寫qaγan西里爾字母хаан[40][41],原義為「父主」;大部落首領多用此稱號。

現存的13世紀和14世紀期的眾多史料以及考古文物和摩崖石刻證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後,可能已經擁有皇帝和大汗的雙重身份。生活在草原地區的蒙古等民族用蒙古語稱呼鐵木真為「大汗」、「成吉思汗」;生活在西北地區的突厥和其他民族用突厥語或其他語言稱鐵木真為「汗」或者「可汗」[42];生活在漠南漢地和東北地區的契丹人、女真人、党項人等民族,在13世紀前期的時候,歷經遼朝金朝西夏等漢化政權,大部分已經漢化,通用漢語漢字,多稱鐵木真為「皇帝」;而生活在漠南漢地和東北地區的漢族人則直接使用「成吉思皇帝」一詞。大量歷史記載資料證明,1215年成吉思汗在攻取包括金中都在內的整個幽雲十六州之後,其在長城以南漢地的統治保留了一些遼、金等朝的舊俗,並且在這些區域的官方文件,直接應用了「皇帝」的尊號來指代歷任大蒙古國大汗。例如:

  • 1219年農曆五月,鐵木真派劉仲祿邀請長春真人丘處機前往蒙古草原的詔書中,自稱為「朕」,將自己建國登基稱為「踐祚」。
  • 1220年農曆二月丘處機抵達燕京後,得知鐵木真在中亞進行西征花剌子模的戰爭,覺得自己年事已高,西行太遠,希望約鐵木真在燕京相見,於是在三月寫了一份陳情表,在陳情表中,丘處機對鐵木真的稱呼是「皇帝」[43]。同年收到丘處機的陳情表後,鐵木真第二次派曷剌邀請丘處機前往中亞草原的詔書中,以「成吉思皇帝」和「朕」自稱[44]
  • 1221年南宋使者趙珙出使大蒙古國,回來後著有《蒙韃備錄》,書中對鐵木真的稱呼是「成吉思皇帝」。《蒙韃備錄》中提到,鐵木真在位時期,朝廷使用的金牌,帶兩虎相向,曰虎頭金牌,上書漢字:「天賜成吉思皇帝聖旨,當便宜行事」;其次為素金牌,書:「天賜成吉思皇帝聖旨疾」[45]。1998年,一塊「聖旨金牌」發現於河北廊坊,正面刻雙鈎漢字:「天賜成吉思皇帝聖旨疾。」和《蒙韃備錄》所記載的素金牌上漢文完全相同;背面牌心刻雙鈎契丹文,其漢語意思為:「速、走馬,或快馬」[46]。這塊聖旨牌的發現,說明鐵木真在世時,其官方中文稱謂作「成吉思皇帝」。
  • 1227年全真教道士李志常寫成的《長春真人西遊記》,記錄了丘處機從1219年受邀西行直至1227年去世的事跡,書中對鐵木真的稱呼是「成吉思皇帝」,將他下的命令稱為「聖旨」;書中也提到了鐵木真的侍臣劉仲祿前來邀請丘處機時攜帶了虎頭金牌,金牌上面的文字是:「如朕親行、便宜行事」[47],似乎在鐵木真時期,凡是針對漢地的蒙古官方文件,均把成吉思汗翻譯為「成吉思皇帝」。
  • 1232年南宋使者彭大雅隨奉使到大蒙古國,使者徐霆1235年—1236年隨奉使到大蒙古國,二人返回南宋後,彭大雅撰寫,並由徐霆作疏,合著《黑韃事略》,書中對鐵木真的稱呼是「成吉思皇帝」。
  • 2010年,刻有多位蒙古皇帝聖旨的全真教煉神庵摩崖石刻於山東徂徠山被發現[48][49][50],石刻一共四方,全部以漢語白話文寫就,記述了大蒙古國皇室成員歷代頒發給全真教掌教的官方文牒,其中有成吉思皇帝合罕皇帝(窩闊台貴由皇帝孛羅真皇后(窩闊台之妻)、唆魯古唐妃,以及昔列門太子和皙太子(均為窩闊台之子)等字樣[51],其中記敘的「甲辰年十月初八日」表明該條聖旨是乃馬真後稱制的1244年頒發,落款「庚戌年十二月」則表明該石刻刻於海迷失後稱制的1250年。聖旨石刻以漢語寫就,包含不同時期、不同蒙古大汗的聖旨記錄,為大蒙古國時期在漢地以中文「皇帝」作為蒙古大汗官方尊號的有力文物證據。
  • 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日本國書中,國書開頭自稱「大蒙古國皇帝」,在後面的內容中,自稱為「朕」,此時距離他1271年正式立國號「大元」,還有五年時間。

元朝時期

然而大蒙古國時期的「皇帝」,和後來元朝的「皇帝」稱號有本質的不同;前者是對「蒙古大汗」的漢式翻譯,而後者則是按照中原文明的傳統開立的新王朝君主,其「皇帝」稱號上承等朝代。在1259年蒙哥汗去世後,忽必烈認為自己是大蒙古國汗位的正式繼承者,自立為大汗,稱「大蒙古國皇帝」,並於1263年將大蒙古國的歷代大汗一併列入了自己新落成的太廟[52];由於最終忽必烈沒能獲得蒙古各部貴族認可為新一任大汗,其於1271年按照中原文明的傳統,建國號「大元」,因而元朝以後官方正史一直依照廟號將成吉思汗稱作「太祖」。此時的大元皇帝,與之前大蒙古國時期被稱作「皇帝」的蒙古大汗有本質區別——蒙古四大汗國的獨立、大蒙古國的分裂,標誌着忽必烈沒能正式繼承「大蒙古國」大汗之位;元朝,則是其新開創的王朝。元成宗時期,經過與蒙古四大汗國協商,元朝皇帝作為整個蒙古帝國共主的身份獲得四大汗國承認,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高統治者稱號的「皇帝」稱號和作為「大蒙古國」最高統治者稱號的「大汗」稱號,同時集合在了後代的元朝皇帝的身上,如同中世紀歐洲由某王國國王或某公國大公出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中西方古代歷史記載的差異

整個元朝時期乃至後世王朝,官修歷史一直保持了元朝的傳統,將大蒙古國時期與元朝時期的統治一併而論,不作區分,統一將君主稱為「皇帝」。《元史》中的<太祖本紀>記載鐵木真於1206年建大蒙古國時,稱其「即皇帝位於斡難河之源,諸王群臣共尊其為成吉思皇帝」[53]元惠宗至正五年(1345年)十一月修成的法律《至正條格》中,稱鐵木真為「成吉思皇帝」,將他下的命令稱為「聖旨」[54]。明初官修《元史》,書中出現過「成吉思皇帝」一詞多次,從未出現過「成吉思汗」一詞。1252年成書的《元朝秘史》(《蒙古秘史[55]),蒙文音譯作「成吉思合罕」,旁註釋為「太祖皇帝」。直到近代中國,《新元史》中出現了「成吉思合罕」、「成吉思可汗」等詞語,原因是《新元史》完成於民初(1920年),而《史集》、《世界征服者史》等西方的史書在清朝末年傳入中國,《新元史》作者柯劭忞也深受其影響。

然而對於中國以外的地區,則仍將「大蒙古國」的君主稱謂記作「大汗」。關於「成吉思汗」的記載見於拉施特史集》、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等中亞史籍,這兩位作者均為蒙古帝國時期伊兒汗國(位於西亞)史學家,與元朝《元史》等史書基本處於同一時代,其書可為依據。四大汗國治下以的西亞國家以及歐洲公國僅知「成吉思汗」,同一時期的中國僅知「成吉思皇帝」,可見「成吉思皇帝」一詞是針對古代漢字文化圈地區特設的翻譯用詞;由於西亞及歐洲文字皆為表音文字,其記載最能說明,大蒙古國君主的官方稱謂仍為「大汗」,而非「皇帝」。

麾下大將

以上四傑、四犬、與二勇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時被封為十大功臣。

家庭

父母

兄弟姐妹

成吉思汗陵

妻妾

成吉思汗一共有后妃40多人,分居在四個斡兒朵(原意為氈帳,後來指宮室)中,由於蒙古人後宮只有皇后與妃兩個位份,因此稱皇后的人相當多,以其正宮皇后孛兒帖地位最高,也只有孛兒帖的兒子有繼承汗位的資格。

成吉思汗陵前的牌坊

子女

據《元史》宗室世系表記載,成吉思汗有六個兒子,按出生順序為

其他沒在《元史》宗室世系表記載兒子:

有史載的成吉思汗女兒:

相關史料

評價

  • 初長春真人丘處機,拒絕金朝皇帝和南宋皇帝的邀請,答應前往草原和鐵木真相見,抵達燕京後,得知鐵木真已在中亞西征花剌子模,覺得自己年事已高,西行太遠,希望約鐵木真在燕京相見,於是在1220年三月寫了一份陳情表,在陳情表中,對鐵木真的評價是:「前者南京及宋國屢召不從,今者龍庭一呼即至,何也?伏聞皇帝天賜勇智,今古絕倫,道協威靈,華夷率服。是故便欲投山竄海,不忍相違;且當冒雪沖霜,圖其一見。」(南京指的是當時的金朝首都開封,1214年,金朝從中都遷都到南京開封府)
  • 南宋使者趙珙,1221年出使大蒙古國,在燕京(原為金中都,1215年被蒙古軍隊攻取,1217年木華黎改名燕京,今北京市)見到主持進攻金朝的太師國王木華黎,回來後著有《蒙韃備錄》,書中的評價是:「今成吉思皇帝者,……。其人英勇果決,有度量,能容眾,敬天地,重信義。」[57]
  • 蒙古帝國伊兒汗國史學家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的評價是:「倘若那善於運籌帷幄、料敵如神的亞歷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時代,他會在使計用策方面當成吉思汗的學生,而且,在攻略城池的種種妙策中,他會發現,最好莫如盲目地跟成吉思汗走。」[58]
  •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的評價是:「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勳偉跡甚眾,惜乎當時史官不備,或多失於紀載云。」[59]
  •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北元阿札失里大王的信中,對成吉思汗、元太宗窩闊台、元定宗貴由、元憲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這五位在一統天下中均作出重要貢獻的帝王的綜合評價如下:「覆載之間,生民之眾,天必擇君以主之,天之道福善禍淫,始古至今,無有僣差。人君能上奉天道,勤政不貳,則福祚無期,若怠政殃民,天必改擇焉。昔者,二百年前,華夷異統,勢分南北,奈何宋君失政,金主不仁,天擇元君起於草野,戡定朔方,撫有中夏,混一南北,逮其後嗣不君,於是天更元運,以付於朕。」[60]
  •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哈密國兀納失里大王的信中,對成吉思汗和元世祖忽必烈的評價如下:「昔中國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餘年,後其子孫不能敬天愛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於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於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61]
  • 清朝史學家邵遠平元史類編》的評價是:「冊曰:天造鴻圖,艱難開創;渾河啟源,角端呈像;芟夏蹙金,電掃莫抗;櫛沭廿年,驅指四將;止殺一言,皇猷彌廣。」[62]
  • 清朝史學家畢沅續資治通鑑》的評價是:「太祖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遂平西夏。」[63]
  • 清朝史學家魏源元史新編》的評價是:「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遂平夏克金,有中原三分之二。使舍其攻西域之力,以從事汴京,則不俟太宗而大業定矣。然兵行西海、北海萬里之外,崑崙、月竁重譯不至之區,皆馬足之所躪,如出入戶闥焉。天地解而雷雨作,鵾鵬運而溟海立,固鴻荒未辟之乾坤矣。」[64]
  • 清朝史學家曾廉元書》的評價是:「論曰:太祖崛起三河之源,奄有漢朝匈奴故地,而兼西域城郭諸國,朔方之雄盛未有及之者也。遺謀滅金,竟如其策,金亡而宋亦下矣,此非其略有大過人者乎?又明於求才,近則遼金,遠則西域,仇敵之裔,俘囚之虜,皆收為爪牙腹心,厥功爛焉,何其宏也,立賢無方,太祖有之矣。羽翼盛,斯其負風也大,子孫蒙業,遂一宇宙,不亦宜乎。」[65]
  • 民國史學家屠寄蒙兀兒史記》的評價是:「論曰:舊史稱成吉思汗深沉有大度,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遂平西夏,信然。獨惜軍鋒所至,屠劌生民如鹿豕,何其暴也。及至五星聚見東南,末命諄諄,始戒殺掠,豈所謂人之將死,其言善歟!蒙兀一代,並漠北四君數之,卜世十四,卜年蘄百六十,唐宋以降,享國曆數,為由蹙於是者。於戲,可以觀天道矣!」[66]
  • 民國官修正史新元史柯劭忞的評價是:「天下之勢,由分而合,雖阻山限海、異類殊俗,終門於統一。太祖龍興朔漠,踐夏戡金,蕩平西域,師行萬里,猶出入戶闥之內,三代而後未嘗有也。天將大九州而一中外,使太祖抉其藩、躪其途,以窮其兵力之所及,雖謂華夷之大同,肇於博爾濟錦氏,可也。」 [67]
  • 現代文學家魯迅《朝花夕拾》:聽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歐洲,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到二十五歲,才知道所謂這「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其實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國,我們做了奴才……倒是俄人被奴的資格比我們老,應該他們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國,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的。[68]
  • 史學家張振佩成吉思汗評傳》(1943年版)緒言部分的評價是:「成吉思汗之功業擴大人類之世界觀——促進中西文化之交流——創造民族新文化。」[69]
  • 台灣歷史學家、蒙藏委員會主任秘書劉學銚在《蒙古論叢》一書中,認為只有元太祖成吉思可汗、孫中山、蔣介石三人,才配稱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並對元太祖的功績進行了高度評價:「成吉思可汗不僅奠定了後日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還擴大了整個人類的視界,此外還在人類歷史上寫下了最艱難的而最榮耀的一頁——征服俄羅斯,他的豐功偉績,不但在我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即在世界史上亦不作第二人想,尊之為民族英雄實是最恰當不過的。」[70]
  • 1939年,處於抗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對成吉思汗做出了高度評價。6月21日,成吉思汗靈柩西遷途中到達延安時,中共中央和各界人士二萬餘人夾道迎靈,並在延安十里舖搭設靈堂,舉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動[71][72][73]。在此次祭祀儀式上,中共中央將成吉思汗正式尊稱為「世界巨人」、「世界英傑」,並首次提出「繼承成吉思汗精神堅持抗戰到底」的口號。延安十里舖靈堂兩側懸掛一幅對聯,靈堂正上方有一橫聯,靈堂前面搭建一座牌樓,懸掛「恭迎成吉思汗靈柩」匾額。代表們將靈柩迎入靈堂後,舉行祭典。中共中央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敬獻了花圈。由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曹力如代表黨政軍民學各界恭讀祭文:維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代表謝覺哉、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代表滕代遠、陝甘寧邊區政府代表高自立,率延安黨政軍民學各界,謹以清酌庶饈之奠,致祭於聖武皇帝成吉思汗之靈。
  • 1940年3月31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成立了「蒙古文化促進會」,4月,在延安建立了「成吉思汗紀念堂」和「蒙古文化陳列館」,敬立成吉思汗半身塑像,並由毛澤東題寫了「成吉思汗紀念堂」七個大字。在這裡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也就是成吉思汗春季查干蘇魯克大祭之日,延安各界舉行盛大的祭奠儀式,以蒙漢兩種語言誦讀成吉思汗祭文。1942年5月5日,蒙古文化促進會還編輯出版了《延安各界紀念成吉思汗專刊[74]毛澤東朱德分別為專刊題詞
  • 毛澤東在1964年3月24日,在一次聽取匯報時的插話中對成吉思汗、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國能力評價如下:「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識分子是比較最『沒有知識』的,歷史上當皇帝的,有許多是知識分子,是沒有出息的:隋煬帝,就是一個會做文章、詩詞的人;陳後主、李後主,都是能詩善賦的人;宋徽宗,既能寫詩又能繪畫。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成吉思汗,是不識字的老粗;劉邦,也不認識幾個字,是老粗;朱元璋也不識字,是個放牛的。」[75][76][77][78][注 3]
  • 1941年十一月三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布對日本德國意大利宣戰前夕,蔣介石趕赴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對成吉思汗靈寢舉行了大祭[85][86]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吳中信代表國民政府恭讀祭文:維中華民國三十年十一月三日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特派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吳中信,以馬羊帛酒香花之儀,致祭於成吉思汗之靈而昭告以文。
  • 瑞典學者多桑在其《蒙古史》中對成吉思汗的一生總結分析,多桑認為為成吉思汗之成功乃由於其具有極強的貪慾以及非常之野心。多桑稱他「狂傲」地妄想征服世界,死前還囑咐其子孫完成他的事業。[87]
  • 英國學者萊穆在《全人類帝王成吉思汗》一書中說:「成吉思汗是比歐洲歷史舞台上所有的優秀人物更大規模的征服者。他不是通常尺度能夠衡量的人物。他所統率的軍隊的足跡不能以里數來計量,實際上只能以經緯度來衡量。」
  • 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怎樣對待世界歷史》一書中說:「蒙古人在戰場上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這並不靠兵馬之眾多,而靠的是嚴謹的紀律、制度和可行的組織。也可以說,那些輝煌的成就來自於成吉思汗的指揮藝術。」
  • 1999年12月的美國A+E電視網評選出過去千年影響最深遠的100大人物,成吉思汗被列為第22位(在亞洲人中僅次於第17位的甘地)。[88]

紀年

根據《元史·太祖本紀》整理。

元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 1206年 1207年 1208年 1209年 1210年 1211年 1212年 1213年 1214年 1215年
干支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元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公元 1216年 1217年 1218年 1219年 1220年 1221年 1222年 1223年 1224年 1225年
干支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元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公元 1226年 1227年
干支 丙戌 丁亥

後世紀念

影視形象

電影

電視劇

流行文化

電玩

金庸小說中的成吉思汗

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的事跡與史實相差不多,只是在攻打花剌子模都城撒馬爾罕的戰役上,絕大部份功勞都由習過《武穆遺書》的男主角郭靖盡佔(其中也受過女主角黃蓉暗中指點)。故事中的成吉思汗對郭靖甚為器重,更深愛其為人,即便最終理念不合而處於對立,成吉思汗心情上仍視其為己出,甚至在自己駕崩前仍要求見郭靖最後一面。在小說的結尾,他們甚至辯論何謂「英雄」,致鐵木真到死不斷自問這個疑問。 郭靖在成吉思汗駕崩後離開蒙古回到中原並與黃蓉成親並定居桃花島十餘載,直至蒙古正式侵南宋時才舉家遷至襄陽城禦敵,成為成吉思汗的後裔之大敵。

成吉思汗在本故事中還有一個由作者金庸虛構出來的女兒華箏(不過是以史實人物火臣別吉為原型),曾想將其許配給郭靖,於是封郭靖為「金刀駙馬」,但最後因各種原因導致郭靖與蒙古決裂並逃回中原,華箏並自行取消與郭靖的婚約。

注釋

  1. 元史》記載在起輦谷,但不知其位於今日何地
  2. 一作巴勒渚納湖
  3. 毛澤東舉例只是為了強調「一些老粗能辦大事」,並不是說成吉思汗和劉邦真的不識字,也不是說劉邦只認識幾個字。事實上,成吉思汗,劉邦,朱元璋三人原本可能僅能粗通文字,但當他們身為帝王時,他們的文化水平已經達到批閱奏摺和簽署命令的程度,甚至能為唱和文章。劉邦和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必細談,相關史書記載很多[79][80],至於成吉思汗,初名臣耶律楚材在《玄風慶會錄》一書中提到成吉思汗是可以親自閱覽文件的。[81][82][83][84]

參考文獻

  1.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第二編 成吉思汗紀四(從鼠年初至馬年末,1204—1210年)》記載:「當始自伊斯蘭教曆602年7月的巴兒思亦勒即虎年[1206年]幸福地蒞臨時,初春,成吉思汗下令建九腳白旄纛,隆重地召集舉行了大忽里勒台。」在這次忽里勒台上他獲得了「成吉思可汗」的號號。」(拉施特《史集》中譯本,余大鈞 周建奇 譯,第208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9月第1版)
  2. 「成吉思汗生日之謎」破解,來源於內蒙古新聞網,網址:存档副本. [2011-05-17]. 
  3. 尚虹波. 巴拉吉尼瑪:構建心靈寶殿獻給成吉思 .內蒙古晨報,2006,12(28)
  4. 1998年一塊「聖旨金牌」發現於河北廊坊,正面刻雙鈎漢字:「天賜成吉思皇帝聖旨疾。」和南宋趙珙《蒙韃備錄》所記載的素金牌上漢文完全相同。「聖旨牌」為皇帝的象徵,代表皇帝,一般與聖旨同行,見牌如見皇帝,是聖旨真實的權威證明。朝廷頒發各種詔敕,包括調發軍旅,都是聖旨與「聖旨牌」一起下達的。此聖旨牌的發現,說明鐵木真在世時,已稱「成吉思皇帝」,這是值得重視的事實。這也和《元史·太祖本紀》記載的「即皇帝位於斡難河之源,諸王群臣共上尊號曰成吉思皇帝」相符。具體分析見成吉思文物「成吉思皇帝聖旨金牌」的發現 [2000-05-26]
  5. 西藏王統記》,第三章
  6. 見於《蒙古秘史》第59、123、125、129至136等節,共數百處。更原始的寫法見稱號來源一段。
  7. 根據《元史·太祖本紀》記載,「元年丙寅,帝大會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於斡難河之源,諸王群臣共上尊號曰成吉思皇帝。」《元史·祭祀三·宗廟上》記載,至元十三年,元朝太廟中元太祖的牌位上寫的是「成吉思皇帝」,原文是:「是歲,改作金主,太祖主題曰「成吉思皇帝」,睿宗題曰「太上皇也可那顏」,皇后皆題名諱。」具體內容可參見:《元史·祭祀三·宗廟上》 「成吉思皇帝」這一稱呼,還見於元朝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寫的《長春真人西遊記》,正文中和書後面附錄記載的聖旨中對元太祖的稱呼也是「成吉思皇帝」。具體內容可參見:《長春真人西遊記》 1998年12月,一塊「成吉思皇帝聖旨金牌」發現於河北廊坊,上面正面刻雙鈎漢字:「天賜,成吉思皇帝聖旨,疾。」背面牌心刻雙鈎契丹文,其意:速、走馬,或快馬。具體內容可參見:成吉思文物「成吉思皇帝聖旨金牌」的發現
  8. 見《新元史》卷一百零三(列傳第七)。除《新元史》本紀無「成吉思可汗」這個稱呼。但在蒙兀兒史記常見。
  9. 9.0 9.1 大蒙古國皇帝這個稱號,歷史記載來源於至元三年(1266年)大蒙古國皇帝忽必烈給日本的國書,在國書中,忽必烈在國書開頭自稱「大蒙古國皇帝」,在後面的內容中,自稱為「朕」,此時距離他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正式建立元朝,還有5年時間。由此也可以推斷,1206年-1271年,大蒙古國的最高統治者,稱號是「皇帝」,「大汗」應該是蒙古草原和中亞等地的游牧民族對大蒙古國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就像唐太宗既是唐朝皇帝,又是西北各個游牧民族的「天可汗」。以下選自《元史》卷208,是至元三年(1266年)大蒙古國皇帝忽必烈給日本的國書全文:「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朕之東籓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具體請參看《元史·外夷一·日本》
  10.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guoshu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1. 根據《續通志》及《御批通鑑輯覽》
  12. 黑鞑事略. [2015-04-09]. 
  13. 《蒙古秘史》,余大鈞譯,54頁
  14. 根據滿清《御批通鑑輯覽》及《新元史》《續通志》等官譯史書全稱為卻特·博爾濟吉特·特穆津
  15. 15.0 15.1 《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關記載:至元二年,「冬十月己卯,享於太廟,尊皇祖為太祖。」節選自《元史·祭祀三·宗廟上》
  16. 16.0 16.1 《元史》卷六《世祖本紀三》,相關記載: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陽經籍所於京師。更敕牒舊式。太廟成,丞相安童、伯顏言:「祖宗世數、尊諡廟號、增祀四世、各廟神主、配享功臣、法服祭器等事,皆宜定議。」命平章政事趙璧等集群臣議,定為八室。申禁京畿畋獵。」節選自《元史·世祖本紀三》
  17. 17.0 17.1 《新元史》卷八《世祖本紀二》相關記載: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陽經籍所於大都。太廟成,平章政事趙璧等集群臣廷議,定太廟為八室。 」節選自《新元史·世祖本紀二》
  18. 18.0 18.1 《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關記載:至元三年,「冬十月,太廟成。丞相安童、伯顏言:「祖宗世數、尊諡廟號、配享功臣、增祀四世、各廟神主、七祀神位、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以時定」。乃命平章政事趙璧等集議,制尊諡廟號,定為八室。烈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聖武皇帝、皇祖妣光獻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昭慈皇后第三室,皇伯考朮赤、皇伯妣別土出迷失第四室,皇伯考察合帶、皇伯妣也速倫第五室,皇考睿宗景襄皇帝、皇妣莊聖皇后第六室,定宗簡平皇帝、欽淑皇后第七室,憲宗桓肅皇帝、貞節皇后第八室。」節選自《元史·祭祀三·宗廟上》
  19. 19.0 19.1 《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關記載:至大二年「十二月乙卯,親享太廟,奉玉冊、玉寶。加上太祖聖武皇帝尊諡曰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光獻皇后曰翼聖。加上睿宗景襄皇帝曰仁聖,廟號睿宗,莊聖皇后曰顯懿。」節選自《元史·祭祀三·宗廟上》
  20. Peter Taylor. The World's Richest Terror Army. BBC. May 27, 2015 [2019-01-04]. 斬首和大規模屠殺是IS的標誌——整個村莊屠殺婦女淪為奴隸。但是屠殺不是隨機的。正如前英國情報官員Alastair Crooke指出的那樣,這是冷酷和計算的:"事實上,在某些方面,他們模仿了成吉思汗和蒙古的軍事征服方式。你在你的敵人中故意製造一種絕對的恐懼,當你第一次來到一個村莊時,你殺死了所有人,,一切。把它夷爲平地。 
  21. 《蒙古秘史》,余大鈞譯,173頁
  22. 《蒙古秘史》,余大鈞譯,189頁
  23. 《元史》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太祖與克烈汪罕有隙。一夕,汪罕潛兵來,倉卒不為備,眾軍大潰。太祖遽引去,從行者僅十九人,劄八兒與焉。至班朱尼河,餱糧俱盡,荒遠無所得食。」
  24. 《蒙古秘史》作2千6百人,《史集》作4千6百人
  25. 《蒙古秘史》,余大鈞譯,254頁、269-270頁
  26. 《蒙古秘史》,余大鈞譯,308頁
  27. 《蒙古秘史》,余大鈞譯,313-314頁
  28. 《蒙古秘史》載有以下部落: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巴兒渾、兀兒速惕、合卜合納思、康合思、禿巴思、禿綿·乞兒吉思、失必兒、客思的音、巴亦惕、禿合思、田列克、脫額列思、塔思、巴只吉惕。
  29. 《蒙古秘史》,余大鈞譯,394頁
  30. 《蒙古秘史》,余大鈞譯,388頁
  31. 《蒙古秘史》,余大鈞譯,317頁、320頁
  32. 《史集》記載此事發生在1217年,《蒙古秘史》記載1205年
  33. 《蒙古秘史》,余大鈞譯,390頁
  34. 《元史·太祖本紀》,相關記載:元太祖「臨崩謂左右曰:『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ㄍ,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元史·太祖本紀》
  35. 《新元史》卷三《太祖本紀下》記載:「(元太祖二十二年)秋七月,帝駐蹕清水縣之西江。壬午,帝疾甚。已丑,崩於靈州。……。西夏主來朝,託言帝有疾,不能見,令於帳外行禮。越三日,諸將遵遺命殺之。西夏亡。 」節選自《新元史》卷三《太祖本紀下》
  36. 《元史》卷120《察罕傳》,相關記載:「眾方議降,會帝崩,諸將擒夏主殺之,複議屠中興,察罕力諫止之,馳入,安集遺民。」《元史·察罕傳》
  37. 《元朝祕史》卷十四載,「成吉思既住過冬,欲征唐兀。從新整點軍馬,至狗兒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從行。冬間,於阿兒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墜馬跌傷,就於搠斡兒合惕地面下營。次日,也遂夫人對大王並眾官人說:『皇帝今夜好生發熱,您可商量』。」
  38. 《太祖皇帝加上尊諡冊文》作者為王構,冊文內容節選自:蘇天爵《國朝文類》卷十《冊文》。
  39. 新元史》卷三(太祖本紀下)
  40. 40.0 40.1 劍橋中國史第6卷第367頁
  41. 41.0 41.1 姚大力,《「成吉思汗」,還是「成吉思合罕」?》
  42. 具體見成書於14世紀的拉施特史集》、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等史籍
  43. 1220年農曆三月丘處機寫給成吉思皇帝的陳情表全文:「登州棲霞縣誌道丘處機,近奉宣旨,遠召不才。海上居民,心皆恍惚。處機自念謀生太拙,學道無成,辛苦萬端,老而不死。名雖播於諸國,道不加於眾人。內顧自傷,哀情誰測?前者南京及宋國屢召不從,今者龍庭一呼即至,何也?伏聞皇帝天賜勇智,今古絕倫,道協威靈,華夷率服。是故便欲投山竄海,不忍相違;且當冒雪沖霜,圖其一見。兼聞車駕只在桓撫之北,及到燕京,聽得車駕遙遠,不知其幾千里,風塵澒洞,天氣蒼黃,老弱不堪,切恐中途不能到得,假之皇帝所,則軍國之事,非己所能。道德之心,令人戒欲,悉為難事。遂與宣差劉仲祿商議,不若且在燕京德興府等處盤桓住坐。先令人前去奏知。其劉仲祿不從,故不免自納奏帖。念處機肯來歸命,遠冒風霜,伏望皇帝早下寬大之詔,詳其可否。兼同時四人出家,三人得道,惟處機虛得其名,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伏望聖裁。龍兒年三月日奏。」見於元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丘真人傳》,第120-121頁,王雪玲校點,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44. 1220年鐵木真給丘處機的第二份邀請詔書全文:成吉思皇帝敕真人丘師:省所奏應詔而來者,備悉。惟師:道踰三子,德重多端。命臣奉厥元纁,馳傳訪諸滄海。時與願適,天不人遠。兩朝屢詔而不行,單使一邀而肯起。謂朕天啟,所以身歸。不辭暴露於風霜,自願跋涉於沙磧。書章來上,喜慰何言?軍國之事,非朕所期;道德之心,誠雲可尚。朕以彼酋不遜,我伐用張。軍旅臨試,邊陲底定。來從去背,實力率之故然;久逸暫勞,冀心服而後已。是用載揚威德,略駐車徒。重念雲軒既發於蓬萊,鶴馭可游於天竺。達磨東邁,元印法以傳心;老氏西行,或化胡而成道。顧川途之雖闊,瞻几杖以非遙。爰答來章,可明朕意。秋暑,師比平安好,指不多及。節選自《長春真人西遊記》
  45. 趙珙《蒙韃備錄》記載:官制,韃人襲金虜之俗,亦置領錄尚書令、左右相、左右平章等官,亦置大元帥等職。所佩金牌,第一等貴臣,帶兩虎相向,曰虎頭金牌,用漢字曰:天賜成吉思皇帝聖旨,當便宜行事。其次素金牌,曰:天賜成吉思皇帝聖旨疾。又其次乃銀牌,文與前同。如成吉思亦行詔敕等書,皆金虜叛臣教之,遣發臨民者四,曰宣差。逐州守臣,皆曰節使。今在於左右,帶弓矢、執侍驍勇者,曰護衛。
  46. 成吉思文物「成吉思皇帝聖旨金牌」的發現 [2000-05-26]
  47. 47.0 47.1 《长春真人西游记》. [2011-06-17]. 
  48. 远行与回归:徂徕山圣旨摩崖. [2013-01-10]. 
  49. 山东发现成吉思汗圣旨石刻 記錄頒給丘处机詔旨. [2013-01-10]. 
  50. 视频:泰山支脉发现成吉思汗圣旨石刻. [2013-01-10]. 
  51. 山東徂徠山煉神庵摩崖石刻發現者周郢教授根據石刻上的史料寫成論文《新發現的徂徠山煉神庵摩崖考》,發表於《中國道教》2012年第3期。論文中收錄了四方摩崖石刻上的全部文字內容,其中刻有多位大蒙古國時期蒙古皇帝聖旨、皇后妃子懿旨、太子令旨那一方摩崖時刻,其文字內容全文如下:「皇帝聖旨里恩賜 文牒 成吉思皇帝聖旨節文:丘神仙門下出家師德名號,應合與底,你便與文字者■。 欽奉合罕皇帝聖旨節文:告天道人每揀擇者,你底言語不信底人,你識者。 近奉貴由皇帝聖旨:只依着已先聖旨行者。大體例里,告天者。 照得甲辰年十月初八日欽奉皇帝聖旨,令長春宮李真人作普天大醮,仍普度戒籙師德名號一事■斷事大官人文字節該:照依已先應有底聖旨行者。 己酉年八月廿五日續奉孛羅真皇后懿旨:道與掌教李真人者,你已先皇帝聖旨,天下應有底出家善人高士師德都教你識來,我教出去底冠服給與底,大師每根底■文字裡頭合加與名號底,都你識者。 唆魯古唐妃懿旨節該:如今只依成吉思皇帝底、合罕皇帝底聖旨行者。 昔列門太子令旨節該:已先■聖旨,咱每子子孫孫,■教別了,只依已先聖旨里者。 和皙太子令旨:這掌教大宗師李真人,依只已先■聖旨,但■真人■先生每都教識者。 除欽依外,今據東平府路道錄司保到泰安州徂徠山煉神庵住持道士丁志年精進道業,德行素著,依奉■懿旨,恩賜師號,金襴紫服一套,仍仰每日誦經告天,祝延聖壽萬安者。所有恩例文牒,須至給付者。奉■聖旨可授和光大師。依准聖旨,故牒。 庚戌年十二月 日牒。 鎮國上將軍、左副元帥、泰定軍節度使兼兗州管內觀察使、隴西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戶致仕時珍、襲爵男宥、孫棟同立石。楚太和楊德義。」聖旨中的「丘神仙」,指的是長春真人丘處機,丘處機於1203-1227年擔任全真教第五任掌教。1222年農曆四月,丘處機抵達中亞,和元太祖成吉思皇帝相會面。聖旨中的「長春宮李真人」(「掌教李真人」),指的是全真教掌教李志常,李志常於1238-1256年擔任全真教第七任掌教,他是長春真人丘處機的弟子,曾隨丘處機前往中亞覲見成吉思皇帝,並寫成《長春真人西遊記》一書。
  52. 《元史》卷七十四《祭祀三·宗廟上》
  53. 《元史》卷一《太祖本紀》
  54. 元刊殘本《至正條格》,有兩處提及「成吉思皇帝聖旨」,《條格》卷第二十六 《田令》門「禁擾民」第四條,稱為「太祖成吉皇帝聖旨」。《條格》卷第二十七《賦役》門「災傷隨時檢覆」第二條,稱為「成吉思皇帝聖旨」。(元刊殘本《至正條格》,分為兩冊,《條格》和《斷例》各占一冊。2002年發現於韓國慶州,2007年8月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將兩冊合在一起整理出版,分為影印本和校注本)
  55. 《蒙古秘史》的成書時間,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余大鈞教授用有力的證據論證出《蒙古秘史》成書於1252年,具體分析見《蒙古秘史》余大鈞 譯註,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
  56. 《成吉思皇帝賜丘神仙手詔碣》全文共406字,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四月,河南行省內鄉縣石堂山普濟宮的人們為不忘成吉思汗的皇恩,紀念丘神仙的功德,請鄧州(當時內鄉隸屬鄧州)石堂山石匠李進忠將此手詔刻於圓頂石碑上,以詔後人。碑高1.8米,寬0.63米,厚0.23米,平首。字體為楷書,計16行字,滿行32字,碑文行楷。手詔碑文如下:

    制曰:天厭中原驕華太極之性,朕居北野嗜欲莫生之情,反朴還淳,去奢從儉,每一衣一食,與牛豎馬圉共弊同饗。視民如赤子,養士若弟兄,謀素和,恩素畜,練萬眾以身人之先,臨百陣無念我之後,七載之中成大業,六合之內為一統。非朕之行有德,蓋金之政無恆,是以受之天佑,獲承至尊。南連蠻宋,北接回紇,東夏西夷,悉稱臣佐。念我單于國千載百世已來,未之有也。然而任大守重,治平猶懼有缺,且夫刳舟剡楫,將欲濟江河也;聘賢選佐,將以安天下也。朕踐祚以來,勤心庶政,而三九之位未見其人。訪聞丘師先生,體真履規,博物洽聞,探賾窮理,道充德著,懷古君子之肅夙,抱真上人之雅操。久棲岩谷,藏身隱行。闡祖師之遺化,坐致有道之士,雲集仙徑,莫可稱數。自干戈而後,伏知先生猶隱山東舊境,朕心仰懷無已。豈不聞渭水同車、茅廬三顧之事?奈何山川弦闊,有失躬迎之禮。朕但避位側身,齋戒沐浴,選差近侍官劉仲祿,備輕騎素車,不遠數千里,謹邀先生暫屈仙步,不以沙漠悠遠為念。或以憂民當世之務,或以恤朕保身之術,朕親侍仙座,欽惟先生將咳唾之餘,但授一言,斯可矣。今者,聊發朕之微意萬一,明於詔章,誠望先生既着大道之端,要善無不應,亦豈違眾生小願哉!故咨詔示,惟宜知悉。

    御寶五月初一日

    至大二年四月朔

    鄧州石堂山石匠李進忠刊

  57. 趙珙《蒙韃備錄》之《韃主始起條》
  58. 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冊,何高濟譯,第27頁;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59. 《元史》卷一《太祖本紀》. [2008-01-20]. 
  60.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九十六記載如下: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癸巳,遣使齎敕往諭故元遼阿札失里等曰:「覆載之間,生民之眾,天必擇君以主之,天之道福善禍淫,始古至今,無有僣差。人君能上奉天道,勤政不貳,則福祚無期,若怠政殃民,天必改擇焉。昔者,二百年前,華夷異統,勢分南北,奈何宋君失政,金主不仁,天擇元君起於草野,戡定朔方,撫有中夏,混一南北,逮其後嗣不君,於是天更元運,以付於朕。自即位來,今二十餘年,爾阿札失里等知天命有歸,率眾來附,朕甚嘉焉。朕每於故元來歸臣民,悉加優待,況爾本元之親屬者乎?今特於泰寧等處立泰寧、福余、朵顏三衛,以阿札失里為泰寧衛指揮使,塔賓帖木兒為指揮同知,海撒男答溪為福余衛指揮同知,脫魯忽察兒為朵顏衛指揮同知,各領所部,以安畜牧。自古胡人無城郭,不屋居,行則車為室,止則氊為廬,順水草,便騎射為業,今一從本俗,俾遂其性,爾其安之。」
  61.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九十八記載如下: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上以故元兀納失里大王居和林之西,因命來降。太子八郎、鎮撫渾都帖木兒往招諭之曰:「昔中國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餘年,後其子孫不能敬天愛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於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於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自脫歡帖木兒皇帝即位,政出權臣,法度廢弛,是以上天降亂,民墜塗炭,草野間豪傑因而並起。朕時在淮甸,見生民靡寧,乃與鄉黨、豪傑紏合士馬,不四五年,群雄悉定,故元番將降附者接踵而至,凡兩遣兵,直抵漠北,時稱帝者脫古思帖木兒奔往也速迭兒之地,遂遇害,其餘士馬為知院捏怯來、國公老撒、丞相失烈門三人所有,今已悉來降附,朕處於美水草蕃,畜牧之所,俾樂生安業。朕今主宰天下,遣使告諭爾兀納失里大王知之,如有所言,使還,其具以聞,朕有以處之。」 (相關說明如下:脫歡帖木兒皇帝指的是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又稱元順帝。1333年7月19日——1370年5月23日在位,1368年9月14日明將徐達攻克元大都,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元惠宗逃回長城以北的草原,延續元朝,史稱北元,繼續和明朝對抗。)
  62. 《元史類編》卷一《世紀一·太祖》
  63.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四《宋纪一百六十四》. [2012-08-19]. 
  64. 《元史新編》卷二《太祖本紀下》
  65. 《元書》卷一《太祖本紀》
  66. 《蒙兀兒史記》卷三《成吉思汗本紀》
  67. 《新元史》卷三《太祖本紀下》. [2011-06-14]. 
  68. 存档副本. [2021-02-15]. 
  69. 節選自《成吉思汗評傳》(第3頁),中華書局1943年版。
  70. 節選自劉學銚《蒙古論叢》(第281頁,282頁,284頁,285頁),台北:金蘭圖書公司出版,1982年版。
  71. 抗戰期間親歷成吉思汗靈柩內遷 ,摘自:《延安交際處回憶錄》,作者:金城,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出版。
  72. 延安致祭[永久失效連結],本文發布於成吉思汗陵|中國AAAAA旅遊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官方網站
  73. 具體見文章《戰魂西行——成吉思汗靈櫬遷移紀實》,作者:蔡桂林,發表於《中國作家》2008年01期。
  74. 具體見文章《迎送成吉思汗靈車》,收錄於《延安交際處回憶錄》第111頁——116頁,作者:金城,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出版。
  75. 節選自《在一次匯報時的插話》,收錄於《毛澤東思想萬歲》一書。
  76. 《毛泽东点评历代帝王纣王能文能武很有本事》. 鳳凰網. [2007年11月15日] (簡體中文). 
  77. 《毛泽东妙语评点历代帝王》. 中國網. [2007-08-22] (簡體中文). 
  78. 《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说》. 新華網. [2007年11月15日] (簡體中文). 
  79. 關於漢高祖劉邦的文化水平,《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書均有提及
  80. 關於明太祖朱元璋的文化水平,《明太祖實錄》《明史》等史書均有提及
  81. 元初名臣耶律楚材奉元太祖旨意記錄長春真人丘處機和成吉思汗關於長生之道和養生之道的談話,定名為《玄風慶會錄》一書,《玄風慶會錄》的結尾記載如下:「傳道畢,上諭之曰:『諄諄道誨,敬聞命矣!斯皆難行之事,然則敢不遵依仙命,勤而行之。傳道之語,已命近臣錄之簡冊,朕將親覽,其有玄旨未明者,續當請益焉。』」
  82. 元朝耶律楚材奉旨編錄《玄風慶會錄》全文 ,來源於邱長春真人小百科
  83. 元朝耶律楚材奉旨編錄《玄風慶會錄》全文 ,來源於山東牟平全真文化論壇
  84. 具體請參見論文:《成吉思汗的文化水準達到「親覽」文件的程度》,作者:阿勒得爾圖,發表於《前沿》,2007年第4期
  85. 榆林政协网:成吉思汗灵榇西迁并途经榆林始末. [2012-01-05]. 
  86. 西遷期間的祭奠 ,本文發布於成吉思汗陵旅遊區官方網站_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87. 多桑《蒙古史》174頁,商務印書館,馮承鈞譯。
  88. A & E's Biography: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of the Millennium. [2015-10-20]. 

延伸閱讀

  • Jack Weatherford著,溫清海等譯:《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外部連結

參見

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家族
出生於:1162年5月31日逝世於:1227年8月25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者:
也速該
蒙兀大汗
1189年—1206年
改為大蒙古國
新頭銜
大蒙古國建立
大蒙古國君主
1206年—1227年
繼任者:
拖雷
(監國)
新頭銜
大蒙古國建立
蒙古大汗
大蒙古國皇帝

1206年—1227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窩闊台汗
(元太宗)